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 课程总结

生态环境规划  课程总结
生态环境规划  课程总结

第一章生态环境规划概述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内涵及作用:

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从优到适

生态环境规划的作用:

(一)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三)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四)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环境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1)生态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补充,

(3)生态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条件;

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经济的补充和完善,

(2)区域经济是生态环境规划规划的良好的基础;

与国土规划:(1)国土规划给生态环境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2)生态环境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规划:

差异性:(1)生态环境规划核心是生态学思想,城市规划为其他如美观;

(2)方法和原理是生态学理论和原则,城市规划为其他如建筑;

(3)内容是生态问题,城市规划为其他如空间等

关联性:(1)生态环境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2)遵循城市规划布局。

(3)城市规划借鉴生态环境规划的思想。

三、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基本特征:(一)综合性(二)协调性(三)战略性(四)区域性(五)实用性

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二)系统原则(三)可持续原则。(四)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五)整体优化原则。(六)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

四、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 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及规划目标的研究;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5、环境保护规划;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7、产

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10、生态规划管理对策;

(二)程序 1.确定规划目标。2.生态调查与资料收集。3.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估。4.生态环境区划和生

态功能区划。5.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6.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7.规划的调控体系。8.方案的实

施与执行。

五、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无)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新技术与

方法的应用;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

第二章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各理论与规划的关系)

一、概念:系统、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地系统

1.系统:是指一个整体,在规划时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

2.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与正常功能不受损伤,人类生存环境质量部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二、可持续理论和人地系统系协调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1)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2)后者是前者战略的基本保证.

(二) 人地系统系协调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1)人地协调理论是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a生态环境规划不能忽视人与地的内部关系;b生态环境规划应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c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2)生态环境规划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地关系调控主动措施包括预测、调节和建设;被动措施包括评估、反映和重建。

三、简述生态学原理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原理:物物相关律、相生相克律、能流物复律、负载有额律、协调稳定律、时空有宜律、生态位原理、气体效益原理、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生态学理论是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规划是调整、恢复、重建生态系统的不可少的手段

四、系统理论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理论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指导作用——整体性原理、关联性原理、结构性原理、开放性原理和系统的动态原理。

五、地理学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主要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包括:a平衡发展理论 b不平衡发展理论c区域分工贸易理论d梯度转移理论e 增长极理论f点轴发张理论 g网络发展理论。

六、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三层含义:a 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实践空间数量上最佳运用;b 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与程度与生态环境友好;c 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协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七、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1)减量化原则减少污染物2)再利用原则无害化、提高利用率3)再循环原则资源化

第三章生态环境调查

一、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说明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区域的地质、地貌、土壤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情况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地质岩石:包括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分布面积、风化程度、风化层厚度等。(二)地理、地貌:包括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面积、地貌类型及其分布、海拔高度、地貌部位、坡面坡度、坡向等。(三)土壤及地面组成物质:包括土壤类型、质地、土层厚度、土壤的砂砾含量、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土壤肥力、pH值等理化性质(四)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五)生态环境破坏:指水土流失、荒漠化及其他方面(六)环境污染:指三废的排放(点源污染)及其他方面的污染等。

(2)自然资源:是指在生物圈中,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有效用的各种自然客观要素的总称。包括以下资源:(一)土地资源(二)水资源(水体、水量、水质、水能、水资源利用现状)(三)气候资源:光能、热量、降水、风(四)生物资源:森林、草地、作物资源、野生及家养动物 (五)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类型、储量(包括地质储量、远景储量、设计储量和开采储量)、质量(包括矿产资源的品位、含有杂质状况和伴生情况)、开采利用条件(包括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等。(六)旅游(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及其价值等。

(3)社会经济 (一)人口和劳动力:户数、人口、劳动力(二) 城镇基础产业设施情况:交通、邮电通讯、电力、科研、商业服务、城市乡镇的分布情况、规模及其公共设施、公用事业,城镇建设等情况。(三) 社会经济情况及产业状况:综合经济、农业、工业 (四) 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域的社会环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4)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包括各种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各种人工环境现状及问题。涉及到2大问题,7个方面,160多个指标。7个方面:土地(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植被(耕地、森林、草地等)、水(水资源现状、地表水等)、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等)、工矿开发(矿产开发、生态破坏)、生态灾害(地质灾害、沙尘暴、江河断流等)

(5)风土人情调查:人文资源、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婚恋文化等;对旅游规划非常重要。

生态环境调查的内容: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区域的地质、地貌、土壤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情况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地质岩石、地理、地貌、土壤及地面组成物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

二、自然资源是指在生物圈中,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有效用的各种自然客观要素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景观)资源

三、社会经济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城镇基础产业设施情况、社会经济情况及产业状况、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原则和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一查多用的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1)查清村、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2)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3)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4)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等,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5)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三、水土流失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水土流失调查中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其侵蚀强度、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年均侵蚀总量。

四、小班调查的主要方法有那些?(森林的样地调查法)标准地调查法、目测调查法、角规调查法、回归估计法

五、公众参与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公众参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

参与式主要方法(1)参与式绘图;(2)问题树;(3)打分排序法;(4)半结构式访谈;(5)利益相关者分析;(6)大计事

六、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高效、客观、统一、广泛;缺点:缺乏弹性、容易误解、回收率低。

第四章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一、概念1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环境评价3环境质量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5区域环境影响评价6生态评价

3.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

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4.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可能影响,进行系统的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从而达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三要素是什么?

