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

设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名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班级:11自动化(2)

学号: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陈广义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年级班

一、设计题目

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二、主要内容

设计基于DS18B20的数字式室内变电站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读出温度子程序、按键子程序、控制风机子程序等。要求能检测、显示及通过控制排气风机来降低室内温度。

三、具体要求

1.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及控制。温度显示范围:゜C~+゜C,精度误差在゜C以内

2.温度控制范围:室温~60゜C

3.能设置温度上限,下限,并可随时修改

4.LED数码管直读显示实测温度,设置温度上限温度,下限温度(用键控制设定温度)

5.温度等于上限时,报警;根据所测温度所在的界限控制三台风机的运行状态。

6.温度控制(风机)启/停键控制系统的启动和停止

四、进度安排

1.课程设计报告。

2.程序清单(电子版)

六、总评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系主任审核日期年月日

目录

1、设计方案论述

1.1简述

1.2控制方法介绍

1.3设计功能介绍

2、控制系统设计

2.1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2.1电路图、各部分的作用说明

2.1.2元件、器件介绍

2.2系统软件设计

2.2.1流程图

2.2.2说明

3、系统调试

过程叙述

4、总结

5、参考文献

1、设计方案论述

1.1简述

本课题为室内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由于控制对象为室内空气、有较大的流动性,且对温度控制的精度要求不高,所以利用简单开关式温度控制方法。

该系统利用数字式温度传感器测温,采用温度开关控制算法来控制三台风机的工作状态,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1.2控制方法介绍

简单的开关式温度控制:通过设定温度上、下限温度进行简单的开关报警与控制。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进行温度的精确控制,适合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1.3设计功能介绍

显示功能:前三个数管在非设定状态时显示三台风机的运行状态,第三个数码管在设定状态时用来指示现在修改的参数。后三个数码管显示测量温度值并在设定状态期间显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温度设定值。

温度设定功能:当按键一第一次被按下就进入温度下限设定状态,第三个数码管显示最低一横指示现在在修改下限。后三个数码管则显示当前下限值。进入设定状态后,通过按第二、三个键就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设定下限或上限值。中限值由上下限之和除2产生。按键一第二次被按下则显示中限温度但不可进行修改,第三个数码管显示中间一横指示现在在显示中限;按键一第三次被按下则显示上限值,第三个数码管显示中间一横指示当前在修改上限。

温度控制功能:温度控制功能:本系统有三路继电器输出,分别控制三组电机的启动与关闭。测量温度T与设定温度T上、T中、T下以及电机工作状态关系如下:当T>T上时,三台电机同时工作。

当T中

当T下

当T

0-全部停机,I-1台风机工作,II-2台风机工作,III-3台风机工作。

但为了防止风机频繁切换,所以当温度从一个界限降到另一个界限时并不立即关掉一台风机,而是要降到下一个界限减一度的时候才关掉一台风机。

2、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1.1电路图、各部分的作用说明

按键电路由四个按键组成用于温度的设定、温控系统的开关。

显示电路由六个数码管组成用于各种数据及状态的显示。

而测温电路主要由DS18B20组成。

2.1.2元件、器件介绍

本电路的单片机采用Atmel公司的AT89S52单片机。最小系统该单片机、按键和显示组成。

而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DS18B20。DS18B20采用数字化技术,能以数字形式直接输出被测温度值,具有测温误差小、分辨力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远程传输数据、用户可设定温度上、下限、有越限自动报警功能、自带串行总线接口等优点,适配各种微控制器(MCU),含微处理器(uP)和单片机(uC),是研制和开发具有高性价比的新一代温度测控系统所必不可少的核心器件。

系统软件设计

2.2.1流程图

1、总流程图

2、温控程序流程图

3、读键程序流程图

4、按键判断流程图

5、选择键处理流程图

6、加键处理流程图

7、减键处理流程图

8、温控控制键处理流程图

9、Time0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2.2.2说明

系统开机首先要进行初始化,包括个变量的初始化和中断程序的初始化,最后开系统中断开始工作。

本系统的中断服务程序的主要工作是更新各个时间标志和调用显示程序。根据设定是每1毫秒发生一次中断。

本系统的测温间隔由DEF_CHECK_INTERVAL这个预定义设定。具体时间间隔是DEF_CHECK_INTERVAL*250毫秒。如果测温时间间隔已到相应的标志位

flag_check_interval就要置位以便进入测温程序。

而检测按键的间隔则由flag_50ms这个为变量来控制。每当这个标志置1便可以进入检测按键程序。

检测按键程序采用了软件去抖动,就是第一次检测到有按键被按下后就保存该键值并开始计时50毫秒,50毫秒已到就再次检测按键,如果这次检测到的按键与已保存的键值相等就确定该键值是用户按下产生的。然后在把这个键值和上次有效键值比较,如果相等就是说这个是重复键。为了预防用户按下按键不放参数变化过快的现象,我们还要判断100毫秒标志位有没有置位,如果100毫秒标志为1则把这个键值传送个按键判断程序,如果为0则当无效键处理。如果新建值和上次有效键键值不相等,就是说这个键是新键,马上把这个键值传送个按键判断程序。

按键判断程序接收到键值就根据该键值调用相应的按键处理程序。

温控程序则是以温度和现在开动风机的数量来控制三台风机的状态。

显示程序负责人机对话。前三个数管在非设定状态时显示三台风机的运行状态,第三个数码管在设定状态时用来指示现在修改的参数。后三个数码管显示测量温度值并在设定状态期间显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温度设定值。

3、系统调试

在确定硬件能正常工作后系统调试工作主要就是软件的调试了。

我们首先调试显示程序。从最简单的单个数码管的显示开始,然后逐步向前。而不是把整个显示程序写好在调试。这样可能会有很多错误,一下子就被吓得没信心了。

显示程序调试成功后我们接着就可以进行按键程序的编写及调试了。也是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就是直接检测有没有按键,成功后再加软件去抖动,然后再加重复键和新键的处理程序。一步一步,最后一个较完美的按键程序就完成了。

做完按键我们就分开两路一些同学搞DS18B20的程序,另外一些同学则负责温度控制程序。但是还没有测出温度是没有温度值的,所以温控程序的开发就用读随机的方法模拟“可变的温度值”。

在两部分工作都搞完后我们就联合调试了,大家都很高兴的看到显示结果但是显示会随机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值。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因为分析程序都没发现什么错误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我们决定逐步调试,先是去掉测温程序发现显示正常,按键也正常。我们就怀疑是不是按键和测温会有相撞。于是我们就加入测温程序,撤去按键程序。发现显示还是有问题。我们就确定是测温的问题,但是无论怎样分析都是发现测温程序之正确无误的。无奈!一些同学便乱试碰碰运气。最后发现把测温程序移到中断程序便不会发生错误。惘然大悟。原来是中断的问题。因为如果在测温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中断,那就会破坏测温程序。因为测温程序对时间的连续性要求非常严格。最后我们在进入测温前禁止全局中断,测温完成后再开中断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4、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上学会用C语言开发单片机程序,发现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程序很容易实现自己的想法,不用太顾及寄存器的使用、中断向量的编写及免去了一些琐碎的跳转指令,而且C语言调试程序相当方便。不过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汇编基础,不然在写短延时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进一步学习了一个系统开发的步骤,首先要把整个系统的硬件系统搞出来,然后按照要求开始做软件的流程图。在这之后就一步一步地按照流程图编写程序。

