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祭牧神节

摩梭人的“依善”节,意为祭牧神节。根据氏族部落居住的不同,一部分在农历的冬月十二日举行,称为“呷扎依善”,另一部分在腊月初一举行。尽管过节的时间不同,内容和方式却是一样的。节日都分两天进行,将第一天叫“阿窝依善”,即在家祭祀牧神,第二天叫“阿卜依善”,即野外祭祀。节日的第一天,家家主户户备上丰盛的早餐,煮上猪心、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各种腌制的猪内脏和腊肉,同时还备好各种油炸粑粑、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饭前,须烧松叶香、柏枝香祭供、祭祀牧神,同时也祭祷告和灶神。然后将这些祭品,一部分留作第二天的野外祭祀用,一部分送给放牧人员作野餐,一部分家庭成员享用,还有一部分派人送到亲族和有“比子则嘿”(男女阿肖关系)的家作为拜节,对方也要用这些祭品作简单祭祀后分享。节日的第二天,由家庭的一个成年人携带家中的小孩和各种祭品,到野外自家固定的祭牧神烧香的地方,供上祭品在烧香磕头祭祀之后,又把祭品每样一点烧在香火之中,以祭牧神,剩下祭品就在野外分享。相传过去摩梭人的成丁礼都要在祭牧神节举行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只是的才逐渐改在春节举行。

喇嘛会

泸沽湖摩梭人可谓全民信教,他们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自喇嘛教传入泸沽湖地区后,当地相继有了黑黄两教派的寺庙,俗称大经堂。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踢黑教喇嘛也分别在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至十五,即在“依善”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喇嘛会。七月初举行的喇嘛会,是由土司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超渡亡灵而专门安排的喇嘛会,以后形成惯例而延续至今。平民百姓如要为死者超渡亡灵,也可以在其间举行。而冬月举行的喇嘛会则主要为祈祷神灵、降伏魔王的盛会。新加入的小喇嘛也要在其间举行削发入僧仪式。

喇嘛会由当选为主持寺庙的“拉擦”、“翁则”和“格故”(均为庙会喇嘛三个等级的职衔名称)召集寺庙所属大大小小的喇嘛和主持喇嘛会,并由这些主持者轮流设盛大的宴席招待四方来客。喇嘛会十分热闹,周围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朝拜,献食供奉。所有喇嘛云集在经堂内,论资排座,诵经作法,锣鼓喧天,法号隆隆,并由喇嘛跳起“格尔”舞和“巴俄”舞,至喇嘛会的最后一天,即冬月十五,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鸣土炮,升佛像,祭祀太阳神,所有善男信女们纷纷磕头,顶礼膜拜,并争着触摸神像,用圣水洗沐等。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甲搓舞会,欢庆喇嘛会。

祭月神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摩梭人尝新祭月神的节日,摩梭人称“勒咪著”。自古以来,摩梭人认为,“勒咪嘎拉”(月神)和太阳、星辰一样,与人的生产、生活、健康、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精神病是与月亮神有关的。他们发现精神病人常在月缺、月圆的时候发作。因此,他们认为是月亮神在作祟。同时,八月又是地里庄稼开始成熟的时候,摩梭人就在八月十五尝新祭月亮。当天下午,他们备上盛餐,用尝新的粮食做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打开苏里玛酒,祭过祖先和灶神,用过晚餐之后,于傍晚时分,开始准备祭祀月亮神,他们在家中经堂的阳台上或院坝能见到月亮升起的地方设祭坛,祭坛上摆设各种祭供品:青烟缭绕的香笼和清油长明灯,在瓶里插上鲜花,大月饼置于中间,前面还摆着凤尾螺和白海螺。

当月亮冉冉升起的时候,达巴或喇嘛念祷告经,家人开始吹海螺向月神磕头,一直到月亮高升,祭祀活动才完毕。

祭祖节

摩梭人一年中,有三次较大的祭祖活动,即在农历正月、七月和十月的杀猪祭祖。正月和十月,祭祖在方式上完全一样,并由达巴主持进行,“春节”篇中已作了相应介绍,此不敖述。惟有七月的祭祖是由喇嘛主持进行,且较为简单,在此简略介绍。

