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其一)教案

明妃曲(其一)教案
明妃曲(其一)教案

明妃曲(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昭君形象,把握诗歌主旨。

2、探究咏史怀古诗中缅怀古人类诗歌的鉴赏规律。

二、教学重点:分析昭君形象,把握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探究咏史怀古诗中缅怀古人类诗歌的欣赏规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对昭君的故事比较熟悉,这里再通过王安石的《明妃曲》来进一步探索咏史怀古诗中缅怀古人类诗歌的鉴赏规律,然后拓展练习并巩固。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练习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旧知回顾: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作者通过昭君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王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

杜甫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的美貌不被赏识的遗恨,曲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初读感知:初读诗歌,找出王安石用于概括昭君命运最核心的一个词?(三)合作探究:1、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以下提示思考)(1)前8句写昭君初出汉宫的情形,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主要突出了她的_____什么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后8句写昭君远嫁塞北后的境况,主要突出她的________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展示要求:每部分先用1---3个词语明确概括昭君特点,然后找出相关诗句进行合理分析。

2、诗人借昭君这一形象要抒发怎样的情怀?(提示:结合背景寻找昭君与诗人的链接点)

附:王安石简介: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王昭君绝代佳人,遇皇帝昏庸远嫁异邦,空念汉室孤苦寂寞,人生失意?(人生失意)

王安石才华出众,遇皇帝糊涂才不得用,空念宋室满怀忧愤,人身失意?(怀才不遇)

总结:怀才不遇

3、这类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是什么?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和《明妃曲》(其一)的学习,你认为解读怀古咏史类诗歌中缅怀古人这类诗歌的一般方法是?

?(1)眀形象(2)抓背景(3)找链接(4)揣感情

(四)拓展训练1: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思考: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附背景链接: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擅骈文,尤工诗,为晚唐大家。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五)拓展训练2:(作业)

咏史怀古诗在缅怀古人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怀人伤己,有时候也可能是借古人古事讽今人今事(即借古讽今),思考并分析选修教材上其他几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高中语文精彩教案

《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目录 明妃曲原文 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赏析 《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王安石闯了诗祸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还有,王安石这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曾经拜访过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却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词)。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人教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个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怀。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确具有了前人所说的“脉络相承”,“首尾相应”等特点(陈子端语)。作者善于把那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有约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艺术表现出来。这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比较起来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长于歌行而不长于律句,在他的现存诗集中,七言律则写得更少。向来被人所传诵的《登凤凰台》这首七律,它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联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体,还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与杜甫《秋兴》这些精深而又严整的律诗等量齐观。其它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们所写的七律,也没有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人教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撰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

中文系本科生古诗文背诵篇目

历代名诗文选目录(共337篇) 刘英院长建议,中文系学生选诵100篇,外语类学生选诵80篇,其他系选诵50篇 先秦(46篇) 先秦古歌(2)伊耆氏蜡辞击壤歌 诗经(15)周南·关雎周南·桃夭周南·芣苡邶风·静女鄘风·柏舟卫风·氓卫风·木瓜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郑风·风雨魏风·伐檀魏风·硕 鼠秦风·蒹葭秦风·无衣豳风·七月 楚辞(5)离骚(节选)九歌·山鬼九歌·国殇九章·卜居九章·渔父 左传(2)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 老子(2)天之道犹张弓小国寡民 论语(2)十五志于学季氏将伐颛臾 礼记(4)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 孟子(3)天时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 庄子(4)北冥有鱼庖丁解牛运斤成风曹商使秦 荀子(1)劝学 战国策(3)狐假虎威邹忌讽齐王纳谏唐且不辱使命 山海经(3)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鲧禹治水 两汉(14篇) 淮南子(3)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乐府民歌(5)上邪江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 古诗十九首(2)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贾谊(1)论积贮疏 枚乘(1)上书谏吴王 司马迁(1)报任安书(节选) 新序(1)宋玉对楚王问 三国魏晋南北朝(31篇) 曹操(4)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出师表 蔡琰(1)悲愤诗 曹植(3)白马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 刘伶(1)酒德颂 左思(2)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 李密(1)陈情表 向秀(1)思旧赋并序 王羲之(1)兰亭集序 陶潜(1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移居昔欲居南村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自祭文拟挽歌辞 荒草何茫茫 鲍照(2)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北朝民歌(2)敕勒歌木兰辞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 其一教案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WTT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拼音版