最后就是体会到了用模块化编程的好处。用模块化编程可以把大问题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各个模块各司其职,然后合并成一个完整的程序。

5、参考

6、附录(程序清单)

//Cautions:

//temp :temperature

//sel :select

//whc :which

//con :content

//disp :display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led_dataXBYTE[0xE000]

#defineled_selXBYTE[0xC000]

#definekey_addXBYTE[0xA000]

#definedisp_start_pos3//valuefrom0to3arewelcomed

#defineDEF_CHECK_INTERVAL4

#defineMAX_TEMP_MAX250

#defineMAX_TEMP_MIN200

#defineMIN_TEMP_MAX150

#defineMIN_TEMP_MIN100

sbitDQ=P1^0;

unsignedcharcodedot_temp[16]={0,0,1,1,2,3,3,4,5,5,6,6,7,8,8,9}; //data_disp:leddisplayarray

unsignedchardatadata_disp[6]={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unsignedintdatasetting[3]={0x64,0x96,0x0C8};

unsignedintcur_temp=200;

unsignedchardatacount_50ms=0;

unsignedchardatacount_100ms=0;

unsignedchardatacount_250ms=0;

unsignedchardatacount_check_interval=0;

unsignedchardataold_key_val=0;

unsignedchardataworking_fans=0;

//cur_pos:currentdisplayingled

unsignedchardatacur_pos=0;

//flash_cur_pos:justforflashingled

unsignedchardataflash_cur_pos=0;

//cur_var:currentmodifyingsetting

unsignedchardatacur_var=0;

//sys_statue:flagsofthesystem

unsignedcharbdatasys_statue=0;

//2msreached

sbitflag_1ms=sys_statue^0;

//50msreached

sbitflag_50ms=sys_statue^1;

//100msreached

sbitflag_100ms=sys_statue^2;

//500msreached

sbitflag_250ms=sys_statue^3;

//keypressed,systemparameterisbeingmodifying

sbitflag_modifying=sys_statue^4;

//forcommonuse

sbitflag_temp=sys_statue^5;

//fortemperaturecheckinterval

sbitflag_check_interval=sys_statue^6;

//coolingsystempenabledornot

sbitflag_sys_enabled=sys_statue^7;

voiddivide_con(unsignedintcon_disp)

{

unsignedcharcodetab[10]={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 F,0x6F};

unsignedinttemp=0;

//138/100=1

temp=con_disp/100;

data_disp[disp_start_pos]=tab[temp];

//138-100*1=38

con_disp=con_disp-100*temp;

//38/10=3;

temp=con_disp/10;

temp=tab[temp];

//displayradixpoint

data_disp[disp_start_pos+1]=temp|0x80;

//38%10=8

temp=con_disp%10;

data_disp[disp_start_pos+2]=tab[temp];

}

voiddisp(void)

{

//flashing

led_data=0x00;

led_sel=0xff;

led_data=data_disp[cur_pos];

led_sel=~(1<

if(cur_pos<6)

{

++cur_pos;

}

else

{

cur_pos=0;

}

}

/*

unsignedcharupdate_disp(unsignedcharwhc_segment)

{

}

*/

/*

unsignedintread_temp(void)

{

cur_temp+=20;

if(cur_temp>600)

{

cur_temp=200;

}

return(cur_temp);

}

*/

unsignedcharkey_press(void)

{

unsignedchardatawhc_key=0;

led_data=0x00;

led_sel=0xFE;

whc_key=key_add;

whc_key=~whc_key;

return(whc_key);

}

voidkey2_process(void)

{

if(cur_var==1)

{

if(setting[0]

{

setting[cur_var-1]=setting[cur_var-1]+10;

divide_con(setting[cur_var-1]);

}

}

elseif(cur_var==3)

{

if(setting[2]

{

setting[cur_var-1]=setting[cur_var-1]+10;

divide_con(setting[cur_var-1]);

}

}

setting[1]=setting[0]+setting[2];

setting[1]=setting[1]>>1;//div2

}

voidkey3_process(void)

{

if(cur_var==1)

{

if(setting[cur_var-1]>MIN_TEMP_MIN)

{

setting[cur_var-1]=setting[cur_var-1]-10;

divide_con(setting[cur_var-1]);

}

}

elseif(cur_var==3)

{

if(setting[cur_var-1]>MAX_TEMP_MIN)

{

setting[cur_var-1]=setting[cur_var-1]-10;

divide_con(setting[cur_var-1]);

}

}

setting[1]=setting[0]+setting[2];

setting[1]=setting[1]>>1;//div2

}

voidkey4_process(void)

{

flag_sys_enabled=~flag_sys_enabled;

if(~flag_sys_enabled)

{

data_disp[0]=0x3F;

data_disp[1]=0x3F;

data_disp[2]=0x3F;

}

}

voidkey_process(unsignedcharkey_kpval)

{

//waituntilrelease

//key1pressdandnowrelease

//timescur_var_beforecur_var_after

//101

// 212

//323

//434

if(key_kpval==1)

{

data_disp[0]=0x00;

data_disp[1]=0x00;

data_disp[2]=0x00;

flag_modifying=1;

if(cur_var==0)

{

data_disp[2]=0x08;

}

elseif(cur_var==1)

{

data_disp[2]=0x40;

}

elseif(cur_var==2)

{

data_disp[2]=0x01;

}

else

{

data_disp[2]=0x00;

}

divide_con(setting[cur_var]);

++cur_var;

if(cur_var==4)

{

flag_modifying=0;

cur_var=0;

}

return;

}

elseif(key_kpval==8)

{

key4_process();

return;

}

//key2pressdandnowrelease

if(flag_modifying)

{

if(key_kpval==2)

{

key2_process();

}

//key3pressdandnowrelease

if(key_kpval==4)

{

key3_process();

}

}

}

unsignedcharread_key(void)

{

unsignedchardatakey_val=0;

key_val=key_press();

if(key_val)

{

//delay100ms

flag_50ms=0;

count_50ms=0;

while(!flag_50ms);

flag_50ms=0;

if(key_val==key_press()&&key_val==old_key_val) //

{

if(flag_100ms==1)

{

flag_100ms=0;

return(key_val);

}

else

{

return(0);

}

}

elseif(key_val==key_press())

{

old_key_val=key_val;

flag_100ms=0;

count_100ms=0;

return(key_val);

}

else

{

return(0);

}

}

}

/*

voidcooling_control(unsignedintcur_temp_b)

{

unsignedchartemp_logic=0;

temp_logic=cur_temp>=setting[0]-10&&working_fans==1;

if(cur_temp_b>=setting[0]||temp_logic)

{

working_fans=1;

temp_logic=cur_temp>=setting[1]-10&&working_fans==2;

if(cur_temp_b>=setting[1]||temp_logic)

