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神经炎)病历模块

面瘫(面神经炎)病历模块
面瘫(面神经炎)病历模块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

入院记录

姓名: XXX 职业:XXX

性别:男入院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年龄:X岁记录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民族:汉发病节气:立春前5天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广东韶关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

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专科情况:

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口角向(左/右)歪斜,鼻唇沟变浅,(右侧/左侧)面肌瘫痪,肌力减退,(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额纹变浅,(右耳/左耳)无压痛,有耳鸣,未引出病理征。

辅助检查:无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右侧/左侧)面神经炎

主治医师:陈来雄

科主任:欧阳兆龙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

首次病程记录

XXXX-X-X 10:30

患者XXX,男性,X岁,因“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由门诊拟“面瘫”收入院,于XXXX年X月X日10:30步行入院。

病例特点

1、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2、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3、T:36.5°C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9/66 mmHg,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口角向(左/右)歪斜,鼻唇沟变浅,(右侧/左侧)面肌瘫痪,肌力减退,(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额纹变浅,(右耳/左耳)无压痛,有耳鸣,未引出病理征,(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4、辅助检查:无

辨病辩证依据:

风寒袭络证:患者老年男性,有面部受凉史,因“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入院,盖因风、寒盛行,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易行易窜,寒为阴邪,其性收引,风寒之邪袭面,阻滞筋络,致气血运行不畅,筋络及肌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故见口角左歪,右面部咀嚼乏力,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证属风寒袭络,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本病病位在面,病性属实。

风热袭络证:患者老年男性,因“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

周”入院,缘患者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辛辣、易上火食物引起的热毒内蕴于体内,并不慎感受风邪,直中经络,经络气血闭阻,络脉不通,筋失所养,故见(右口眼/左口眼)歪斜,口角(左歪/右歪)等症,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证属“风热袭络”,均为风热袭络之证,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本病病位在面目经络,病性属实。

风痰阻络证:患者老年男性,因“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 周”入院,缘患者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肥腻,痰浊内生,并不慎感受风邪,风邪挟痰阻于头面经络,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风痰循经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见口角(左歪/右歪)及(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等症,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证属“风痰阻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本病病位在面目经络,病性属实。

气虚血瘀证:患者老年男性,因“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 周”入院,缘患者素体虚弱,加之久病体虚,正气虚弱,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面部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口角(左歪/右歪)及(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等症,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本病病位在面目经络,病性属虚。

西医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有面部受凉史。

2、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3、体查: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口角向(左/右)歪斜,鼻唇沟变浅,(右侧/左侧)面肌瘫痪,肌力减退,(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额纹变浅,(右耳/左耳)无压痛,有耳鸣,未引出病理征。

4、辅助检查:无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脑血管病变相鉴别,二者均可有口角左歪及眼睑闭合不全,但后者一般还有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并可引出病理征,通过体查及头颅CT可鉴别。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右侧/左侧)面神经炎

诊疗计划

1、按面瘫护理常规,二级护理。

2、完善相关检查:如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心肌酶、风湿六项、血糖及心电

图、胸片、头颅CT等。

3、予针灸治疗、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微波治疗、拔罐治疗、中药熏药治疗。

4、风寒袭络证:予红花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活血通络

风热袭络证:予银杏达莫针20ml或葛根素粉针0.5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活血通络

风痰阻络证:偏寒者予红花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活血通络,偏热者予银杏达莫针20ml或葛根素粉针0.5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活血通络气虚血瘀证:予参麦针100ml加入0.9%NS100ml或5%GS100ml中静滴益气养阴,或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活血通络。

5、风寒袭络证:

中药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法,方用防风葛根汤加减:

防风15 荆芥10 干葛15 升麻15

陈皮15 白芷10 甘草6

饮片X剂,每日一剂,温服(X/X-X/X)

风热袭络证:

中药以祛风清热,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大秦艽加减:

秦艽15 甘草12 川芎15 当归10

白芍10 细辛3 羌活15 防风15

黄芩15 石膏10 白芷10 白术15

生地黄10 茯苓15 独活10

饮片X剂,每日一剂,温服(X/X-X/X)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风痰阻络证:

中药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为法,方用牵正散加味:

白附子6 僵蚕6 全蝎3 半夏15

陈皮10 枳实15 茯苓30 白芍15

饮片X剂,每日一剂,温服(X/X-X/X)

气虚血瘀证:

中药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痉为法,方用活血汤加减:

