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完整版)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完整版)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产生背景:

1947年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同盟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期间,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战争、外交竞争的“冷”方式进行。1957年10月4号,前苏联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苏联的这一巨大科技进步使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对美国提出无情挑战。美国的科学家、政治家们等开始思考:美国为何不能像苏联一样出现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数量的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思考,终于找到问题根源—教育。

在这之前,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指儿童当前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认知抹杀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

3.从做中学,强调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否定间接经验;片

面强调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对立了起来。

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号,美国总

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国防一样的高度。美国教育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汇集一堂,共同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了这次大会的主席,会后他起草了总结报告,以《教育过程》的书名发表。其基本思想有:1.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2.逐级下方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课程结构,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4.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提供教材或条件,学生自行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大量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将学科内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赋予他们意义的结构,也可以超越所给信息,举一反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

自己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

够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由此,提出了他著名的发现学习、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主要理论。

主要内容:

一谁是布鲁纳(who)

二布鲁纳的主要著作

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四发现学习

五数学学习定理

六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谁是布鲁纳(who)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他与联结认知派的教育家不同,他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以及提倡发现学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他主张教学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且遵循一些教学原则,尤其要对学生加强认知地图的构建。

人物生平

193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1941 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学位。

1952-1972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1960 年与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5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1980 年任牛津大学教授。

1980 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

二.布鲁纳的主要著作

*《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论认识(on Knowing)》(1964)

*《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与人合作)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

*《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

(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

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布鲁姆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1、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2、学习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3、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4、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5、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1、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布鲁姆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习得(acquisition)新信息--这种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

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提

炼。

(2)转换(transformation)--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

务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外推(extrapolation)、内插(interpolation)

或变换(conversion)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

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evaluation)--检查我们

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

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如此等等。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

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

信息加工者。

2、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

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核心是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3、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认知表征: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

理事件。

?布鲁纳认为,认知生长(或者说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认

知表征系统的过程。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

段。

?(1).动作性表征(Enactive-Representation)

?(2).映象性表征(Iconic-Representation)

?(3).符号性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

(1)、动作性表征

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作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

(2)、映像性表征

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件,并能借助想象力来预见可能再发生的事情。凭借关于事物的心理表象,儿童可以脱离开具体的实物来进行一定的心理运算。

(3)、符号性表征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

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映象,而可以是抽象的、间接性的和任意性的。借助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个体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去推理、解释周围的事物。

4、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帮助学习智慧或认知的生长。布鲁纳主张教学要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要求: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我们就会把该学科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把知识以类别结构的形式储存更为有效和长久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使迁移更容易

4)掌握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5)理解学科基本原理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5、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他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不仅是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

知识的一切形式。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要用探究的技巧去发现科学的基本定理。(一)发现学习模式

布鲁纳所说的发现学习,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发现的事物,

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

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他指出,发现不仅是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例1,他根儿童踩翘翘板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天平,让儿童调节砝码的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以此让儿童发现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如3×6=6×3。他先让儿童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字来表示。例2,布鲁纳和数学家迪因斯(Z.P.Dienes)合作设计了一个发现教学法的经典例子。教学任务是引导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

二)发现学习的过程

布鲁纳之所以强调学生的发现行为,这首先应归因于他对教学目标的看法。

他认为,教学目标在于:

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向前迈进。

为此他提出应区分讲解式教学与假设式教学。

当采用讲解式教学时,步调与作风,主要由作为讲解者的教师决定,学生不过是听者罢了。

当采用假设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便处于合作状态。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担任主要角色。

3.强调内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想要在学习本身中发现学习的源泉和报偿。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有些学生谋求好成绩,是为了一些外来的动机,如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或为了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的是形成

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内部动机分为以下四种:

好奇心;能力动机(或称上进需要);自居作用;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

4.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对记忆过程持比较激进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

布鲁纳在一项实验中,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对一组学生说,要他们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的;而要其他学生设法把每对单词造成一个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发现学习的四点作用:

1: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该信息。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和别人教给相比,自己发现会产生

更大的自我满足。可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3:学会将来进行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这个实践就能最好地学到如何去发现新的信息。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五.数学学习定理

