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二、名词解析:

1、创造能力: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应用创新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5、定向反射:每当周围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这种反射就是“定向反射”

6、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寻找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7、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中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

8、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一个较复杂的综合性的概念,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

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

9、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

五、2、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1)动机的斗争; 2)目的的确立; 3)方法的选择; 4)计划的制定;

5)决策的作出

3、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 3)原型启发; 4)积极的思维活动; 5)灵感的作用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寻找方法,从

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5、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定义: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

作用: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为学生的需要;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综合复习思考题二

二、名词解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能力。

2、回忆:也叫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

3、机械记忆: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

4、激情:是 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5、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记忆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7、教师的威信:指教师的地位、思想品德、学识、能力、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服从和信赖的感召力量;或: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是教师的品德、学识及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所形成的威望和信誉。

8、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和方位等空间特性及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 方向知觉等)

9、离差智商:是个体的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受测者的平均测验分数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五、1、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

1)能力的差异类型;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a、直接法 b、间接法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生理基础不同 2)稳定程度不同 3)社会评价不同

联系: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a、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

b、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变化的难易或快慢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抑制气质的表现。

4、意志行动中心理冲突的种类: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5、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以下两方面条件: 1)教学方法方面:a、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

b、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2)对学生的要求方面:a、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

b、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

c、引起期待;

d、要求学生要有客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

综合复习思考题三

二名词解释

1、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或说是受真(真理)恨假(谬论)的情感。

2、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3、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4、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可以定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

5、视觉后像:后像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通常情况下是,刺激物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所引起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6、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或特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8、条件反射:是在某种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9、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简答题

1、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P58)

答:(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

(2)心理定势 (3)实践活动

2、简述注意力涣散时代的主要表现。(P34)

答:由教学上的原因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有:(1)、情绪上的变化a、厌烦

b、情绪急剧波动 (2)行为反应 a、一是反抗或淡漠 b、二是寻求承认和注意

3、简要说明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P71)

答:(1)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 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

(2)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联想。 解决方法: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正确的中介性联想,从各个方面验证回忆的结果,以便改正错误,使回忆顺利地进行。

4、简要说明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P164——165)

答: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性格的外部表现。(1)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a说话多少 b是否真诚 c语言风格(2)性格在行动中的表现 (3)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 a面部表情 b典型姿态

5、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动力功能(P119 仅有情感的动力功能, 怀疑题目有误)

答: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P68—69)

答: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的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分段记忆的效果优于整体记忆的效果;识记直观的形象材料比识记抽象的词语材料效果更好;识记有丰富情节的材料比识记无丰富情节的材料效果好。(3)识记方法与态度。学生在识记时,如果具有积极的态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认真感知,就能识记得迅速、保持得牢固;(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识记效果最好的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舒畅乐观,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保证旺盛的精力去识记。

2、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P127—128)

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热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做到:

(1)对工作要满腔热忱。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忱,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精神饱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2)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速度张弛有度;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知引人,又要以情感人。

复习题四

二、名词解释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P1)

6、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P161)

7、兴趣: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9、一般能力:指在任何活动中都要运用到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P171)

10、意义识记:指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识记。(P68)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境产生的原因。(P118)

2、具有哪些特点是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P36)

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之间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3、人的表情动作有哪几种?(P117)

答:(1)面部表情 (2)姿势表情 (3)言辞表情

4、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154)

答:(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目的性教育 (3)适时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4)教师的期望与评价 (5)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5、试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P113)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3)鼓励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 (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

(5)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6)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复习题五

二、名词解释

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4、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5、再认:是当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

6、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7、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好解释的过程。

8、智商:找不到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自我意识:找不到

五、简答题

1、性格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P163 似乎答案不对)

答: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

2、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是什么?(P70)

答:(1)对原事物识记的精确性和巩固性 (2)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3)是否有各种线索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P61)

答:(1)在观察之前,要指导青少年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 (2)

观察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 (3)观察之后,要指导青少年做好总结工作

4、怎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课堂注意力?(P46)

答:(1)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2)运用讨论方法,增强群体注意力

(3)知行统一,凝结学生注意力

5、制约遗忘的因素有哪些?(P73)

