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演示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某一知识、原理,并为掌握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面向学生所做的一种表演、示范。它主要是通过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再配合讲授或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正确地选择和安排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具体的印象,并为学生开展独立训练创造条件。它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基础,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演示实验,常常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做好演示实验,我们必须掌握演示实验的特点。

一、演示的特点实验

1.趣味性

演示实验简单、方便、生动、形象、真实、可靠、极富趣味性和探索性,尤其对初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让学生观察“飞不出的鸡蛋”、“冷水使热水沸腾”、“放大镜并不总起放大作用”、“塑料捆扎绳越捋越散开”等反常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觉得物理是有趣的,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灵活性

一是演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比较简单——“坛坛罐罐”、废弃物料都是演示实验的好材料,并且用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演示方法有多种,而同一种实验材料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演示实验来。二是操作比较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讲述,或边演示边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先演示后讲解,或者是先讲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演示其中一部分。总之,演示实验的可塑性强,便于教师在实验操作中灵活选择。

3.时间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概念或某一物理规律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演示实验尽可能在一个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不允许把操作实验拖得过长。当有多个演示实验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比较节约时间的演示实验,而且还应力争使整个演示实验的过程流畅、紧凑。

4.简单性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浅谈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惠州市仲恺区高新区沥林镇塘角学校杨士林何为演示实验?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由教师操作,将书本上抽象的物理概念以实验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的方式,演示实验教学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简单性等特点。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现象能够将物理原理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同一种实验器材进行不同种类的演示实验,以便学生能够从中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运用演示实验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本身具有复杂难懂等特点。运用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2.改变教学方式。现在仍有少数初中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仍旧采取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

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教学能够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直观的演示操作将物质的变化规律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从而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探究式”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3.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演示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能够将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突出物理教学的重点,促使学生对物理重、难点知识加以充分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演示实验开展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己也想动手做一做的自我表现欲,从而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从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 二、演示实验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实践 1.引入新课时的应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在引入新课之前,采用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极为必要。它不仅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基础原理及现象

1.5 竞速轨道(1)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相等,但其中一个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有加速也有减速,它们的路程与速度不同,它们运动的时间不同。 操作与现象 同时释放两个实心钢球通过同样高度、同样斜率的斜面滚到A、B两条轨道上,其中A 轨道是平直的,B轨道先是平直的,然后凹陷下去,再平直一段距离,接着有爬升上来与A 轨道同一高度,观察两个球到达轨道末端的时间,B轨道钢球先到达轨道末端。 注意事项 两球要同时从起点处下落;实验完毕及时将小球收到网袋里。 思考题 1、如果凹陷的部分没有平直的一段距离,两球会同时到达终点吗? 2、钢球的轻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1.6 竞速轨道(2)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几个因素。 实验装置 见仪器照片1.1

实验原理 两个球如果在斜率相同但空隙不一样的轨道上运动,每个球受到向下运动的合外力大小不同。虽然两球初始速度相同,当末速度不同。 操作与现象 把两个篮球放在两条斜率相等的轨道上,其中A轨道较宽,B轨道较窄。两个球同时滚下,B轨道的球最先到达终点。 注意事项 放置球时,不要用力过猛。 思考题 为什么轨道较窄的球会最先到达终点?两个球滚下来快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1.10 超级碰撞球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原理。 2.观察物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时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换。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当质点系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时,质点系的总动量不随时间变化,这个结论称之为动量守恒定律。两个高弹性球质量不等,发生弹性对心相向碰撞时,根据动量能量守恒定律,质量较小球返回速率将较大球静止时大的多。大球和小球的初动能都变成了小球返回的动