关于数学学习,布鲁纳提出4个原则性的定理,这对指导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结构定理

是指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概念、原理或法则的最好方法是构造出它的一个表示形式。

(二)记号定理

记号定理是指,如果早期的结构和表示形式采用适合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记号,学生就较为容易认知和理解。

(三)对比变化定理

对比变化定理是指,从概念的具体表示到抽象表示,又运用对比变化的方法。

(四)联系定理

联系定理是指,数学中的每个概念原理和技能都是与其他概念、原理和技能密切联系的。

六.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贡献: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和编码系统,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正由于布鲁纳的积极倡导和奥苏伯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认知论的观点取代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从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流。

2)、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实验室动物实验走向课堂教学的实际,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学习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变。他所提出的发现法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这是他在学习论和教学论结合上作出的一大贡献。

局限性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并且对人工概念的形成做了比较严格的实验研究。但是,布鲁纳却没有从事原理学习的实验研究;直至今日,原理学习的实验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项缺憾的事情。

2.布鲁纳提出"编码系统"可以产生出新的创造性信息,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对新信息产生的心理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这使得我们对学生创造件的培养仍然是无所适从,成为可信而不知如何使之然的事情。

不足之处

1、不但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而且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产生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

2、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适合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学生的能力,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其教学理论不太适合与人文学科的学习。同时,忽视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只培养了少数“拔尖”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使教育质量大面积下降,最终导致他的教育改革失败。

3、布鲁纳的发现法耗时多,不经济,不适宜需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活动。同时,他把学生的学习发现混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没有认识到二者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启发

郭丽--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2007-06-12 期刊)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

肖少北(2001-10-15 期刊)

*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部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学习理论及

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史为临傅旭波(2000-12-30 期刊)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述评

王秋燕李雨盈--海南师范大学(2016-11-15 期刊)

*布鲁纳“发现学习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朱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06-10 期刊

*布鲁纳“发现学习”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赵德萧——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11-20 期刊)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特征

张公社—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6-12 期刊)*布鲁纳“发现学习”及其启示研究

李雪莲—西部素质教育(2015-7-5 期刊)

*布鲁纳认知思想的转变

张晓娟—山西大学(2015—6—1 硕士)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关于教育学考研复习,有更多问题,可以问问教育学考研辅导老师卢老师, 卢老师Q1733389827。 布鲁纳(J.S.Bluner ,1915-)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观,主张认知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论是认识一种样式、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明一个科学理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 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就是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主张应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编码系统。 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并且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事物类别做出层次结构的安排。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 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知识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过程,这种新知识可能是学生以前知识的精炼,或者和学生以前的知识相违背。不管新旧知识的关系如何,通过新知识的获得都会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涉及到知识的转化,通过转化,以不同的方式把新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得是否合理。因此,知识的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合理性进行判断。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化、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产生背景: 1947年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国 及同盟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期间,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战争、外交竞争的“冷”方式进行。1957年10月4号,前苏联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消息迅速传 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苏联的这一巨大科技进步使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对美国提出无情挑战。美国的科学家、政治家们等开始思考:美国为何不能像苏联一样出现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数量的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思考,终于找到问题根源—教育。 在这之前,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指儿童当前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 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认知抹杀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

