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型层控矿床教材

沉积型层控矿床教材
沉积型层控矿床教材

沉积型层控矿床

全区存在沉积型层控矿床的研究区主要有卡尔卡拉林,吉尔吉斯阿拉套,楚-伊犁,卡拉套地区。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地质时代有晚古生代寒武系(Cam),早古生代泥盆系(D),石炭系(C),中生代侏罗系(J),白垩系(K),新生代古近系(E)。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矿物组合有三水铝矿, 赤铁矿, 高岭石,磁铁矿,钒云母,石英,磷灰石,硬水铝石,沥青铀矿,铀石,矾土。全区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作用,绢云母化,绿帘石化,氧化。主要矿物元素有Al,V,Fe,phosphorite。次要矿物元素有Mo, U, Ni, Zn。全区矿床规模以小型矿床为主,中、大、超大型矿床偏少。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类型主要有沉积型层控——铝矿床、铁矿床、磷矿床、铀矿床、钒矿床。

以下为该类矿床的详细分类。

沉积型层控铝矿床

岩石类型:。

地质时代:古生代,中生代{C1,D3,K1,T1,К2,С1-С2}

主要矿石矿物:三水铝矿, 赤铁矿, 高岭石, 菱铁矿,硬水铝石,针铁矿,铝铬铁矿

围岩蚀变:硅化

化学元素标志

主要矿物元素:Al次要矿物元素:V,Fe,Ti,P

矿床规模:小型与中型矿床

构造带:Andyghen-Kichikalay,Dekhkanabad,Emba,Farghona-Isfara-Osh,Kughitang,Mughodjar East,Muzkol,Sarez,Torgay Central,Torgay North,Torgay South,Torgay West,Urmetan,Zauralsk,Zhaman-Sarysu

构造分区:Kairaqty,Kempirsai,Northern,Southern,Stepnyak East,Tashkumyr,Troitsk,Yagnob,Zhaman-Sarysu

包含研究区域:杰孜卡兹甘,卡拉套,吉尔吉斯阿拉套,卡尔卡拉林品位吨位模型:

沉积型层控铝矿床吨位模型

沉积型层控铝矿床品位模型

ID 1733

Name Krasnooktyabrskoe

Russian name КраснооктябрьскоеCountry KAZAKHSTAN

Major Commodity Al

Deposit_Type Sedimentary stratiform

Deposit Size Large and very larg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Qostanay Oblysy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rocks Th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flank of Turgai depression, in the Western Turgai bauxite basin. The area is composed of dislocated Lower Carboniferous rocks (limestone, andesite porphyrite, tuffite) overlined with flat sandy-clay MZ-CZ deposits. Preore Paleozoic basement was intruded with small diorite and plagiogranite-porphyry bodies. The basement surface is complicated by faults, as well as by karst and erosion-karst depressions filled with bauxite-bearing deposits varied in shape and in size. The bauxite-bearing deposits form two members, lower one composed of variegated clay and upper one, including stone, loose, aclayey bauxites.

Geological age MZ-CZ

Tectonic Zone Torgay Central Wallrock

alteration

sideritization

Orebody morphology 26 ore bodies are groupped at 2 sites, Northern (17) and Southern (9). Ores were formed through resedemintation оlaterite weathering crust tocarst depressions.

Major minerals gibbsite, hydrohematite, hematite, kaolin, siderite Minor minerals chlorite, pyrite,corundum, calcite

Grade A12O3 41.8-49.8 %; SiO2 5.2-14.0 %; Fe2O3 7.2-24.2 % Tonnage Res. Are more than 120 Mt

ID 1773

Name Klochkovskoe Russian name КлочковскоеCountry KAZAKHSTAN

Major Commodity Al???Cu Deposit_Type Sedimentary stratiform Deposit Size Medium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Qostanay Oblysy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rocks

Klochkovskoe is confined to the western contact of the South-Adaevsky intrusive massif, formed mainly by quartz porphyraceous diorites, diorite

porphyrites and

granodiorites. The inclosing rocks are represented by volcanic-sedimentary formations of the Upper Middle Vise. Residuums of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0

m are

developed over the infolded basement rocks; they are overlapped by sandy-clayey sediments of the Neogene-Quaternary up to 20 m thick.

Tectonic Zone Torgay Central

Wallrock alteration

All varieties of intrusive rock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hydrothermal alterations, expressed by silicification, sericitization and epidotization which confine the most intense sulphide

mineralization.

Orebody morphology

As a result of exploration drilling at 400x200 m grid, 74 - 94 m thick mineralization with a copper grade of 0.3 to 0.74% and gold grade of 0.1-0.2 g/t was detected. The mineralization is localized both in the intrusive rocks of the Paleozoic basement (primary ores) and in the products of their weathering (oxidized). Primary ores are traced with the holes to a depth of 226 m, oxidized – to 30 m. The mineralization in the residuum is richer than in the bed rock, according to commercial components

grade.

Окисленные руды занимают площадь равную 2800 тыс.м2, при средней мощности оруденения 31,5 м, объем

окисленных руд составляет 86 млн.м3, прогнозные ресурсы при объемной массе 2,2т/м3 –190 млн.т. ресурсы меди при среднем содержании 0,35% оцениваются в 665 тыс.т.

Первичные руды занимают несколько меньшую площадь и

выявленные скважинами 3, 6, 7, 9 –11. Мощность рудных

интервалов по скважинам, выделенных по бортовому

содержанию меди 0,1 %, варьирует от 14 до 184 м и в

среднем составляет 82,4 м.

Major minerals Gibbsite

Grade Cu - 0.1-1.28 %, av.Cu - 0.21 %.

