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第31卷第4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一一一一一2010年7月V o l.31,N o.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一一一一一一J u n.2010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英]邱于芸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 B21T N)

摘一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三‘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三

关键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6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一1007-4074(2010)04-0004-06

作者简介:邱于芸,女,台湾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三

一一‘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从事写作后的第十年,在这之前他已完成了一百多篇的小说,并已经成为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任教北大中文系三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动荡与不安之中,军阀割据,外强威胁,现代化与商业涌入,还有国府当局针对知识分子的大加挞伐,让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国民性提出怀疑,企盼在纷乱当中为中国的未来找一条出路三基于对当时整个大时代背景的理解,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文化的语境(D i s c o u r s e),作为理解沈从文与其作品的研究参考三本文的目的并非逐一列出有关‘边城“研究的各派别在方法与细节上的差异,但综观而言,这些研究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萃取内容为主来探讨三这种处理方式中最普遍与直接的手法是将‘边城“(或者是沈从文其他主题类似的作品)视为是以五四运动精神所检验出的地域主义文学或是乡土文学代表作,是一篇带有社会/政治倾向,提倡乌托邦,反现代性的写实小说杰作三若进一步从五四话语延伸出来,学者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其中的阶级性问题,或运用当时时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析男女爱情与现代婚姻观念的本质上差异三如此一来,‘边城“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被简化成对沈从文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探讨三姑且不论它是被理解成前卫或保守?被褒或被贬?甚至正确或者是错误?这些冲突往往只显示了学者们的政治偏好或倾向,导致陷入目的论的迷思,并远离了文本本身三然而,第二类是以文体为主来探讨它三从表现技法上,因为它的唯美,沈从文也被誉为"文体家 ,而‘边城“中所用的技法也被视为中国山水

画三①还有评论家更直接指出:‘边城“里面的人物是白描,对湘西风俗民情的表现是典型的风俗画等三但是这种只着重表现技法与形式的研究方法并不算完整,应当还可以延

?①收稿日期:2009-05-28

使用绘画艺术语汇来谈论‘边城“的论述很多,在此特别举出部分:李建吾(刘西渭): 他不分析,他画画三这里是山

水,是小县城,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三 汪曾祺: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三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三 ‘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三司马长风: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二轻妙而空灵三 王润华: 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边城与中国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虽然前者用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现媒介三整本边城几乎都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小说人物,只是点缀山水间的小点而已三

展至支持这‘边城“美学背后的哲学基础三

在研读许多关于‘边城“的研究文章之后,笔者体会到

至今尚未有一独立而完整的理论,能将表现技法贯穿于内

容,使‘边城“所阐释的思想与小说文体互为其必要条件三

这个感想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与研究动机三

在中国艺术理论中,诗书画本同源,这是众所周知的常

识,而且中国的山水诗画的创作与中国道家哲学的人生观

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三但是应用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

却不常见三在此笔者将先把中国诗词中画境的元素作为起

点,并用它们来分析‘边城“的绘画特征,进而结合沈从文在1931年到青岛时所体悟到的 新道家思想 来检视‘边城“中透过人物二对白与情节的结合所呈现的小说形式与其思想

的关系三[1](P97-98)笔者将利用道家美学来对‘边城“提出一个结合了表现技巧与内容的新诠释,并显示这个观点与其他以政治话语为优先而产生的写实主义论点的差异性三本文的目的并非企图要取代与纠正其他学者的论说,而是仅提供一个思想实验(t h o u g h t e x p e r i m e n t),试想在中国文人美学的话语下,能否对‘边城“有新的理解?我们深切明白,能够引起读者多元诠释空间的,往往是一部文学巨作的特色,也因此,‘边城“文本本身就具备了能够容纳多元诠释空间的特性,为了要达到此一目的,中国文人美学方法论中所谓的 言外之意 在作品表现技巧中亦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中国文人美学评鉴一部文学作品时,相当重要的特色三本文希望达到的目的有三:

(一)试用20世纪初与当时的文艺理论背道而行的陈师曾对中国文人画所提出的观点来理解‘边城“三陈师曾先生于1917年所提倡的 文人画的价值 中的重要结论,也影响了同期的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而中国20世纪著名文人画家齐白石先生的 衰年变法 更是受到陈师曾的启悟三①在新文学的领域中,以沈从文为首的京派文学家亦强调个人主体性的重要三他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体操 对于写作者的重要,他亦始终拒绝拥抱政治或商业导向的文学,而坚守以贴近作者生长背景二生活体验思考而成的精神为本,来做为创作的原动力三

(二)重新检视中国传统文人美学(不管是文字创作或

是绘画)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批评的 解释力 (E x p l a n a t o r y p o w e r)三虽然这个文学理论的早已被由政治主导的文艺话语和文艺政策所淹没掩盖三然而,我们若重新回到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切入来理解‘边城“,是会比从社会/政治历史角度为母题的文学批评更为完整且更具解释力的三而且这种以文本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为首的转换,将能使现今已存的沈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流派,都可以因为这个新的尝试而被重整与纳入三

(三)将文人美学所延伸到现代小说的形式,可以让‘边

城“虽新犹旧,虽旧犹新三它可被视为一种从传统中突破的一种新创见,这种新并不是完全吸纳西方外来思想而形成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从传统走出来后又融合了沈从文个人生活经验与面对国族问题的话语所反映出来的新文体三从技法来看,它不是一味承接西式文法与语言模式的白话小说,而是糅合了中国诗画笔法与新式小说文体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多元结果三就思想而言,它还是延续中国文人美学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一贯要求,使得文本成了个人驾驭现象界的媒介三这不仅显示了中国美学方法论的兼并与包容,也显示了中国哲学不仅是古典也是现代的三

