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

(一)先天论和后天论

1、先天论

观点:很多基本的知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

人物:如康德、笛卡儿等。

2、后天论

观点: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完全是一块白板,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起感知觉能力。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总结:当前,人们承认儿童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天的感知觉能力,但人们也看到这种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后天的成熟和经验有助于其意识知觉的发展。

(二)丰富化理论与分化理论

1.丰富化理论

感觉刺激是片断的、模糊的,必须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去增加内容,使它丰富起来。(皮亚杰,1954)简言之,认知能丰富感觉经验,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感觉刺激的意义。

2.分化理论

感觉刺激已经为个体解释相应的经验提供足够的信息,毫无经验的感知者能够从中找出区分性信息或区别性特征,从而将不同刺激区别开来,儿童发现这些区别性特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吉布森,1969)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一)视觉偏好法

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1、习惯化:是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定向反射消失的现象。

2、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定向反射,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三)诱发电位法

通过记录儿童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是否感知到新的刺激。

(四)高振幅吮吸

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三、感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最早。

(一)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1)4~5个月的胎儿即有视觉反应能力。

日本的小林登用强光照射孕妇腹部,发现胎儿闭眼睛。

北京人民医院和北医大一院联合实验发现,当摄影灯突然发出强光,胎儿立即活动起来,几分钟适应后,才减弱活动。

2)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主要是视网膜细胞出生时非常不成熟。

新生儿的世界有点昏暗而又模糊(helld,1993)

视觉集中的发展

新生儿两眼的不协调运动,如一只眼睛偏左,一只眼睛偏右,或两眼对合在一起。同时,一遇光线,眼睛就眯缝着或闭合着。约在两三周之后,两眼不协调运动就消失了,并且可以开始看到儿童对光线或物体有视觉反应,但不能长久地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物体上。约从第一个月末到第二个月初起,可以看见儿童的集中的视觉活动,并且逐渐能随着移动的物体而移动自己的目光。第三个月视觉更加集中而灵活,特别是对亲近的成人的面孔的集中视觉能维持长久的时间。这时成人能用忽而隐藏忽而出现的方法来逗儿童发笑。约从第四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对红色的物体最能引起儿童的兴奋。约从第五六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够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月亮、街上行人等。

2、光的觉察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觉察眼前的光亮,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低于成人。

3、视敏度

视敏度:眼睛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

新生儿:20/150~290

6个月:20/100

一岁:已和成人相似

研究方法: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给儿童看的书,应该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4、颜色视觉:

新生儿看不见彩色,黑白灰的世界

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如红、黄、橙色。

测定方法: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

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

5,6个月的胎儿即有听觉。

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临床测试表明,83.31% 新生儿对听刺激反应较快,只有16.69% 的新生儿反应较慢。

2、新生儿已具有辨别音量、长短、方向以及频率不同的声音的能力。

婴儿对听觉刺激的分化能力可用定向反射习惯化来测定,即让婴儿作吸吮活动或诱导他作吸吮活动,记下他的反应节奏。

3、婴儿对声音的反应

新生儿对人说话的声音极为敏感,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它更能改变新生儿的吮吸反应。

Freedman 发现新生儿对一个妇女的说话声要比对铃声作出更多、更有力的反应。

Eimas(1971):4周的婴儿能辨别“ba”和“pa”两种语音,而且对“p”和“b ”有“类别式”的反应

2 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例如,同样一段文章由两个人读,婴儿有不同的反应,而同一个人用生硬的、愤怒的语调,或者用愉快的、柔和的语调读,婴儿的反应也会起变化。

4、应预防中耳炎,6个月~3岁是中耳炎的高发期。

(三)味觉和嗅觉

1.味觉

胎儿期3个月时味觉感受器已经发育,15周已经发育成熟。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确的味觉偏爱

2. 嗅觉

7、8 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

新生儿具有嗅觉偏爱。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出生才1 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和其他人的气味