当归10 赤芍15 红花6 丹皮10

川芎15 泽泻15 郁金15 木通5

秦艽15 白术15 黄芪40

饮片X剂,每日一剂,温服(X/X-X/X)

主治医师:陈来雄

科主任:欧阳兆龙

面瘫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面神 经 炎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 TCD 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 ICD-10 编码: 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疾病分期 (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 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 (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 (面神经炎)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 瘫(面神经炎)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治疗日为W 60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 G51.802)。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 听神经瘤、 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或各种原因导 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 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 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2)神经系统检查 ( 3)面肌电图( EMG ) 中医临床路径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石 2007 年)。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2004 年)。

面瘫 中医病历模板

首次病程患者:吕月平,女,67岁。因“口角歪斜一天”于2013-09-05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二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左侧耳后疼痛,遂到小诊所就诊,具体治疗不详,昨日喝水时发现左侧口角漏水,口角向右歪斜。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中医:面瘫;西医:面神经麻痹”收住我科。刻下:患者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左侧面部板滞,麻木,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后完骨处压痛明显。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食香馨,夜寐安宁,二便正常。 2.体检:T: 36.2 ℃ P: 78 次/分 R: 20 次/分 BP: 150/10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正常,未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3. 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患者因“口角歪斜一天”入院,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四诊合参,辨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患者老年女性,络脉空虚,今日天气突然降温,风寒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发为本病,辨证当属风寒证。本病当与“中风,面痛病”相鉴别。中风: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等临床表现。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症。 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口角歪斜一天 2.查体:BP150/10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左侧贝尔征阳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4.鉴别诊断:本病当于中枢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相鉴别。中枢性面瘫:有口角歪斜但额纹正常还伴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可鉴别。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 入院诊断

近年来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

近年来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发病率、治疗方法及危害性,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使用针刺可以提高面瘫患者的治愈率这一认识,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具体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对具体使用的针灸方法及具体时期进行分析。结果将收集到的文章整理汇总,完成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体治疗方法统计的一套报告。结论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使用针灸,给予轻刺激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为制定有效、简洁、易推广的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cute around sexual facial paralysis,incidence,treatment methods and harmfulness,improve the clinical doctors’s knowledge about that using acupuncture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with paralysis,discuss the concrete methods of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Methods Collect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nearly five years,analyze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thods and specific use in a specific period.Results Arrange and organize the collected article,specific treatment for acute facial paralysis statistics of a report.Conclusion Us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giving light stimulation in acute phase facial paralysis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providing the clinical basis for treatment to develop effective,concise,easy to promote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acute phase facial paralysis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Facial paralysis;Acute phas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周围性面瘫在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流行病学研究报告[1],每年的发病率大约为11~40/10万,通常发病在15~50岁的人群中。孕妇往往在晚期妊娠和产后早期时期,也被证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风险,是普通人群发病率的3倍。另外糖尿病患者、老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亦是高发人群。由于贝尔氏麻痹会造成患者的面部肌肉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形象,因此也被称之为“毁容病”这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严重影响交际和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医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个疾病,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在此病的治疗方面,古籍中提到,如《灵枢》中提到“卒口僻……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针灸甲乙经》中“口癖不正,翳风主之。”《针灸大成》中也提到“中风口喎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壮,艾柱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由此可见针刺治疗贝尔氏麻痹历史悠长,效果显著。

面瘫-中医病历模板.doc

首次病程 患者:吕月平,女,67岁。因“口角歪斜一天”于2013-09-05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二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左侧耳后疼痛,遂到小诊所就诊,具体治疗不详,昨日喝水时发现左侧口角漏水,口角向右歪斜。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中医:面瘫;西医:面神经麻痹”收住我科。刻下:患者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左侧面部板滞,麻木,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后完骨处压痛明显。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食香馨,夜寐安宁,二便正常。 2.体检:T: 36.2 ℃P: 78 次/分R: 20 次/分BP: 150/10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正常,未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3. 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患者因“口角歪斜一天”入院,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四诊合参,辨病当属中医“面瘫”范畴,患者老年女性,络脉空虚,今日天气突然降温,风寒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经筋效用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发为本病,辨证当属风寒证。本病当与“中风,面痛病”相鉴别。中风: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等临床表现。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症。 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口角歪斜一天 2.查体:BP150/10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额纹存在,左眼能闭合,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不漏气,左耳完骨处压痛明显,左侧贝尔征阳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约78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avl导联T波低平,V1-V3导联T波倒置。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 4.鉴别诊断:本病当于中枢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相鉴别。中枢性面瘫:有口角歪斜但额纹正常还伴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可鉴别。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证 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腔隙性脑梗死 诊疗计划:1.完善入院常规检查。2.治疗以针灸、中频理疗、红外线理疗为主,辅以降压,抗病毒、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3.嘱患者尽量避免面部受风寒,畅情志,清淡饮食,中药予以散寒祛风通络治法,方选牵正散加减化裁,方药如下: 白僵蚕10g 防风10g 丹参10g 陈皮6g 神曲6g 红花10g 甘草6g 蒲公英10g 麦冬10g 制半夏10g 麻黄6g 干姜6g 上方诸药按本院常规煎煮,取汁300ml,分两次服用,一日一剂。 知识改变命运 1 / 1