一、文学与绘画

在1934年5月,也是‘边城“完成后的一个月,上海开明书店为丰子恺先生出版了‘绘画与文学“一书三其中结集了数篇丰子恺对于文学与绘画之关系的论文三身兼画家二散文家二文学家与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特别推崇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创作精神三他曾对于中国古诗的造境过程利用西方透视原理对古诗词的景物做过详尽的分析三在他一篇名为 文学中的远近法 (1930)与之后篇幅较短的 诗人的平面观 (1932)中,他提出了 平面观 对于诗人的重要性,并有系统地将透视法如何在古诗词中展现,逐步提出了规则与诗词范例:

(一)物距离越远,其形越小,如:

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岑参)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 (二)在视线之上的景物,距离越远,在画面位置越低,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孟浩然)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 (三)在视线之下的景物,距离越近,在画面位置越高,如:

水浸碧天何断处(张升)

晚云藏寺水黏天(刘一止)

无数青山水拍天(苏轼)

有了 平面观 之后,丰子恺便特别强调中国诗词中所谓 消失点 的运用,上述的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水黏天 与 水拍天 中的 黏 与 拍 都是强调消失点的运用三丰子恺所用的范例相当多,在此不能一一详述,但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能够知道中国诗词的绘画特征的基本精神三更进一步地,丰子恺在他的 中国画与远近法 (1934)中,又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和东方绘画对于景物描写的差异做一个比较,并指出中国画家往往不遵照透视法来作图的原理三图1,图2为仇英(1948-1552)绘‘西厢记“开卷第一幅名为 佛殿奇逢 的插图,丰子恺简单地用它来显

5①陈师曾对于文人画家所做的四大要求为: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三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三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三所谓感情移入,近世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盖此之谓也欤? 当齐白石回忆陈师曾赠诗: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时,他说: 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合我意三 见‘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三

示东二西方两种对于外在世界的表现法所显示的差异三

图1一 佛殿奇逢 此图原无消失点

图2一经过改正后的透视图

将两图并列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图1为中国画家对于路径是采用无消失点的处理法,而图2为丰子恺用来揭示与修正,若要表现 平面 的观念,消失点是相当重的三丰子恺强调: 中国艺术真太奇妙,文学中含有画理,绘画反而不合画法,犯下很大的错误三 但是几经分析与考察的结果,他得到一个结论:

所着重的角度来自于观者的想象力,而不是看着实物而作画的写生画法三他说:古来的佛像,神像,面貌身材都不似真的人,都是想象的世界-

西方二天堂二地府 中的姿态三绘画当然不务

实三想象中的世界,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

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

右三这犹似做梦,昔人云: 重门不锁乡思梦,随意

绕天涯 (注:赵令畤)伏在斗室中描写山水的中国

画家,正同这相思家一样三做梦一般地飞绕天涯

而眺望景物,把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时间所见的光

景收入同一幅画中,上下重迭地描写的便是山水

立轴 ,左右连绵地就是山水 图卷 三

看到中国画的山水立轴或图卷时,容易使人联想到 关山万迭 二 云树千重 等诗文中语三中

国画所描写的世界,就是诗的境地三[2](P507-508)

也因此,中国文人艺术中的 诗画交流 状态经过丰子恺利用透视法的分析,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精髓表现出来三在研究中国绘画的美学中,早已有许多人钻研这个中国书画的特色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南宋夏圭所画‘长江万里图“长卷都是与早期西洋写生画法不同地将不同的 时间 与 空间 压缩在一个平面中,使前景与背景利用散点透视融合成带有诗意的画面三这一特色不仅被文学用来表现景物,它更显示着一个知识论上的重要观念:那就是观察者 视角 的游移得以同时描写与融合多重客观景物的重要性三而我今天将丰子恺的发现运用在五四现代文学上有一个指标性意义,那就是 观者的视角 (P e r-s p e c t i v e)使‘边城“成为由沈从文主观意识对现实的裁剪所

得的结果三我们以下的评论中会发现,‘边城“不仅有许多绘画透视点的使用法,它还存在着大量的视角转移,也就是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而这转移的背后是沈从文的想象力,而非直接按照实物所进行的 写生 或 写实 文学三当然在绘画中观者能够充分的自由浏览图画的各个角落,而在文学中,作者有更多的自由带领读者进入所描绘的画境之中三虽然‘边城“本身只有文前一小幅画,但它以长篇的画境来呼应诗意的部分,可以让‘边城“成为一个侧重视觉感官美学的作品,同时避免了主观价值叙述的局限三也因此,‘边城“让作者的主观价值降到最低,而让叙述者贴着景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感官世界,让读者从观看韩凌听的美学中得到启发三这样一个分析让我们能更明白的是‘边城“是如何被比拟为一幅山水画,并且更能了解到它所构成的元素中,又是如何让它符合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要件三

二二‘边城“的故事与架构

‘边城“全文共约7万多字,分成21章三故事情节很简单:说的是湘西偏远的小镇 茶峒,一个70岁的老船夫为了安排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婚嫁的心切,所引发的一连串悲剧三但是它的架构与叙述风格比起情节本身就相对复杂多了三