麦克法兰: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胸垫分开放在婴儿头的上方,结果发现婴儿转过头来注视他们母亲用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注视陌生母亲用过的胸垫。

(四)触觉、温度和痛觉

1、触觉:对抚摸的敏感提高婴儿对环境的反应性

2 、温度觉:新生儿对温暖、寒冷及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3 、痛觉

四、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结果: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1、古纳夫的研究:3 岁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后转入颜色抽象占优势(4 、5 岁是高峰),6 岁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

2 、陈立的研究:

3 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

4 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 岁是同一抽象

占优势

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

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

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1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2)从出生几天到六个月的婴儿都对有图案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

3)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4)格林堡的实验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可能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和处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

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圆形--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半圆形- 梯形- 菱形- 平行四边形。

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

2、大小知觉

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急剧发展。

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实验研究:鲍尔的研究说明6周的婴儿已显示大小恒常性。

斯拉特、马托克的实验设计: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11 岁的儿童很少低估远离他们的物体;成人往往倾向于过高地估计远处物体的大小。仿佛他们知道距离会歪曲物体的大小,作了过度补偿,作出的判断往往大于真实的客体。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吉布森和瓦尔特设计了的“ 视崖”实验。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之间学会的。

4、方位知觉

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已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①5-7 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②7-9 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③9-11 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时间知觉

儿童感知时间有极大的困难

前苏联学者沙巴林曾调查,各年级学生估计“ 一分钟” 时间的长短:

皮亚杰的实验研究:给学龄前儿童看桌子上放着的两个机械蜗牛,实验者同时使两个蜗牛启动爬行,其中一个蜗牛爬得快,另一个蜗牛爬很慢。

黄希庭的时间知觉研究:研究对象:5~8 岁的儿童。研究结果:5岁儿童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6岁儿童时间知觉基本上与5岁儿童相似,只是对短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7岁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利用外部时间标尺,能利用内部时间标尺的很少;8岁儿童已能主动地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始接近成人。

方格的儿童知觉时间顺序的研究: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4 岁儿童对认知一日的时序仍有困难;5~6 岁对认知一年内的时序有困难。

五、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为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1、婴儿缺乏观察力

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都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缺乏目的性。对事物的知觉经常与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

2、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表现为四个方面:

1 )观察的目的性;

2 )观察的持续性

3 )观察的细致性;

4 )观察的概括性

阿格诺索娃给幼儿看儿童溜冰的图片,冰面上只有一只手套,要求幼儿找出图中丢手套的人,实验结果发现:幼儿观察图片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为:

1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 )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3 )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4 )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六、婴儿的信息加工能力

1、婴儿的信息加工(认知过程)

2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七、婴儿的注意发展

1、婴儿也有注意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实质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

2、婴儿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变广

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让30个5—12周大的婴儿看一部描写爱斯基摩人家庭生活的无声彩色影片,其中有许多面部表情的待写镜头。婴儿很快被吸引住了,他们能用特制的橡皮奶头自动调节画面的清晰度。当因像模糊时,他们就移开目光。

此外.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和曲线图形。

八、幼儿注意的发展

1、注意的稳定性提高

2、注意范围的扩大

3、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的增强

注意的分配: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来不及关心别人,只是自己玩耍,4岁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5-6时能参加复杂的集体游戏

注意的转移:幼儿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转移越慢。

九、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提高

2、观察时间变长

3、观察变得有组织有顺序

4、观察变得细致

十: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

(1)、记忆广度的发展

(2)、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3)、记忆范围的变广

2、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

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记忆态度的发展)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记忆方法的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记忆内容的发展)