答:(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2)识记材料的性质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学习的程度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6)其他因素:如个体的生理状态,学习、记忆方法和环境条件

模拟试题A卷(第一套)

二、名词解释

1、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6、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得行为方式。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理学的基本任务。(P337)

答:(1)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 (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3)探索心理现象的机制

(4)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

2、教师应如何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P41)

答:(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 (50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期末考試模擬試題B卷(第一套)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

3、创造型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5、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

的“脾气”、“秉性”相近,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上的表现。

6、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答: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理形成客观世界的映像的过程;其内容和发生的方式是客观的,但形成的映像是主观的。心理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备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务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

(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

(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要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

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A卷(第二套,120分钟)

一、 名词解释

1、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

2、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寻找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4、意志: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四、事例分析题

1、简要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很多,但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特点主要有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二是个体的主观状态。个体的主观状态又包括两个方面

(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

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任务和目的(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3)识记方法与态度(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

3、采取决定阶段包括那几个环节

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2)目的的确立(3)方法的选择(4)计划的制定(5)决策的作出

五、事例分析

1、教师都用红笔批改作业,书中的一些重要词句用黑体、加重号印刷。这样就容易感知,这是为什么?

答:容易感知的原因是因为红笔和黑体、加重号这些特殊的处理引起了同学的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而引起注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二是个体的主观状态。而示例中的原因则是属于第一种。

刺激物本事的特点又分为六种,其中示例中提到的则是属于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主要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所以红笔批改,黑体、着重号不同于一般的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就容易被感知。

2、刘信勇老师经常说:“教学中既要以知引人,又要以情感人。”这是为什么?

答: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它集中反映在师生间的知识和感情两方面的交往上。而感情有感染性功能,这是指感情在一定得情境下相互感染和影响,在交换活动中,交往双方各自的感情动作变化很容易使对方收到感染或产生共鸣。

所以,在教学中以情感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与老师产生共鸣,有利于理解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意思。

3、陈博雅老师经常讲:教育中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陈老师的依据是什么?

答: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领域的能力,学习能力?差不不等于各方面的能力都差。所谓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或者是某方面的优势,给予认同赞赏鼓励和积极培养。同时,以此特长或优点作为突破口,帮助他们清除自卑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中等生要给予重视,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上进、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促使他们积极的向优等生转化

六、论述题

1、请您结合实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一、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例如:9+3+2+7+8+1=?如果按顺序进行运算,则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如果采用凑10的办法就能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了。

(1)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它需要的条件有:一、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二是解决问题者的思维活动在一种积极状态而又不过于紧张,三是善于联想。

(2)尝试性动作。它对于解决问题,特别是技术性问题是重要的比如

修改毕业论文提纲、安装新型机器等,新班主任研究新的班级布局,毕业生设计求职信等

二、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知识作用。人的知识经验越是丰富,越概括,就越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2)知识表征的方式。它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解决几何问题,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准确的解决

三、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

(1)定势的作用,它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的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四、动机、情绪的作用

(1)动机的作用。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

五、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

(1)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会向他人求助,寻求集体的。社会的协作和帮助。

(2)个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是与他的灵活性、创造性是相联系的,缺乏进取心、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好动脑、有创造思维的人则更容易克服困难。

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环境和早期经验。包括产前环境的影响和早期经验的作用。例如,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我们在2~3岁就学习口头语言,6~7岁学习书面语言,8~9岁学习数学概念,在成长的关键期对相应的能力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素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对学生的目标确立、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的、被动的被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比如通过参加兼职,我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创造性,通过担任班委,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对班级的管理能力,对活动的策划能力以及和其他学生干部的交流、沟通能力,这些无疑需要我们亲自参见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技能。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B卷(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

1、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4、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5、应付方式: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节作用。

6、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3、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P136)

答:1)自觉性的培养 a.提高对意志行动意义的认识 b.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性 c.树立理想与目标 d.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目的、克服惰性,增强毅力

2)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 3)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4)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5)坚决执行已采取的决定