(1)评价量:①要有明确的涵义;②要符合评价方法的要求,与评价目的性相关;③应是客观的,具有可测度性和可比性。

(2)评价标准:①要以评价目的为主,原则上是要客观、适度;②评价标准要反映城市可持续性、协调性和集聚性特征。

(3)评价方法:①要符合评价对象的内在规律;②要使方法设计尽量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实用方法相吻合;③力求简便易行;④尽量减少误差。

三、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特点。

方法:1、单项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的单项评价方法,是指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模糊分析法等。

单项评价方法是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前提。

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理统计法、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经济结构模型、灰色系统、微分模型和模糊数学等等。

2、综合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方法,是指对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综合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传统的数学方法难以承担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而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则为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的综合评价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判据时,普遍采用的是模糊质量综合评判方法,其用于测度生态环境的优势度、协调度、生态位,最终得到综合评价的意见。

特点:(1)生态环境评价随评价主体的变化而变化;(2)生态环境评价随道德准则的不同而不同

四、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

(1)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比较流行和广泛采用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料量应等于产品中所含这种物料的量与这种物料流失量的总和,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排入外环境,则污染物排放量就等于这种物料的流失量。

(2)经验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称为经验计算法。

(3)实地监测,实地监测法是通过对某个污染源的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介质流量(烟气或废水),然后计算出排放量

五、环境污染评价方法包括哪些?(一)类别评价方法:类别评价是根据各类不同的污染源中某一种污染物的相对含量(浓度)、绝对含量(重量),以及一些统计指标来评价污染源的污染程度的方法。(1)浓度指标;(2)排放强度指标;(3)统计指标;(二)综合评价方法:(1)等标指数;(2)排毒系数;(3)经济技术评价指数。

六、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1)指数法:污染物在环境中监测值与标准值的比,称为该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2)层次分析法

七、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和内容。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广泛性和复杂性;(2)战略性;(3)不确定性;(4)评价时间超前性;

(5)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基本内容:(1)区域开发项目的概况,包括占地面积、开发时间、区域布局、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能耗物耗、工艺流程分析、污染物排放种类及排放量估算、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发活动潜在的环境影响等;

(2)开发区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调查;(3)开发区及邻近地区环境质量调查;(4)评价区功能区规划和环境目标的确定;(5)开发区建设对区内及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预测;(6)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7)公众参与;(8)环境经济的损益分析;(9)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10)结论和建议。

八、生态评价中评价指标的基本要求。

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能反映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尽可能定量化。

能用于规定开发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

九、生态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1、综合指数法

2、模糊评价法模糊评判是对模糊现象(可能性、不确定性)的系统评判。如某地区环境质量好,好到何种程度,可用0~1 表示,比如0.8 比0.6 更好,这种对环境质量作出“好”的评定的可能性大小或可能程度即隶属度,是模糊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3、矢量-算子法矢量-算子评价中因子分两类:一类是显示因子(决定系统质量状况);一类是隐式因子。显示因子经有效控制,可以改善降为隐式因子,其他隐式因子则可上升为显示因子,两者的变化和更替表示系统质量状况的变化。

第五章生态评价

一概念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生态水平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4生态环境系统安全5生态系统的阈值6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7生态足迹8生态适宜性概念

6. 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 由自然系统的生态环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环境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评价要求。

1、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2、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应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

(3)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

3、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突出地区重点问题。

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评价内容。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针对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评价内容应包括:

(1)土壤侵蚀(2)沙漠化(3)盐渍化(4)石漠化(5)水资源和水环境(6)植被与森林资源(7)生物多样性(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9)滩涂与海岸带(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

四、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模式:压力—状态—响应

五、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分为17大类。

六、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环境经济学上的价值(1)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2)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3)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4)存在价值亦称内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5)遗传价值,它是指为后代保留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价值。

七、生态足迹计算中用生态性生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

8、生态位定量化评价一般程序:

(1)确定区域环境的属性。(2)对区域环境进行单位划分。在计算相对生态位时,一般通过地理形态划分或以行政区划划分。(3)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目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4)指标的选取、评价和筛选,同时各自赋予权重,权重一般通过专家法或特征向量法确定。(5)建立指标的分级与标准化评分体系。分级与标准化评分体系这里采用分级打分制。(6)计算与评价。若是相对生态位评价,先确定基值,一般以区域整体平均值为基本值,再计算各划分单位的相对值。若是绝对生态位评价,则统计加权后获得绝对生态位值。