3、记忆的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消退说;压抑说

十一、儿童思维的发展

1、儿童思维的特点

与自己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

跟事物的具体形象联系起来的思维

2、抽象的思维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7个月) 手腹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这个月龄仍是宝宝爬行的关键期,尽管宝宝的爬行姿势不是很标准,但是宝宝还是很积极的练习爬行,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把胸部离开床面,并给宝宝向前的力量,同时用玩具吸引宝宝爬行、够取,逐渐宝宝的爬行能力。 扶站——锻炼宝宝下肢力量,为站立和走路做准备。育婴师指导家长扶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练习站立,并学着迈步,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7个月的宝宝重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物体,如花生米、小糖豆等,让他练习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每日数次,以增加捏取的准确性。家长要给宝宝多提供手指锻炼的机会,更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提示:在本环节中,家长要谨防孩子吧小物品放入口中。 对击玩具——锻炼双手主动合作能力及手指的控制力。让宝宝学会倒手、拿起、放下,有利于宝宝对自己手的控制,但要经过反复的锻炼,也可以让宝宝双手各拿一个玩具对击,以锻炼宝宝双手的主动合作能力以及对手的控制力,一般宝宝要到9-10个月以后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宝宝多与人说话,让他多发音,如叫爸爸、妈妈、奶奶等,以扩大他的发音范围,0-1岁是宝宝形体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让宝宝学会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行为语言——锻炼宝宝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用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示谢谢、再见、亲亲等,家长对宝宝的表达要积极的反应,以增加宝宝的表 视觉寻找有效——锻炼宝宝的观察记忆力,激发探索兴趣。让宝宝在爬行的基础上,玩寻找东西的游戏,先将有趣的玩具,让他玩一会,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在身后或用布盖起来,然后让宝宝找,找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或让宝宝找爸爸妈妈在哪里等,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宝 语言动作能力——锻炼宝宝行为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宝宝对自己熟悉的人能表现出明显的交往愿望,在家长提示下,可以配合语言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再见、欢迎等。 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育婴师建议家长要为宝宝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 用杯子喝水——锻炼宝宝口腔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以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注意宝宝辅助食品的准备,这对宝宝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婴幼儿早期教育之认知能力训练

婴幼儿早期教育之认知能力训练 专注力 1、目标--能专心地看著眼前或周围的人事物 你的宝贝会了吗? l 如果周围有事情发生或出现了人物,他会专心看着吗? l 他会持续地专心看着周遭发生的事情吗? 帮助他的小秘诀: u 拿出孩子喜欢的玩具(如小汽车、皮球)在他面前玩,如果他开始注意看着你手中的玩具,这时候要讚美他,然后试着慢慢地移动玩具、或鼓励他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这样让他的注意力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u 你可以用布偶和他玩,扮演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如爸爸、妈妈、警察、小狗、娃娃等),一面动着布偶、一面用布偶说话,让他能一直专心地看着布偶和你的动作。 u 平常,多安排一些他喜欢的邻居玩伴或亲戚带着他玩,要那些孩子一边玩、一边製造出声音和动作(如玩电动汽车、打玩具电话等),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不注意看,你可以提醒他或轻轻地帮他把头转向玩具或其他孩子。 u 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或是注意力比较不容易集中,可以选择颜色鲜艳、外型特殊、会动的玩具(如电动火车),来吸引他的注意。要注意的是,你要选安全玩具让他玩,不要给他太小或太尖的玩具,免得可能会有危险。 多一份关心: u 对于一开始就不能专心的孩子,必须要先瞭解他的情况,选择最好的方式让他能专心。有的孩子只要轻轻拉一下他的手或肩膀,他就会注意到你;有的孩子则需要用吃的东西去吸引他的注意。因此,你必须首先找到最能吸引他注意的方法才行。