6)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7)塑造健康的人格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C.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 D. 脊髓的机能 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 A.激情 B.应急 C.心境 D. 情感 7. 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罗森塔尔 C . 冯特 D. 马斯洛 8.下列哪一种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9. 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是他兴趣的( )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 广阔性 10.下列学生属于胆汁质的是( ) A.孤僻、敏感、情绪发生慢而强 B.轻率、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 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A.本我B.自我C.超我D. 三者都是答案:A 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A. 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 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 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 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 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 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 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 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 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 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 蔽答案:A 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 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 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 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 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 答案:D 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 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 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 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 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 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 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 案:C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 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 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A.不 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都不是答案:A 15.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 做的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验C.表象运动实验D.心理旋 转实验答案:D 16.情绪的()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A. 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过激反应答案:A 17.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B.空 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D.对比度分辨能 力的指标答案:A 18.经典的“视觉悬崖”测查的是()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答案:D 19.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A. 扩大B.缩小C.膨胀D.消失答案:B 2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A.内脏B. 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答案:D 21.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本性B.客观事物 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答案:D 22.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A.感觉对 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答案:D 2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求B.动机C.兴趣D.理 想答案:C 24.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 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 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答案:C 25.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A.瞬时B.短时C.形象 D.动作答案:B 2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答案:B 2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 龄?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答案:B 28.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需要D.动 机答案:C 29.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答案:A 30.情绪情感的()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 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 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 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 时血管容积缩小等。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 过激反应答案:C 31.“忧者见之则忧之,喜者见之则喜之”,这是受一个人的 ()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 B 3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A.再造想 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答案:D 3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 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答案:C 34.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A.系列位置效应B.正 迁移C.负迁移D.技能学习答案:B 3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 称之为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答案:A 36.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 指向与集中B.思考与斟酌C.观察与打量D.分析与综合答案:A 3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答案:B 38.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都属于()社会知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的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科学心理学创使人是冯特。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 ?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几种。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 ?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中枢。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组成部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法。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而产生的。 6.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 和三个方面。 7.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 9. 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 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 _______ 记忆。 13.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14.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中介状态和。 15.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愤怒和。

16.微弱而持久情状态是;强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是。 17.性格是一个人的对现实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经过程的灵活性。 1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 20.气质是心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 1.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按语义编码 D.按信息的物理特征编码 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少。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3.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称为()。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4.当自行车不能正常骑行时,人们通常会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找出故障进行修理,这种思维活动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5.库泊等人(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6.小张阅读《西游记》是,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7.耶基斯—多德逊定律反映的是()。 A.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B.动机与生理的关系 C.动机与目标的关系 D.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8.在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中,稳定的、内控的因素是()。 A. 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 运气 9.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0.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填空: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和()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包括()、()、和()。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等。 4、()年()心理学家()在莱比西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开始。 5、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和()。 6、采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第一个是()、第二个是(),第三个()。其中,对()要严格控制。 7、实验法可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 8、调查法主要有()、()和()等几种具体方式。 二、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心理倾向 3、心理特征。 三、简答: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4、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 5、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6、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7、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8、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论述: 思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映 2、反射 3、意识 4、无意识 5、自我意识。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 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映 2、反射 3、意识 4、无意识 5、自我意识。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四章注意 一、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既要注意自己讲的内容,又要注意时间,还要注意学生的听课反应,这说明注意的()。 (1)范围广(2)稳定性高 (3)分配能力强(4)转移深度快 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一种()。 (1)经典性条件反射(2)工具性条件反射 (3)定向反射(4)泛化反射 3、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分钟以上。 (1)20 (2)30 (3)40 (4)50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现象。 (1)同时对比(2)后像 (3)适应(4)继时对比 二、填空题: 1、注意的功能主要有()、()、和()。 2、鉴别一个人注意品质的主要依据是()、()、()和()。

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规范,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晶体智力: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儿童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正式学习: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心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知识编辑: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社群}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支架性教学:j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叫做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称为自上而下知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安全感:指无条件的接纳别人,提供没有外在评价的气氛以及移情理解。 心理自由感:指允许个人有符号表达的自由,使其自由思考和感觉,来增进其经验的开放性,以及知觉和理解的松快自如和自发性。 动机: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需要: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