{

working_fans=2;

temp_logic=cur_temp>=setting[0]-10&&working_fans==3;

if(cur_temp_b>=setting[2]||temp_logic)

{

working_fans=3;

}

}

}

else

{

working_fans=0;

}

}*/

voidcooling_control(unsignedintT)

{

if(T

{

if(T

{

working_fans=0;

}

}

elseif(T>=setting[0]&&T

{

if(T

{

working_fans=1;

}

}

elseif(T>=setting[1]&&T

{

if(T

{

working_fans=2;

}

}

else

{

working_fans=3;

}

}

voidled_flashing(void)

{

if(~flag_modifying)

{

if(working_fans==3)

{

data_disp[0]=(0x01<

data_disp[1]=data_disp[0];

data_disp[2]=data_disp[0];

}

elseif(working_fans==2)

{

data_disp[0]=0x3F;

data_disp[1]=(0x01<

data_disp[2]=data_disp[1];

}

elseif(working_fans==1)

{

data_disp[0]=0x3F;

data_disp[1]=0x3F;

data_disp[2]=(0x01<

}

elseif(working_fans==0)

{

data_disp[0]=0x3F;

data_disp[1]=0x3F;

data_disp[2]=0x3F;

}

++flash_cur_pos;

if(flash_cur_pos==6)

{

flash_cur_pos=0;

}

}

}

//------------------------------------------------------------------------//DS18B20

//------------------------------------------------------------------------voiddelay(unsignedintt)

{

for(;t>0;t--);

}

//3êˉDS18B20

voidInit_DS18B20(void)

{

//unsignedx;

DQ=0;//÷ú·¢3ò′3

delay(29);//óê±′óóú480us

DQ=1;

delay(3);//μè′yDS18B20ìó|£30us

//x=DQ;//è1x=0,ò3êˉ3é1|£x=1£ò3êˉ꧰ü£D3êˉ

delay(25);

//return(x);

}

unsignedcharReadOneChar(void)

{

unsignedchardatai;

unsignedchardatabyte=0;

for(i=0;i<8;i++)

{

byte>>=1;

DQ=0;

DQ=1;

delay(1);

if(DQ)

{

byte|=0x80;

}

delay(6);

}

return(byte);

}

voidWriteOneChar(unsignedcharbyte)

{

unsignedchari;

for(i=0;i<8;i++)

{

DQ=0;

DQ=byte&0x01;

delay(5);

DQ=1;

byte=byte/2;

}

delay(5);

}

unsignedintGetTemperature(void)

{

unsignedchara=0,b=0,temp_float=0;

unsignedintt=0;

Init_DS18B20();

WriteOneChar(0xCC);

WriteOneChar(0x44);

Init_DS18B20();

WriteOneChar(0xCC);

WriteOneChar(0xBE);

a=ReadOneChar();

b=ReadOneChar();

temp_float=a&0x0f;

temp_float=dot_temp[temp_float]; a=a>>4;

b=b<<4;

t=b|a;

t=t*10+temp_float;

return(t);

}

voidinit_timer0(void)

{

TMOD=0x01; //workinmode1

TH0=0xFC;

TL0=0x65;

TR0=1; //start

}

voidtime_process(void)

{

++count_50ms;

++count_100ms;

++count_250ms;

if(count_50ms==50)

{

count_50ms=0;

flag_50ms=1;

}

if(count_100ms==100)

{

count_100ms=0;

flag_100ms=1;

}

if(count_250ms==250)

{

count_250ms=0;

flag_250ms=1;

++count_check_interval;

if(count_check_interval==DEF_CHECK_INTERVAL)

{

count_check_interval=0;

flag_check_interval=1;

}

}

}

voidtime(void)interrupt1

{

TH0=0xFC;

TL0=0x65;

flag_1ms=1;

time_process();

//displayprocess

disp();

}

voidmain(void)

{

//systeminitiatestart

unsignedchardatakey_temp=0;

unsignedintabc=0;

flag_sys_enabled=1;

led_sel=0xFF;

init_timer0();

IE=0x82; //enabletheglobeinterruptandTime0interrupt //systeminitiateend

//fortest

//srand(0x51);

//working_fans=2;

//fortest

while(1)

{

//readtemperatureprocess

if(flag_check_interval&&~flag_modifying)

{

flag_check_interval=0;

IE=0x00;

abc=GetTemperature();

cur_temp=abc;

divide_con(cur_temp);

if(flag_sys_enabled)

{

cooling_control(cur_temp);

}

IE=0x82;

}

//readkeyprocess

if(flag_50ms)

{

flag_50ms=0;

key_temp=read_key();

if(key_temp)

{

key_process(key_temp);

}

if(flag_sys_enabled)

{

led_flashing();

}

}

}

}

最新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 摘要 在人们日常生产及生活过程中,经常要用到温度的检测和控制。随着微型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检测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室内温度自动检测控制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同时现代电子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本次课程设计是基于STC89C52单片机基础板所做的温度检测调节系统,不仅对于学习单片机技术等专业知识有实际意义,而且还可以增强动手能力。 这次设计的系统,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温度采集电路,显示电路,语音播报电路,按键电路,继电器电路等。软件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读出温度子程序,计算温度子程序,显示温度刷新子程序,语音播报程序等。我们利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通过STC89C5单片机系统在应用板上利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显示实时测得的温度,通过程序进行语音播报;当温度超过设定的上限时,继电器闭合,并驱动动机工作,以实现降温。 经过调试,结果显示LCD屏准确显示了室温,并能进行语音播报。当温度超过设定上限时,继电器闭合,风扇工作,开始降温;实现了系统设计要求的功能。 关键词:室内温度,自动控制,STC89C52单片机,语音播报。

目录 0 前言 0 1总体方案设计 (1) 1.1设计方案论证 (1) 1.2 主控制器 (2) 1.3 LCD液晶显示 (2) 1.4 温度传感器 (2) 2硬件电路设计 (5) 2.1.主控制器 (5) 2.1.1 电源部分 (6) 2.1.2 串口电路 (6) 2.1.3晶振电路 (7) 2.1.4复位电路 (8) 2.2 显示电路 (8) (8) 2.3 数据采集电路 (8) 2.4语音电路 (9)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温度报警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温度报警器设计 专业班级:13计转本 学生姓名:张朝柱肖娜 学号:20130566140 20130566113 指导教师:高玉芹 设计时间:2016-11—2017-12 成绩: 信电工程学院

摘要 2009年6月14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单片机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科研、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测温系统,详细描述了利用液晶显示器件传感器DS18B20开发测温系统的过程,重点对传感器在单片机下的硬件连接,软件编程以及各模块系统流程进行了详尽分析,特别是数字温度传感DS18B20的数据采集过程。对各部分的电路也一一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实现温度采集和显示,并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上下限报警温度,它使用起来相当方便,具有精度高、量程宽、灵敏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适合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温度测量,也可以当作温度处理模块嵌入其它系统中,作为其他主系统的辅助扩展。DS18B20与AT89C52结合实现最简温度检测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恶劣环境下进行现场温度测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片机AT89C51;DS18B20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LCD1602。

