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11020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11020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11020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普通感冒(common cold)是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普通感冒并不“普通”,据国内外资料报告,普通感冒可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2010年由中国哮喘联盟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联合组织的一项 “普通感冒的诊治现状和认知程度的调查”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滥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情况。为进一步增进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正确认识,避免因治疗不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我国普通感冒的临床诊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和急诊医师分会共同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参考国内、外有关普通感冒诊治的共识和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文献,起草了《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以规范普通感冒的诊治,指导正确合理用药,从而提高普通感冒的诊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一、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成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儿童平均6~8次。普通感冒可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资料,30%的误学和40%的误工是由普通感冒引起,普通感冒每年导致23亿天的误学及25亿天的误工,每年因普通感冒就诊人次为27亿人次,每年用于缓解咳嗽等感冒症状的非处方药物花费近20亿美元,而抗菌药物的使用花费22.7亿美元。

另外并发症的治疗和原发疾病恶化等造成的医疗费用也明显增加了疾病的负担。

二、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一)病因

1、病原学

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危险因素

感冒的危险因素包括季节变化、人群拥挤的环境、年龄、吸烟、营养不良、应激、过度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二)病理生理

感冒病毒与气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及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包括激肽、白三烯、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入鼻黏膜, 鼻腔腺体分泌增加,出现流清涕及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并产生发热、全身疼痛等全身症状。症状往往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16 h 内出现,并在24~48 h 达到高峰,在2~3 d内达到病毒排出高峰。

病毒还可直接感染下呼吸道,导致相关的炎症反应,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上调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表达等机制造成下呼吸道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常在冬春季节和季节交替时发病,起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初期也可有咽部不适或咽干,咽痒或烧灼感。 2~3天后变为稠涕,可有咽痛或声嘶,有时由于耳咽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少量咳痰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严重者除发热外,可感乏力不适、畏寒、四肢酸痛和

头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一般5~7天后可痊愈。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感冒

并发症。若伴有基础疾病的普通感冒患者则临床症状较重且迁延,容易出现并发症使病程延长。

查体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胸部查体多无异常。伴有基础疾病或出现并发症者可以查到相应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2、病毒学检查:临床上一般不需要做普通感冒的病毒学检查,主要用作流行病学研究。

⑴病毒特异抗原及其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病毒特异的核蛋白或基质蛋白。还可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编码感冒病毒的特异基因片段。RT-PCR法或实时定量PCR法为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4-6h内可出结果。

⑵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部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肺标本中分离出有关的病毒。病毒分离耗时,实验室技术要求高,但是病原学确诊的方法。

⑶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发病后7d内和恢复期后2-3w采集双份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测定,后者抗体滴度与前者比较有4倍或以上增高。血清学检查常用于回顾性分析。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普通感冒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并在排除其他疾病的的前提下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该病起病急,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全身中毒病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较轻。老年人及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者易并发肺炎。

2.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等,临床多见混和感染。多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性鼻涕增多,嗅觉减退和头痛。急性鼻窦炎病人可伴发热及全身不适症状。

3.过敏性鼻炎

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多于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等)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过后如正常人。仅表现为鼻部症状或感疲劳,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且病程较长,常年反复发作或季节性加重。

4. 链球菌性咽炎

主要致病菌为A型?-溶血性链球菌。其症状与病毒性咽炎相似,发热可持续3-5天,一般病程在1周左右。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咽部炎症为主,可有咽部不适、发痒、灼热感、咽痛等,可伴有发热、乏力等;检查时有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链球菌型咽炎诊断主要靠咽拭子培养或抗原快速检测。

5.疱疹性咽峡炎

发病季节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有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环绕红晕;病毒分离多为柯萨奇病毒A。

六、治疗

(一)治疗原则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性细菌感染。

(二)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发热、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患者应卧床休息,戒烟,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

普通感冒治疗时应首选口服药物,一般不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补液仅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因感冒导致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者;②由于患者严重腹泻或高热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③由于胃肠不适、呕吐而无法进食者。

(三)药物治疗

普通感冒的药物治疗应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临床常用的药物种类如下:

1、减充血剂

该类药物可以使感冒患者肿胀的鼻黏膜和鼻窦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症状。伪麻黄碱能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的血管,对血压的影响较小,是普通感冒患者最常用的减充血剂。其他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素等,可导致血压升高等,应特别注意。这类药物除口服,还可直接滴鼻或喷鼻,

