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独一味药性与功效

中药独一味药性与功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药独一味药性与功效

导语:中药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作为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特有的药物,那么大家知道中药当中单独的中药独一味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吗?对于人体来说有清肝

中药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作为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特有的药物,那么大家知道中药当中单独的中药独一味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吗?对于人体来说有清肝理气功效,独一味中药叫做独一无二,有关中药独一味的功效与作用,或许很多人还并不是很了解,下面的文章当中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用法用量和紧急注意吧。

独一味的简介

【通用名称】独一味

【药品名称】独一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种植物独一味的根及根茎或全草。

【采集】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净泥土,截去叶及须根,晒干。

【药材】干燥根长约7~15厘米,粗约1~2厘米。表面枯黄色至黄褐色,根茎剐、或无,全体扭曲而粗糙,有纵纹,尾端细小,少有2~3分枝,多已断碎。质坚硬,干枯,断面木质部多已腐朽,呈乌褐色。外围肉质暗淡,无光泽。气腥臭,味苦,入口久则有麻痹感。以根条粗壮、匀净者佳。产四川。

【性味】苦,微寒。①《四川中药志》:"苦,微寒,有小毒。"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苦,温。"

独一味的功效与作用

活血,行瘀,消肿,止血。治跌伤筋骨,闪腰挫气,关节积黄水。①《四川中药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气,消肿,续筋接骨。治跌伤筋骨及闪腰挫气等症。"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髓,止血。治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1、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 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 ☆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降低血糖: 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延年益寿: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发现山药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 食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糖尿病患者、腹胀、病后虚弱者、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腹泻者; ☆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忌食山药。 2、山萸肉(山芋)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配伍。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

基于中药药性及功效知识的分析探讨

基于中药药性及功效知识的分析探讨 发表时间:2018-05-04T14:31:02.4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4期作者:李传琪1 曹艳艳2 [导读] 中药在我国传承千百年,经过人们长期以来对中药的研究,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传琪1 曹艳艳2 1.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山东潍坊 261515;2.高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500 摘要:中药在我国传承千百年,经过人们长期以来对中药的研究,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伴随着新时期中药研究不断深化,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的了解有了极大的进步,如何能够更为充分的发挥中药原有的药性和功效,需要相关人员掌握充分的中药知识,了解不同中药的药性和具体功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本文就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展开深层次探究,对相关方法做进一步论述。 关键词:中药;药性;配方;功效 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正在广泛应用在医学中。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疾病都值得大力提倡,而中药在药性和功效方面,特点都十分鲜明。但是,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较为复杂,涉及内容较广,为了充分发挥中药作用,就需要全面掌握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加强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临床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持,推动中药领域进步和发展。 1 中药学中功效的重要性 功效是衡量药物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一种药物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到药物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运用。中药治疗中,无论是治疗成果还是保健作用都属于功效范畴,药物作用在人体时,通过功效来衡量药物是否在治疗相应疾病中发挥作用,治疗效果如何。所以,中药的功效十分重要,为了可以提升中药功效,就要加强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态度,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的关系[1]。只要了解中药功效,才能在后续临床治疗中对症下药,更为充分的发挥中药作用,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帮助。如果医师缺乏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的了解,可能出现盲目用药,不仅无法改善患者疾病症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患者身体患病程度,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2 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学习方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包含内容较光,学习难度较高,想要全方面掌握中药相关知识,首要一点就是需要对中药功效和药性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特殊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古配方的成分分析 对于古配方的成分分析,是全面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一个首要前提,同时也是起到奠基作用。相关医学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总结,对中医药药性相关知识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升临床治疗成效。所以,对于古配方的认识和学习,主要是对前人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整合而来,对于后续的中药药性和功效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学习中,将单方和药对作为古配方学习的重点进行学习,种类非常的稀少,但是通过药对和单方可以全面了解中药药性和功效。所以,在极少量的药对和单方学习中,以便于更加全面的掌握中药要性和功效[2]。其次,将中药复方作为研究切入点,由于古配方的组成是通过前人大量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构成,需要了解古配方组成成分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后续的中药药性和功效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对药物要性和功效,古配方中各种成分的占比。总的说来,为了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学习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就需要对古配方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选择合理的方法。 2.2加强临床实践 在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加强临床实践。绝大多数的理论知识均是从临床试验中提炼总结而来,理论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所以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药药性和功效相关知识中,医师应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临床研究力度,有针对性的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应用理论知识,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促使更多人可以了解中药治疗方法,推动中药领域发展[3]。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中药药性之间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具有内在联系性。中药药性和功效是一个有机整体,历代的医药家都曾提出性效结合,从中不难看出中医学领域的整体观思想。诸如,通过对药物四气的说明,可以了解药物作用的寒热属性,升降浮沉可以了解药物的具体作用方向,同功效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结论: 综上所述,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较为复杂,涉及内容较广,所以在现代医学事业发展中,为了可以更加全面、充分发挥中药作用,应该加强对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的学习探究,对症下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冠林,许仕杰,周福生,游章才.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析中药复方的整体功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7,38(07):1260-1264. [2]陈君千. 基于中药“药性—功效”关联规律探讨“疏肝健脾和胃安神法”的内涵及临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周福生,赖小平,许仕杰,陈建南,陈冠林.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1(02):229-233.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 (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带下称王。 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清热燥湿,目赤黄疸。 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带下尤适。 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疮痈能克。 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清热解毒,虚寒不适。

