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完整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完整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了迎接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岁月如歌》于漪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一笔财富。为此,记者采访了于漪老师。

周报:人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于老师已进古稀之年,本应安心调养,可是您还是不辍笔耕、一字一句地完成了这本13万余字的《岁月如歌》,请问您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开始您的人生回顾并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献给读者呢?

于漪:其实我写这本书主要是由于外因。一直以来,就有同志找到我,让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一写。其实,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说过“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什么可写的。今年年初,上海教育出版社再次找到我,他们希望能够把我整个教学生涯记录下来,对年轻教师起个催化作用。还有,杨浦区有个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人家说于漪是发表过几篇文章,可是对于这个人并不了解。我想想也是,文章毕竟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来讲的。于是,我才拿起笔来,希望于漪的故事能够给年轻人以借鉴。至于恰好在教师到来前一个星期举行新书发布会,这应该是出版社的

精心安排,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巧合。

周报:作为一个孩子信赖、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请您对我们今天如何读书给青年读者一些指导。

于漪:古语讲,“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一辈子工作当中始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我年轻时,读书条件艰苦,那时读书是要借的,读通夜,第二天还给人家。现在的孩子读书的客观物质环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关键是看他们的主观因素。年轻人读书印在心里,刻在脑子里,滋润心灵,受用一辈子。当然,我指的是读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年轻人就应该趁着精力旺盛、记忆力好,多读书、读好书。但是,文化是有层次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人要从善、从贤,就要从小接受好的东西,打下好的底子,否则就会影响辨别能力,让垃圾文化侵入孩子们的肌体,浸染一个灵魂。孩子学习不应该整天浸泡在媒体的渲染之中,要知道读书和看电视、上网是两回事。

周报:作为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您对年轻的教师们有何期望?

于漪:年轻教师生在盛世,时代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虽然没有了贫穷和“左”的错误思想的迫害,但我知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是充满挑战、布满“关卡”的。今天摆在人民教师面前最大的“关卡”就是物质诱惑。教育是为育人,非常高尚。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首先就要

完善自己的人格。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们一定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呵护一方净土。

“人民教育家”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人民教育家”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中学课堂里成长起来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她是基础教育界唯一获此殊荣者。这一褒奖,距离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她“改革先锋”的荣誉称号,相隔9个月。 1951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迄今68载,从未离开过基础教育的讲台。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怀江河世界,渡人无数,桃李万千;她坚持教文育人,主讲了2000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写下数百万字教育著述,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于漪,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虽然她有许多个称呼,但她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老师”。今年9月,上海等六个省市的高一年级,启用教育部统编的语文等三科新教材,90岁的于漪拖着病痛的身体,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提出建议,依然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2013 年9 月9 日,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 周年座谈会,于漪在会上发言。教师首先是个大写的人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于漪生长于风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于漪就读的江苏镇江薛家巷小学即将解散。在最后一堂课上,音乐老师教同学们唱《苏武牧羊》,唤起了于漪幼小心灵的爱国觉醒。在连天炮火中,于漪辗转考到了镇江中学,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她深刻认识到求学的目的正是解救苦难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愚昧走向文明。

最新《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于漪老师,她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多年来她的为人正直、关爱学生的崇高师德;为教育事业的呕心呖学、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直是大家赞颂和学习的。这次在观看了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报告后,再次为这位尊敬的教育工作者的所思所做,深深地折服了。 于漪老师在报告中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悲欢和酸甜,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党员教师,从中看到当代教育大师如何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我想,我们比起于漪老师,现在无论在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都比她要优越得多,自己怎样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中,做到忠诚敬业呢?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首先就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定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呵护一方净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交心的人。 于漪老师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对学生充满了热爱。爱学生要象爱自己孩子。因为教师的爱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不仅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出善良的崇高的情感,而且能点燃起他们的智慧的火花。因此,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爱是拉近学生和教师间距离的桥梁,我要善于发现“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拒他们于千里之外,要和他们缩短距离,给予他们浓浓的爱意,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古人云:学海无涯,永无止境。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多把于漪老师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名言牢记在心。只要自己每天去努力、去学习多请教和反思,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