但一般连续使用不宜超过七天。

2、抗组胺药

该类药物具有抗过敏作用,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但该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疲乏等,从事车船驾驶、登高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等情况应慎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 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具有穿过血脑屏障、渗透入中枢神经细胞与组胺受体结合的能力,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因此被推荐作为普通感冒的首选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尽管具有非嗜睡、非镇静的优点,但因其没有抗胆碱的作用,因此不能镇咳。

抗组胺的鼻喷剂,局部作用较强而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3、镇咳药

常用的镇咳药根据其药理学作用特点分为两大类:

⑴中枢性镇咳药:为吗啡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该类药物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又可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等两类。①依赖性镇咳药:如可待因,可直接抑制延髓中枢,镇咳作用强而迅速,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由于具有成瘾性,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短暂使用。②非依赖性镇咳药:多为人工合成的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镇咳药,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痛和镇静作用,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亦无成瘾性多种非处方性复方镇咳药物均含有本品。

⑵周围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及效应器中的

某一环节而起到镇咳作用。这类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和黏膜防护剂。①那可丁:

阿片所含的异哇琳类生物碱,作用与可待因相当,无依赖性,对呼吸中枢无抑制

作用。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②苯丙哌林:非麻醉性镇咳药,可抑制外周

传入神经亦可抑制咳嗽中枢。

4、祛痰药

祛痰治疗可提高咳嗽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率。祛痰药的作用机制包括:增加

分泌物的排出量;降低分泌物粘稠度;增加纤毛的清除功能。常用祛痰药物包括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已新、乙酰半胱氨酸以及羧甲司坦等。其中愈创木

酚甘油醚是常用的复方感冒药成分,其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气道分泌物增多,降低粘滞度,有一定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达到增加粘液排出的效果。常与抗

组胺药、镇咳药、减充血剂配伍使用。

5、解热镇痛药

主要针对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该类药物如对乙酰

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

出汗与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通过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对

乙酰氨基酚是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但应注意对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可能造成肝

损伤甚至肝坏死;有报道布洛芬可增加感染的严重性。

目前市场上的感冒药大多为复方制剂,含有上述各类药物或其他药物中的两

种或以上(见表1)。

表1 常用治疗感冒的复方制剂一览表

组方成分

药品名称

解热镇痛药缩血管药镇咳药抗组胺药抗病毒药其他成分

新康泰克(蓝装)

伪麻黄碱

(90mg) 氯苯那敏(4mg)

新康泰克(红装)

对乙酰氨基酚

(500mg) 伪麻黄碱

(30mg)

右美沙芬

(15mg)

氯苯那敏

(2mg)

速效伤风胶囊

对乙酰氨基酚

(250mg) / /

氯苯那敏

(2.5mg)

/

咖啡因(15mg)

人工牛黄(10mg)

新速效伤风胶囊

对乙酰氨基酚

(250mg) / /

氯苯那敏

(2mg)

金刚烷胺

(100mg)

咖啡因(15mg)

人工牛黄(10mg)

泰诺感冒片

对乙酰氨基酚

(325mg) 伪麻黄碱

(30mg)

右美沙芬

(15mg)

氯苯那敏

(2mg)

/

/

日夜百服咛(日片)对乙酰氨基酚

(500mg)

伪麻黄碱

(30mg)

右美沙芬

(15mg)

/ / /

日夜百服咛(夜片)对乙酰氨基酚

(500mg)

伪麻黄碱

(30mg)

右美沙芬

(15mg)

氯苯那敏

(2mg)

/ /

快克

对乙酰氨基酚

(250mg) / /

氯苯那敏

(2mg)

金刚烷胺

(100mg)

咖啡因(15mg)

人工牛黄(10mg)

感冒通双氯芬酸(15mg)/ /

氯苯那敏

(2.5mg)

/ 人工牛黄(10mg)

感康片

对乙酰氨基酚

(250mg) / / /

金刚烷胺

(100mg)

咖啡因(15mg)

人工牛黄(10mg)

泰克胶囊对乙酰氨基酚/ / / 金刚烷胺人工牛黄(10mg)

(250mg) (100mg)

白加黑 (白片)对乙酰氨基酚

(325mg)

伪麻黄碱

(30mg)

右美沙芬

(15mg)

/ / /

白加黑 (黑片)对乙酰氨基酚

(325mg)

伪麻黄碱

(30mg)

右美沙芬

(15mg)

苯海拉明

(25mg)

/ /

克感敏片对乙酰氨基酚

(126mg)