初中物理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_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_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第23卷第9期 2007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Biology Vol.23No.9 2007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09-0050-02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李志远(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222006)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 它反映的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制作的模型、 挂图、动画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学习“顶端优势”时,教师可以选取顶端优势 现象明显的盆景或枝条让学生观察;学习“根瘤与根 瘤菌”内容,可以取生长旺盛的大豆根系并制作根瘤 菌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学习“无氧呼吸”,可以取几 个苹果用塑料袋扎紧,让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味”,使学生身临其境。总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寻找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凡是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探索的,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中有“物质跨膜运输”的内容,其中“渗透作用”是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教学中我发现,若按教材介绍的装置做,常常由于半透膜与漏斗的接触面较大,造成半透膜的制取比较麻烦,且不易结扎,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我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1装置的制作 1.1塑料漏斗的制作 用一次性输液器的吗啡氏管制成。先用刀片切去吗啡氏管上端(大头一端)的头部(切割线以稍低于侧壁上缘为好)。切口可在纸上稍作摩擦,以避免切口粗糙损坏半透膜。 再从吗啡氏管下端与粗导管接头处,将粗导管剪去。 把过滤器下面的细导管拔下(针头可剪去),接于吗啡氏管的断头处(操作装置如图1所示)。 这样,一个带细导管的塑料漏斗就做成了。1.2制取半透膜 取新鲜鸡蛋一个,从中部打开,将内容物倒出,用食指和拇指将卵壳弄成小的碎片,注意不要损坏卵壳膜,然后将卵壳碎片一点点从卵壳膜上剥下,面积不需要太大,略大于吗啡氏管横截面就可以了。剥离完毕后,用水稍稍冲洗即可。 1.3套膜和结扎 在做成的吗啡氏管漏斗底部蒙上已制好的鸡蛋壳膜,用橡皮筋扎住,注意松紧要适度,过松会漏水,过紧了会使塑料漏斗变形或损坏卵壳膜,也会造成漏水。1.4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 取下吗啡氏管漏斗上的细导管,用带针头的注射器吸取饱和的蔗糖溶液,小心地注入漏斗内,以液面平漏斗口为好,然后套上细导管。将细导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的塑料漏斗浸在清水中即可,如图2所示。 另外,可以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红墨水,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漏斗内红色液体(蔗糖溶液)沿细导管上升。 2装置的优点 2.1取材方便 吗啡氏管 接于此处 切去针头 细导管 从此处拔下 粗导管 过滤器环切处 细导管 1 ̄2min 初始液面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上升后液面 渗透作用发生前的情况渗透作用发生后的情况 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示意 50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化学同其他学科比较的“特点”所在。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点燃铝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等。兴趣的培养除了加强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学习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它们可与盐酸反应得到CO2,让学生

在家用水垢或鸡蛋壳和醋反应来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学实验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也是一切创造的开端。化学教学中,一些化学概念的形成和一些化学知识的获得都要通过对实验认真地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很浓,这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实验目的,不分主次。教师需要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例如演示铝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为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对比上。在点燃铝条前,让学生看清铝条的外观――银白色、有光泽、有弹性等。在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白色、无光泽、松脆的固体,用手能捻成粉末,根据现象的对比,学生总结出在反应前后物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2.培养学生精确、全面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常常忽略一些微小的现象,所以也要加强学生精确、全面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桑植四中陈林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媒体。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 一、投影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有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在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

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和浓H2SO4稀释实验时,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天平指针的偏移和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 投影技术主要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 二、摄像、放像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氯水见光分解、硫酸铜晶体的形成等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硫酸铜的晶体形成的全过程,不仅对晶体的形成有很直观的刺激,对晶体

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

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如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如下图乙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_________cm. (2)天平在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天平的_________盘;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下图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 (3)如下图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桌面上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弹簧测力计从图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 与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 (1)钩码所受的重力为 N. (2)当h="4cm"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是 N.(3)从开始提升到h=16cm,弹簧测力计对钩码所做的功是多少?

三、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就停止调节螺母 B.调节天平平衡时,忘了把游码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使用磨损的砝码 D.读数时,实验者头部偏向游 码右边,会造成视线与游码左 侧的标尺不垂直 四、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 .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 .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五、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11.关于电流方向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源对用电器供电时,电流都是由电源的正极通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 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 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 质如: H+、 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 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 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 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 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 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 (通常是水 )或部分溶质 (一般为小分子物质 )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 (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 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三、实验材料及作用: 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 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 甲醇,0.8 mol/L 乙醇,0.8 mol/L 丙醇,0.8 mol/L 乙二醇,0.8 mol/L 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 (三氯甲烷 )。 1.NaCl 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 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商镇中学孙永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既贯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气压将为你解开这个谜,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拿出来,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二、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践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此外,小实验、小制作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自制电磁铁”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常德市西湖区第一中学 摘要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化学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部分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可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见度,增加化学实验的时效性,保障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网络实验、多媒体课件 本文根据笔者及同行从2007年11月开始承担省级课题《利用网络环境提高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进行高中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的探索,近几年来在化学网络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化 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论为基础,总结了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应用的一点体会。 我们进行化学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一般包括录像、视频技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等几方面。现就以下几方面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录像、视频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实验现象,干扰学生正常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习得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高中化学中石油的分馏等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分馏的全过程,不仅对分馏要领理解,而且对蒸馏与分馏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二)、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地演示,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酸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加热胆矾晶体实验,把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水流入试管底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又变成蓝色,使实验失败,然后把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4)若UI 线是曲线:说明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2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R 1 R 2 I U V A Rx R ′

三.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 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Q1:Q2:Q3:…Qn=R1:R2:R3:…:Rn 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Q1:Q2= R2:R1 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常用公式Q= Q1+Q2+…Qn 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U2t/R=Pt 四.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呢?这其中肯定就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六年级上期的电磁铁教学中,书上定义“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这个学生提出问题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有铁芯呢?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自己去探究啊,你需要些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给我借了《电磁铁组装材料》。过了改天他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其实不能铁芯同样有磁性,只是磁性太尽弱了,加了铁芯能显著增加电磁铁的磁性。”我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在全班进行极力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一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

