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00002)

年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00002)
年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00002)

齐齐哈尔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2011年3月22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 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第一产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340.1亿元,增长30.8%;第三产业增加值322.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22.3:39.9:37.8。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4%、59.8%和2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085元,增长21.4%。

受国际、国内物价上涨的影响,我市市场物价总体也呈上涨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3.2,比上年上涨3.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104.9,比上年上涨4.9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038.4万吨规范煤;万元GDP能耗1.3933吨规范煤,比上年下降5.8%;“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9%,为“十一五”目标的104.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2.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1.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91.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3万人。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农业产值220.2亿元,增长8.9%;林业产值4.1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130.4亿元,增长12.2%;渔业产值6.4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亿元,增长14.3%。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豆薯总产量968.1万吨,比上年增长16.9%。

全年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0%。年末大牲畜存栏144.5万头,增长9.2%,其中,黄牛及肉牛存栏78.1万头,增长5.1%;奶牛存栏58.3万头,增长16.5%。全年肉类总产量52.4万吨,增长16.0%。

全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200万亩(其中,国家级大基地面积10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5%,全市200个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规范认证。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推进林业机制创新,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2.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8万亩,封山育林16.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49.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4.5亿元,增长26.3%。全年装备工业完成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2.4%;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109.5亿元,增长48.1%,两大工业基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0.6,提高75.6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3.4亿元,增长52.7%。实现利税总额118.9亿元,增长54.4%。其中,实现利润69.3亿元,增长56.4%;实现税金49.6亿元,增长51.8%。

建筑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7.7万平方M,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7.0万平方M,全员劳动生产率89813元/人,比上年增长13.3%。

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2010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面积为20平方公里,占工程区规划面积的15.6%。已开工工程264个,本年完成投资额11.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3.5亿元,销售收入146.4亿元,利税18.8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3.5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在城镇投资中,民间投资286.8亿元,增长77.5%;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88.1亿元,增长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6亿元,增长63.2%。装备、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19.5亿元,增长78.4%,占城镇工业投资的41.3%。亿元以上建设工程共104个,比上年增加15个,完成投资172.4亿元,增长10.8%。新增固定资产409.1亿元,增长59.9%。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7亿元,增长34.7%;商品房销售面积241.4万平方M,增长31.4%;商品房销售额70.9亿元,增长39.6%。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34.8亿元,增长18.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9.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4.7亿元,增长19.4%;农村消费品

零售额62.6亿元,增长17.1%。从结构看,全市吃的商品零售额216.5亿元,增长40.6%,占全部零售额比重为60.6%;穿的商品零售额57.2亿元,下降12.4%,占全部零售额比重为16.0%;用的商品零售额78.9亿元,增长39.9%,占全部零售额比重为22.1%。

七、对外经济贸易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9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批准利用外资工程11项,总投资额2.6亿美元,合同外资1.8亿美元。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9270.9万美元,增长31.6%。其中,进口14845.5万美元,下降17.9%;出口74425.4万美元,增长49.5%。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9860.7万吨。其中,铁路2255.7万吨;公路7605.0万吨;航空88.1吨。客运量6744.5万人。其中,铁路1703.5万人;公路5035万人;航空6万人。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4.8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1.4亿元,邮政业务总量3.4亿元。

2010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6.2亿元,增长20.8%。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0384人次,增长20.0%。其中,外国人24766人次,增长20.0%;旅游外汇收入845.0万美元,增长20.1%。

九、财政和金融业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7亿元,增长54.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3亿元,增长48.7%。全市

地方财政支出139.9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4.4亿元,增长24.8%。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2.9亿元,比年初增长14.3%。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170.8亿元,增长1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03.2亿元,增长13.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1.2亿元,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17.6亿元,增长12.9%;中长期贷款余额208.4亿元,增长29.6%。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实施重点科技计划工程102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8项;科技成果鉴定120项;全年认定技术合同136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340亿元。