氨基比林

(100mg)

/ /

氯苯那敏

(2mg)

/ 咖啡因(30mg)

丽珠感乐

对乙酰氨基酚

(162.5mg) 伪麻黄碱

(15mg)

/

特非那定

(15mg)

/ /

惠菲宁 伪麻黄碱

6mg/ml 右美沙芬

2mg/ml

氯苯那敏

0.4mg/ml

惠菲芬

布洛芬

20mg/ml;

200mg/片 伪麻黄碱

3mg/ml;

30mg/片

氯苯那敏

0.2mg/ml;

2mg/片

复方感冒药的选用原则:尽管治疗感冒的药物品种繁多,名称各异,但其组成相同或相近,药物作用大同小异,因此复方抗感冒药物应只选用其中的一种,如果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复方感冒药,可导致重复用药、超量用药,增加上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有研究资料显示,对于早期仅有鼻部卡他症状的感冒患者,服用盐酸伪麻黄

碱和扑尔敏第一天,鼻塞、流涕、打喷嚏、流眼泪症状即有改善,服药四天后上述症状改善均达到90%左右,表明这一组合可迅速改善或消除鼻部症状。因此,伪麻黄碱和扑尔敏作为经典复方组合推荐用于治疗早期仅有鼻部卡他症状的感冒的治疗。当在鼻部卡他症状基础上出现咳嗽、全身酸痛、发热等症状时建议服用含镇咳成分和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

疗程:由于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因此普通感冒治疗用药不应超过7 天,如果1周后上述症状仍未明显好转或消失,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给予进一步的治疗。

㈣抗感染药物与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杀灭病毒,所以不宜用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而且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是无效的。

虽然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无效,据报道大约50%的患者在没有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而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副作用,滥用抗菌药物还易诱导细菌耐药发生。只有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和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度应用抗病毒药物有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治疗

儿童:由于非处方感冒药物在两岁以下幼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尚未被确认,因此不能用于幼儿的普通感冒。若其症状必须应用药物控制,则应该使用国家药政部门批准在幼儿中使用的药物。2~5岁的儿童,伪麻黄碱的剂量为成人的1/4,6~12岁的儿童,伪麻黄碱的剂量为成人的1/2,尽量使用糖浆或混悬液制剂。

儿童发热应慎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因为后者可诱发Reye综合征并导致患儿死亡。

孕妇、哺乳期妇女:应特别慎重使用感冒治疗药物。孕妇尽量不使用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苯海拉明、布洛芬、右美沙芬等,以免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孕期延长。妊娠三个月内禁用愈创木酚甘油醚。哺乳期妇女尽量不要使用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金刚烷胺等,因为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乳汁影响幼儿。

其他: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症状者和/或有溃疡病穿孔病史者应慎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成分的感冒药物。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等行业工作者应谨慎服用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的感冒药物,因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具有嗜睡的副作用,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

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或心脏病以及同时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禁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慎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物。青光眼患者不建议使用伪麻黄碱作为局部用药。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痰液引流不畅的患者和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含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的感冒药物,因为可待因和右美沙芬的中枢镇咳作用可影响痰液的排出。

总之,医师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普通感冒不同症状,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感冒药物治疗策略。

七、预防

1、普通感冒密切接触会有传播的可能,故患病者要注意相对的隔离。

2、勤洗手是减少患感冒的有效方法。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改善营养状态;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

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感冒最好的方法。

4、年老体弱易感者应注意防护,感冒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

场合出入。如条件许可,可服用经临床验证有效的,可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细菌

菌体成分复合物的药物。

5、导致感冒的病毒及血清型众多,且RNA病毒蛋白频繁变异,因此,很

难研发出感冒疫苗。流感病毒疫苗对普通感冒无效。

起草专家名单(按章节先后顺序):林江涛(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

刘国梁(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于学忠(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苏楠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周新(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王仲(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邱晨(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呼吸内科)、殷凯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陆一鸣(上海交通

