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2

通信原理2
通信原理2

、求无码间串扰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和频带利用率;

速率传输,哪些速率可以消除码间串扰?

1200B,载波频率为2400HZ。已知绝对码

)。

计算机网络应用 OSI参考模型通信原理

计算机网络应用OSI参考模型通信原理 在前面两节中,我们学习了OSI参考模型的7层结构及各层所具有的功能等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OSI参考模型的通信原理,即数据传输过程。 在OSI参考模型中,当端到端进行通信时,首先由发送端(发送方)的发送进程将数据传送给应用层,应用层在数据的头部加上该层的控制和识别信息,并将其传送到其下一层(表示层)。该过程一直重复至物理层,并由物理传输媒介将数据传送到目的端(接收方),在接收进程所在计算机中,信息按从物理层依次至应用层的方向传递,在此过程中添加在数据头部各层的控制和识别信息将被逐层去掉,最后数据被传送到接收进程。其数据传输过程如图1-26所示。 图1-26 OSI参考模型中通信过程 在OSI参考模型通信过程中,由高层至低层的过程中,各层数据头部封装该层的数据标识信息,当由低层至高层时,在每层需要解封装数据头部标识信息。其过程以主机A与主机B的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在主机A的发送进程中,首先数据在应用层,加上应用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AH(AH 表示应用层控制信息),形成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接着继续传送,当传送到表示层时,在加上表示层的协议控制信息PH(PH表示表示层控制信息),形成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传到会话层,加上会话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SH(SH表示会话层控制信息),从而形成会话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依次类推,到达数据链路层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从而形成数据帧;将帧传送到物理层时,不再加任何控制信息,而是转换成比特流,并通过传输介质将其传送到主机B的物理层。 主机B的物理层将比特流传给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中,将帧中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去掉,形成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然后,传送给网络层,在网络层去掉网络层协议控制信息NH(NH表示网络层控制信息),形成网络层的服务数据单元。依次类推,直到数据传送到主机B的应用进程,其过程如图1-27所示。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晓峰 通信原理作业解答 第二章

习题三 1. 2. 一个AM 信号具有如下形式: ()[]202cos300010cos6000cos2c s t t t f t πππ=++ 其中5 10c f =Hz ; (1) 试确定每个频率分量的功率; (2) 确定调制指数; (3) 确定边带功率、全部功率,以及边带功率与全部功 率之比。 解:(1)试确定每个频率分量的功率 ()[]202cos300010cos 6000cos 220cos 2cos 2(1500)cos 2(1500)5cos 2(3000)5cos 2(3000)c c c c c c s t t t f t f t f t f t f t f t ππππππππ=++=+++-+++- ()s t 的5个频率分量及其功率: 因为: 所以,20cos 2c f t π:功率为200w ;cos2(1500)c f t π+:功率为0.5w ;cos2(1500)c f t π-:功率为0.5w ;5cos2(3000)c f t π+:功率为12.5w ;5cos2(3000)c f t π-:功率为12.5w 。 (2)确定调制指数 ()[][]202cos300010cos 6000cos 22010.1cos30000.5cos 6000cos 2c c s t t t f t t t f t ππππππ=++=++ 对比: 因此 ()0.1c o s 30000.5c o s 6000m t t t ππ=+ 利用式: 有: ()m a x 0.6AM m t β==???? (3)确定边带功率、全部功率,以及边带功率与全部功 ()() 2cos cos cos cos αβαβαβ?=++-[]()1()cos2AM c c s t A m t f t π=+

通信原理 第3章 例题

【 例3 一1 】某通信系统发送部分框图如图3 一9 ( a )所示,其中载频 3c ω>>Ω,()1m t 和()2m t 是要传送的两个基带调制信号,它们的频谱如图3 一9 ( b )所示。 ( 1 )写出合成信号m ( t )的频谱表达式,并画出其频谱图。 ( 2 )写出已调波s( t )的频域表达式,并画出其频谱图。 ( 3 )画出从s( t )得到()1m t 和()2m t 的解调框图。 解:( 1 )由图3 一9 ( a )知:()()()12cos2m t m t m t t =+Ω 其对应的频谱表达式为()()()()1221 222M M M M ω=ω+ω+Ω+ω-Ω???? 频谱图如图3-10(a )所示。 ( 2 )由图3 一9 ( a )知 ()()()()()()()()()1212122cos cos 2cos cos cos 2cos 11 cos cos(2)cos(2)22 c c c c c c c s t m t t m t m t t t m t t m t t t m t t m t t m t t =ω=+Ωω????=ω+Ωω=ω+ω+Ω+ω-Ω s( t )频谱表达式为 ()()()()()()()1122221 21 22224c c c c c c S M M M M M M ω= ω+ω+ω-ω??? ?+ω+ω+Ω+ω-ω-Ω+ω+ω-Ω+ω-ω+Ω??? ? 其频谱图如图3-10 ( b )所示。

