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仪表论文

智能仪器仪表论文
智能仪器仪表论文

智能仪器仪表论文

摘要:智能仪器仪表集合了计算机、电子、数学、智能等多种领域,是多种功能的结合体,并且随着专用集成电路以及个人仪器的发展,智能仪器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并且现今随着社会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技术将会不断的更新完善,将会更加的灵活,适合人们的使用,可以带给人们更大的方便,因此,智能仪器仪表技术在未来的生活中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仪器仪表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使仪器仪表设备逐渐的趋近智能化,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将计算机技术与相应的检测技术相互结合,以此来组成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仪器仪表具有很强的优点,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仪器仪表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这种智能仪表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电路,提高了仪表的可靠性,使其能够更加的精确,并且性能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了多功能的目标。在很多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智能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

智能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测量信息经过处理之后,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并且经过过滤将干扰消除,再送入多路模拟开关。并且由单片机选通相应的模拟开关,将其送入相应的输入通道,并且送入了程控增益放大器,在进行放大之后,经过转化器,转换成相应的脉冲信号,将其送入到单片机中。单片

智能仪器论文

智能仪表课程大作业题目:PID控制算法在变频调速中的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课时间: 2015 至2016 学年第 1 学期

摘要 P ID控制是工业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率的控制理论,从它的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今天它依然在工业控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信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P I D控制还会有很强的生命力。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原始,单一的控制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控制的要求,将新型的控制理论,与传统的 P I D 控制技术相结合在未来的控制领域内会有广阔的前景。 针对目前自动称重配料系统中采用传统 PID控制的不足、系统误差不稳定、动态特性不理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 PID控制的算法。将模糊控制与传统的 PID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应用于实际系统的调节当中。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实现模糊 PID双模控制,大大加快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PLC模拟输出控制变频器调节皮带电机转速,从而达到控制物料流量的目的。经过实际系统的仿真试验,系统控制性能良好,有效解决了系统运行中误差不稳定和动态特性不理想的问题。 关键词:模糊 PID;控制算法;变频调速;自动配料系统

Abstract PID control is the most widely applied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 most efficient control theory, from its emergence to now has experienced a very long time, today it still occupie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industry control, believe in the future for a long time of PID control will also have the very strong vital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makes original, single control technology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control, the new type of contro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ID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broad prospect of control field. In view of the present automatic weighing ingredients for the system’s lack of traditional PID control,instability often system error,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ideal. A fuzzy PID control algorithm was pro- posed. Fuzzy control and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combined together were used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actual system. System used PLC to achieve dual-mode fuzzy PID control, greatly speeding up the system response speed, PLC analog output adjustment belt drive motor speed control to achieve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 purposes. After a system simula- tion test, the system had good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ctual control. Effective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error instability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as not ideal.Key words: fuzzy PID; control algorithm; variable frequency speed regulation; automatic batching system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篇一:仪器分析的感想 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认识和感想 仪器分析是高等学校等有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有关仪器分析中一些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对于将来参加科学研究或具体实际工作都是很有益的。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和化学及其信号强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使用比较复杂和特殊的仪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源于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分析化学经历过三次重大变革,使得仪器分析也逐步升级,从仪器化、电子化、计算机化到智能化、信息化以至仿生化。 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几类: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法。这些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具有的性能指标如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测定下限、线性范围、准确度等,在选择方法时,还要有一些考虑,如对样品结果准确度的要求,还有费用(包括仪器的购置费、运转费)、样品量、分析速度等。使用仪器分析法检测样品,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方便、实用的特点。 仪器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仪器分析与科学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深化)及人类社会面临

的五大危机(资源、粮食、能源、人口、环境)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也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的质量保证等领域密切相关,仪器分析的发展包括仪器和方法两方面的发展,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建立原位、在体、实时、在线的动态分析检测方法建立无损以及多参数同时检测方法。现在以实现各种分析法的联用;分析仪器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微型化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仪器分析这一课程的学习,对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它的方法和基本思想如逻辑思维,对以后的科研和日常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如果能对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有深刻认识,对以后仪器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尽到一份力。 篇二:《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总结 《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心得体会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学习时间,但在张玲老师的指导学习下,使我对仪器分析这门学科了解颇多。通过学习是我知道仪器分析是我们学化学的必学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学好仪器分析。就像张玲老师说的那样,大学毕业后我们什么书都可以卖掉,但《仪器分析》这本书一定要留下来。