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陈正贤(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通讯作者:林江涛,100029北京,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Email:jiangtao_L@https://www.360docs.net/doc/8c6980808.html,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 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2-3]。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4-8]。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9-12]。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 遗漏病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13-14],而70%~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问诊而确诊或明确方向的。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眩晕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性相关检查而漏诊。在日常诊疗中,眩晕常常被拘泥于几个本来认识就模糊的疾病,例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或笼统地称之为“眩晕综合征”。其次表现在治疗方面。由于不了解前庭康复的重要性,长期应用前庭抑制药物,延缓了前庭功能恢复[15-16];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比率过低等。 三、常见眩晕的病因及诊疗建议 对于眩晕而言,周围性和中枢性病变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以及预后等完全不同。鉴于此,实践中将脑干、小脑神经核以及核上性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反之,则称为周围性眩晕[17-18]。 ㈠中枢性眩晕 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检可见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体征;大部分中枢性眩晕的病灶位于后颅窝。临床诊疗需遵从神经科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常提示中枢性眼震[13-14]。 1.血管源性:发病急骤,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结果。诊断及治疗均需遵照 脑血管诊疗指南[19-21]。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症状刻板样反复发作,表现为:持续数分钟的眩晕,脑神经、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尽管近年来医学科技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直到今天医生们所面临的多数疾病,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无法彻底治愈的,即使最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也往往需要终生不间断治疗。感染性疾病与上述疾病截然不同,其中大多数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一部位,因此,与感染有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只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某些老年性肺炎,可以无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也可缺少呼吸道症状,可能只表现为意识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没有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帮助就可能发生误诊。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有一些酷似感染的临床表现,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此时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诊断的参考意义更大。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外,某些生物标志物对判定患者的预后与确定抗感染疗程也有较大帮助,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细菌、真菌、结核、病毒)。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决定编写此共识,争取尽量系统、客观、全面地向临床医生介绍常用的和即将在临床推广的与感染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其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及情绪变化等。 白细胞总数升高合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白细胞升高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原因。 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及某些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可致白细胞减少,在细菌感染中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沙门菌感染、结核和布鲁菌病;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同时合并嗜酸粒细胞下降常提示沙门菌感染。应当注意的是,除上述情况外,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时,白细胞总数也可显著减少,常提示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 范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一、概述 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临床常见有普通感冒、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二、典型病史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烟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出现流泪,咽痛。全身症状轻,低热、轻微头痛等。 2.细菌性咽-扁桃体炎: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度以上。 三、典型体征 1.普通感冒: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2.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四、常规检查 1.血常规 2.病毒抗体检查 3.鼻咽部分泌物、渗出物病原菌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 4.胸部X线检查:除外肺部炎症性疾病 五、诊断依据 结合病史、鼻咽部的症状体征,血常规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六、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明显流行性,鼻咽分泌物可查到流感病毒。 2.过敏性鼻炎:发病有明显的诱因,鼻腔黏膜苍白,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这些疾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和流行区密切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 七、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足够热量。 2.对症治疗: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 3.抗菌药物治疗:经验用药常选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细菌培养有结果根据药敏选择。 4.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和中成药成分可选用。

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周仁芳 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Ann Rheum Dis, 2014, 73(1): 17-23. Front Immunol, 2015, 6: 412. Auto Immun Highlights, 2016, 7(1): 1.

术语的标准化 一、ANA的定义 传统定义:抗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狭义定义 现代定义: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广义定义 靶抗原分布:细胞核 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细胞分裂周期 1.关于抗核抗体概念及核膜型临床意义的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77. 2.关于建议更新抗核抗体概念的意见.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766. 3.Ann Rheum Dis, 2014, 73(1): 17-23. 二、ANA检测的临床应用范围 Clin Dev Immunol, 2012(2012): 494356.Am J Med, 2013,126(4):342-348.

ACR:无ANA阳性和临床怀疑免疫介导性疾病,不建议检测ANA特异性抗体。 CRA:若患者无SLE或其他结缔组织病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不建议进行ANA筛查。 Autoimmun Rev, 2016 ,15(3):272-280. 50100 150200250300350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60岁 男性女性 Arthritis Rheum, 2012 ,64(7):2319-2327.SLE 患者在临床症状前9.4年可检测到相关抗体 N Engl J Med, 2003,349:1526-1533. ANA, aPL, anti-Ro, anti-La anti-dsDNA anti-Sm 、rRNP SS 患者在临床症状前18年检测到ANA JAMA,2013 ,310(17):1854-1855.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普通感冒(common cold)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普通感冒并不“普通”,据国内外资料显示,普通感冒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而致死。2010年由中国哮喘联盟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联合组织的“普通感冒的诊治现状与认知程度的调査”表明,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滥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情况。为进一步增进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认识,避免因治疗不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我国普通感冒的临床诊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共同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参考国内外有关普通感冒诊治的共识和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文献,起草了本共识,以规范普通感冒的诊治,指导正确合理用药,从而提高普通感冒的诊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一、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成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儿童平均6~8次。普通感冒可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资料显示,30%的误学、40%的误工是由普通感冒引起,普通感冒每年导致23亿天的误学、25亿天的误工,每年因普通感冒就诊的人次为27亿人次,每年用于缓解咳嗽等感冒症状的非处方药物费用近20亿美元,而抗菌药物的费用22.7亿美元。另外,并发症治疗及引起原发病恶化等使得医疗费用明显增加,加重了疾病负担。