明m ín ɡ妃f ēi 曲q ǔ二èr 首sh ǒu 【宋s òn ɡ】王w án ɡ安ān 石sh í 明m ín ɡ妃f ēi 初ch ū出ch ū汉h àn 宫ɡōn ɡ时sh í,泪l èi 湿sh ī春ch ūn 风f ēn ɡ鬓b ìn 脚ji ǎo 垂chu í。低d ī徊hu ái 顾ɡù影y ǐn ɡ无w ú颜y án 色s è,尚sh àn ɡ得d é君j ūn 王w án ɡ不b ù自z ì持ch í。归ɡu ī来l ái 却qu è怪ɡu ài 丹d ān 青q īn ɡ手sh ǒu ,入r ù眼y ǎn 平p ín ɡ生sh ēn ɡ几j ǐ曾c én ɡ有y ǒu ;意y ì态t ài 由y óu 来l ái 画hu à不b ù成ch én ɡ,当d ān ɡ时sh í枉w ǎn ɡ杀sh ā毛m áo 延y án 寿sh òu 。一y ì去q ù心x īn 知zh ī更 ɡèn ɡ不b ù归ɡu ī,可k ě怜li án 着zhe 尽j ìn 汉h àn 宫ɡōn ɡ衣y ī ; 寄j ì声sh ēn ɡ欲y ù问w èn 塞s ài 南n án 事sh ì,只zh ǐ有y ǒu 年ni án 年ni án 鸿h ón ɡ雁y àn 飞f ēi 。家ji ā人r én 万w àn 里l ǐ传chu án 消xi āo 息x ī,好h ǎo 在z ài 毡zh ān 城ch én ɡ莫m ò相xi ān ɡ忆y ì;君j ūn 不 b ù见ji àn 咫zh ǐ尺ch ǐ长zh ǎn ɡ门m én 闭b ì阿ā娇ji āo , 人r én 生sh ēn ɡ失sh ī意y ì无w ú南n án 北b ěi 。 明m ín ɡ妃f ēi 初ch ū嫁ji à与y ǔ胡h ú儿ér ,毡zh ān 车ch ē百b ǎi 两li ǎn ɡ皆ji ē胡h ú姬j ī 。 含h án 情q ín ɡ欲y ù语y ǔ独d ú无w ú处ch ù,传chu án 与y ǔ琵p í琶p á心x īn 自z ì知zh ī。黄hu án ɡ金j īn 杆ɡǎn 拨b ō春ch ūn 风f ēn ɡ手sh ǒu ,弹d àn 看k àn 飞f ēi 鸿h ón ɡ劝qu àn 胡h ú酒ji ǔ。汉h àn 宫ɡōn ɡ侍sh 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王安石主要作品及成就

王安石主要作品及成就 主要作品 散文《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等,诗歌《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棋》《泊船瓜洲》《元日》《登飞来峰》等,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清平乐·留春不住》等,存世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主要成就 变法革新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积贫局面的改变: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积弱局面的改善: 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有所改善。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 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古代文学习题集

古代文学习题集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解释题: 1、神话 2、《诗经》 3、“六义” 4、笙诗 5、采诗说 6、四家诗 7、《毛诗序》 8、诗教 9、“九流十家” 10、百家争鸣 11、纵横家 12、春秋笔法 13、春秋三传 14、知人论世 15、楚辞 16、“骚体” 17、屈宋 二、问答题: 1、文学艺术是怎样起源的? 2、学习先秦文学《概论》,你对先秦文学有哪几点认识? 3、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4、原始歌谣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什么叫神话?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6、怎样认识神话的历史化? 7、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 8、什么是《诗经》中的“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 9、《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诗经》是怎样编订成书的? 10、你同意“孔子删诗”的吗?为什么? 11、什么是“四家诗”?简述它们的存逸情况。 12、《诗经》中的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试举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加以说明。 13、《诗经》中的“史诗”如何记述了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14、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15、《诗经》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及影响? 16、《尚书》是怎样一部书?它的文章有何特点。 17、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18、何谓“春秋笔法”?试举例说明。 19、《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左传》在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时表现了哪些思想、艺术特色? 20、《国语》是怎样一部书?以《召公谏弭谤》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特点。