智能仪器 课程设计

题目要求: 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实现跌倒的检测。在PSoC 3 FirstTouch板上实现。 一、学习PSOC的开发环境creator的使用。首先图示化选定所用的硬件并产生该硬件的API 函数,然后类似keil环境下做C语言程序。 二、https://www.360docs.net/doc/8c5308322.html,/data/html/2010-9-14/85764.html理解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跌倒的算法原理。 三、PSoC 3 FirstTouch上有三轴加速度传感器KXSC7-2050,实现跌倒检测算法。 摘要 跌倒是指人身体的任何部位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它较低的平面,而当事人无法实时做出反应.跌倒是对健康,乃至生命的严重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跌倒的监测和及时报警日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跌倒监测报警系统的目标是能够将跌倒(Fall)与日常生活的正常动作(Activities of Daily Life,ADL)区分开来,准确地检测跌倒的发生,并智能判断是否需要报警求助。从而尽可能地缩短救助时闻,减小跌倒带来的伤害,降低误报率,最终提升被监测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采用了PSoC 3 FirstTouch实验板,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KXSC7-2050搭建了三维加速度监测系统。 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对跌倒和ADL进行定义和模式分类,通过佩戴在腰间的数据记录系统记录各模式下的三维加速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比较;第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以SVM或SMA为特征量,以人体状态及姿态为辅助判据的算法,并总结出了具体阈值相关参数。另外,还提出了基于三维加速度数据的步态分析及跌倒预警的设想,并进行了步频分析等初步的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跌倒检测监测三维加速度传感器 跌倒判断方式 对跌倒的自动检测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常见的手段包括: (1)视频分析:需要在每个盗测区域安置设备,不方便且昂贵; (2)声响或振动分析:该方法认为跌倒可通过频率分析与其它活动区分开来,但各种各样的地面材质是一个棘手蛉问题; (3)智能护理系统:跌倒发生后的当然结果就是在其后的一段时期内,被监测者几乎不会有运动,缺点是反应需要的对间较长且易误报警; (4)随身佩戴的装置:它们能够即时检测出跌倒,且如果有智能判断,可自动决定是否发出摄警或求救信号。’ 显然,第四种方案简便、可靠、经济,且易与现有技术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监测效果,难点在予检测的准确性:既不能漏过每一次跌倒,也不能将正常活动误报为跌倒,其中的平衡取舍较难掌握。 早期的跌倒判定手段和方法比较简单,其结果也受较大的限制。如,手杖中的水银开关。该检测方法默认,当跌倒发生时,手杖也躺倒呈水平状态,此时水银开关导通发出报警信号。显然这样的手段太过简单,结果也很粗糙。之后渐渐出现了以加速度信号为监测对象的监测

智能仪器设计论文

引言 我国目前中小型企业在整个工业产业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企业的监控模式主要为模拟控制系统加以常规仪表为主的数据采集系统。这种监控模式存在着检修维护工作量大、没有可靠的历史记录等缺点。而且常规模拟仪表也进入老化淘汰期,设备可靠性明显降低,某些仪表的备品备件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中小型企业监控系统的技术改造工作已势在必行。 数据采集系统是从一个或多个信号获取对象信息的过程。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数据采集监测已成为日益重要的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等需要同时监控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场合。数据采集是工业控制等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一些功能相对独立的单片机系统来实现,作为测控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数据采集的性能特点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可以采集的工业运行数据包括电气参数和非电气参数两类。其中电气参数主要有电流、电压、功率、频率等模拟量,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位置、继电保护动作信号等开关量以及表示电度的脉冲量等。而非电气参数种类较多,既可以是采集某些工业中的各种温度、压力、流量等热工信号,也可有水电厂中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水工信号,还可以采集诸如绝缘介质状态、气象环境等其它信号。 本次设计中数据采集系统是基于单片机的测量软硬件来实现灵活的测量显示系统,它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采集、A/D转换、标度变换、数据显示及实现报警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和普及,以数据采集系统为核心的设备也迅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对数据采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1章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1.1 数据采集系统发展概况 数据采集系统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首先研究了用在军事上的测试系统,目标是测试中不依靠相关的测试文件,由非熟练人员进行操作,并且测试任务是由 测试设备高速自动控制完成的。由于该种数据采集测试系统具有高速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众多传统方法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和测试任务,因而得到了初步的认可。大约在60年代后期,国外就有成套的数据采集设备产品进入市场,此阶段的数据采集

