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怎样分段分层

小学语文阅读怎样分段分层
小学语文阅读怎样分段分层

怎样分段分层

(一)为什么要给文章分段分层

我们说一段话或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定的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胡言乱语,颠三倒四的。

同样,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怎样构思一篇文章的。学习给课文分段分层是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标志。掌握了分段分层的方法,可以透过文字表面的内容,看到文章内在的联系,可以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因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给一段话分层,到小学毕业要学会给一篇文章分段。

(二)弄清段、层概念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段组成的。这里的段是指自然段、小段,也叫小节。它是由一句或几句话连在一起,自成段落的。在书写格式上,是以开头空两格的形式为标志的。一般情况下,每段都能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大段,是指结构段,也叫逻辑段,它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这些自然段在内容上是紧密相联的。

分层,是指把一段话分成若干个小层次,也可以把几段话合在一起再分成若干个小的层次。

分段,则是指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个大段。

在分段分层时要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

(三)掌握一般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千变万化的,作者的成文思路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分段分层时不能拿着一个模式去生硬地套。但分段分层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多是记叙文体,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写活动等几类文章,也有一部分知识性小文。我们在阅读中,要找出所阅读的文章安排层次结构的线索,以此为依据,分段分层。常见的安排材料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事情(或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用这种方法,多是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有时推出高潮,最后写结果。即: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我们以《高大的背影》为例:

这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成三大段。

再如《跳水》一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人们在甲板上逗一只猴子。猴子更加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小孩气极了,爬上桅杆,走上横木。处在危急的情况下,船长用命令跳水的方法,使小孩子得救了。

这篇课文写了完整的一件事,是按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来安排材料的,即:①人们逗猴;②猴抢帽子;③小孩走上横木;④船长命令跳水。

你看,找到这些线索作为依据,分段就容易了。

有时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分段的依据,即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①我军要拿下“三九一”高地,把战线向南推移。

②天还没亮,我军已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阵地前沿。

③中午时候,敌人放了燃烧弹,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壮烈牺牲。

④黄昏时候,部队发起了冲锋,战斗胜利了。这篇文章是按“天还没亮”、“中午时候”、“黄昏时候”这样的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可以把全文分四段。

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这种方法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倒叙的方法。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发生、发展。这种倒叙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分段的依据。

如:《小木船》。

①“我”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

②“我”和陈明建立了友谊。

③小木船摔坏了,我们的友谊破裂了。

④陈明送“我”一只小木船,我们的友谊恢复了。

⑤“我”一看到了小木船,就像看见了陈明。

这篇课文第一大段为倒叙,交待出结果,后几段是按起因、经过来安排材料的。

2.按不同内容(事例)来安排材料

一般写人状物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

如《李时珍》这篇课文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第一小段:李时珍立下当医生的志愿。

第二小段:李时珍跟随父亲学医。

第三小段:李时珍决心编写《本草纲目》。

第四小段:李时珍亲自实践,并虚心求教。

第五小段:李时珍终于编写了《本草纲目》。

从这五小段可以看出全文共写了李时珍的三件事,其中第三、四、五小段都是围绕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来写的,说的是同一件事,可以归纳并为一大段。这样全文按不同事件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大段为第一自然段,写李时珍从小立下了行医的志愿。

第二大段为第二自然段,写李时珍跟随父亲学医。

第三大段为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

再如《我的“小花鹿”》,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它是按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的:

第一方面写我的“小花鹿”的来历。

第二方面写我的“小花鹿”样子十分讨人喜欢。

第三方面写我的“小花鹿”帮我改掉了坏毛病。

这样按“小花鹿”的来历、样子、作用,可以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3.按空间位置(方位)的变化安排材料

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多用于写游记、参观、访问或写建筑物的文章。

例如《海滨小城》即用这种方法。全文共六小段:

按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分两大段:第一大段写海滨,第二大段写小城。

再如《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是按参观顺序写的,也是按地点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即:

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出大门。其中:“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这些句子放在各段之首,不仅交待了参观所到之处,也起了连接上下段的作用。

4.按文章的逻辑关系安排材料

这里指的文章逻辑关系包括总分关系或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等。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分段分层的依据。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七小段,第一小段写小兴安岭树木很多,是绿色海洋。第二小段仅一句话,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第三至第六小段分别具体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第七小段写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也是美丽的大花园。