中风病例模板

入院记录 姓名:职业: 性别:工作单位: 年龄:联系人: 民族:电话: 婚姻:联系地址: 籍贯:病史陈述者: 住址:入院日期: 发病节气:记录日期: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4年,复发加重伴眩晕20+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4年前因“脑出血”而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经治疗后症状缓解,20+天前,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加重并伴眩晕呕吐,站立不稳,站立时,向患侧倾倒。发作时不伴头痛,不伴有意识障碍。立即送入成都市六人民医院,经诊断“脑梗死”。经住院用药(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血栓通,疏血宁)治疗后,呕吐、头晕症状缓解。出院后为寻求进一步康复,在我院针灸门诊治疗。于今日门诊以“脑梗死”收入我科。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尚可,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浅感觉减退,语声不晰,二便可,纳眠可,舌淡红,苔厚腻脉滑。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病史,服降压药物,现血压维持在140/85mmHg。14年前患过患脑出血。30年前患过“结核病”,有糖尿病史,服用降糖药,现餐后血糖维持6.7mmol/l—8.7mmol/l。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病史。30年前做过阑尾炎切除手术,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成都,居住环境可,否认疫区居住史,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1子,配偶,子女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特殊遗传病史。 中医望、闻、切诊:患者神识清,精神可,形体适中,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晰,头晕,舌淡红,苔厚腻脉滑。 以上记录与患者或家属叙述的客观事实相符合,请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 体格检查 T:36.8℃,P:84次/分,R:20次/分,BP:146/80 mmHg 患者神清,言语不晰,查体合作,发育正常,形体中等,轮椅推入病房。皮肤及全身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头面部:头颅无畸形,双耳听力正常,右侧中枢性面瘫,左右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面神经麻痹医学上又称为面瘫,而根据病变部位例外,大凡将 面神经麻痹分为两种: (1)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中央前回下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2)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通常会有以下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也就是说,上下不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脸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懈,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形,健侧颈阔肌能收缩,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侧阔肌不能收缩。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晰。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疾病有很多,通常诊断有以下几方面:(1)脑桥内面神经核性损害的最多见的病因为血管性、肿瘤及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伴有外直肌麻痹者,称Moebius氏综合征)。 (2)面神经穿出脑桥后,在颅底处可由各种类型的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及硬膜外脓肿的侵犯而发生麻痹,听神经瘤患者常伴有面神经受损,其他小脑脑桥角及颅底肿瘤(脑膜瘤、脊索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也可损害面神经;颈静脉球肿瘤常很早侵犯面神经。 (3)在面神经管内,也可由多种病变引起面神经损害,膝状神经节的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即Ramsay hunt氏综合征),很多没有疱疹的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嗜神经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变(如腮腺

面瘫面神经炎病历模块

入院记录 姓名: XXX 职业:XXX 性别:男入院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年龄:X岁记录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民族:汉发病节气:立春前5天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广东韶关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对于面瘫这一疾病,你应该不会陌生,那么周围性面瘫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应该就是属于面瘫的一种吧,没错,周围性面瘫就是面瘫的一种,既然名字都不相同,那么症状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都是有什么呢,下面听听有关专家对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讲解。 目前所知的面瘫的诱因主要有2个:1是疲劳,2是面部及耳后受凉后出现面神经麻痹。也有认为在于颈椎骨骼错位歪斜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痉挛而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还有病毒引起的神经病变。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1)眼球征: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这种征象称为眼球征。