仪器分析课程论文

毛细管电泳综述 摘要:自 1988 年第一台商品化的毛细管电泳仪问世,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光。在这期间,毛细管电泳(CE)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今天,CE 技术已逐渐成熟,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临床化学、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CE 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分析手段,已成功地应用于小分子、大分子、中性化合物和荷电化合物的分离。检测器是毛细管电泳仪器的关键部件,本文主要对毛细管电泳的检测器进行讨论,介绍一下我们自制的电导检测器。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检测器 第一章前言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电性相反的方向迁移的现象,据此对某些化学或生物化学组分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毛细管电泳(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指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的一类新型现代电泳技术,它于 80 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其原理是在高压电场和毛细管分离通道中,依据试样中各组分电泳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分析技术。与经典电泳相比,毛细管电泳法克服了由于焦耳热引起的谱带宽和柱效较低的缺点。毛细管电泳引入高的电场强度,改善了分离质量,具有分离效率高、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特点,而且所需样品少、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它又是一种自动化的仪器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两者互为补充,但无论从效率、速度、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法都显示了它独特的优势。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平板电泳和现代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1.高效(105-107理论塔板数/米);2.快速(几十秒至几十分钟); 3.分离模式多,选择自由度大; 4.分析对象广,从无机离子到整个细胞; 5.高速自动化; 6.样品需量小,无环境污染,运行成本低,如:毛细管电泳可通过改变操作模式和缓冲液成分,根据不同的分子性质(如大小、电荷数、疏水性等)对极广泛的物质进行有效分离,而高效液相色谱法要用价格昂贵的色谱柱和溶剂。可见,毛细管电泳法具有仪器简单、分离模式多样化、应用范围广、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析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CE的研究可追溯到60 年代,1967 年由Stellen Hjerten 撰写的一篇论文,他使用3 mm 内径的石英毛细管,进行自由溶液区带电泳(CZE)[1],由于意识到焦耳热会引起严重的峰展宽,他使用旋转毛细管的方法减小温度梯度的影响。1974 年,Virtanen 通过实验比较,认为使用细内径毛细管是降低焦耳热效应、提高分离效率的主要方法[2]。1979 年,Mikkers 采用200 μm 内径的聚四氟乙烯管和电导检测器分离了16 种有机离子,获得了105 plates/m 的高柱效[3],这是毛细管电泳发展中第一个突破性成就。第二个突破性成就是Jorgenson 等人于1981 年完成的[4],他们采用内径为75 μm 的石英毛细管和荧光检测器,配以30 kV 的高电压,获得了 4 × 105 plates/m 的柱效,使传统电泳技术发生了根本变革,迅速发展成为可与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媲美的新颖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1983 年Hjerten 开展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把传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移植到毛细管中,创建了毛细管凝聚电泳(CGE)[5];1984 年Terabe 在毛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说明书智能温度测量仪表方案设计

前言 (2) 第一章智能温度测量仪表方案设计与论证 (3) 功能与要求 (3) 方案的论证与比较 (3) 方案的确定 (5) 1.3.1数据采集通道的理论计算 (5) 1.3.2温度值粗测理论推导 (6) D的理论推导 (6) 1.3.3 根据T1确定差分部分AV 第二章智能温度测量仪表的硬件设计 (7) 系统硬件框图 (7) 系统的输入通道设计 (7) 单片机最小系统 (8) 人机接口电路 (8) 2.5串口电路 (9) 执行电路 (9) 第三章软件设计 (10) 下位机软件的设计 (10) 3.1.1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10) 3.1.2 CH451中断子程序设计 (11) 3.1.3数字滤波函数和ADC0809读函数设计 (12) 3.1.4快速测量温度粗值函数设计 (13) 3.2上位机软件设计 (13) 第四章智能温度测量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5) 硬件调试 (15) 软件调试 (15) 4.3整机调试过程 (16) 第五章设计体会与小结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单片机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科研、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测温系统,描述了利用温度传感器PT100测温系统的过程,对传感器在单片机下的硬件连接,软件编程以及各模块系统流程进行了分析,对各部分的电路也一一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温度采集和显示,灵敏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适合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温度测量,也可以当作温度处理模块嵌入其它系统中,作为其他主系统的辅助扩展。

