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1.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临床证据证实,脑血管病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2.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994年)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是还没有建立理想的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的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和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的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平均血压>13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3.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血压的监测和治疗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

者都应该进行常规的降压治疗。但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和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的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15ml/100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约为55ml/100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mmHg时,rC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的脑灌注压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mmH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mmHg,舒张压在90~100mmHg。从这一情况来看,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的高血压,但不是指极度的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mmHg,舒张压>130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的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在症状出现前1小时,下列指征提示应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高血压性脑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前1小时给予降压治疗是危险的,因为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可直接降低梗死区域的rCBF。另外,由于慢性高血压造成

某些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24~48小时患者降压治疗建议:①收缩压180~230mmHg和(或)舒张压105~140mmHg之间不进行降压治疗;②重复测量时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为120~140mmHg时:卡托普利6.25~12.5mg,口服;拉贝洛尔5~20mg,静脉注射;乌拉地尔10~50mg,静脉注射,然后,4~8mg/h,静脉注射;克乐定0.15~0.3mg,静脉注射;双肼酚嗪5mg,静脉注射加美托洛尔10mg。③舒张压>140mmHg时:硝酸甘油5mg静脉注射随后1~4mg/h静脉注射;硝普钠1~2mg,静脉注射。4.卡洛琳斯卡(Karoliska)脑卒中建议(2000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常常高于160/90mmHg,数小时或数天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但下列几个问题尚不清楚:①脑卒中急性期是否给予血压处理②哪组患者应该给予降血压治疗③血压维持在什么水平比较合适④什么时候开始降压在脑卒中急性期应该避免降压治疗,除非合并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缺血。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应该将血压控制在180/110mmHg以下。5.美国国家卒中协会(NSA)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2000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伴有高血压,一般不给予降压治疗,下列情况应给予降压治疗:(1)收缩压>220m

mHg或舒张压>110mmHg,间隔30~60min重复测量,血压仍然较高者;(2)伴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3)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升高的血压在数小时后可以自发下降,避免使用钙拮抗剂和其他降压药物,以免减少脑灌注。6.美国JNC7(2003年)建议在急性卒中时,迅速降压的风险和益处尚不清楚。在病人情况稳定或好转前,应把血压控制在中间水平大约160/100mmHg。

脑梗死急性期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方法:本组20例病例除按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治疗原则治疗外均注意了急性期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调控血压、控制血糖、防止误吸和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结果:好转17例,死亡3例。结论:绝大多数病人安全度过了危险期,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治疗成本,值得推广。【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治疗;急性期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0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75岁,平均65例,有高血压病史15例,冠心病史10例,风心病房颤病史3例,糖尿病史8例,出现意识障碍17例,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8例,伴有肺部感染15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2例,脑疝2例。2治疗及结果治疗原则: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的功能恢复。结果:好转17例,死亡3例。3讨论大面积脑梗塞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卒中。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病灶对侧的凝视麻痹,可有头痛和意识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于多发性脑梗塞,预后较差。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的功能恢复。但在治疗过行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房颤,抗凝,调脂,收住重症监护室。(2)调控血压:急性期患者会表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增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卒忠后的应激反应,膀胱充盈,疼痛及机体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升高的代偿反应等。且升高程度与脑梗塞病灶的大小、部位及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有关。一般主张血压不超过180/110mmhg可不予处理。血压过低易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加重脑梗塞。(3)监测血糖:高血糖或低血糖都能加重缺血期脑损伤,从而加重脑梗塞,当血糖超过11.1mmol/l时,应立即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但应注意定时监控血糖水平,防止低血糖。(4)早期脱水剂的应用,但要经常监测肝肾功、电解质的指标,防止低钾、高钠、低钠血症,防治高渗状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必要时可静脉输注白蛋白,血浆等,以升高胶体渗透压,提高脱水效果。(5)吞咽困难的处理:可早期给予鼻饲,补充营养,如肠内营养混悬液等,防止返流,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6)肺炎的处理:误吸是卒中合并肺炎的主要原因,肺炎是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疗,经常变换体位,定时翻身拍背,及时吸痰,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给予化痰、平喘治疗。(7)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急性卒中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可早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潘托拉唑等。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如磷酸铝凝胶等及胃肠动力药如莫沙比利等。及时停用抗凝血药及活血化痰药物。(8)心脏损伤的处理:脑卒中合并心脏损伤是心脑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要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及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9)发热的处理:发热可以是中枢性的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体温超过38.5℃以上,要及时降温,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抗生素。(10)溶栓治疗:目的是挽救半暗带,通过溶解血栓,是闭塞的脑动脉再通,恢复梗死区的血液供应,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掌握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关键,一般静脉溶栓发病后3小时以内,动脉溶栓发病后3~6小时以内。另外,严格溶栓禁忌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11)外科治疗:大面积脑梗塞,小脑梗塞合并脑疝须行开颅减压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