九、生态适宜性评价程序。

1、明确规划区域范围及土地利用方式,将规划区网格化。

2、用一定方法筛选出对土地利用方式有明显影响的生态因子。

3、对各网格进行生态登记。

4、制定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

5、按网格进行进行单因子适宜性评价,然后得出特定利用方式的综合评价值。

6、编制区域生态适应度综合评价表和图。

7、综合各评价结果,给出适宜性分区

10、简述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 (一)形态分析法(二)因素叠置法(三)线性与非线性组合(四)逻辑规则组合法

第六章环境承载力评价

1.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明确各生态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二、生态环境区划的步骤。

(1)在生态分析的基础上,汇总分析各方面资料,将已做过生态分析的土地利用方式整理制图,并搜集下列资料、汇总分析。(2)提出生态区划方案,在汇总分析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经专家咨询提出生态区划方案。(3)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将初步拟定的生态区划方案,利用各种形式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经调整、修改后形成生态区划方案,作为制定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规划的基础。

三、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重点突出的原则:突出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各分区有的生态功能和目标协调统一在功能保护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总体目标之下。

生态完整性原则: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为区域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连续性原则:在突出各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解决各区间的分隔、过渡与联系,使功能区既有分区,又相互连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兼顾性原则:为了便于各分区的保护与管理,功能分区边界的确定兼顾区域的行政管理区划。

发生学原则: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密切相关。研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

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因此黄河源生态功能区划要从全省、整个黄河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

相似性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因此黄河源生态功能区划要从全省、整个黄河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

三效益统一原则: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使城市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得以充分利用而又不超出环境容量的阈值。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功能分区力求与城市现状布局和区域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由于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且生态功能区划需要基本生态功能指标、生态生产功能指标、社会生态服务指标以及管理的生态价值增值功能指标等一套定量化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专项研究。

四、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1、综合指数法(1)综合指数公式(2)单一污染物指数公式(3)归一化公式

2、模糊评价法假定在评定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1)构建因素集:考虑三个要素绿化(U1)、环境质量(U2)和居住条件(U3),构成了评定因素集: U={U1,U2,U3}。用A= {W u1, Wu2, Wu3, u4 } 表示单因素Ui在评定因素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2)构建评语集:评语分为很差(V1)、较差(V2 )、一般(V3)和好(V4),构成了评语集:V={V1,V2,V3,V4} B= {Wv1,Wv2,Wv3 ×××Wvm}表示某个评语在评语集中的权重系数。

(3)构建相应隶属度向量:就绿化来考虑,经过调查(专家打分),有20%的人认为很差,70%的人认为较差,10%的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好,故可得到的第一个评判因素绿化(U1)的隶属度:R1j=(0.2,0.7,0.1,0)。同理考虑城市的环境质量(U2)和居住条件(U3)时,相应地得到隶属度R2j和R3j R2j=(0,0.4,0.5,0.1);R3j=(0.2,0.3,0.4,0.1)

(4)评判矩阵R;

(5)各因素权重值:调查或利用其他手段,分配居民对绿化、环境质量、居住条件的重视程度(即因素集中各因素的加权系数),假设A=( 0. 2, 0. 5, 0. 3)

(6)评语权重系数

第七章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马世骏教授,1984年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和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和原则。

原理:⑴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创造,只会发生形式上的改变。⑵生态系统储藏着可以识别不同对象和特征的信息,这些信息储藏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本质内。⑶生态系统具有耗散的结构,即能量和物质不断从高级水平向低级水平退化,从有组织形式向无组织形式转化,系统内熵值不断增大。⑷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物质和信息开放的系统,要保持稳定必须有不断的能量输入。⑸生态系统可以成长。⑹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反馈系统,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彼此互相影响。⑺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结构。⑻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组织的能力。

原则:1)生态工程的建设应用生态系统及自然界的自我设计和组织能力。 2)生态工程的建设特别强调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3)生态工程选择能满足人类的生态系统,以及那些适应于现存的生态系统的人类需要来设计新的生态系统。

三、我国生态工程的类型

1)无(或少)废工艺系统:主要用于内环境的治理2)分层多级利用废物生态工程: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级生产过程的废物都变为另一级生产过程的原料,且各环节比例合适,使所有废物均被充分利用。3)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废物循环和再生系统,例如桑基鱼塘式的生态工程。4)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工程5)城乡结合的生态工程:在一定区域内,应用不同生产系统分层多级利用废物

第八章水土保持规划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和意义。

意义: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建设方针、国家规定的水土保持发展目标、各方面对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规划范围内的条件和特点,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提出一定时期内预防、监督、治理、开发的方向和任务,以及需要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和分期实施步骤,据此来安排水土保持计划,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3、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4、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调查内容。