智能仪器设计论文

智能仪器设计

引言 数据采集系统是从一个或多个信号获取对象信息的过程。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数据采集监测已成为日益重要的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等需要同时监控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场合。 数据采集是工业控制等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一些功能相对独立的单片机系统来实现,作为测控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数据采集的性能特点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本次设计中数据采集系统是基于单片机的测量软硬件来实现灵活的测量显示系统,它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采集、A/D转换、标度变换、数据显示及实现报警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和普及,以数据采集系统为核心的设备也迅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对数据采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1章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1.1 数据采集系统发展概况 数据采集系统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首先研究了用在军事上的测试系统,目标是测试中不依靠相关的测试文件,由非熟练人员进行操作,并且测试任务是由测试设备高速自动控制完成的。由于该种数据采集测试系统具有高速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众多传统方法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和测试任务,因而得到了初步的认可。大约在60年代后期,国外就有成套的数据采集设备产品进入市场,此阶段的数据采集设备和系统多属于专用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微型机的发展,诞生了采集器、仪表同计算机溶为一体的数据采集系统,由于这种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优良,超过了传统的自动检测仪表和专用数据采集系统,因此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从70年代起,数据采集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室数据采集系统,另一类是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就使用的总线而言,实验室数据采集系统多采用并行总线,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多采用串行数据总线。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数据采集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通用的数据采集与自动测试系统。该阶段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以仪器仪表和采集器、通用接口总线和计算机等构成,第二类以数据采集卡标准总线和计算机构成。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国家,数据采集技术已

单片机课程设计-智能仪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应用—智能仪器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姓名:高红斌 日期:2013年12月1日 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应用—智能仪器 一、设计要求及目的 本实验通过一个单通道通用型智能仪器的软硬件系统设计,将这学期学过的单片机原理加以综合运用,以此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要领,本次试验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一路电压信号输入和两路报警开关量输出控制功能,其中信号电压范围0—5VDC,AD采样分辨率8bit,数码管显示信息为:以为参数字符和三位十进制采样值,控制参数有两个,即下限报警值L和上线报警值H,当采样值大于H时,高位报警继电器接通(用LED 状态灯D1亮表示);当采样值小于L时,下位报警继电器接通(用D2表示);当采样值介于L和H之间时,两路报警器功能均被解除(D1和D2均熄灭表示) 二、实验环境

微型计算机一台,proteus软件,keilC编译器。 三、元器件列表, 图表 1 四、实验原理 本实验选用了一只六联共阴极数码管显示器,按照动态显示原理接线,其中段码通过锁存器74LS245驱动后接于P0口,位码则有反相器74LS04驱动后接于。A/D转换器采用逐次逼近方式的芯片ADC0809,其并行数据输出端直接连接于P2口,4个控制端CLOCK,START,EOC,和OE分别接于,采用查询法等待转换

结束,转换时钟利用定时器中断产生。四个面板按键通过8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74LS164与单片机接口,其移位时终端与单片机的TXD引脚相连,串行数据端(1和2脚)与单片机的RXD引脚相连,串口输出功能采用汇编语言与C51语言混合编程实现。 软件系统采用一个有多个功能模块构成的程序,模块之间相互依赖,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程序有主要的两个功能模块组成——控制模块和菜单模块。这两个模块能够同时运行。这里,“同时”的意思是指用户进行菜单操作的时候,程序还能采集数据并进行控制。 图表 2 软件系统结构组成 “控制”和“菜单”这两个主要的模块都是建立在其他小模块的基础上的,比如控制模块建立在A/D转换和LED 显示的基础