(2)唾液分泌障碍:麻痹侧唾液分泌减少,因为面神经分出的鼓索神经支配颌下腺与舌下腺,于此分支以下病变时可有唾液分泌减少,但临床上不容易被重视。 (3)反射:麻痹侧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低下。 (4)味觉障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与黏膜的一般感觉是正常的,而在麻痹侧舌前2/3 味觉出现障碍;多数表现味觉减低,但也有时有味觉倒错。在鼓索分支以上病变有味觉障碍。有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耳廓周围有轻度感觉障碍。 (5)泪腺分泌障碍:中间神经自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分出,经由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翼腭神经、上颌神经的眼支至泪腺,此种神经麻痹泪腺分泌减少至消失。可见于膝神经节以上病变。 (6)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马脚现巩膜。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容易观察发现,正常人闭眼时,如扳翻其上睑,也可以见到贝尔现象。(7)舌的偏斜:多属错觉,与口唇位置不正有关,人为的将口角矫正之后,舌就无偏斜现象。但个别病例可见到舌的偏斜,如果有此种现象时,舌总是向健侧偏,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产生的舌的偏斜的解释是:受面神经支配的茎突舌肌和腭舌肌麻痹所致。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神经疾病,这种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疾病。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周围性面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在鉴别周围性面瘫上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那么,对于周围性面瘫我们该怎么样去鉴别呢?下面由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讲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吧。 李晓荣专家介绍说:有4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被误治的经历,对于面神经疾病的一种疾病而言,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很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这样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要与其他面神经疾病相鉴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三)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四)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小脑桥脑角损害: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同时,要鉴别周围性面瘫的还可以通过认识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有: 颈阔肌征:不管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还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头用力的前屈,你就会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 眼球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周围性面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另外健康的一侧较高,而且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这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唾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还有唾液分泌障碍,但是这个症状不容易被人忽视,周围性面瘫的任何一个症状都不能忽视,这有判断周围性面瘫的有利根据。 以上就是对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好的帮助你鉴别和防范于未然。

面瘫针灸治疗病例分享

面瘫,又叫周围型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者贝尔麻痹,起病突然,常在受风寒或者病毒感染后出现一侧口眼歪斜,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障碍,具体可见患侧抬头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鼓腮漏气,露齿不全等,可有不同程度听觉、味觉障碍。面瘫的致病原因多种多样,一般常见于受寒受凉、循环不足、病毒感染等,造成血管痉挛,面神经水肿,形成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绝大部分病患在 2 个月之内康复情况较为理想,2 个月后则恢复较慢,临床常称为难治性面瘫。特此分享一例近期诊治的难治性面瘫患者,以期共同学习,发现不足。 1.病例资料 患者XX,男,55岁,未婚,因“口眼歪斜2月余”前来我科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右侧外耳疼痛不适,予外耳道滴药治疗,夜间汗出较多,未予保暖,次晨起发现口眼歪斜,至当地县医院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住院予甲钴胺营养神经、利巴韦林抗病毒、吡拉西坦营养脑细胞、地塞米松缓解神经水肿治疗,效果不显,遂来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体型中等,查体合作。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光反射灵敏。右侧额纹变浅,蹙眉不能,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伸舌居中,鼓腮右侧漏气,露齿试验:右上1颗,右下0.5颗,左上下各4颗。心肺腹阴性。生理性反射正常,病理性反射阴性。

2.诊治经过 患者入科后予完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治疗上予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甲钴胺分散片口服营养神经,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冲服,配合穴位针刺,具体选穴包括:患侧阳白透刺鱼腰、攒竹穴、太阳穴、承泣透刺四白穴、地仓穴透刺颊车穴、迎香穴、翳风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针刺时患者取仰卧位,穴区常规消毒。足三里采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法,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留针 30 min,翳风穴温针灸,共计两壮,每天1 次。针刺后配合面部闪罐,额纹变浅者可闪阳白穴区,口角下垂者可闪地仓、牵正穴区,以面部泛红为度。针刺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进行第二疗程,共计20天患者面瘫告愈,随访3月未再复发。 3.诊治思考 面瘫迁延日久,面部筋脉长期得不到营养支持而萎废不用,形成难治性面瘫。西医认为面神经受到不同原因,主要以病毒为主,局部感染发炎而成。发病轻重与感染病原体、发生部位、年龄及体质不同有关。中医治疗面瘫方法众多,一般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筋所致,故而选取阳白、太阳祛风明目,下关、地仓、颊车祛风通络开牙关,合谷通经活血。值得一提的是,太冲穴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中风病例模板

