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oc

第19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oc
第19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oc

第19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

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

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

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2020-05-16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三、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四、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xx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xx大把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

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下)第二单元测试A卷 姓名:班别: 一、算对一个得一个。(12分) 24÷4= 18÷3= 18÷6= 24÷6= 5×7= 21-17= 8×4= 18+12= 2×9+12= 4×4-4= 20-3×5= 26-8×2= 二、先想一想,再写算式。(6分) 1、把10朵花,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朵? ÷= (朵 ) 2、把18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个) 3、一个盒子里装有5个梨,7盒一共装几个梨? ×=(个) 三、填空。(22分) 1、15÷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也可以表示()里面有()个()。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2、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朵。 把8朵花,每2朵扎成一束,可以扎()束。 8里面有()个2。 3、看图写算式。 ×=÷=÷= 4、根据口诀写出4个算式。 三五十五三八二十四 四、在○里填上“>”、“<”或“=”。(6分) 3×5 ○8 1×4○5 18+2○ 21 30÷6○6 18÷3○ 5 4×5○5×4 五、想一想,空格里应该填几。(5分) 被除数24 25 18 6 除数 6 5 4 商 3 4 1 六、列式计算。(12分) 1、12里面有几个6? 2、20能分成几个5? 3、除数是3,被除数是24,商是多少? 4、6的5倍是多少? 七、有问题,我来答。(37分) 1、李老师有12枝铅笔, (1)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枝?(5分) (2)如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还剩2枝,每个同学分到几枝?(6分) 2、花瓶里有红、黄、粉、紫四种颜色的花,每种有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5分) 3、体育室有18个乒乓球和12个羽毛球, (1)把乒乓球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分几个?(5分) (2)每班分4个羽毛球,够几个班分?(5分) 4、有6个苹果,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 (1)如果每3个桃子放一盘,可以放几盘?(5分) (2)一共有10个盘子,放苹果用了2个,剩下的放桃子,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桃子?(6分)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教案)

“青蓝工程”汇报资料(2014—2015第一学期) 组别:初中历史组 青年教师:林丹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中,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用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漫画《愚公难移之“山”》说明()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B.教育、医疗、住房是社会高度关注但又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 C.解决教育、医疗、住房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口增长 D.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开发难度非常大 2.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是() A.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状况 B.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我国的基本国情 3、200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来,“一国 两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澳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这表明 ()A、澳门也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 B、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C.“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澳门的 4.2009年1月25日,教育部发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 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保证相应的学时。作为中 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就要()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②尊 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③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④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①③ 5.去冬今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60年一遇罕见的严重旱灾。仅云南一省近3000多万 亩秋冬播农作物受灾,全省夏粮将因灾减产一半以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西南 大旱警示我们()①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 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③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④保护资源, 节能降耗迫在眉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6月金砖四国峰会首次在俄罗斯举行,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此次峰会备受各 方关注。“金砖四国之父”、高盛公司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 尔表示,除了每年的GDP增长率之外,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53个来自金砖四国,其中 29个来自中国(包括中国香港),10个来自印度,9个来自巴西,6个来自俄罗斯。由此可 见() ①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不断增强③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④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 唯一力量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 出,要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 策措施。这体现的基本国策是() A.节能减排 B.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C.依法治国 D.可持续发展 8.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30多个城市积极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全球有6000 多个城市10多亿人共同参与。这说明 ( ) ①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关键是靠科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内容: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其中臭氧属于() A.单质B.化合物C.混合物D.稀有气体、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4.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 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 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 的装置如右图。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 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 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 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 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 约是(提示:空气中也有氧气)····················································()A.50mL和50mLB.60mL和40mL C.40mL和60mLD.20mL和80mL 5下列图中,体现稀有气体用途的是()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观察到白烟的是() A.红磷B.硫磺C.铁丝D.木炭 7.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1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word教案