EDA乐曲硬件演奏电路设计 课程设计

摘要 乐曲演奏广泛用于自动答录装置、手机铃声、集团电话、及智能仪器仪表设备。实现方法有许多种,随着FPGA集成度的提高,价格下降,EDA设计工具更新换代,功能日益普及与流行,使这种方案的应用越来越多。如今的数字逻辑设计者面临日益缩短的上市时间的压力,不得不进行上万门的设计,同时设计者不允许以牺牲硅的效率达到保持结构的独特性。使用现今的EDA软件工具来应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FPGA预装了很多已构造好的参数化库单元LPM 器件。通过引入支持LPM的EDA软件工具,设计者可以设计出结构独立而且硅片的使用效率非常高的产品。 本课设在EDA开发平台上利用VHDL语言设计数控分频器电路,利用数控分频的原理设计乐曲硬件演奏电路,并定制LPM-ROM存储音乐数据,以“两只老虎”乐曲为例,将音乐数据存储到LPM-ROM,就达到了以纯硬件的手段来实现乐曲的演奏效果。只要修改LPM-ROM所存储的音乐数据,将其换成其他乐曲的音乐数据,再重新定制LPM-ROM,连接到程序中就可以实现其它乐曲的演奏。 关键词:FPGA;EDA;VHDL;音乐

目录 设计要求 (1) 1、方案论证与对比 (1) 1.1方案一 (1) 1.2方案二 (1) 1.3综合对比 (1) 2 乐曲演奏电路原理 (2) 2.1 音乐演奏电路原理 (2) 2.2 音符频率的获得 (2) 2.3 乐曲节奏的控制 (3) 2.4 乐谱发生器 (3) 2.5 乐曲演奏电路原理框图 (3) 3音乐硬件演奏电路的设计实现 (4) 3.1 地址发生器模块 (4) 3.1.1 地址发生器的VHDL设计 (4) 3.2 分频预置数模块 (6) 3.2.1 分频预置数模块的VHDL设计 (6) 3.3 数控分频模块 (8) 3.3.1 数控分频模块的VHDL设计 (8) 3.4 music模块 (10) 3.4.1 音符数据文件 (10) 3.5.2 LPM-ROM定制 (12) 3.6 顶层文件 (14) 4 时序仿真及下载调试过程 (16) 4.1 时序仿真图 (16) 4.2 引脚锁定以及下载 (17) 4.3调试过程及结果 (17) 5扩大乐曲硬件演奏电路的通用性 (18) 5.1 完善分频预置数模块的功能 (18) 设计总结与心得体会 (21) 参考文献 (22)

仪器分析技能总结与综合

分析技能总结与综合 本学期我们学仪器分析课程的同时做了本课程的实验。理论可以指导实验,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发展理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将来并不从事分析仪器制造或者仪器分析研究,而是将仪器分析作为科学实验的手段,利用它来获取所需要的 信息。 仪器分析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分析仪器为工具,亲自动手去获得需要的信息,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预演。本次实验课程收获很多。 仪器分析是以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参数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或结构的分析方法。在最终测量过程中,利用物质的这些性质获得定性,定量,结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 仪器分析的分类 一,电化学分析法建立在溶液电化学性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包括电位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电重量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以及电导分析法。 二,色谱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达到分离的目的。分离后的组分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时分离和测定同时进行,有时先分离后测定。包括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 色谱的定性分析-确定各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合物。 各种物质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均有确定的保留值,故保留值可作为一种定性指标(目前各种色谱定性方法的依据)。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保留值,即保留值并非专属。仅根据保留值对一个完全未知的样品定性是困难的。如果在了解样品的来源、性质、分析目的的基础上,对样品组成作初步的判断,再结合下列的方法则可确定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合物。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利用保留值定性(最常用、最简单)