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 篇一:读《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 读《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 珠街镇中心学校唐修妲 本学期工作室向我们推荐了《一生用来做教师》这本书。《一生用来做教师》主要选取了当代20位杰出的教育界名家的故事,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他们的主要成就、主要思想等。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也给我们做教师的指引前进道路。 一、让教育成为一生信仰 作为学校高级教师,看到“一生”这样的词汇是有点诚惶诚恐的。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我有过挣扎,有过迷茫。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教师这个职业社会认可度有所降低是不争的事实,挣不到,社会地位也不高了,我动摇过,彷徨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我到底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呢?在我的迷茫时期,这本书可以说是坚定了我的信念,为我打开了指路明灯。 仔细读了读书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教育名家都是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走上来的,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为典型的一线小学教师,而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吴非、孙维刚、李镇西则都是中学教师,就连著名的校长李希贵也是中学老师出身的。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但他

们正是用“一生”的奉献来恪守自己的本分,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付出,最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偶像。这些前辈们依靠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们怎敢说条件苦,怎敢说机会少,怎敢说坚持不下去了呢! 二、如何用一生来践行 用生命去思考教育。许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专家,绝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巧,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才会逐步锤炼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正因为立下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志向,于漪才能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才能潜心教研,教出自己的个性,才会成为中国教师的集体偶像;正因为认识到“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民主”,李镇西才成为优秀的班主任,他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还专设班主任一项,他的“法治治班”“民主治班”,让我深受启发?? 既然把教育作为一生的规划,教师与所有人一样,必须回答这样重要的问题:我们将做什么?我们应如何活?这不是科学与理性所能够回答的。教师的人生定位与规划解决不彻底,专业发展就很难有质的飞跃,其教育生命就很难富有精神和活力。作为教师,经济窘迫已属不幸,若是再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那真是双重的不幸!我们需要自觉自愿的教育理想或信仰――为学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

在于漪老师家里

在于漪老师家里 在程红兵按下门铃的时候,我的心跳猛然加剧了——我没法不激动,因为我正站在于漪老师的家门外。 拜见于老师是我很早就有的夙愿了。从参加教育工作之初读于老师的文章,到最近她抱病为我的新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作序,十几年来,我由了解她的教育思想、学习她的教育艺术,进而感受她高尚的人格,最后渐渐产生了想当面聆听她教诲的强烈愿望。机会终于来了。这次暑假,我应邀去XX市和XX市讲学,在苏州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999年8月24日,我给于老师去了一个电话,问她什么时候方便,我想去看看她。电话里她说:“你是今天晚上离开苏州到上海吧?那明天早晨八点钟我在家等你,好吗?” 于是第二天,我在朋友程红兵的陪同下,迎着朝阳驱车来到了于老师的家。 可是,按了门铃却没人开门,怎么回事?我看表:才7点50分。我不安地问红兵:“是不是太早了,于老师还在休息?”红兵答:“不会的,于老师早晨总是起得很早。”说着他看看门铃,“哦,可能是门铃坏了。”于是,我们索性直接敲了敲门。 果然,里面很快有了应答:“来了!” 门一开,于老师很快从书房里迎了出来:“欢迎,欢迎!”她把我们引进书房,热情地说:“请坐,别客气!” 第一次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于漪老师,我的心情的确很激动。就像我