二、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一)病因 1.病因: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危险因素:感冒的危险因素包括季节变化、人群拥挤的环境、久坐的生活方式、年龄、吸烟、营养不良、应激、过度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二)病理生理 当病毒到达咽喉部腺体区时,病毒与气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病毒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及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包括激肽、白三烯、IL-1、IL-6、IL-8和TNF 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入鼻黏膜,鼻腔腺体分泌增加,出现流清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并产生发热、全身疼痛等全身症状。症状往往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16h内出现,并在24~48h达高峰,在2~3d内达到病毒排出高峰。病毒还可直接感染下呼吸道,导致相关的炎症反应,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及上调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等,导致下呼吸道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常在季节交替和冬、春季节发病,起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初期也可有咽部不适或咽干,咽痒或烧灼感。2~3d后变为稠涕,可有咽痛或声嘶,有时由于咽鼓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少量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 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1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 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 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对国际肝细胞癌诊疗指南与共识的评价 由于肝癌中大多数是肝细胞癌(HCC,临床处理涉及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科和医学影像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于肝癌规范化诊治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以便为患者在确诊后选择最适合的首选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目前国际上已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肝癌治疗指南,主要包括:①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肝癌临床实践指南;②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 HCC临床治疗指南;③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治疗指南;④美国外科学院(ACS制定的共识。 肝细胞癌的分期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1]就眩晕诊治的相关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并达成 共识以来,我国眩晕的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家对眩晕的认识逐渐清晰,诊断与治疗方案日趋规范。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更新,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对7年前发表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进行适当的更新。 一、相关的概念关于眩晕或头晕的定义和分类,国际上目前存在2种方案。美国2位学者Drachman和Hart[2]在1972年把头晕分类为眩晕、晕厥前、失衡和头重脚轻:眩晕是指外界或自身的旋转感,晕厥前是指将要失去意识的感觉或黑矇,失衡是指不稳感,头重脚轻(lightheadedness)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较难定义的症状[2,3,4]。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姿势性症状是指不稳感和摔倒感;前庭-视觉症状是指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上述4组症状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5]。除头晕之外,巴

拉尼协会对前庭症状的界定清晰[5,6],较美国学者概念有明显的进步。 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7]。其中,眩晕和头晕的含义与国外基本一致,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7],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准确和完整的病史采集可以使70%以上眩晕/头晕的诊断近乎明确[1],但由于对'眩晕/头晕'等词意理解的差别,一些病历中常出现'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的现象[8],影响了资料的可靠性;一些病历中还存在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信息的丢失[1],导致诊断要素的缺损。本共识建议:问诊需要还原眩晕/头晕的真实场景,并使用简练的语句如实地记录;在准确掌握前庭症状的若干亚类的定义之前,病历记录应避免仅仅使用简单的'头晕'或'眩晕'等词组替代对平衡障碍场景的描述;眩晕/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因素,须完整地记录。 除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外,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包括自发性眼球震颤、视动性检查、前庭-眼反射以及前庭-脊髓反 射等内容[9,10,11]。眼球震颤、平滑跟踪、甩头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均属于基础性的检查,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或判断前庭功能低下的侧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位置试验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隐睾诊疗专家共识