我先针对‘边城“是一幅画的理论做一番梳理,因为这是‘边城“写作技巧中一个重要的特征三绘画在小说中营造出让读者 看见 ,而不是用思维来阐述道理,所以在‘边城“的一开场,沈从文就画出了茶峒的地形图(图3):

图3一沈从文绘‘茶峒城势“图

并且在文本中加以以下说明:

6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三这官路将近湖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 茶峒 的小山城

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

户单独的人家三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

一只黄狗三

图示意象紧紧接连,跟着叙述者的角度动态地伸展开来三从广角的取镜慢慢收缩,最后集中在两位主角的生活形态和关系上,与地理自然形势和村落混合成为一体三在第二章的开头,镜头又远远拉开,然后再次拉近: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一面俨然如一条长蛇三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三小流宽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三

把城墙形容成了 一条长蛇 二溪流和山路如 弓背 二 弓弦 ,这样的小物件,与前景的小河的实际宽度与河床的石头用 大片 来比较,让整个茶峒景致的描绘符合了 远小近大 的效果三而以下的句子,则显示了多重视角的移动: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三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

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三水中鱼游来游去,皆

如浮在空气里三

从 溯流而上 的 上 字,可以知道这也是符合透视法中 凡在视线之下的景物,距离越近,在画面位置越高 的原理,但是从深潭中的 清澈见底 与河底的小小白石子清楚的纹路,则需要将平视转变成鸟瞰,才得以观之三

这些描述像是旅行地图,叙述者利用了地域的历史和地理的视觉知识来建构城镇的精髓,人烟居住的痕迹与溪水里的小石子扮演了相等同的角色,沈从文利用微小的细节来显示小城的神性,自然景致与人的气息合而为一三对于沈从文早期作品稍有涉略的人会发现三他其他故事的主题与人物在‘边城“里已经变成了背景,成了他所谓的 小点 三①沈从文在此对于城中的描述所用的广角镜头和对历史的描写当作背景,并把人物的当下意识中的喜恶偏好拉开,使得人物融入自然中而成为一体三也因此‘边城“的表现技法所带来的意义已经超越纯粹艺术的表现技法而成为表现道家本体论的必要手段三

在这些长长的描述中参杂了主述者的观点,这又像是题画诗,在不同的层次中点亮了阅读者不同的感官机能三也因此汪曾祺才会说: ‘边城“是一幅长卷的风俗画,各篇章节像是不同的册页三 在短短的一段话中,沈从文就能融合四季与时令,比方说: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三夏天

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

家所在的旗帜三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

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

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三

也就是说,在‘边城“的一开场,沈从文就从广角透视到拉近的焦距,从河流的平视到俯视揉合成一体,利用了所谓

散点透视原理来表现边城的风貌三而视角的多变不仅仅是

显示着观点的变化,还能够将时间与空间压缩在一个限定

的篇幅中三这样一个特性,让‘边城“符合了中国山水画的

元素三这个结论在‘边城“中是重要的,它的绘画特征创造

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

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三宋代诗人叶梦

得在‘石林诗话“中所提: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 的言外

之意用于对于小说创作的理解也能适用,也代表了文人美

学传统在五四之后文人依然具有影响力三虽然苏轼对于王

维作品所提及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中国艺术中已经

被引用到快成了陈腔滥调,但是排除了文类,在无数诗与画

相互作用研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西方艺术却直到19世纪末才慢慢体会出:那就是艺术创作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三主二客问题在文学表现中对于本体论与知识论的影响

相当的大三而我以文人美学来处理‘边城“的研究成了这一

学说现代性的范例三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沈从文为何要绕这么远的路来说

一个简单的故事?我认为他会这么做是跟道家的本体论有

关的三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地理与历史情境互为影响,当读

者继续阅读时会发现,故事虽然追溯到15年前,主线直到第四章才开始,而背景事物的宁静也渐渐地被剧情打散三故事的前三年是用过去式描写,而当主述者将时间往前移至现在式时,却只占了最后数个月的时间,而本来的和谐世界也因人类的意识与干预开始有了变化三

在故事的发展中,对白与歌唱是两种对立的沟通方式,

对白往往显示了人物口中所说的与心里所期望的隔阂与差

异,造成听者的误会三而歌声却是打动人心最原始的媒介三

老船夫越是想利用对话来安慰大哥,结果误会越深,到最

后,哥哥淹死了,(也许是自杀的),老船夫也死了(也许是因

为焦虑),而到最后,老二也失踪了三也就是说,老船夫越是

想要用他的自由意志来操纵翠翠的命运,越是将她原本和

谐的命运破坏,到最后,日子依旧,只剩是翠翠一个人守在

河畔等待着三这位年轻人到底会不会回来?这个问题已经

不再决定于人的意志与否,而是掌握在比人世更大的天三

7

① 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 是沈从文在 ‘断虹“引言 里说过的一句话,他指出: 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即是边民宗教信仰的本旨,因此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俗画集成三人虽然在这个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三有些篇章中,且把人缩小到即不重要的一点上,听其全部消失在自然中三 见‘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341页三这样一个观点可以应用于‘边城“中对于人类活动描写的理解三人的气息从主体变为 小点 最为明显的部分就是对于边城里的商业活动二水手与妓女生活型态的描绘三而这些生活形式在‘柏子“与‘丈夫“中为全文焦距,在‘边城“中却成为了 小点 与背景三

