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一生中经历了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生活。一直以来,人们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他是一位怪诞的醉汉,于醉酒间观照人间,是一位自足的农夫,在劳作时感受内心的愉悦。他以他的田园诗、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以及他诗文中体现出来的田园之风都使得他成为人们心中当之不愧的田园之宗。

东晋前后,政治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与十六国对峙,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侵轧,政权更迭频繁,一些地主阶级文人依附权贵。上层统治被士族地主操控,使得知识分子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归隐山林之中,。对于心志高傲的陶渊明来说,这样的客观现实环境也是他所无法忍受的,对他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实,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之后因受人轻视,所以辞职回家了,之后也有过几次任职,但都因各种原因而离职。其间十三年,他不断为“大济苍生”而努力尝试,结果却都是失望甚至绝望,他最后赋《归去来兮辞》来表达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当然,陶渊明不仅仅是因为官场的不顺利才选择归隐生活的。诗人内心最纯粹的情感取

向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他选择田园生活的真正原因。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其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着日常生活。

其实,陶渊明在思想上就首先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诗意化,他的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来歌颂,这种思想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就很突出。陶渊明就活在《桃花源记》的诗意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诗意已经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活动,有首诗的开头就写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足,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最理想的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风光,写耕作时的愉悦心情,写陶醉于大自然的轻松,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当然,这种诗意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诗人淡泊名利、醉于自然的诗意心境。他向往的社会是安宁和谐的、自耕自足、毫无虚伪与争斗的,他所喜欢的生活环境也是充满自然气息、恬静淡然的乡村;在他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他

最真实、最诗意的人生追求。在诗人的心灵深处,一种审美的、逍遥的意趣早已在诗人归身于田园之际弥漫于诗人的生命状态

之中。也正是这种审美的意趣,是诗人得到了心灵上的逍遥自得。

而除了在陶渊明的思想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所具有

的诗意外,从他的诗文中我们更能明显看出这种生活方式的诗意所在。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质朴,其诗作体现了质朴自然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不仅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诗意生活方式的真实文人。陶渊明的诗文题材大多都贴近日常生活,形象也大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普通事物,但是他却能用毫不雕琢的诗文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写出和谐恬静的感受。他诗文中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诗中所展现的理想生活环境就是诗人心中最向往和最陶醉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欣赏的正是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和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生剪影。

诗意,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的一种人生观念,是他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自陶渊明开始,田园诗风才真正开始流行开来,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拨动了后代文人的心弦。

他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不愿过着让自己委屈的日子,他陶醉于自然生活,他痴迷于恬静淡然的田园耕作,他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对世俗的摈弃和于自然生活中的陶醉。当他于官场不顺

时,内心对淡然生活的向往便被勾起了。于是,他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和田园中,这是他超越世俗、面对真实自我的唯一通道。人说“大隐隐于市”,如果这样真正的隐者真的存在,那么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了。他陶醉于自己的生活中,也乐于自己的诗文中,每天平淡无奇的耕作生活看上去索然无味,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最真实、最享受的。

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心境。陶渊明用他的诗文将他所感受的田园隐逸生活的恬淡舒适、和谐淡然展现给了我们,也将一个隐者的诗意生活表现出来了。

他,是真的隐者!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人物名片】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转身,投身于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本来,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陶渊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他的官场走向,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 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更让他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劳动和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