3.从做中学,强调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 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否定间接经验;片 面强调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对立了起来。 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号,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国防一样的高度。美国教育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 家汇集一堂,共同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了这次大会的主席,会后他起草了总结报告,以《教育过程》的书名发表。其基本思想有:1.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2.逐级下方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课程结构,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4.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提供教材或条件,学生自行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大量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将学科内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赋予他们意 义的结构,也可以超越所给信息,举一反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 自己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知觉与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⑴习得新信息。⑵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⑶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一、知觉理论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 ⑴初步归类; ⑵搜寻线索;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 ⑶证实检索;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⑷结束证实;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由此可见,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二、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概念获得的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们是通过把刺激输入置于某一类别来加工它们的。一个类别,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概念。因此,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他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一、概念的类型 1.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合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2.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3.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 关系概念是根据各种属性之间特定的关系来下定义的概念。 二、概念获得的策略 只讨论获得合取概念的策略,而且只局限于选择策略。布鲁纳发现,学生在形成合取概念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1.同时扫视; 2.相继扫视; 3.守恒聚焦; 4.聚焦投机。 布鲁纳的概念假设-检验理论被公认为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他用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概念获得的过程,因而被皮亚杰誉为是“思维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一、发现学习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 杰洛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 1962年出版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 198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的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 二、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2013-01-12 20:40:33) 转载▼ 分类:学科素材 标签: 杂谈 布鲁纳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学科 基本结构理论。他围绕“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几个问题,系统阐 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 关于教学任务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是教学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将决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方法等要素。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他说:“我们也足可以把追求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追 求优异成绩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他强调,教学既要探求向优秀学生挑战的 计划,同时也不要“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教师的任务除了尽 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使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以 后能够独立地向前迈进。 布鲁纳指出:“学生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 性越宽广。” 他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兴趣,而在 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 前进时更容易。” 关于教学过程: 布鲁纳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演式再现表象阶段或动作表象阶段,也称“前运算阶段”,年龄在一至五六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依靠 动作对付外部世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行动调节主要依赖于直观。第二阶段是肖像 再现表象阶段或形象表象阶段,又称“具体运算阶段”,五六岁至10岁左右。这一阶段 儿童开始借助经验的意向解决问题,开始产生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 支持,其心理运算还处于低级阶段。第三阶段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或符号表象阶段,又 叫“形式运算阶段”,10岁到十四五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能力对某些具体观念加以形 式化的或公式化的表达,但其心理运算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知识的贫乏束缚住他 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水平,将十分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 关于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要掌握一门学科,不但要掌握其基本结构,还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因为要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取决于合理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必 须把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倡在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时广泛使用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探究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人是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获得知识的 全过程的,不论是认识一个式样,还是掌握一个概念;不论是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 明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在本 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使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 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 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力。 c、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需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学法指导。)两方面。所谓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 4、提出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能看成活动的书橱,而要培养成为自主的思想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综述及其思考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综述及其思考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引领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构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布鲁纳;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派;发现学习;认知结构 一、布鲁纳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美苏进入“冷战”。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人以强烈震撼。面对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实,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增加教育拨款,培养科技人才。不久又召开了伍兹霍尔会议,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这一系列的事件,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政治背景。此外,20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教育,已积结了许多弊端,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建立一种高质量的、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已成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发现法学习的理论基础 认知—发现学习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几乎成了布鲁纳的代名词。为了创建该理论,布鲁纳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课题,如知觉归类、概念形成、思维、动机等等。知觉归类理论和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是认知—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在知觉理论中,布鲁纳强调了三点: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对课题的归类、个体的期待与需要决定类别的可接受性。从中可以看出,布鲁纳很重视知觉过程中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以人工概念为材料,布鲁纳深入研究了人类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总结出4种策略:同时性扫描、计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和博弈性聚焦(聚焦策略: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部分属性作为初始假设,然后经过验证剔除无关的属性,逐步聚焦到关键属性。若每次验证仅选一种属性,则称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验证选两种或以上属性,则称为博弈性聚焦。扫描策略或部分策略: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全部属性作为初始假设,若将所有可能的假设都同时保存在记忆中,并逐一排除错误假设,为同时性扫描;若每次试验中只采取一种假设,并逐一验证,则称为继时性扫描。)。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布鲁纳提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即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知识的学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 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1、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对于发现学习,布鲁纳的界说是十分宽泛的,他认为:“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 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和转化,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2、发现学习的特点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提纲 1.作者简介 对布鲁纳的人生经历、主要著作和社会贡献的介绍。 2.1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2.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提出了表征的概念,并认为表征分为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学习的过程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与评价。 2.3学习应注意的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原理或思想构成了理解事物的最佳的认知结构,并论述了掌握认知结构的五大优点。 2.4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法教学 提出了发现学习和发现法的概念,并论述其显著效果。 3.对布鲁纳学习理论及发现学习的评价 对教育的贡献和其理论的不足,前四点是对教育的贡献,后四点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4.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总结了数学学习的四大原理,建构原理、符号原理、比较和变式原理、关联原理。 5.对教学的启示 5.1教与学的原则 布鲁纳提出并论述了四条教与学的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反馈原则。 5.2在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纳理论应用于教学的五大优点。