(1)自然条件调查(一)地貌调查1、宏观地貌调查2、微观地貌调查;(二)土壤(地面组成物质)调查1、宏观调查2、微观调查;(三)植被调查1、宏观调查2、微观调查;(四)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的调查1、宏观调查2、微观调查

(2)自然资源调查(一)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等。(二)水资源调查以调查地面水为主,同时调查地下水。(三)生物资源调查(四)光热资源调查(五)

矿藏资源调查

(3)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一)人口劳力调查;(二)农村各业生产调查1、农村产业结构2、农业生产情况3、林业生产情况4、牧业生产情况5、副业生产情况6、渔业生产情况7、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经济信息等情况和问题;(三)农村群众生活调查1、人均粮食和收入情况;2、燃料、饲料、肥料缺乏问题;3、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4)水土流失调查(一)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二)水土流失危害调查;(三)水土流失成因调查1、自然因素调查;2、人为因素调查

(5)水土保持现状调查(一)水土保持发展过程调查;(三)水土保持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三)水土保持成绩和经验调查;(四)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的意见

三、水土保持的综合配置原则。

1、以合理利用土地为前提

2、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3、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4、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5、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6、以防为主,治管结合

四、水土保持的治理模式的设计原则

(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它的发展受自然、经济、技术诸条件的影响。(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全面规划总体协调的统一体。(3)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处于一刻不停的变化之中。(4)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第九章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的基本概念

土地(land)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组织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有人类活动的烙印。其范围包括下至土壤母质及岩石风化壳――植物根系所达处,上至植被冠层的一垂直剖面。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单元。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二、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一级类型的划分以土地用途或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

二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同时也考虑经营特点、覆盖度等因素。

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共分42个。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制,分为11个一级类型,48个二级类型。经过试行,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表7-2),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包括那些?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2系统分析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

五、土地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原则:1生态演替规律的原则2效仿自然的原则3协调共生的原则4生态经济的原则

第十章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意义

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典型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意义:1)、展示生态系统原貌: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显示和反映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面目。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关系,这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动力。2)、物种基因库:自然界的野生物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为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4)、维持生态系统平衡5)、旅游活动、科普教育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原则

原则:1.协调一致原则2.保护的原则3.分类管理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5.效益原则6.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三、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情况调查1 地理位置与范围2 自然条件(2.1 地质地貌2.2 气候2.3 土壤2.4 水文)3 社会经济状况(3.1 行政区域 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3.3 交通、通信3.4 土地或资源的权属(法定权属与实际权属)3.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4 历史和法律地位(4.1 历史沿革 4.2 法律地位)

(二)评价 1.生态评价 (1)动植物物种 (2)生物群落的评价 (3)生态系统和保护区的评价 2.经济评价(1)水资源(2)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3)旅游资源(4)科学研究和教育意义

(三)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组成,这些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何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内部的结构,叫做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四)自然保护区规划措施体系布局1、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规划2、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3、基础工程建设规划4、管理规划

(五)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经济概算及解决方案(六)自然保护区规划效益分析: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七)制定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1、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2、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科技人员的待遇优惠政策;科学研究的重点扶持政策)3、切实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经费问题4、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5、加强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6尽可能考虑有利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并加强该地区控制人口和扶贫等政策措施的实施7、加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落

实和组织实施

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规划: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的自然因子和人工因子变化过程及相互特征给予相应重视,并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对策。

2、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

3、环境承载力: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4、人地系统: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复杂的系统。及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循环经济:

6、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就是指为满足生态环境过程中的一系列目标的要求,所采用的程序步骤和相应的技术方法。

7、环境评价(广义)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源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

?8、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典型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9、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10、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1、生态评价: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许多重要功能的系统评价。

1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描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评价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3、生态水平评价:根据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对某个区域或市区生态水平进行考核。

14、生态系统健康: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

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15、生态环境系统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16、生态系统阈值:生态环境各指标都有其限定范围,超出了其范围,就可能带来生态系统的不安全性,我们通常把其范围值称为生态系统的阈值。

17、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明确各生态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18、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19、生态适宜性:根据研究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发展和利用资源的要求,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

20、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和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XX年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XX年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严格保护生态,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场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机构,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了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狠抓生态建设 一是抓转型升级。连续四年全面实施封山育林,进一步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在职能定位上,将“毫不动摇保生态”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的主战略,突出林场生态公益性;在发展思路上,做靓“生态品牌”,使之成为争取政策倾斜的主要载体。在工作部署上,全面强化生态保护职能,确保生态安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抓林政管理。配套专项资金3万元,加快了林权证的发放工作,避免了林业权属纠纷。专列林政工作经费4万元,组织林场木竹检查站工作人员协调带溪乡林工站、县森