( 3 )解调框图如图3-11 所示。 【例3 一2 】图3 一12 是对DSB 信号进行相干解调的框图。图中n ( t )是均值为O 、双边功率谱密度为n 0/2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本地恢复的载波和发送载波有固定的相位差 。求该系统的输出信噪比。 S 解:( 1 )求输出信号的功率 经乘法器输出的信号分量为

计算机网络原理复习要点

第1章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用通信线路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并按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3、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4、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一个网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5、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和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6、什么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按照拓扑学的观点,将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等网络单元抽象为“点”,网络中的传输介质抽象为“线”,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变成了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它表示了通信媒介与各节点的物理连接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网络拓扑结构。 7、计算机网络常用的拓扑结构有五种,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拓扑结构。 8、根据网络的通信方式对网络分类。 广播式网络、点到点式网络。 9、网络协议及三要素是什么?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三要素分为:语法、语义、时序。 10、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层中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 11、为什么说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12、ISO/OSI参考模型分层和TCP/IP的分层结构,按顺序写出各分层 ISO/OSI参考模型(从第一层到第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参考模型(从第一层到第四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13、everything over IP和IP over everything的含义。 TCP/IP 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 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IP over everything) 14、Internet起源于Arpanet,使用TCP/IP协议。 第2章 1、理解波特率、数据传输入速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数据传输速率是每秒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又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有bit/s等,用C表示。 把承载数据的基本信号单元称为码元,把每秒传输的码元数称为波特率,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8212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总课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本课程是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须课。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网络的构成、拓扑结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几个重要的协议、着重了解TCP/IP协议和以太网(Ethernet) 及IEEE 802标准,是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2.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需要先学习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计算机网路与通信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网路应用设计的基础课程。 3.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路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对局域网和广域网要有所了解,对几种高速局域网如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FDDI,ATM等有所了解。对常见的网络互联技术和设备,如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也有所了解。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概念较多,因此要强调基本概念,而不是过多的讲述具体的计算机网路中所使用的专用设备。本课程工程性较强,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熟悉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很热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2.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路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组成,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计算机网路的功能和组成。 难点:(无)。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网络体系结构达到理解层次,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要求达到认识层次,OSI各层概述要求达到认识层次,TCP/IP体系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重点: 1.网络体系结构 2.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式 3.OSI各层概述 4.TCP/IP体系结构 难点:OSI各层概述、TCP/IP体系结构。 第三章.物理层中的数据传输 基本要求:

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第2版)课后作业答案

第1章 绪论 1-4 设有一离散无记忆信源,其概率空间为 (1) 求每个符号的信息量; (2) 信源发出一消息符号序列为(202 120 130 213 001 203 210110 321 010 021 032011 223 210)求该消息序列 的信息量和平均每个符号携带的信息量. 解:(1)根据题意,可得: 23(0)log (0)log 1.4158I P =-=-≈比特 21(1)log (1)log 24I P =-=-= 比特 2 1(2)log (2)log 24I P =-=-= 比特 21(3)log (3)log 38I P =-=-= 比特 (2)法一:因为离散信源是无记忆的,所以其发出的消息 序列中各符号是无依赖的、统计独立的。因此,此消息的信 息量就等于消息中各个符号的信息量之和。此消息中共有14 个“0”符号,13个“1”符号,12个“2”符号,6个“3” 符号,则该消息的信息量是: 14(0)13(1)12(2)6(3)I I I I I =+++ 14 1.41513212263≈?+?+?+? 87.81≈ 比特 此消息中共含45个信源符号,这45个信源符号携带有87.81 比特信息量,则此消息中平均每个符号携带的信息量为 287.81/45 1.95I =≈ 比特/符号 法二:若用熵的概念计算,有 222331111()log 2log log 1.906(/)884488H x bit =--?-=符号 说明:以上两种结果略有差别的原因在于,它们平均处理方 法不同,前一种按算术平均的方法进行计算,后一种是按熵 的概念进行计算,结果可能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将随消息中 符号数的增加而减少。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学生实验报告册 (理工类)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班级:10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信息技术学院指导教师: 20 12 ——20 13 学年第二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通信线路的制作与连接实验学时: 2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无实验地点: B405 实验日期: 2013年4月2日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批改时间:

实验一网络通信线路的制作与连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点。 2.学习双绞线、同轴电缆网线的制作和掌握网线制作工具,电缆测试仪的使用。 3.掌握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与实际使用。 4.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网线。 二、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设备主要有以下几样工具:5类双绞线,RJ-45头,细缆,BNC接头,T型头,端接器、同轴电缆、收发器、AUI电缆、双绞线、同轴细缆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剥线钳、剪刀。 三、实验必备知识 1.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2.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 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等基础知识。 四、实验原理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有线通信大多采用铜芯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粗缆与细缆,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要传输的信息转化成相关传输介质所需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传输介质、网络设备进行传输。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和信息传输格式,因此,它们也就具有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在组建局域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如覆盖范围、应用对象、性能要求、资金情况等)来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及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等。 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链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目前,计算机网络上用的双绞线有三类(最高传输率为10 Mbps)、五类线(最高传输率为10 0 Mbps)、超五类线和六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250 Mbps)、七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600 Mbps)。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内、外两个导体组成,内导体可以由单股或多股线组成,外导体一般由金属丝编织网组成。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材料,其匹配阻抗为50欧。同轴电缆分为粗缆和细缆,粗缆用DB-15连接器,细缆用BNC

通信原理习题

习题1 1.1 已知某班级40名学生进行完全随机的排序,试求“张明排名在第十名之后”的信息 量是多少?“张明排名在第十六名到第二十名之间”的信息量又是多少? 解:根据式(1-1),可得 )(log )) (1 ( log x P x P I -== 因为张明排名10名后的概率为3/4,张明排名16~20之间的概率为1/8,故两者的信息量分别为(对数以2为底,得出的信息量单位为比特)。 ) (415.075.0log )(log 2121bit x P I ≈--== ) (3125.0log )(log 2222bit x P I ==--= 1.2 已知某信源以不同概率发送四种符号ABCD ,其中符号A 出现概率为60%,B 出现概 率为25%,C 为10%,D 为5%。试计算四种符号出现的信息量分别是多少,整个信源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解:由式(1-1),可知四种符号出现的信息量分别为 bit I bit I bit I bit I D C B A 322.405.0log 322.31.0log 225.0log 737.06.0log 2222≈-=≈-==-=≈-= 由式(1-3),信源的平均信息量为 H(x)= bit x P x P m i i i 4905.105.0322.41.0322.325.026.0737.0)] )(1 ()([1 log =????∑=+++= 1.3 某信源用每秒3000个的速率发送十六进制的码元。如果要保持其传输比特速率不变,改用八进制的码元,则其码元速率应达到多少? 解:因为4 216=,故每一个16进制的码元,其平均信息量为4比特。这样,信源的信息速率为4×3000=12000比特/秒。改用八进制码元,每个8进制码元信息量为3比特,因此需要每秒钟传输12000/3=4000个码元。 1.4 某信源每秒发送2500个码元。若要求其误码元率不超过百万之分一,试求在一小时 内,该信源发送的码元错误不能超过多少个? 解:每小时信源发送的码元为2500×3600=900万个。要求误码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故一小时中的码元错误不能超过9个。 1.5 以下两个信号,哪一个更接近基带信号,哪一个更接近带通信号?