布鲁纳193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1941 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952-1972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59年担任了美国科学院教育委员会主席,同年年底,布鲁纳担任美国科学院召开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会议主席,会后,其综合了与会者的意见,在著作《教与过程》中阐述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1960 年与 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1980 年任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1980 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 《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论认知(on Knowing )》1964) 《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 《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 )》(1966,与人合作)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1971) 《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1973)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 e )》(1983)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 )》(1984) 《意义行为(Acts of Meaning )》(1990) 《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1996) 布鲁纳的研究尤其关注儿童是如何在头脑中表征所学的概念和观念的。他认为,学习就是类目及编码系统的形成。一个类目指一组有关的对象或时间,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 1915— )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 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 影响最大的人。 1.作者简介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学观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1)都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儿童是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探究者,发现是学习的主要手段。2)都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够主动探究的环境。 不同点: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属于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罗杰斯的发现学习观属于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对于学生个体的意义。 此外,罗杰斯的发现学习观强调有意义学习,需要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加以区分:罗杰斯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强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也是“在颈部以上的学习”即无意义学习。 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异同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第一,两者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教师所提供,学生只需要接受和理解即可,而不需要新知识的发现过程。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知识是其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获得的,而不是由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得到了感悟和体验。第二,两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接受式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而发现式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自主性。第三,两者的思维过程不同。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通常是演绎过程,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虽然也有辨别和概括性思维活动,但与发现学习相比却有一定差距。在发现式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通常是归纳过程,即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并且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深刻性较强。第四,教师在两种学习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较大,起主导和控制作用。在发现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较小,只起指导作用,而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又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接受式学习是发现式学习的知识基础。有效的发现式学习之所以能够发生,最根本的就在于它以接受式学习为其知识基础。没有通过接受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前提,其发现式学习就不可能取得较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发现式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接受式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发现式学习所获得的具体经验作为其支柱,即通过发现式学习会使接受式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和理解。把这两者综合起来,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就学生获得知识来说,他既可以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发现的方式来获得。当某种知识完全由教师讲述时,它是接受式教学;当某种知识由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时,它就成为发现式学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⑴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应关注儿童思维的过程。 ⑵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不主张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知识,而是鼓励儿童通过自发地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取自主地发现知识。因此,教师不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是提供大量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与现实世界直接互动。 ⑶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与其过早地让儿童接受教学,还不如不教;因为这容易导致对成人规则的肤浅接受,而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理解。 ⑷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按照相同的发展顺序经过各个阶段,但发展速度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尽力为每个儿童和各个小组安排教学活动,而不是安排全班的活动。综合以上观点,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第二,要重视学校的课程设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不同的难度水平,制造认知矛盾,促进学生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第三,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互动的活动,提供概念的实例,为认知发展过程提供环境资源。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和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在三个大领域的划分上完全相同。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与加涅