开来。 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名师解读】是走锦衣玉食奴颜婢膝的仕途之路还是走诉之内心充盈的归隐之路,陶渊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不免为外界的名与利遮蔽了自己的本真,往往只有耽于思考的人才能找到返回内心的路。 【适用话题】选择尊重内心坚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 第八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 ,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花褪残红青杏小绿水人家绕”让我们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外的苏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让我们看到了“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之外的辛弃疾“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让我们看到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之外的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个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一样的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活动一:译一译(疏通诗意)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参考译文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活动二:读一读(明了感情)问题探讨一: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凄问题探讨二: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赏析景语“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快乐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快乐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之交的一位伟大的诗人,隐者,说他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诗其文优美绝伦,更是因为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出身官宦之家却生活窘困,向往济世报国却被无情打击,归隐田园却声名远播,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陶渊明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与众不同的独行侠。他的一生的后半段是在田园中度过的,而这时也是他的创作丰收期,这一时期的生活使它确立了隐者的地位。并为他赢得了名传千古的诗文。 然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真的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么快乐吗?还是那种快乐只是官场失意后的无奈。下面本文就从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文词,和人之本性来探讨一下陶渊明田园生活。 陶渊明少壮时,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其间曾有四次求仕的经历,却终以心灰意冷而草草结束。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到四十一岁归隐不再出仕。其闻由出仕到入仕,再出仕到再入仕,十三年间先后经历了四次。而这出仕和归隐的反复,实际上是一次次复杂的心理煎熬过程。陶渊明虽然最终走上了归隐不仕的道路,但这实在是一种极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四处碰壁,心中的各种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他才在彻底的绝望中毅然选择了归隐。因此陶渊明之所以作隐士,实是万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性”字,一个“误“字,道出了本质所在。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陶渊明依恋山水,旷达任性应该说是一种祟赋。 每个人都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很强的动物其社会属性也是地球上其他生物所不能比拟的。古代文人墨客都有着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然而当这种豪情壮志被一次次的无情打压后,他的社会属性便是渐渐的消亡,而陶渊明本身桀骜的性格是他在那个社会的官场无法有很好的发展,无奈之下只能归隐山林。归隐后的陶渊明却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安宁,此时的他是真正的快乐。综上所述:陶渊明归隐生活是一种无奈,但在后期的生活中却是真正的快乐。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陶渊明 的诗意人生 中国诗坛, 人才辈出, 其中“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负盛 名的诗人,其田园诗文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诗文所 蕴含的平淡自然的朴素之美对后世文学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其辞官归家,每日荷锄,种豆南山下,又为我们塑造 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作为文化名人和隐士的陶渊明是我们的阅读对象, 而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文情境也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素材。 【经典素材多维解读】 1.陶渊明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 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 督邮, 陶渊明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于是他便辞职, 写了 《归去来辞》 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过起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自己很穷, 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 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 子的地方去, 帮他们挑水取柴, 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 “此亦人子也, 可善遇之。 ” 【素材运用】 ⑴情怀;⑵率真;⑶不为名利所累 2.判史王弘非常钦仰陶渊明,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 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 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 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 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 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 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 【素材运用】 ⑴交友;⑵真性情;⑶仰慕 3.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 陶渊明在柳树下修整出七八丈见方的平地, 安置了 一张石桌,外加几张石凳,每每晨曦初出,斜阳将倾,他总爱在此闲坐,或观赏 景致,或开卷读书,或即兴赋诗,或弹琴抒情。当时陶渊明有一好友名叫庞遵, 字道之,住在上京里东南七八里处的南里,也是寻阳一带颇为著名的文士。陶渊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 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 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 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 ”他自述: “自 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自祭文》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 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 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 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 岁 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 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 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 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 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 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 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 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 陶渊明没有酒喝, 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推荐】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 篇一: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 短文两篇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 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 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 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 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 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官家庭。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家里生活。 在外祖父家里,陶渊明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公元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后来,便辞职了。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拒绝了。 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拒

绝了与桓玄同流。 后来,桓玄做了皇帝,官场黑暗。这些黑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非常失望。 公元405,3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公元405,陶渊明任彭泽县令。 公元405年,任期81天,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回归田园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公元421年,陶渊明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桃花源记》。

传说,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为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但是,在他眼里,五个儿子都不成气候。 公元427年,陶渊明于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的人生成就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官场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镇压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

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名士便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中诞生了中国田园隐逸的一座高峰——陶渊明。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一)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向往 陶渊明总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也是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赞美陶渊明为真的隐士,殊不知陶渊明在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鲁迅先生曾在《隐士》中指出“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于酒中一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导入:有人说:古代文人有了酒便有了诗,有了诗便有了远方;于是便有了思念、有了惆怅。我们眼中,陶潜似乎是位隐逸潇洒、从容淡泊的菊中君子,他似乎不涉凡世、不谙烟尘,似乎从来没有俗世烦恼……但今天这首诗他却向我们倾诉了他久不外露的内心世界,倾洒了一腔烦恼,让我们一起去倾听! 一、初读全文,揣摩情感 (一)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文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字词,并把握作者情感。 (二)再读,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互相指导,拿捏诗歌情感。 (三)范读

听教师范读,小声附和,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二、诗歌鉴赏 (一)回顾阅读诗歌四步骤 1、一读题目:知作者写作方向,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先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白的《静夜思》:题目意为寂静夜里起相思,思念故乡。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但陶先生的这首似乎看不出方向与内容,《杂诗十二首》其二,方向是什么呢?似乎不得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2、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常写内容及写作风格。我们知道陶渊明爱纵情山水、沉醉自然,其间更是表现了对世俗的理解与看法,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和志节呢?请接着往下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生活经历,体会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意义。 2、分析体会陶诗歌平谈质朴的语言特色。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 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饮酒》。1、诗歌鉴赏一: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品一品:

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 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 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 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 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 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 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 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 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 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 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 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 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八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 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07年陶渊明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公开发表的陶渊明研究论文有近250篇,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按2005年160余篇,2006年190余篇)。现就笔者所见,将2007年的陶渊明研究论文分类综述如下: 一、思想研究 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成果,得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往来(主要与慧远等佛教徒)、诗文中所用词汇等角度来阐发其与佛教的关系的结果,提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色与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多侧面地考察渊明的个性、性情、思想、交友、作品风格、语言等因素,或许能从中得出他与佛教关系的比较确切的答案。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真、适意的存在,本身就符合美的本质。他的美学思想长久以来也颇受关注。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指出陶诗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奇的内在。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透过淡化的表层,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