1.利用纯物质定性相同条件下,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该法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 2.利用加入法定性作出未知样品的色谱图,然后在未知样品加入某已知物,又得到一个色谱图。峰高增加的组分即可能为这种已知物。 色谱图的意义 ①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是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②色谱峰的保留值,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③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④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⑤色谱峰两峰之间的距离,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三,光学分析法建立在物质与电磁辐射互相作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谱法,分光和荧光光度法和X射线衍射法等。 我们本学期一共做了十二个分析试验,分别是一下十二个 (1)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乙酰丙酮的互变异构现象 核磁共振属于光学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是以电磁波作用于磁场中的原子核时,原子核产生自旋跃迁所得的吸收波谱。由于各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使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呈现不同的核磁共振谱,因此可以用核磁共振谱法测定和确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检验化合物的纯度和进行混合物的分析。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即入射光子的频率与Larmor频率γ相符时,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的条件之一是外磁场中存在着具有磁矩的原子核。本实验是利用核磁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 8. 试设计智能仪表 实现智能数字显示仪表。要求8位数码管显示(4位显示测量值,4位显示设定值),4输入按钮(功能选择、数码管选择、数字增加、数字减少),可设定上下限报警(蜂鸣器报警)。适配Cu100热电阻,测温范围为0℃~150℃。采用位式(两位、三位,具有滞环)控制、并用晶闸管过零驱动1000W电加热器(电源电压为AC220V)。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课程设计》----40题目 教学说明: 如下设计题目应该在课程开始时布置,并在教学中安排时间,以产品设计案例教学方式讲授如何理解题目以及如何实现题目,并补充完成题目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如下的智能仪表课程设计题目,都是小型智能仪表产品开发方面的题目。涉及智能仪表硬件与软件设计。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是智能仪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设计智能仪表产品的课程改革目的,特选择一些小型智能仪表产品作为课设题目,满足教学需求。课程题目小,学生容易学,上手快,可以在短时间走完智能仪表设计的全过程,学会产品设计步骤。 1.设计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设计题目,经过查阅资料,给出正确设计方案,画出详细仪表原理框图(各个功能部分用方框表示,各块之间用实际信号线连接)。 在互连网上收集题目中所用到的器件资料,例如传感器(热偶分度表等)、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单片机、继电器、电源、显示器件等。 在互连网上收集相关单片机的显示、AD转换、显示、控制算法等程序。 在充分研究这些资料基础之上,给出设计方案(选择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显示、按键输入、继电器驱动、电源等,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2)用Protel99SE软件设计仪表详细原理图。 要求正确标记元件序号、元件数值、封装名。 (3)设计PCB图 在画PCB前应该购买元件,因为有了元件才知道封装尺寸,但也可以不购买元件,只到元件商店测量实际元件尺寸后,画封装图。 (4)熟悉单片机内部资源,学会ADC、SPI接口、定时器、中断、串口、I/O引脚等模块的编程。 (5)采用C语言开发所设计仪表的程序。 按照题目要求,确定仪表需要完成的任务(功能),然后分别编制各任务的程序。程序应该有说明,并有详细注释。 说明:若是不安装实验板或是最小系统板,就只能用Atmel公司的A VR Studio软件或是Keil软件(随意下载)仿真,则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2.设计(考试)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 (1)封面内容: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考试题 题目号:

仪器分析结课论文

仪器分析论文

核磁共振(NMR )的应用 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在高强度磁场作用下,可吸收适宜频率的电磁辐射,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现象。如1H、3H、13C、15N、19F、31P等原子核,都具有非零自旋而有磁距,能显示此现象。不同分子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不同,将会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产生不同的共振谱。记录这种波谱即可判断该原子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及相对数目,可以分析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分子结构,用于进行定量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分子量较小(20 kDa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分子的结构,而不损伤细胞。 核磁共振适合于液体、固体。如今的高分辨技术,还将核磁用于了半固体及微量样品的研究。核磁谱图已经从过去的一维谱图(1D)发展到如今的二维(2D)、三维(3D)甚至四维(4D)谱图,陈旧的实验方法被放弃,新的实验方法迅速发展,它们将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清晰。 在世界的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集团,都可以听到核磁共振这个名词,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大集团。而且它在化工、石油、橡胶、建材、食品、冶金、地质、国防、环保、纺织及其它工业部门用途日益广泛。 微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BRUKER 公司获得R&D100 奖的mq 系列minispec核磁共振分析仪是理想的TD-NMR 谱仪(TD, Time Decay,时间衰减的NMR 谱仪),长时间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测试重复性保证了仪器用于产品质量控制/过程控制的可靠性,mq 系列核磁共振分析仪还可用于研究、开发。Bruker的mq系列核磁共振分析仪广泛用于食品如油脂厂、巧克力厂、饼干厂,石化如聚丙烯装置、聚乙烯装置、聚苯乙烯装置、ABS装置、SBS装置等,化工如牙膏厂、有机氟产品等的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 BRUKER 公司是最早生产minispec NMR 用于QA/QC 的家,一支强有力的集研究、生产、应用、技术支持的队伍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因素保证BRUKER 公司的产品处于世界领先、用 户最多、售后及应用支持最完善。 测定固体脂肪含量(SFC):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DS18B20的温度测量系统 系别:信息工程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丹丹 提交日期:2012年5月18日

