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动,各种资源不断向城市汇集,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日益扩展。扩大化的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已逐渐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发挥着辐射和带动一方的重要作用。但特大城市居住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活动频繁、人员流动加速、财富快速集聚等特点,也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老化、道路交通拥堵、公共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以及易遭恐怖袭击与破坏的风险加剧。因此,加强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研究,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预防与救援能力,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越来越成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着眼这一客观需要,笔者以我国特大城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为视角,选取天津市这个位于我国沿海开发开放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对纽约、伦敦、柏林、东京四个国外城市和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内城市的应急管理进行特点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归纳出经验教训以及有益启示;再次,重点对天津市突发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从应急预案、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资源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现状研究,在此基础上,客观梳理出天津市在应急管理上存在的10个方面不足;最后,结合天津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分别从四个大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本文力求通过对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能够对各级政府城市应急管理理念转变有所启示,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所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环境应急管理研究(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环境应急管 理研究(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环境应急管理研究(标 准版)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复合性危机事件,评估总结应对疫情的环境应急管理政策实践进展,识别我国在面对重大疫情时环境应急管理存在的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应急措施的进展分析,总结了重大疫情下环境应急管理的经验与不足,建议要健全针对重大疫情的环境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关键词】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环境风险;环境应急管理 作者简介:董战峰(1979—),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规

划与管理、环境经济与政策,E-mail:。 *责任作者:冀云卿(1988—),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管理,E-mail:。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播能力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其造成的危机已从一个公共卫生事件演变为蔓延到经济、政治、社会及环境各方面的一场复合性危机。疫情期间,生态环境部门以全力维护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目标,迅速对应急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及时作出应急响应,未发现因疫情防控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但突发疫情下我国环境风险防控的现实需求与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供给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与应急方面的研究受到关注[1-3],国内学者在环境风险评价[4,5]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6-10]等方面也逐渐开始了相关研究,但针对重大疫情的环境应急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开展该方面的理论、机理、方法与政策研究对完善我国重大疫情下的环境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的研究

Op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交通技术, 2014, 3, 96-10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c6976995.html,/journal/ojtt https://www.360docs.net/doc/8c6976995.html,/10.12677/ojtt.2014.34014 Research on the Metro Emergency Management Xin Liu, Qian Xia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Email: 5822523@https://www.360docs.net/doc/8c6976995.html, Received: May 5th, 2014; revised: Jun. 4th, 2014; accepted: Jun. 13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8c697699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y widely absorbing the foreign experiences on the Metr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metro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metro emergency management, mainly in organization system,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graded response, and safeguard measures. Keywords Metro, Emergencies, Emergency Management 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的研究 刘欣,夏倩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兰州 Email: 5822523@https://www.360docs.net/doc/8c6976995.html, 收稿日期:2014年5月5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13日 摘要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地铁应急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地铁系统发展现状,对地铁应急管理主要从应急抢险组织体系、预防与预警、分级响应、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对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看法(最新版)

( 管理体系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对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看法(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tha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ame enterprise must hav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对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看法 (最新版) 作为一名南方电网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作为一名基层班组安全员,我深知我们电网规模、用电负荷、售电量、主营业务的收入实现翻番,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基于安全生产局面的持续稳定。电网安全稳定是我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企业的“生命线”。而作为维护电网安全的实践者——一个基层班组安全员,自己原来陈旧的安全意识已跟不上现代安全管理的步伐,原宥的安全生产的管理手段已经滞后,还停留在关注“事后管理”上,不关注“流程管理”,对自己安全工作的开展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月6日我局举办了毕节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知识讲座,作为一个班组安全员我和其他负责安全管理的同事们共同参加了毕节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培训。此次培训我局邀请了