Tonnage

Copper potential resources are estimated at 0.825 Mt, and gold resources at about 15 tons.

Площадь, приходящаяся на первичные руды,

составляет 1200 тыс. м2. При средних показателях

мощности, содержания меди, приведенных выше, и объемной массе 2,6 т/м3 прогнозные ресурсы

рудопроявления составляют: руды –260 млн. т, меди – 550 тыс. т. и золота при среднем содержании 0,15 г/т –около 40

т.

Tectoning

setting

The southern part of Valer'yanovskaya zone

ID 1853

Name Kirovskoe

Russian name Кировское

Country KAZAKHSTAN

Major Commodity Al, Ti

Deposit_Type Sedimentary stratiform

Deposit Size Large and very larg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Aqtobe Oblysy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rocks

The weathering crust 10-15 m thick occurs on the basement rocks: shale (O) intruded bygabbro-amphibolite, diabase, porphyrite (C). Cretaceous continental deposits include 2 members: the lower one 15-20 m thick composed of feldspar-quartz sand with some pebble in the bottom and the uppeer member up to 35 m thick - variegated bauxite clay and bauxite, turning down the slope into coaly clay with

coal and bauxite lenses.

Geological age K1 Tectonic Zone Torgay West Wallrock

alteration

sideritization

Orebody morphology

The weathering crust 10-15 m thick - minimal thickness is at the rises and maximal - at the depressions of pre-aptian relif.

Major minerals gibbsite, siderite, kaolinite Minor minerals boehmite

Grade

(stone bauxite) SiO2 7.8%; Аl203 38.4 %; Fe203 17.2 % ; (soft) SiO2 11.8 %; Аl203 39.6 %; Fe203 8.6 %,, (clay-like): SiO2 9.9 %; Аl203 36.8 %;

Fe203 16.9 %

沉积型层控铁矿床

岩石类型:

地质时代:中生代,新生代{E3,J,K2}

矿体形态:菱铁矿,含铁绿泥石,含水针铁矿,赤铁矿, 磁铁矿, 假象赤铁矿, 石英, 氯酸盐, 方解石

围岩蚀变:氧化,卡瓦克

化学元素标志

主要矿物元素:Fe, Mn 次要矿物元素:V,Cu, Co 矿床规模:小型矿床

构造带:Torgay Central,Naryn,Teniz,Farghona North,Mangyshlak,Emba

构造分区:Kavak,Tashkumyr,Northern,Kempirsai

品位吨位模型:

沉积岩沉积相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长石砂岩arcose sandstone: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R>3:1,石英颗粒一般不规则,且磨圆度差。 二、填空 1、某碳酸盐岩矿物成分为:方解石96%,白云石4%;结构组分为:鲕粒71%,亮晶29%。该岩石命名为:亮晶鲕粒石灰岩。 2、某岩石含细砾为60%,粉砂28%,泥12%。运用三级命名法则,该岩石命名为:含泥粉砂质细砾岩。 3、组成白云岩和石灰岩的主要矿物分别是白云石和方解石。 三、简答 1、鲍马序列的主要特征? 答:鲍玛序列是浊积岩的一典型沉积序列,由A.B.C.D.E五段构成。各段特征及成因如下:①A段:底部递变层段,主要由砂岩组成,近底部含砾石。粒度下粗上细,发育正递变层理,底面见槽模及沟模。它是浊流能量逐渐减弱,递变悬浮沉积的产物。 ②B段:下平行纹层段,与A段为渐变关系,比A段细主要为中砂和细砂,含泥质,具水平层理。若B段为底,底部可见冲刷面。③C段:变形波纹层段,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可见波纹层理、包卷层理及滑塌变形层理。④C段:上水平纹层段,主要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构成,具断续水平层理。⑤E段:块状泥岩段,主要为泥岩,具块状层理。上述序列说明,从A段——E段是浊流流动强度及悬浮沉积物沉积速度由强逐渐减弱的过程。 2、碎屑岩粒度三级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答: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为“XX岩”;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XX质”的形式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XX”的形式写在最前面;含量小于l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3、单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有哪些?双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有哪些?潮坪环境有哪些典型沉积结构?曲流河边滩有哪些典型沉积结构? 答:单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除鱼骨状(羽状)层理、丘状层理、浪成波纹层理和冲洗层理外,其它的如板状、槽状、楔状、平行层理、爬升层理等主要层理类型都可在单向水流中形成。 双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鱼骨状(羽状)层理和冲洗层理,浪成波纹层理也可以形成。 潮坪环境典型沉积构造:层理多样,泥坪上多见水平纹层或水平波状纹层。混合坪上多为复合层理,砂坪上常见羽状或人字形的交错层理。砂坪及混合坪上常出现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及叠加波痕。泥坪和混合坪上可发育有干裂、雨痕、鸟眼、泥皮、足迹、爬痕、虫孔等。干燥条件下可见石膏及盐类晶体。此外,再作用面也是重要标志。 边滩典型沉积构造: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爬升层理和交错层理。 4、陆源碎屑湖泊相的亚相类型?生油的有利相带? 答:陆源碎屑湖泊相的亚相包括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湖湾、湖泊三角洲。 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水体深,地处还原或弱还原环境,适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的转化,是良好的生油环境。 5、简要说明下列岩石的主要形成环境: 亮晶鲕粒灰岩:温暖、强烈扰动的、含CaCO3过饱和的浅水中,并且多处于较强蒸发环境下。 生物格架灰岩: 亮晶砂屑灰岩:水动力条件较强的环境下形成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大于90%):石英砂岩为长期搬运后沉积形成的。 杂砂岩:强烈剥蚀以后快速堆积的形成的。也可能在干旱、寒冷的条件下,短期搬运沉积形成的。 四、分析题 1、根据下面①②③剖面特征描述,分析该沉积环境为何种沉积相?并确定①②③分别为哪种亚相,说明判断依据? 2、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依据,描述不同亚相类型与油气的关系。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鉴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巨大的经济价值及其对成矿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近40年来,该类矿床一直是国际成矿学界的研究热点。该类矿床根据其赋矿围岩及成矿背景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沉积喷流型矿床(SEDEX)和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前者赋矿围岩主要为沉积岩,多形成于远离弧后的陆内裂陷盆地,研究区重晶石矿床属于该类型;后者赋矿围岩主要为火山岩,多形成于岛弧/弧后盆地裂谷。两者存在众多相似之处,例如成矿流体动力来源、形成的矿产类型、时空性等。 现阶段,对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矿化结构、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模式三个方面。 对于矿化结构,该类矿床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硫化物的层状透镜体,下部为不整合的网脉型硫化物矿化带,其中层状透镜体构成矿床的主体,网脉型矿化带中含有经过热液蚀变的底板岩石。此外,矿体矿物及共生元素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自下而上矿物分带依次为黄铁矿带→“黄矿”→“黑矿”→重晶石,黄铁矿带几乎全部由黄铁矿组成,“黄矿”主要由黄铜矿和黄铁矿组成,“黑矿”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和重晶石组成;共生元素分带为Ni-Co-Cu-Au-Zn-Pb-Ag-Ba。 对于成矿流体来源,争论的焦点在海水来源和岩浆来源论之间,目前较为普遍的认为同一矿床中与Cu、Ba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岩浆,而与Pb、Zn、Au、Ag等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于海水,岩浆流体与海水混合是金属析出的重要机制。 对于成矿模式,目前存在有对流循环模式、岩浆热液模式、含水层模式,现在比较认同的为双扩散对流模式,即海底热液活动区有两个对流圈,下方为来源于岩浆和海水的高盐度卤水,顺层分布并对流;上方为低温低盐度的海水对流圈,下渗海水在岩浆热源的驱动下产生对流,沿其渗透和流动通道从岩石中淋滤出含矿物质形成热液,热液返回海底形成海底火山喷流型矿床。