从以上各段内容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关系来安排材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大段:

分层与分段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把下面一段话分层。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不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这一段话共有四句,分别写出了海底的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黑。这两部分内容是并列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层,即第一、第二句话为第一层,第三、第四句话为第二层。

再如《挖泉水》中的一段:

有一年大旱,禾苗都快干死了,连饮水也发生了困难。有一天,父亲上山割草,发现山坡上有一片草长得特别茂盛,草底下的土很潮湿。他想下面可能有泉水,就约了几个小朋友来挖。大家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总不见水。有的人泄气了,不想挖了。父亲仔细观察了坑的四壁,耐心地给大家讲,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哪能这么湿?他鼓励大家说:“我们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只要朝最湿的地方挖,一定能挖出泉水来。”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又干起来,挖了不久,一股清泉果然从地底上冒出来了。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都说他为村里做了一件好事。

这一段话比较长,但是我们一句句细细地读,就可以看出这里写了一件完整的事。事情的起因是天气大旱,饮水发生了困难;经过是我的父亲朱德同志带领几个小朋友挖泉水;结果是挖出了泉水,为人民做了好事。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把这段话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中间是事情的经过,为第二层。

(四)几种分段方法

给文章分段分层,在实际应用时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小段归并法

归并法的具体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逐段阅读,分别概括出每一小段的段意;第三,把意思密切关联的相邻小段归并起来,把意思较远的段落分开。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共八小段,各小段的主要内容是:

①大部队前进中受到敌人暗堡的阻击。

②董存瑞主动要求炸暗堡。

③郅顺义要求为董存瑞做掩护,连长和指导员批准了他们的要求。

④连长命令战士扔手榴弹。

⑤董存瑞借助手榴弹的掩护冲出战壕。

⑥董存瑞冒着敌人的枪弹,冲到桥下。

⑦董存瑞舍身炸了敌人的暗堡。

⑧前进道路被打开了,战士们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从以上八个小段可以看出,课文②、③、④小段意思密切相关,都是围绕董存瑞求战,连长批准了他的要求来写的,可以归并为一大段。⑤~⑦小段分别写董存瑞冲向敌人,冲到桥下,舍身炸堡,都是写董存瑞完成炸暗堡任务的过程,可以归并为一大段。第①小段写敌人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内容相对独立。最后一小节写我军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可以作为单独的一大段。这样把全文八小段归并为四大段。

第一大段为①小段;第二大段为②③④小段;第三大段为⑤⑥⑦小段;第四大段为⑧小段。

这种归并法适用于段落较少的课文,它简单易学,对初学分段的同学很有帮助。

2.中心段提取法

中心段提取法的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第二,概括出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三,到课文中找出这件事的起止点;第四,看剩下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的。

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主要写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一件事。这件事从课文第二段“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我军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开始到第四段“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做了一个又一个”结束。这三小段写了完整的一件事,把它提取出来,课文还剩下开头结尾各一段,这样很快地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

第一大段为①小段;第二大段为②③④小段;第三大段为⑤小段。

这种提取法适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也比较好掌握。

3.整体分割法

整体分割法的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第二,把全文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要求意思完整;第三,把这几句话写出来,作为文章的缩影;第四,把主要意思划分成几个层次;第五,到课文中找相应的段落。以《猴子下棋》为例:

猴子下棋

相传,青藏高原上有一座山峰,上面长着一株千年古树,每天,总有两个仙人飘然而至,坐在树下聚精会神地下棋。

仙人们的行动,吸引了深山密林里的一只老猴子,它怀着浓厚的兴趣,悄悄溜到树上,从繁茂的叶子中间偷看仙人们精湛的棋艺。日子长了,聪明的猴子逐渐学会下棋的窍门,掌握了投子布局的奥妙。