网络基础 OSI的通信原理

网络基础 OSI 的通信原理 OSI 参考模型确立了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新格局,并不断演进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 它定义一种抽象的结构,而并非是具体实现的描述; ● 它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 ● 在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同等层次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 ● 各层相互独立,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不会影响到其它层; ● 它提供了控制互联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框架; ● 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服务; ● 最底层能够直接传输数据。 在OSI 参考模型中,用户A 向用户B 发送数据时,首先用户A 把需要传输的信息(data )告诉用户A 系统的应用层,并发布命令,然后由应用层加上应用的报头信息送到表示层,表示层再加上表示层的控制信息送往会话层,会话层再加上会话层的控制信息送往传输层。依此类推,数据报文到达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加上控制信息和尾层信息,形成数据帧,最后送往物理层,物理层不考虚信息的实际含义,以比特(bit )流(0和1代码)传送到物理信道(传输介质),到达用户B 系统的物理层。 在B 系统中,将物理层所接收的比特流数据送往数据链路层,以此向上层传送,并在传送过程中拆除控制信息以及尾信息,直到传送到应用层,告诉用户B ,如图1-17所示。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对方应用层直接发送来的信息,但实际上相应层之间的通信是虚通信,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一个产品通过生产线进行包装,每经过一个人或者程序将包装一层;将包装好的产品运输到目标地;在目标地想得到该产品,必须进行反包装(也就是拆除包装),将每经过一个人或者程序将拆除一层包装;最终得到产品。 比特流传输(0或者1) 图1-17 数据传输过程 图1-18中的虚线表示虚拟传递,实线表实际传递。要将P 数据从用户应用进程PA 传向用户应用进程PB 。 在发送进程PA 中,首先要将P 数据送到七层协议,加上七层协议(分别自低向高用数字表示分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PCI7,形成七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7;再将七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7传到六层,形成六层的服务数据单元SDU6,加上六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1.6 比较电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1)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是在源端和目的端间实时地建立起电路连接,构成一条信息通道, 专供两端用户通信。通信期间,信道一直被通信双方用户占有,通信结束,立即释放。线路交换的特点是: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有序,但线路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2)存储转发交换是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存储转发和电路交换的主要区别是: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进入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中的结点要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差错校验、存储、路选和转发功能。存储转发交换包括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 (3)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传送,无需事先建立线路,事后更无需拆除。它的优点是:线路利用率高、故障的影响小、可以实现多目的报文;缺点是:延迟时间长且不定、对中间节点的要求高、通信不可靠、失序等,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4)分组交换中数据以短分组的形式传输,分组长度一般为1000 字节。如果发送端有更长 的报文需要发送,那么这个报文被分割成一个分组序列,每个分组由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分组交换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种类型: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分组交换的优点是: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经济,但存在如下的缺点:有一定的延迟时间、额外的开销会影响传输效率、实现技术复杂等。 2.1 (1)双绞线:是最常见的、最经济的传输媒质,主要用于网络和建筑物的通信线路; (2)同轴电缆:主要应用于电视转播、长途传输、近距离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局域网等;3)光纤:主要用在长途电信中; 2.11 什么是扩频通信?基本的扩频技术有哪两种?试分析其基本原理。 扩频(spread spectrum)的基本思想是将携带信息的信号扩散到较宽的带宽中,用以加大干扰及窃听的难度。常见的扩频技术有跳频和直接序列扩频两种。 2.12 分析分组交换中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不同工作方式的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数据服务的特点: (1)主机随时可发送数据; (2)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3)分组不一定按顺序到达目的主机 (4)某个分组可能丢失(不可靠服务) 虚电路服务的特点: (1)先拨号建立电路,然后再通话 (2)分组都必须沿着虚电路传送,数据传送完毕后,释放虚链路

数据通信原理习题及答案解析

1、什么叫数据通信 答:数据通信的定义是: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 息。它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或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2、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器的功能是什么 答:传输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执行与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包括差错控制和通信协 议的实现等。 3、异步传输、同步传输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异步传输的优点是实现字符同步比较简单,收发双方的时钟信号不需要精确的同步,缺 点是每个字符都需加入起始位和终止位,传输效率低。 同步传输的优点是不需要对每一个字符单独加起始位和终止位,传输效率高,缺点 是在技术上比异步传输复杂。 4、什么是奈氏第一准则 答:奈氏第一准则是:如系统等效网络具有理想低通特性,且截止频率为N f 时,则该系统 中允许的最高码元(符号)速率为N f 2,这时系统输出波形在峰值点上不产生前后符号间干扰。 5、下图所示的滚降低通形成网络是否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为什么(设符号速率 N s f f 2=) 答:图中所示的滚降低通形成网络不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因为N s f f 2=,只有当滚 降低通的幅频特性以C (N f ,)点呈奇对称滚降时才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而图中所示的滚降低通幅频特性是以(N f 5.1,)呈奇对称滚降。 6、部分响应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答:部分响应系统的特点是:冲激响应波形的前导和后尾衰减较快,可达到极限频带利用率