矿床学实习报告(修改 2)

实验五岩浆熔离矿床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岩浆熔离矿床形成地质条件及矿床特点。 2.分析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加深对矿床形成机理的理解。 3.了解岩浆熔离矿床的分布规律,以便指导找矿和矿床评价。 二、实验内容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标本:1-混合岩(围岩)2-蛇纹石化大理岩(围岩)3-条带状片麻岩(围岩)4-贫镍矿(矿石)5-铜镍矿(矿石)6-花岗岩(围岩) 7-大理岩(围岩) 图件:1-《金川铜镍矿床区域地质略图》、2-《金川矿区主要矿体示意剖面图》、3-《I矿区东部1640中段矿体分布图》 三、实习要点 1.区域地层分层、构造特点及其与岩体分布的关系; 2.岩体产状、规模、岩相特点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3.矿体的类型、形态、产状、规模及其分布; 4.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特点; 5.矿床成因。 四、思考题 1.岩浆矿床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岩浆成岩作用与岩浆成矿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分析讨论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几种不同类型矿体的产出条件及成因

六、实验报告

实验六岩浆热液矿床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理和地质特点。 2.加深对该类矿床成矿多阶段性的理解,并掌握其划分标志。 3.熟悉脉型钨矿床的蚀变与矿化模式(如五层楼模式)。 二、实验内容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 标本:1.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围岩) 2.寒武系浅变质岩、石英砂岩(围岩) 3.石英(脉石矿物) 4.黑钨矿(矿石矿物) 5.辉钼矿(脉石矿物,含矿层) 6.黄铜矿(脉石矿物,含矿层) 7.云英岩化花岗岩(含矿层下部围岩)8.云英岩(含矿层下部围岩) 图件:1.《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示意图》、2.《西华山640、644中段某矿脉形态》、《西华山钨矿床围岩蚀变垂直分带与矿物分布关系示意图》 三、实习要点 1.本区地层、构造特征; 2.西华山花岗岩体的产状、侵入时代、期次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3.围岩蚀变类型、分带性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4.矿化富集的部位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带性; 5.矿体形态、产状、分布规律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四、思考题 1.热液矿床有哪些共同特点? 2.热液矿床与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研究围岩蚀变有什么意义? 4.热液矿床有哪些主要矿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如何? 五、分析讨论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点及矿化模式。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 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 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 分选差,混杂堆积. 纵向粒度变化快, 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 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 4.湿扇(Wet or Humid Fan) 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 辫状平原, 正砾岩发育, 无副砾岩, 分选好. 纵向粒度渐变, 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 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 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 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 1. 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质母岩, 植被不发育, 地形较陡的地区, 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 大 量泥砂被携带流动。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 可呈塑性——重力流。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 具有陡, 厚的清晰边界。成分:砾, 砂, 泥混杂, 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 粉砂, 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 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 粒序层理, 一般层理不发育; 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 2. 漫流沉积 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 携带的 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 砾岩堆积体, 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 片流沉积). 形态:呈透镜体状, 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 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 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结构:分选较差。构造:块状层理, 交错层理, 细纹层 3. 河道沉积 形成:冲积扇常被间歇性河流切割, 当洪水再次来到时, 所携带的沉积物在 这些暂时性河道中沉积下来, 形成河道沉积(河床充填沉积, 槽流沉积) 形态:横切面透镜状, 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形接触。成分:主要由砾, 砂组成, 粒度粗。结构:分选差。构造:成层性不好, 砂层可呈交错层理, 具切割—充填构造