目录 1绪论 (1) 1.1温度报警器简介 (1) 1.2温度报警器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3温度报警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 2.1 设计目标 (2) 2.2系统的基本方案 (2) 2.2.1 系统方案选择 (2) 2.2.2 各模块方案选择 (3) 2.3主要元器件介绍 (3) 2.3.1 STC89C52的简介 (3) 2.3.2 DS18B20的简介 (4) 3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5) 3.1 系统硬件概述 (5) 3.2主要单元电路的设计 (5) 3.2.1键盘扫描模块电路的设计 (5) 3.2.2单片机控制模块电路的设计 (5) 3.2.3报警模块电路的设计 (6) 3.2.4 LCD1602显示模块电路的设计 (7) 4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8) 4.1 KEIL软件介绍 (8) 4.2系统程序设计流程图 (8) 4.2.1 主程序软件设计 (8) 4.2.2 按键软件设计 (9) 4.2.3 密码设置软件设计 (9) 4.2.4 开锁软件设计 (10) 5 系统仿真设计 (12) 5.1 Proteus 软件介绍 (12) 5.2 Proteus 仿真图 (12) 5.3 硬件调试 (13) 5.4 调试结果 (13) 6 结论 (14)

温度报警控制系统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2) 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分析 (2) 3.控制系统的总体要求 (2) 4.温度报警控制系统硬件部分设计分析 (3) 4.1 温度传感器DSl8B20 (3) 4.2 AT89C51单片机简介 (9) 4.3 74HC138功能介绍 (11) 4.4 74HC377功能介绍 (12) 4.5 74HC245功能介绍 (12) 4.6 温度报警控制系统电路图 (13) 5.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软件部分设计分析 (14) 5.1 程序实现功能 (14) 5.2 程序流程图 (14) 5.3温度报警控制程序 (17) 6. 系统调试 (17) 课程设计体会 (18) 参考文献 (18) 附件 (19)

温度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1.设计目的: 1、通过温度报警控制系统的设计,了解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2、通过温度报警控制系统的设计,掌握单片机AT89C51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指令的应用,熟练应用AT89C51完成一个系统的控制; 3、通过温度报警控制系统的设计,使学生了解一个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提高我们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作风; 4、学习完成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仿真调试的过程。 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分析 任务:以单片机AT89C51作为核心,基于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功能,设计一个具有LED显示功能、按键功能、温度检测功能及控制操作功能的控制系统。 内容:设计基于DS18B20的数字式烤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电路主要包括,led显示电路、按键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及控制电路。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读出温度子程序、按键子程序、显示子程序、控制子程序等。要求能检测、显示烤箱温度,并控制烤箱温度在一可设定区域。 3.控制系统的总体要求: 1.对烤箱温度进行检测及控制。温度显示范围:0゜C~+99゜C,精度误差在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1、系统构成: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消防联动控制 (3)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4)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 (5)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6)大空间智能型灭火装置集中控制系统(消防水炮控制系统) (7)智能消防应急疏散照明指示灯系统 2.系统概况: (1)本工程为一类防火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的保护等级按特级设置.设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2).系统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直通电话对讲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大空间智能型灭火装置集中控制系统(消防水炮控制系统);智能消防应急疏散照明指示灯系统。 3.消防控制室: (1)本工程的消防控制室设置在一层西侧,负责本工程全部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有直接通室外的出口. (2)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 (3)消防控制室的报警联动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电源设备等组成。 (4)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烟、感温、可燃气体等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水流指示器、检修阀、压力报警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以及消防水炮的动作信号。 (5)消防控制室可显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显示消防水泵等的电源及运行情况。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本工程采用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四总线设计。 (2)探测器:柴油发电机房、厨房、车库等处设置感温探测器,直燃机房设防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其他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 (3)探测器安装: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应大于0.2m;至墙边、梁边或其他遮挡物

【CN109974256A】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64380.2 (22)申请日 2019.04.03 (71)申请人 南京福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0001 江苏省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恒业路6-3号 (72)发明人 李新美 王岑佳 刘守超 吴敢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 曹翠珍 (51)Int.Cl. F24F 11/89(2018.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控 制方法,运用自动化技术,实时检测获得送风侧 温湿度平均值和回风侧温湿度平均值,并据此针 对空调装置(1),实现表冷段(3)、蒸汽加热段 (4)、蒸汽加湿段(5)的精确控制输出,并通过左 右侧送回风向的定时切换,结合室内轴流风扇切 换控制组推动中间气流,提高左右侧室内空气混 合效率,使得室内各区域温湿度更加接近和均 衡,从而最终提高了整个室内环境的温湿度精 度, 进而提高了养殖质量和养殖收益。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CN 109974256 A 2019.07.05 C N 109974256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09974256 A 1.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空调装置(1)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恒温恒湿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20)、送回风阀切换控制组和传感器检测组,其中,控制模块(20)与空调装置(1)相连接,进行制冷、制热、加湿、除湿功能控制,针对空调装置(1)内部回风区内气流实现温湿度控制,并输送至空调装置(1)内部的出风区;空调装置(1)内部出风区设置两个出风口,并定义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空调装置(1)内部回风区设置两个进风口,并定义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室内环境中彼此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设置一组主导风装置,各组主导风装置分别均包括至少一个子导风装置,各子导风装置上分别均设置两端导风口,各子导风装置上的两端导风口敞开、且彼此连通; 送回风阀切换控制组包括左侧回风切换风阀(7)、左侧送风切换风阀(8)、右侧回风切换风阀(9)、右侧送风切换风阀(10),控制模块(20)分别与送回风阀切换控制组中的各切换风阀进行连接控制;第一出风口经管路对接左侧送风切换风阀(8)的其中一端,第一进风口经管路对接左侧回风切换风阀(7)的其中一端,左侧送风切换风阀(8)另一端与左侧回风切换风阀(7)另一端相对接,并且该对接位置经各根管路分别连通其中一组主导风装置中各子导风装置上的其中一端导风口;第二出风口经管路对接右侧送风切换风阀(10)的其中一端,第二进风口经管路对接右侧回风切换风阀(9)的其中一端,右侧送风切换风阀(10)另一端与右侧回风切换风阀(9)另一端相对接,并且该对接位置经各根管路分别连通另一组主导风装置中各子导风装置上的其中一端导风口; 传感器检测组包括两个温湿度检测组,各温湿度检测组分别与各组主导风装置彼此一一对应,各温湿度检测组分别均包括至少一个温湿度传感器,各温湿度检测组中温湿度传感器的数量与对应主导风装置中子导风装置的数量相同,温湿度检测组中各个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对应主导风装置中各个子导风装置一一对应,各温湿度检测组中各温湿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对应主导风装置中对应子导风装置上的另一端导风口,控制模块(20)分别与各个温湿度传感器相连,分别获取对应子导风装置上导风口位置的温湿度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室内轴流风扇切换控制组,室内轴流风扇切换控制组包括至少一个送风轴流风扇组,室内轴流风扇切换控制组设置于所述室内环境中、两组主导风装置之间的位置,各送风轴流风扇组分别均包括正向送风轴流风扇组和反向送风轴流风扇组,所述控制模块(20)分别与各送风轴流风扇组中的正向送风轴流风扇组、反向送风轴流风扇组相连接、进行两向送风控制,针对两组主导风装置之间的气流进行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侧送风风压传感器(21)和右侧送风风压传感器(6),所述左侧送风切换风阀(8)另一端与所述左侧回风切换风阀(7)另一端相对接位置串联左侧送风风压传感器(21)后、经各根管路分别连通其中一组主导风装置中各子导风装置上的其中一端导风口;所述右侧送风切换风阀(10)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回风切换风阀(9)另一端相对接位置串联右侧送风风压传感器(6)后、经各根管路分别连通另一组主导风装置中各子导风装置上的其中一端导风口;所述控制模块(20)分别与左侧送风风压传感器(21)、右侧送风风压传感器(6)相连接,获取各个风压传感器所设管路位置中气流流动的压力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主导风装置分别均包括三个子导风装置,各组主导风装置中各个子导风装置呈纵向排列布局设置,即上 2