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1.6万人,比上年增长5.0%;在校学生4.7万人,增长10.0%。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5万人,增长0.7%;在校学生7.5万人,下降2.4%。初中招收学生4.8万人,下降8.5%,在校学生15.8万人,下降3.9%,初中入学率达99.9%。小学招收学生4.2万人,增长2.8%;在校学生24.8万人,下降2.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2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86.3万户,比上年增长4.9%。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9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机构床位1.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其中,医生6700人。

2010年,我市体育健儿在世界性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铜牌2枚;在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63枚,银牌62枚,铜牌49枚;在省比赛中获得金牌160枚,银牌187枚,铜牌181枚。群众性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器材配置逐步完善。学生体质锻炼规范合格率以上城乡平均达标率为96%。

十二、环境保护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44.4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900平方公里。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43天。交通噪声为68.9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2.4分贝。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8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77.6%。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75‰,比上年下降0.5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37‰,下降0.1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8‰,下降0.3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68.1万人,下降0.6 %。其中,农业人口364.5万人,下降0.9%;非农业人口203.6万人,下降0.1%。

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7.2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支出10044.3元,增长7.5%。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681元,增长11.0%。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4.8平方M。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25.0元,增长28.2%;村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9.4平方M。

城镇登记失业率3.8%;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4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94.0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指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齐齐哈尔市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2020修改)

齐齐哈尔市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2009年3月17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公布,根据2017年8月7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第十六届六次常务会议《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齐齐哈尔市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的决定》修正,根据2020年6月2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齐齐哈尔市优待老年人规定等25部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条为维护建设市场秩序,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建设资金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黑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是指以各级政府为建设主体的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下简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财务收支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审计机关是本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的主管部门并负责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和组织实施本办法;县(市)、区审计机关负责所在行政区域同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以及上级审计机关授权进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相关监督工作。 各级发展和改革、财政、住建、市场监管、税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

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做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相关监督工作。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下列内容的审计监督。 (一)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二)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筹集、资金落实、论证与规划费用、征地拆迁、概算审批、预算审批、招标投标和工程承包、发包等情况; (三)建设成本、费用的支付,设备、材料的采购、管理,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存在,税费交纳,节余资金的形成、分配等情况; (四)工程价款结算、支付,实际完成投资额以及工程造价的控制情况; (五)预算或者概算调整、财产的交付使用、完工工程、未完工程和预留资金、会计报表、竣工决算报表等情况; (六)涉及环保、消防、土地等方面的资金使用和效益情况; (七)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资质的真实和合法情况以及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情况; (八)建设工期、工程造价、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能力等投资效益情况。 (九)审计机关对完成竣工决算的项目,有权对项目后期交付使用资产、移交手续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权对项目未完工程、结余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可以检查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有关的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所涉及的政策、资金情况。 第六条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厂办大集体 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业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齐政办发[2014]50号 【发布部门】齐齐哈尔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6.30 【实施日期】2014.06.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齐政办发〔2014〕5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齐齐哈尔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业经市政府十五届二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6月30日 齐齐哈尔市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18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63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78号)等文件精神,以及省集改办关于试点城市开展此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为指导,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体制转换,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其成为产权明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真正实现集体企业与原主办国有企业分离。 二、目标原则 (一)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要求,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厂办大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根据厂办大集体实际情况,不纠缠历史旧账,着力解决厂办大集体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二是坚持分类指导。量力而行,运用多种改革模式和途径安置职工。三是坚持稳定、改革与发展并举。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整合大集体企业资源,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四是坚持规范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国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五是企业及职工自愿参加。 三、改革范围 在齐齐哈尔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央、省属、市直及县(市)、区所属国有企业资助兴办的大集体企业,均可纳入改革范围。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领导讲话模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 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 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 万美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 增长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截 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亿元,为年初目标(亿元)的%,为调整目标(亿元)的%,同比增收亿元,增长%。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 增长%;地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财政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 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平方公里中心城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6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71.0 6.5 第一产业 1.1-5.5 第二产业351.0-0.5 第三产业4818.97.1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1935.1-8.9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88.5-4.8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5.7-3.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74.44 2.09 其中:第一产业 1.29 4.03 第二产业112.95-1.88 第三产业490.17 3.21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691-4.14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654.5 5.6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155.17.6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284.810.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257.9 1.5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5 5.7 房地产开发投资666.4-3.3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243.011.3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459.014.7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034.4-2.5 其中:新开工面积386.4-13.7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77.6-11.5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62.4-13.6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696.413.0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0568.3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00340.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221.0 3.9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4603.68.9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5.6-2.5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74.8-5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42754.916.1 2、收入合计(亿元)29381.57.7 3、利润总额(亿元)4227.8-3.5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临时占道经营活动管理暂行规定(2020修改)