2、目标-- 能专心地听声音或听别人说话 你的宝贝会了吗? l 他能专心听周围发出的声音吗? l 他能持续地专心听别人说话吗? 帮助他的小秘诀: u 如果孩子不能注意到他周围听到的声音,你就要尽量多和他说话,或是刻意製造一些声音(如开关门、开关电灯、按门铃等),要让声音大一点,才能够吸引他的注意。 u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些他很熟悉而且会发声的玩具(如音乐盒、电动小汽车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让玩具发出响亮的声音,来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看着玩具或靠近玩具的时候,马上告诉他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很开心地和他一起玩玩具。 u 除了要让他能注意听周围发出的声音外,还要让他能在持续的声音之外,注意到另外的声音。例如,让他周围有一些声音(如:音乐、电风扇、电动玩具等),然后你在他的视线外摇铃或製造一个比较大的声音,训练他在塬有声音之外,注意到你发出来的声音。 u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扩大他的生活空间和经验,让他能够注意听周围的声音。此外,除了让他可以注意听到熟悉的声音,另外,在和他玩、讲故事、或用餐等日常生活里,用各种高低、快慢不同的语调和他说话,让他练习能专心听别人说话。 u 你可以把孩子带到四周都有各种声音的地方,跟他说话或说故事,训练他在干扰的声音中还可以专心听你说话。例如,你可以一边放音乐,一边用高低起伏的声音来说故事,训练他能不受音乐的影响,专心听你说故事。 u 平日说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尽量用比较清楚、夸张的声音、语调和动作来吸引他的注意和兴趣,让他能够慢慢增加专心听别人说话的时间。如果孩子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可以和他一起讨论故事的内容,要他回答问题或是说出故事大概的意思。 u 你也可以多放录音带或用有声玩具和他玩,不过,给他的玩具要是安全玩具。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比较小,要注意不要製造太大的声响,以免伤害到孩子的听力。 多一份关心: u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除了听觉刺激以外,可以同时让他操作玩具,搭配视觉和触觉的刺激,增加他注意听的能力。如果他不注意看,你可以提醒他或轻轻地帮他把头转向声音的来源。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

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二)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1.目的性增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现象