后来,仙人们的行踪被山民知道,许多人怀着好奇心,奔上山来观看。可是仙人不愿见凡人,不等人们赶到就隐去了。

这时,躲在树上偷艺的猴子忍不住从树上跳下,招呼人们同它对弈。猴子的棋艺极为高超,神秘莫测,在场的人都远不是它的对手。消息传开后,当地的棋手纷纷赶来同猴子竞艺。结果,无一取胜。地方长官认为这件事很稀奇,就把猴子当做珍奇的贡品,运送京城,奉献给明朝皇帝。皇帝命令朝廷的文官武将都来同猴子较量。不料,无人能与之匹敌。皇帝十分震惊,下令征求国内著名棋手。不几天,海内棋坛名将从四面八方云集京城。他们轮番与猴子竞技,仍然没有一个能取胜。

这怎么办呢?正在皇帝束手无策时,左右提醒说:大臣杨靖擅长下棋,而且智慧非凡,何不找他来一试。那时,杨靖受事牵连,正坐狱吃苦。皇帝特赦他出狱,命他与猴子决一输赢。

杨靖受命后,请求皇帝赐给他一个果盘和十几个鲜桃,皇帝同意了。于是,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比赛开始了。杨靖把摆满桃子的盘子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心平气和地下起棋来。那猴子目视鲜桃,抓耳搔腮,馋得直咽口水。结果,连比三局,猴子都败给了杨靖。皇帝十分恼怒这只馋猴,命令武士用铁锤击杀了。

拿到这篇课文后,先轻轻地读一两遍,再分析一下题目。“猴子下棋”一定是写猴子的,那么围绕猴子下棋,主要写了哪些事呢?回忆课文内容概括出来,即:猴子在树下偷看两个仙人下棋,逐渐学会了下棋;后来,仙人隐去,猴子便与人对弈,战胜了所有对手;最后皇帝派大臣扬靖与猴对弈,杨靖用鲜桃引诱猴子注意力,结果战胜了猴子。

这几句话是《猴子下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这篇文章的缩影。现在可以把这段话划出三个层次,接着到课文中找出每个层次的起止点,这样可以把全文分成三大段。

第一大段为①②段,第二大段为③④段,第三大段为⑤⑥段。

这种整体分割法,适用于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

以上几种方法是教给大家对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实际应用中可以几种方法同时采用。同学们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分段分层方法。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一、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个人理解,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

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等重要。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关于小学语文有效阅读训练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有效阅读训练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11-27T09:17:18.0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作者:龚敏力[导读] 伴随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众多教学模式应用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促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其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适当的将趣味融入,促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语文阅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龚敏力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小学贵州省兴义 562407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众多教学模式应用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促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其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适当的将趣味融入,促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语文阅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阅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235-01 引言: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课本的阅读,同时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合理的将课外读物融入到教学当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为学生的阅读训练提供帮助。除此之外,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应该在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与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为提高教学的效率,相关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学无法及时的转变教学方式,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通常会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与此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一,无法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不够充足 部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本教学进行拓展,同时没有将课外阅读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严重影响教学的效率。甚至还会出现反复阅读的现象,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限制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缺乏感染力 据实际观察,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阅读的材料,并没有带领学生剖析文章的主旨,同时忽视了学生审美与情感的培养,导致阅读教学的感染力不足,学生对待阅读的情绪不高,甚至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训练的对策 (一)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实际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高效开展阅读学习。例如,教师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将众多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书籍添加到其中,并引导学生积极的阅读。与此同时,每当阅读完一篇好文章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书写读后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全方面分析学生的爱好与特点,进而能够创设针对性教学训练,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训练课堂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要下雨了》这节课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事先引导学生通篇阅读文章,并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下雨的场景,同时可以搭配雨滴声,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立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后主动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开展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加强交流,进而能够交流阅读经验,确保小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与效率。 (三)合理的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需要重视读写相结合教学方式的开展。在实际阅读时,能够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感悟文章的主旨,同时能够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促使阅读与写作能够融合教学,还需要合理的开展仿写与续写的教学,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作业的预留量,避免给学生带来压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融入 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只是注重课本教学,并没有注重课外阅读的融入,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无法高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内的阅读,同时需要为学生收集大量的课外读物,促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开展阅读学习。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节课过后,带领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与本节课相关的文章,进而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能够高效的了解本节课的大意,提高整体阅读效率。并在课后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将与草船借箭相关的图片为学生展示,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同时需要合理的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引导,合理的将趣味添加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参考文献 [1]康桂香.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训练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2. [2]张洪领. 关于增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思考[J]. 才智,2017(30):7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 胶南市珠山办事处辛庄小学李凤红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 导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以下XX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1 一、方案的提出 《语文课程规范》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同学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同学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课题组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较高的课改热情和主动意识,都能积极参与语文课改活动,自觉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去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近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对新课程的运用浮于外表。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同学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不得法。特别是阅读教学中限于保守的做法,没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往往使“教”与“学”的行为单一而死板。 大家认为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结合运用现