脑梗塞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塞急性期血压控制 规范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1. NIH国家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 临床证据证实,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 2.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 994年) 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是还没有建立理想的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的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和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的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 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平均血压>130 m mHg或收缩压>220 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 3. 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

血压的监测和治疗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常规的降压治疗。但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和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的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15 mk/100 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 约为55 mk/100 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 mmHg时,rC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的脑灌注压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 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 mmH 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 mmHg,舒张压在90~100 mmHg。从这一情况来看,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的高血压,但不是指极度的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 120 mmHg时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 mmHg,舒张压>130 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的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 在症状出现前1小时,下列指征提示应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急性和急性高血压性脑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前1小时给予降压治疗是危险的,因为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可直接降低梗死区域的rCBF。另外,由于慢性高血压造成某些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急性脑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脑梗死的诊疗常规 主讲人:李成 一.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性脑梗死。二.病因学 1.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包括内皮细胞损伤和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动脉的粥样硬化。 3.腔隙性脑梗死: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大多数腔隙直径在0.5c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cm,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4.分水岭性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部缺血,一般多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也可由心源性和动脉源性微栓子停留在末梢的小动脉,引起分水岭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5.其它原因: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有些脑血管病病因不明。 三.诊断 1.明确是否为脑梗死:临床上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症状、体征都要怀

疑脑梗死的可能。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 ⑴栓塞性脑梗死: ①突然起病、症状须速达到高峰 ②病史上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历史 ③心电图表明由房颤 ④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⑤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栓子存在 ⑵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①发病年龄多较高 ②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③发病前可有TIA ④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⑤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⑥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⑦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⑶腔隙性脑梗死 ①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 ②急性发病,20%以下表现TIA样起病,多数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③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等。常见的临床腔隙综合症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 ⑷分水岭性脑梗死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中文标题】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制订者】 美国心脏病学会 欧洲卒中促进会 美国国家卒中学会 【发布日期】 2002 【出处】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3年12月第3卷第6期 王拥军 【中文正文】 本文包括6个国外有关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的标准与方法,供临床处理时参考,具体如下: 1 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 临床证据证实,脑血管病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曲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 2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994年) 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是还没有建立理想的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的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和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的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 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平均血压>13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 3 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 血压的监测和治疗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常规的降压治疗。但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和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的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15ml/100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约为55ml/100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mmHg时,rc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的脑灌注压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mmH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mmHg,舒张压在90~100mmHg。从这一情况来看,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的高血压,但不是指极度的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mmHg,舒张压>130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的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1。 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 临床证据证实,脑血管病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就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得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 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 2、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994年) 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就是还没有建立理想得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就是多方面得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与颅内压增高得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得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与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就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得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得患者平均血压>13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3、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 血压得监测与治疗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常规得降压治疗、但

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与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得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15 ml/100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约为55ml/100 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 mmHg时,rC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得脑灌注压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得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 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mmH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得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 mmHg,舒张压在90~100 mmHg。从这一情况来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得高血压,但不就是指极度得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就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 mmHg,舒张压>130 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得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在症状出现前1小时,下列指征提示应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高血压性脑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前1小时给予降压治疗就是危险得,因为平均动脉压得下降可直接降低梗死区域得rCBF。另外,由于慢性高血压造成某些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24~48小时患者降压治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1.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临床证据证实,脑血管病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2.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994年)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是还没有建立理想的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的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和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的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平均血压>13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3.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血压的监测和治疗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