遵义供电局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赵建红高工为我们大家授课,赵高工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它具有的特点以及它运行效果等几方面结合实际采用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说教,让我和在座的各位同事们受益非浅,学到了许多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新鲜理念、特色做法,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能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发生质的飞跃。下面我就谈几点我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看法: 一、本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其鲜明的特色 在当今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国际上流行的各种安全管理体系正在广为运用,譬如针对矿山安全管理设计的安全管理体系;针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计的安全管理体系等等,但它们是针对各行业的属性而量身定做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电力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而南方电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国际安全管理的思想,结合电力行业安全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风险管理、涵盖电力生产各环节、实用、可操作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其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系统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总局及所属各局院、控股公司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中国冶金地质”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预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第三条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搞好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单位要实施全局统一的指挥调度、人力和物资的调配和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决策系统,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平时状态、警戒状态、运作过程和事故处置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务必使突发事故得到长效解决。 第五条各单位要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六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做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

第二章应急预案编制管理 第七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工作。 第八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确立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第九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体现以下工作原则: 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第十条各局院、控股公司要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一条各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必须结合本单位特点,并具有以下针对性: 1. 针对重大危险源; 2.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 3. 针对关键的岗位和地点; 4. 针对薄弱环节; 5. 针对重点工程。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

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基础知识手册

凯里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基础知识手册 一、通用部分 1、我们的安全理念是什么 答: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 2、南方电网公司有关风险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文件有《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指导文件汇编》。 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特点有哪些什么 答: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强调事前的分析与控制; 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强调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能; 以系统化、规范化为管理思想,强调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生产的绩效; 以先进管理体系为基础,突出专业化特色,实现了管理创新。 4、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解决了什么问题 答:解决安全生产“管什么,怎么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确保安全生产风险可控与在控。 5、安全生产“三大敌人”是什么 答:违章、麻痹、不负责任。 6、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强调系统的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并重,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超前控制风险,把安全防范关口前移,持续、系统地改进安全生产管理,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 7、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有哪几个单元共有多少个要素 答:南方电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共有九个单元。共有51个要素。 8、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推行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哪“三个结合”、充分发挥哪“三种人”的作用实现“两个控制” 答:“三个结合”即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相结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本单位管理现状相结合。“三种人”是领导、中层干部、骨干。“两个控制”是质量、进度控制。 9、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原则是什么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目录 一、背景 (2) 二、电力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 (3) 三、电力公司危险源分析 (5) (一)单位概况 (5) (二)危险源情况 (5) (三)危害程度 (5) 四、电力电力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6) 五、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8) 六、应急管理的主要应对对策 (9) (一)加强和完善电网建设 (9) (二)完善事故监测、预警、报告等制度 (9) (三)应急管理日常规章制度 (10) (四)电力应急队伍和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 (11) (五)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运工作 (12) (六)设立电力应急专项资金 (12) (七)完善预案机制、培训和演练 (13) (八)高度应急响应 (13) (九)做好宣传解释,消除舆情 (14) 七、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本文针对电力公司生产过程中会遇到的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电力公司危险源分析、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安全;应急管理 一、背景 电力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电力系统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核心内容。电力发展,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结果,也向人类敲向保护电力安全的警钟。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这些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数次较大停电事故,使其受到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如2003年8月14日发生的美国和加拿大大面停电,影响约5000万人;2008年1月,大范围的暴雪低温,造成中国南方电网大面积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汶川8.0级地震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有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4.20地震等,这些停电事故,暴露出电力系统在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着较多难题。 电力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百姓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虽然在电力系统的电气安全运行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电力系统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难免受到极端自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编号:AQ-BH-07117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 描 Sc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troCh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 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 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 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 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 范、保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 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03年就成

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工作。2008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结合同行业事故教训和多年工作实践,中国石油重点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