21、举例分析说明《战国策》在刻划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22、简述《论语》语言特色。 23、简述《墨子》散文的特色。 24、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5、庄子思想与其散文风格有何联系?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26、《荀子》和《韩非子》散文各有何艺术特色。 27、什么是寓言?试述先秦寓言发达的原因和思想艺术特色。 28、什么是楚辞?试述楚辞体的来源和它的主要文体特点。 29、试举例比较《诗经》与楚辞的艺术特点。 30、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31、试比较《逍遥游》与《离骚》的浪漫主义。 32、《九歌》和《九章》各包括哪些作品? 33、试述《九歌》的性质及其思想、艺术特色。 34、试析《橘颂》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5、概述《天问》、《招魂》的基本思想内容。 36、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7、试述宋玉《九辩》的艺术成就。 第二编秦汉文学 一、解释题: 1、汉赋四大家 2、骚体赋 3、散体大赋 4、抒情小赋 5、“互见法” 6、“四史” 7、班马 8、乐府 9、《乐府诗集》 10、古诗十九首 11、苏李诗 12、《盐铁论》 13、“相和曲” 14、“鼓吹曲” 二、问答题: 1、秦汉文学包括哪些重要内容? 2、汉初为何会出现政论文勃兴的局面?简述两汉政论散文发展概况。 3、贾谊《过秦论》(上)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4、比较分析贾谊《论积贮疏》与晁错《论贵粟疏》。 5、简述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阶段。 6、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7、汉代的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有何局限局限? 8、简述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9、在司马迁一生中,主要有哪些事件与他的《史记》他作有密切的关系?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宣汉中学向秋香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学过《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他被困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那么,当杜甫步入晚年,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之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去感悟他此时的情怀吧!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前面赏析了《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已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就不再介绍作者,只是对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简单介绍。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并反复朗读。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悲伤凄凉) 2.找出文中的主旨句或诗眼,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羁旅之苦,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 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画面,感知写作的技巧,体味诗歌的情感: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尾联:写了哪些意象?其用意何在? (思路: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 (白露枫林巫山巫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是不是与眼前之景不协调呢?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很多人意识中,似乎是画师毛延寿害了王昭君,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段故事来自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它是一本小说,与《后汉书》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画师毛延寿。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

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王 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 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 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 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 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 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 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 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 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 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只所 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 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 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 是用反衬的方法写明妃的美丽。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王安石 知识目标: 1 、准确分析昭君形象。 2、体会作者王安石想要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探明昭君形象,梳理出诗歌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3、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封建社会中“士不遇”的深沉苦闷情怀,树立起积极面对人生失意的态度。 一.导入: 观看视频短片《北方有佳人》导入。 正如词中所说“北方有佳人”但“佳人难再得”,在遥远的北方汉庭同样有一位这样的绝世佳人,她虽身已没,但她的精神,她的故事至今都被人们传唱。她出生的村子被称作“昭君村”,她的葬身处被叫做“青冢”,她就是“王昭君”。二.介绍昭君

同学们肯定对这个“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昭君很好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她。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名,嫱,字,昭君。其父王穰(ráng)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仲春,年仅17岁的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历时三月之久入长安。随后由于不贿赂画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冷宫时光。 昭君选秀入长安 后公元前33年,昭君20岁,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王昭君主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后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到达漠北,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代的皇后)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安宁始得保障。自此肩负起维护汉匈和平的重担,使汉匈边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深受匈奴人的爱戴。 三.朗读指导: 1、听音乐范读:要求: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

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2)、情感与素质目标: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课堂讨论等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为学生生活感悟与所学诗歌寻找一个连接点,告诉学生赏析诗歌要明白“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二)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生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 (三)古诗的相关知识 1.古诗介绍。

古诗明妃曲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明妃曲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明妃曲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前言】《明妃曲二首其一》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⑶低徊:徘徊不前。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⑸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⑹意态:风神。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⑻塞南:指汉王朝。⑼毡城:

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⑽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翻译】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赏析】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徘徊不前姿色大减,尚且让君王难以把持情感。 离别归来却怪罪画师,她的美貌君王平生实未曾见有。 风姿美韵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穿尽了汉朝皇城带来的宫衣。 万里寄语欲问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眼望鸿雁南飞。 家人从万里外传来消息,让她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国相忆。 不曾见和君王近在咫尺的长门宫里被幽闭的废后阿娇,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辆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

高一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