西湖倾笔墨,羽鹤伴梅花——北宋诗人林逋的诗意人生

文/张屹 喜欢梅花,平时看见咏梅的佳句总会背记下来,最先背诵的自然是毛主席的那首“她在丛中笑”,以及下面作为注释用的,叫“反其意而用之”的陆游词。 八十年代,邮政部发行了一套梅花邮票,在同时发行的首日封上印有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于是,又知道了这“梅妻鹤子”的林逋。不过,除了这四个字及两句诗,对林逋是一无所知,很长时间来,连他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没弄清楚,甚至还以为他是南宋遗民,为躲元人而当隐士呢。好笑哈。 林逋,字君复。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游历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逋尝自为墓于其庐侧。年六十二卒,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杭州旧时称钱塘,那可是一等一的繁华大城市,远非本山那铁岭可比,柳永《望海潮》一词中那个“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便是此地。这里山明水媚、钟灵毓秀,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沉醉痴迷、流连忘返。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日出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日落则“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当时纷纷来此当“钱漂”之人,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的话,想必远比现在的“北上广漂”要多吧。 但林逋作为有正式户口的杭州人,却远离这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之繁华地,“结庐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换句话说,就是主动去延庆大山中买了块地,盖了个草屋住下,那儿没有网络,不通公交,他过上了几不知王府井在京城何方的隐士生活,而且一去十数年不曾下山。 林逋所处的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庶之时,据说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时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经宋前期几位英主的经营,杭州早已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东京梦华录》中有载:“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戸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这些我们在读宋词时,也是可以感受得到,难怪现代之人如果想穿越,必是想去这时的大宋,融入这人物繁阜,寻欢行乐的好时光。 作为这个时候的士子,按正常的思维肯定如范仲淹、晏殊这些人一样,通过科举进庙堂。但这林逋却不是,他选择的是避世,在游历了江淮好山色之后,便在西湖孤山隐居,他一生都没有出仕做官,也没有娶妻生子,“梅妻鹤子”地在美妙的自然景致中,享受着那远离尘嚣的清新超逸;离群索居,安贫乐道而终其一生。 这点不仅在后世也没人想明白,即使是当时也属奇葩一枚,走的不是寻常路嘛,如果说他是效前朝那“终南捷径”而隐,然最终目的还是养其名为扬其名,以此来达到闻达上廷,博一个好的位置,真正眷恋山林、矢志不移者寥如晨星,而林逋却是真名士,真隐士,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终身不仕。要说他是看不惯尘世和官场的黑暗市侩,以当时被范仲淹说的那“政通人和”之情,似乎也缺少说服力。 但他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很多居官之人都愿意同他交善,如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都十分敬佩他的为人,又非常喜爱他的诗歌。于是他们不辞公务繁忙,前去与他唱和,并拿出俸银为他重新修建新的宅院。同时他与当时的名士范仲淹、梅尧臣也有诗唱和。从这里我们这足见他的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在历代歌咏梅花的诗歌中,他的一首《山园小梅》是最显其功力的佳作,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唯美的意境和朦胧的意象,赢得了多少人的感叹;就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精选阅读(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

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

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拼音版

杂z á诗sh ī十sh í二èr 首sh ǒu ·其q í五w ǔ 【唐t án ɡ】陶t áo 渊yu ān 明m ín ɡ 忆y ì我w ǒ少sh ào 壮zhu àn ɡ时sh í,无w ú乐l è自z ì欣x īn 豫y ù 。 猛m ěn ɡ志zh ì逸y ì四s ì海h ǎi ,骞qi ān 翮h é思s ī远yu ǎn 翥zh ù 。 荏r ěn 苒r ǎn 岁su ì月yu è颓tu í,此c ǐ心x īn 稍sh āo 已y ǐ去q ù 。 值zh í欢hu ān 无w ú复f ù娱y ú,每m ěi 每m ěi 多du ō忧y ōu 虑l ǜ 。 气q ì力l ì渐ji àn 衰shu āi 损s ǔn ,转zhu ǎn 觉ju é日r ì不b ù如r ú 。 壑h è舟zh ōu 无w ú须x ū臾y ú,引y ǐn 我w ǒ不b ù得d é住zh ù 。 前qi án 涂t ú当d ān ɡ几j ǐ许x ǔ,未w èi 知zh ī止zh ǐ泊b ó处ch ù 。 古ɡǔ人r én 惜x ī寸c ùn 阴y īn ,念ni àn 此c ǐ使sh ǐ人r én 惧j ù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

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注释】 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猛志:壮志。逸:超越。 四海:犹天下。 骞:飞举的样子。 翮: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 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山沟。壑舟: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 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