温湿度控制控制说明

组合式空调机组温湿度控制方案说明 一、设计概述 本控制系统便于提高HVAC设备的性能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该系统控制器独立运行,保证自动控制过程的安全、可靠性;PID 控制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控制精度和调节特性,特别适合于暖通空调系统控制。系统提供了消防信号联锁及报警、压差报警,风机启动连锁等多重保护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本系统使用和操作极为简便,控制灵活方便。用户可通过直观的显示监测和控制空调设备,方便的修改温湿度控制设定值,实时监测运行数据。 二、监视及控制内容 1.空调箱温湿度控制原理: 1)温湿度控制 DDC控制器采样回风温T和回风湿度H在DDC内部与设定点比较,其差值△T和△H经比例积分PI控制模块计算后输出调节值至调节压缩机、电加热、加湿器输出,保持室内温度湿度稳定。当回风温度高于设定点温度,控制器输出信号给压缩机启动,降低室内温度。当回风温度低于设定点温度,控制器输出信号给电加热,使其逐级打开,使室内温度升高。当湿度高于设定湿度时,控制器输出信号给压缩机,使其打开,降低温度除湿。 当湿度低于设定湿度时,控制器输出信号给加湿器,让其打开,增大加湿量,保持室内湿度稳定。 2)故障报警 空调机有任何不正常状态, 系统均视为故障讯号, 并立即报警, 报警包括:温度超限报警、湿度超限报警、风机状态异常报警、滤网阻塞报警等。 3)联锁控制 压缩机、电加热、加湿器与风机连锁控制:在冬季和夏季运行模式下,风机启动后,压缩机、电加热、加湿器即根据需要动作,然后根据回风温度、湿度要

求打开或者关闭,在正常关机情况下,自控系统在接到关机信号后,关闭电加热、加湿器、压缩机。 机组启停连锁控制: 空调自控系统在得到风机运行状态反馈信号的情况下,根据回风温湿度要求开启电加热、压缩机、电加湿等。 一旦空调系统故障报警,空调自控系统自动关闭电加热、电加湿、压缩机,关闭风机,当压缩机有任何故障,也将关闭压缩机,并显示报警原因,停止其工作。 4)控制参数显示和设定: 空调机各状态参数在就地DDC控制器上显示出来, 参数包括: 回风温 度、湿度,面板温度设定输入(也即面板输出到控制器的温度设定信号)、面板湿度设定输入(也即面板输出到控制器的湿度设定信号)。 另也可对所有DDC控制器的DO和AO点进行超驰控制, 实现对所有不同设备的手动控制。

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要求

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要求 1、本大楼通风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并入大厦楼宇自动控制系统,通风空调控制终端设在地下一层BA控制室内及弱电控制室内。 2、冷热源 (1)风冷热泵机组、冷水泵连锁装置:根据系统冷负荷变化,自动或手动控制风冷热泵机组运转台数。开机程序:冷热水泵——→风冷热泵机组蝶阀——→风冷热泵机组,关机程序相反。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根据供回水总管的温度、流量信号,计算系统的实际空调负荷,并控制机组及其配用的空调水泵的运行台数和运行组合。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累计每台冷水机组、空调水泵的运行时间,并控制机组和空调水泵均衡运行。 (2)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定流量(末端变流量)系统。在空调水系统的供回水总管间安装电动旁通调节阀,根据供回水总管间的压力信号来改变旁通水量,以适应系统水流量的变化。运行过程中当电动旁通阀达到最大开启度时,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调整冷水机组及其配用泵的运行组合,同时电动旁通阀复位至关闭状态。电动旁通阀由专业公司来选择。 (3)净化空调热水系统二次侧采用水泵变速调节的变流量系统。根据换热器二次侧供水温度控制一次侧流量,根据流量变化控制水泵运行台数,在空调水系统的供回水总管间安装压差控制器,根据系统的压差来控制水泵的频率或转速。 3、风机盘管/吊柜(回风工况)控制: 控制系统主要由风机盘管用两位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器、三速调节器及装在回水管上的两位电动二通阀组成,系统运行时,室内温

度控制器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室内温度与温度控制器设定温度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以控制二通电动阀的动作,通过改变水流量,使室内温度保持在所需要的范围。可用三速开关调节室内循环风量及调节室内温度。 4、新风柜控制: 控制系统由冷暖型比例加积分控制器、装设在送风口的温度传感器及装设在回水管上的比例积分电动二通阀组成。系统运行时,温度控制器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与温度控制器设定温度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以控制比例积分调节阀的动作,通过改变水流量,使送风温度保持在所需要的范围。空调机组以回风温度作为控制信号;新风机组以送风温度作为控制信号。 5、座地式风柜控制: 控制系统由冷暖型比例加积分控制器、装设在回风口的温度传感器及装设在回水管上的比例积分电动二通阀组成。系统运行时,温度控制器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与温度控制器设定温度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以控制比例积分调节阀的动作,通过改变水流量,使回风温度保持在所需要的范围。空调机组以回风温度作为控制信号;新风机组以送风温度作为控制信号。 6、所有新风机的进风过滤段均设灰尘量报警探头。当灰尘量过大时报警,提醒对过滤设施进行清洁,满足卫生要求。 7、直流变频多联机系统采用区域控制,系统设集中控制器,控制器设在该区域的办公室内,由专人负责统一控制管理。集中控制器可实现整个区域统一开关,或个别房间的开、关,可实现冬、夏模式转换控制。每个房间只设三速(风速)开关和温度调节功能。自控设备由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警报器的设计