多次从杂志上看见的于老师的照片一样,于老师十分和蔼可亲,笑起来两只眼睛眯成弯弯的两条线,让人情不自禁想到“慈祥”这个词。 和我一起去的还有我11岁的女儿,她本来就有点害羞,初见生人更是拘束。于老师却亲切地摸着她的头:“哟,小姑娘蛮漂亮嘛!”接着问她:“什么名字呀?上几年级了呀?”我女儿一一作了回答。于老师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说:“这是送给小妹妹的。”她又抱歉地说:“我那小家伙还在睡懒觉!不然可以陪陪小妹妹的。”她所说的“小家伙”是她的孙女儿。不一会,“小家伙”起来了,于老师对她说:“快把小妹妹引到你房间去玩!” 于老师的书房雅致、洁净。相对的两面墙都被书橱覆盖——或者干脆说就是以书为墙。透过书橱的玻璃门,那一排排厚重的书籍正整整齐齐地屹立着,仿佛随时准备接受书房主人的检阅;它们又仿佛是一个个文化巨人、思想大师,正从历史深处注视着我们……我顿时感到了于老师博览中外的渊博学识和雄视古今的宽阔胸襟。 我和红兵在于老师的书房里坐下后,首先向于老师表示敬意,感谢她对年轻教师的关怀。 “谢谢于老师抱病为我的书作序!”我真诚地向于老师表达谢意。 她摆了摆手说:“不客气。我不过是说了一些我想对年轻老师说的心里话而已。” 我又拿出我即将出版的另一本新著《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的两种封面设计图案,请于老师帮我参谋参谋,她认真地看着,比较着,最后,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其用意在于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通过这次"禹翼杯"教学比武竞赛,我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反思教学资源 本课是第五册的第五模块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用Can I …, please?询问别人自己是否做某事,并用Yes, you can. / No, you can’t.对别人的询问给予回答。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学图片呈现Mrs Smart与Amy的情境对话,重点突出了“can I have...”的使用。教学重点是能听说读写ill, shop, biscuit.等单词,正确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学习如何询问自己能否做某事。我所教授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我能以总体课程和学生的需要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反思教学过程与方法 我能结合教学实践,尽可能地使教学过程清晰,紧凑,过渡自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热身---复习----呈现----操练-----创新-----小结。 首先在开课伊始,我通过chant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复习了第四模块情态动词“can”的用法。紧接着,创设

了带孩子们一起游公园的情景,在free talk中老师用“Can I ...?”的句型,引导孩子正确回答,让学生在脑子里对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新课内容的呈现中,我层层递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节课的难点是询问能够做某事,从而了解“Can I have...”的用法,我突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通过示范举例,启发诱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并通过游戏猜一猜的形式让孩子们练习和巩固句型。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从听、说、读、写全面练习,因此在学习完时,课文的学习,我主要练习了学生的听、读、理解的能力。我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先让学生听课文并找到Amy运用本课句型提问句子,然后带着问题跟读课文找出 Mrs Smart回答的语句。借着课文较难的句子,利用PPT,带领孩子们亲自走进课文情境,进行了深入的知识梳理,体会Smart 对Amy的关心和爱护。最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合作表演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孩子们运用所学英语句型,找搭档自主选择表演生活中睡觉与妈妈对话或在教室与老师对话的情景。这一环节不仅能让孩子们充分在真实生活中运用本节课所学“Can I...”的句型,而且还能在表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体会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爱。最后我倡议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所有爱我们的人。 三.反思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1.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相扣。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本课的重难点进行,环节与环节之间也过渡自然。2.操练活动化。教授单词、句型离不开操练,但大量的机械操练使学生如同嚼蜡,毫无趣味,学生总是喜欢游戏或是活动,因此,在句型的巩固上我设计了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

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最近,中科院院士郑时龄的一番话,赢得颇多共鸣。他说:“经常会有年轻同事问我,教了30多年书,获了那么多奖,有什么秘诀或者心得?我要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教书育人楷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名言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其中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那就是“一辈子”和“学”。“一辈子”,意味着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而不要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见异思迁之心;“一辈子学做教师”,就要一边做教师一边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去提升自我,争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要求“一辈子做教师”,是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把职业当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不断摸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求“一辈子做教师”,也是师德的内在要求,一个教师只有淡泊明志、志存高远,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坚守执着、无私奉献,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爱戴。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大的成功与快乐,就在于创造出令他崇拜的学生。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形势在面临变化,教育对象在发生变化,教育的使命也在发生变化。中学里,不少学生的知识面已经很宽,个别的竟开始自学大学里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提供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课程,开发有宽度、有跨度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事实上,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有着不同特点、个性和诉求的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特长等个性差异,注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假若教师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教育观念里,停留在原来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上,能行吗? 要让学生有“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并要做到“长流水”,这恰恰是对“一辈子学做教师”最生动的诠释。想起著名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在清华执教时他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样的宣示,绝不是陈寅恪傲慢的表现,而是其一辈子不懈学习、不断积累而拥有的一份自信。这样的自信,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于漪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伟大的人格力量”,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一辈子的学习借鉴、积累提高,且是自然的,发乎内心的。因为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只能骗一时一事,只有时时处处展示自我“为人师表”等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才能闪现出教师迷人的光辉,也才能铸就教师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人格力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受教师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过“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