1-3岁婴幼儿应具备的观察认知能力

1~2岁 宝宝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辨认物体,通过声音辨别家庭成员,能从一堆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木块中挑出一个和成人手中一样的木块。父母要多从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嗅、多摸,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认识形状 通过各种感觉感知形状特征父母拿出一个圆形的积木告诉宝宝说:“这是圆形的。”一边口中说儿歌:“小皮球,圆又圆。”一边拿着圆形积木滚来滚去,接着把圆形的积木给宝宝玩一会,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认识圆形。然后让宝宝选出其他圆形的积木,宝宝如果能顺利地把圆形积木选出来,要鼓励宝宝,并给予宝宝及时的反馈,加强记忆印象。 通过分类加深对形状概念的理解 将积木分为圆形和不是圆形的两类,让宝宝在很多的积木中找出圆形的积木。将圆形的积木搭高或者将圆形的积木进行组合拼成一幅画,这样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身边的物品中找到相同的形状和宝宝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圆形。让宝宝通过观察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如:球、算盘珠、钟等等,帮助宝宝将圆形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圆形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如果宝宝一时想不起来,那家长可以和宝宝展开寻找“圆形”比赛,在家里或者把宝宝带到超市、公园,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认识天气 带宝宝看图。给宝宝找来天气画册,让宝宝自己坐在床上翻书,妈妈指着各种天气的图画予以解说,例如晴天会有太阳、雨天会从天上掉下水珠、雪天会飘起雪花等等。让宝宝在翻书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天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让宝宝亲自体验天气的变化。带宝宝出门的时候,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为宝宝介绍各种天气的特点,让宝宝亲眼看见,会增强宝宝对天气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天气的主要特点。和宝宝一起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非常专业和详细,宝宝从节目中可以慢慢的熟悉各种专业的词语。比如温度、湿度、风向等等,还能熟悉很多地名。对于南方的宝宝来说,还会知道原来北方会下雪;对于内陆的宝宝来说,还会了解到原来南方会有可怕的台风。1岁半的宝宝虽然还无法完全学会,但是他们会听在耳里,记在心上。 2~3岁 宝宝在观察时仍然需要动作的参与,常常要用手一一指着所要观察的物体。家长应注意利用日常生活来发展宝宝的观察力,并在发展宝宝观察力的同时,让宝宝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这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认识时间 2、3岁教宝宝钟表还太早,家长可以用具体的现象来向他们说明时间。如果孩子每天要看动画片,你就可以指着墙上的钟告诉她,“当短针到了8,长针到12的时候,你就告诉妈妈给你开电视”,这样,孩子就会自己观察钟表,到了时间提醒妈妈。 用图表的形式给孩子制定一个每天的日程表,例如,画一个小钟表,指针指向7点,然后旁边画上一个小孩子起床的图画,表示早上7点起床。然后,7点半吃饭,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非常清楚每天固定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很快对时间有了概念。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海实验幼儿园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上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就0-3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其思维认知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认知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并经自身的眼、口、鼻、耳、触觉等,以动作和探索为途径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经验的积累。这也为我们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提供真实物,让婴幼儿在主动观察和积极探索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托幼一体化教育中,0—3岁教育只是3—6岁教育方法的向下延伸。在材料投放上,依据3—6岁的教育方法,给0—3岁婴幼儿提供图片、玩具等抽象的材料。这种抽象的材料和0—3岁婴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发展是不适应的,造成了材料投放和认知发展相分离。实际教育中这种小龄教育大龄化的错误急需纠正。 所谓“真实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婴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人、事、物,而非替代品如图片、玩具替代等。 教育者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实物对婴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在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以真实物的提供为载体提供了实践操作依据。但是综观国内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可见,宏观、中观的研究(如理论的研究、发展特点的研究、活动方案的研究、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保教的研究等)居多,微观的以点作为切入点研究相对较少,并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我们依据儿童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的原理,在总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指导和引领下,以提供婴幼儿真实物为载体和切入点来研究其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建立子课题《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在婴幼儿生活过程中,选择、发掘和积累适宜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及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以及真实物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为0-3岁早期关心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3岁婴幼儿标准能力表.docx

0-3岁婴幼儿标准能力表 心心班(0-3个月) 一、认知能力 1. 注视离眼20 厘米的黑白图片达10 秒以上:对离耳15 厘米远的响声有转头眨眼的表现;对突然 从远外到眼睛的东西眨眼反应。 对喜欢与不喜欢的图画有明显的表现。对喜欢的笑看时间长,不喜欢的一扫而过;追视红球能头、眼同时 转动达 180 度;听到母亲的声音能转头观看。 见到母亲主动要抱;能上下左右环形追视红球。 手部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能力) 能任意吸吮一侧手指;紧握笔杆10 秒以上。 能把手伸到眼前看 5 秒以上;小玩具等东西放入手心紧握 1 分钟左右。 能眼看双手互相握玩耍、衣、被;把小铃系在某一肢体上,知道动哪一肢体铃会发出响声。 语言能力 宝宝啼哭时,大人模仿哭,宝宝能回应性发音二次,大人逗宝宝讲话,宝宝会发出喉音回答。 能发三个元音如:啊、咿、哦、噢、呜;饥饿啼哭时,听到妈妈的声音、脚步声和奶瓶声,会暂时停止哭 声等待。 会发三个长元音或双元音;能小声应答妈妈的说话。 大肌肉运动能力 10 天会俯卧能抬眼观看;扶腋在硬板上能迈步 4 步 . 俯卧抬头下巴离床,竖抱头直立,扶腋在硬板上能迈 4 步。 能俯卧转侧卧;俯卧能用肘支持抬起半胸。 社会交往能力 15天前大人用手指挠宝宝胸部能发出回应性微笑。 45天前发出笑声。 爱笑,熟人一逗就笑,对镜子笑。 自理能力 15-20 天后,用声音、姿势、便盆做条件,宝宝能排便、尿。 用勺子喂钙剂会吸吮吞咽。 要大小便会做表示,白天会小湿床铺。 婴婴班( 4-6 个月) 认知能力 眼睛追视红球目光可从桌子一头到另一头;在白纸上能很快发现细小的东西;听胎教音乐能够微笑;对母 亲皆投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 教学的启示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对教学的启示。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重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去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注重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了认知发展的实质和过程,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不断发生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认知发展就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此外,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是逐渐发展和建构起来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认知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发展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我们不应该给学生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人为地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与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释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说明了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外部的刺激。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章 认知发展