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及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通过了解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改革的具体内容,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南北朝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用点线结合的方法理顺历史头绪,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并初步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能力。分析综合概括江南地区开发和北方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国饮食有南米北面,房屋南敞北实,说话南细北爽,性格南柔北刚等,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学习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新课教学: 一、南朝与北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4到P115,淝水之战后我国南北方地区先后现哪些政权割据立。教师展示从东汉到南北朝的演变历程。学生记住南朝的都城是建康。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引导学生思考P115想一想: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安定。b北人南迁,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c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d江南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e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水稻茶叶等作物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②P116说说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农业:a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c推广麦豆,d广泛利用水利加工谷物。 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b织锦制瓷业发展迅速,c造纸技术有很大提高,d冶炼技术进一步改进。 ③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a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

最新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2份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综合测评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6分) 泥泞.(lìnɡ nìnɡ)的.确(díde)软.(rǎn ruǎn) 荆.棘(jīn jīnɡ) 销.售(xiāo shāo) 饲.养(cì sì) 二、读拼音,写字词。(21分) 大头哥哥带着棉花糖mèi mei()去野餐。阳光sǎ zài ()hòu bèi()上真wēn nuǎn()啊。湖边的jǐnɡ sè()太美了,微风吹过,碧绿的湖水泛起层层bō wén()。他俩坐在柳树下吃东西,棉花糖带来了妈妈mǎi()的ɡān tián ()的苹果,大头哥哥带来了可口的liánɡ cài()。看美景,吃美食,这样的时光让人liàn liàn bù shě()。 三、比一比,再组词。(6分) 波()披()作() 昨() 峰() 锋() 像()橡()景() 惊() 菜() 彩() 四、按要求填空。(4分)

1.“甘”字共画,第四画是,组词:、。 2.“匹”字的笔顺是,读音是,第三画的名称是,组词:。 五、词语搭配,连一连。(8分) 一株出色的枝条冒着迷路的孩子 一匹高大的绿毯背着年迈的大娘 一片细长的骏马踏着蒙蒙的细雨 一根柔软的柳树抱着路上的荆棘 六、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4分) 大方:①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1.小平今天的演讲很精彩,举止大方 ..,声音洪亮。() 2.我今天没带橡皮,小红很大方 ..地借给了我。() 自然:①自然界。②表示理所当然。 3.动物和植物都是大自然 ..的成员。() 4.她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及时复习,自然 ..能考出好成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分数 一、看拼音,写词语。(16分)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8分) 三、选字,连线。(10分)

四、数一数,把笔画相同的字放在一起。(12分) 认母扫爸太收 去气早放写画 五、给同类词涂一样的颜色。(12分) 六、给句子加上标点。(4分) 1.这把雨伞(sǎn)是谁修(xiū)好的呢 2.我和妈妈都很关心奶奶 3.晒过的棉被盖在身上真暖的啊 4.“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七、按笔顺写字。(12分) 女: 母: 写: 奶: 八、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8分) 1.放学后,我 2.吃完饭,我帮妈妈 3.我为 4.我想

九、我给句子排排队,并标上序号。(8分) 蚂蚁爬到树叶上,很快就飘到了岸边。 一只蚂蚁不小心掉到水里。 蚂蚁对鸽子说:“谢谢你救了我。” 鸽子看见了,就摘下一片树叶,放在水面上。 蚂蚁爬上了岸。 十、看图写几句话。(10分) 提示:仔细看图,妈妈在干什么?我在干什么?用上词语:淘米、提水。(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十一、课外天地。 精卫填海 传说炎帝(神农氏)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她想横渡东海,因为力气不足,被淹死在海里。女娃痛恨东海吞噬(shì)了她的生命,又怕别人再被大海吞没(mò),于是她就变成了—只大鸟,不断地从西山衔(xián)来小树枝、小石头投入东海,决心把海填平。 她衔石填海、勤劳不息的精神,被人们一代一代传颂,直到今天。