矿床分类

矿床以成矿作用作为主要分类依据 在分类中适当考虑环境,同时在分类时再结合考虑成矿来源,分三大类: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1).内生矿床包括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 (2).外生矿床包括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3).变质矿床包括区域变质矿床、接触变质矿床和混合岩化矿床。 岩浆矿床的特点:三同、两高、一多。同时(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同时形成或近于同时形成)、同地(矿体多产于岩体中,母岩就是围岩)、同源(矿石的物质组分与母岩物质组分完全相同)。两高指高温和高压。一多指岩浆起源和成矿方式多样化 早期岩浆矿床特征 (1).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在成分上一致,矿体与母岩无明显界线,呈渐变关系; (2).它的矿石常呈自形、半自形结构,构造为侵染状; (3).有用矿物在动力或重力作用下,主要集中在岩体的底部或者边部,矿体的形态呈矿瘤、矿巢、凸镜、似层状。 晚期岩浆矿床特征 (1).矿石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上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2).矿石一般具有海绵陨铁结构稠密侵染状构造或致密块状构造;(3).矿体呈条带状或似层状,含矿岩浆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可形成脉状或凸镜状矿体。 伟晶矿床的物质成分特点:一杂(化学元素种类多,矿物共生组合复杂),二浓(40多种元素高度浓集,本身的克拉克值低);种类齐全,稀有宝库(各个大类的矿物在伟晶岩中都找得到,稀有元素在伟晶岩中也找得到);继承母岩,阶段演化(矿物成分与母岩具有一致性,演化上具有继承性,具有早期成岩晚期成矿的特点)。 气水热液的运移原因:热液自身的能量、压力差、浓度差、底部热液 成矿物质的沉淀影响因素:a、温度,b、压力,c、pH值,d、氧化还原反应,e、不同性质溶液混合。 气水热液的主要成分: (1).H2o:为气水热液的基本成分; (2).基本元素:K、Na、Ca、Mg、卤族元素及各种酸根; (3).金属成矿元素:亲铜元素、过渡元素、稀土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4).气态元素组合:水蒸气、H2S、CO2。(5).微量元素 矽卡岩矿床可分两个带:内带和外带。氧化物主要在内带,硫化物主要在外带。(1).内带:形成矽卡岩的过程中,交代岩体形成的带是内带。形成早,温度高,常见辉石、石榴子石、磁铁矿、赤铁矿,其次可见含水硅酸盐,方柱石、符山石。(2).外带:交代围岩形成的带称外带。其又分两个亚带:Ⅰ.第一亚带:产在紧靠接触带的硅酸盐类矿物中,以中温为主,富含水的硅酸盐类矿物;Ⅱ.第二亚带:产在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较低,发生硅化(及矽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重晶石化及硫化。 成煤作用:煤是由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转变而成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地质作用条件下,从植物遗体到形成煤的全过程 热液矿床: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热液矿床的特点:(1).成矿热液多来源;(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 (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一般在400。C以下,1.5-4.5Km;(4).

矿床2

砂页岩铜矿床(SST)是以砂岩,页岩等典型沉积岩的层状或层控矿床。 矿床特征为: ①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干旱、半干旱环境内沉积的陆相或浅海相砂质岩中,地层中有蒸发岩产出。 ②容矿与含矿岩石为碳质粘土岩、粉砂岩、砂岩、泥质岩、白云岩等,往往夹互红层和蒸发岩。 ③含矿层段可为一层或数层,矿体多为透镜状、似层状、脉状等。 ④常见矿物: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伴有白云石化、重晶石化、硅化、粘土化等。 ⑤矿石具微层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可见硫化物呈显微球粒结构。 ⑥矿石中硫同位素值为负值,与生物硫有关⑦矿床形成与成因:与地层、岩相、古地理关系密切,特别与蒸发岩层有一定成因联系,其成因模式与MVT铅锌矿床相类似 卡林型金矿床:沉积岩容矿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①大地构造位置: 活动大陆盆岭沉积环境(美国) 被动大陆边缘断陷盆地、裂谷盆地环境(中国)。 ②产于沉积岩系有利岩相岩性中,受地层控制明显,容矿岩石主要为碎屑岩、不纯碳酸盐岩和碳硅泥岩系,变质程度浅,以碎屑岩系为容矿岩的常具鲍玛层序韵律结构或浊积岩系特征,含矿岩石普遍含有碳质、铁质(硫铁)、钙质、白云质、硅质、泥质。 ③矿床直接受构造控制,既是直接的成矿动力,也是矿质沉淀的场所,属较典型的构造热液改造型后生热液矿床。滇黔贵区受控于穹窿、短轴背斜,特别是倾 没端和两翼压扭性断裂带、沿褶皱轴部的层间滑动带、岩性差异较大的层间断层陕甘川区主要控矿构造为区域性大断裂。秦岭区受控于初、中级韧性剪切带、 片理化带。 ④矿区范围内岩浆活动不发育,甚至缺少,岩浆作用与成矿无直接关系,有的区域有古热泉或现代热泉。在秦岭李坝、罗坝、金山、马泉围中川花岗岩产出。甘南坪定、拉尔玛、忠曲、大水、查布附近也有花岗岩闪长岩到闪长岩岩脉分布。滇黔贵三角区有人据航磁资料推测有隐伏岩体存在。 ⑤矿化以微细粒浸染状为主,围岩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蚀变作用:去碳酸盐化硅化 ⑥矿床成矿元素组合较复杂:Au-As-Hg-Sb-Tl-Ba(卡林型), Au-As-Cu-Pb-Zn-Te-Bi(类卡林型)。⑦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砷黝铜矿、辉锑矿、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雄黄、雌黄。脉石矿物为: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钠长石、绢云母、地开石等。 ⑧原生矿石中金呈不可见次显微金(含砷硫化物中),显微金和明金等(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多种形式。

