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了解公差的概念,会求一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

3、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会利用等差中项解决相应的简单的等差数列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了解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

2、通过解决基本等差数列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等差数列概念、公差、等差中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2、通过解决等差数列概念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了解公差的概念,根据给定的等差数列求公差。

【教学难点】探索等差数列定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黑板电子白板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出等差数列的特点,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定义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布置预习内容;

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标出关键词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完成预习内容,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过程】

2021年等差数列概念说课稿

课题 §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说课稿 欧阳光明(2021.03.0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的概念》,本节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是数列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的学习也为今后继续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b.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a.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b. 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及灵活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前面已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与认识,对数学公式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小组探究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分析、探索,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通过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分析】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说课稿.doc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说课稿 以下是初中数学等差数列(第一课时)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4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我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 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

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归纳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初中时只是简单的接触过等差数列,具体的公式还不会用,因些在公式应用上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复习进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说课稿

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是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与前面学习的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练的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 能力目标: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以及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 五、教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首先讲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的传说(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 绝,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共有100层(见下图),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 (100) 紧接着讲述高斯算法: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 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设计说明】了解历史,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紧扣核心。 (二)层层铺垫——发现方法

高二数学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差,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 n+1-a n=d。 ?等差数列的性质: (1)若公差d>0,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常数列; (2)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并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3)m,n∈N*,则a m=a n+(m-n)d; (4)若s,t,p,q∈N*,且s+t=p+q,则a s+a t=a p+a q,其中a s,a t,a p,a q是数列中的项,特别地,当s+t=2p时,有a s+a t=2a p; (5)若数列{a n},{b n}均是等差数列,则数列{ma n+kb n}仍为等差数列,其中m,k均为常数。 (6) (7)从第二项开始起,每一项是与它相邻两项的等差中项,也是与它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即 (8)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对等差数列定义的理解: ①如果一个数列不是从第2项起,而是从第3项或某一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是同 一个常数,那么此数列不是等差数列,但可以说从第2项或某项开始是等差数列. ②求公差d时,因为d是这个数列的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故有 还有 ③公差d∈R,当d=0时,数列为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当d>0时,数列为递增数 列;当d<0时,数列为递减数列; ④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 ⑤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只需证明a n+1-a n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即可。 等差数列求解与证明的基本方法: (1)学会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解题; (2)抓住首项与公差是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关键;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涉及五个量:a1,d,n,a n,S n,知道其中任意三 个就可以列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俗称“知三求二’).

3.数列的概念与等差数列

数列概念等差等比基础部分 一、选择题: 1.以下通项公式中,不是数列3,5,9, 的通项公式的是 ( ) A.21n n a =+ B.2 3n a n n =-+ C.21n a n =+ D. 1.5(2)(3)5(1)(3) 4.5(1)(2)n a n n n n n n =-----+-- 2.已知数列{}n a 满足12a =,11 1n n n a a a ++=-(*n ∈N ),则3a 的值为( ) A. 1 2- B. 1 2 C. 13- D. 1 3 3.在等差数列{}n a 中,前15项的和1590S = ,8a 的值为( ) A.6 B.3 C.12 D.4 4.等差数列{}n a 中,10120S =,那么101a a +的值为( ) A. 12 B. 24 C. 36 D. 48 5.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34567450a a a a a ++++=,则28a a +的值等于( ) A.45 B.75 C.180 D.300 6.等差数列{}n a 中, 12318192024,78a a a a a a ++=-++=,则此数列前20项的和等于( ) A.160 B.180 C.200 D.220 7.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42S S =则公比为( ) A.1 B.1或-1 C.1 1 -22或 D.2或-2 8.已知{}n a 是等比数列,且0n a >,243546225a a a a a a ++=,那么35+a a 的值等于 ( ) A .5 B .10 C .15 D .20 9.等比数列{}n a 中,567548a a a a +=-=,那么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等于 ( ) A .1511 B .512 C .1023 D .1024

重点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

重点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

————————————————————————————————作者:————————————————————————————————日期: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 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 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

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解 决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 2. 通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探究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培养学生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禾U 用数列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对等差数列中“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学法指导】 1.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 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 一、知识温故 1?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什么关系? 3函数与数列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助读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________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____________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___________ ,公差通常用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 ___________ 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 A 叫做a 与b 的等差数列即 3. 如果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a 2 a 1 a 5 a 1 4.通项公式为a n =an+b (a,b 为常数)的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吗?反之,成立吗? ,a 3 a 1 a 4 a 1 1. 等差数列a 2d , a ,a 2d ?' A . a n a (n 1)d B. C . a n a 2(n 2)d D. 2.已知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为 a n A . 2 B. 3 C. 2 3. 已知a 1 b - 1 ?的通项公式是( a (n 3)d a 2nd 2n ,则它的公差为( D. 3 ,则a 与b 的等差中项为 【预习自测】 a n a n