2,并且物理上可实现,但有符号间干扰,该符号间干扰是固定的,可以消 Bd/ Hz 除的。 7、基带传输时域均衡的作用是什么 答:尽管在设计基带形成滤波器时是按照奈氏第一准则的要求,但如果信道特性发生畸变,会使形成滤波器的传递函数H(f)改变,其冲激响应波形有可能会产生符号间干扰。 时域均衡器的作用就是消除符号间干扰,即使得时域均衡器的输出波形满足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 8、频带传输系统中收端低通的作用是什么 答:频带传输系统中收端低通的作用是除去解调中出现的高次产物并起基带波形形成的功能。 9、相对调相与绝对调相的关系是什么 答:相对调相就是经过相对码变换后的数字信号序列的绝对调相。 10、格型编码调制(TCM)的概念是什么 答:TCM方式是将调制和编码合为一体的调制技术,它打破了调制与编码的界限,利用信号空间状态的冗余度实现纠错编码,以实现高速率、高性能的传输。 11、什么是数字数据传输 答:数字数据传输就是在数字信道中传输数据信号,即利用PCM系统的时隙传输数据信号。 12、DDN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DDN由本地传输系统、复用和数字交叉连接系统、局间传输及网同步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13、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答: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检错重发、前向纠错、混合纠错检错及信息反馈。 14、卷积码的概念是什么 答:卷积码的编码器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产生的n个码元,不仅取决于这段时间中的k个信息位,而且还取决于前N-1段规定时间内的信息位。这时,监督位监督着这N段时 间内的信息。 15、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答: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点是: ①传输质量高。 ②可靠性高。

通原第二次实验

第二部分通信原理重要部件实验 实验1 抽样定理及其应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模拟信号抽样的实验,加深对抽样定理的理解; 2.通过PAM调制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脉冲幅度调制的特点; 3.学习PAM调制硬件实现电路,掌握调整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PAM脉冲调幅模块,位号:H(实物图片如下) 2.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位号:G(实物图片见第3页) 3.20M双踪示波器1台 4.频率计1台 5.小平口螺丝刀1只 6.信号连接线3根 三、实验原理

抽样定理告诉我们:如果对某一带宽有限的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抽样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准确地还原原信号。这就是说,若要传输模拟信号,不一定要传输模拟信号本身,可以只传输按抽样定理得到的抽样值。 通常,按照基带信号改变脉冲参量(幅度、宽度和位置)的不同,把脉冲调制分为脉幅调制(PAM)、脉宽调制(PDM)和脉位调制(PPM)。虽然这三种信号在时间上都是离散的,但受调参量是连续的,因此也都属于模拟调制。关于PDM和PPM,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研究结果表明其实用性不强,而国内根本就没研究和使用过,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做介绍。本实验平台仅介绍脉冲幅度调制,因为它是脉冲编码调制的基础。 抽样定理实验电路框图,如图1-1所示。 本实验中需要用到以下5个功能模块。 1.DDS信号源:它提供正弦波等信号,并经过连线送到“PAM脉冲调幅模块”,作为脉冲幅度调制器的调制信号。P03测试点可用于调制信号的连接和测量;另外,如果实验室配备了电话单机,也可以使用用户电话模块,这样验证实验效果更直接、更形象,P05测试点可用于语音信号的连接和测量。 2.抽样脉冲形成电路模块:它提供有限高度,不同宽度和频率的的抽样脉冲序列,并经过连线送到“PAM脉冲调幅模块”,作为脉冲幅度调制器的抽样脉冲。P09测试点可用于抽样脉冲的连接和测量。该模块提供的抽样脉冲频率可调,占空比为50 0/0。(调节方法参见实验5) 3.PAM脉冲调幅模块:它采用模拟开关CD4066实现脉冲幅度调制。抽样脉冲序列为高电平时,模拟开关导通,有调制信号输出;抽样脉冲序列为低电平,模拟开关断开,无信号输出。因此,本模块实现的是自然抽样。在32TP01测试点可以测量到已调信号波形。 调制信号和抽样脉冲都需要外接连线输入。已调信号经过PAM模拟信道(模拟实际信道的惰性)的传输,从32P03铆孔输出,它可能会产生波形失真。 PAM模拟信道电路示意图如图1-2所示,32W01(R1)电位器可改变模拟信道的传输特性,当R1C1=R2C2时,PAM已调信号理论上无失真。 4.接收滤波器与功放模块:接收滤波器低通带宽有2.6KHZ和5KHZ两种,分别由开关