部分参考答案 三、树枝大象和平完成快乐 四、四画:(认)(太)(气)五画:(母)(去)(写)六画:(扫)(收)(早) 八画:(爸)(放)(画) 六、1.? 2.。 3.! 4.? 九、3 1 5 2 4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卷版)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空定位 I —- - * - —k * -4- * * ^4-?-亠-* -4- * * —I 1 ------------- 1- * - -4- ■ ---------------------------------------- -4—? 4 1- -** ------- * I * ―I --------------------------------------- F* |H|n |阳迥 |K7n |^P>| |M NI 丨1?臨 |嗔秤 |件:通* :????! :发亡世便:4出尺: :談吨胸:再刨列网XH 悄征: :料■点式j 水上吳也 ; 严LH 稱: 毗左比斑"业赶丘魁 J : 框图结构 1耳和 i*j^i 1“却2o 卅q :屮皿电:屮IMiEA :槪寻退:搖人豆摩 近现代 社 会生 活的变 迁 ■ 一|物硕电话□的式尿?弟性的出现 减俗习惯 一 婚丧嫁燈?礼仪的变革 、通讯 轮船展路、航空、电报、电话的岀现 人金传媒-报刊、电诺和业的场疑 思维导图 物底生活的变化;-坟琏丈址 .... I 诉牝申HL 乔审 血丈胡晤.改 I 居住状■况………—*

社合习俗的变化囂焉 维新搐潮、革命思潮的推前…T—* 交谄业的岌矚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ifi步 一.$哋吐 通诩工貝的頰-制険屋m期 新中国咸立哄来特别J 足改革开放的推动 孫刊业未向幣荣 ▼—““疔 j电规砲 广用爭业的豆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佢臓冋的广逹应用口里 LSSL L注旳券7;; f jaA卷尊逊兰 吟. i-tAfOEiS 经典训练

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阐.发(chǎn)纤.巧(qiān)雕塑.(sù)瑰.丽(ɡuì) B. 耀.眼(rào)飞骑.(jì)贮.藏(zhù)成熟.(shú) C. 运载.(zài)沉闷.(mēn)苛.刻(kē)轨.道(ɡuǐ) D. 分.外(fèn)登载.(zǎi)蜡.烛(là)纬.度(wěi)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国历代的文人学士,每到中秋常要赋诗填词欢渡佳节。 B. 月亮与地球距离平均238000哩,月亮在天边时离地面要比在天顶时远4000哩。 C. 去年中秋《大公园》的文章里说:“中秋月出时珊珊来迟,有装模作态的样子。”这不免把中秋月看得贵族化了。 D. 照上面来讲,中秋月既非分外光明,也非特别园大,又不照临长久,那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膜拜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姚明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挥而就 ....的,而是与他长期的努力分不开的。 B.在喜迎国庆、欢度中秋联欢晚会上,她身临其境 ....地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 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 D.史丹利说,他们一家人最感恩的就是这些劳苦功高 ....的灭火英雄。 4. 请指出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B.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C. 新浪港股十大博客推出。 D. 我省千名记者签名倡议喜迎记者节。 5. 选出能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A. 红豆啄残鹦鹉粒 B. 红杏枝头春意闹 C. 江流曲似九回肠 D. 暗香浮动月黄昏 6. 下列选项中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美丽的》是一篇科普文章,阐发了作者对科学的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测试题(最新)