第四章认知发展 教学目的: 1、掌握认知发展的内涵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了解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教学重点: 1、认知发展的概念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影响条件,以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 1、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认知发展的内涵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与认知发展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各种特征在结构上和机能上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二)认知发展的内涵 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相互关联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模式体系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平衡性 (三)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四)心理发展总是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 教学内容:认知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倾向。皮亚杰

提出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1、图式。图式是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心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2、同化与顺应。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适应过程,适应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来理解新事物,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当我们用头脑中的图式去认识新的刺激情景时,就需要主体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这种改变内部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允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 此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有三个特点: (1)相对具体性即儿童开始依赖表象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结构,诸如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 (3)自我中心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要以具体事物为支撑。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认识到二级关系,或者说关系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用归纳组合分析解决抽象问题,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三)皮亚杰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 2、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不主张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4、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观点:首先,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其次,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 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得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支架 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

0 ~ 6岁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及其偏好4页

0 ~ 6岁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及其偏好 颜色是人与外部环境接触较为普遍的一种刺激,通过人与颜色的视觉接触,颜色不仅引起相应的知觉反应,更能通过联想和回忆与色彩相关的事物等一系列心理操作,引发一定的情绪和动机变化,进而影响思维、认知等高层次心理活动。婴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通过对事物的直观具体的感受来认知事物,颜色这种视觉冲击必然引起幼儿的兴趣。本文主要在国内外研究者对婴幼儿关于颜色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婴幼儿颜色感知的发展出发,探讨婴幼儿颜色偏好情况,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展望。 一、婴幼儿颜色感知的发展 研究者对于婴幼儿的颜色认知的研究,Marsden研究了5个月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呈现两种颜色的卡片,实验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黄色有了感知。3个月的婴儿喜欢长波(红、黄),不喜欢短波(蓝、绿),相比黄、绿,四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红、蓝、紫。随后的研究发现这时的婴儿不喜欢白色,表现出对色调的偏爱。颜色感知发展成熟的年龄在Garbini 的研究中是3岁,他发现三岁的时候颜色视觉发展已经成熟。而Shinn在观察他的侄女的发展的时候发现,对于明亮的颜色,尤其是红色、橙色、黄色,是首先被识别,所有的颜色在18个月的时候都能被感知,但是要到两岁的时候才能像成人一样辨别,三岁以前,孩子更偏爱暖色。Marsden 发现对于6-7个月的孩子,发现对于红色和黄色有了感知,并且也偏爱这两种颜色,蓝色、绿色和白色就次之,毫无疑问,6个月的孩子对于这些颜色都有了感知。