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的属相日进行祭祀。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鬼魂放假的日子,这期间他们都要回到家里。因此,摩梭人要选择这期间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时先要请喇嘛用炒面或饭团揉成各种神鬼塑像,设祭坛摆祭品,烧香点灯,喇嘛为祖先们念超渡经,摇梆啷鼓、银玲、吹海螺,家中老幼则向祭坛磕头,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不要在家中作祟。祭祀时间一般都在一至两天,有的家庭祭祀时间为两天以上,且很隆重。

喇嘛在念经过程中,按其程序,分不同时段,将揉成的各种鬼神之像逐一送出家门,放在屋外不同的方位上,最后将各种祭品抛在屋顶上让乌鸦啄食,被啄食得越多越好。

端午喝药汤节

摩梭人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但与汉族的端午节相比,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他们除了像汉族那样插苌蒲,喝雄黄酒、带香包外,还要煮药、肉大锅汤,同时祭祀山、水、日、月、星辰等各种神灵和祖先,以求保护庄稼、人畜平安、减少灾害等,亲族间要相互拜节。过去家家户户还要杀猪儿过节作祭品。

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出去采集苌蒲、车前草、薄荷、青蒿、马蹄草、臭参等各种新鲜草药,并将一部分药草切成颗粒状,与腊肉、鲜肉或鱼肉、鸡肉一起炖成药汤。另一部分则切成细末,与苏里玛酒泡在一起,再放一些糖饮用,此外还要制作各种味美可口的粑粑发备节日用。许多民间医生也要在初四这天采集药物,认为这天采集的药物疗效更好。初五早晨,祭祀诸神祖先之后,全家一起摆宴席、喝药肉汤、药酒。这天,青刺果酒也成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药物。摩梭人认为,端午这天只要喝了药汤药酒,有病能治病,无病可防病。有亲缘关系的家庭还要派人带上自家的美食、苏里玛酒等相互拜送。

布谷鸟节

清明这一天,摩梭人称“哥布兰库突”,意思是“布谷鸟鸣叫时节”。达巴经中说:“布谷鸟鸣,万物催醒”,表示着万物全新的时节到了。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院墙、房屋周围都要撒放一圈火塘灰,据说能防蛇、蛤蟆等走虫进入房屋之中,同时,许多人一早起来喝一口山泉水,相传能预防喉痛声嘶。全家人还要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也有持青的习惯,可能是受汉族清明节的影响,但无扫墓的习俗。

祭太阳神节

新年正月初五是摩梭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祭祀活动由几个相邻的村落集中在相应的地点举行。在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喇嘛就开始准备,用炒面捏许多神像,念经作法,一直到初五早晨,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随着隆隆的炮声、锣鼓声、海螺声、诵经声,开始举行隆重的祭太阳神仪式。只见如潮的男女老幼朝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和太阳神布画像磕头拜神,仪式非常庄重而肃穆,周围香烟缭绕。接着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触摸神像。喇嘛们则一面念经祷告,一面端着“圣水”,

让朝拜的人们一个一个地洗头洗脸,以求神灵保佑,祭祀完毕要办酒席共餐,当晚还跳甲搓舞,纵情欢歌。

摩梭春节

称为“库施”,意为过新年。时间与汉族过春节一致。在春节前的腊月间,摩梭人家家户户就要为过节而忙忙碌碌地准备:储柴、备松明、蒸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制新年衣,如果有儿童要举行成丁礼者,还要选择在冬至或其他吉日裁剪衣服。节日期间敬神用的清油、酥油,要宰杀的猪、羊、鸡等也要在春节前就要准备好,富裕人家还要备上牦牛或黄牛一头。在春节前,选择一个没有家庭成员属相的日子打扫全屋所有角落。这与平时打扫不择属相不同,如果在有家庭成员属相这天打扫,则认为对该属相的成员不吉利。彻底清扫完毕后,垃圾送出去之前,先要请喇嘛念经,同时还要由喇嘛算垃圾堆放的方位,用炒面揉一个认为似鬼状的塑像,最后连同垃圾放在相应方位处,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表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腊月二十四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修整屋内上下火铺,据说这天火铺神已升天,修整火铺就不会得罪火铺神,直到腊月三十,火铺神才返回。