林公安、县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开展打击毁林、侵林专项行动。投入5万元,购置齐全的森林防火器材,充实和强化了专业扑火队伍,确保了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三是抓环境治理。继续深入开展了“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场”活动,目前投入1000多人次的义务劳动和5万元资金,全面开展了美化、净化、绿化工程。争取上级并自筹资金,共计4万元,实施了场部农村清洁工程,设立环境治理宣传标牌3个,全面清理了公路两侧、河道两岸和生活区的垃圾,林场面貌进一步好转。 三、严格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森林防火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做到万无一失。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森林防火工作一直是我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防火万无一失,不留死角、空档,我场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预防。具体为:①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我场专门成立了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其他领导分片包干。同时,在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责任细化,将具体地段划分到每一个护林员,做到严防死守。②是加大宣传力度,森林防火重在防,防的重点在于宣传,使之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为此,要求所有护林员对各责任范围内加强防火宣传,发放宣传单200余份,并出动宣传车30次,深入林区、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环境规划报告

杨凌区大寨乡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地寻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农业模式的发展也备受广大公众的关注,而向来走在全国农业科技前沿的杨凌示范区不断地的在农业方面进行着改革创新,以生态旅游—环境友好为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小组调查了杨陵区的大寨乡,了解大寨乡农业发展模式和环境情况。 通过调查杨陵区大寨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了解当前杨陵区大寨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情况,并对示范园区的发展对当地环境状况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查,看还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找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模式种新型科技手段对环境的利弊。了解当地政府对整个大寨乡生态环境规划的态度和民众的意愿,评价大寨乡发展现代农业的环境影响,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或者替代方案,总结经验,为我们以后学习和做环境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我们的专业素养,以减轻我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建设美好家园。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杨凌区大寨乡 2.资料收集方法:政府及相关企业、单位提供资料,小组成员走访询问资料,文献查阅法,调查问卷资料成为第一手资料;从第一手资料整理成为第二手资料,依据这些,小组成员讨论,完成各自调查报告。 3.调查方法:政府访谈,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园区相关人员的讲解 三、调查内容 1.乡镇规模: (1)地理状况:地理位置,降雨量,气温状况,大气状况等; (2)人口情况:人口数量,流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密度等; (3)农业情况:耕地数量,耕地类型及分布,农林副牧渔比例等; (4)现代农业规划格局:园区布局、物流管理

2.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包括农药稳定性、用量、品制、方式、喷洒时间、有效时间等) 3.化肥使用情况调查(品种、数量、使用方式、时间) 4.农机使用情况调查(行驶范围、路线、使用时间、燃油类型等) 5.农业废弃物调查(生物粪便、秸秆、油渣、塑料、薄膜) 6.农业用水状况调查 7. 大寨乡农民对大寨乡现在的环境评价 四、调查结果 1、乡镇规模 (1)地理状况 杨凌区大寨乡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西至隋文帝,杨坚陵与五泉镇接壤,北以韦河与武功镇隔河相望,南以陇海线与李台乡相邻(如下图所示),总面积为12.8km2,耕地面积达15868亩。其降雨量、气温分布状况、大气状况与西安类似,均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500—750mm,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有时相差达590mm。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多东北风,年均风速1.8m/s。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三篇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三篇 篇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XX社区20XX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保工作的精神,按照街道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创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切实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与健康,本社区以绿化社区、美化社区、亮化社区为工作目标,努力营造人居环境,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的环保工作。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年初,社区成立了以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由副主任分管,环保联络员具体落实,环保义务监督员组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小组。我们在认真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环保志愿者座谈会、居民代表意见征询会,努力使社区生态环境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志愿服务,落实监督,常抓不懈 社区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队伍原作用。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为契机,创造优美居住环境,建立健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今年共出黑板报12期,宣传窗4期,印制生态环境宣传资料1000余份,悬挂横幅6条。组织志愿者对辖区垃圾“死角”、野广告、白色污染进行督促整改9次。环保工作做到常抓不懈并加强对清洁工的考勤,实行每月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制度、奖罚

分明,职责到人,保证小区环境的整洁。 三、排摸到位,按时上报,健全台帐 自四月起,我们每季度开展一次环境污染的排摸工作,每排摸到一家新增的就填写1张《XX街道污染源排摸记录表》,在开展再次排摸工作的同时,对已排摸到的对象进行日常监督工作,并现场填写《XX街道环境保护现场监督情况记录表》,根据污染程度,污染较重的每月1次,污染一般的每季度1次,污染较轻的酌情进行监督,并按时上报。在百日环境整治行动中,我们共排摸污染源单位5家,排摸出影响居住环境行业的单位2家,并提出了整改意见,为下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环境教育,开展环保宣传 社区始终将环保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快餐店、小美容院等三产小业主,主要采取发放宣传单等现场宣传教育,并督促他们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我们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保志愿者护绿活动,在社区内设立了明显醒目的环保宣传牌,以营造良好的长效宣传氛围,对扩大环境保护的影响力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借“六.五”世界环境日、“914世界清洁地球日”行动的宣传契机,对小区绿化带、房前屋后、楼道、死角等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共清运垃圾80余车,发放环保宣传单1000余张,使人人关心环保、人人支持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年来,我们共举办环保培训班四期,参加人次达300余人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环保志愿者活动及劝导住户做好“节能减排”、“绿色家庭”工作,特别是阳光实验喧嚣的学生的参与,培养了孩子从小爱环境的意识,让孩子们用天真浪漫的“环保绘画大赛”环保行动,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题