城市突发强降雨应急管理研究及应用

城市突发强降雨应急管理研究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06T09:06:54.3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1期作者:赵柏涛 [导读] 摘要:现阶段,全球的气候都处于异常的情况,频繁出现突发性强降雨,给城市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重中之重的影响。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银川供电公司宁夏银川 751000) 摘要:现阶段,全球的气候都处于异常的情况,频繁出现突发性强降雨,给城市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重中之重的影响。站在应急管理的角度上来看,科学合理的对城市突发强降雨的排涝应急工作进行指导,可以促进城市防汛排涝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突发强降雨;应急管理;研究应用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也是最大的一个国家,因此,也是世界上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2010年我国相关部门调查的351各城市中显示,2008年到2010之间,共有百分之六十二的城市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有137个城市遭受过3次以上的洪涝灾害,并且其中57个城市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各小时。随着全球性气候发生变化,我国部分城市经常会出现突发强降雨,使得我国成为受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1突发性强降雨对城市产生的危害和影响 城市突发性强降雨所导致的内涝,主要是因为城市连续出现强降雨并且超出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又或者因为排水管排水网系统不通畅,使排涝泵站不能正常的运行,进而导致城市内产生大量的积水灾害。普遍来讲,当城市内产生积水时,当积水的深度达到15厘米至20厘米时,便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交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其他灾害,这样就是所谓的城市内涝。突发性强降雨对城市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道路出现积水,尤其是地道桥或者低洼地段等会出现大量的给水,更为严重的会出现阻碍到交通的正常运行、公交或者轿车熄火抛锚被淹等现象,而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其次,临街地下商场商户、居民地下室、地下停车场、棚户危房或者稠密的居民等,一旦出现强降雨,便很容易导致风险区域易倒灌受淹,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转移,便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再次,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排水管网出现杂物堵塞或者淤积等现象,不仅降低了雨水的泄流速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积水程度,进而增加了相关人员的清掏工作;最后,在建工程中容易出现基坑淹灌、道路塌坑、或者电力起火等危险事件。 2对城市突发强降雨的有效应急管理措施 2.1编制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 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城市运行情况来看,突发性强降雨所造成的洪水泛滥以及内涝问题,对城市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重视对城市突发强降雨的应急管理措施,保证救灾抗灾能够高效的运行,同时也编制科学合理的排涝预案。我国国务院在2006年1月8日针对城市突发强降雨现象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预案》,为城市排涝编制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同时也科学合理的框架了相关体系 2.2城市排涝的应急管理体制 城市排涝的主要抢险力量来自预政府、市政、交通、公安、水务、建委、城管、房产以及电业等部门构成的,当地驻地的武警官兵部队作为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可以在必要时,向相关部门申请当地武警官兵部队介入到实际的救灾工作当中。与此同时,水文、财政、电信、教育、气象等部门应配合救灾部门的实际工作,并且要随时像其传递准确的信息。上诉的所有部门虽然有各自的救灾工作,但是也要服从总体指挥部的命令进行工作。 2.3城市排涝的应急管理机制 城市的排涝抢险工作不仅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部门单位,而且在突发强降雨的时候又多呈突发性,在抢险的过程中时间非常少,同时预警的准确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抢险的时间,因此,气象水文部门一定要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可靠性。除此之外,城管部门和公安交警的道路检测系统,也应该为抢险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进而保证指挥部能够提供科学有效的抢险措施。指挥部应根据抢险现场的实际情况,去下达相应的抢险任务给各执行部门。然后各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整合现有资源进行衡量,一旦出现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一定要将其问题如实汇报给防汛的指挥部,请求当地武警部队的调度等,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 2.4城市排涝的应急管理法制 应急管理法制是在出现事故时,应对国家权利和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和社会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也可以促进各项应急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城市排涝应急管理上,一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0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01-0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005-07-0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06-10)、《洪涝灾情报送及发布管理办法》、《市河道管理条例》、《市城市排水条例》、以及《省河道管理条例》等进行。只有严格按照上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应急管理,才能保证救灾工作的高效进行。首先,可以通过严谨的法律手段,去科学合理的调整各种社会管理,使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更加良好,进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会受到侵犯。然后,在发生各种事故时,能够保证救灾工作有法可依,高效的消除紧急状态,使法制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的延续。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的突发强降雨对城市的正常生活有着重中之重的影响,现阶段,虽然各地政府对于城市的应急排涝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在实际城市的应急排涝抢险工作中,依旧有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会耽误抢险工作的进行,并且也没有足够的抢险经验,使得应急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的情况,没有典型案例可以参考。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借鉴应急管理的系统性管理模式,去科学有效的指导城市应急排涝抢险工作,除此之外,也应该建立完整的指挥体系,进而形成科学、合理、有效、以及规范的应急排涝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淼. 关于编制城市突发强降雨排涝应急预案的几点建议[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07):42+44. [2]尚全民,胡亚林,赵璞.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形势分析[J]. 中国防汛抗旱,2015,25(03):1-5. [3]姜仁贵,王小杰,解建仓,张永进,梁骥超. 城市内涝应急预案管理研究与应用[J]. 灾害学,2018,33(02):146-150. [4]杨俊军.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7(07):23-24. [5]王建,郑福寿,傅亮. 江苏省应对城市突发强降雨管理对策[J]. 中国防汛抗旱,2013,23(03):36-38.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线网化的地铁运营向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充分调研广州地铁应急管理的基础上,从应急组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管理4 个方面论述建立科学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突发事件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公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具有建设要求高、技术复杂度高、客运环境封闭、运转强度大等特点,因此在地铁建设和运营方面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加强对地铁建设、运营、设施保护3方面的安全监管工作,建立了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总结的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了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施工安全、运营设备稳定和系统设施安全。 1 应急组织管理 应急组织机构是应急体系的中枢,是日常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规章制度监督的主体机构,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组织机构也是应急指挥的决策和执行机构。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化的特点,轨道交通应急组织机构须进行分级设置,分为3个级别,分别是总公司层级应急组织机构、线网应急组织机构和线路应急组织机构,见图1。各应急组织机构根据所处层级,其分工各不相同,见表1。