他最大的动力。 二、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过程。 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知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要立放,也学会了在生活要仔细去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三、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实验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除此之外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中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养。 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学习主要是靠兴趣支撑,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会感到课堂枯燥无味,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演示实验能使课堂具有趣味性,试想如果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老师拿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漏斗,往下吹,没有把乒乓球吹的掉下去,反而吸在那里,这与学生的认知有冲突,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出来,教师再利用硬币跳动实验、喷雾器等一系列实验贯穿整个课堂,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节课无疑是一节高效课,这节课中演示实验就很好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规律 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更不容易记忆,但是若能合理结合演示实验,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就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我们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

握,如果不通过演示,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即便学生靠自己反复背诵记住了,也不会记得牢固。相反,通过实验演示操作 和动画模拟,学生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同时对什么是虚像也 有深刻的理解。 3、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 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比如:在讲解电路内容的时候,学生对大部分的实验器材不了解,操作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和讲解,最后将实验操作作为检测或者复习内容让学生来完成,既可以巩固课堂效果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 4、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情感,提高多种能力 演示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参与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的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物理探究的完整过程。比如,在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对结果进行预测,逐步设计出实验方案,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实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操作规范的演示,对结果的分析、应用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进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作用

第一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标要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向瞭望】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常见一些现象:白菜剁馅常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就可见到有水渗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是细胞失水的现象。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试验中,我们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实验,发现红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会破裂。这是细胞吸水的现象。那细胞吸水失水是什么原理呢?什么情况会失水,什么情况会吸水?红细胞会吸水但会失水吗?植物细胞会吸水吗? 渗透作用 一、概念: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二、常见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是演示渗透现象的一个实验装置,这个渗透装置是由球形漏斗、烧杯、半透膜和内外不同溶液组成的,如图所示。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⑴漏斗内外溶液要有浓度差,漏斗内的液体(图中2)浓度要高于漏斗外的液体(图中1)浓度; ⑵封闭漏斗口的膜要是半透膜(图中3)。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渗透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才会上升。当然,这个装置高度差如果要保持,还需要一个隐含条件,漏斗内溶液的溶质分子要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 四、渗透原理的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 实验步骤、操作、结论 力学 1.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游) 【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物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惩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因此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有了很多特别的意义,我简单总结如下: 1.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2.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了学生重视物理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其次在实验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规律操作,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最后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反映实验的真实情况,即使实验现象和结果与预期的有出入,也不随意臆造。在教学实验中,当学生实验结果出现不同时,我不是立即说明原因或指责,而是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明白进行科学研究不能有半点马虎,用行动教会了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帮助学生整合学习技能。物理实验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能力,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合、分析,以及后期的实验结论的归纳整理。可以把学生所有的学习方法进行综合性使用,培养学生高分高能。 4.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又是学习化学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养成终身学习和终身思考的良好习惯。鉴于此种种教学价值可见,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几点做法: 一、用实验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这个学校充满了好奇,对高中化学也一无所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走进高中化学的课堂至关重要,于是我通常会以魔术师的身份演示这类的实验。 1、魔棒点灯。 道具:一个酒精灯,一个玻璃棒,KMnO4固体。 通常我们点燃酒精灯都用火柴,现在我将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用玻璃棒蘸取KMnO4固体少许,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 2、三十一中欢迎你。 道具:酚酞试液,稀硫酸,浓氢氧化钠溶液,白纸,喷壶。 当场请一名会书法的学生,上台来抄写这样的字条:“三十一中欢迎你”(毛笔蘸取的是滴有酚酞的稀硫酸)。然后把这张看似无字的白纸展示给学生们看,让大家猜测,字条上写的是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这时再请一名同学用喷壶向这张白纸上喷几下(喷壶内中的装的是浓

氢氧化钠)白纸上立刻出现了红色的大字:三十一中欢迎你!班级掌声一片。 二、设计实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奥秘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有很多骗局可以用户化学知识来揭穿。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奇怪现象背后的真相可以坚定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念。 1、解释卫生间内中毒的奥秘。 新闻报道:因为将84消毒液与威猛先生洁厕灵混合在一起使用,我朋友氯气中毒,被送进了医院”,前日,一位温州网友的这条微博,在网络上引起围观,短短一天时间,被转发评论了六千多条。同为除污剂的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真的会产生毒气吗? 揭秘: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当二者混合就会产生氯气。 4HCl + 2NaClO === 2NaCl + 2Cl2 + 2H2O;以此引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求治愈的同时,让学生牢牢的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同时认识到学习化学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安全,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2、揭露女巫除鬼,的秘密。 新闻报道:一女巫宣称可以除鬼,用黄纸扎个纸人,一通咒语之后,挥舞沾水的除鬼刀向纸人砍去,纸人居然流血了,群众皆深信不疑!可是世上难道真的有鬼? 揭秘:做纸人的黄纸是事先用FeCl3溶液浸泡好,又晾干的。女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