矿床学基础知识

矿床学基础知识

一、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 (一)矿产的种类 矿产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如按产出状态可分为气体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三种;按矿产的性质及其主要工业用途,又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类。 1、金属矿产 是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分为:(1)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3)轻金属:铝、镁等。 (4)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5)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6)稀有、稀士和分散金属,可分为三类。 ①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粘土等。 (5)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6)化学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 (7)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等。3、可燃有机矿产 是指可为工业或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按产出状态可分为三类: (1)固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 (3)气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天然气等。 4、地下水资源 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和卤水

等。 (二)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 1、同生矿床 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岩浆矿床等。 2、后生矿床 指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例如某些热液矿床,其矿脉切穿围岩,其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围岩。(三)矿体的形状和产状 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一个矿体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1、矿体的形状 按矿体在三度空间长度比例的不同,可将矿体的形状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热水喷流成矿作用是近代成矿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该类矿床地史上分布广泛、规模大,形成了大量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具重要的工业价值,热水喷流成矿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矿床学、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看法,甚至提出过海底喷气-沉积(exhalative sedimentary)成矿的假说,这已经很接近目前流行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人们对成矿作用认识的限制,虽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在红海AtlantisⅡ海渊中发现热卤水和多金属软泥,揭开了现代海底热水活动与金属硫化物沉积成矿研究的序幕,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研究也开始得到普遍重视。随后,Rider(1973)把海底喷气-沉积成矿由假说上升到理论,引起了世界大多数相关学者的共鸣。之后的1976年和1979年,相继在东太平洋Galapagos扩张中心和EPR21°N 的大洋中脊分别发现了低温海底热水喷流活动和正在形成硫化物矿床的黑烟囱——高温洋底热水喷流系统。这些发现使喷流成矿作用的研究达到新的高潮,并依此为基础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古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使喷流成矿理论和块状硫化物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86年的第七届国际矿床成因会议的召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当时M.J.Russell 正式将这类矿床称为SEDEX (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型矿床。 我国学者对这类矿床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涂光炽等(1988)为喷流沉积矿床给出了详细的定义:“热水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是指在水温70~350℃或更高的热水介质(海水、湖水、热泉水等)中形成的,主体以沉积方式形成于水-岩石界面之上水体中之层状、似层状矿体,但也包括此界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以充填和交代形成的筒状、锥状或面型热液含矿蚀变体,两者可共生或分别出现”。韩发等(1989a,1989b,1990)在研究广西大厂锡矿时首次提出了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成因。徐克勤等(1996)强调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深海钻探计划”以来的深海考察,在大洋扩张脊附近海底发现了黑烟囱、白烟囱和热泉喷涌,并有生物、微生物活动及硫化物堆积等现代海底喷流成矿作用,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的发展。陈毓川(1997)指出在原来的3个矿床系列组合之外(沉积、变质和岩浆成矿系列组合),还存在第四个成矿系列组合,即地壳含矿热水成矿系列组合。 海底考察和研究表明,现代洋底高温喷流成矿作用具有两套成矿系统,即喷口以下的热水补给系统和喷口以上的喷流沉积系统。补给系统在海底以下的通道中形成网脉状矿化和强烈蚀变,矿化明显晚于周围的围岩,属后生成矿作用;而喷流沉积系统则在海底以上形成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其围岩近于同时形成,属于典型的同生成矿作用。显示出热水喷流矿床与其他类型矿床的重要区别。 由此可知,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泛指不同成因的(含矿)热水在喷溢出海底的过程中,在喷流口以下的热液通道中通过充填、交代作用,在喷流口以上的海底则通过与冷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热水中所携带的物质组分分别在热液通道和海底沉淀下来而富集成矿的过程。这种作用使热水中的矿质富集并形成的矿床,称之为“喷流沉积矿床(Exhalative sedimentary deposit)”。以往,对这类矿床的称谓还不统一,不同的学者曾冠以“喷气矿床”、“喷流矿床”、“喷流沉积矿床”、“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热水沉积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等名称,为统一起见,本书将这类矿床统一定名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简称“热水喷流矿床”。 一般热水喷流矿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矿床伴有典型的喷流岩(exhalite,热水沉积岩),以此区别于其他类型矿床。这

沉积岩与沉积相

《沉积岩与沉积相》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岩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3、杂基 4.胶结物 5.层理 6.压实作用 7、叠层石 8、相律 9、浪基面 10、成岩作用 11、沉积相 12、河流的“二元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 2、白云石有哪些成因机理? 3、简述典型浊积岩的垂向序列(鲍玛序列)特征。 4.简述教材中推荐的砂岩分类方法。 5.何谓冲积扇?简述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亚相划分。 6、简单描述5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 7、简要评述福克的石灰岩分类方案。 8、简单描述3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 9、简述准同生白云石的形成机理。 三、论述题 1、试述教材中推荐的砂岩分类方法。 2.试述陆源碎屑岩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沉积学意义。 3、试从发育位置、形成条件和沉积特征等方面比较述海底扇、扇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扇的异同。 4、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在成因、结构组分和构造等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它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密度、形状以及矿物成分等物理性质进行分异并依一定顺序分别集中的沉积现象。 3.杂基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4.胶结物 是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5.层理 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6.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7.叠层石 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8.相律 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9.浪基面 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10. 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11. 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沉积岩与沉积相内容简介