隐睾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 选自: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8,39(7) 隐睾(Cryptorchidism)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1,2]。然而,临床医师对隐睾的认识存在不足、诊疗欠规范,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并且在治疗时机、手术策略、激素干预与否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因此,为提高对隐睾诊治的全面认识、规范我国隐睾诊疗方案,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形成专家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隐睾诊疗指南。 一、流行病学及分类 隐睾在足月男婴1岁时发病率约1%~4.6%,早产儿隐睾发生率明显增加,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其隐睾的发生率高达60%~70%[3]。早产儿出生后睾丸会继续下降,至12周龄其隐睾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接近足月儿水平。临床上将隐睾分为可扪及睾丸和未扪及睾丸两类,约80%的隐睾睾丸可扪及[4]。睾丸是否可扪及和其具体位置是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诊断 体格检查是确诊隐睾、鉴别回缩性睾丸的唯一方法,也是区分可扪及睾丸和未扪及睾丸的可靠方法。超声对睾丸体积测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仅靠超声检查诊断隐睾和选择手术方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于隐睾的诊断价值不大[5]。 为提高体检阳性率,强调多人、多次、多体位重复体检。检查时将患儿置于平仰卧位或双腿交叉卧位,在腹股沟区采用"挤牛奶样"手法从内环口向阴囊方向推挤睾丸。若能将睾丸推入阴囊,但松手后睾丸又退缩回腹股沟区,称为滑动性睾丸,属于隐睾范畴;若松手后睾丸能在阴囊内停留,称为回缩性睾丸,非真性隐睾。检查者应避免手温过低,因冷刺激致过度提睾反射而影响检查结果。 若发现患侧睾丸未扪及,但健侧睾丸较正常同龄儿睾丸增大的情况,常提示患侧睾丸缺如或萎缩[6]。由于该体征缺乏诊断特异性,不能因此而否定外科探查必要性。腹股沟区未扪及睾丸,需仔细检查耻骨区、股部、会阴部以除外异位睾丸。最常见的异位睾丸位于 Denis-Browne小窝(即腹外斜筋膜与Scarpa筋膜间的浅表小窝)。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是确定腹腔内隐睾、睾丸缺如或萎缩的可靠手段。麻醉状态下再次进行体检,部分最初未触及的睾丸此时可扪及。探查精索血管盲端未见睾丸组织是睾丸缺如的诊断依据;若精索血管末端见囊皮样组织而无睾丸实质,则为睾丸萎缩。双侧未扪及睾丸或任何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9%,但血糖达标率仅为49.2%[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主要表现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血糖波动大、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为了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有效的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还能够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2]。 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糖化白蛋白(GA)和HbA1c的测定、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3]。CGM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立体的监测手段,2014年新型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获批在欧盟上市,为血糖监测领域带来革命性转变。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国际会议2017年发布的最新国际共识中,将FGM归入间歇按需式CGM一类。它有别于既往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不需要指血校准,只需要扫描就可以获知即时葡萄糖值,并可以提供14 d的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4,5]。

国际上,针对FGM的临床应用已经出台一系列指南和共识。2017年的最新《持续葡萄糖监测国际共识》[4]认为,使用FGM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血糖变异性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2017年英国对FGM的适应人群、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应用建议[6];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的联合声明[7]也提出在药物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FGM的建议;2018年法国在有关CGM的实施、教育和解释指南中发表立场声明,将FGM视为SMBG的替代方案,并对如何使用FGM的血糖趋势箭头作为临床治疗决策提出了建议[8]。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2018年11月我国也发布《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9],现对共识中FGM应用的准确性评估、报告相关指标、临床获益及读图方法等做深入解读。 一、FGM的准确性评估 对于FGM,准确性评估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数值准确性和临床准确性[10]。数值准确性是指参考值的一致性分析,采用平均相对误差(mean absolute relative difference,MARD)来评判。MARD的计算是即时的葡萄糖值与对应的比对金标准的差异百分比的平均值。从计算方式上来说,MARD主要是模拟葡萄糖曲线与真实血糖曲线的相似程度,这是不同于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地方,后者的准确性评估更关注点血糖的准确性,而以FGM为代表的CGM准确性更偏重于血糖曲线的模拟程度。目前,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9%,但血糖达标率仅为49.2%[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主要表现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血糖波动大、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为了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有效的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还能够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2]。 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糖化白蛋白(GA)和HbA1c的测定、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3]。CGM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立体的监测手段,2014年新型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获批在欧盟上市,为血糖监测领域带来革命性转变。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国际会议2017年发布的最新国际共识中,将FGM归入间歇按需式CGM一类。它有别于既往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不需要指血校准,只需要扫描就可以获知即时葡萄糖值,并可以提供14 d的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4,5]。 国际上,针对FGM的临床应用已经出台一系列指南和共识。2017年的最新《持续葡萄糖监测国际共识》[4]认为,使用FGM对于糖尿病患