计算机网络练习题(带答案)

— 计算机网络练习题(带答案)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基本功能是(D) A、安全性好 B、运算速度快 C、内存容量大 D、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2、在处理神州号宇宙飞船升空及飞行这一问题时,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协作完成一部分的数据处理任务,体现了网络的(B)功能。 A、资源共享 B、分布处理 C、数据通信 D、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表示局域网的英文缩写是(B ) A、WAN B、LAN C、MAN D、USB 【 4、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分类是以(D)来划分的 A、信息交换方式 B、传输控制方法 C、网络使用者 D、网络覆盖范围 5、广域网与LAN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B )。 A、采用的协议不同 B、网络范围不同 C、使用者不同 D、通信介质不同 6、下面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网络上只要有一个结点发生故障就可能使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结构是星型 B、每一种网络只能包含一种网络结构 C、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有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三种 》 D、环型拓扑结构比其它拓扑结果浪费线 7、局域网常用的基本拓扑结构有环型、星型和(B ) A、交换型 B、总线型 C、分组型 D、星次型 9、交换机或主机等为中央结点,其他计算机都与该中央结点相连接的拓扑结构是(C) A、环形结构 B、总线结构 C、星形结构 D、树型结构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1、下列属于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设备是(D )。 A、光盘驱动器 B、鼠标器 C、显示器 D、服务器 ) 12、下列属于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的是(A)。 A、交换机 B、光盘驱动器 C、显示器 D、鼠标器 13、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中,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 A ) A、光缆 B、超五类双绞线 C、电磁波 D、双绞线 14、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中,属于无线传输的是(C ) A、超五类双绞线 B、双绞线 C、电磁波 D、光缆 15、下列设备不属于通信设备的是(C) A、路由器 B、交换机 C、打印机 D、集线器 ; 16、负责网络的资源管理和通信工作,并响应网络工作的请求,为网络用户为提供服务的设备是( C )。 A、电脑公司 B、工作站 C、网络服务器 D、网页 综合分析题 17、某学校校园网网络中心到1号教学楼网络节点的距离大约700米,用于连接它们间的恰当传输介质是:( C )

局域网与外网通信原理

局域网与外网通信原理 2010-07-28 10:53 说起局域网与外网通信原理,就不得不提起在学校里学到的NAT技术,NAT 技术是在子网内部使用局部地址,而在子网外部使用少量的全局地址,通过路由器进行内部和外部地址的转换。局部地址是在子网内部独立编址的,可以与外部地址重叠。这种想法的基础是假定在任何时候子网中只有少数计算机与外部通信,也就说同时与外网通信的主机数量必须不大于自己的外网地址个数。NAT技术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此不再赘述,不过问题又出来了,如果我有三台电脑需要同时与外网通信,而自己的外网地址只用两个,甚至一个,譬如现在中小企业联网常使用的PPPoE,这样的话NAT技术就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了,如果在申请外网IP地址的话,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于是就有了NAPT技术。 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即网络地址和端口翻译,,由于它是采用一个路由器的IP地址把子网中所有主机的IP地址都隐藏起来,采用端口号来辨别各个内网主机,所有又叫做伪装(masquerading)。在许多NAPT 实现中专门保留一部分端口号给伪装使用,叫做伪装端口。这种方法的特点如下: 1、出口分组的源地址被路由器的外部IP地址所代替,出口分组的源端口号被一个未使用的伪装端口号所代替; 2.、如果进来的分组的目标地址是本地路由器的IP地址,而目标端口号是路由器的伪装的端口号,则NAT路由器就检查给分组是否为当前的一个伪装会话,并试图通过伪装对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翻译。 下面给出一个实例,NAPT的基础过程与NAT类似,所不同的是:NAPT 中内部端口与内部地址都进行了转换,而NAT仅仅只对内部地址进行转换。