在 水云 中,沈从文提到了青岛对他的影响三在回顾居住青岛的两年间,他提到了 新道家 的领悟三若由沈从文所谓的新道家思想来了解故事中道家哲学的元素,可以让我们对理解沈从文在1931年往后的作品有所帮助三沈从文开始注意到了现象界中的细微事物和存在于所有物质界中的神性三他将这种感知称为 泛神的感情 三[3](P360)从泛神的感情中,他了解到了人在大自然中微小的位置三也因此,‘边城“中有绝大多数的篇幅都是描写自然景致,包括了声音和寂静,人事在大自然景致中浮动,故事的发展简洁地带过三老船夫无名无姓二他的死亡是在夜里的风雨中以两句话轻轻带过,老大未交代的死因,成了一个松散的旁支,用模糊技巧来引起读者好奇心与更多诠释空间,让自然带走人的生命,不添加任何以人为主体的因果关系中三沈从文坚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人类的期待与梦想,永远逃脱不了 天 的安排三他在1942年对‘边城“中所提到的: 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处处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中难免成为悲剧三 [1](P110)而事情的凑巧与不凑巧即显现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人类主宰自我生命的限度三如果我们只重视故事的情节,那么这一连串对于自然的描写便只剩下点缀和装饰的意义,而遗失了故事的整体效果三

沈从文利用自由间接引语(f r e ea n d i n d i r e c t s p e e c h)来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它们与自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些心理活动显示着:人物角色的信仰与价值如同外在环境一般,成为他们存在的外在条件三这些自由间接引语和直接对白成了对比,对白造成了误会与悲剧,是人类意识干预自然的例证三

全文中,沈从文利用造景(包括了心理活动与历史背景)间接表现他的本体论观,与人类存在的无明之苦和道德倾向的原型三这部作品的美并不在湘西风景的描写,也不在凄美的爱情悲剧,而是在含蓄中,甚至模糊不明确中表现无法如愿的人事三人类意志无论是多么坚定,情感如何深刻,在宇宙万物整体中都是那么微不足道,沈从文所指出的 悲剧 当是这种哀愁三

当然我们能够从其他文献中知道‘边城“的创作并不完全是虚构的,沈从文多次提到其中的人物,以及地点的选择都是他所熟悉与经历过的,而沈从文针对他创作‘边城“时所提到的: 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善良式样三 [1](P111)另 到平半年为一古道有情陌生的帮助,还是住西城时一个每到黄昏即摇铃当串街卖煤油的老头子三因为买油熟悉,过年时借我两百铜子,度过了一年难关三这就是‘边城“中的老祖父,我让他为人服务渡了五十年船三把他那善良好意扩大到我的作品中,并且还扩大到我此后生命中,想尽一切方法帮助年轻人,一切都作得十分自然的原因三 [4](P18)从另一角度来说,‘边城“的创作初衷也包含许多私人情感的元素,这元素有可能与他的性压抑有关,亦可能因一段婚外情的结束而产生的一种逃避三 [1](P110)

但是这些例证并不构成此作品的写实性三我在此所说的写实性是采取描写现实的狭隘定义,指的是一般的写实主义小说理论中认为小说能够如实地揭示现实客观世界的期待三沈从文说过;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黏附的诗三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蚀它三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份从我 过去 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三 但是对于个人私生活的考证并不能更帮助我们了解‘边城“的艺术价值三因为不管真相为何,创作的初衷为何,一部艺术品的完成是必须经过作者对其自身经验加以消解与重整的三沈从文对于他个人处境的描述往往是 恐怖黑暗 的,这与他作品中所呈现的乐观与朝气一面有相当大的落差三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

我得到可说已十分富饶,它把另一种可怕生活完全冲淡了,调和了三这点印象既在生命成熟

时保留下来,到后自然便占了我作品主要题旨,由

‘丈夫“二‘边城“都可见出三里面自然浸有悲哀,痛

苦,在困难中微笑,到处还有 我 !但是一切都

用和平掩盖了,因为这也还有伤处三身心多方面

的困苦与屈辱烙印,是去不掉的三如无从变为仇

恨,必然是将伤痕裹起来,用文字包裹起来,不许

外露三[4](P10-11)

对他作品的实与虚的部分以及对他作品的批评,他说:作品中的乡土情感,混合了真实和幻念,而把现实痛苦印象一部分加以掩饰,使之保留童话的

美与静,也即由之而来三历来批评者都忽略了作

者生命经验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三唯有一个刘

西渭,能得稍其解也还不够三这老友的文章特点

在于 自得其乐较多,而对作者生活作品却多

无兴趣三这也就是我对批评永远不能心服,不感

兴趣的原因三如果批评从 思想 着眼,用公式和

型态加以范围,自然更得不到要领,毁誉都若并无

意义可言![4](P14)

我们若以中国盛唐文人画师张璪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说来检视现代小说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还能够对于现代小说有所启发三这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现实透由主观意识转化后 再现 的重要性三自古以来,创作者对于现象的掌握一直驾驭着作品的表现,而自然界生动的描述往往来自观者,来自创作者的心灵而非现象本身三作者对于现象的理解与呈现,展现了‘庄子“中的神与物游的精神,至于现实之 再现 在一部小说的形成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作者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理解后,经过打破再重整而达到美的效果三在绘画的领域中,齐白石相当重视艺术的 传神 特质,并早已对 写实 与 写意 作过相当的讨论三他曾说: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三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三 [5](P102)

我们若将庄子哲学应用于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中的第一法: 气韵生动是也 来说明‘边城“的创作应当不