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入进行课改,不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方案的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示。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示来获得的。在我国保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同学学的行为表示,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需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同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规范》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和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同学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同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横向分层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横向分层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19-06-06T11:09:29.00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6期作者:赵海莲[导读] 横向分层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横向分层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广西富川县朝东镇中心校542700 摘要:横向分层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横向分层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分层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不同于“满堂灌”、“一刀切”,分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而采取与之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分层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横向分层法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刻板的教材编制机制,要求从语文的实际规律出发,将教学内容分层、整合,细化阅读环节和任务的一种精细化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实施横向分层教学,可以培养兴趣,分层训练;鼓励学生拓展阅读;重视阅读方法,加强学习交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等,多创并举,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 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阶段以后,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也体现出不同的阅读能力。第一,能力差异。一部分学生在扩散阅读思维方面形成较强的能力,在课堂上形成了活跃的思维,他们具备较快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但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吃力,反应也不够敏捷,一定程度限制了阅读速度和质量。第二,兴趣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产生了不同的兴趣点,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对寓言故事比较感兴趣,一部分学生更加喜欢逻辑推理,不同的阅读兴趣点引发学生不同的课堂表现。这些差异性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产生一定的分层,即在相同的学习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意犹未尽,表现普通的学生则消化缓慢。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横向分层教学策略 1.培养兴趣,分层训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兴趣多是由教师引发,要想使学生对阅读和习作产生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学习自信心,以免因基础水平不高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充分挖掘,积极肯定与鼓励学生,兼顾好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横向分层教学方法时,可以组合相似或相同学习规律性的课文,细化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以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教师实施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将活动细化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初步感知、深入感悟、积累赏析、写作,然后,围绕课文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开展阅读。在感知和感悟等环节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语言,对课文表达主旨加以体会、积累知识。 2.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横向分层教学方法时,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还要从侧面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合理分层。如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让其进行深层次拓展阅读;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可让其进行基础拓展阅读,继而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当然,教师在分层教学环节,应该以课文为依据,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常识、丰富知识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促进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 3.重视阅读方法,加强学习交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以学生阅读兴趣为依据,借助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如讲解《三顾茅庐》时,可以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讲解课文背景后介绍文中人物所处社会背景及其性格,使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应让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除此之外,在学生独立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性或集体性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增强学习自信心。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掌握阅读学习的规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如学生阅读《九寨沟》、《黄山奇松》、《烟台的海》等课文时,由于这些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阅读这些文章,然后归纳和总结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从不同角度品读文章,增强阅读效果。学生通过阅读《黄山奇松》,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山松的奇美,继而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总之,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中运用横向分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学生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用横向分层教学法实质是对阅读教学的分类重构。该方法的广泛推广和普适应用,不仅可以挖掘学生阅读的新动力,还可以让学生构建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新形态。作为阅读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观的指导下,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主动作为,不断将横向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推向前进,让横向分层教学法的应用释放出更多的阅读红利。 参考文献 [1]屈美云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研究[J].教师,2018,(24)。 [2]曾文青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7,(10)。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次课标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并在后面附上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活跃学生的思维。 4、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落到实处,使阅读成为我校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5、能熟练背诵新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 三、活动构想: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 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也就是相当于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 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各班级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 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各班级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不能一两个月都不变一次)、墙壁等,营造书香氛围。 (2)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一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 (3)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小学生阅读报》等报刊杂志上都有介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稿子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讲座稿 小学阅读“感悟教学”例谈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聚焦“语言”核心,回归“语言”本位,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感悟”?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中,我们立足“感悟教学”,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辨证把握,来“感悟”浓浓的“语文味”。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课改初期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成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