中药2 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专业知识二经典 本《2007新大纲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剌》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五个分册,是由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培训中心、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高等医药院校和医药科研单位的一批教学和辅导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工作繁忙、考前复习时间紧迫的应试人员编写的。本中药专业知识二能帮助和指导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知识,并得到强化训练,收到考前实战冲刺的效果。 一,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共性:解表散寒 麻桂紫苏和生姜 荆防羌细芷薷香 藁仓辛夷西河柳 发汗解表齐帮忙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咳喘要药) 麻黄选妃平川,利水消肿。(麻黄得了水肿,需要选胸部平川的妃子,可以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喊劫机,问通京吗,猪样滑稽。(桂枝在飞机上大喊劫机,问这飞机通北京吗,样子像猪一样滑稽)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风寒感冒常药) 紫苏发散行乞观众,解鱼蟹毒,安胎。(支书解散了看行乞卖艺的观众,并告诉他,老婆中了鱼蟹毒, 快回家解毒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呕家圣药) 生姜发表,文中直呕,蚊飞直咳,解毒。(姜昆发表论文中直呕吐,蚊子飞来直咳嗽,中毒了)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发表散寒) 警戒散解,偷羊,炒炭止血。(警戒解除了,开始偷羊,回家炒成炭给病人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 祛风解表,风湿童子痉。(有风祛风,有风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羌活)高(藁本)借伞风时通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太高,借把伞,有风时就通过了)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寒饮伏肺) 细心表姐上海取峰桶,桶敲,蚊飞化蝇。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 白纸三行,笔敲指痛,找师带小农。(白纸写文章只写三行,笔敲得手指都痛,只能找老师带我这小农)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相如河中画狮,利水肿。(画家相如在河中画狮子,这样可以利水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苍耳子掉水里,冷!耳朵通鼻窍,耳朵湿了又痛又痒,要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鼻渊要药) (辛夷又称木笔花,笔和鼻同音,看到笔就想到通鼻窍)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柳的枝条像头发——头发风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共性:疏风散热(树上疯人) 薄荷蝉蜕牛蒡子 桑菊葛根蔓荆子 柴升浮木淡豆豉

中药药效术语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薤白。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 ,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味苦性寒,又