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 入院记录 姓名:职业: 性别:工作单位: 年龄:联系人: 民族:电话: 婚姻:联系地址: 籍贯:病史陈述者: 住址:入院日期: 发病节气:记录日期: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4年,复发加重伴眩晕20+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4年前因“脑出血”而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经治疗后症状缓解,20+天前,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加重并伴眩晕呕吐,站立不稳,站立时,向患侧倾倒。发作时不伴头痛,不伴有意识障碍。立即送入成都市六人民医院,经诊断“脑梗死”。经住院用药(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血栓通,疏血宁)治疗后,呕吐、头晕症状缓解。出院后为寻求进一步康复,在我院针灸门诊治疗。于今日门诊以“脑梗死”收入我科。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尚可,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浅感觉减退,语声不晰,二便可,纳眠可,舌淡红,苔厚腻脉滑。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病史,服降压药物,现血压维持在140/85mmHg。14年前患过患脑出血。30年前患过“结核病”,有糖尿病史,服用降糖药,现餐后血糖维持6.7mmol/l—8.7mmol/l。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病史。30年前做过阑尾炎切除手术,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成都,居住环境可,否认疫区居住史,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1子,配偶,子女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特殊遗传病史。 中医望、闻、切诊:患者神识清,精神可,形体适中,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晰,头晕,舌淡红,苔厚腻脉滑。 以上记录与患者或家属叙述的客观事实相符合,请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 体格检查 T:36.8℃, P:84次/分,R:20次/分,BP:146/80 mmHg 患者神清,言语不晰,查体合作,发育正常,形体中等,轮椅推入病房。皮肤及全身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头面部:头颅无畸形,双耳听力正常,右侧中枢性面瘫,左右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

面神经炎入院记录

主诉:口角歪斜、流涎1+月,口舌麻木10天 现病史: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口角向左歪斜、右侧口角流涎,不伴眼睑闭合不全,无明显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未引起患者明显重视,故未做任何检查及治疗。10天前患者感口舌麻木,未觉明显半身乏力症状,无明显头晕头痛,于外院“烧灯花”、普通针刺治疗后效果不佳,症状持续无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门诊以“面神经炎?”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入院时步入病房,神智清楚,精神差,自动体位,食纳可,大、小便可,睡眠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沉。 既往史:患者自诉“12年前在外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遂口服降糖药降糖(具体用药不详),平素血糖控制尚可;10年前在外院诊断为高血压病III级(高危组),遂口服降压药降压(具体用药不详),平素血压控制尚可;2年前在成都市五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硬化,未作任何特殊处理”。否认冠心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及输血史。 个人史:出生原籍,否认特殊疫水接触史及疫区逗留史,否认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生活起居规律,否认冶游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婚育史:丧偶,育有1子2女,子女体健。 月经史:13Y(3-5D)/(28-30D)46Y。经量少,色淡,无明显血块,有痛经,既往无阴道不规则流血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及传染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7℃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正常,神志清楚,面容正常,表情自如,应答切题,自动体位,步态正常,查体配合。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皮下结节。毛发分布正常,皮肤温度正常,皮肤弹性正常,无水肿,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双侧眼脸无浮肿,巩膜无黄染,角膜正常,双侧眼球正常,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瞳孔直径约2.5mm、右瞳孔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正常。鼻外形正常,鼻通畅,鼻腔粘膜未见出血及异常