大年三十的前一两天,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羊等。家中大小门口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壁上贴上象征吉祥物的图腾画“巴”和神像宝瓶画等,神龛上的花瓶里要换上新鲜松柏枝,神案上押运上许多祭祀供品,如果品、花花糖等物。家庭院坝上方,通常还插上两棵松树,称为“说巴”。所有家中较大型的家具也要在大年三十前用纸封存,直到新年的初五、初六之后择日启封。

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人杀鸡、割猪腰肉、苏里玛酒开坛、做饭等,尽其所能,准备着丰盛的年饭。各种菜肴应有尽有。在吃年饭前,必须先要在家中堂屋中央烧一堆驱邪的鲜杜鹃叶熏烟,请达巴或毕喳念祖谱及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分家出来的须先到“阿窝尔”(老祖先家)团圆,然后才通回自己家吃年饭。吃年饭时,须吃完三碗才能泡汤,否则认为当年出门时会经常受雨淋。同时,还要吃饱,如果没有吃饱,神则认为这人可能有什么不高兴,当年不利。

除夕之夜到新年凌晨鸡叫时分,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烧鲜松叶,迎接新年到来。新年初一清早,有成丁年龄儿童的家庭要举行成丁礼。各家成员晚辈要早早起来拜经堂和上下为铺神,并给家中长辈和年长的人磕头施礼,老年人总要向那些磕头者说些“仙鹤千岁、野鸭百岁,新的一年如旭日东升,大吉大利”之类的祝词。有亲缘关系的,初一到初三,按各家习惯,相互拜年。亲缘深的要带一整圈猪膘、一壶酒、一根猪肋或四大腿骨节,表示“一根骨头”,还有粑粑、花花糖之类的东西,一般亲戚则只送半圈猪膘肉,一壶酒和粑粑、花花糖等物。从新年初一到初五,按各氏家庭自古传下来的规定,相应的家庭选择某一天为新年祭祖日。祭祖日要设祭坛,供奉酒肉糖果等各种祭品,烧香,点清油灯,祭坛上必须有一根三枝头的桃枝Y,并请达巴或毕喳念祭祖经,呼唤家族所有祖先的名字,全家老少则面对祭坛吹海螺磕头,然后将野桃枝Y和祭品放在屋顶上。祭祀完毕,开始大办酒席,宴请村内的人,从村头到村尾,户户必请,每户必到一人。

整个春节期间,中老年人在村内做客、喝酒、猜谜、荡秋千、聊天,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他们白天唱歌、娱乐、猜谜、荡秋千、踢毽子、“歌卜拉”。一到节日的夜晚,村内场坝上烧起熊熊篝火,人们纷纷跳起欢乐的甲搓体舞,欢歌笑语,悠悠笛声伴随着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整个山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转海(湖)节

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如同转山一样,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村内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或骑马,或步行,或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则骑自行车转海。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祭山神,形式与转山一样。转海一天约需十来个小时,一半祭祀一半娱乐,一路上红红绿绿的转海队伍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游动在山水之间,一只只冒着青烟的猪槽船也相伴而行去转海,湖面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朝山节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永宁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都要兴趣行朝拜格姆山的活动,摩梭语称之为“格姆刮”,意为“转女神山”。

据考证,朝山节始于摩梭祖先泥月乌定居并得势于永宁的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的初的朝山节,不都集中在格姆山(狮子山),而是各个村子靠近哪座山,便拜那座山。后来,承受着佛教的传入,加上永宁摩梭长期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家庭形态,从而演绎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把格姆山神化成当地摩梭人顶礼膜拜的女神。