对于婴幼儿开始对颜色有感知的研究,多是通过其对颜色的抓握、目光跟随或者是注视的时间来判断,这种方法是否真正揭示了幼儿的颜色感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婴幼儿的颜色偏好 颜色偏好(colorpreference)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人们对于颜色偏好有着不同的理解。 首先,婴幼儿颜色偏好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呢?曹漱芹在研究4-6岁自闭症儿童的颜色偏好中发现作为对照组的正常的儿童的颜色的偏好顺序为:红、橙、绿、蓝、黄、紫,而且男孩对蓝色的偏好强于女孩,另外女孩则明显比男孩更加喜欢橙、黄等暖色调。可以发现幼儿最喜欢的颜色主要是红色色调区域和明度最大的颜色。 其次,影响婴幼儿颜色偏好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文化以及其他因素。曾虹文在研究中发现一般颜色的喜好有性别差异,这与Silver和Bukritt的发现一致,他们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粉红色,而男孩则比女孩更喜欢蓝色。另外杨淑丽和张莉在研究颜色偏好以及其与幼儿偏好的玩具和衣服颜色、教室背景颜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4-5岁幼儿的颜色偏好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而5-6岁的幼儿在最喜欢的颜色上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42%的男幼儿最喜欢的颜色是大红色,而女幼儿只有11%最喜欢大红色,相应地有59%的女幼儿最喜欢粉红色和淡粉红色。另外,关于年龄对婴幼儿的颜色的偏好的影响的研究中,刘少英发现4-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颜色偏好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蒋盈与王茜发现:4岁幼儿对室内环境的颜色偏好顺序依次是:紫、橙、红、绿、蓝、黄、灰;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个聪 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教案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教学目标 2

1. 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 2. 让家长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 3. 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认知能力发展基本知识及培养策略

教学思路 通过简单的语言,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使家长在互动过程中,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为婴幼儿一生发展打基础。 教学环节 一、互动寒暄。 二、通过现场小测试,丰富家长对于认知规律的认识。 1. 认知能力有哪些?认知的基本成分。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三、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游戏及策略 第一部分:培养宝宝的感知能力

小测试1:关于视觉 (一).感知能力的训练一:视觉游戏 1. 温馨漂亮的婴儿房布置。 (1 )图片:色彩鲜艳、大色块的图片或布置。 (2 )器具:婴儿小床边绑一些漂浮的鲜艳气球等。 2. 会发出声响的、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充气玩具等。 3. 配合鲜艳的图片等,父母跟宝宝做些简单交流。 (二)感知能力的训练二:听觉游戏 1. 根据作息定时播放音乐。 (1 )婴幼儿时期:起床、进餐、睡眠。 (2)1岁以后:节奏明快的音乐。 2. 父母哼唱的音乐。 3. 配合音乐,用串铃等小乐器摇动发出的声响。 (三)感知能力的训练三:味觉游戏 1. 味觉游戏。 (1)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食物,告诉宝宝相应的味道 (2 )猜猜盘中的食物。 2. 餐桌上的小游戏:《百变套餐》 用特制餐具做出的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口感美味的套餐,激发宝宝进餐兴趣,发展味觉。 (四)感知能力的训练四:触觉游戏 1. 自制触摸板的多种用途。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培养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培养 0~3个月婴儿训练方案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视觉训练:婴儿仰卧位,在小儿胸部上方20~30cm 用玩具,最好是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小儿注意,并训练小儿视线随物体作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2、听觉训练:家长可在小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小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小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小儿分辨各种声音。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3、触觉训练:婴儿面颊、口唇、眉弓、手指头或脚趾头等处对触压觉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种形状、质地的物体进行触觉练习。光滑的丝绸围巾、粗糙的麻布、柔软的羽毛、棉花、头梳齿、粗细不同的毛巾或海绵、几何形状的玩具均可让小儿产生不同的触觉感,有助于发展小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4、味、嗅、温度等感知觉训练:利用日常生活,发展婴儿各种感觉。如吃饭时,用筷子蘸莱汁给婴儿尝尝;吃苹果时让婴儿闻闻苹果香味、尝尝苹果味道;洗澡时,让小儿闻闻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时,让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温度等等,均有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抬头练习 (1)俯卧抬头:使小儿俯卧,两臂屈肘于胸前,成人在小儿头侧引逗小儿抬头,开始训练每次30秒钟,以后可根据小儿训练情况逐渐延长至3分钟左右。 (2)坐位竖头:将婴儿抱坐在成人一只前臂上,婴儿的头背部贴在成人前胸,成人一只手抱住婴儿的胸部,使小儿面前呈现广阔的空间,能注视到周围更多新奇的东西,这可激发小儿兴趣,使小儿主动练习竖头。也可让婴儿胸部贴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婴儿的头位于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以防止小儿头后仰。 2、侧翻训练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 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资料 目录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1) 2、婴儿视觉发展的7大阶段 (4) 3、0-3岁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 4、婴儿视觉的发展 (6) 5、1岁以内婴儿视觉是怎样发育的 (7) 7、视觉和眼睛 (11) 8、为什么不要给孩子画简笔画? (12) 9、怎样纠正小孩子不爱看书的习惯 (15) 10、《天线宝宝》 (16)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有学者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构成的人脸画面中,新生儿表现出喜欢看正常人脸图片的偏爱倾向。这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就已经具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视觉偏好。 这种被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势必给婴儿的教养者,特别是父母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婴儿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处理好婴儿的需要与家长“供给”之间的关系。 新生儿和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刚生下来不久的新生儿,有没有能力适应周围环境的问题,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父母渴望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传统的观点,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一出生便面临着嘈杂混乱的环境,处于一团混沌之中。有人认为

