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

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

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

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

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

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

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

黄土高原

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

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来源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

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

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

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

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

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

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

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

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

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

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

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古气候的标志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现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

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

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

古环境的变迁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

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历史

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

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

遭到空前浩劫。

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

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

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

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

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

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

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

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治理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

水保试验站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位于

黄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

综合试验站已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水保试验站。

黄土高原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始建于1973年,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点重点站。

目前这个试验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试验场,其中包括农田水分平衡试验场、养分循环试验场、土壤侵蚀试验场等160个小区以及先进的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农林旱地微气候观测站,占地7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重点研究领域是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流域健康诊断与管理理论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它还肩负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等任务。

这个试验站利用身处黄土高原的特有条件,3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科技攻关

课题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3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的各类奖项18项。这里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植被建设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但黄土高原

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带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应为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两者的自然组合。

2、土质非地带性

在《黄土高原森林分布与黄土厚度的关系》一文中对此已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1)黄土颗粒组成细,孔隙度高,孔隙以细孔隙为主。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厚层黄土坡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草原。2)裂隙发育的岩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为主,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在降水不丰沛的半干旱、半湿润区,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土壤水分条件较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3)薄层黄土坡地,由于下伏不透水岩层埋藏浅,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往往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

微地貌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沟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运移,塬面、梁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地下水埋藏深;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等负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地下水埋藏浅。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树木的生长,自然植被为森林,梁峁、塬面及沟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草灌的生长,自然植被为草原。沟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趋势。

坡向非地带性

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因此,阳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较阴坡更耐干旱。沟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阴坡高于

阳坡。

3、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黄土高原50年来的人工

林草建设,没有遵循土壤

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

黄土高原

长量、高经济效益,结果

多以失败告终。如20世纪

50-70年代的“山顶戴帽子”,在梁峁顶上造林,树木初期生长尚好,但5至10年后多为小老头树或死亡。20世纪80年代初期,飞播沙打旺,人工种植红豆草,沙打旺、红豆草3年内长势喜人,5年后逐渐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对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工林草地出现了明显的土壤干层,土壤干化现象严重。洛川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面积发展的苹果园,也已普遍出现土壤干层。

黄土是库容巨大的土壤水库,但降水补给不充分,地面蒸发耗水强烈。土壤水库储存的巨量土壤水是地质历史时期长期积存的。研究表明,黄土土壤水活跃层深度一般在2米左右,2米以下土层的土壤水一旦耗用,很难补充,补充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意味着,2米以下的土

壤水是不可动用的净储量,可望而不可及。高生长量的人工牧草和木本植物,根系发达,耗水量大,浅层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时,不得不通过发达的根系耗用深层土壤水,一旦根系分布深度内的土壤水被大量耗用,形成土壤干层,植物势必衰亡。追求高生长量的人工林草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掠夺性利用土壤水资源,不可能营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秀美山川,只能给后代留下干涸的土壤水库。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鉴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重点的高位黄土坡地,目前尚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人工林草建设的实例及相关营造技术,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黄土高原-地貌差异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

面,

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

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

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

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

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

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

黄土高原

成为山梁,称为“梁”地。

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

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

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

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

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

属盆地型高原,海拔

1500~2000米。地形破

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

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

黄土高原

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

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黄土高原-能源基地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

分布于中亚到中国的西

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

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

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

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

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

黄土高原

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

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中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中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山西省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长庆油田,也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中国的“锅炉房”。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浅谈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浅谈 南丽娟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定西 743000 )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本文阐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恢复生态 引言 黄土高原[1]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 。 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

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1.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2]。 1.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1.5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2.1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作者:杨秀梅 摘要: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资源将无机界和有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社会发展。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文明也将难以继续。但是黄土高原上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总面积为64万km2,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 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

7.2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 教案(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

第2课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 2.初步学会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4.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的意识,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2、教学难点: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导入: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资料。引起同学们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问题和重视和思考。