者都应该进行常规的降压治疗。但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和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的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15ml/100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约为55ml/100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mmHg时,rC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的脑灌注压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mmH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mmHg,舒张压在90~100mmHg。从这一情况来看,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的高血压,但不是指极度的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mmHg,舒张压>130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的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在症状出现前1小时,下列指征提示应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高血压性脑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前1小时给予降压治疗是危险的,因为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可直接降低梗死区域的rCBF。另外,由于慢性高血压造成

脑梗塞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1. 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 临床证据证实,脑血管病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 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 2.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994年) 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是还没有建立理想的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的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和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的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 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 平均血压>130 mmHg 或收缩压>220 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 3. 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 血压的监测和治疗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常规的降压治疗。但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 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 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和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的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 15 mk/100 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约为55 mk/100 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 mmHg时,rC 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的脑灌注压 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 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 mmH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 mmHg,舒张压在90~100 mmHg。从这一情况来看,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的高血压,但不是指极度的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时 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 mmHg,舒张压>130 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的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 在症状出现前1小时,下列指征提示应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

2011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11)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 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 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中 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 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 诊治。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11年1月一2011年11月共收治中风病人356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38人,中风恢复期18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 院人数35%。其中男198例,女158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89 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5人,占35.1%;肝阳暴亢型共42人,占11.8%;阴虚风动型占84人,占23.5%;气虚血瘀型占105人。占29.4%。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内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 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 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 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 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陈皮 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规范 1. NIH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第6次报告) 临床证据证实,脑血管病伴随高血压时要给予降压治疗,但就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得高血压,最好不给予治疗除非血压特别高,应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当使用溶栓药物时,要仔细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时,才考虑使用静脉制剂控制血压。2。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卒中专家委员会制定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1994年) 脑卒中后,常常出现动脉血压升高,但就是还没有建立理想得治疗方案。血压升高可能就是多方面得原因,包括脑卒中后应急反应、膀胱充盈、疼痛、隐性高血压以及机体本身对脑缺氧与颅内压增高得生理反应、当患者转移到安静得房间、膀胱排空、疼痛控制与休息后,血压可自然下降、如果颅内压得到控制,血压也会下降、但就是大多数患者血压不会下降。在重度高血压得情况下,降压治疗要谨慎,因为降压药物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一般学者认为,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明显升高得患者平均血压>130 mmHg或收缩压>220 mmHg,建议谨慎给予降压药物、 3. 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建议(2000年) 血压得监测与治疗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每一个急性脑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常规得降压治

疗。但现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许多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另外,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会存在障碍,而半暗带血流量明显依赖平均动脉压MAP、缺血性梗死区血流与脑组织代谢需求出现不平衡,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为了预防不可逆得脑损害,应维持rCBF在梗死阈15ml/100g脑组织/min以上。正常时,平均rCBF约为55ml/100 g/min,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80~140mmHg时,rCBF保持不变。如果维持合适得脑灌注压CPP,可避免血压下降。对于既往有高血压得患者,建议将收缩压维持在180 mmHg,舒张压维持在100~105 mmHg之间、对既往没有高血压得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 mmHg,舒张压在90~100 mmHg。从这一情况来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最好维持一定水平得高血压,但不就是指极度得血压升高。当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时在某些医疗中心,尤其就是北美地区,收缩压>240 mmHg,舒张压>130mmHg,为早期药物治疗得指征,即使如此,血压也不能降得过快。在症状出现前1小时,下列指征提示应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高血压性脑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前1小时给予降压治疗就是危险得,因为平均动脉压得下降可直接降低梗死区域得rCBF。另外,由于慢性高血压造成某些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24~48小时患者降压治疗建议:

脑梗塞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

脑梗塞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

————————————————————————————————作者: ————————————————————————————————日期:

