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概论、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

吸虫概论、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
吸虫概论、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

寄生虫吸虫习题资料

吸虫部分测试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抱雌沟 2.血吸虫伴随免疫 3.尾蚴性皮炎 二、填空题 1. 吸虫(trematode)属_ 门纲。 2. 吸虫消化系统包括、、、和。 3. 吸虫的消化系统中无,未被消化吸收的废物经排出体外。 4. 复殖吸虫中除了的种类是雌雄异体外,其它均为雌雄同体。 5. 复殖吸虫的系统最为发达。 6. 复殖吸虫的生活史都需经历与的交替。 7.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它包括卵、、、、、、与成虫阶段。 8. 复殖吸虫离不开,虫卵必须在或被软体动物宿主吞食后才能孵出毛蚴。 9. 裂体科吸虫无期,直接侵入终宿主发育为成虫。 10. 吸虫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为和。 11. 华支睾吸虫又称,其成虫寄生在人体的。 12. 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等宿主的肝胆道内。 13. 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第二中间宿主为。 14.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是。 15.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和有一定关系。 16. 一般认为是肝吸虫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7. 在中找到是确诊肝吸虫病最主要的证据。 18. 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广泛存在,主要为感染华支睾吸虫的、、 等。 19. 华支睾吸虫病是经感染的,该病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的习惯。 20. 华支睾吸虫常见的中间宿主有:、、。 21.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与。 22. 布氏姜片吸虫是一种寄生在和小肠内的大型吸虫。 23. 姜片虫的中间宿主为。以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为。 24. 姜片虫病主要流行分布在亚洲的和地区。 25. 姜片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检查。 26.大量感染姜片虫时,虫体成团可引起。 27.肺吸虫的感染阶段是,血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28. 肺吸虫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可分为、、三期。 29.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第二中间宿主是和。 30.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 31.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和血吸虫病。 三、是非题 1. 寄生于人体的吸虫均属于复殖目。() 2. 吸虫的体被是合胞体结构。() 3. 吸虫的体壁有角皮层结构。()

寄生虫整理(1)

寄生:一种动物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暂时地寄居于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营养和生活场所来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物间关系。其中寄居者为寄生虫,被寄居而遭受侵害者为宿主。 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寄生于某一种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宿主,对宿主有严格或比较严格的选择性,则称这些寄生虫为其相应宿主的专性寄生虫。 非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称之为非专一宿主寄生虫。 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仅需一个宿主的寄生虫。 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 固需寄生虫:指完全依赖寄生生活,不能脱离宿主而生存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指既可以营寄生生活又可以营自由生活的动物 暂时寄生虫、定期寄生虫和永久寄生虫:短暂寄生于宿主体表吸取营养的寄生虫为暂时寄生虫,如蚊、蠓、蚋等;如果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寄生于宿主则为定期寄生虫,如狂蝇科的寄生蝇类;如果终生都离不开宿主而寄生,则为永久寄生虫,如旋毛虫。 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内部组织器官的寄生虫为内寄生虫,其中寄生于消化道的寄生虫最多。寄生于宿主体表(皮肤和被毛)的寄生虫为外寄生虫,如疥螨、虱子、蚊子等。 假寄生现象:指本来营自由生活的有机体偶尔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另一动物体内,并可能生活一段时间,终因不能适应而被排除。 通过寄生现象:有些寄生虫的幼虫可能进入一个非专一性宿主体内并进行一个时期的发育,此后终因环境不适而中途死亡。这种情况称为通过寄生现象。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能下降时,虫体大量繁殖及致病性增强,称之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专性宿主:指某一种寄生虫只寄生于某种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宿主,这样的宿主称为某种寄生虫的专(一)性宿主。 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如果一个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和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分别寄生虫于不同的宿主,则称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为终末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指非专一宿主寄生虫寄生于许多种类的宿主,被惯常和多量寄生的宿主一般都是家畜、家禽,易于防治,而另一部分宿主特别是野生动物虽然也被寄生,但不那么普遍多量,往往难以防治而成为新的感染来源,则称后者为保虫宿主 储藏宿主: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需要的动物体内,但保持对原有宿主的感染力,则称这个动物为该寄生虫的储藏宿主。 媒介:指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特别是血液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其中有些媒介在传播寄生虫病的过程中还起着宿主的作用。. 带虫者: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之时,宿主对寄生虫保持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保留一定量的虫体感染,这时我们这种宿主为带虫者,称这一现象为带虫现象。 寄生生活的建立:某种寄生虫和相应的宿主,寄生虫必须处在感染阶段,适宜的感染途径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 英文名:clonorchiasis 缩写: 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 ICD号:B66 分类:消化科 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 约为3000多万。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因此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人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寿命很长,可长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 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 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