西安文理学院物理与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摘要 (3) 1 引言 (3) 1.1课题背景 (3) 1.2研究内容和意义 (5) 2 芯片介绍 (5) 2.1 DS18B20概述 (5) 2.1.1 DS18B20封装形式及引脚功能 (6) 2.1.2 DS18B20内部结构 (6) 2.1.3 DS18B20供电方式 (9) 2.1.4 DS18B20的测温原理 (10) 2.1.5 DS18B20的ROM命令 (11) 2.2 AT89C52概述 (13) 2.2.1单片机AT89C52介绍 (13) 2.2.2功能特性概述 (13) 3 系统硬件设计 (13)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13) 3.2 温度采集电路的设计 (14) 3.3 LED显示报警电路的设计 (15) 4 系统软件设计...................................................15 4.1 流程图........................................................15 4.2 温度报警器程序.................................................16 4.3 总电路图..................................................... 19 5总结 (20)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温度的测试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科研、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设计一个温度测试的系统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数字温度报警器系统。详细描述了利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开发测温系统的过程,重点对传感器在单片机下的硬件连接,软件编程以及各模块系统流程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各部分的电路也一一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温度的采集和报警,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上下限报警温度,它使用起来相当方便,具有精度高、量程宽、灵敏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适合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温度测量,也可以当做温度处理模块潜入其他系统中,作为其他主系统的辅助扩展。DS18B20与AT89C52结合实现最简温度报警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恶劣环境下进行现场温度测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检测;AT89C52;DS18B20; 1 引言 1.1课题背景 温度是工业对象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如冶金、机械、食品、化工各类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等,对工件的温度处理要求严格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温度测量的范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满足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要求。 基于AT89C51单片机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扩展性,利于现代测控、自动化、电气技术等专业实训要求。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温度报警器,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方便、智能控制等优点。 温度对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由此推进了温度传感器的发展。温度传感器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 (1)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是采用硅半导体集成工艺制成,因此亦称硅传感器或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此种传感器具有功能单一(仅测量温度)、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温度控制及报警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之温度控制及报警系 统的设计

题目单片机温度控制及报警系统的设计 一、设计目的 学习温度的显示、控制及报警,实现了温度的实时显示及控制。温度控制部分,提出了用DS18B20、89C52单片机及LED的硬件电路完成对温度的实时检测及显示,利用DS18B20与单片机连接由软件与硬件电路配合来实现实时控制及超出设定的上下限温度的报警系统。 课题设计的目的: 1.掌握用51单片机控制LCD显示字符的方法。 2.掌握用单片机进行显示系统开发的方法。 3.掌握单片机软件、硬件调试技术。 4.了解单线器件DS18B20的驱动方法。 5.了解LCD显示器的一般驱动原理 二、使用主要电子元件 1.单片机89C52 2. 温度传感器DS18B20 3. 显示器LCD1602 4. 排插 5.发光二极管 6.电容若干 7.电阻若干

8.按钮开关若干。 9.导线若干 10. 12MHZ晶振1个 三.系统设计思想及主要应用器件 3.1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 根据单片机温度控制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了基于ATMEL公司的AT89C52芯片的温度测量系统。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利用单片机多余I/O口实现的温度检测电路。整个系统硬件部分包括温度检测系统、信号放大系统、A/D转换、单片机、I/O设备、控制执行系统等.。温度控制部分用DS18B20、89C52单片机及LED的硬件电路完成对温度的实时检测及显示。 3.2系统硬件简介 硬件大致构成:核心控制器件AT89C52 ,温度传感器DS18B20,显示器1602A 报警控制LED。 3.2.1 硬件设计思想 本设计是以AT89C52为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提出了一种基于DS18B20的单总线多点温度测控系统,多个温度传感节点经过单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1.设计要求 要求设计一个温度测量系统,在超过限制值的时候能进行声光报警。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①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屏显示室内当前的温度; ②在不超过最高温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按键设置想要的温度并显示;设有四个按键,分别是设置键、加1键、减1键和启动/复位键; ③DS18B20温度采集; ④超过设置值的±5℃时发出超限报警,采用声光报警,上限报警用红灯指示,下限报警用黄灯指示,正常用绿灯指示。 2.方案论证 根据设计要求,本次设计是基于单片机的课程设计,由于实现功能比较简单,我们学习中接触到的51系列单片机完全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因此可以选用AT89C51单片机。温度采集直接可以用设计要求中所要求的DS18B20。报警和指示模块中,可以选用3种不同颜色的LED灯作为指示灯,报警鸣笛采用蜂鸣器。显示模块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使用LED数码管显示采集温度和设定温度; 方案二:使用LCD液晶显示屏来显示采集温度和设定温度。 LED数码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在使用时,若用动态显示则需要不断更改位选和段选信号,且显示时数码管不断闪动,使人眼容易疲劳;若采用静态显示则又需要更多硬件支持。LCD显示屏可识别性较好,背光亮度可调,而且比LED 数码管显示更多字符,但是编程要求比LED数码管要高。综合考虑之后,我选用了LCD显示屏作为温度显示器件,由于显示字符多,在进行上下限警戒值设定时同样可以采集并显示当前温度,可以直观的看到实际温度与警戒温度的对比。LCD 显示模块可以选用RT1602C。

3.硬件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硬件系统主要包含6个部分,即单片机时钟电路、复位电路、键盘接口模块、温度采集模块、LCD 显示模块、报警与指示模块。其相互联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硬件电路设计框图 单片机时钟电路 形成单片机时钟信号的方式有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本次设计采用内部时钟方式,如图2所示。 单片机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XTAL1和XTAL2分别为此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其频率范围为~12MHz ,经由片外晶体振荡器或陶瓷振荡器与两个匹配电容一 起形成了一个自激振荡电路,为单片机提供时钟源。 复位电路 复位是单片机的初始化操作,其作用是使CPU 和系统中的其他部件都处于一个确定的初始状态,并从这个状态开始工作,以防止电源系统不稳定造成CPU 工作不正常。在系统中,有时会出现工作不正常的情况,为了从异常状态中恢复,同时也为了系统调试方便,需要设计一个复位电路。 单片机的复位电路有上电复位和按键复位两种形式,因为本次设计要求需要有启动/复位键,因此本次设计采用按键复位,如图3。复位电路主要完成系统 图2 单片机内部时钟方式电路 图3 单片机按键复位电路