8

为过三气韵生动的 生动 指的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生动,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心灵,而非现象本身,是一个从创作者的思维落实到创作中之后所展现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领悟三自然与自我的和谐来自对于自我中心意志的消解与升华三 我执 变成了自我与自然界的阻隔,而作品中的 自我 的成分成了王国维所说的造景与造境之境界的高低,有我之境比不上无我之境三虽然完全的 无我之境 在语言文字或者艺术创作中是否可能仍有待商榷(徐复观先生已经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说主观价值判断在文章显现成分的不同已经可以展现此学说的基本精神三

三二‘边城“的新与旧

‘边城“代表着新文学的意义要如何来看待?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框架的运用三若要说旧,它可被视为一部延续着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创作思维来显现个人修养二想象力与创造力一贯精神的作品,其中显示的是沈从文的性格取向与本色三然而,中国文人美学的方法论并不强调媒介与媒材的分野三既然不限于诗二书二画,当可以应用于现代散文与小说上,相互融会贯通,也因此依然可以能对于新的文类保有解释力三沈从文的作品中除了散文与小说写作技巧是交互应用之外,他也曾提到自己借用绘画与音乐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创作需要三他一直强调写作不应当盲目追随章法,更强调跨媒介技术的应用来表现主体意识的重要,虽然他自谦他的方法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三但是,我们从历史看来,只有从主体意识出发的艺术创作,才能得到美学的普遍效果,在历史中与人类的心灵共鸣三而以中国绘画与诗歌研究方法来理解‘边城“这个案例不仅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了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于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三

20世纪初的中国有着一股反古风潮,文人美学也成为攻击的重点三康有为二陈独秀和鲁迅等人对于文人美学都做过相当大的批评三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思维是中国衰败的主因,而提倡了所谓理性二科学的写实文学与艺术三在绘画领域中提倡了单点透视法,学习光影与消失点的处理三但是仍有少数知识分子例如艺术家与评论家陈师曾在艺术理论中反而更肯定了文人艺术的价值三在艺术实践上,丰子恺二齐白石等人在画作中皆深信创作主体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努力目标三齐白石的 衰年变法 让他回到了湖南老家,面对自己童年,对于农家景物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人美学与创作主体的融和与应用三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中,虽然不以绘画为专长,但他屡屡对于自我生命的回顾与反照,并将其展现在小说与散文创作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如此的反思与革新在初期文学革命的讨论中是与写实主义并行的三中国散文大师周作人所提倡的 人的文学 与其后的 自己的园地 就是提倡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他强调创作中作者个人的 本色 与 趣味 ,心智的陶冶与创作自由是文学革命的精髓,并打破了 诗言志 二 文以载

道 的分野三周氏与他的追随者废名等也据此开创了所谓

京派文学的传统三废名利用唐诗的写作技巧写出了许多现

代小说,而沈从文不仅推崇这两位作家的文学造诣,还是京

派文学的主要战将三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这股声音渐渐地因为政治驾驭一

切而消失,文学成为政治附庸与工具之后,也使得以社会主

义哲学为前提的左翼文学理论占领了现代文学批评的语

境三因此,‘边城“以及沈从文其他小说也被检视于社会主

义框架中三而京派文学所倡导的价值,连同沈从文的作品

在内,消失了许多年三而今可喜的是,这种主张个人主义与

自由主义的理念再度成为被推崇与爱戴的话语三

沈从文曾经这样问过自己:我们都知道我们将死,但是

问题是,我们还能做些甚么?他的办法就是写作,将他的体

悟以小说的形式流传下来三也是因为他的坚持,我们今天

得以回顾沈从文所留下来的作品三所以当他提到‘边城“的

世界时,他说 这种世界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故事的真

实三 [6](P5)我把这里的 真实 解读成为他的主观意识与体悟的呈现,一种对于人类在大自然中面临生死未来而做的准

备,并非仅仅是评论家眼里的乌托邦世界三

这是笔者从道家思想来研究本作品的范例三我们取了

一种典范转移与回归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应用为‘边城“提

供了一种结合了表现技法和结构与其阐释的思想得以整合

的可能三这种典范转移的选择,取之哲学方法论里的 解释

力 (E x p l a n a t o r yp o w e r),这个策略的目的不在于推翻沈学研究至今所奠定的成果,而在于纳入不同的欣赏与理解三

当然,强调主观意识的重要并不是否定了时代的重要性,沈

从文的主观意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他一样也撷取了

当时时代背景中一些对于国家民族的论述,但是那也只是

众多论述的其中之一三他的撷取,还是必须经过了个人生

命经历所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的呈现是艺术创作的范畴,

是本论文所关切的要点三然而,使用中国文人艺术美学作

为研读现代文学理论的方法论还得需要经过一番严密精确

的探索与讨论,作为一个思想实验,这篇论文不该当作是一

种结论,只是一个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的开始三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丰子恺.中国画与远近法[M]//丰子恺文集:第2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27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5]徐改.齐白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粟世来)

(英文下转第98页)

9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课堂测验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T 2.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3.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管理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4.经济物品是有用且稀缺的物品。T 5.《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哈尔·R·范里安的著作。T 6.下列问题(C)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7.以下话题都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除了(D)。 A、香烟税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B、微软的市场势力在软件定价中的作用 C、反贫困计划在减少无家可归者中的效率 D、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简称资源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T 9.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C)。 A、关键资源 B、有效资源 C、稀缺资源 D、优质资源 10.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人们”,包括的个体是(AB)。 A、消费者 B、生产者 C、企业 D、家庭