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我们对感悟的理解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理解和感受,是建立在“悟”的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整体性和形象性是“感”的基本特征。“悟”是觉察、顿悟和领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体察过程,思想性和情感性是“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就是要合理把握“感性、悟性、灵性”三个层面的教学。在“感性”层面上,教师教会学生用眼睛吸收语言符号,用想象将文字符号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写什么”等浅层次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了解。在“悟性”层面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中介,是“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激思、动情、明理。通过提炼、概括、阐发、交流,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以传递情感、融通经验、唤醒表达,豁然领悟。“灵性”层面是学生产生悟性,开发灵气、鲜明个性的表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坚持真理-----通过“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汉字思维内涵多样性、内容丰富性、阅读多解性、思维多向性的感悟。三个层次中,前者是基础,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措施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讲授《雨》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过的刮风下雨时的情形,这一常见的情境使学生都能说出点东西,马上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风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就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是哪里?”等,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2.朗读默读结合,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在进行学生语文阅读训练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朗读和默读相互结合,对于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语言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合的形式同时刺激着读者的大脑,需要他即时破译这些符号,并将之还原为思想、形象和画面。朗读还有利于理解字、词、句、段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默读要求阅读速度快,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含义和作者感情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语言的法则规律、手法技巧。在教学中需要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抒情性较强的语言以朗读为主,叙事性较强的语言可以默读为主;以欣赏记忆为目的以朗读为主,以了解内容为目的以默读为主。同时,在学生阅读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朗读训练,围绕“理解——体会——吸收运用”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默读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懂阅读,会阅读,能够从正确阅读中终身受益。 3.适当鼓励引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分段分层小技巧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怎样具体划分文章的段落及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希望对 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 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 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 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 二、分段方法 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 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 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2.按时间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哪种文章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 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 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时间变化很清楚。 二、分段方法 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比 如,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

示“晚上”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3.按方位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有的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清楚。 二、如何分段 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4.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文章 有的文章为了介绍清楚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 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5.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或按“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的顺序分段

研究论文: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研究

84542 基础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研究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采用横向分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规律性,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教师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一次性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同规律的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规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解决,进而使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学习规律。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对于《观潮》《鸟的天堂》与《火烧云》这三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掌握自然景物的描写规律,掌握这类

文章的阅读技巧,我先让学生将这三篇课文都阅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归纳了这三篇课文的写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品读课文。如《观潮》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体会到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采取横向分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开拓其思维能力 拓展阅读是实现知识延伸的主要途径。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可以丰富知识积累,同时还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拓展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增强学生阅读自觉性,开拓其思维想象空间,增强其思维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再阅读一些《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三国时期的故事背景能够有所涉猎,进而开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概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保证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并获得读书的真正效益,这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核心素养教育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为基础前提,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展提供有效路径。 小学阅读活动的创设需要小学联合全校全体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创设阅读循环氛围,进而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热情,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提升师生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水平,强化阅读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使师生共同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基于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已经成为了当前时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必然途径。 一、小学阅读活动创设的必要性 阅读作为教学形式的一种,传统阅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无法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必须对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活动作为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阅读自主性,以活动参与的形式,对自身的语文知识进行拓展,加深自身的知识储备,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并在阅读活动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对于学生文学赏析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活动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我阅读需求,在阅读活动中,以阅读知识丰满课程教学知识,以课程教学知识,引导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学习质量。阅读活动的创设与开展使学校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氛围。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深度阅读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阅读活动有效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学生的品格,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形成师生爱阅读的氛围,是阅读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为学校创造安静、安定的学校文化环境。 二、小学阅读活动存在问题及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稿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讲座稿 小学阅读“感悟教学”例谈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聚焦“语言”核心,回归“语言”本位,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感悟”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中,我们立足“感悟教学”,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辨证把握,来“感悟”浓浓的“语文味”。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课改初期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成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