温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温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据了解,很多厂家在使用温度控制器的过程中,往往碰到惯性温度误差的问题,苦于无法解决,依靠手工调压来控制温度。创新,采用了PID模糊控制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惯性温度误差的问题。传统的温度控制器,是利用热电偶线在温度化变化的情况下,产生变化的电流作为控制信号,对电器元件作定点的开关控制器。电脑控制温度控制器:采用PID模糊控制技术*用先进的数码技术通过Pvar、Ivar、Dvar(比例、积分、微分)三方面的结合调整形成一个模糊控制来解决惯性温度误差问题。 传统的温度控制器的电热元件一般以电热棒、发热圈为主,两者里面都用发热丝制成。发热丝通过电流加热时,通常达到1000℃以上,所以发热棒、发热圈内部温度都很高。一般进行温度控制的电器机械,其控制温度多在0-400℃之间,所以,传统的温度控制器进行温度控制期间,当被加热器件温度升高至设定温度时,温度控制器会发出信号停止加热。但这时发热棒或发热圈的内部温度会高于400℃,发热棒、发热圈还将会对被加热的器件进行加热,即使温度控制器发出信号停止加热,被加热器件的温度还往往继续上升几度,然后才开始下降。当下降到设定温度的下限时,温度控制器又开始发出加热的信号,开始加热,但发热丝要把温度传递到被加热器件需要一定的时候,这就要视乎发热丝与被加热器件之间的介质情况而定。通常开始重新加热时,温度继续下降几度。所以,传统的定点开关控制温度会有正负误差几度的现象,但这不是温度控制器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热系统的结构性问题,使温度控制器控温产生一种惯性温度误差。 要解决温度控制器这个问题,采用PID模糊控制技术,是明智的选择。PID模糊控制,是针对以上的情况而制定的、新的温度控制方案,用先进的数码技术通过Pvar、Ivar、Dvar三方面的结合调整,形成一个模糊控制,来解决惯性温度误差问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传统的温度控制器温控方式存在较大的惯性温度误差,往往在要求精确的温控时,很多人会放弃自动控制而采用调压器来代替温度控制器。当然,在电压稳定工作的速度不变、外界气温不变和空气流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但要清楚地知道,以上的环境因素是不断改变的,同时,用调压器来代替温度控制器时,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靠人力调节,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而用人手调好所需温度的度数,然后靠相对稳定的电压来通电加热,勉强运作,但这决不是自动控温。当需要控温的关键很多时,就会手忙脚乱。这样,调压器就派不上用场,因为靠人手不能同时调节那么多需要温控的关键,只有采用PID模糊控制技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操作得心应手,运行畅顺。例如烫金机,其温度要求比较稳定,通常在正负2℃以内才能较好运作。高速烫金机烫制同一种产品图案时,随着速度加快,加热速度也要相应提高。这时,传统的温度控制器方式和采用调压器操作就不能胜任,产品的质量就不能保证,因为烫金之前必须要把烫金机的运转速度调节适当,用速度来迁就温度控制器和调压器的弱点。但是,如果采用PID模糊控制的温度控制器,就能解决以上的问题,因为PID中的P,即Pvar功率变量控制,能随着烫金机工作速度加快而加大功率输出的百分量。 有机械式的和电子式的, 机械式的采用两层热膨胀系数不同金属亚在一起,温度改变时,他的弯曲度会发生改变,当弯曲到某个程度是,接通(或断开)回路,使得制冷(或加热)设备工作。

房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房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调节机构组成,它们之间的关 调节对象与被调参数 调节对象在暖通空调中指室内热湿环境、空气品质、洁净度或者冷热源的制冷量和供热量等。被调参数是指表征调节对象特征的可以被测量的量或者物理特性,在暖通空调中的被调参数指房间热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冷水机组的冷冻水供水温度、汽/水加热器或者水/水加热器的供水温度、流体流量、室内空气品质的二氧化碳浓度、水箱或者水槽水位等。扰量是指导致调节对象的被调参数发生变化的干扰因素,例如房间内人员、灯光的增减、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都是房间热湿环境的扰量,它们引起被调参数的变化。 传感器 传感器又称敏感元件、变送器,它测量被调参数的大小并输出信号。输出信号可以是被调参数的模拟量,如电压、电流、压力等。 控制器 控制器又称调节器,它接收传感器的信号与给定值(按要求设定的被

调参数值)进行比较,并按设定的控制模式对执行调节机构发出调节信号。任一时刻被调参数的实测值与给定值之差称为偏差,控制器对偏差按一定的模式进行计算而给出调节量。 执行调节机构 执行调节机构接受来自控制器的调节信号,对被调介质的流量或能量进行调节。执行调节机构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组成。前者将控制器的调节信号转换成角位移或线位移,再驱动调节机构实施对被调介质的调节。 下面以一次回风加新风的定风量房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为例说明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一次回风加新风的定风量房间自动控制系统同样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调节机构组成。 传感器包括: (1)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室内回风的温湿度测量值; 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2)压差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出压差,并输出连续信号,可用于测量风量;

(完整word版)基于MSP430的温度控制报警系统

微控制器应用及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

2010 年 5 月 目次 1 引言 (3) 2 系统总体设计 (3) 2.1 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3) 2.2 系统工作流程 (3) 2.3 系统核心器件选型 (4) 3 系统硬件设计 (4) 3.1 电源模块设计 (4) 3.2 LED显示模块设计 (4) 3.3 键盘输入模块设计 (5) 3.4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5) 3.5 报警模块设计 (6) 4 系统软件设计 (6) 4.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及总流程图 (7) 4.2 LED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9) 4.3 键盘输入模块程序设计 (9) 4.4 温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10) 4.5 报警模块程序设计 (10) 4.6 主模块程序设计 (10) 5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10) 5.1 系统调试步骤 (10) 5.2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 5.3 实验结果 (13) 6 结论与心得体会 (13)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1 引言 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因为它直接影响燃烧、化学反应、发酵、烘烤、煅烧、蒸馏、浓度、挤压成形、结晶以及空气流动等物理和化学过程。温度控制失误就可能引起生产安全、产品质量、产品产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温度的检测的意义就越来越大。温度采集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监控,以使得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使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对生产环境的温度进行自动控制,保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能够顺利、安全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温度的检测与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应用之一,随着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利用新型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测试与控制得到更快的开发。 现在的生活中,所用到的电器,家具设备,包括工业产品等对温度的要求日益增高,灵敏的温度控制报警系统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例如冰箱的温控系统,锅炉等等,无不都用到了这一功能部件。对于此,我们设计了基于MSP430F149单片机的温度控制报警系统,来模拟实现现实中的温度控制系统。此系统具有设计和布线简单,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高,扩展方便,在大型仓库,工厂,智能化建筑等领域的多点温度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该系统主要由5大模块组成,其中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MSP430F149微控制器,LED显示模块,4X4矩阵键盘输入模块,报警模块5大部分组成。由温度传感器负责数据采集,经微处理器转换后由LED显示模块输出,同时由键盘模块负责输入温度报警的上下限。当到达设定的温度限定值时就报警。 其组成框图如下所示: 2.2 系统工作流程 首先设定温度报警的上下限值,然后由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数据的采集,当微处理器检测到温度超过设定的范围值时就实行报警,提醒用户做相关操作。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说明书