11.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工资和闲暇之间的trade-off。T 12.社会会面临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T 13.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效率的是(B)。 A、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公司 C、为被解雇的工人提供失业津贴 D、以上都是 14.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T 15.经济学中片面的追求平等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T 16.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 成本。T 17.你在比赛中赢得100美元,可以选择花掉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如果花 掉,机会成本是(C)。 A、100美元 B、5美元 C、105美元 D、0美元 18.边际变动(B)。 A、对公共政策并不重要 B、是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 C、使结果无效率 D、并不影响激励 19.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是零 20.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小预期收益。F 21.有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的 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T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B、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后,当激励引起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行为不 再改变 C、不同的激励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差异

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 问题: 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关阅读】 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十三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齐,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礼貌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务必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务必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能够兼其小。”“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完美梦想。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带给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031899.html,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作者:张亚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 自行车旅游是一项集休闲、娱乐、竞争、交友、时尚为一体,男女老少皆宜开展的户外有氧运动,它既环保又节省交通费,既方便快捷又无污染,是近年来新兴崛起的一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本文从美学角度展现了自行车旅游的独特魅力,认为这种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的旅游方式,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旅游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大众旅游的热潮。大众旅游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和群众性的审美休闲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醒目的位置。为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自行车旅游“逐渐产生了。 自行车旅游(又称“骑游“),是以自行车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以获得骑行过程中的体验和乐趣为重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是自驾游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民众环保意识的日益高涨,骑游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经济、时尚的旅游方式,作为人们释放激情、融入自然的最佳选择而被日渐推崇,选择燃烧脂肪而不是燃烧汽油的出行方式,逐步开始流行,各地政府也开始广泛宣传并大力推行骑游。有着“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自行车旅游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们追求“新“、“奇“、“美“的感受,所以自行车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贯穿于整个自行车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因此,自行车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该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也正是因为其在人们游览活动中它包含了人类由生理到心理等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适应了个体自身追求的自身价值全面实现的欲求。 (1)好动。生命在于运动,万物皆动的特征培养了人类好动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原始艺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之一。有人把旅游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因为这种活动的确对人的肌体来说有其特殊的舒筋活血,放松身体的功能,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环境日益规范化、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人的本质好动的身体被固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好动的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他们便试图通过旅游活动来得到补偿,于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旅游的风气逐渐盛行。而自行车旅游不但能使人们饱览祖国的秀丽山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磨炼人的愈志,增强体质,因此在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

以微整形视野来剖析面部美学标准

微整形培训知识讲座一 以微整形视野来剖析面部美学标准 主讲素材:全面解析面部美学标准 主讲单位:德丽注射美容培训中心 主讲时间:2015年01月05日 主讲地点:公开场所 主讲概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直坚持不懈,而要拥有古典美人般的容貌,首先你就需要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才能是古典美人的化身,本讲座就为大家揭秘古典美人需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矫正有缺陷的面部,通过微整形注射美容让你拥有娇艳的外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直坚持不懈,而要拥有古典美人般的容貌,首先你就需要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才能是古典美人的化身,本讲座就为大家揭秘古典美人需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矫正有缺陷的面部,通过微整形注射美容让你拥有娇艳的外貌。 一、额头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宽丰的额头有聪敏之相,丰盈饱满的额头象征着智慧和福禄,给人一种高贵、有福相的感觉。光洁饱满的额头是面部整体曲线美的首要条件。如果额头扁平、凹陷整个人会显得呆板而缺乏亲和力。因此,丰额头一直是临床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整形美容项目。 二、颞部(太阳穴)