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临时占道经营活动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9月29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发布根据2020年6月2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齐齐哈尔市优待老年人规定等25部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城市市容管理,创建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市容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省、市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广场原则上全部取缔)临时占道经营。今后凡特殊情况下短时间需要临时占用中心城区非主要街路(自两侧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基线至道路中心线)、广场、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进行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按本规定实施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中心城区,是指龙沙、铁锋、建华三个区。 第四条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卫生健康、财政、发改、交通运输等部门组成的市政府临时占道经营活动管理领导小组,对特别需要临时占道的申请进行议定审批。城区道路均交由各区政府管理(道路建设实行两级负责,以市为主,以区为辅)。 (一)市和各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已经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运输部门授权实施综合执法,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定并负责依法监督、检查、惩处和限期改正工作。

(二)市和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经批准的临时占道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发放工作并负责管理露天市场和早、晚市场及摊区的经营秩序。 (三)市和各区公安交警部门负责自行车停车场管理,禁止各种车辆乱停乱放。 (四)市、区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各种营运货(客)运机动车辆(公共交通车辆除外)和营运人力车停放秩序的管理并按职责分工管理所辖停车场的经营秩序。 第五条中心城区非主要街道(广场)应严格控制临时占道经营点数量,实行凭证、照定位经营制度。 第六条下列街路、广场一律不得从事占道经营活动: 站前大街、龙华路、市府路、卜奎南大街、卜奎大街、卜奎北大街、光复街、源地街、青云街、劳卫路、文化大街、永安大街、中华东路、中华路、中华西路、公园路、龙沙路、建设大街、合意大街、安顺路、南马路;站前广场、鹤城广场、工人文化宫广场、迎宾广场(含周边道路);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距前款所列街路路口建筑线50米内不得从事临时占道经营活动。 第七条除本规定第六条所列街路和广场外,其他街路及巷道两侧非占道的临时报刊亭、临时公用电话亭及少量方便群众生活的小型修配摊点和布局合理的香烟、冷饮、水果等经营摊点数量也应从严控制。 各出城口的临时占道经营活动也应加以控制,严加管理。 第八条凡从事本规定第七条允许的临时占道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挤占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7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635.5 6.6 第一产业 1.28.7 第二产业422.7 6.8 第三产业5211.5 6.5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3280.2 4.2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715.4 3.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73.0 4.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86.08 1.33 其中:第一产业 1.23-4.65 第二产业103.72-8.17 第三产业493.270.63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572-4.90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762.3 4.1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329.315.1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973.99.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56.17.8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15.822.4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061.8-5.6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368.9-19.6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158.0 6.1 其中:新开工面积321.0-16.9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36.5-14.8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02.5-36.9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379.2-45.5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48418.0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1579 3.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万人)230.6 4.3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5538.920.3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73.9-3.0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68.8-3.4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59013.311.4 2、收入合计(亿元)32873.411.9 3、利润总额(亿元)4452.1 5.3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高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提出了“服务地方做贡献”的新要求,这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日益紧密。高校服务地方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有了较大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产业的专业。2000年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9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180亿元,其中横向经费近50%;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5万项;鉴定成果3760多项,实现技术转让48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0项。2008年,全省高校拥有省级以下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与企业共建的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392个,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总数达6700项。三是直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南京大学连续举办了2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先后专题讨论过“结构调整和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阶段的江苏对策”、“面向21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等不同的主题,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东南大学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需要开展高层次应用研究,“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各高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研究,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2008年江苏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21项。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理应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体现水平。但总体上看,全省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尚处于起步时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层次不高、结合不紧、影响不大等问题。分析原因,既有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的局限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还有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上需要调整完善的内容。高等学校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力度,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标,用科学的理念、鲜明的导向、健全的机制、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服务地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 第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优化升级与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根据需要与行业、企业和第三方部门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紧缺人才的需要。三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等优势,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为推动企业及产业发展服务。以突破制约企业及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及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着力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二要为“三农”服务。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结合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重点进行重大品种、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着力培育品牌产品和现代农业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三要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围绕信息、金融、法律、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加强技术攻关、智力服务和人才培训,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四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