1.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 3.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归纳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6.“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8.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 提出管理的14原则:1.劳动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酬报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9.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分为预先、过程、事后控制 3.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分正式组织、群体、自我控制 4.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前馈控制 5.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间接控制。 12控制原则 1.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从总体上看,它既包括对人的控制,也包括对物的控制,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2.系统控制原则 3.一致与比较原则 4.预防性原则 5.例外与重点原则 6.灵活性原则 7.经济合理原则 8.反馈原则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环保工作总结(一) 根据《奉化市201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书》关于裘村镇工作任务书的内容要求,我镇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对照《任务书》提出的工作目标以及“生态杯”竞赛活动考核办法,逐条逐项付诸实施。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任务完成情况 1、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书的总体要求,通过了裘村镇生态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文件形式颁布实施。按照规划要求,制订了2015年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计划。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做到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资金,将计划内容分解至各职能部门。 2、广泛宣传,意识到位。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 作,在全镇人口较为密集的车站、市场等处悬挂宣传横幅15条次,张贴宣传画,刊出宣传窗8期。在各村、学校、工厂采取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工作,继续做好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企业iso14000认证工作,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累计达2500亩,林产品基地累计达6000亩。 ①继续推进奉化尚田今果农产品公司订单基地建设,扩大基地面积,引导农户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及肥料使用等符合该公司

及镇、市所要求的环保及绿色食品的标准 ②经多年推广引导工作,全镇在杨村、曹村、马头等村建成养头、茶 叶、芋艿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累计达2500亩; ③加强柑桔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镇已有优质柑桔生产基地6000 多亩。 4、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今年确定陶坑、吴江、甲岙、岭下为本年度示范村、整治村。目前这四个村进展顺利。 陶坑村做好了空心村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把原里陶坑的村民搬迁出来,计划在空心村的位置上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村中心公路、绿化健身路径等工程已完成了大半工作量。吴江、甲岙、岭下三个村投入近350万元资金,建成了崭新的办公楼4幢,完成了村内溪坑治理,新建了5只公园,拆除露天粪缸、简易厕所500多只,新增绿地面积3500平方。经过整治后,这几个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黄贤村村西全厂3000米投资160万元的河道治理工程。马头村投资10万元对村口的河道改道,使洪水一来就危及村庄的情况不会重现。各村都对域内的溪坑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清淤整理,并在河道两边植树栽花,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6、继续开展环保模范单位以及卫生村的创建活动。裘村镇初中已通过了省绿色示范学校的验收,阿拉象山港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已通过宁波市环保模范单位的验收,且均已授牌。积极鼓励奉化市大通制衣、联和针织有限公 司两家企业争创环保模范单位。今年,我镇的黄 贤村还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宁波市生态村,曹村、翔丰两村被评为奉化市卫生村。

环境生态学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第一节:物种(Species)的概念;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 第三节: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短日照和长日照植物概念和例子;Bergman规律和Allen规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点);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概念; 第三章 第一节:种群(Population)和群落(Community)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3种类型;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年龄锥体的3种类型;种群增长的模型(重点了解逻辑斯谛模型);种群动态中生物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概念;种群调节理论的几个理论(外源性调节和内源性调节) 第三节:集群的生态学意义(5点);最小种群原则和阿利规律;高斯假说;生态位(Niche)的概念及内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的实例;r-对策和K-对策的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上的差别; 第四节:群落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life form、生态型ecotype和生长型growth form概念);群落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演替的类型(重点理解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群落演替的几种类型(重点了解单元顶级论);演替包含的6个阶段; 第四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及要素;关键种和冗余种的概念;食物链的分类及相关实例;顶位种、中位种和基位种的概念;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10%定律);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特点(4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概念;流通率的概念;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实例);氮循环的几个关键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的概念;生态危机。 第五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第二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10点)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6点);UNEP系统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5种);内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内涵)。 第六章 第一节:景观(Landscape)及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概念;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概念;斑块的分类及实例;斑块的边缘效应; 第三节: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与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的概念; 第四节:干扰(Disturbance)概念;根据不同角度的分类;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5点);干扰的生态学意义(3点);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干扰的生态学意义(4点) 第七章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概念;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5点、毒物的礼花性质;个体因素)及如何影响;污染物的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