等差数列概念说课稿

课题§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的概念》,本节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是数列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的学习也为今后继续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b.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a.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 b. 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及灵活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前面已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与认识,对数学公式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小组探究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分析、探索,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通过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探索新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列概念及等差数列公差、通项

数列及等差数列的通项、首项、公差 讲授新课:数列 1.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① 数列的概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② 数列中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 ③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23,,,,,n a a a a ,简记为{}n a . ④ 数列的分类: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与摆动数列. 2. 数列的表示方法: ① 讨论下列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序号的关系: 1,12,14,18 ,、、、; 1,3,6,10,、、、; 1,4,9,16,、、、. ②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作用: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②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 ③ 数列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通项公式法. 3. 例题讲解: 例、写出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①-1,12,-14,18 ,… ②1,-1,1,-1,… 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3, 5, 7, 9, 11,……; (2) 32, 154, 356, 638, 99 10, ……; (3) (3) 0, 1, 0, 1, 0, 1,……; 4.数列的递推公式: ①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n 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②数列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通项公式法、递推公式法. 4.例题讲解: 例、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1 12,1(1)n n a a n a -==->,求出这个数列的第5项. 例、已知21=a ,n n a a 21=+ 写出前5项,并猜想n a . 讲授新课:等差数列的通项、首项、公差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 1a ,公差是d ,则n a = . 3、通项公式的变形:

最新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精品文档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3.2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四、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了解公差的概念,会求一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 3、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会利用等差中项解决相应的简单的等差数列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了解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 2、通过解决基本等差数列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等差数列概念、公差、等差中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2、通过解决等差数列概念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了解公差的概念,根据给定的等差数列求公差。 【教学难点】探索等差数列定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黑板电子白板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出等差数列的特点,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定义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布置预习内容; 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标出关键词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完成预习内容,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课前 预习学习内容 阅读书本P7-9内容,在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 键词下面用彩笔画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活动一 情境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 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 创设 情境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 情境

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数学 必修五 一、说教材 本节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并能利用它求和解决数列和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得益于等差数列{a n }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n-k+1项的和都等于首项a 1与末项a n 的和这一性质的认识和发现,并且通过对等差数列求{a n }和公式的推导,使学生能掌握“倒序相加”数学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探究发现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激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会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并且能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深刻理解及其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体现“对比联系”的思想方法。 (3)借助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联系学习法:利用简单的数学问题联系到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求解方法。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2 )(1n n a a n S +=推导出d n n na S n 2)1(1-+= (4)联系记忆法:通过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联系记忆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高考数学第二单元 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

第二单元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数列{}n a 满足10a =且* 12()n n a a n n N +=+∈,则4a 等于 A.4 B.7 C.9 D.11 2.已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n S ,若336,12a S ==,则公差d 等于 A.1 B. 5 3 C.2 D.3 3.在等差数列{}n a 中,2343,9a a a =+=,则16a a 的值是 A.14 B.18 C.21 D.27 4.数列2,6,12,20,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42n a n =- B.1 23n n a -=? C.1 n n a n += D.(1)n a n n =+ 5.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69,36S S ==,则789a a a ++等于 A.63 B.45 C.36 D.27 6.在正项数列{}n a 中222* 12111,2,2(,2)n n n a a a a a n N n +-===+∈≥,则6a 等于 A.16 B.8 C.7.在等差数列{}n a 中,31734a a +=,则此数列的前12项和等于 A.12 B.26 C.8 D.16 8.设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n S ,已知1472899,62a a a a a ++=+=,若对任意*n N ∈,都有n k S S ≤成立,则k 的值是 A.19B.20C.21D.22 9.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41,()n n n a a a a n b n N n ++ +=-=∈,则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等于 A.2 n B.(1)n n + C.(2)n n + D.(21)n n + 10.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49a a a ++为一个确定的常数,则下列各个和中,也为确定的常数的是 A.8S B.9S C.12S D.13S 11.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m >且2 1121,38m m m m a a a S -+-+==,则m 等于 A.38 B.20 C.10 D.9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2章第3解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过的等差数列”的延续和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对等差数列本质的理解,又是后继研究数列的基础,。倒序相加法为数列求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等差数列的和与二次函数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计算堆放物品的总数、剧场座位总数的计算、分期存款一次取出的储蓄利息的计算),这将有益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和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位配对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目标的制定