脑梗塞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 一:技术原理 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之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通过溶栓使闭塞的动脉恢复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h内或6h内。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表 1 是美国指南关于急诊室处理时间期望达到的目标国内可作为今后努力方向的参考。 1. 脑梗塞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现有证据 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的治疗时间窗包括发病后3 h 内、3~4.5 h及6 h 内。NINDS 试验提示3 h 内 rt-PA 静脉溶栓组 3 个月完全或接近完全神经功能恢复者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两组病死率相似,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ECASS III 试验提示发病后3~4.5 h 静脉使用rt-PA 仍然有效。 2012年发表的IST-3 试验提示发病6 h 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是安全有效的,80岁以上患者发病3h 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与80 岁以下患者相似,但80岁以上患者发病3~6h 溶栓的疗效欠佳。最新发表的包括IST-3试验的芸萃分析表明,发病 6 h 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其中发 病3h 内rt-PA治疗的患者获益最大。 3.指南推荐

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综述: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04-29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三大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卒中负担很高且仍在不断增长。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之一,70%以上的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压,因此卒中的血压管理至关重要。近50年来,有效的血压管理使得卒中的复发率不断降低,但对于急性期血压管理仍充满争议。现就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不同观点和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一、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60%?80%。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受损,血压过高会造成脑组织过度灌注,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甚至造成梗死后出血;血压过低则会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不利于病情恢复。目前,对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业已证实,血压通常会在卒中发病1周内下降,但期间可能出现大幅波动,血压与预后之间呈U型关系,血压在120~159/70~89mmHg (1mmHg=0.133kPa)范围内时死亡率和残疾率最低,过高和过低的血压都会对死亡和残疾风险造成不良影响。 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进行降压 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不受控制的血压增高会增高早期复发和致死性脑水肿风险。理论上,降低血压可减少血管事件、减轻脑水肿和降低出血性转化风险。已有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发病当天的血压测量值与3个月后的临床转归呈独立负相关,提示急性期血压过高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许多临床试验对急性期降压治疗与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和复发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卒中后早期控制高血压和低血压试验(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and Hypotension Immediately Post-Stroke,CHHIPS)纳入179例发病36h内收缩压(systolicblood pressure,SBP)>160mmHg的患者,随机分组接受赖诺普利(n=57)、拉贝洛尔(n=56)或安慰剂(n=59)治疗。无吞咽困难者口服降压药,有吞咽困难者舌下含服赖诺普利、静脉注射拉贝洛尔或相匹配的安慰剂。降压目标为SBP145~155mmHg或较基线降低15mmHg。结果显示,积极降压组SBP下降更明显,3个月时病死率较低,血压下降未增高不良事件风险,而且与72h 神经功能恶化无关。不过,积极降压组未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2周时死亡或残疾)风险。这项研究提示,在卒中急性期早期应用赖诺普利和拉贝洛尔降低血压似乎是减少死亡和残疾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试验来进一步证实。皮质下小卒中二级预防试验(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SPS3)纳入3020例患者,随机分成高目标组(n=1519;SBP目标值130~149mmHg)和低目标组(n=1501;SBP目标值<130mmHg)。随访1年后,低目标组卒中风险非显著性降低,而且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高目标组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将新发腔隙性梗死患者SBP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能有益。 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不进行降压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血压升高往往与各种因素有关,如心理紧张、疼痛、高温、颅内压增高、尿潴留以及低氧血症等,也可能是因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或脑组织代偿性灌注所致,这种高血压反应是短暂和自发性的,血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现有的理论认为,急性血压升高会干扰梗死周围组织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降血压治疗并不能降低14d的死亡和残疾风险。虽然SBP过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较差,但过于激进降低血压也会造成预后不良。当SBP≥150mmHg时,SBP每下降10mmHg,14d病死率增高17.9%,因此不必要的血压降低也有害。 有效避免复发性卒中预防方案试验(Prevention Regimen for Effectively Avoiding Second Strokes,PRoFESS)的一项亚组分析纳入1360例发病72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组