板书: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同学们刚才介绍时,都提及到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 56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呢?”水土流失的危害如此之大。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有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投影)“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突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过渡)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气氛热烈,学生的谈论涉及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讲解介绍的方式不限,有课件演示、表演式、实验式。 涉及的内容有: 1.课件演示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图片。历史的对比,提出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2.深入地探讨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土地的使用量激增,也使得水土流失加剧。 3.黄土本身具有质地疏松、粘性差的特点,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第2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课堂开放、面向全体、多媒体手段、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课标要求】 ●运用读图与气候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并总结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 成功经验。 ●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2.运用图文资料,知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德育目标) 3.了解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德育目标) 4.记住大同、阳泉、神府等煤矿的分布,理解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 【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地理助学》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预习展示导入图中景观体现黄土高原地形特点是什么? 思考1.黄河的含沙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2.形成黄土高原的风力、流水属内力还 是外力?(出示目标) 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 进入“问题——思考——探究——发 现——解决问题”的探讨情景 (读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 成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考: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是怎样 治理的? 激发学生 浓厚的学 习兴趣, 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 极性。 培养学生 热爱学 习、探究 知识的情 感和态 度。 合作 学习 (板书)探究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读图)1.读水土流失示意图,完成问题。 A坡虽然土质疏松,夏季也多暴雨,但地面有植 被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并不严重,B坡土质坚硬, 雨量也小,还有植被,水土流失将会很小。D坡 虽没有植被保护,但土质坚硬,雨量小,流失 也不严重。C坡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地面缺(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 及创设问题情境下,自主学习探究黄 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完成问题。 (思考分析) (1)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地 区,水土流失导致_____下降、河流 _____剧增、_____频繁等问题,制约 利用教师 提供的信 息及问 题,学生 完成问 题,培养 综合能力 注重前后 知识的连 接和过 渡。训练 学生对比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据此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教学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基本遵循的分析方法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按照这条主线,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本章节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利用ppt直观展示其地理位置过渡性 讲授新课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里只要让学生上台来指出他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四至点以及它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特征。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实验突破重点内容 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在分析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引用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影响的一般因素,活动如下: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第二组试验: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浙江农林大学2014 - 2015 学年第1 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考试方式:开卷 论文要求: 以“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为主题,并围绕成因、现状和解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格式参照《生态学报》。 本试卷满分100分; 论述时需思路清晰,言之有理; 鼓励原创,引用文献需标明出处,谢绝抄袭; 宋体小五,1.5倍行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指出了当前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毁掉耕地100多万亩。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垦历史较久的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黄土高原面积约60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3万k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之最。黄土高原每年大约流失1cm厚的土层,并且流失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倍到400 倍。黄土高原是在240 万年前形成的,大约每100年就沉积1cm。有专家说过,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按照科学的推算,每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几万年。但是,如今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速度如此之快,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1耕地的影响: 由于黄土高原上大量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形状,到处遍布沟壑,并且沟壑的形成速度正在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沟壑出现,相应的耕地面积就大量的减少了。并且原有的耕地也在泥石的冲刷下遭受到严重的毁坏。耕地面积不断较少,农田的土质遭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1.2河流及下游地区的影响: 黄土高原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吨,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如李鹏总理指出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而且大量泥沙在黄河三角洲淤积,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填海造陆工程,诞生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 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 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 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 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 壤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 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 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 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课堂开放、面向全体、多媒体手段、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课标要求】运用读图与气候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并总结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及保护环 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2.运用图文资料,知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德育目标)3.了解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德育目标)

4 .记住大同、阳泉、神府等煤矿的分布, 理解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 【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教学方

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主要矿产资源 分布图、《地理助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图中景观体现黄土 高原地形特点是什么? 思考1.黄河的含沙量与 水土流失的关系? 2.形成黄土高原的 风 力 流 水 属 内 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 入 新 课 预 习 展 示 激发 学生 浓厚 的学 习兴 趣, 调动 学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培养 学生 热爱 学

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进入“问题思考一 一 探 究 一 一 发 现 一 一 解 决 问 题 ” 的 探 讨 情 景(读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成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考: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是怎样治理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

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者:王明琳 课程标准内容: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 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成因 贾洞;贾祥云 大约在八百万年以前,黄土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它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湖面辽阔,水如汪洋,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我们可称其为黄土原湖。 在这巨大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南边和东边是一片荒芜的山,这时期,地球上的天气干燥而寒冷,到处吹着强劲的狂风,狂风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尘粉,漫天飞扬,这漫天飞扬的沙尘被吹落到黄土原湖湖泊,把湖水搅得十分浑浊。慢慢的,沙尘沉到湖底,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天长日久,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湖底的积尘日渐丰厚起来,积了几百米至上千米,由于这一地质时期十分寒冷,大陆上吹的是干寒的西北风,所以风沙尘粉多是由西北向东南运行,在尘粉的运行过程中,大的颗粒总是要先落下来,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后落下来,落进了这广袤的黄土原湖,这样在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东,泥土层由粗到细的格局,也就是说,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颗粒较粗一些,靠近东南部的地方,泥土颗粒依次较细。 随着千万年的风吹,湖底的泥土愈来愈厚,在水面涌浪的感应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颗粒排布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为以后黄土的坚硬打下了基础。当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又会带着山石和鹅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区,将这些石块粗沙平布在已积堆好的靠近湖边的粘土层上,而大暴雨过后,风沙尘粒又天长地久的落在湖中,将那些石块粗沙蒙盖好,靠近湖边的地区经常这样反复着,以至可以形