沉积岩与沉积相 Sedimentary Rocks and Facies 一、内容提要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三部分:碎屑岩岩石学与沉积相 第四部分: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相 二、主要内容1、古环境恢复方法与所用资料 主要方法: 垂直相序列(Vertical Facies Profile) 沃塞尔相律(Walther's Law) 沉积模式(Depositional Model) 物源与古流分析(Provenance and Paleocurrent) 地震地层(Seismic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Sequence Stratigraphy) 构造—沉积体系分析(Tectonics-Depositional System) 主要资料: 野外露头资料(Outcrops) 岩心资料(Cores) 岩屑资料(Sieve residue log)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Geophysical Logging) 地球物理勘探资料(Geophysical Exploration) 实验室分析资料(Laboratory data) 2、沉积环境解释参数 物理参数(Physical parameters):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s), 颗粒特征及分布(Grain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生物参数(Biological parameters):生物成因构造(Biogenic structures), 生物化石及生态特征(fossils and Paleocology) 化学参数(Chemical parameters): 岩性(Lithology), 岩矿(Minerals), 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酸碱度(Acidicity-Alkalinity),盐度(Salinity),温度(Temperature) 3、主要沉积体系及相构成 冲积扇体系 河流体系 扇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体系 碎屑海岸体系 碳酸盐岩台地体系

世界典型矿床的发现及启示

世界典型矿床的发现及启示 找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世界上一些大矿床的发现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如加拿大世界级的Hemlo(赫姆洛)金矿床的发现前后经历了46年的勘查工作;澳大利亚西部矿业公司前后花费了20年时间才发现世界级的Olympic Dam 铜-铀-金矿床,在第一个钻孔见矿时已耗费3000万加元(相当于人民币一亿九千多万)。 (一)加拿大赫姆洛金矿床发现史 加拿大赫姆洛(Hemlo)金矿床位于安大略省苏必利尔湖东北部。矿床发现于1981年,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探明矿石储量8000万t,金的平均品位9.6g/t,约含黄金600t左右,是20世纪震惊全球的重大发现,矿床不仅储量巨大,而且类型特殊,是过去未被人们认识和注意到的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层控浸染型新型矿床。 1、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 赫姆洛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湖构造省瓦瓦亚省新太古代东西向赤姆洛-赫伦湾绿岩带的东部,该绿岩带为一太古宙岛弧,由强烈变形、变质的火山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组成。 该区区域地层呈东西向展布,基底为古老片麻岩,上覆太古宙变火山岩和变沉积岩相。太古宙地层分上、下两个群,下部群主要由拉斑玄武质熔岩组成,上部群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赫姆洛金矿赋存于上部群中的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带中。 矿区所在的这一部分绿岩带长40km,宽30km,构成一个宽阔的东西向向斜。沿向斜轴有太古宙花岗岩体侵入,向斜两翼为镁铁质火山岩。苏必利尔湖剪切带穿切该向斜轴部,在该段也称赫姆洛剪切带,在剪切带两侧发育一系列次级构造,成为热液活动的通道,赫姆洛金矿的主矿带即沿该主断裂面分布。 赫姆洛主矿体由东矿带、西矿带、A矿带和B矿带组成,向西尚有零星不连续的其他矿带。矿带沿走向长2900m,向下延伸1300m,厚3—45m。矿体呈层状,与岩层基本整合(图I-1-1),容矿岩石为绢云母石英片岩,恢复其原岩为石英-长石-斑状流纹岩/凝灰岩。矿石普遍具条带状构造,为细条带状含金的粉砂质酸性凝灰岩,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片岩,矿石中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主要有黄铁矿、辉钼矿、闪锌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等。金主要呈自然金出现,有少量方锑金矿。金矿物在岩石中分布均匀,粒度很细小(1—20μm),主要分布在石英-长石颗粒之间和黄铁矿-脉石矿物的边界上,也有在黄铁矿的裂隙之中。矿床富As、Ba、Hg、Mo、S、Sb、Te、T1和V等,其中Mo平均品位可达0.1%。矿床中矿物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题目与答案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开卷)试题—16秋 注意事项: 1、通过在线考试模块完成该课程考核;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3、请务必于2017年1月6日前完成。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叠层石: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2、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3、浪基面: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4、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海底坡度(30m,多为几百米),太暗.底部水体停滞缺氧:来自周围陆棚的底流可为超盐度,较大密度,不易上流所致 5、浊积岩: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单描述5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 1.水平层理:例如:硅藻土,纹层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代表静水环境中的缓慢沉降。 2.平行层理:纹层亦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在剥开面上可见剥离线理构造。主要产于砂岩中。一般出现在急流和能量高的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3.楔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平面状,厚度变化大且呈楔状。层系界面不互相平行,纹层倾角变化较大,方向变化也大,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4.透镜状层理:潮汐层理的一种,砂质沉积以透镜状被保存在泥质中(灰岩)。泥质纹层呈波状,占主体,砂质沉积可见斜纹层。主要形成于潮汐环境中。 5.粒序层理:亦称递变层理——正粒序、逆粒序。层理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只有粒度的渐变而