《一生用来做教师》读后感

人生的指路明灯 ———《一生用来做教师---20位当代教育名家的故事》读后感 本学期学校为我们推荐了《一生用来做教师》这本书。《一生用来做教师》主要选取了当代20位杰出的教育界名家的故事,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他们的主要成就、主要思想等。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也给我们做教师的指引前进道路。 一、让教育成为一生信仰 作为一名入职不满一年的高职教师,还没能完全适应自己的教师职业,看到“一生”这样的词汇是有点诚惶诚恐的。从事教育事业一年来,我有过挣扎,有过迷茫。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教师这个职业社会认可度有所降低是不争的事实,挣不到,社会地位也不高了,我动摇过,彷徨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在高职院校,我到底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呢?在我的迷茫时期,这本书可以说是坚定了我的信念,为我打开了指路明灯。 仔细读了读书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教育名家都是从最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走上来的,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为典型的一线小学教师,而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吴非、孙维刚、李镇西则都是中学教师,就连著名的校长李希贵也是中学老师出身。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但他们正是用“一生”的奉献来恪守自己的本分,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付出,最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偶像。这些条件比我们差,基础不如我们,经受了各种责难、困苦的前辈们依靠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们怎敢说条件苦,怎敢说机会少,怎敢说坚持不下去了呢!

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年代,我们关于在乎“眼前”,不敢虚谈“一生”,我们多了浮躁,少了沉淀。我愿意追随前辈,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一生信仰! 二、如何用一生来践行 ——用生命思考教育,用视野开阔教育,用行动改变教育 我是在一次部门组织参观学习的途中看这本书的。在车上,我把这三句话读了不下十遍。 用生命去思考教育。许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专家,绝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巧,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才会逐步锤炼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正因为立下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志向,于漪才能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才能潜心教研,教出自己的个性,才会成为中国教师的集体偶像;正因为认识到“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民主”,李镇西才成为优秀的班主任,他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还专设班主任一项,他的“法治治班”“民主治班”,让我深受启发…… 既然把教育作为一生的规划,教师与所有人一样,必须回答这样重要的问题:我们将做什么?我们应如何活?这不是科学与理性所能够回答的。教师的人生定位与规划解决不彻底,专业发展就很难有质的飞跃,其教育生命就很难富有精神和活力。作为教师,经济窘迫已属不幸,若是再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那真是双重的不幸!我们需要自觉自愿的教育理想或信仰――为学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 只有这种信念、这种决心、这种生命的思考才能产生动力,才能激荡激情,才能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我们高职的孩子其实是单纯的,教学气氛很大程度上来自己与教师自己的激情。用生命奉献教育,学生怎么能不跟着你的节奏?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岁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六十多年来,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在半个世纪多的教育生涯、艰苦探索中,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她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