成几层这样的泥层土、石层结构,这种运动大约持续了上千万年。慢慢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暖和起来,风暴渐渐的不那么强劲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来越少了,天气的变暖,使湖边也就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湖中也慢慢有了贝类等小生物,大约2000万年以前,这里便已经很繁华了,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动物们常常在了湖边嬉戏,游玩进食,偶而间有些死去的动物在湖边被泥沙埋起来,继而变成了化石。时间在推移,地球在变化,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至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一渉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天黄土高坡的地貌。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所以说,黄土高原的形成即不能说单纯是风形成的,而也不能说是一次性洪水灾害形成的。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条件下,慢慢由风尘和湖水相乎容存,相乎作用而形成的。这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地层科学的解释。 关于大湖风成说的证明办法有以下几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黄土高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图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1.1.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相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对应由南向北逐渐增大。[3] 1.1.2 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 1.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所以,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1.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能够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因为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所以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1.2人为因素 1.2.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 黄土高原地区绝绝绝大部分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区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樵采使该地区大片森林遭到砍伐,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1.2.2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不但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 1.2.3各项工程建设中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该地区政府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理解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水土流失,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特点 (1)水土流失面积广 (2)流失强度大:该区具有土质疏松、沟多沟深、地面坡度陡峭、雨量稀少、暴雨集中植被稀少的特点。不利的自然条件以及该区域的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中面蚀与沟蚀都十分严重。 (3)流失强度大: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16×108t,筑成截面为1 平方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 圈半。 (4)流失时空分布密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6月~9月,在此期间的沙土流失量占年总流失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 (5)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1恶化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黄土高原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黄土高原地