太阳穴呈饱满状态感觉精神。倘若太阳穴(颞部)不够饱满,就会造成脸型下宽上窄的视觉效果,给人尖酸刻薄之感。在面相学上,夫妻宫主管夫妻关系的维持与个人的理财能力,太阳穴饱满则夫妻及感情运顺畅通达,福气厚重,财运亨通。太阳穴凹陷的人常常有夫妻关系较紧张,婚姻较不理想的现实,即影响财运、事业运、爱情运。 三、苹果肌 也称为笑肌,眼睛下方二公分处的肌肉组织,呈倒三角形状,微笑时会呈微微鼓起状态,圆而红润,像苹果一样,所以被称为苹果肌。拥有“苹果肌”,在笑的时候,可以呈现一幅完美的苹果般的曲线,在不笑的时候,给人的也是一种笑呵呵的感觉,非常的甜美。有些人五官长得非常标致,皮肤也是一流,但却总是一副消瘦的面相,无论怎样的化妆也不能给人甜美亲切的感觉,这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了“苹果肌”的原因。日前流行的审美认为:“苹果肌”丰满的脸显得年轻,笑起来感觉更甜美。 四、卧蚕眼 卧蚕就是紧邻睫毛下缘一条约四到七毫米带状隆起物,看来好像一条蚕宝宝横卧在下睫毛的边缘,笑起来才明显,让眼神变得可爱。具有这个特点的人都看起来显得非常具有亲和力。卧蚕在相学上讲有子女福,而且异性缘很好。拥有卧蚕眼和苹果肌,还被认为是有旺夫相,很多富豪选妻的标准都倾向于此。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我的答案: C 2自发投资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我的答案: C 3花生酱有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税收从每磅10美分增加到15美分,政府的税收收入会()。 A、增加50%以下,甚至有可能减少 B、正好增加50% C、增加50%以上 D、答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哪个更富有弹性 我的答案: A 4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增加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并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A、实施限制性价格下限 B、取消限制性价格下限 C、把税收加在生产者一方 D、取消对生产者征税 我的答案:D 5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产量 B、企业的利润 C、消费者剩余 D、总剩余 我的答案:C 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我的答案:B 7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平等的是()。 A、对有线电视价格管制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向穷人提供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D、禁止酒后开车 我的答案:C 8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我的答案:B 9如果一种物品的生产引起了负外部性,那么,社会成本曲线就在供给曲线__,而且社会的最优数量__均衡数量。() A、上方;大于 B、上方;小于 C、下方;大于 D、下方;小于 我的答案:B 10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 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我的答案:B 11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或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是()。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直线 D、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曲线 我的答案:C 12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以实施《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 ◆王军 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而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人类政治生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国际货运与人员交流的巨大增长、有组织国际犯罪的剧增以及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治理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世界海关组织(WC0)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制定了《WC0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在2005年世界海关组织理事会年会上获得通过。本文以全球化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基本工具,对《框架》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治理要素做一简要介绍,在分析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有利治理条件及现实治理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治理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海关在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下在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一份可供思考与借鉴的材料。 一、全球化治理与《框架》治理要素的介绍 关于全球治理的要素,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基础、规制保证和治理操作三类主要指标的复杂治理体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制以及结果是全球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一分析工具出发,《框架》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框架》的目标与原则——全球治理的价值 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而且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从《框架》的名称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框架》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世界海关组织成员对于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具体而言,《框架》制定的目标价值共识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制定全球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标准,促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形成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增强海关应对2l世纪挑战和机遇的作用、职能和能力;加强成员海关之间的合作,提高甄别高风险货物的能力;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促进货物在安全的国际贸易供应链无缝流动。与此相联系,《框架》的技术价值体现为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第一,《框架》统一了对进口、出口和转运货物提前递交货物电子信息的要求。这是《框架》力图超越各国海关的现行做法与措施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国际海关标准的制度规范价值基础;第二,加入《框架》的成员承诺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对付货物安全方面的威胁。这是《框架》为形成标准统一性的管理范式价值基础;第三,《框架》要求根据进口国的合理请求,出口国海关应基于可比的风险识别方法,对出口的高风险集装箱和货物进行查验,最好使用非侵入式查验设备。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之间合作的最低价值标准;第四,《框架》规定了成员海关要向达到最基本的供应链安全标准并采纳最佳做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与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第31卷第4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一一一一一2010年7月V o l.31,N o.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一一一一一一J u n.2010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英]邱于芸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 B21T N) 摘一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三‘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三 关键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6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一1007-4074(2010)04-0004-06 作者简介:邱于芸,女,台湾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三 一一‘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从事写作后的第十年,在这之前他已完成了一百多篇的小说,并已经成为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任教北大中文系三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动荡与不安之中,军阀割据,外强威胁,现代化与商业涌入,还有国府当局针对知识分子的大加挞伐,让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国民性提出怀疑,企盼在纷乱当中为中国的未来找一条出路三基于对当时整个大时代背景的理解,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文化的语境(D i s c o u r s e),作为理解沈从文与其作品的研究参考三本文的目的并非逐一列出有关‘边城“研究的各派别在方法与细节上的差异,但综观而言,这些研究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萃取内容为主来探讨三这种处理方式中最普遍与直接的手法是将‘边城“(或者是沈从文其他主题类似的作品)视为是以五四运动精神所检验出的地域主义文学或是乡土文学代表作,是一篇带有社会/政治倾向,提倡乌托邦,反现代性的写实小说杰作三若进一步从五四话语延伸出来,学者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其中的阶级性问题,或运用当时时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析男女爱情与现代婚姻观念的本质上差异三如此一来,‘边城“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被简化成对沈从文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探讨三姑且不论它是被理解成前卫或保守?被褒或被贬?甚至正确或者是错误?这些冲突往往只显示了学者们的政治偏好或倾向,导致陷入目的论的迷思,并远离了文本本身三然而,第二类是以文体为主来探讨它三从表现技法上,因为它的唯美,沈从文也被誉为"文体家 ,而‘边城“中所用的技法也被视为中国山水 画三①还有评论家更直接指出:‘边城“里面的人物是白描,对湘西风俗民情的表现是典型的风俗画等三但是这种只着重表现技法与形式的研究方法并不算完整,应当还可以延 ?①收稿日期:2009-05-28 使用绘画艺术语汇来谈论‘边城“的论述很多,在此特别举出部分:李建吾(刘西渭): 他不分析,他画画三这里是山 水,是小县城,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三 汪曾祺: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三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三 ‘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三司马长风: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二轻妙而空灵三 王润华: 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边城与中国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虽然前者用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现媒介三整本边城几乎都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小说人物,只是点缀山水间的小点而已三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 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喇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单以体量和群体为例。西方宗教性石头建筑,如欧洲的教堂,多以单体建筑的体量巨硕、高耸入云见长,以巨大的物质重压,极力渲染人对上帝的无限崇拜和迷狂。相比而言,由于中国人那种天生的淡于宗教而执著于伦理,因此,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宫殿等,则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地面有序铺排取胜。关于这一点,只要去看一看北京城就可明了:皇宫位居轴线中段,前面有长段铺垫,面后是有气势的收束,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城外四面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大片矮小的民居则是陪衬。全体一气呵成,强烈地显示出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向心意识和严肃而宁和的现世伦理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重视环境的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中国过去15年间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极大地拓展了正规金融覆盖面,其中包括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代理模式(中国称为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中国同样也是金融科技革命的领头羊,技术驱动的服务提供商正在改变中国消费者支付、借贷、储蓄、保险以及投资行为。 中国的账户拥有率(普惠金融的基本衡量指标)显著增长,已经与其他G20国家大致相当。 报告对中国过去15年间普惠金融发展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报告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与其他相近经济体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经验的关键进展和要素。报告也指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仍然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可供其他国家政策制定者借鉴的经验。该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集团联合撰写。 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明显转变。从21世纪初起,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就将拓展基础金融服务列为优先发展目标,举措包括加强信用和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面向农村消费者的物理服务点以及支持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提供者等。 2015年,中国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式推进。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同样也为数字金融创新预留了空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数以亿计的金融服务不足群体提供一系列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它们通过运用基于网络的线上商业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了已有的电子商务和社交平台中。 中国持续的金融科技发展也促使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积极探索数字驱动的商业模式。 报告指出中国在实现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需要向更为市场导向、更具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和工具来有效管理数字金融风险。鉴于很多消费者的数字和金融知识有限,且数字金融可加剧数据风险,金融消费者保护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全文如下: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承载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民族的血脉,它给予了人民充实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就在中 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创造了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实现了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迈出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辉煌历程。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革命开启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我国传统文 化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科学理论上的提炼和升华,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 也向前一步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党面临着一把“双刃剑”,有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风险挑战,这些使得我国必须加 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让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内涵精神,集思 广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一、理解认识“中国梦” 2021年11月29日,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 想。”2021年3月17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 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党中央心血来潮喊出来的口号,而是依托中国当今社会 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以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为我们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 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梦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中 国梦是可以实现的伟大梦想,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显示了我 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造性改变,用简单的“中国梦”三个字高度归纳概括 我党今后实际行动的指南,更加体现了它的中国化特征;中国梦是口号,是标杆,它的提 出让我们的社会意识到当前社会的不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中国梦为我国今后的改 革创新发展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旗帜。