目前,应急系统的管理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代理工作模式和协同管理模式。本文建议采用分层协作、集中管理的工作模式。其中,线网应急机构和各线路应急组织机构在常态状况下属于生产调度指挥部门,内设应急值班岗位,负责该机构从常态向应急状态的转化。总公司应急机构是地铁公司内专业应急机构,常设应急值班岗位,负责与总公司应急委员会成员的联系与协调。3个层级间的关系为逐层向上负责,即各线路应急机构对线网应急机构负责,线网级应急机构对总公司级应急机构负责。 采用这种模式的设置是根据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确定应急指挥的中枢,从而使微小的突发事件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够面向整个地铁公司甚至全社会进行应急资源的协调与调度。这样的应急组织架构设计,可以与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生产调度指挥体系进行无缝集成,节约大量建设成本和人力成本。 2 应急预案管理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2青海气象2007年第4期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王 (青海省气象局 墓 西宁610001) 摘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人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即:自然灾害应急管 理,监测,预警是起点和首选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 管理的基础;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1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增强全社会防灾减 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 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加强应急管理,是维 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自然灾害的属性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 2.1自然灾害的属性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 发灾难性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现代汉 语词典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水,旱,病,虫,鸟,兽, 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据此定义,自 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引发灾害的致灾因素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其严重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决定的.其社会属性包括其承灾体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以及物质与人群的承灾能力. 2.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是世界上危 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的探讨