传说远古时代,永宁者波村里有个美丽的姑娘叫格妈,她不仅有出众的美貌,还能吹悦耳的竹笛,唱优美的歌,只要她的歌声响起,奔驰的马鹿会驻足倾听,飞翔的百鸟会停止鸣转。她不仅能歌善舞,还勤劳能干,她可以把天上的云彩乡在衣服上,可以把流水的波纹印在裙子上。她的美名远播,九村十八寨的小伙子都来向她求婚。不料天上的一个男神看上了她,便用一阵旋风将格姆巻上了天,整个永宁坝子的人都倾寨而出,齐声呼叫追赶,男神在慌乱之中,一失手把格姆放了,重重地摔在地上。她死了,身子化成了一座山,灵魂却变成了一个女神,常骑着一匹马,巡游在永宁上空,主管着当地摩梭妇女的生育和疾病,并能保佑当地人畜繁衍、谷物丰产、风调雨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朝山活动。

届时,太阳初升,各村寨的青年男女衣着盛装,携带着供品和饮食,络绎入山朝拜。在喇嘛的育经声中,朝拜的队伍缓缓绕祭坛及女神三周,并在女神庙里焚香、升篝火、献祭品、叩头祈祷,祭毕人们便在草地上围成一个个圆圈,烧起篝火,煮酥油茶,吃野餐,唱调子,以及兴趣行赛马,打跳等娱乐活动。野炊期间,人们最喜欢跳的是“凤凰舞”。随着鼓声,两只凤凰鸟欢快起舞,一群身着百褶长裙的摩梭少女,手持花环,在狮子与凤凰之间来回穿梭歌舞,充满欢快的节日气氛。承受后,人们还在顺时针环山绕行,以祈吉祥。有的顺路返回泸沽湖边,或骑马,或徒步,或划船绕湖行走。入夜,就地露宿,跳锅庄舞。这也成为他们一年一度的狂欢盛会。

朝山节的由来,究其渊源当属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承受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摩梭人对格姆山的自然崇拜,渐渐转化成神灵观念,并带上民族宗教的色彩。格姆山的南麓松林中,建有一所神庙,依山面湖,内供一披发跣足、骑鹿的格妈女神画像。此外,泸沽湖畔里格岛上也有一神龛,内供一骑马张弓的格妈女神泥朔像。

打跳

打跳,摩梭序列号称“甲蹉”,这是泸沽湖畔摩梭人最喜爱的民间集体歌舞活动。据传打跳起源于对摩梭人创世女始祖哈玛达咪的祭祀仪式。相传远古时期,

人间没有光明和温暖,哈玛达咪为造福人类,去天宫盗取火种。得手后为保存火种,她用自己的身体当火媒,把火传到人间自己却变成了火炬。为歌颂哈玛达咪的功绩,人们便环火歌舞礼赞,后来就演变成为“打跳”。

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场子中心烧一堆大火,顀头人吹响短笛跳进场子,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尾承受而上,手挽着手,脚跟着脚,承受着音乐的旋律,篝火踏歌而舞。舞至高湖时,姑娘们雪白的拖地长裙随舞步飘旋,胸前的双须银链与头上的青丝发辫伴着“若、若、若、若”的吼声飘荡闪烁。这时,音乐旋律由欢快变为炽烈,舞姿由轻快变为雄健,舞步由轻盈变为急骤,吼声由欢快变为高亢,产生一种宏大的气势与梦鐄幻般飘柔相结合的韵致。

旧时的“打跳”,据传有72种,可惜相传至今,只有13个调了,它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摩梭人丰富多彩的历史轨迹。如反映狩猎生活的《蹦蹦跳》,音乐高亢,舞姿强悍,表现了摩梭人豪放无畏的性格;反映了游牧生活的《阿哈巴拉》,音乐飘逸,舞姿轻柔,本身就是摩梭人生活的牧歌;反映了农耕生活的《赞米米》,音乐欢快,舞姿轻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绩麻纺线的《洗麻线》,音乐轻柔,舞姿洒脱,宛若一幅丰衣足食的画巻。