400味中药速记药性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1) 人参:[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褐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歌诀]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歌诀]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歌诀]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歌诀]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勺:[歌诀]赤勺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歌诀]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歌诀]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冬:[歌诀]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冬:[歌诀]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歌诀]黄连味苦,泻心除言,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歌诀]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歌诀]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nu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歌诀]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石膏:[歌诀]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滑石:[歌诀]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歌诀]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歌诀]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 柴胡:[歌诀]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歌诀]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歌诀]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歌诀]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歌诀]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歌诀]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防风:[歌诀]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荆芥:[歌诀]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歌诀]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痛关,风湿皆用。 羌活:[歌诀]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歌诀]独活昕哭,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芷:[歌诀]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派脓通用。 藁本:[歌诀]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香附:[歌诀]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歌诀]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歌诀]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白蔻:[歌诀]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青皮:[歌诀]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 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 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 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 药。(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 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 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临床用于治疗 表证,气滞,血瘀等证。(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虚证,挛急作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滋燥等。(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临床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久痢,久咳,大汗虚脱,崩漏经多。(4)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能燥湿;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临床用于咳喘气逆,呃逆呕喘,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寒湿,湿热等证。(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瘰疠、痰核、癥瘕,热结等证。(6)涩:能收、能敛,有收敛固涩作用。临床用于滑脱诸证,久痢脱肛,崩漏带下。(7)淡:能渗、能利,有渗水利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8)芳香: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 4.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气味配合:(1)意义: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参合才能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2)原则与规律:气与味可组配,一药中气只能一,而味可以有一个或更多,味愈多,作用愈广,规律是气味均一,一气二味或多味。(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气味想异,功能不同。

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一、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苍耳子:散风寒祛风湿通鼻窍止痛止痒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消肿疗疮利二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润肠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3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马勃: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泻肺热利咽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定惊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散肿止痛

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梔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岀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中药药性口诀大全

中药药性口诀大全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荣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33.白芷辛温,阳阴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4.藁本气温,除头颛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35.香附辛苦,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36.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37.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38.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39.白蔻辛温,能祛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

中药学药性口诀记忆—利水渗湿

中药学药性口诀记忆—利水渗湿 中药学药性口诀记忆—利水渗湿药1、利水渗湿猪苓:利水渗湿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茯苓健神)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薏苡仁:健泻除痹清脓(异人间歇出屁清脓)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泽泻泄热) 2、清热利水 通草:清热利水通气下乳(通草通气下乳)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茵陈利湿退黄) 3、利尿通淋 车前子:利尿通淋清肺化痰渗湿止泻明目 车前子:清痰渗泻明(车前轻弹深写明) 滑石:利尿通淋清解暑热外用清热收敛 滑石:清暑热收敛(化石清暑热手链) 广钱草:利尿通淋清热除湿(光线清湿热) 连钱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连钱草:清热解毒瘀肿(连线死鱼肿) 金钱草:利尿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金钱草:退毒肿(金线退毒肿)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石韦:凉止咳(石猬两只壳) 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灯心清心烦) 4、利尿通淋 海金砂:利尿通淋止痛(海金砂止痛) 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去买破铜镜) 木通:利尿通淋泄热通经下乳(木桶谢经乳) 冬葵子:利尿通淋润畅通便下乳(冬葵润下乳) 6、利尿通淋 扁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扁蓄杀虫痒) 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弟妇去疯痒) 荜薢:祛风湿利湿浊(逼姐疯湿浊) 中药学药性口诀记忆—芳香化湿药1、燥湿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厚朴行气消喘)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草蔻行气温呕)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苍术:健祛发明(苍竹捡去发明)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曹国稳重弹虐) 2、化湿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砂仁:行气温泻胎(杀人性起问邪态)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白蔻性起问纸偶) 广藿香:化湿解暑发表止呕(广货结束发飙偶) 佩兰:化湿解暑(佩兰化湿解暑) 中药学药性口诀记忆—温里药1、散寒止痛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中药药性表