生态环保年度工作总结

加强工业园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市环保局、市工业园管委会高度重视湖南骏泰制浆有限责任公司的环境问题。生态环保年度工作总结如下,快随XX一起来了解下。 生态环保年度工作总结 我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自6月份开展以来,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的指导和关心下,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我市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车辆1200余台、执法人员2800余人,检查各类企业530余家,发现各类环境违法问题119件,立案查处36件,已处罚。com到位68万余元;71家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9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治,21家企业已整改到位,26家企业因未完成整改或无法整改已报请地方政府责令关闭,环保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有序,重点突出。 突出饮用水源保护 一是加强干旱期间水环境监管。针对我市连续严重干旱而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形势严峻的实际,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加大了对敏感区域内涉水污染企业环保设施运转监管频次,在干旱期间将监管频次从每月增加到每周以上;同时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重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了高频次检查和监测监控,有效确保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安全。二是重视水环境应急管理。建立健全水环境应急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能及时应对,科学妥善处置。建立跨省跨流域应急联动机制。积极与上游贵州省铜仁市沟通衔接,联合制定了《怀化市铜仁市两地环保部门跨流域环境应急工作联动方案》,建立了与铜仁市的环境应急工作联动机制,促进两地环境信息沟通、环境风险防范和突发环境事故的及时科学处置。三是取缔和关停水源保护区非法企业。 突出非煤矿山污染专项整治 一是对我市炭质页岩板岩无序开采进行规范。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炭质页岩板岩等岩石类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局对该类矿产资源开发严格把关矿产设定和环境准入,防止乱采乱挖造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严厉打击非煤矿山企业乱采乱挖、乱堆乱放、乱排乱倒污染环境行为。靖州县对非煤矿山开展了专项整治,关闭了5家非法煤矸石矿点,1家非法开采铁矿点,1家非法开采铝土矿点。市环保局对污染隐患严重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了督办。分别建议溆浦县政府和通道县政府对均坪镇板溪采石场和力凡矿业跨界倾倒固废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限期进行整改,消除污染。 突出医疗行业专项整治 市县环保部门对全市7家医药企业、133家医疗机构和1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了排查。溆浦县对文理生物公司存在超标排放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要求企业停产治理。鹤城区对市第一人民医院因废水污染防治设施已不能满足该医院现在的废水处理需求,致使超负荷量医疗废水直排的环境违法行为处以行政处罚5万元,并责令企业整改。会同县对该县人民医院废水处理系统老化致使医疗废水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责令医院整改,该医院投资三十多万元整治到位。 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整治 一是加大了对废水、废气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共检查了292家排污企业,发现各类环境违法问题59件,下达限期改正书52份,责令停产整治3家,报请政府责令关闭26家。二是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紧密互动,共同打击废水、废气等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对通过日常监察、12369投诉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等渠道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属地所在的县级环保部门,共同对环境违法行为给于严厉打击。如中方群众举报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规划复习总结

第一章 1.环境规划: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该定义指出了环境管理的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个人、企业、政府。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政府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管理、全球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涵,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 4.环境规划与管理紧密相连,难以分割,但是又存在各自独立的内容和体系。两者的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1.管理的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管理的一般职能)表明,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所决定的。(社会劳动过程,分工,协作)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特殊职能)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相关的。(价值增值过程,指挥劳动,监督劳动)2.管理的职能的核心: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计划职能: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订方案实现这些目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的,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②组织职能:组织就是把组织的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有效执行。③控制职能: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 种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按原 定计划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组织 目标的实现。没有控制就没有管 理。 3.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 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是指 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 物质的最大数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 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是 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环境 承载力可划分为:①环境能够容 纳污染物的量;②环境持续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能力;③环 境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 5.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 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 和将来。 6.前馈控制:不断利用最新的信 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 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 是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 果相吻合。 第四章 线性规划:就是求一个线性函数 在满足一组线性等式或不等式 方程在变量为非负条件下的极 值问题的总称。 适用范围:①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最高②如何 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 或排放最少的污染物 非线性规划:就是求一个n元实 函数在一组等式或不等式的约 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且和约束 条件至少有一个是未知量的非 线性函数的总称。 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至少有一 个是未知量的非线性函数 动态规划:是一种在数学、计算 机科学和经济学中使用的,通过 把原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子 问题的方式求解复杂问题的方 法。 适用范围: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 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 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 关的静态规划(如、),只要人为 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 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 方法方便地求解。 第五章 1.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 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 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 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 理、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 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 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方法:审计检查法、审计调查法、 审计分析法、账户分析法、账龄 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法、经济 活动分析法、经济技术分析法、 数学分析法、抽样审计法等。 3. 环境审计的内容:①符合性审 计,主要为环境保护法规的符合 性审计,对企业有关环境的现状 及管理当局所做的努力进行详 细的、特定区域的评价②环境保 护管理系统审计,确定环境管理 系统是否运作良好,是否能处理 当前或未来的环境风险③过度 审计,企业在购买和转让不动产 时需要,评价与不动产的获取和 剥离有关的风险④关于有害物 质的处理、存放及清理的审计, 评价危险原料的处理、存放及清 理会产生的全部负债,对周边环 境造成污染及威胁人类健康带 来的诉讼、赔偿和罚款导致环境 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降⑤污染预防审计,确定减少 废物的机会,通过对企业可能发 生污染情况的审计预测结果采 取一系列的措施⑥环境效益审 计,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并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兼顾企业的 长远发展⑦产品审计,确定产品 是否与环境政策的要求相符合, 企业可以看出自己的产品与环 境政策要求的差距而进行改进。 第六章 1.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①规划 的编制ⅰ接受任务与组织规划 编制ⅱ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② 规划的申报与审批ⅰ规划初级 申报和审核ⅱ终级申报与审批 ⅲ环境规划文本,技术档案文 本、环境规划文本、环境规划报 审文本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质量 指标(大气、水环境、噪声)、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大气污染 物宏观总量控制、水污染物宏观 总量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 制、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环境 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污染控制、 水域环境保护、重点污染源治 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环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环境规划实习个人总结