摩梭人的成年礼

摩梭人虽无婚礼,但对命名和成年礼却甚为讲究,其仪礼习俗很是奇特有趣。孩子降生的当日或第二天,家里便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了。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一早太阳出来,母亲就左手抱着婴儿,右手拿着镰刀、一根麻杆、一页喇嘛经书,走出房门来到天井院里,让婴儿沐浴一会日光。在摩梭人的传说中,太阳是一位女人,有了太阳才能万物生长。

孩子出生后,拜拜太阳,便能得到太阳的保佑,冬天一场温泉的盛宴张艺谋印象主题之旅冬季出游现在进行时一路向北雪景独好健康成长了。至于母亲手里拿的镰刀、麻杆、经书,都是驱鬼逐邪的武器和神圣之物。在他们看来,麻杆是长矛的象征。

待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隆重的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而在这以前,男孩女娃都只穿麻织的长布衫,而不穿裤子、裙子的。女孩子的"穿裙礼"开始时,家人先让姑娘一只脚踩在猪膘肉上,一只脚踏在盛了稻谷的竹箩上,右手握锡子、串珠、耳环等装饰品,左手捧麻纱、麻布,以示从此有吃有穿,能纺善织,生活幸福。

这时,手捧裙子的祖母,先把裙子在女柱上挂一挂,表示家门又有了顶梁柱、再往房门上摔打几下裙子,以示打掉了不洁和邪秽,并向孩子说些祝福的话。随后,母亲为女儿脱去旧的麻布长衫,为她穿上新上衣和美丽的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

姑娘穿上新衣裙后,巫师达巴为她向祖先神灵和灶神祈福,并把一根作为吉祥之兆的羊毛绳,拴系在姑娘的颈脖上。待仪式结束后,再将这根羊毛绳挂于神龛上的木棍上。对此,有人认为,羊毛绳能将少年拴住,长寿不老。另一说则认为,羊毛绳是羊的象征,这是要她永远不忘以游牧放羊为生的祖先。

这时,穿上新衣裙的姑娘,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她边喂边对狗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天神要给动物规定岁数了。天神是在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准。

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在放哨的雁鹅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可活千岁。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但只有13岁,太少了,他求得天神的允诺,与狗换了岁数。于是,人从此便不打狗了,还要每天给狗喂三顿饭。

男孩子的“穿裤礼”,与“穿裙礼”大同小异,也是脚踩稻谷和猪膘肉,但他左手拿的是钱币,右手握着尖刀。以示他从此有吃有穿,善于聚财,勇敢善战。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考点: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1.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其特征是:①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③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母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 3.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拓展点)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主要由男子从事的渔猎业难以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主要由女子从事的采集较为稳定,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分娩、哺育主要由妇女完成,繁衍人口关系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这些情况都确立了女子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易错微析 对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主导地位的理解易错: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男女平等。 例题1 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群婚 B.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男女平等 答案:D 解析: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故D项说法错误,选D。 例题2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妇女人数比男子多 B.当时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C.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 D.当时人们对妇女比较尊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所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 1.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在每个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这种现象相当于古代社会的() A.母系氏族时期 B.父系氏族时期 C.原始群居 D.奴隶社会 2.在远古希腊,人们崇拜大地女神该亚,该她是天神、海神和山神的母亲。她与天神结合,繁衍子女和后代十余人。从这则神话传说中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是() A.该亚女神的传说反映的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况 B.说明了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女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C.反映了男子开始取代女子在生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D.这则传说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女子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3.下列关于母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B.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C.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D.妇女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 4.阅读下面材料: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吕氏春秋——恃君览》请回答: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这一时期的社会有何特点?