神经外科病历模板

手术谈话要点: 1.术中大出血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死亡可能; 2.术后长期昏迷、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偏瘫、失语、癫痫、精神症状等可能; 3.术后手术部位再出血或继发脑梗死可能,并需要再次手术,甚至危及生命; 4.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切口、颅内感染可能; 5.术后手术区颅骨缺损可能; 6.术后肺部、尿路感染,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可能,并危 及生命; 7.其他不可预料的并发症。 一般颅脑外伤开颅手术记录1(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去骨瓣): (麻醉和体位)平卧位,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头偏向右龙胆紫标出左额颞顶开颅切口位置,常规碘伏、酒精消毒铺巾。(手术入境)左额颞顶切开皮肤,帽状腱膜下分离,翻起皮瓣;剪开颞肌及筋膜,颅骨钻孔2枚,电动铣刀游离骨瓣约12cm 10cm,咬平蝶骨嵴,骨窗四周悬吊,弧形剪开硬膜,并将硬膜翻转牵开,(探查术中所见)术中见头皮血肿,术区未见骨折线,术中见到左额颞部脑压高,脑搏动弱,硬膜下呈紫蓝色,硬膜下血肿量约20ml,左额及颞极、顶叶广泛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血肿量约50ml。(操作步骤)手术清除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用吸引器吸除坏死的脑组织,严密电凝止血,冲洗干净,创面平铺速即纱及明胶海绵数块,未见活动性渗血,术毕清点脑棉无误。严密缝合硬膜,颞肌减张缝合,去除骨瓣,逐层缝合骨膜以及颞肌、帽状腱膜及头皮并置头皮下硅胶引流管一根。 术后首次: 手术简要经过:全麻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头右偏,常规消毒铺巾,左额颞常规开颅,钻孔后释放部分硬膜下血肿,游离骨瓣剪开硬膜后清除左额颞坏死脑组织及血肿,颞肌减张缝合,去除骨瓣,逐层缝合头皮并置头皮下硅胶引流管一根。 术中所见:术中见脑压高,脑搏动弱,左额颞硬膜蓝紫色,术中清除硬膜下血肿约20ml,坏死脑组织及脑内血肿约50ml。 处理:1、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机辅助呼吸;2、抗生素等围手术期用药;3、补液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1、密切注意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2、注意肢体活动情况;3、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情况;4、注意创口情况。 一般颅脑开颅手术记录2(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回复骨瓣): (体位及手术入境) 平卧位,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头偏向右龙胆紫标出左颞顶马蹄形开颅切口位置,常规碘伏、酒精消毒铺巾。沿标示切开皮肤,帽状腱膜下分离,游离皮瓣,剥离骨膜和颞肌,颅骨钻2孔,电动铣刀取下左颞顶游离骨瓣,暴露硬膜外血肿。(探查术中所见)术中见头皮血肿,术区未见骨折线,硬膜外血凝块及血肿量约30ml,术区硬膜完整,颞部弧形剪开硬膜,脑搏动可见,颞部脑挫裂伤范围约2cm 2cm,予清除坏死脑组织及血肿。骨窗四周硬膜予悬吊及止血后未见活动性出血。(操作步骤)取下颅骨,暴露硬膜外血肿后,清除硬膜外血肿,骨窗四周硬膜悬吊。咬除颞部部分骨质,咬平蝶骨嵴,弧形剪开硬膜。手术先清除硬膜下血肿,用吸引器吸除坏死的脑组织,严密电凝

面瘫的入院记录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 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专科情况: 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口角向(左/右)歪斜,鼻唇沟变浅,(右侧/左侧)面肌瘫痪,肌力减退,(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额纹变浅,(右耳/左耳)无压痛,有耳鸣,未引出病理征。辅助检查:无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右侧/左侧)面神经炎 主治医师:000

面神经炎疑难病例讨论

2012年第三季度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时间:2012年9月22日 16:30 地点:针灸科护士站主持人:窦晓敏(护士长护师)参加人员: 患者姓名:王青青性别:女年龄:20岁病历号:01209011 讨论记录: 护士长窦晓敏:我们针灸科从成立病房才五年,许多常见疾病如面瘫,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的护理知识及措施还不够。今天我们针对4床王青青进行病例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提面神经炎病人的护理及相关知识。现在请管床护士卫芳汇报病例。管床护士汇报病史: 患者4床王青青,女,20岁,因“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左斜1天”于2012年9月20日入我科。入院诊断: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查体:T 36.8℃ P 73次/分 R 20次/分 BP 119/74mmHg 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据中。入院后治疗:治疗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消炎,理疗(针灸)。目前情况:今天是住院第2天,患者诉右侧面部肌肉能够轻微活动,右眼也能缓慢闭合,食物残渣少许停留在右侧齿颊部,查体:右额可见略浅皱纹,眼睑能闭合,右侧鼻唇沟略浅,示齿口角略歪向左侧,伸舌据中。 护士长窦晓敏:大家谈谈面神经炎的相关知识。 主管护师王桂燕: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骨

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水肿,可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通常急性发病,于数小时或1~3日内达高峰。病初可有麻痹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后疼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增宽,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合。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吹口哨,不能鼓腮等。面神经病变在中耳鼓室段者可出现讲话时回响过度和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影响膝状神经节者,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患侧乳头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称Hunt综合征。 护士长窦晓敏:针对面神经炎这类疾病大家谈谈相关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护士周敏: 1.焦虑 2.自我形象紊乱 3.知识缺乏 4.有晕针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语言交流障碍,进食困难 护师李坪:1、一般护理急性期注意休息,避免风寒,特别是患侧茎乳孔周围加以保护,如出门穿风衣或系围巾等;饮食宜清淡,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

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面瘫(面神经炎)病历模块

姓名科室针推病床住院号 入院记录 姓名: XXX 职业:XXX 性别:男入院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年龄:X岁记录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民族:汉发病节气:立春前5天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广东韶关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