目录 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探测区域和报警区域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确定火灾探测器的种类、设置部位和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探测器种类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监控系统的选择和系统布线以及工程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消防联动控制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火灾应急广播或火灾警报装置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4设计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热湿联合处理空调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热湿独立控制空调策略:采用新风去除室内的余湿、承担室内空气质量的任务,采用高温冷源去除室内的余热。并提出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方式对室内末端装置、新风处理、制备高温冷源的要求与影响,介绍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践工程。 关键词:温湿度独立控制新风高温冷源 1 引言 从热舒适与健康出发,要求对室内温湿度进行全面控制。夏季人体舒适区为25ºc,相对湿度60%,此时露点温度为16.6ºc。空调排热排湿的任务可以看成是从25ºc 环境中向外界抽取热量,在16.6ºc的露点温度的环境下向外界抽取水分。目前空调方式的排热排湿都是通过空气冷却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和冷凝除湿,再将冷却干燥的空气送入室内,实现排热排湿的目的。现有的热湿联合处理的空调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热湿联合处理的能源浪费。由于采用冷凝除湿方法排除室内余湿,冷源的温度需要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考虑传热温差与介质输送温差,实现16.6ºc的露点温度需要约7ºc的冷源温度,这是现有空调系统采用5~7ºc的冷冻水、房间空调器中直接蒸发器的冷媒蒸发温度也多在5ºc的原因。在空调系统中,占总负荷一半以上的显热负荷部分,本可以采用高温冷源排走的热量却与除湿一起共用5~7ºc的低温冷源进行处理,造成能量利用品位上的浪费。而且,经过冷凝除湿后的空气虽然湿度(含湿量)满足要求,但温度过低,有时还需要再热,造成了能源的进一步浪费与损失。 (2)难以适应热湿比的变化。通过冷凝方式对空气进行冷却和除湿,其吸收的显热与潜热比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建筑物实际需要的热湿比却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一般是牺牲对湿度的控制,通过仅满足室内温度的要求来妥协,造成室内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过高的结果是不舒适,进而降低室温设定值,通过降低室温来改善热舒适,造成能耗不必要的增加;相对湿度过低也将导致由于与室外的焓差增加使处理室外新风的能耗增加。 (3)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大多数空调依靠空气通过冷表面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这就导致冷表面成为潮湿表面甚至产生积水,空调停机后这样的潮湿表面就成为霉菌繁殖的最好场所。空调系统繁殖和传播霉菌成为空调可能引起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仍是可吸入颗粒物,因此有效过滤空调系统引入的室外空气是维持室内健康环境的重要问题。然而过滤器内必然是粉尘聚集处,如果再漂溅过一些冷凝水,则也成为各种微生物繁殖的最好场所。频繁清洗过滤器既不现实,也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5)输配能耗的问题。为了完成室内环境控制的任务就需要有输配系统,带走余热、余湿、co2、气味等。在中央空调系统中,风机、水泵消耗了40~70%的整个空调系统的电耗。在常规中央空调系统中,多采用全空气系统的形式。所有的冷量全部用空气来传送,导致输配效率很低。 此外,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以低品位热能作为夏季空调动力成为迫切需要。目前北方地区大量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在夏季由于无热负荷而无法运行,使得电力负荷出现高峰的夏季热电联产发电设施反而停机,或者按纯发电模式低效运行。如果可以利用这部分热量驱动空调,既省下空调电耗,又可使热电联产电厂正常运行,增加发电能力。这样即可减缓夏季供电压力,又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热电联产系统继续发展的关键。由于空调负荷在一天内变化显著,与热电联产电厂提供热能并不是很好匹配,如何实现有效的蓄能,以协调二者的矛盾也是热能使用当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空调的广泛需求、人居环境健康的需要和能源系统平衡的要求,对目前空调方式提出了挑战。新的空调应该具备的特点为: 加大室外新风量,能够通过有效的热回收方式,有效的降低由于新风量增加带来的能耗增大

温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温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温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据了解,很多厂家在使用温度控制器的过程中,往往碰到惯性温度误差的问题,苦于无法解决,依靠手工调压来控制温度。创新,采用了PID模糊控制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惯性温度误差的问题。传统的温度控制器,是利用热电偶线在温度化变化的情况下,产生变化的电流作为控制信号,对电器元件作定点的开关控制器。电脑控制温度控制器:采用PID 模糊控制技术 *用先进的数码技术通过Pvar、Ivar、Dvar(比例、积分、微分)三方面的结合调整形成一个模糊控制来解决惯性温度误差问题。 传统的温度控制器的电热元件一般以电热棒、发热圈为主,两者里面都用发热丝制成。发热丝通过电流加热时,通常达到1000℃以上,所以发热棒、发热圈内部温度都很高。一般进行温度控制的电器机械,其控制温度多在0-400℃之间,所以,传统的温度控制器进行温度控制期间,当被加热器件温度升高至设定温度时,温度控制器会发出信号停止加热。但这时发热棒或发热圈的内部温度会高于400℃,发热棒、发热圈还将会对被加热的器件进行加热,即使温度控制器发出信号停止加热,被加热器件的温度还往往继续上升几度,然后才开始下降。当下降到设定温度的下限时,温度控制器又开始发出加热的信号,开始加热,但发热丝要把温度传递到被加热器件需要一定的时候,这就要视乎发热丝与被加热器件之间的介质情况而定。通常开始重新加热时,温度继续下降几度。所以,传统的定点开关控制温度会有正负误差几度的现象,但这不是温度控制器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热系统的结构性问题,使温度控制器控温产生一种惯性温度误差。 要解决温度控制器这个问题,采用PID模糊控制技术,是明智的选择。PID模糊控制,是针对以上的情况而制定的、新的温度控制方案,用先进的数码技术通过Pvar、Ivar、Dvar 三方面的结合调整,形成一个模糊控制,来解决惯性温度误差问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传统的温度控制器温控方式存在较大的惯性温度误差,往往在要求精确的温控

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

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 摘要 在人们日常生产及生活过程中,经常要用到温度的检测和控制。随着微型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检测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室内温度自动检测控制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同时现代电子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本次课程设计是基于STC89C52单片机基础板所做的温度检测调节系统,不仅对于学习单片机技术等专业知识有实际意义,而且还可以增强动手能力。 这次设计的系统,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温度采集电路,显示电路,语音播报电路,按键电路,继电器电路等。软件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读出温度子程序,计算温度子程序,显示温度刷新子程序,语音播报程序等。我们利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通过STC89C5单片机系统在应用板上利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显示实时测得的温度,通过程序进行语音播报;当温度超过设定的上限时,继电器闭合,并驱动动机工作,以实现降温。 经过调试,结果显示LCD屏准确显示了室温,并能进行语音播报。当温度超过设定上限时,继电器闭合,风扇工作,开始降温;实现了系统设计要求的功能。 关键词:室内温度,自动控制,STC89C52单片机,语音播报。

目录 0 前言 (1) 1总体方案设计 (2) 1.1设计方案论证 (3) 1.2 主控制器 (3) 1.3 LCD液晶显示 (3) 1.4 温度传感器 (3) 2硬件电路设计 (6) 2.1.主控制器 (6) 2.1.1 电源部分 (7) 2.1.2 串口电路 (7) 2.1.3晶振电路 (8) 2.1.4复位电路 (9) 2.2 显示电路 (9) 2.3 数据采集电路 (9) 2.4语音电路 (10) 2.5按键电路 (11) 3 软件设计 (11) 3.1 主程序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温度转换程序 (13) 3.3 温度显示程序 (13) 4 调试分析 (14) 4.1 硬件调试 (14) 4.1.1硬件调试方法 (14) 4.1.2 电源调试 (14) 4.1.3 语音模块调试 (14) 4.2 软件调试 (14)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1 电路原理图 (19) 附录2 .PCB图 (20) 附录3主程序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