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学期 第二单元检测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用心思考,认真填写。(24分) 1、728÷9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707÷6的商是()位数。2、计算2100÷7时,可以想()÷()=()。所以, 2100÷7=()。 3、369是9的()倍,21的9倍是()。 4、□21÷5,要想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 5、609÷3可以读作(),也可以读作(),商是()。 6、0除以任何()的数都得()。 7、要验算652÷5=130……2是否正确,方法是()×()+(), 看结果是否等于()。 8、估算276÷4,可以将276看作(),再用()除以4得()。 9、要使3□4÷3的商的中间有0,且没有余数,□里应填()。 10、在下面○里填上“﹥”“﹤”或“=”。 123÷3○20×2 981÷9○819÷9 224÷7○264÷8 336÷8○5×9 105÷5○3×7 282÷6○368÷8 1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7×()<23 8×()<59 4×()<323 ()×8<485 ()×5<253 6×()<364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对的打“√”,错的打“×”。5分 (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就一定有0。 ( )2、笔算除法时,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的商是两位数。 ( )3、736 ( )4、用载重8吨的货车拉28吨货物,到少要4次。 ( )5、106÷5=20……6。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0分 1、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 )。 A、一定有几个0 B、一定没有0 C、不一定有几个0 2、下面算式中,商最接近70的是( )。 A、254÷4 B、492÷7 C、560÷7 3、得数是0的算式是( )。 A、0÷37 B、37-0 C、0+37 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不可能是( )位数。 A、二B、三C、一 5、752÷□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 )。 A、7 B、8 C、9 四、细心计算,认真检查。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800÷2= 91÷7= 400÷8= 40×20= 420÷2= 505÷5= 0÷34= 280÷2= 2400÷4= 6300÷9= 8800÷8= 240÷6= 2、估算。(4分) 321÷4≈ 418÷6≈ 440÷9≈ 564÷7≈ 3、列竖式计算。(带*的算式要验算)(10分) 625÷5= *460÷4= *903÷3= 4、脱式计算。(6分) 2208÷4÷3 6408÷(72-66) 672÷(3×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川教版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经济发展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通过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 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今天的江南地区,依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 重要地位。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是这样记载的: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的食物,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如此落后的江南,以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两晋与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南朝与北朝 教师:看书P114页,说一说什么是南朝?都城在哪? 学生:宋的统治结束之后,齐朝、梁朝、陈朝相继统治我国南方,历史上合称这四个王朝为“南朝”(420-589) 。建康为都城。 教师:为什么叫北朝?说说北朝政权变。 学生:因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在北方,历史上将其合称为“北朝”(439-581) 。439年,强盛的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统一北方。581年,北周覆亡。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看书P115页,想一想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原因: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的情况 学生: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教师: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学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此时南方发展情况。那么此时北方发生什么样情况?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师:思考: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孝文帝是哪个民族的人? 学生: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都城在平城,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 教师:(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学生: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答案

单元测试(二)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气魄.(pò) 挚.痛(zhì) 澎湃.(bài) 哽.住(gěng) B.哺.育(fǔ) 惩.罚(chěng) 懊.恼(ào) 亘.古(gèi) C.屏.障(píng) 山巅.(diān) 滋.长(zī) 参差.(cī) D.惨.白(chǎn) 默契.(qì) 镐.头(gǎo) 胡骑.(jì) (解析:A项中的“湃”应读pài;B项中的“哺”应读bǔ;D项中的“惨”应读c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3分) A.臆测绝壁摇篮泛滥 B.暇疵装潢穿带魄势 C.坦荡景至翘手浩荡 D.恫吓字贴蚱蜢杳然 (解析:B项中的“暇疵”应为“瑕疵”,“穿带”应为“穿戴”;C项中的“景至”应为“景致”,“翘手”应为“翘首”;D项中的“字贴”应为“字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 .. 连环 ..。 B.春晚节目《扶不扶》令人忍俊不禁 ....,同时又发人深省。 C.看到浩浩荡荡 ....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看云识天气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 ....的。 (解析:“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此处宜用“变幻莫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3分)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C.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D.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解析:C项是陈述句,应将问号改为句号。) 5.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老山界》是作家陆定一写的一篇关于长征的一篇记叙性传记,文章采用了顺序的记叙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的老山界周围的风景。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教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涿鹿县大堡中学闫桂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整个社会状况去分析局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能力,从社会状况,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利用示意图整理历史线索,培养学生动力的能力和利用历史图表学习复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和图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2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展示西晋的建立、统一、衰落、灭亡的简要史实。 2、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3、展示从东汉开始内迁的民族. 议一议民族内迁有什么意义? 二、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的简要史实 2、前秦建立的民族、时间、人物和统一黄河流域原因和时间 3、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思考: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取得了哪些成就? 3、有何深远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全课小结:用图示法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四、作业设置: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历史上的哪几个朝代? 2、西晋是()年建立的,()年完成了统一。316年,内迁()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这个政权是内迁的()人建立的。 4、谁能说出淝水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5、选一选: (1)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魏国灭蜀B西晋建立C西晋灭吴D西晋结束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前秦战斗力弱B前秦战线太长C前秦不惜水战D前秦不得人心 (3)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D帮助内地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 (4)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粮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6、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测试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题 一、填一填 1、把6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里画“√”。 2、圈一圈,填一填。 (1)一共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算式是()。 (2)一共有()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有()个。算式是()。 3、算式24÷3=8,读作(),除数是(),被除数是(),商是()。 4、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5、一本要2元,10元钱可以买()本。 6、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3×3 6 4+54×5 8÷22×2 1+11×1 246=4 66=12 53=15 305=25 255=30 164=4 71=7 21>2 7、根据口诀“四八三十二”分别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 ()÷()=()()÷()=() 8、 算式:()÷()=()。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二、判断题。 1、有24块饼干,每6块装一袋,可以装4袋。() 2、“8÷2=4”读作:8除2等于4。()