摩梭民居

摩梭人集中聚居的滇西北高原永宁坝区处在多种文化边缘处的叠合交汇点,不仅是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而且是氐羌文化的西南边缘与百濮文化的东北边缘的叠合交汇处。由于边缘文化心态和氛围,在加上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摩梭人的乡土建筑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 一 摩梭人的精神空间观念 摩梭人对方向十分重视,对东、西两个方位的识别,是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现象而设定,然后才判断南、北方向。 “我家的祖先是我们村里最大的神。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那里有一只狮子,狮子身上骑着一个神。西方的神叫‘多巴喀巴若’,骑着一匹牦牛。南方有一位骑虎的神,北方有一位骑绿色孔雀的神。”这是达巴在新房建成时举行的升火仪式上念诵的经文的其中一段,体现了摩梭人的空间方位体系建立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精神空间现实化、空间观念秩序化的过程。如果把空间秩序化理解为一种控制目标的话,方位体系就是实施控制的行为规则。无论空间秩序,还是方位体系,都是以对空间和某些事物、现象或者观念的对应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从上文引述的达巴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摩梭人的空间观念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神与之相对应。(图1) 二 火塘空间在摩梭人精神空间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从起源之初就不仅在营造客观空间,同时也在营造精神空间。对于摩梭人来说,火不仅提供了安全、温暖的感觉,而且是摩梭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图2、图3) 同时,摩梭住居正房里的火塘还是一个母系大家庭的代表,一个火塘就代表一个居住在同一个院落里的母系血缘团体,摩梭人称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一个“烟火户”。(图4) 三 摩梭住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 空间观念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住居空间的意义,决定于居住主体的空间观念。 在摩梭住居的空间中,社会意识的空间——即社会性的要求在空间构成形态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从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组织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在婚姻关系中,还是在依照母系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基本细 胞里,女性都处于中心地位,女性是摩梭社会的支柱。女性是摩梭住居的居住主体,是居住行为中的稳定因素,和住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摩梭语里,“大家庭”和“住宅”是同一个词,据此可以 看出女性意味着定居。男性是摩梭社会里的游离分子,在住居里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在母亲的住 图 1空间观念图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 2火塘空间图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探究摩梭人族源

探究摩梭人族源:为何至今保存母系氏族社会特征 在云南西北宁蒗县部美丽的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过着走婚的生活。这是迄今中国惟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摩梭人。 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社会形态的摩梭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始终悬而未决。近日,有消息称:已被科研人员成功破解。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摩梭人的族源之谜能否就此揭开? 探究摩梭人族源,数十年仍悬而未决针对摩梭人的族源,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教授告诉本报,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民族识别中,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但是大部分摩梭人认为自己与纳西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被列为单一民族。于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意愿,1986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仍称他们为“摩梭人”。 但是,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究竟是怎样从1986年至今,20年来,仍然悬而未决。 肖春杰教授分析指出,之所以要揭开摩梭人的族源之谜如此困难,这和他们至今仍旧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有关。 没有父亲,没有丈夫,女人当家的摩梭人至今还沿袭着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过着走婚生活———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生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由男子“走”来实现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 有走婚关系的男女以“阿肖”彼此称呼着,这个称呼在摩梭人的语言里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男子或者亲切地称呼女子“阿都”。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遗传结构上存在巨大反差自称“纳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中,先后融汇了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杰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摩梭人的族源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并在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他们采集了摩梭人和与之相对照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体的样本,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DNA多态性的诸多数据对比后,推测出了遗传距离。结论产生了,研究人员有个惊人的发现———摩梭人在父系遗传结构和母系遗传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在父系遗传结构上与云南藏族的遗传距离最近,而母系遗传结构则最接近云南丽江的纳西族。 据了解,母系遗传专指以线粒体DNA为表现特征,只在母亲和女儿之间代代相传,子一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而父系遗传是指由Y染色体为表现特征,只通过父亲遗传给儿子,子一代总是表现为父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遗传学所揭示的人类演化史中,父系和母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能理解的,但像摩梭人这样存在巨大反差的现象还十分罕见。”肖教授说。 研究小组一致推断,这是基因交流的结果,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结构可能是导致其母系、父系遗传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纳西族,而父系遗传结构和藏族相近根据史书记载,包括云南摩梭人在内的藏缅语族人群,都是源于中国西北的古羌人后裔。在古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不同的支系随着迁徙路线、居住环境的变化在和当地兄弟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3455007.html,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作者:陈晓纬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 摘要: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具有强烈的母系社会运行的制度痕迹,遵循着摩梭人的民族 习俗和文化禁忌,以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引导下的婚俗制度与社会运行。无论作为习惯法还是本土资源,走婚制都将对法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和谐。 关键词:摩梭人;婚俗制度;民族法学 一、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摩梭人不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是遗留在西南地区蒙古族的一个别称。但摩梭人并不承认,摩梭人的叫法是来源于他們的古朴民风。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成年的男女青年若彼此中意,男方就借着黑夜摸进女方住的小楼,并在天亮前又缩回自己家,。摩梭人是一种以母为大、以女为尊的母系大家庭结构,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为人类社会保留了最后一份母系文明传统。 二、特别婚俗制度—走婚制 摩梭人是我国纳西族的支系之一,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摩梭人以“母系社会”、“走婚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摩梭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向选择,即半游动半定居且伴有向定居的倾向,并通过男子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游动性经济文化特征决定了摩梭人的特殊家庭形态和婚姻,即“走婚”婚姻范式的出现。尽管这一表现方式有其族群的特殊性,但其本质仍然具有人类社会的普同性特征。在日常生活劳作和社会交往中,通过女性感情的主导,互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结成“阿肖”关系,摩梭人的婚姻关系得以确立,在这个关系中,女方被称为“阿夏”,男方被称为“阿注”。 (一)“阿肖”对象的选择 在摩梭人的走婚制中,对象的选择是女性主導下的情感识别。摩梭人的走婚关系受家长的干涉逼迫不大,也不太注重门第和身份,选择上较为重视家庭血统,除此以外,女子们还比较重视对方的人品、外貌、才华等,在结交“阿肖”关系中,女子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阿肖”关系的结合与破裂主要在于女子,只要女方愿意他们就可以结合,若女方不愿意,男子不得强求女方。就对走婚对象的选择来看,感情是其前提,尤其是女性对男性的感情,只有当女方表现出对男方的感情并愿意接受男方走婚时,“阿肖”对象方能得以确定,摩梭人之间“阿