通信原理第3章例题

【例3 一1 】某通信系统发送部分框图如图3 一9 ( a )所示,其中载频3 c ω>>Ω,() 1 m t和() 2 m t是要传送的两个基带调制信号,它们的频谱如图3 一9 ( b )所示。 ( 1 )写出合成信号m ( t )的频谱表达式,并画出其频谱图。 ( 2 )写出已调波s( t )的频域表达式,并画出其频谱图。 ( 3 )画出从s( t )得到() 1 m t和() 2 m t的解调框图。 解:( 1 )由图3 一9 ( a )知:()()() 12 cos2 m t m t m t t =+Ω 其对应的频谱表达式为()()()() 122 1 22 2 M M M M ω=ω+ω+Ω+ω-Ω ?? ?? 频谱图如图3-10(a )所示。 ( 2 )由图3 一9 ( a )知 ()() ()() ()() ()()() 12 12 122 cos cos2cos cos cos2cos 11 cos cos(2)cos(2) 22 c c c c c c c s t m t t m t m t t t m t t m t t t m t t m t t m t t =ω =+Ωω ?? ?? =ω+Ωω =ω+ω+Ω+ω-Ω s( t )频谱表达式为

() ()()()()()()1122221 21 22224c c c c c c S M M M M M M ω= ω+ω+ω-ω??? ?+ω+ω+Ω+ω-ω-Ω+ω+ω-Ω+ω-ω+Ω??? ? 其频谱图如图3-10 ( b )所示。 ( 3 )解调框图如图3-11 所示。 【 例3 一2 】图3 一12 是对DSB 信号进行相干解调的框图。图中n ( t )是均值为O 、双边功率谱密度为n 0/2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本地恢复的载波和发送载波有固定的相位差θ。求该系统的输出信噪比。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整理

1.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ARPA网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IBM---SNA和 DEC-- DNA 3.三大网络包括: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 4.电话系统由三个主要的部件构成:(1)本地网络;(2)干线;(3)交换局。 5.未来网络发展趋势:有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NGN 6.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的,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资源子网包括主机和终端,他们都是信息传递的源节点或宿节点,有时也统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7.计算机网络功能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用户间信息交换三个方面。 8.按拓扑结构类型分类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型拓扑、混合型拓扑及网形拓扑。 9.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可靠性(2)费用(3)灵活性(4)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10.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1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方式和点对点方式。 广播式网络中,发送的报文分组的目的地址可以有3类: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12.按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 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宽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用途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等。 1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因特网体系结构局IAB。 14.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15.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 16.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数据链路层DL、网络层N、传输层T、会话层S、表示层P和应用层A。 17.通信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8.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证。 19.TCP/IP参考模型分为4个层次,从上到下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主机—网络层。 20.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1.层次结构的好处:1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2每一层不必知道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只要知道下一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及本层向上一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能独立地设计;3每一层次的功能相对简单且易于实现和维护;4若某一层需要作改动或被替代时,只要不去改变它和上、下层的接口服务关系,则其他层次不受其影响。 22.物理层(比特流):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23.数据链路层(帧):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24.网络层(组):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 25.传输层:端到端,即主机—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公式及计算题.(DOC)

计算机网络原理公式及计算题 第三章物理层 公式一: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和计算 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位/秒(bits per second),记作bps或b/s R=1/T*Log2N(bps) T为一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宽度(全宽码情况)或重复周期(归零码情况)单位为秒. N一个码元所取有效离散值个数,也称调制电平数,取2的整数次方值公式二: 信号传输速率(码元速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定义和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也就是信号经调制后的传输速率,单位为波特(Baud)。 B=1/T (Baud) 公式三:调制速率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式 R=B*Log2N(bps) 公式四:奈奎斯特公式 奈奎斯特(Nyquist)定理奈奎斯特首先给出了无噪声情况下码元速率的极限值B与信息带宽H的关系 B=2*H H是信道的带宽,单位为Hz 信道传输能力的奈奎斯特公式: C=2*H*Log2N

公式五:香农公式 受随机噪声干扰的信道情况,给出了计算信道的香农公式: C=H*Log2(1+S/N)(bps) 其中,S表示信号功率,N为噪声功率,S/N则为信噪比。由于实际使用的信道的信噪比都要足够大,故常表示成10*log10 (S/N),以分贝(dB)为单位来计算,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公式六:误码率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工作情况下的传输可靠性的指标,它定义为二进制数据传输出错的概率。设传输的二进制数据总数为N位,其中出错的位数为Ne,则误码率表示为; Pe= Ne/N 公式七:采样定律 采样定理 Fs(= 1/Ts )≥ 2Fmax 或Fs≥2Bs Fs是采样频率,Fmax 是原始信号最大频率,Ts 为采样周期,Bs(= Fmax- Fmin)为原始信号的带宽。 量化级是2的整数倍,用来生成每次采样的二进制码的个数, 2二进制码个数=量化级,比如量化级为128,则每次采样二进制码为7个 信号传输速率=采样频率*每次采样的二进制码个数 R(数据传输率)=1/T*log2N