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以及数学课程标中的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里特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四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公式的熟练运用。 难点:倒序相加求和法的思路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 第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教法分析:

2.2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2.2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基础练习】 1.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四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5,7 (2).2,4,6,8 (3).4,7,10,13 (4).101,51,103,5 2 2.如果12+=n a n ,则____12=-a a ,____23=-a a ,____1=-+n n a a .根据其特点,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某货运公司的一种计费标准是:1公里以内收费5元,以后每1公里收2.5元,如果运输某批货物80公里,那么需支付_______元运费. 4.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11+=+n n a a ,求=n a _______. 5.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 1111=-+n n a a ,求n a . 【巩固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1,16497==+a a a ,则12a 的值是 ( ) A .15 B .30 C .31 D .64 2.{}n a 使首项11a =,公差3d =的等差数列,如果2005n a =,则序号n 等于 ( ) A .667 B .668 C .669 D .670 3.如果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则 ( ) A.5481a a a a +<+ B.5481a a a a +=+ C.5481a a a a +>+ D.5481a a a a = 4.在首项为8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a n }中,最接近零的是第 ( ) A .11项 B .12项 C .13项 D .14项 5.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4681012120a a a a a ++++=,则91113 a a - 的值为( ) A. 14 B. 15 C. 16 D. 17 6.等差数列{}n a 中,p a q =,q a p =(p q ≠),那么p q a +=

数列概念及等差数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高三新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讲座28)—数列概念及等差数列 一.课标要求: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2.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命题走向 数列在历年高考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一至二个客观性题目和一个解答题。对于本将来讲,客观性题目主要考察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对基本的计算技能要求比较高。 预测07年高考: 1.题型既有灵活考察基础知识的选择、填空,又有关于数列推导能力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答题; 2.知识交汇的题目一般是数列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应用问题联系的综合题,还可能涉及部分考察证明的推理题。 三.要点精讲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①{}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分:单调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5)递推公式定义: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 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

高中数学 2.2等差数列说课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1)

《等差数列》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本课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习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简单运用。 b.在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了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到研究数列上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四、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给出现实生活中的四个特殊的数列)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 0, 5 , 10 , 15 , 20 ,……①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 48 ,53 ,58 , 63 ②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③ 4.按照我国现行储蓄制度(单利),某人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④[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提出问题: 问题1.请说出这四个数列的后面一项是多少? 问题2.说出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新课探究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而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准确。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我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用多媒体给出三个数列,由学生进行判断: 判断下面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1 ,2,3,4,5,6,……;(√,d = 1 ) 2. 0.9,0.7,0.5,0.3,0.1……;(√,d = -0.2)

等差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台州市高三期未统考参考答案(文) 一、1—5 CAADD 6—10 CBBBC 二、11.21 12.3 π 13.3 14.20 三、15.(1)由题意得x x f 2sin 3)(=,则T π=;┅┅┅┅┅┅┅┅┅┅┅┅┅┅7分 (2)由222,22k x k k Z π π ππ-+≤≤+∈,解得,44k x k k Z π π ππ-+≤≤+∈, 则()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44k k k Z ππππ??-++∈???? ┅┅┅┅┅┅┅┅┅14分 16. (1)由题意得2214a a a =,则()()21113a d a a d +=+, 解得21a d d = , ∵0d ≠ ∴1a d =;┅┅┅┅┅┅┅┅┅┅┅┅┅┅┅┅┅┅┅┅┅┅┅┅7分 (2)∵101109101102 s a d ?=+=, ∵1a d = , ∴12a d == , ∴2n a n = ┅┅14分 17.(1)∵⊥1BB 面A 1B 1C 1D 1,⊥1DD 面A 1B 1C 1D 1,∴BP 在面A 1B 1C 1D 1的射影是B 1D 1,又∵1111C A D B ⊥ ∴PB ⊥A 1C 1;… 7分 (2)连结BC 1,PC 1,BC 1//AD 1,则1PBC ∠或其补角为PB 与AD 1所成的角,又2 22cos 1212121=?-+=∠BC BP PC BC BP BPC ,所以41π =∠PBC ;…14分 18.(1) P(x)=R(x)-C(x)=-10x 3+45x 2+3240x-5000 ([]1,20x N x ∈∈且)┅6分 (2) P ’(x)=-30x 2+90x+3240=-30(x+9)(x-12) ([]1,20x N x ∈∈且)┅9分 当10, P(x)单调递增, 当12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说课稿 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从容说课 本节课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可见本课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应用能力.结合本节课特点,宜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概括——师生互动,形成概念——启发引导,演绎结论——拓展开放,巩固提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5.5…;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