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摘要:科技术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系统性,由于其意识简明且较为单一,在 对科技英语文章进行翻译时,应保证科技文翻译的可读性与准确性,注意文章句、词以及字等方面的特点。为了能够提升译文质量,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既要使文 章具有形式美,也要保证内容的通顺性,这就需要加大研究科技文章翻译与翻译 美学之间的关系,重视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保证美学取向可以在科技文翻译中 体现出来。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美学的概念,其次从科技英语展现的精 确性特点、条理性特点、逻辑推理性特点、转义性特点几方面深入探讨了科技英 语翻译在翻译美学视野下的美学取向,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为我国科技翻译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美学;科技英语翻译;美学取向 前言:当前作为一种边缘学科,翻译美学充分结合了美学与语言学,主要针 对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予以分析。在进一步研究翻译美学基本理论后,得知翻 译即为译者在整个文章中的一种美学体验,是基于一种语言表现的思想再现过程。译者在翻译科技英语时,只有准确了解原文的前提下,通过美学思想才能实现原 文思想的再现。 1翻译美学的概念 翻译美学充分结合了语言学、文学以及美学,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这三个学 科的不同原理,不仅要保证文章的美感,还要保证句子的通顺性。针对于翻译这 项工作,若从这个视角而言就属于一种审美行为。也就是审美主体在此过程中依 靠审美中介,由一个审美客体向另外一个的转换。共有三个不同阶段需要在该主 体转换中经历。第一,审美。科技译文作者通过吃透文章本质,研读文章内容, 挖掘其中的美学本质。第二,赏美。译文作者在细细咀嚼科技文章原文过程中, 实现对美的体验。第三,创造美。译者在咀嚼原文后,已经全面了解文章含义, 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使译者产生美感意识,并将这种美使用另外一种 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美学。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经过以上几种 论述可以得知,是建立在翻译译文及原文的一种美学体验。将原文与译文美学在 美学引导下完全展现的方法就是翻译,整个翻译的过程也是美学取向的过程。鉴 于此,下面本文将针对科技翻译美学从几个方面予以更深层次的分析。 2科技英语要展现精确性特点 从科技本身出发的科技英语翻译,需要全面了解其具有的特点,在完全掌握 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对其美学进行准确定位。通常可从周密性、精确性以及逻辑 性等三方面体现科技英语特点。在实际翻译科技英语时,需要相关人员全面把握 科技英语的精确性,将科技英语内涵有效地挖掘出来,把握原文的正确性。一般 来说,在翻译科技英语时,不仅要注意一词多用的现象,还需要避免用词的含混 不清,以及科技的关联含义性与多重含义性。作为文章中的核心词汇,概念也是 语言语义的有效延伸,只有在翻译科技英语时,深入挖掘科技术语的内涵,利用 更加合理的科技用语方法,才能保证内容上整个翻译文章的简洁性与精确性。 通常在翻译科技英语时,不单单要保证翻译的简洁性与精确性,还需要将一 种可以令人反复咀嚼的味道及创造性美感从文本中渗透出来。现阶段科技词汇相 对较多,但由于词汇自身非常精确,缺少模糊性,所以能将美感更加生动、形象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在进入了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但是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洁净能源比重提高 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20 年内增长一倍。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炭比重过高,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自1993 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油气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我国洁净能源比重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估计,到2010 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 万~1 亿吨,净进口率达到41%。 1.2 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越来越强的物质基础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进行更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增加。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 世纪80 年代的0. 5%增加到2000 年的1. 5%。沿海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现在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都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