————————————————————————————————作者:————————————————————————————————日期: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和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十分紧迫。本文将探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分析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为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1、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现代工业、新技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生产、生活、环境、技术、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公共安全是指为了使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根据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大方面。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付、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滚轮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将重点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时的紧急控制和处理阶段,即应对阶段。虽然应急管理也有灾前的准备和灾后的恢复,但应急管理中的准备和预防是为应对服务的,恢复是对灾后造成后果的即时性、被动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是应对活动的自然延伸。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是建立在防灾、减灾思想基础上的,也就是能够预防的阻止、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姜平(1962 ),男,江苏海门人,中外领导科学研究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从事领导科学和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2011年第2期(总第159期)理 论 探 讨 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11General No 159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姜 平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实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应对处置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社会动员和保障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社会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关键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1)02-0138-05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课题的提出 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应对各种危机、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多、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难以预料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难以控制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事故灾难、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跨国重大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传播频繁出现。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高度复合化的特点和趋势。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原本并不复杂的危机和突发事件显得越来越复杂。应对这种高度复合化的危机和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才能奏效。过去那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零打碎敲 式的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二是高度叠加化的特点和趋势。往往是一系列危机和 突发事件累积以后一起爆发,各种重特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则很难应对。三是高度非常规化特点和趋势。一些历史 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危机和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这使得原有的各种应急管理预防、决策、处置、善后等措施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挑战。只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防控、应对和善后体系,处置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处置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应对处置转变,由一国为主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仅2010年就发生各种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300多万件,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 元,维护社会稳定的费用超过国防开支。[1] 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应对各种灾害、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 非典 疫情以后,中国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入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在全力应对各类重特 138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经理日报/2006年/9月/14日/第A01版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王宇天白冰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的钢铁企业应急预案实施与生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贺黎光介绍,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 贺黎光说,从2003年底开始,在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门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发布了有关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也已基本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 为了规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守则》,已多次征求了意见,正在修改完善,即将下发。许多地方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列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交工验收中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有力推动了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目前,一些企业集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应急预案编制步伐,也有一些企业在编制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其下属的各级企业单位也都编制了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内部自下而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去年以来,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各类重特大事故中共使20多万人摆脱险情。 贺黎光说,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有较大程度进展,相关的法规、条例正在加紧制定和出台当中。《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已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草案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议后,已修改成稿。与此同时,公安部、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还下发了《重特大事故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等一些相应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应急救援法规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 据贺黎光介绍,去年以来,我国矿山救护队伍参加矿山事故抢险5017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6814人,其中2292人获救生还;水上救援队伍对2467起事故进行了救援,抢救遇险人员27644人,使26304人获救;公安消防队伍扑救火灾12.2万起,参加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事故、倒塌事故等各类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9.6万次,抢救和疏散遇险人员12.5万余人;电力救援机构短时间内成功地处置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等等。 据了解,目前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已经国务院同意,并纳入《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列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与此同时,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工作逐步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应急投入加大,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尽管中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因应急“失效”和处置不当等原因影响救援效果,导致事故扩大及人员伤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贺黎光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如果应急处置妥当,还可以减少伤亡人员。 贺黎光指出,如果我们的应急预案有效可行,救援队伍素质高,救援装备水平高,加之救援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摘要: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具有较大的 影响,但在实际管理体系中,却出现了管理效率不高、职责不明确等情况,为此,有必要强化对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探索完善体系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管理现状与原因,并结合城市排水基础设 施应急管理需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完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排水;应急;管理 引言:在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属于一项关键组成内容,但由于长期以来地方相关部门未能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城市排水应 急资源缺乏,应急管理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为此,应当高度重视起城市排水基 础设施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而为排水风险的治理提供可靠支持。 一、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管理现状与原因 1、现状 (1)乱挖乱建的问题屡屡出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按统一的规划进行,缺乏预见性、长远性和协调性。交通、水电、通信、城建等部门,没有统一 协调,想挖就挖,想建就建。 (2)私接问题禁而不止。在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上自建房屋禁而不止。私自搭建的房屋没有规划又无单位管理,随意拉线接入、占压管线,造成地下排水管网 堵塞。对于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产生了破坏,并且不利于救援工作的 开展。 2、原因分析 (1)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缺乏具体应急管理制度。 (2)有关基础设施管理的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性。 (3)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企业管理职能弱化且复杂,造成了管理的空隙。 二、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遵循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应急抢险工作应在应急抢险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健 全分类管理、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 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实行分级处置。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突发 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急抢险指挥部及其所属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 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2、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预防为主 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把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应急 网络建设,注重抓好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物资储备、演练演习。力争将突发事 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协调配合、资源整合 在应急抢救中,应当从全局进行考虑,合理运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减少成本,规范体制、制度,调动起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对各部门之间、企业与社会有关 力量的协调联动。 三、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1、明确应急管理主体与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