者低血糖风险、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血糖变异性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2017年英国对FGM的适应人群、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应用建议[6];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的联合声明[7]也提出在药物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FGM的建议;2018年法国在有关CGM的实施、教育和解释指南中发表立场声明,将FGM视为SMBG的替代方案,并对如何使用FGM的血糖趋势箭头作为临床治疗决策提出了建议[8]。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2018年11月我国也发布《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9],现对共识中FGM应用的准确性评估、报告相关指标、临床获益及读图方法等做深入解读。 一、FGM的准确性评估 对于FGM,准确性评估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数值准确性和临床准确性[10]。数值准确性是指参考值的一致性分析,采用平均相对误差(mean absolute relative difference,MARD)来评判。MARD的计算是即时的葡萄糖值与对应的比对金标准的差异百分比的平均值。从计算方式上来说,MARD主要是模拟葡萄糖曲线与真实血糖曲线的相似程度,这是不同于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地方,后者的准确性评估更关注点血糖的准确性,而以FGM为代表的CGM准确性更偏重于血糖曲线的模拟程度。目前,国际上对于MARD值并无统一标准,大多数认为MARD<15%即可作为上市标准,而且MARD<10%之后再下降并无实际意义[11],也就是说

病诊治专家共识

xx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xx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 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xx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____年12月5日和____年3月28日组织了xx病专题讨论会,xx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____年xxxx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xx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xx心脏病协会(AHA)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做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此外,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 -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一项包含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1.1 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

2015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药的专家共识

2015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 药的专家共识 2015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药的专家共识摘自:国际呼吸杂志2015年1月第35卷第1期 In tJRespir,Ja nuary2015,Vol.35,No.1 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药专家组 编者按:普通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大部分由病毒引起,虽呈自限性,但其各种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感影响工作和生活。若不及时恰当治疗,严重者甚至会因鼻黏膜水肿、咽喉部水肿导致呼吸不畅和气短等症状或者出现合并症。 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1],就普通感冒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做了详细的阐述,但主要针对的是一般人群。在临床工作中,老年人、妊娠妇女、儿童、药物易过敏者,以及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等基础疾病者不在少数,我们将这部分患者定义为特殊人群,其药物使用安全和合理的用药剂量非常值得关注。因此,国际呼吸杂志编委会相关专家反复讨论斟酌,参考国内外有关特殊人群感冒诊治和用药专家意见以及相关文献,起草了本共识,以规范特殊人群普通感冒的诊治,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从而提高临床

医师对于特殊人群普通感冒的诊治水平,避免因不规范用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普通感冒以打喷嚏、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为主,咳嗽亦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伴或不伴有咽痛、发热或肌肉疼痛等症状。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2],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在季节交替和冬、春季节发病,起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涕,初期也可有咽部 不适或咽干,咽痒或烧灼感。2-3d后变为稠涕,可有咽痛或声嘶,有时由于咽 鼓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少量咳痰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严重者除发热外,可感乏力不适、畏寒、四肢酸痛和头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无并发症的普通 感冒一般5-7d可痊愈。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感冒并发症。临床上一般不进行普通感冒的病毒学检查,通常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下降。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胸部体检多无异常。伴有基础疾病或出现并发症者可以查到相应体征。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通常需要鉴别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窦 炎、过敏性鼻炎、链球菌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在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需要注意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对可疑的患者及时行鼻拭子、咽拭子采样检查。流行性感冒通常表现为起病急,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有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咳嗽,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目前治疗感冒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对于普通感冒临床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并嘱患者尽量加强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针对各种感冒症状,常用的感冒药成分如下: 一、解热镇痛药 主要针对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1.对乙酰氨基酚:属苯胺类,是该类最早使用的“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起到解热、镇痛作用。为环

2019抗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2019抗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抗磷脂抗体(aPLs)是一组以磷脂和/或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aPLs是抗磷脂综合征的重要血清标志物,亦是血栓形成和病理妊娠的危险因素。aPLs检测的标准化对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抗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PLs检测的正确应用、解读等方面的认识水平,规范aPLs检测,为临床提供规范可靠的aPLs检测报告。 aPLs检测的临床应用 1 抗磷脂综合征(APS)筛查及诊断: aPLs作为APS特征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APS 分类标准中的实验室指标。根据ISTH2006年修订的APS分类标准,至少满足1条临床标准和1条实验室标准方可诊断APS,见表1。 随着对aPLs的认识不断深入,aPLs与多种分类标准外的临床表现有密切关联,包括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肾脏病变(如血栓性微血管病相关肾病、恶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皮肤病变(如网状