3、,列式:6÷3=2。() 4、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5、一份盒饭要5元,10元可以买2份。() 6、把18个苹果分成9份,每份有2个苹果。() 7、姐姐有16本作业本,妹妹有8本,姐姐给妹妹4本后,两人的作业本同样多。()8.有一堆苹果,比20个多,比40个少,分得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这堆苹果可能有25、36。() 三、我会算。 1、除数是5,被除数是25,商是多少? 2、20里面有几个4? 3、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4、18除以6是多少? 四、看图写算式。 1、 2、 五、用数学。 1、小白兔有24颗大白菜,现将每4颗装一筐,需要几个筐? 2、(1)有8只兔子,平均装在2个笼里,每个笼装几只? (2)有8只兔子,装在2个笼里,一个装5只,剩下另一个装几只? 3、我们用了4张纸,每张纸做6个风车。把这些风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课时:1 4、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5、执教老师:陈桂美 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学习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此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上承三国鼎立,下启魏晋南北朝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教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性游览,首先设计游览目标,根据游览目标提出游览须知,然后整个旅游行程设计为三个站点:西晋的灭亡、东晋和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在战歌游览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图、文、声、影等历史资源和百度网络搜索引领学生在提升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其次是游览收获——知识竞答和 行囊展示,最后是再性准备——布置作业。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淝水之战,分析东晋取胜的原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努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 单元测试卷A卷及答案

第2单元达标检测卷 开始计时:________ 一、基础训练营。(46分) 1.下面三组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音节有一个错误,请找出来画上横线,并订正在后面。(8分) (1)工程.师(chéng)营.业员(yín)建筑.(zhù) 的.确(dí) () (2)演.员(yǎn)裁判.员(pàn) 计算.(suàn) 顺.着(xùn) () (3)需.要(xū)饲.养(sī)魔.术(mó) 熬.汁(áo) ()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bōwén bùnéng liàn liàn bùshě jǐng sènóng jùtián cài mào zhe 3.照样子先组词,再变成新字并组词。(6分) 例:波(波浪)——__皮__(皮肤) 味()——____( ) 汁()——____()

4.读一读,连一连。(10分) 走进温暖的汗滴 沿着安静的春风 泛起长长的小院 乘着层层的小溪 洒下晶莹的波纹 5.选词填空。(8分) 蹦蹦跳跳高高兴兴 (1)林林一天到晚都()的,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2)妹妹走路时老是()的。 6.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2分) 经过:A.通过;B.从某处过。 (1)经过 ..深入调查,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2)经过 ..操场时,我看见李明正在打球。() 7.照样子,完成句子练习。(4分) 例:我的同桌把字典还给了我。字典被我的同桌还给了我。(1)妈妈把所有的小猫都送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和孩子们把千人糕吃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田野,葱葱绿绿的,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3)小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