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管理

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管理 脑梗死的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纠正的因素。降压治疗在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积极作用已有充分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予以支持[1]。但脑梗死急性 期患者应怎样控制血压,急性期什么时候开始降压,什么水平降压,降压到什么水平为最佳,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血压管理状况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脑梗死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108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已知有高血压病史54例,其中47例从未服用降压药或不规律服用 降压药,仅有7例规律服用降压药,入院时血压升高86例(79.6%)。根据1998年9月世 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高血压联盟重新修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SBP≥140mmHg和(或) DBP≥90mmHg定义为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范围68-232/52-132mmHg(1mmHg=0.133Kp), 平均(146±21)/(90±16)mmHg,10例(9.3%)的患者SBP≥220mmHg,13例(12.4%)的患者DBP≥120mmHg,11例(10.2%)的患者SBP<110mmHg。84例患者出院后需要坚持服用降压药。住院患者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遵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 指南2010控制治疗。 1.2 血压测量方法:测量血压采用标准水银柱台式血压计,测量仰卧位时右上肢肱动脉血压,每次测量血压2次,中间间隔1分钟,使袖带内空气排空,计算平均值,作为当天血压。入 院时血压作为第一天血压,以后连续6天在相同时间测量收缩压及舒张压,第一天与第二天 血压差值作为入院24小时血压下降值。 1.3 治疗方法:SBP≥220mmHg或DBP≥120mmHg患者入院24小时内可静点硝酸甘油等迅速 平稳降SBP 20%,降DBP 10%,SBP≤200mmHg或SBP≤110mmHg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情况。SBP <110mmHg患者可适量输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扩容升压等,保证患者收缩期血压维持在 140mmHg左右。入院后第二天至第七天内收缩压维持在130-150mmHg,舒张压维持在80-100 mmHg。一周后口服降压药物常规降压到正常。 1.4 疗效判断标准:入院时应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判定患者神经功 能缺损程度,1月时再次评定。均由神经内科专科医生判定。计算症候积分减少比。显效:70%≤症候积分减少<95%;有效:30%≤症候积分减少<70%;无效:症候积分减少<30%。 2 结果 发病一月后观察疗效,显效58例(54%),有效43例(40%),无效7例,无效包括1例 死亡(6%),总有效率达94%。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约7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2],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梗死后的应 激性反应,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焦虑紧张及机体对脑缺氧的代偿反应等,其升高 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及部位及患者发病前是否患高血压病有关。血压适当增高对于保证脑梗死 急性期脑灌注是有益的,急性脑梗死病灶分为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是个动态的病理 生理过程,缺血半暗带内脑组织损伤具有可逆性,故在治疗和恢复神经功能上半暗带有重要 作用,决定患者生存质量,这些治疗措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包括再灌注时间窗(RTW)和神经保护时间窗(CTV)。一般认为RTW为发病后3-4小时,不超过6小时,在进展性卒 中可适当延长。急性期血压适当升高对脑梗死病灶缺血半暗带区保证供血是有益的,在RTW 内维持一定血压是必须的,血压过低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就会减少,缺血中心区会不断加大, 但血压过高又会导致局部出血及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有研究提示:入

应如何做好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

应如何做好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得肢体功能锻炼:①急性期:预防关节弯缩,变形及废用性肌萎缩。Ⅰ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如:指导病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各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得屈、伸、外展、旋内、旋外及环绕活动,每日可进行2~3次,每次4~5分钟,不可用力过大,防止扭伤或骨折。Ⅱ经常翻身变动体位。指导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Ⅲ床上被动运动。如:教会病人以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若病人健手力量达到5级,可教病人以手抓住床边护栏,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②恢复期: Ⅰ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运动训练。如:捡豆子、拔算珠、手工艺制作、书法、跳舞等。Ⅱ指导患者站立训练:如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腰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Ⅲ指导患者行走训练。如:伸髋曲膝、上下楼梯训练、重心转移训练等。 脑梗塞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就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她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得疾病、就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她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得疾病、脑梗塞包括常见得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脑血栓)与脑栓塞、指导意见: 脑梗死得治疗原则就是:对大面积梗死应及时应用脱水剂,以清除脑水肿、对一般梗死灶则宜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防止再形成新得梗死以及加强侧支循环,以利于病灶得修复、急性期后应尽早开始神经功能得锻炼,降低致残率、 一般时间为半个月至一个月内都算就是急性期,急性期六小时以内得可溶栓治疗,其她得治疗手段还有改善微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生活护理: 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言、临床常见得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生活自理缺陷;②清理呼吸道无效;③肢体活动障碍; ④活动无耐力;⑤语言沟通障碍;⑥焦虑;⑦有发生褥疮得可能;⑧有外伤得危险;⑨有误吸得危险;⑩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⑾潜在并发症泌尿系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