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这就是两点论。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编辑版word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41、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坚持两点论,就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瞧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瞧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瞧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③坚持重点论,就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④两点论与重点论就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就是瞧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就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4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与过程。割裂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43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①辩证否定观 的内容就是:第一,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就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 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就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

极成果。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44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45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6世界的本质问题就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47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哪个就是第一性的问题,就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49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就是物质,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50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它指出物质就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就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就是一切物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片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知识在教师的指挥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子,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有些课,又过于强调学生学,忽视了教师的教,而失去了教师应该有的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中失去了方向,课堂毫无效益可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与引导启迪。 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职;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最近,我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师生之间还有一些不默契的现象,对此我感觉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我们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设计教案 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理解课文内容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当然,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差异,设计课堂时要设计好难度不一的问题,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依据情境,巧妙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牢。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化这种教学氛围。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整体、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语文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积

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

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最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41.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4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43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

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4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5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6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47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9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50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程序,操作者只要按照固定的程序操作,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自然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仪器,不是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学生的学,绝非如机器、如仪

高中政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题

必修四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专项练习题 1、毛泽东同志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这一论段中“学会弹钢琴”的哲学寓意是: A.既要抓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 B.既要看到矛盾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特殊性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2.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制作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产品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有人主张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正确的态度是()A.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的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D.办事情应抓主要矛盾、抓中心 4.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下列选项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观点的是() A.既看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又承认“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B.要学会“弹钢琴”,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 C.既承认有“近墨者黑”的可能,又肯定“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 D.要善于纵观全局,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 D.要善于解决特殊矛盾 7.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曾作出这样的比喻:“高中阶段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今后干什么都不行。”高中阶段在人生中如此关键,我们必须珍惜时光,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为今后成才打好基础。这就是说要: A、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包含多个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的、决定的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着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主要矛盾的基本解决、出现新的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等。 3、方法论要求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由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所要求的。(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这是因为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统一: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了,事物的性质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3、方法论要求 (1)、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难点剖析: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比较 区别:首先,二者的含义不同。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主要方面是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其次,二者的范畴不同。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诸多矛盾中的一个,研究的是同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诸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教学中核心语文知识是我们的主线,是我们的立足点,抓住这条主线 不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主导,学是内在因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 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语文知识,这 就是我们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过程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释疑解惑,传授知识外,还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灵活多变,把握文章 的核心内容。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基础运用的再现,在 教学中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至始至终的立足点。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相辅相成。教是学的手段与方法,学是教的目的和 检验语文基础知识的再现。最终达到不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动态性与易变性 学生心之所想,则有其行,动态心里,瞬息则变,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 发现,抓住时机,做好工作,使之端正思想,明确目的,表明态度,专心学习。 这样既能使之安心于课堂学习,又能在情绪上有安定性。把握学生的动态,不仅 要观察,了解,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说知心话,如拉拉家常,说说 自己的童年生活,讲故事,做游戏,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帮助他们,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针对病因,对症下药,将易变予以改变。 随意性、盲目性也在小学各年级中存在,特别是山区的孩子表现最突出,记 得一次上二年级语文课时,一位学生突然冲出教室,当时把全班的学生和老师都 吓懵了,原来是这位学生,在家里吃多了,拉肚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未雨绸缪,上课前几分钟,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让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所以 教育工作者必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随时讲纪律,讲规则,讲生活习惯,讲 饮食卫生,表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互帮做的学生,形成人人守纪律,个 个树新风,风清气正,教学次序井然,安静祥和的氛围,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里 勤勤恳恳,生动活拨的学习,彻底改变他们的易变性,展现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纯真的童心。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致性与稳定性 教师的细致性源于自身的修养。理论的学习,认识的提高,教育工作的热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无不体现在教师修养之中。教师 的修养素质越高,责任心越强,这样对学生就爱之有加,关心备至,教育者就不 会把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而认为自己只是他们中的一个长者,不应该有任何 骄傲的资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动辄就训人,更不是 随便就骂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耐心的说服,细心的帮助,特别 是学习差的学生,更要关心他们,不能歧视,哪怕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 面部的表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否则他们就会破罐子 破摔,那时你就是磨破嘴皮子,跑断脚杆子,要扭转其思想之转变,是难上加难。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丝留意,就多一份上进,多一分笑意,就多一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与主动,主要矛盾 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二者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同时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和迎合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甚至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与此相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的存在。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就是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二者能不能取得一致,或者简略地说,世界是不是能够被认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少数哲学家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滩教与学的关系 作者:杨丰杰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他们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然而,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乃至教师不同的教育修养和个性品质影响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有的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具有至上无比的权威,有的则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力求限制教师的权力。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应当成为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 (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基于彼此心理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它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 1.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彼此需要正确的认知,这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师生之间的认知和评价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反之,也如此。这种反馈的信息,既可以形成师生间认识上的良性循环,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教师对学生正确、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期待,易于赢得学生对教师的肯定认识和理解,从而加倍努力,不让老师失望,而这又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看法,增强工作热情。如此良性循环,使教育不断取得效果。

如何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尔基一中刘春和邮编:162850 内容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辩证地看它们是师生矛盾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要处理好教与学这两者的关系就必须把握好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关系,其关键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两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主导作用主体地位辩证平等和谐 一.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能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是这种关系的内涵。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上述内涵的理解谈些个人的想法,教师应该树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进行过分析,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

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可见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编写导学案,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类型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转) 转自《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作者:张荣伟 摘要: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当前大致存在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五种范型。其中,“少教多学”主要表征为一种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主要表征为一种突破“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主要表征为一种反驳“以教定学”的教学活动逻辑;“教学合一”主要表征为一种针对“教学分离”的教学协同意识;“教学相长”主要表征为一种超越“教学互损”的教师职业境界。探讨这五种关系范型的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认知框架。 关键词: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但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常常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在实际教学中又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年课改,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已比较深刻,大致形成了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整体上看,这五句比较流行、耳熟的四字成语,基本描述、涵盖了当下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通过更为细致的理论和实践考察发现,耳熟未必能详,口头上流行未必行动上执行,有时执行了又未必取得实质性成果。在笔者看来,导致如此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把握这五句四字成语的来龙去脉和核心精神。 一、少教多学: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 四字成语的显著特征是言简意赅、易记易诵、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教改理念,“少教多学”的成型和传播却是21世纪的事情。据笔者考证,“少教多学”最早见诸2001年11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上的《论“少教多学”》一文。其中提出,“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首先要充分体现学

谈教与学的关系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能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是这种关系的内涵。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上述内涵的理解谈些个人的想法,与各位同仁商榷,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师应该树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 对课堂教学,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进行过分析,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 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可见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 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编写导学案,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第四,激励者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学生对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进行鼓励,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要真正承认和激发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