他们如同一块“白板”,对大千世界茫茫然一无所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新生儿和婴儿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有人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婴儿是有本事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多种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婴儿对人面孔模式的偏爱便是有利的证据之一。 怎样认识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1.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0至2、3个月的小婴儿喜欢看正常的人的面孔图像,也比较偏好看五官位置颠倒的人面图像,这说明他们的注视兴趣在于人面图像的特征,如图形的模式、大小、颜色对比等。这与这个时期婴儿的视觉生理功能相一致。所以说婴儿的这种视觉偏爱现象属于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2.是先天具有的视觉模式 对这么一点点的小宝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他们优先去看什么,多看什么或者少看什么。而且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的小婴儿所共有的,所以说这是先天带来的视觉倾向。小宝贝的视觉偏爱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现象。因而把这种视觉偏好成为先天具有的模式视觉。 3.促进视觉模式的发展 婴儿初期显示出来的视觉偏好行为,主要是针对他们比较容易看清一些的东西,他们搜索这类视觉刺激物。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的发展。3个月的婴儿才开始形成心理表现,以人的面孔为例,经过几个月,他们逐渐积累了人的面孔的经验,形成了开始模糊而后渐渐清晰的人的面孔的表象。当他们熟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31-36个月教程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 31-36个月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进入31-36个月后,儿童对认知各方面能力支配性有所提高,持久性和复杂性有所増加。 1.注意发展特征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该时期的儿童会有目的地、自主地保持注意力一段时间。比如,成人要求儿童看电视里的少儿节目,他们能集中注意看一小会儿,但如果不感兴趣,很快就把注意转移了。 注意时间可以延长至20-30分钟。 注意的事物增多,范围也开始变广。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注意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周围人们的活动。 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提高。在这一月龄段,因为有意注意能力的发展,涉及儿童自主意识的相关能力也同时提升。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每一次注意转移的时候,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经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人注意中心。注意的转移与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 2.记忆发展特征 3岁时,儿童就已经能再认几十天或几个月前注意过的事物了。 3岁时,记忆不仅仅可以保持到几周以后,还能重现。正是由于从3岁开始,重现的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3岁以后的事情才开始以深浅程度不同的印象被保存下来。 记忆仍然表现出易忘的特征,需要后期的强化。 3岁儿童开始尝试使用各种记忆策略,比如,当别人要求他们记住藏有小狗玩具的杯子时,他们会高兴地注视着藏小狗的地方,一边看着那个盖着小狗的杯子,一边对着它点头,或者说一些能表明藏在这里的话语,甚至把它移到突出的位置。 3.思维发展特征 由于生活范国扩大、行动能力增加,该月龄段的儿童对周围活动的兴趣不断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