1.1辛温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1发汗解表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1发汗解肌2温通经脉3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肺,脾经1解表散寒2行气和中3解鱼蟹毒 荆芥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祛风2 透疹3散瘀止血 羌活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散寒2通痹止痛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经 1 祛风解表2胜湿止痛3止痉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心,肺,膀胱经1发表散寒2祛风止痛3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胃,肺经1散寒解表2祛风止痛3消肿排脓 4除湿止带 藁本辛,温膀胱经1祛风散寒2胜湿止痛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经1发汗祛署,和中化湿2利水消肿 生姜辛,微温肺,脾,胃经1解表散寒2温中止呕3暖肺祛痰 辛夷辛,微温肺,胃经1散风解表2宣肺通鼻 葱白辛,温肺,胃经1发表2通阳 辛凉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1疏风利咽2透疹止痒3疏肝4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经1黄疏散风热2白平肝明目3野清热解毒桑叶甘,苦,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平肝明目3清肺明目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经1疏风热2散结毒3透疹利咽 蝉蜕甘,咸,微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透疹止痉3退翳开声 葛根甘,辛,凉。脾,胃经1发表解肌2升阳生津3透发斑疹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心包经1疏散解热2疏肝解郁3升阳举陷 升麻甘,辛微寒。脾,胃,肺,大肠1发表透疹2升阳举陷3清热解毒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肺,胃经1解表2除烦 浮萍辛,寒1发汗解表2透疹止痒3利水消肿 蔓荆子辛,苦,平肝,膀胱经1疏散风热2清利头目 清热药 1清热泻火性味归经应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1清热泻火2除烦止渴3生肌敛疮 知母苦,寒肺,胃,肾经1清热泻火2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1清热利湿2凉血消肿3泻火除烦 天花粉苦,微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 清热润燥3解毒消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经1清肝火2散郁结3降血压 芦根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除烦止呕 竹叶甘,淡,寒心,小肠,胃1清热除烦2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心,胃,小肠1清热除烦2利尿 2清热凉血 犀角苦,咸,寒心,肝,胃经1清热解毒2凉血止血3安神定惊 水牛角苦,咸,寒心,肝1清热解毒2凉血定惊

中药学药性记忆口诀

中药学药性记忆口诀 解表药 01、发汗解表(发表)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麻黄——水肿宣传(蚂蝗发表水中宣传)】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香薷——水肿和化(相如发表水中荷花)】浮萍: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 【浮萍——水肿透痒(浮萍发表水中偷羊)】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阳化气 【桂枝——经通温化(鬼子发表精通文化)】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温止呕咳(生姜发表闻之OK)】02、祛风胜湿止痛(风湿痛) 防风:解表解痉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表痉(防风宝镜)】 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羌活——表寒(搞本枪火彪悍)】03、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细辛:温化(细心学文化)】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白芷:湿带肿脓(柏芝十代中农)】 苍耳子: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除湿止痒 【苍耳:湿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04、解表透疹 西河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风湿 荆芥:解表透疹散风止痒止血 荆芥:风痒血(警戒风扬雪) 紫苏:安胎行气宽中发表散寒解鱼蟹毒 紫苏:胎中寒毒(自疏胎中寒毒) 05、疏散风热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蔓荆:清头风痛 薄荷:疏散风热疏肝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薄荷:疏肝利头咽疹(北河树干里头演阵)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疗疮牛蒡:肺咽疹毒消(牛蒡飞烟疹毒消) 06、明目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

蝉蜕:风痉疹痒目(残颓风景真养目)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木贼:退血(木贼退学) 桑叶: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桑叶:平凉止肺燥(桑叶屏幕两只肥皂)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屏幕死)07、升阳解热 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葛根:泻疹津(哥根谢枕巾) 升麻:升举阳气解表退热透疹解毒 (升麻透疹毒) 柴胡:升阳举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 柴胡:举陷疏肝(柴胡锯树干) 淡豆豉:解表除烦(吃豆解表烦) 清热药 08、清热泻火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石膏:烦渴收疮肌血(石膏烦渴收藏鸡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母淫灶)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天花省劲肥皂消) 09、清热除烦利尿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菊花的服用方法:以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9~30克。 中药功效小结 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 3.兼能行气者:紫。 4.兼能止呕者:生、紫。

药性赋(中药药性口诀)

药性赋 寒性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就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血、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衄,石韦通淋于小肠、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仲。金铃子治疝气而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

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通水气。此六十六种镪性之寒者也。 热性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劳瘵,更壮元阳。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筯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癥而血通。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必气,散冷,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