《一辈子学做教师》读书笔记

《一辈子学做教师》读书笔记 2019-01-0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 《》()。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更多精彩的教师读书笔记推荐: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初中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三维”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上世纪50年代,她扎着长辫从复旦大学毕业走进中学校园,从此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在语文课堂上,她教语言、教做人,当选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她当班主任,用爱的智慧,化解重重困难;在校长岗位上,她以远见卓识,托举教师队伍成长,将学校推上发展的快车道。至今,她仍活跃在教育一线,为学生、为教师鼓与呼,着力推进教育改革…… 她,就是于漪。语文教师、班主任、校长,“三维”教育工作者,钟情育人不言倦。今天,曾跟从她传道授业解惑的弟子们,欢聚一堂,为她庆祝80大寿。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瘦弱的于老师,谦和自述,满脸灿烂。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在学生们眼中,于漪老师上语文课,就是一堂堂扎扎实实的育人课。教育学出身的她最初教历史,后改行教语文。但仅仅三年,就成为骨干教师。要求学生诵读,于老师必定自己先熟读成诵;一手好板书,带动原本写字七歪八斜的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声情并茂地诵读《正气歌》等经典,洗涤学生心灵…… 1978年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的“弘扬人文”,于漪老师提出的这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她说,“学知识,是智行;学做人,是德行。为学生十几年,每天七八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当然是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上传授的人文经典,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启迪人生思考等,育人功能远胜于语言功能。”在语文课堂上倾心求索育人艺术,于老师几十年孜孜不倦:“我对上课,有种敬畏感。提问前总要反复想,什么方式问,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师从于老师二十几年的一位教师说,于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每年教法都在变。于老师笑言:学无止境。《木兰辞》教了十几年,一次被学生难倒:“怎么可能‘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行军打仗肯定要洗脚,古代女人缠小脚,不就暴露了?”表扬了学生不盲从的精神后,于老师查阅大量资料,查证了中国女子裹足起源晚于《木兰辞》问世的年代。学生叹服。 爱孩子就有智慧 “现在的老师,比我年轻时难做多喽!”于老师说。 于老师做班主任时,家长把孩子交到她手上,说的是“孩子托付给老师您了,只要他学好文化、学好做人,我们全家都感激您!”但时下,不少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出钱购买服务,学校和教师不再有神圣感。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给学校教育造成困难。 “其实,教育的无奈,每个时代都会遇到,只不过内容不同。”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于漪老师受命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这个年级的学生几乎气哭过所有的女老师,有的学生甚至将体育老师鼻梁打断。而于老师接手后坚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只要有爱,就有智慧。”小郑贪玩,于老师在办公室里帮他养乌龟和龙虾,引导他仔细观察,最终他成了作文高手。留级生小曹经常打架、偷窃,有一次还因酗酒被父亲打出家门。于老师在雨中找了他一夜,终于感动了这个孩子,从此安心学习,安心就业。这个最乱的年级1977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时代变化,孩子变化,班主任这个大“家长”,也要随之变化。面对部分年轻教师与学生有“代沟”的论调,于老师践行“学做老师”的原则:近80高龄的她买来周杰伦的唱片试听,研究其风靡一时的原因,并采取现代方式进行引导,不少孙辈的孩子们,因而与她成为忘年交。手把手培养老师 “校长,还是要扎根课堂。校长要在课堂中研究如何教育学生,更要研究如何教育老师。”上世纪80年代,于漪成为中学校长。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自己身先士卒。进教室听课,听45分钟,评90分钟,“怎么上更好?”手把手演示带教,讲