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我们对感悟的理解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理解和感受,是建立在“悟”的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整体性和形象性是“感”的基本特征。“悟”是觉察、顿悟和领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体察过程,思想性和情感性是“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就是要合理把握“感性、悟性、灵性”三个层面的教学。在“感性”层面上,教师教会学生用眼睛吸收语言符号,用想象将文字符号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写什么”等浅层次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了解。在“悟性”层面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中介,是“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激思、动情、明理。通过提炼、概括、阐发、交流,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以传递情感、融通经验、唤醒表达,豁然领悟。“灵性”层面是学生产生悟性,开发灵气、鲜明个性的表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坚持真理-----通过“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汉字思维内涵多样性、内容丰富性、阅读多解性、思维多向性的感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指导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略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充分说明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只在课堂上阅读课本,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学阅读的书籍 从目前的图书市场看,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较少。书店里各种少儿书籍不计其数,但适合学生阅读的“精品”却供不应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购买学校图书和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时要有以下标准: 一是符合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是题材范围广泛,思想性、科学性较强; 三是文字优美,语言规范; 四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兴趣;

五是形式美观、图文并茂、印刷的字体大小要适当。 图书管理员必须将图书分类存放,每本书制一张提示卡片,写上书名,类别,适合年级,内容提要,让学生根据卡片提示自己选择图书。教师还应善于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书籍。比如结合课堂教学介绍有关的书籍,如上完《一夜的工作》一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的书籍;结合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介绍有关书籍,如三月份推荐有关雷锋事迹的书籍;结合本地实际介绍有关家乡风土人情、英雄、模范人物等的书籍。 二、指导学生认真、专心地阅读课外书 小学生读书往往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只注意文章的故事情节,不注意具体文字;二是不按顺序阅读全文,而只是挑拣着读,或读时不专心,不用心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从学生的阅读目的来看,可将阅读分成五种类型。 l、积累性阅读。主要是积累词汇句式,学习写作方法。这就要指导学生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会应用所积累的知识及素材。 2、理解性阅读。主要是把握思想内容,扩大知识面。虽然小学阶段开设了自然、社会等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社会、科学知识,但仅在课堂中学习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千人千面,先天的智力因素各不相同,后天的努力水准不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社会环境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这些不同都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水平不同,因而造成学生存有着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不但要备知识、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让优秀的学生能有收获,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知识可学,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 所以,有必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要准确实施分层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知识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水平、学习兴趣、智力水平、学习品质、学习兴趣、性格特征,再将教学目标和这些学生特征结合起来,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对较高层次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完成基本学习要求外,还鼓励他们多阅读与课文相关课外书、经典名著等。 一般层次的学生,主要要求他们提升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准,提升学习语文的水平,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将知识转化为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首先协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对于他们在课堂中的闪光点,即时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面批作业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辅导和协助。 分层教学也与教材的要求相关,同一个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对知识的掌握水准也不一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不足。善于写作的学生遇到课文分析会得心应手,遇到阅读就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所以,分层教学也要将教学目标、课文特点与学生的知识特长结合起来。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有机的一分子,提升了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开发及实施计划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案 潍坊市双语学校 2017年7月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阅读对学生的熏,在阅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能够得以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增加学生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有助于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潍坊市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和区下发的《小学阅读提升工程基础书目目录表》制定我校阅读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阅读课程开发目标 1. 激发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2. 丰富阅读素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展读写思维,增强文化底蕴。 二、阅读课程容及实施策略 1. 我校《学子阅读书目》已与坊子区《小学阅读提升工程基础书目目录表》相结合,各年级各学期借助阅读课完成班级共读书目的阅读。阅读书目学校大部分已配齐,由各年级各科教研室组织老师到豆豆书屋统一借阅,级部飘流。 2. 结合各年级各学期所学容以及班级学生实际阅读情况,从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进行阅读。 3.阅读引领教师必须做好阅读计划,上好阅读指导课,科学有效地作好阅读安排和学生阅读情况评估,保证阅读效果。 4.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低年级建议设计讲一讲,绘一绘,演一演等活动;中年级设计摘抄优美片段(与读书笔记结合),制作手抄报,讲一讲精彩的故事等活动;高年级可组织写读后感,人物分析,作书评,演讲等活动。 5.每人每学期出一节阅读指导课。具体安排由各年级教研主任协调制定。 三、阅读课程评价式 1.学期末,课程中心将对每个班级进行必读书目阅读情况考查,学生测试成绩纳入教师教学成绩绩效。 2.在单元检测、飞检、期中检测中,将针对规定的必读书目,进行命题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