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图1 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分布着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暴雨频繁,随着地壳上升、气候干旱、植被破坏和人类加速活动等机制的共同作用,土壤侵蚀日益恶化,地表沟谷发育。科学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对安塞县的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安塞县的自然侵蚀占目前总侵蚀量的9.55%。该区人口密度大,坡地耕垦普遍。如延川、延长两县1949~1984年,开荒净增荒地9万多公顷,每增一人,增开耕地0.62公顷。 本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开发对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也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依据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1)用虚线把黄土高原的范围绘在图1相应位置,并用线条画出东部和南部的界山,标注上山地名称。 (2)一般认为,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是,在图1左上角 绘出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作用力.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二、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省区流失面积 (万km2) 年均流失量 (亿t) 占全省面 积比例 (%) 年均流 失模数 (t/km2.a) 年均新 增面积 (km2) 年均损失 (亿元) 内蒙古27.17 1.823.6 156 350 2 山西10.8 4.56 71.0 540 4.5 陕西13.75 10.0 65.5 4764 687 3.5 河南 6.1 1.2 38.1 750 436 3 山东 6.48 2.8 41.3 1787 237 10 (1)计算山西省年均流失模数,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按流失面积计,水土流失速度最快的省(区)是_______;内蒙古流失面积较大,但年流失量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山东流失面积较小,但损失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知,哪一个地形单元的水土流失最严重?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0年代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对照表中的年均新增面积,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以下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独特的高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文化景观。回答1~5题 1.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特殊,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平原向盆地过渡B.湿润向干旱过渡 C.森林向草原草原过渡D.农业向牧业过渡 2.下列民居中,能反映黄土直立性特点的是: 3.不同的民居风格反映不同的环境特征,说明文化景观具有: A.空间性B.功能性 C.时代性D.指示性 4.下列组合中,属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化景观的是:①古长城②陕北民歌③窑洞④梯田⑤壶口瀑布观瀑亭⑥帕帕头上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 5.历史上定都于黄土高原上的朝代有: A C B D 黄河中下游各省区水土流失情况一览表 注:流失模数为单位面积的年均流失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区 域 分 析 与 规 划 姓名:刘瀚骋 班级:10级资环一班 学号: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10级资环一班刘瀚骋 摘要: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到现在为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流失强度堪称世界之最,该问题已经很长时间成为约束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而且还大大的限制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列举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及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危害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图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图1 黄土高原的范围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1.1.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3] 1.1.2 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 1.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1.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1.2人为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不同地区荒漠化表现类型: (1)风蚀荒漠化(沙漠化,即狭义的荒漠化):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少或遭破坏;加上粉沙土质疏松;风力强盛,风蚀作用强烈而戈壁、沙丘广布。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我国积广大,主要分布的省份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 (2)水蚀荒漠化 我国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结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①红漠化(东南丘陵地区)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省区有江西、湖南等。由于气候湿润多雨,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强烈;人类滥砍滥伐、陡坡开荒、工程建设等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红土裸露。 ②石漠化(云贵高原地区) 在我国南方云贵高原等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地貌区),由于气候湿润多雨,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强烈;加上石灰岩地区地表土层薄;人类滥砍滥伐、陡坡开荒、开山取石等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缺失、基岩裸露。 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比较严重)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形:地形破碎,地势起伏大,坡度大; ③土质:黄土柱状结构,垂直解理,土质疏松; ④植被: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滥垦乱伐;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根本)②修梯田,修水库,打坝淤地; ③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④小流域综合治理;⑤矿区复垦; (3)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一些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强,人类不合理灌溉,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壤表层盐分聚集而丧失生产能力。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4)冻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 植被的作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 1、河流中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3、沿海防护林:防风固岸,防止海浪侵蚀 4、农耕区:降低风速,固定沙地,保护耕地 5、城镇: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小气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黄土地日渐贫乏,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土地沙化,气候干旱,农村贫困人口居高不下……而黄河则由于黄土高原上大量泥沙的涌入,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抵御洪水的能力不断降低,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状态。虽然现在有了小浪底水库,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但黄土高原治理不好将终竟是我们的一大忧患。 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我们现在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把坡地推成梯田;二是植树种草,现在更是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但就目前黄土高原和黄河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讲,这两种办法都不是最理想的。 将坡地推平的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照顾了农民的眼前利益,但不利于长远发展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治理面积有限。可推的地占不到全部黄土地面积的1/2,纵然把这些全部推平,也不能完全控制水土流失。二是治理不彻底。地推平后,平地上的水土流失控制了,但众多沟岔的沟头仍要向上延伸,沟谷仍要下切、扩展,两边的山崖和陡坡仍要塌落流失,黄土山头越来越破碎,水土流失仍然很严重。三是不能一劳永逸。黄土高原历史上也曾经是“原”而不是现在支离破碎的样子。但“原”尚可被切割得千沟万壑,人造梯田能坚持多久?填不平的沟壑将日渐蚕食两面的梯田,若干年后,我们还得再想办法重新治理。而且现在推地时,崖边上的土全部推下了沟,加剧了流失。 植树种草在黄土高原上已经搞了几十年,从各地历年统计的数字计算,黄土地上已经覆盖好几层植被了。但目前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黄土高原依然植被稀疏。其原因有种粮与植树种草的矛盾问题,有管护不力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树和草难以成活。近几年北方地区更是连续大旱,好多地方人畜吃水困难,有的甚至连一些已经长成的树木也旱死了,而且据气象部门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旱情还会持续发展。近几十年以来,北方地区植树成活少,存活更少,收效几乎没有的原因是天气太旱,缺乏树木生长的客观条件。可以断言,不解决水的问题,退耕容易,还林将很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浙江农林大学 2014 - 2015 学年第 1 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 考试方式:开卷 论文要求: 以“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为主题,并围绕成因、现状和解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格式参照《生态学报》。 1. 本试卷满分100分; 2. 论述时需思路清晰,言之有理; 3. 鼓励原创,引用文献需标明出处,谢绝抄袭; 宋体小五,1.5倍行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 指出了当前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毁掉耕地100多万亩。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垦历史较久的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黄土高原面积约 60万 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 43万 k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之最。黄土高原每年大约流失1cm 厚的土层,并且流失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倍到400 倍。黄土高原是在 240 万年前形成的,大约每100年就沉积 1cm 。有专家说过,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按照科学的推算,每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几万年。但是,如今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速度如此之快,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1耕地的影响: 学院: 环资院 专业班级: 环资研1402 姓名: 张金林 学号:2014116011 016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