摩梭人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摩梭人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在四川省与云南省的交界处泸沽湖附近,居住着摩梭人。我曾去过这里, 被这里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 摩梭人有一个民所特点,叫做“走婚”。摩梭人的“走婚”,对我们来讲,就是“结婚”,或者“谈恋爱”,但还是不一样的。摩梭人非常喜爱跳舞,而 他们“走婚”也是在跳舞中开始的。他们在一起跳舞时,男女双方如果有一方 喜欢对方,就抠三下对方的手心,如果对方回应,也抠三下对方的手心,双方 就可以开始“走婚”了。女方会告诉男方,女方花房(女方的住处)的'位置,而男女方先暂时告别。晚上,男方回到家中,不用告诉亲人他开始谈恋爱了。等 亲人们睡觉的时候,男方就偷偷摸摸跑到女方的花房旁,但不能直接进去,必 须爬女方花房的墙壁,因为摩梭人的房屋一般分为三层,第二层是卧室,而男 方爬到二层时,会把帽子挂在女方花房的门前,意思就是“这里已经有人了, 别人不要再进了”。晚上,男女双方就一起在花房里居住。等到了凌晨时,男 方会在亲人醒了之前,回到自己的家中,做家务、干活等等。到了女方怀孕后 生了孩子,孩子就由女方来抚养,和男方没有太多关系了,男女双方也没有太 大关系了。这之后,女方会去找其他男友,男方也会找其他女友,继续繁衍后代。 正是因为摩梭人“走婚”的形式,他们还在保留着母系氏族的传统—— “女尊男不卑”。因为在摩梭人的一个家庭中,祖母——家中最年长的女性, 在家中地位最高,最有权力,也是最受尊敬的人。而就是因为祖母地位最高, 家中的女性也变得备受尊敬了。每天,家中的男性在外面工作,钓鱼、打猎, 而女性会在家中做家务,照顾祖母,接待来家里做客的客人。直到现在,摩梭 人仍旧保留母系制家庭,所以这里有一个美称“女儿国”,女性在家庭中有崇 高的地位,但家中男性女性也不会分社会层次的高低,所以这里“女尊男不卑”。 摩梭人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热爱他们的山川、河流、动物,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有清澈的河水,有美好的环境,这里人与人、人与动 物之间和睦相处,构成了一个美丽和谐的大家庭。