环境规划实习个人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三第一学期也即将走向尾声。这周,我们班在屠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专业实习。实习内容是根据实地调查并且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整理数据,最后是编写环境规划大纲。 这次我们进行实地考察的地方是洪岙村。洪岙村属于宁波市塘溪镇,它地处梅溪水库下游,属于半山区,村里分别有两座山署名叫前山和后山,村庄依这两座山山脚环山而建,村中穿村而过的河叫梅溪,终年不会干涸,村中两条主干道穿村而过互相交叉,一条通向市区宁波,另一条梅溪大道通往咸祥方向,村庄西临沙村,东与塘头村一路之隔。现在全村总户数达到977户,人口总数2217人,其中男性1112人,女性1105人,外来人口1110人,全村所拥有耕地面积873亩,山林6558亩。这个村是区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茶山、橘子山、厂房出租难以维持村委会日常开支,村里的实事工程基本依靠上级补助。全村私营经济发达,已有私营企业160家,上规模企业44家,主要以汽车配件、五金冲件、玩具、电器、塑料、外贸产品等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和国外等地。因此,这个村的环境污染不是很严重,属于污染较轻的区域。 在考察前,老师把我们班共分为四个小组,分别针对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噪声这四个污染物质经行调查。我们小组负责调查洪岙村的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一般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洪岙村的经济产业单一,产业复合性很少,所以很少有工业废物的产生。大部分的工业废物都是加工零件剩余的边角余料,钢材废物居大多数,而且这些工业废物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所以,洪岙村的工业废物对村子的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个村子有一半人口仍然是依赖农业为生。许多田地里面堆放着农业废弃物,比如植物秸秆,农用肥料袋等等。有些堆放物正在燃烧,排放出刺激性的气体,这些农业废弃物就是固体废物的来源之一。在洪岙村内,每个主干街道虽然都设有垃圾箱,但是并没有可垃圾分类的垃圾箱。而且在一些居民的墙后、门边都有一些饮料袋、废弃纸等等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村子中央有一

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一:环境保护年度工作报告 环境保护年度工作报告 xx年,xxx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依法打击违法排污,保持惩治环境犯罪高压态势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结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对环境违法行为一律采取顶格处罚,以高压的态势倒逼企业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xx 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xx件,决定处罚xxx万余元,处罚金额较20XX年上升95.4%。 依法整治各类重污染企业。开展打击违法排污单位专项行动,整治各类重污染企业xx家,其中实施关闭或取缔xx家,限期治理xx家,停产整治xx家,调迁xx家。 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建立健全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了环境犯罪案件移送渠道。全市对拒不履行行

政处罚决定的xx家环境违法企业下达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催告》,并首次将xx家企业移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投入专项资金70余万元用于环境应急物资采购,同时协调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加强人员和技术储备。 构建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搭建环境应急储备共享平台,建立市级部门和重点企业应急物资台账,并与xxx、兴xxx、xx 材等xx家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建立应急合作关系,一旦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市级相关部门与合作企业立即联动响应,共同参与应急救援,有效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三、坚持环保为民,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投诉问题。共受理各类环境投诉xx件,调查处理率100%,办结率100%。持续高压的打击态势,促使环境投诉总量同比下降9.2%。全年环境领域未发生集访、群访和越访事件,也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切实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全年办理环评审批项目xx个,验收xx个,完成xxx家企业环保手续年审、续期、变更工作,并为xxx余家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工作。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项目环评审批、竣工验收、许可证核发等办理承诺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