一生用来做教师

《一生用来做教师》主要选取了当代20位杰出的教育界名家的故事,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他们的主要成就、主要思想等,真正阐释了封面所述的“用生命思考教育,用视野开阔教育,用行动改变教育”的真谛!与这些名家的对话真真的如沐春风啊。 书中的教育名家们,一线的教师主要都是语文老师出身呢,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为典型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而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吴非、李镇西则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就连著名的校长李希贵也是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呢。(呵呵,看来,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该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吧?反过来说,有想法,并能写出来,还得多读啊!) 不过,也有个例哈——北京的孙维刚老师,就是一位数学老师,而且,也是书中唯一的一位数学老师呢,还是一位一线的班主任老师,看到他的事迹和做法时,我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其他的名家——中小学校长除了李希贵校长外,还有吕型伟、杨瑞清校长;高校教授——叶澜、杨东平和钱理群教授;高校校长——刘道玉、杨福家校长,民办校长——俞敏洪校长,研究学者则是耳熟能详的顾明远、朱永新老师。 这些教育名家们,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思想家,都是教育家,在教育界说是“伟人”也应该不为过。自己看他们,真真的是“仰望星空”啊。 我多么渴望多一些象杨瑞清一样“傻”的教师 杨瑞清,一位陶行知式的当代乡村教育家。凭着“让农民的孩子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的信念,在农村坚守了二十多年。1981年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在城市教书的机会,决心到最艰苦、最偏僻的农村去办教育,这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傻”。1983年,组织要把他从农村小学调动县上任团委副书记,他去了几个月后,反复向组织提出,希望回到农村任教,这就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傻”。他为什么不么“傻”?因为他心中有一个高大的榜样——美国哥仑比亚大学毕业、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陶行知,他要象陶行知那样一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一大事就是教育。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要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如果多一些杨瑞清一样“傻”的教师,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会指日可待。 市场经济,人们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的舒适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奉献精神,都需要社会尊重有奉献精神的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精致地为自己的利益着想,都拼命地往收入高的地区和行业挤,甚至不择手段地拼爹,教育如何能均衡?教育公平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愿意象于漪那样一生用来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就在2001年上海为她举办的从教50周年大会上动情情地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这样让人景仰的大师尚且如此谦逊好学。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从21岁时的风华正茂到现在年近半百,无声无息地在教育战线上度过了27年,如今两鬓斑白一步一步地接近退休。但是我愿意用退休前的时光以于漪为榜样,象她那样敬业,象她那样精业,象她那样对教育充满热情。正如于漪老师所讲:“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真正成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来源:赵瑜的日志 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如何做一名教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近日,著名教育家、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于漪老师给石惠芸老师的回信中阐述了一些看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现予以摘录,供大家阅读。 自强不息,女教师们! 石惠芸老师: 信收到,已拜读。 您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师队伍中的女性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强不息,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的语文教师,一般来说,有其天生的优势,如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教态亲切,工作认真,考虑问题细致,模仿性比较强,因而,步入教坛后,兢兢业业,与男教师并驾齐驱,其中不乏佼佼者,不说别的,仅就公开课而言,与男教师比,确实毫不逊色。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有后劲,如何发挥潜在的力量,如何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年有所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万所创新,有所建树。 我与您一样,是名普通的的语文教师,所不同的是我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长,所碰到的困难、挫折比您多,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教训更多。下面就您提出的问题谈点看法,很不成熟。 无庸讳言,女教师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比男教师更为艰辛,付出的精力要更多更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条件,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男子在事业上冲锋陷阵,男子顶天顶家门。 尽管解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妇女半边天,并在法律上、政策上作了种种规定,但观念的彻底转变绝非短时期能奏效,遇到具体问题,女性的地位、作用就不知不觉下沉。再说,家务劳动的担子,一般情况主要是妇女担当,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社会上某些行业特别需要女性的天赋,如音乐、舞蹈、某些戏剧,除成就与男子平分秋色外,其他往往及不上男子。放眼看,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对女性的制约是客观存在,不得不承认。 正因为如此,女性,包括女教师更要自强不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众多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女教师,而女教师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也完全能够适应这种需要。女教师要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做强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一、心胸。 心胸要宽广。一名女教师如果把搞好语文教育事业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教好,这是基础,但胸中不能只是装着“课”,要想得更深,想得更远,想得更广。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伴随着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感染,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近期目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今日更应着眼于培养出跨世纪的祖国有用之才。他们是脱离愚昧的,有文化教养的,是能明辨是非,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健康的,优良的。站在今日的三尺讲台教,要想到明日建设者的形象,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审视今日的教学,脑子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就会衡量种种认识和做法的正确、差错或不完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俗话就: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胸中装着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装着语文一堂堂具体的课,又装着探求语文教学规律的昔日情景、今日现状与明日蓝图。微观上钻研,宏观上思考,脑中就会有涟漪,有波涛。

学会做一个宽容的教师(完整版)

学会做一个宽容的教师 学会做一个宽容的教师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面对学生,我们要有宽大的气量,对学生的非原则性错误做到不计较、不追究,切实学会做一个宽容的教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特殊的职业,所谓良心话是也。教育的成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且百年才能树人,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正因为如此,教师有时也会杀人于无形。一顿粗暴的棍棒,一记响亮的耳光,一句嘲讽的话语,甚至一个蔑视的眼神,都会像一把利剑,将一颗透明的心击得粉碎。我亲爱的同行,请宽容一点吧!宽容的老师,才能培养宽容的学生,将来才会形成宽容的社会。 首先要容人 老师受学生尊敬惯了,容易养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潜意识心态。社会进入了张扬个性的时代,一脸冷漠的周杰伦大受青少年欢迎,就是因为他迎合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容纳异己的量,老是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那时候唉! 成了口头禅,那你一定活得剑拔弩张。 一位学生边听课边喝水,老师勃然大怒,叫学生站起来。学生站起来说了句老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规定上课不准喝水,然后坦然坐下。老师气极了,把学生叫到我这儿来。我一听,笑了。学生一看我的脸色,神情缓和下来。我说: 我今天要表扬你。学生一愣,以为我是说反话。我表扬两点,我见自己的话收到了效果,再接再厉,你处处以《行为规范》来约束