中科院矿床学真题答案讲解

目录 一.名词解释 (2) 二.简答题 (5) 1.成矿元素在矿石中的存在形式 (5) 2.决定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 (5) 3.矿体产状包括哪些内容 (5) 4.按成矿温度划分,热液矿床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 (6) 5.控制接触交代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主要包括哪些 (6) 6.外生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哪些 (6) 7.矿床受变质作用后产生哪些变化 (7) 8.变成矿床与受变质矿床主要有哪些区别 (7) 三.论述题 (7) 1.矿床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7) 2.举例论述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7) 3.简述围岩蚀变的概念,研究围岩蚀变有何意义,列举四种蚀变类型并说 明其特点与矿物组合 (8) 4.简述金矿床或铅锌矿床或铜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并就其中某一类概述 其基本特点 (9) 5.矿床的次生变化及次生富集,并举例说明 (10) 6.简述岩浆岩与金属矿床的成因联系 (11) 7.试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及矿化阶段 (11) 8.试论述VHMS型与SEDEX型矿床的成矿背景异同点 (12) 9.气水热液的概念与了解成矿气水热液成分的主要途径 (13) 10.简述确定成矿时代的主要方法及其测年对象 (13) 11.斑岩铜矿的概念与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特点 (13) 12.层控矿床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14) 13.简述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 (14) 14.综述正岩浆矿床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15) 15.试归纳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 (16) 16.沉积矿床有何主要特点 (16) 17.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7) 18.常见的侵入岩岩石分类 (17)

一.名词解释 1.铁帽:含低价铁的许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经氧化所形成的褐铁矿常覆盖在矿体的表层,出露于地表,称为铁帽,它是找寻地下隐伏矿体的重要标志。 2.盐湖矿床:指含盐度超过3%的湖水所构成的可供工业开采的盐湖矿床。 3.宝石: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可加工成首饰等装饰品的矿物。 4.有用组分:指矿石中可提取利用的有用元素、有用化合物和有用矿物。 5.矿化分带:在一个成矿区域中,各矿种、各矿床类型、各类地质异常体在空间上常作有序分布,这种多个矿化体(矿体、矿床、矿田、矿集区)在空间(三维的)有序分布,一般称为成矿分带(矿化分带)。 6.矿田:由一系列在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紧密联系的矿床组合而成的含矿地区,亦即矿带中的矿床、矿化点、物化探异常最集中的区域。 7.岩浆自变质作用:在岩浆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由岩浆中析出的挥发分呈气态或液态与岩体内基本固结的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其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都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8.流体包裹体:又称气液包裹体,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被称为成矿流体的“样品”,它们可代表矿物晶体生长过程中存在的或后来浸没它的流体。 9. 矿石矿物: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 10. 海绵陨铁结构:晚期岩浆矿床特征性的一种矿石结构。其特点是岩浆晚期结晶的矿石矿物呈他形晶充填在早期自形程度较高的硅酸盐矿物颗粒间。 11.云英岩:主要由花岗岩在高温气化热液影响下经交代蚀变所形成的一种变质岩石。 12.围岩蚀变:在热液作用下,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旧物质为新物质所替代的作用,称之围岩蚀变。其结果使围岩的化学成份、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改变。 13.火山成因矿床:指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时-空及成因联系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 14.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所有地质要素、成矿作用的全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相关异常所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自然系统。 15.变成矿床:经变质作用改变了工艺性能和用途的矿床或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矿床。 16.受变质矿床:原矿床经变质作用后矿体形态、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工艺性能和用途没有改变的矿床。 17.成矿规律:指矿床形成的时空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和。 18.风化矿床:风化矿床(风化壳矿床)系指陆地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质和量都能满足工业要求的有用矿物堆积的地质体。 19.层控矿床:系指那些受多种成矿作用影响,但矿体呈层状或基本呈层状,包括部分不规则状,但仍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 20.玢岩铁矿:是指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岩或火山-侵入岩体有空间、时间以及成因联系的一组以铁为主的矿床。 21.矽卡岩:主要由钙、镁硅酸盐矿物组成的接触变质岩石。主要在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或中基性火山岩的接触带,在热接触变质作

沉积型层控矿床教材

沉积型层控矿床 全区存在沉积型层控矿床的研究区主要有卡尔卡拉林,吉尔吉斯阿拉套,楚-伊犁,卡拉套地区。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地质时代有晚古生代寒武系(Cam),早古生代泥盆系(D),石炭系(C),中生代侏罗系(J),白垩系(K),新生代古近系(E)。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矿物组合有三水铝矿, 赤铁矿, 高岭石,磁铁矿,钒云母,石英,磷灰石,硬水铝石,沥青铀矿,铀石,矾土。全区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作用,绢云母化,绿帘石化,氧化。主要矿物元素有Al,V,Fe,phosphorite。次要矿物元素有Mo, U, Ni, Zn。全区矿床规模以小型矿床为主,中、大、超大型矿床偏少。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类型主要有沉积型层控——铝矿床、铁矿床、磷矿床、铀矿床、钒矿床。 以下为该类矿床的详细分类。

沉积型层控铝矿床 岩石类型:。 地质时代:古生代,中生代{C1,D3,K1,T1,К2,С1-С2} 主要矿石矿物:三水铝矿, 赤铁矿, 高岭石, 菱铁矿,硬水铝石,针铁矿,铝铬铁矿 围岩蚀变:硅化 化学元素标志 主要矿物元素:Al次要矿物元素:V,Fe,Ti,P 矿床规模:小型与中型矿床 构造带:Andyghen-Kichikalay,Dekhkanabad,Emba,Farghona-Isfara-Osh,Kughitang,Mughodjar East,Muzkol,Sarez,Torgay Central,Torgay North,Torgay South,Torgay West,Urmetan,Zauralsk,Zhaman-Sarysu 构造分区:Kairaqty,Kempirsai,Northern,Southern,Stepnyak East,Tashkumyr,Troitsk,Yagnob,Zhaman-Sarysu 包含研究区域:杰孜卡兹甘,卡拉套,吉尔吉斯阿拉套,卡尔卡拉林品位吨位模型:

矿床式——金顶

矿床式格式 xx式x矿(不用x式x矿床,因为矿床式不正是特定的矿床) (每个矿床式包含三部分内容描述性模式、成因模式和找矿评价模型)一、描述性模式

二、成因模式

三、评价找矿模型 四、主要参考资料 白嘉芬,王长怀,纳荣仙. 198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矿床地质, 4(1): 1~9.