青斑、皮肤溃疡)、神经系统病变(偏头痛、舞蹈症、癫痫、原因未明的认知功能障碍)等。 综上,临床上建议检测aPLs的群体不仅限于动脉或静脉血栓事件患者、病理妊娠患者,还应包括出现上述APS分类标准外的临床表现的患者。 2血栓及病理妊娠的风险评估: 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aCL)抗体、抗β2 糖蛋白Ⅰ(β2 GP Ⅰ)抗体的联合检测不仅用于APS的诊断,还有助于APS患者血栓事件再发风险分层。与aCL抗体、抗β2GPⅠ抗体比,LA阳性与血栓、病理妊娠等临床事件有更强的相关性。与aCL-IgM 抗体、抗β2GPⅠ-IgM 抗体比,aCL-IgG 抗体、抗β2GPⅠ-IgG抗体阳性与发生的临床事件相关性更大。LA、aCL抗体、抗β2GPⅠ抗体同时阳性(即3种抗体阳性),与1种或2种自身抗体阳性比,血栓形成或病理妊娠的发生几率更高。aCL抗体、抗β2GPⅠ抗体的IgG、IgM亚型,阳性检测值高低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血栓风险评估:国外已有研究提示,国际APS 评分(GAPSS)系统[包括高血压1分,高脂血症3分,LA 4分,aCL-IgG/IgM抗体5分,抗β2GPⅠ-IgG/IgM抗体4分,抗磷脂酰丝氨酸(aPS)-凝血酶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年版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2012年51卷第4期330-333. 普通感冒( common cold)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普通感冒并不“普通”,据国内外资料显示,普通感冒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而致死。2010年由中国哮喘联盟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联合组织的“普通感冒的诊治现状与认知程度的调查”表明,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滥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情况。为进一步增进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正确认识,避免因治疗不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我国普通感冒的临床诊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共同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参考国内外有关普通感冒诊治的共识和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文献,起草了本共识,以规范普通感冒的诊治,指导正确合理用药,从而提高普通感冒的诊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一、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儿童平均6-8次。普通感冒可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资料显示,30%的误学、40%的误工是由普通感冒引起,普通感冒每年导致23亿天的误学、25亿天的误工,每年因普通感冒就诊的人次为27亿人次,每年用于缓解咳嗽等感冒症状的非处方药物费用近20亿美元,而抗菌药物的费用22.7亿美元。另外,并发症治疗及引起原发病恶化等使得医疗费用明显增加,加重了疾病负担。 二、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一)病因 1.病因: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危险因素:感冒的危险因素包括季节变化、人群拥挤的环境、久坐的生活方式、年龄、吸烟、营养不良、应激、过度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二)病理生理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11020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普通感冒(common cold)是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普通感冒并不“普通”,据国内外资料报告,普通感冒可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2010年由中国哮喘联盟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联合组织的一项 “普通感冒的诊治现状和认知程度的调查”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滥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情况。为进一步增进临床医师对普通感冒的正确认识,避免因治疗不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我国普通感冒的临床诊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和急诊医师分会共同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参考国内、外有关普通感冒诊治的共识和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文献,起草了《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以规范普通感冒的诊治,指导正确合理用药,从而提高普通感冒的诊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一、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成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儿童平均6~8次。普通感冒可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资料,30%的误学和40%的误工是由普通感冒引起,普通感冒每年导致23亿天的误学及25亿天的误工,每年因普通感冒就诊人次为27亿人次,每年用于缓解咳嗽等感冒症状的非处方药物花费近20亿美元,而抗菌药物的使用花费22.7亿美元。 另外并发症的治疗和原发疾病恶化等造成的医疗费用也明显增加了疾病的负担。 二、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一)病因 1、病原学 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危险因素 感冒的危险因素包括季节变化、人群拥挤的环境、年龄、吸烟、营养不良、应激、过度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二)病理生理 感冒病毒与气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及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包括激肽、白三烯、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入鼻黏膜, 鼻腔腺体分泌增加,出现流清涕及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并产生发热、全身疼痛等全身症状。症状往往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16 h 内出现,并在24~48 h 达到高峰,在2~3 d内达到病毒排出高峰。 病毒还可直接感染下呼吸道,导致相关的炎症反应,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上调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表达等机制造成下呼吸道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常在冬春季节和季节交替时发病,起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初期也可有咽部不适或咽干,咽痒或烧灼感。 2~3天后变为稠涕,可有咽痛或声嘶,有时由于耳咽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少量咳痰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严重者除发热外,可感乏力不适、畏寒、四肢酸痛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