华支睾吸虫3

[寄生虫学]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2007-8-28 13:55【大中小】【我要纠错】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管内发现。曾于湖北江陵县先后在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查见此种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 上的历史。 形态 成虫(图14-7)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虫体前端1/5处。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为两肠支伸至虫体后端。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呈分支状,从睾丸各发出一支输出管,约有虫体的中部会合为输精管,向前逐渐膨大形成储精囊。储精囊接射精管开口于生殖腔。无阴茎和阴茎袋。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在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营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滤泡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腹吸盘向下延至受精囊

水平。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子宫从卵模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宫前端已渐成熟,排出的卵呈黄褐色,内有成熟的毛蚴。卵甚小,平均为29×17μm,形状似芝麻,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 突起(图14-7、14-8)。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动的逆方向移 行,经胆总管至肝胆管,

第三章 吸虫--布氏姜片吸虫

第三章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一、学时分配:1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 1、成虫、虫卵主要形态特点。 2、成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植物媒介、感染方式。 【熟悉】 姜片虫病的病原学诊断。 【了解】 1、生活史各环节。 2、致病 3、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三、主要教学内容 布氏姜片虫,俗称姜片虫,因寄生于小肠也称肠吸虫,可致姜片虫病。一、形态 成虫:虫体肥厚,长椭圆型,背腹扁平,体形似姜片,生活时肉红色,死虫经固定后灰白色。长20-75mm,宽8-20mm,为人体中最大吸虫之一。体表有棘:腹吸盘较口吸盘大;消化道有口、咽、食道、两肠支;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卵巢一个,位于睾丸之前,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缺受精囊。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卵盖不明显,卵壳薄;卵内含卵细胞一个,卵黄细胞约20~40个。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部位:终宿主(人与猪)的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扁卷螺。 传播媒介:菱角、茭白、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

感染方式:终宿主生食带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生活史各环节: 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各阶段。寄生于终宿主小肠上段的成虫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后经3-4周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在螺体内经1-2个月发育和无性增殖,先后形成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尾蚴成熟后逸出螺体,附着在媒介水生植物和其它物体的表面形成囊蚴。人和猪生食含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囊蚴在终宿主上消化道囊壁破裂,后尾蚴逸出并吸附在肠粘膜上经1-3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7个月到4.5年不等,每一成虫日产卵量可高达15,000个。 三、致病 姜片虫成虫虫体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因而宿主肠机械性损伤较明显,被吸附的肠粘膜及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水肿甚至脓肿和溃疡。 成虫吸附在小肠壁争夺宿主营养,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发育障碍甚至因衰竭而死亡等。大量感染时虫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姜片虫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隐痛,间有消化不良性腹泻,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等症状。 四、诊断 姜片虫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方法对感染早期或大面积普查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1.浓集法(一次连续查3张厚涂片或水洗沉淀法)以检查虫卵。少数患者因虫体尚未发育成熟或感染度低而不易查见虫卵,应反复 多次粪检或作粪便定量计数以确定其感染度。姜片虫卵与肝片吸 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形态极相似,应注意鉴别。 2.部分病人可自然排虫或偶尔呕出虫体,通过鉴定虫体确诊。

吸虫复习题[1][1].doc

寄生虫学吸虫部分复习题 一、A型题:每道试题下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按要求答在答卷上。每题: 0.50分 01、并殖吸虫卵的颜色通常是( ) A.淡黄色 B.棕黄色 C.金黄色 D.黄褐色 E.无颜色 02、布氏姜片虫的保虫宿主主要是( ) A.牛 B.猪 C.猫 D.犬 E.羊 03、在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中,野猪、猪、兔等可作为( )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第二中间宿主 04、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特点是( ) A.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B.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C.卵和(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D.仅转换宿主1次 E.需要转换宿主2次以上 05、人体寄生吸虫的繁殖方式是( ) A.幼虫行有性生殖,成虫行无性生殖 B.幼虫行无性生殖,成虫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行有性生殖 E.幼虫行幼体增殖,成虫行孤雌生殖 06、生物源性蠕虫的生活史特点是( ) A.需要转换宿主在2 次以上 B.幼虫均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才能感染人体 C.虫卵必须入水才能继续发育 D.人经口而感染 E.虫体在人体内均能发育为成虫 07、寄生人体的吸虫繁殖方式( ) A.幼虫进行有性生殖,成虫进行无性生殖 B.幼虫进行无性生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有性生殖 E.幼虫不繁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08、关于吸虫生活史的特征,错误的描述是( ) A.有终宿主和保虫宿主 B.幼虫发育过程在水生动物或植物进行 C.幼虫发育至成虫需蜕皮 D.更换宿主生活史才能完成 E.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 09、日本血吸虫卵外壳的超微结构( ) A.表面光滑 B.有微管贯通壳内外 C.由卵黄膜、壳质层和脂层组成 D.表面有点状花纹 E.外被一层蛋白质膜 10、环卵沉淀试验是检查( ) A.血清中的血吸虫抗原 B.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C.循环的血吸虫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D.粪便中的虫卵 E.虫卵中孵出的毛蚴 11、直肠粘膜压片法用于诊断( ) A.旋毛虫病 B.血吸虫病 C.猪带绦虫病 D.弓形虫病 E.蛲虫病 12、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杀伤再进入人体内的( ) A.雌虫 B.雄虫 C.童虫 D.虫卵 E.以上均不是 13、布氏姜片吸虫寄生在( ) A.胆囊 B.小肠 C.结肠 D.胃 E.直肠 14、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 ) A.肝脏 B.小肠 C.肠系膜动脉 D.肠系膜静脉 E.直肠、乙状结肠 15、血吸虫毛蚴最显著的向性之一是( ) A.向湿性 B.向光性 C.向上性 D.向触性 E.向温性 16、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 A.钉螺 B.纹沼螺 C.川卷螺类 D.拟钉螺类 E.扁卷螺类 17、日本血吸虫的主要寄生部位是( ) A.膀胱静脉丛 B.胃底静脉丛 C.痔静脉 D.肠系膜上静脉 E.肠系膜下静脉 18、自人体排出时卵内含有成熟毛蚴的蠕虫卵是( ) A.日本血吸虫卵 B.卫氏并殖吸虫卵 C.肝片形吸虫卵 D.布氏姜片吸虫卵 E.蛲虫卵 19、毛蚴孵化法可用于确诊( ) A.华支睾吸虫病 B.卫氏并殖吸虫病 C.斯氏狸殖吸虫病 D.日本血吸虫病 E.布氏姜片吸虫病 20、血吸虫对终宿主的主要致病阶段是( )