范承钧, 张翼飞. 1993. 云南西部地质构造格局[J]. 云南地质, 12(2): 101~110. 高广立. 1989. 论金顶铅锌矿床的地质问题[J]. 地球科学, 14(5): 467~475. 葛良胜,杨嘉禾,郭晓东等.1999.滇西北地区(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及证据[J].云南地质, 18(2):155~167. 胡明安.1989.试论岩溶型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特点—以云南金顶矿床为例[J].地球科学,14(5):531~538. 胡瑞忠, 钟宏, 叶造军等.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J]. 中国科学(D辑), 28(3): 208~213. 闕梅英, 程敦摸, 张立生等. 1998. 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7, 37~46. 李朝阳,王京彬,肖荣阁. 1993. 滇西地区陆相热水沉积成矿作用[J]. 铀矿地质, (1): 14~21. 罗军烈, 杨荆舟.1994. 滇西特提斯的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9~239. 吕伯西,钱祥贵. 1999. 滇西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富碱斑岩深源包体岩石学研究[]]. 云南地质,18(2): 127~143. 覃功炯.1981. 关于金顶构造活动型冲积扇的认识[]. 地学研究, (1):11~26. 覃功炯, 朱上庆. 1991. 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及找矿预测[J]. 云南地质, 10(2): 145~190. R. W. Hutchinson,1988. 层控矿床研究的新进展[J]. 国外矿床地质, (3):1~12. 施加辛, 易凤煌, 文其錞. 1983.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的岩矿特征及成因[J]. 云南地质, 2(3): 179~195. 王江海, 颜文, 常向阳等. 1998. 陆相热水沉积作用—以云南地区为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 79~89. 王京彬, 李朝阳. 1991.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REE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化学, 19(4): 359~365. 温春齐, 蔡建明, 刘文周等. 1995. 金顶潜锌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J]. 矿物岩石, 15(4): 78~84. 吴淦国. 吴习东.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构造演化及矿化富集规律. 地球科学, 14(5): 477~486. 薛春纪,王登红,杨建民等.1999.兰坪金顶-白秧坪成矿流体中发现地幔He—壳幔流体成矿证据[J].地球学报, 20(sup): 385~389. 薛春纪, 杨建民, 陈毓川等. 2001. 兰坪白秧坪Cu-Ag-Co多金属成矿学特征. 见: 陈毓川主编. 喜马拉雅期内生成矿作用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69~83. 叶庆同,胡云中,杨岳清.1992.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217~246. 尹汉辉, 范蔚茗, 林舸. 1990. 云南兰坪-思茅地洼盆地演化的深部因素及幔-壳复合成矿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 113~124.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06~278. 张乾. 199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质找矿论丛, 6(2): 47~58. 张乾. 1993.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J]. 地质与勘探, 29(5): 21~28. 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495~501. 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523~530. 周维全, 周全立. 1992. 兰坪铅锌矿床铅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J]. 地球化学, 20(2): 141~148.

变质矿床的主要类型

变质矿床的主要类型 一、沉积-变质铁矿床 此类矿床在世界铁矿床中是最重要的,分布十分广泛,有不少大型、特大型矿床,如北美的苏必利尔型铁矿、独联体的库尔斯克和克里沃罗格铁矿等,我国的鞍山铁矿、水厂铁矿等。该类型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60%,占富铁矿储量的70%;在我国约占总储量的48%,占富铁矿储量的27%。 形成于前寒武纪(主要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的沉积变质铁矿,因其矿石主要由硅质(碧玉、燧石、石英)和铁质(赤铁矿、磁铁矿)薄层呈互层组成,又称为铁(质)-硅(质)建造、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 (一)沉积变质铁矿的一般特征 BIF产于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盾区和地台区。矿床的形成与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密切相关,根据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含矿建造的不同,可分为阿尔戈马(Algoma)型和苏必利尔(Superior)型。 阿尔戈马型铁矿 阿尔戈马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约为2500Ma)以前。铁矿的形成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优地槽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世界各地此类含铁建造都发育于新太古界的绿岩带中。 阿尔戈马型BIF主要与绿岩带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相伴生,并靠近浊积岩组合。在加拿大地盾的绿岩带中还可以清楚地识别出阿尔戈马型铁矿建造与火山作用或火山活动中心直接有关。此类铁矿建造的硫化物相或碳酸盐相产在靠近火山活动中心处,氧化物相通常远离火山活动中心分布,硅酸盐相位于两者之间。 此类铁矿建造常由灰色、浅黑绿色的铁质燧石和赤铁矿或磁铁矿组成窄条带状构造。单个矿体的厚度可在几米到几百米之间变化,但超过50m的很少,走向延长从数十米至几公里。含矿建造中的一系列连续的凸镜状矿体构成规模巨大的矿带。 这类铁矿建造一般都经受了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个别矿床产于麻粒岩相中。 阿尔戈马型铁矿建造在加拿大地盾的克科兰德湖地区,美国的佛米利思地区,前苏联的库尔斯克磁异常区,我国的鞍山-本溪地区、冀东地区、五台地区等均有分布。 苏必利尔型铁矿 苏必利尔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早元古代地槽区。建造形成于冒地槽性质的开阔海盆地中,形成时代以2200~1800Ma为主,某些地区也有小于1800Ma者。铁矿建造的地层层序中也常有火山岩存在。其层序自下而上一般为:白云岩、石英岩、红色或黑色铁质页岩、铁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