目录 一、前言 (3) 二、系统组成 (3) 1、设计思路 (4) 2、基本要求 (4) 3、课程设计目的 (4) 三、硬件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4) 1、温度传感器功能模块 (5) 2、AT89C51单片机 (7) 3、8550PNP三极管 (10) 4、晶振电路 (10) 5、复位电路 (11) 6、键盘电路 (12) 7、显示电路 (13) 四、整体仿真调试与实物连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整体电路图 (15) 六、心得体会 (16) 七、参考文献 (17) 八、附录(源程序) (17)

智能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一、前言 温度是一种基本的环境参数,人民的生活与环境的温度息息相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时测量温度,在农业生产中也离不开温度的测量。因此研究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装置具有重要意义。测量温度的关键是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分立式温度传感器、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智能集成温度传感器。目前,国际上新型温度传感器正从模拟式向数字式,集成化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本文所介绍的智能温度测量系统是基于DS18B20型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在89C51单片机的控制下,对环境温度进行实时控制的装置。该系统测量范围宽、测量精确度高,该系统可广泛适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温度测量。 二、系统组成 智能温度测量系统主要由数字温度计、单片机控制电路、数字式温度显示电路、风扇降温电路、键盘电路、串口通信电路等六部分组成。系统原理框图如下: 图1智能温度测量系统原理框图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课程设计》----40题目 教学说明: 如下设计题目应该在课程开始时布置,并在教学中安排时间,以产品设计案例教学方式讲授如何理解题目以及如何实现题目,并补充完成题目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如下的智能仪表课程设计题目,都是小型智能仪表产品开发方面的题目。涉及智能仪表硬件与软件设计。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是智能仪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设计智能仪表产品的课程改革目的,特选择一些小型智能仪表产品作为课设题目,满足教学需求。课程题目小,学生容易学,上手快,可以在短时间走完智能仪表设计的全过程,学会产品设计步骤。 1.设计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设计题目,经过查阅资料,给出正确设计方案,画出详细仪表原理框图(各个功能部分用方框表示,各块之间用实际信号线连接)。 在互连网上收集题目中所用到的器件资料,例如传感器(热偶分度表等)、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单片机、继电器、电源、显示器件等。 在互连网上收集相关单片机的显示、AD转换、显示、控制算法等程序。 在充分研究这些资料基础之上,给出设计方案(选择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显示、按键输入、继电器驱动、电源等,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2)用Protel99SE软件设计仪表详细原理图。 要求正确标记元件序号、元件数值、封装名。 (3)设计PCB图 在画PCB前应该购买元件,因为有了元件才知道封装尺寸,但也可以不购买元件,只到元件商店测量实际元件尺寸后,画封装图。 (4)熟悉单片机内部资源,学会ADC、SPI接口、定时器、中断、串口、I/O引脚等模块的编程。 (5)采用C语言开发所设计仪表的程序。 按照题目要求,确定仪表需要完成的任务(功能),然后分别编制各任务的程序。程序应该有说明,并有详细注释。 说明:若是不安装实验板或是最小系统板,就只能用Atmel公司的A VR Studio软件或是Keil软件(随意下载)仿真,则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2.设计(考试)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 (1)封面内容: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考试题 题目号: 题目: 班级:

仪器仪表电路课设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1.1概论 (2) 1.2课设任务 (2) 第二章方案论证及选择 (3) 第三章单元电路设计 (6) 3.1放大电路设计 (6) 3.2相敏检波电路设计 (6) 3.3低通滤波器设计 (7) 3.4直流放大器设计 (8) 第四章电路仿真(部分) (9) 5.1开关式相敏检波电路仿真 (9) 5.2低通滤波器仿真 (9) 5.3总电路功能结果仿真 (10) 第五章元器件清单 (11) 第六章小结 (13)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概论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自从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渗透到测控和仪器仪表技术领域,便使该领域的面貌不断更新。相继出现的智能仪器、总线仪器和虚拟仪器等微机化仪器,都无一例外地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优势,从而既增加了测量功能,又提高了技术性能。由于信号被采集变换成数字形式后,更多的分析和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故很自然使人们不再去关注仪器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近年来,新型微处理器的速度不断提高,采用流水线、RISC结构和cachE等先进技术,又极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数值处理能力和速度。在数据采集方面,数据采集卡、仪器放大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也有效地加快了数据采集的速率和效率。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已是当今仪器与测控技术发展的主潮流。对微机化仪器作一具体分析后,不难见,配以相应软件和硬件的计算机将能够完成许多仪器、仪表的功能,实质上相当于一台多功能的通用测量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力、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涉及面广,小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大到火箭卫星的发射及监控。由于对自动控制及精度的严格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 1.2课设任务 测控系统由传感器、电路和执行机构组成。电路时测控系统中最为灵活的部分。可以通过改变电路,达到获得不同信号的目的。此次课设任务就是着重于此。具体任务为:某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当所测位移在0 —±20mm范围时(铁芯由中间平衡位置往上为正,往下为负),其输出的信号为正弦信号0—40mVP-P,要求将信号处理为与位移对应的0--±2V直流信号。

dvm智能仪器仪表

智能仪器仪表课程设计论文 智能DVM组成与主要电性能技术指标分析 院(系、部)名称: 专业名称: 学号姓名: 2014年12月20日 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智能仪器是一种典型的微机(大多数为单片机)应用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在测速、精确度、灵敏度、自动化程度和性能价格比等方面,都是传统仪器所不能比拟的。它已成为仪器、仪表的发展的方向。 智能型DVM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的数字电压表,其中,专用微机部分包括微处理器芯片、存放仪器监控程序的存储器ROM和存放测量及运算数据的存储器RAM等。用于测量的输入输设备有:输入电路、A/D转换器、键盘、显示器及标准仪器用借口等。仪器内部采用总线结构,外部设备与总线相连。 关键字: DVM;单片机 概述 (一)组成 智能DVM的测量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在微处理器的控制下,被测电压通过输入电路、A/D转换器的处理转变为相应的数字量,然后存入到数据存储器中; 2、微处理器对采集的测量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计算平均值、减去零点漂移等; 3、显示处理结果。 上述整个工作过程都是在存放在ROM中监控程序的控制下进行的。

(二)智能DVM的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a.数据处理功能: 1.标定(AX+B) R=Ax+B 式中:R—— x—— A,B—— 利用这一功能,可将传感器输出的测量值,直接用实际的单位来显示,实现标度变换。 2.相对误差(Δ%) 式中:n 利用这一功能,可把测量结果与标称值的差值以百分率偏差的形式显示出 3.极限(LMT) 即上下限报警功能。利用这一功能可以了解被测量是否超越预置极限的情

现代仪器分析结课论文

浅谈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并且阐述了该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其维护要点。 关键词:仪器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性能操作维护 Discussion o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ology Abstract:Thi s paper mai nly in trod uce s the ba sic structure, prin cip le and p erformance index of the scann ing e le ctron mi cro scope, and expound s the opera tion me thod and the key poin ts of mai n ten ance of the in strumen t. Key words:instrumen tal analysi s scannin g ele ctro n microscopepri ncip leperforman ceopera tion main te nance 0引言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是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探索微观世界、进行表面结构和成分表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光学仪器迅速发展起来。起初是用于较早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利用二次电子信号成像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即用极狭窄的电子束去扫描样品,通过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效应,其中主要是样品的二次电子发射。目前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有钨灯丝、六硼化镧灯丝、热场发射和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这几种扫描电镜各有利弊,结构上略有异同,在不同的对象条件下发挥着各自的性能优势。 环境扫描电镜为FEI公司(原飞利浦电镜)首创,样品室及镜筒压差控制系统和探测器设计保证了环境扫描系统可以在高真空、低真空和超低真空环境下对导体、半导体或绝缘体进行无喷涂导电层直接分析表征,更可在数千帕条件下进行含水、有气样品的原始形貌观测表征、气体和样品之间相互作用的原位观测研究。我校现购置的QuantaTM25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系列是该公司在2009年7月后推出的的最新系列产品,具有良好的超低真空、低真空工作稳定性及样品信号收集效果。目前,环扫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无机材料、石油地质、生物样品等不导电样品的形貌表征以及原位过程分析。该仪器的配备对进一步提升我校采矿、安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物加工、矿产普查与勘探、岩土、土木、化工、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水平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