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 杰洛姆.希摩尔.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1941年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适值二战期间,他到法国战区担任美军心理学专家工作。1945年回到哈佛,1952年成为哈佛的心理学教授,1960~1972年担任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之后接受英国牛津大学之聘,担任该校实验心理学教授,同时任教于纽约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兼任该校纽约人文研究所的研究员。目前是纽约大学心理学研究教授,兼法学院资深研究员。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这段期间他还有几本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其它著作也很多,不胜枚举。他最著名的主张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在任何发展阶段教予任何一个孩童」,也是当时课程改革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到1980年代末期,他的思想发生重大的转折,而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的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1987年因「理解人类心灵的毕生贡献」而获颁国际巴尔仁奖(International Balzan Prize)。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背景 (一)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产生背景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产生背景: 1947年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同盟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期间,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战争、外交竞争的“冷”方式进行。1957年10月4号,前苏联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苏联的这一巨大科技进步使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对美国提出无情挑战。美国的科学家、政治家们等开始思考:美国为何不能像苏联一样出现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数量的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思考,终于找到问题根源—教育。 在这之前,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指儿童当前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认知抹杀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 3.从做中学,强调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否定间接经验;片面强调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对立了起来。 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号,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国防一样的高度。美国教育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汇集一堂,共同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了这次大会的主席,会后他起草了总结报告,以《教育过程》的书名发表。其基本思想有:1.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2.逐级下方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课程结构,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4.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提供教材或条件,学生自行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大量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将学科内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赋予他们意义的结构,也可以超越所给信息,举一反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由此,提出了他著名的发现学习、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主要理论。 古代社会教育: 首先,考试题型分析。此部分更多的是单选和多选题,所以备考并不是很难。对于题型的把握并不是难点,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做题都可以很直观的分析出考点方向。 其次,考试重点把握。此部分的考试重点主要是奴隶社会:中国的夏商西周,古代的学校名称、最早的教育产生与什么时候、西周出现的国学乡学、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外国的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相对应的考点。封建社会部分:中国部分的战国、隋唐和明朝,外国部分的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较为重要。 最后,应对技巧揭秘。为了方便考生进行记忆以及提高答题效率接下来进行备考技巧的指导。对于大家容易混淆的点进行简要阐释,方便大家提高记忆的准确性。一是,一文一武

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收稿日期:2004-06-18 作者简介:李 勇(1970-),男,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系教育学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 与研究。 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李 勇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行政管理系,安顺 贵州561000) 摘 要: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 1S 1Bruner 11915-),引领20世纪 60年代教育改革,构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教学论思想。他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的一些主张都是建立在他对学生认知和发展的研究结果上。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学习都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布鲁纳;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发展理论中图分类号:G 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94(2005)01-0038-02 布鲁纳(J 1S6Bruner 11915~)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实,以美国和前苏联为代表掀起了名为“教会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教育改革,布鲁纳与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等人首当其冲,引领此次教育改革,成为改革的急先锋。布鲁纳提出“课程改革论”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观点包括四个方面:任何学科都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任何学科都可以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及早地教给儿童,使儿童有学习的准备;提倡发现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内部诱因支持学生的学习。布鲁纳尤其对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并形成了其独立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教学论思想,对当时的教育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现实状况下,我们应怎样认识和评价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呢? 首先,我们来对布鲁纳学习理论中的表征系统和认知结构作一个概略的了解。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和解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说。其理论描述了认知和学习的过程及条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三种表征系统:动作表征、肖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实质上这三种表征系统是三种信息加工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行为和动作,也可以凭借头脑中的事物映象或代表事物的各种符号来认识世界。三种表征相互作用,顺序发展,彼此不可替代,三种表征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认知发展的理论核心。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成赋予一定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知识 结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是掌握该门学科的结构,用富有意义联系的方式来理解相关事物,这可以通过编码系统或结构体系表达出来。布鲁纳认为,学生或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定概括水平的基础原理,这些基础原理对于理解来说就是最佳的知识结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里讲的知识结构由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构成。布鲁纳还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合理。通过这些过程学生便建立更完善、更系统的认识结构。 布鲁纳还十分重视与认知发展有关的智慧的生长问题,并常常把两者等同。他认为,如果教育者忽视有关学生的生长知识,那就会误人子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布鲁纳在研究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关注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关问题。在他的学习理论中已包含了教学论的思想。在他看来,认知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模式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布鲁纳在这里所提及的模式不仅包含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结构,更强调这种知识结构的组织水平。所以,他在理论中把表征或表征系统作为探讨认知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其次,我们来认识布鲁纳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要遵循自己独有的认识程序的,同时还认为教学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发展,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的学生的恰当 ? 83?  第7卷第1期2005年1月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 L OF ANSHUN TE ACHERS CO LLEGE V ol 17 N o 11Jan 12005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J.S.Bluner ,1915-)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观,主张认知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就是编码系统。编码系统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并且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事物类别做出层次结构的安排。 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形成存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 ① 新知识的获得; ② 知识的转化; ③ 知识的评价。 (二)结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关于学习的观点中,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把该学科看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容易记忆学科的知识。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 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 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