齐齐哈尔市有线电视管理规定

齐齐哈尔市有线电视管理规定 (1993年5月31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第3号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加强有线电视管理,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 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有线电视台(站)、共用天线系统及承揽有线电 视工程设计、安装的单位或部门,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有线电视的事业建设、宣传工作和技术维护工作,必须纳入广播电视事业 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管理。 第四条第四条市、县(市)、区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线电视管 理工作。 第二章有线电视系统的设立 第五条第五条有线电视台(站)和共用天线系统,必须遵循先批后建的原则,依法设立。 第六条第六条行政区域性的有线电视台一律由当地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市区、 县城内只能设立一家行政区域性的有线电视台。 第七条第七条县级以上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申请设立有线电视台(站),未经当地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允许,其服务范围不得超过本单位所辖范围。当行 政区域有线电视联网时,必须按规划并网。 个人不得设立有线电视台(站)。

第八条第八条设立有线电视台的单位,必须向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报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后,方可兴建。建成后经验收合格者,由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报广播电视电视部批准并发给《有线电视台许可证》。 第九条第九条设立有线电视站的单位,必须向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兴建。建成后经验收合格者,由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有线电视站许可证》。 第十条第十条设立共用天线系统的单位,应向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筹建。建成后经验收合格者,由审查部门发给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共用天线系统许可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已设立的有线电视台(站),因条件发生变化,需要由台转站或由站转台的,应逐级上报,由原审批部门注销后,重新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不再继续设立的,应在停播之日起一个月内逐级上报,由原审批部门注销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有线电视台(站)和设立共用天线系统的单位,可向终端用户收取一次性建设费和按月收取适当维护(收视)费。建设费、维护(收视)费用于购置、安装、维护有线电视设施、设备和购买、租赁、制作有线电视节目、录像制品及业务管理等项支出。 第三章有线电视工程建设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承揽有线电视台(站)的工程设计或安装施工业务的单位,须经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报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由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有线电视台(站)设计(安装)许可证》。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承揽共用天线系统设计或安装施工业务的单位,须经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定,报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由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共用天线系统设计(安装)许可证》。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有线电视台(站)的设计、施工方案,应报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经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录 序言 (1)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 (一)总体要求 (3) (二)战略举措 (3) (三)发展目标 (5) 二、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8) (一)明确区域开发主体功能区划 (9) (二)“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 (10) (三)“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布局 (12) (四)“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 (14) 三、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经济强区 (15)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三)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8) (四)创新产业提升发展路径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 (23)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3) (二)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2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四)节约利用要素资源 (27) 五、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29)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30) (三)建设科技强区 (32) (四)建设教育强区 (32) (五)建设人才强区 (33) (六)建设卫生强区 (33) (七)建设体育强区 (34) (八)强化老幼妇残事业 (34) 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余杭 (37)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7) (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39)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9) (四)着力打造平安余杭 (40) 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 (42)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二)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 (4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5)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区功能 (46) (一)加强交通市政道路建设 (46) (二)加快给排水设施配套 (47) (三)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48) (四)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49)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0) 九、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