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主学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

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二.淝水之战

1.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2.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2.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 优越。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比较安定。

(4)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1)修建许多,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稻田里开始使用,和也得到推广。

(3) 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

(1)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2)为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达标检测】:

1.西晋的都城在 A.洛阳 B.长安 C.东京 D.建康

2. 灭亡西晋王朝的民族是

A.匈奴B.鲜卑C.羯族D.氐族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 D.前秦

4. 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

A.东汉末年B.西晋初年C.前秦时期 D.南朝时期

5.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东晋和北魏

B. 东晋和前秦

C. 西晋和前秦

D. 西晋和北魏

6. 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8.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9. 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10.南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但是自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至西晋后期,形成了南迁浪潮,与此同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据此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教案)

“青蓝工程”汇报资料(2014—2015第一学期) 组别:初中历史组 青年教师:林丹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中,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用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1课时

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案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影、电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并且认识二者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影视艺术的各种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影视艺术发明者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影视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影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电视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利弊。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一、默片时代 1.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2.阶段:无声与有声 3.格里菲斯,卓别林 二、坐拥天地 1.电视:1926,贝尔德 2.电视的优势 3.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和展示艺术品 4.电视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发明与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则使人们可以坐在家中环视全球。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各种新气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 本课两目内容,“默片时代”和“坐拥天地”。前者主要介绍电影的诞生与发展,而后者则着意阐释电视的发明及其功能与意义。 一、默片时代 (一)电影诞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与应用 2、动力:人们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 3、技术条件: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技术的发明 4、科学家个人的因素:锲而不舍、勇于创新 (二)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夜晚,在巴黎卡普西尼斯大 道旁格兰德咖啡馆的大厅里,许多人挤在一起,伸 着颈脖,兴奋而激动地注视着白墙上的影像:一列 火车拖着一缕黑烟徐徐地进站;一个人划着一只小 木船驶离码头;一群工人走出吕米埃工厂。这是当 时人们看到的最先进的幻灯,准确地说,这已经不再是幻灯,卢米埃尔兄弟 俩把它命名为电影,电影就是在那天晚上诞生的。 (三)电影发展过程 ①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 成为公认的“电影之发明者”。 ②发展阶段: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两个阶段:1927年之前 的无声电影,及有声电影。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1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宏观的了解到微观的挖掘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现象; ②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学法指导: a 学习电影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用阅读分析史料法、归纳法分析问题。 b 分析影视产生的条件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影视现象,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一些隐性知识。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利润的驱使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有关的原始历史影像和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

《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

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2.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有直观的印象,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讲清楚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三、学法指导 1.讲成语故事法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故事,它源自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进抵淝水流域,登寿春城了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不由得心虚胆怯。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你想知道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吗?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起来的吗?让学生一下子激起学习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南方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共同完成。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识图理解法 引导学生对本课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地图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根据地图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总结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等三个方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本文的作者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求(qí) 傣.家(dǎi) 橘.园(jú) 蕨.菜(jué) 竹篾.(miè) 一缕.(lǚ ) 贿.赂(huì) 勐.(měng) 斑斓.(lán) 戏嬉.(xī) 妩媚.(mèi) 一簇.(cù)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找出,并注音、组词。 缅湎(miǎn)沉湎腼(miǎn)腼腆 焚婪(lán)贪婪禁(jìn)禁止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悠悠:长久,遥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斑斓:灿烂多彩。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常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拓展:辨析词义。 [遍及-普及] 都有“普遍到达”之义。“遍及”指普遍到各处,后面常带地点宾语;“普及”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与“提高”相对。 [摈弃-抛弃]

都有“丢掉不要”之义。“摈弃”指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语义较重;“抛弃”语义相对较轻。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作家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美丽、神奇秀丽。“美丽的地方”这一短语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本文标题为“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读全文,请用“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的句式说说西双版纳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示例:(1)西双版纳美啊,美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 (2)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热带雨林风光中; (3)西双版纳美啊,美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具体品味语句,参考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形式:我很喜欢文中(词语,句子皆可),因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一: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 因为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示例二:我很喜欢文中“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一句。因为我觉得十分新颖有趣,谁说只有人才有思想和情感的?文中的大象分明聪明得紧!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1.你觉得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示例:“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好在“高高”二字,不仅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之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1)“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2)“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3)“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

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说课稿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山东0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1.(2007·广东单科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解析】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普及时间应比1954年稍早一些,且“车主集中洗车”的结论不具备科学依据;互联网问世的时间是在1969年;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经营者革命”,管理企业的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性不大;故只有D项最有可能发生。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备课素材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讲述。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利用对东晋、南朝历史的讲述,对比北方地区的战乱,找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即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状况以及统治者采取的促进生产的措施。其次,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条件。最后,从南方的自然条件入手,结合现实,找出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进行了讲述。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使江南农业向着精耕细作发展。手工业方面,主要在缫丝、织布、冶铸、造船等方面有突出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南方许多政治中心也都是商业中心。 1.识图学习法。通过观察《南朝牛车画像砖》,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观察《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了解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2.重点突破法。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问题。对此,主要是认清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 3.构建知识框架法。本课内容比较复杂,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史料导入 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

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 2.导入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及答案--第三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题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单项选择题: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魏国B.西晋C.东晋D.蜀国 2、对淝水之战最恰当的描述是() A.民族之战 B.以少胜多的战役 C.兼并战争 D.反侵略战争 3、下面关于南朝经济发展最突出特点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围湖造田对后世影响深远 B.引进了农作物新品种 C.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D.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西晋时期能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C.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 D.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 5、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东晋建立 D.司马炎称帝 6、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 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7、下列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A.投鞭断流B.草木皆兵C.风声鹤唳D.破釜沉舟 二、画图答题:

在右下图中用箭头和线简要地 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想一想,这一时 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重要 意义。 三、阅读下列材料题: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回答:(1)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原因是什么?(2)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画图答题: 流动趋向如右图: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向中原 地区推进,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 南地区 迁移原因:北方战乱,江南社会秩序较 安定,所以大量人民为躲避战乱,从北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练习 1.灭亡西晋的是() A.匈奴人 B.氐族人 C.乌孙人 D.大月氏人 2.东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 B.司马睿 C.司马懿 D.司马昭 3.东晋的都城是()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成都 4. 4 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西晋 B.东晋 C.魏国 D.前秦5.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A.东晋和西晋 B.西晋和前秦 C.东晋和前秦 D.南朝和前秦 6.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①揭竿而起②风声鹤唳③破釜沉舟④草木皆兵⑤斩木为兵 ⑥纸上谈兵⑦问鼎中原⑧退避三舍⑨投鞭断流 A.①⑦⑧B.②④⑨C.③⑤⑥⑦D.②③⑤⑧ 7.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③南朝从420年开始④南朝包括前秦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是() A.建康 B.番禺 C.扬州 D.江州 10.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②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 具④发明了灌钢法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三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4)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更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A 2.B 3.A 4.D 5.C 6.B 7.A 8.D 9.B 10.D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 3.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4.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 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 5.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二、填空题 1.年,司马懿的孙子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史称“西晋”。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从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3.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重用为丞相,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年,前秦进攻东晋。但由于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最终晋军大败前秦。战后,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另外,江南地区的相对较少,比较安定。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