华支睾吸虫病-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支睾吸虫病 方悦怡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1.1 分布 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韩国居民有食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

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除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宁夏等几个省、自治区未见华支睾吸虫病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该病的流行报道或是病例报道。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朝鲜族居民聚居地。例如在黑龙江的39个县市平均感染率为16.85﹪。辽宁省和吉林省已发现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县区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上(0.8﹪~72.1﹪).广东省81个县市有感染者,平均感染率为16.2﹪(0.2~54.07﹪)。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调查的29个县的平均感染率为2.7﹪,在个别地区感染率可达67.8﹪。台湾省美依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22.37﹪~51.88﹪,苗栗县苗栗镇客家人的感染率为63.0﹪,日月潭地区粪检阳性率为54.8﹪。 1.2 流行环节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管内发现。曾于湖北江陵县先后在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查见此种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形态 成虫(图14-7)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虫体前端1/5处。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为两肠支伸至虫体后端。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呈分支状,从睾丸各发出一支输出管,约有虫体的中部会合为输精管,向前逐渐膨大形成储精囊。储精囊接射精管开口于生殖腔。无阴茎和阴茎袋。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在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营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滤泡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腹吸盘向下延至受精囊水平。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子宫从卵模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宫前端已渐成熟,排出的卵呈黄褐色,内有成熟的毛蚴。卵甚小,平均为29×17μm,形状似芝麻,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图14-7、14-8)。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动的逆 方向移行,经胆总管至肝胆管,

吸虫(重点和难点)

吸虫(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生活史】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2)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 (3)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 (4)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5)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生活史】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溪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 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

华支睾吸虫1

第三章吸虫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一、学时分配:1.5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 1、成虫、虫卵主要形态特点。 2、成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感染阶段、感染途径。 3、致病机理。 4、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原理和方法)。 【熟悉】 1、保虫宿主。 2、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了解】 1、囊蚴特点。 2、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 3、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症状。 4、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 三、主要教学内容 中华分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叫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一、形态 成虫:具典型吸虫成虫形态结构。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窄后端钝圆,体表无棘。虫体大小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消化道简单,由口、咽、食道、肠组成,肠支分两支,末端为盲端。排泄囊为一略弯曲长袋,在受精囊处向前分出两支排泄管,排泄孔在虫体末端。雄性生殖系统具睾丸一对(分支状),各发出一条输出管,向前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系统有卵巢一个,边缘分叶状,发出输卵管,输卵管、劳氏管、卵黄总管和受精囊汇合成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窄且有卵盖,盖周围有肩峰,另一端有疣状突起。卵甚小,大小为27~35×12~20μm。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囊蚴:椭圆形,大小平均为0.138mm×0.15mm,囊壁较厚,分内外两层,幼虫回曲在囊内,可见大小相近的口腹吸盘各一个和充满黑色颗粒的排泄囊。 二、生活史 为典型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各阶段。 成虫寄生部位:人和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的肝胆管内,

吸虫(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生活史】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2)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 (3)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 (4)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5)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生活史】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溪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 (2)肺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慢性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3)肺吸虫因寄生在适宜的终宿主肺脏而得名,肺吸虫病主要包括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兽共患型)和斯氏狸殖吸虫病(兽主人次型)。前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可以分为: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亚临床型及其他型;后者引起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 (4)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但因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困难,可用免疫学诊断作为辅助手段; (5)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生活史】成虫多寄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和人肝胆管内,人因生食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而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媒介植物为水田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