自己,说明你的心里有一根绳子,明确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另外,你能站起来回答老师,说明你很懂礼貌,这也印证了你对《规范》的遵守。学生露出了羞赧的神色,连连说: 老师,我错了。我反问: 你错哪儿了? 我不该在课堂上喝水。我说很好,下去想一想为什么课堂上不能喝水?并把这个观点阐述清楚,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交上的论文,把这件事分析得很透彻: 我们的行为除了法律规章必须遵守外,还要符合道德规范,不能以《中学生行为规范》没有规定为理由钻空子。《规范》没有规定上课不准喝酒,你能喝吗?也没有规定不准把宠物带到学校,你能带吗?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毋须规定。 其次要容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的心目中,老师总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久而久之,老师自己也犯了迷糊,以为自己就是真理,很难听进不同的意见。托尔斯泰老年时说自己一无所知,这不是谦虚,而是自知之明。端正心态,是察纳雅言的前提。一次早读,我走进教室,拿起学生的书,安排早读课的内容。翻到《孔雀东南飞》一文,《我看金乾波》赫然在目,下面列了我的三大罪状: 自命不凡,喜欢自吹自擂;好为人师,患人之不己知;教学经验寡陋,有误人子弟之嫌。 初看血往上涌,再看平静,再看坦然。即使学生说得不够客观,我不一定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话不是教训别人用的,更何况学生说的很有道理。下课了,学生跑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女,汉族,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

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 篇一:一生用来做老师 成就、主要思想等,真正阐释了封面所述的“用生命思考教育,用视野开阔教育,用行动改变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许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专家,绝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巧,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才会逐步锤炼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正因为立下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志向,于漪才能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才能潜心教研,教出自己的个性,才会成为中国教师的集体偶像;正因为认识到“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民主”,李镇西才成为优秀的班主任,他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还专设班主任一项,他的“法治治班”“民主治班”,让我深受启发?? 读了此书,我了解了更多名家的教学模式。这些教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各有所长,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一定借鉴价值。如斯霞老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魏书生老师的魏氏班级管理法等等,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了解借鉴,为我所用。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的我

们只有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孩子,成长教育。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做到真正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受教育! 正如于漪老师所讲:“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与发展,在于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我愿意与学生一同成长,也愿意帮助学生成长,更愿意收获成长的快乐。要成长,就要不断地学习,我愿意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愿意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愿意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接受新事物,始终保持年轻人那种成长的冲动与渴望。 愿我的成长能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的成长一路温暖着我 《一生用来做教师》一书,书中收录了许多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以及一些经典案例,剖析到位,娓娓道来,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几十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整合在一起让我透彻理解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的感触。如何做最好的教师? 一、做最好的教师要“偷懒”。 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三不讲原则,一是学生已会的或自己能看书学会的不讲,二是学生之间经过讨论探索能学会的不讲,三是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它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跟魏老师相比,对照自己有时实在是太“勤快“了!对待学生总是放心不下,事必躬亲,能包办的就包办,不能包

一 辈 子 学 做 教 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2010年11月,我有幸成为初中语文学科国家级培训研修班的一员,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培训。时隔半月,我又回到华师大,参加我们淄博市的名师培训高级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培训。任教二十多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了,可在华师大的这两次培训带给我的震憾是最大的。 二十多年来,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备课上课,学生成绩不错,社会家长都满意,荣誉称号不少,也曾以为自己真的是优秀教师了。但在聆听了一位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之后,他们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锲而不舍的课改精神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我这才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井底之蛙了。这次培训之后,我觉得自己实现了一个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我的教育人生会因此改变,因为我的收获实在是太多了: 一、终身学习,一辈子学做教师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我很明白,自己只是中师毕业,后来进修了大学课程,在专业知识上我明显落后于原始本科学历的教师。但二十多年来教初中,以为自己的知识足以胜任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了,所以极少再学习专业知识。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国培班中,华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老师的古诗词赏析,左思民老师的语法修辞学,李明洁老师的病句研究学,马以鑫教授和冯均国教授的现当代文学阅读教学……他们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都让我感到惭愧和自卑。上海市特级教师程洪兵讲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呢?文学家夏丏尊谈一代宗师李叔同时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 于漪老师81岁了,她精神饱满地为我们做了三个小时的报告,没有看稿子,中间也没有休息,一直都正襟危坐。她的思路是那样清晰,她的语言是那样流畅,她的功底是那样深厚,她的一生都在为基础教育呐喊,她就是我们的榜样!可是,她是那样的谦逊,她让我感到了我的无知,我感到我是多么地需要学习。于漪老师和我们告别的时候,我的泪水流了下来,她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渺小到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以前我以为我是我们市里的特级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