《计算机网络与TCP与IP》实习报告(通信原理)

天津农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计算机网络仿真技术与TCP/IP》 实习报告 题目:天津农学院校园网络配置 班级:2014级物联网工程2班 姓名:李文** 学号:1408****** 指导教师:华旭** 二○一六年三月

目录 教学实习的目的 (3) 教学实习设计介绍 (3) 一、校园网模拟环境结构图如下: (7) 二、试验步骤 (7) 2、各个设备IP地址 (8) 3、首先配置VTP (9) (7)把client交换机连接server交换机的f0/2 端口设为trunk (11) 双击进入client交换机命令行配置 (12) 总结与体会 (15) 参考文献: (16)

教学实习的目的 本阶段实践目的是在结束了《计算机网络与TCP/IP 》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综合设计题目。本阶段实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网络与TCP/IP》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基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包括问题描述、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熟悉网络项目设计、实现的规范和培养团体协作精神,获得初步的网络应用经验,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实习设计介绍 由于一般校园网的主干是基于双核心的三层交换机的网络架构,但在模拟环境中整体结构受到设备性能和数量的限制,所以模拟环境的核心层采用单核心结构,汇聚层采用路由器绑定二层交换机的方法来模拟三层交换,虽然路由器绑定二层交换机不能达到三层交换机高速转发的效果,但本质上都是路由模块加二层转发模块。在实验室搭建校园网结构的环境,旨在通过实验来体会层次化架构和实现三层网络模型的思想。技术支持及分析在组建基于Cisco的校园网络结构模拟环境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本环境中将要采用的设备类型以及功能方面的相关参数。 表6-1模拟网络环境设备相关参数 在现有的思科设备基础上,只能搭建一个合适的模拟环境,不能实现万兆的骨干网,以及冗余的核心配置,通过对设备相关参数的分析,决定在遵循层次化架构三层网络结构设计的前提下,采用下列方法来实现层次化架构的三层网络模型,即单三层交换机作为核心层,路由器绑定二层交换机模拟三层交换机作为汇聚层,单二层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见图6-1)。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专栏 本课程为计算机通信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计算机学院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通信知识背景,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技术,尤其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通信和网络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阅读全文] 第1章通信系统概述 更多.. 通信按传统理解就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信息可以是语音、文字、符号、音乐、图像等等 第1节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2节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3节通信的发展趋势 第4节本书概述 第2章传输介质 更多.. 传输介质是连接通信设备,为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信息传输的物理通道;是信息传输的实际载体 第1节传输介质的基本概念 第2节双绞线 第3节同轴电缆 第4节无线信道 第5节无线信道的微波频段 第6节光纤 第3章信号的传输技术 更多..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传输是指通过物理介质传播含有信息的信号的过程 第1节传输技术概述 第2节模拟信号的调制传输 第3节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第4节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 第5节光信号的传输 第4章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 更多..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可以分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两大类,与模拟信号相比,由于数字信号在传输、交换、处理等过程中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目前的通信系统普遍是以数字信号为主的数字通信系统

概述 第1节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第2节多路复用技术 第3节数字复接技术 第4节同步技术 第5节同步数字系列(SDH) 第5章信号的交换 更多..“交换”即是在通信网大量的用户终端之间,根据用户通信的需要,在相应终端设备之间互相传递话音、图像、数据等信息 第1节交换技术概述 第2节数字程控交换 第3节ATM交换 第4节以太网交换 第5节光交换 第6章话音通信 更多.. 公用交换电话网即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它是以电路交换为信息交换方式, 以电话业务为主要业务的电信网。PSTN同时也提供传真等部分简单的数据业务 第1节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 第2节信令与信令网 第3节智能网 第7章数据通信基础 更多.. 数据通信是指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之间通过通信节点、有线或无线链路进行数字信息的交换 第1节数据通信的演变 第2节数据通信概述 第3节数据通信系统主要任务 第4节数据传输方式 第5节数据通信关键技术 第6节数据通信系统技术指标 第7节数据通信网 第8节OSI参考模型与协议 第8章局域网 更多.. 局域网是一种地理范围有限的网络,是一种使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联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第1节局域网概述 第2节局域网技术 第3节以太网 第4节家庭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