丽江旅游经济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云南丽江旅游的发展,通过“八五”期间的“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的“抓机遇、促发展”和“十五”期间的“抓质量、促效益”,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丽江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2008年,丽江市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经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 在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 摘要:本文在对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摩梭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永宁摩梭人带来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造成了永宁摩梭人的居住文化、走婚习俗、语言、舞蹈、服饰等发生了重要变迁。 关键词:永宁摩梭人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变迁 摩梭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和四川省的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按中国的民族划分方法,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归纳西族,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归蒙古族。长期以来,摩梭人及其居住区以“母系社会”名闻遐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住在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正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迫使这个民族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文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可喜的事情?还是令人不快的举动?2011年1月和7月,笔者赴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进行了调查。本文试图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一、永宁摩梭人传统生产方式及其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产方式适时的调整与转变,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随之带来的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在相互矛盾运动中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原始采集(主要以采集食物为主,还未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到农耕种植游牧文明(以种植食物与畜牧为主,开始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发展到生产工具的大规模应用(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处于此社会历史发展大背景下的摩梭母系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着有别于一般人类发展进程的其他文化发展模式,例如其婚姻习俗、宗教、艺术、生活理念等与其他地区相比尚存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摩梭人的文化脱离不了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其生产方式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摩梭人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山地耕作为基础的农业,其耕地有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苗圃等几种。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青稞、小麦、大麦、荞麦、燕麦、马铃薯以及一些豆类作物。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能做的,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劳作,去实现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而满足人们的生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祭牧神节 摩梭人的“依善”节,意为祭牧神节。根据氏族部落居住的不同,一部分在农历的冬月十二日举行,称为“呷扎依善”,另一部分在腊月初一举行。尽管过节的时间不同,内容和方式却是一样的。节日都分两天进行,将第一天叫“阿窝依善”,即在家祭祀牧神,第二天叫“阿卜依善”,即野外祭祀。节日的第一天,家家主户户备上丰盛的早餐,煮上猪心、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各种腌制的猪内脏和腊肉,同时还备好各种油炸粑粑、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饭前,须烧松叶香、柏枝香祭供、祭祀牧神,同时也祭祷告和灶神。然后将这些祭品,一部分留作第二天的野外祭祀用,一部分送给放牧人员作野餐,一部分家庭成员享用,还有一部分派人送到亲族和有“比子则嘿”(男女阿肖关系)的家作为拜节,对方也要用这些祭品作简单祭祀后分享。节日的第二天,由家庭的一个成年人携带家中的小孩和各种祭品,到野外自家固定的祭牧神烧香的地方,供上祭品在烧香磕头祭祀之后,又把祭品每样一点烧在香火之中,以祭牧神,剩下祭品就在野外分享。相传过去摩梭人的成丁礼都要在祭牧神节举行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只是的才逐渐改在春节举行。 喇嘛会 泸沽湖摩梭人可谓全民信教,他们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自喇嘛教传入泸沽湖地区后,当地相继有了黑黄两教派的寺庙,俗称大经堂。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踢黑教喇嘛也分别在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至十五,即在“依善”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喇嘛会。七月初举行的喇嘛会,是由土司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超渡亡灵而专门安排的喇嘛会,以后形成惯例而延续至今。平民百姓如要为死者超渡亡灵,也可以在其间举行。而冬月举行的喇嘛会则主要为祈祷神灵、降伏魔王的盛会。新加入的小喇嘛也要在其间举行削发入僧仪式。 喇嘛会由当选为主持寺庙的“拉擦”、“翁则”和“格故”(均为庙会喇嘛三个等级的职衔名称)召集寺庙所属大大小小的喇嘛和主持喇嘛会,并由这些主持者轮流设盛大的宴席招待四方来客。喇嘛会十分热闹,周围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朝拜,献食供奉。所有喇嘛云集在经堂内,论资排座,诵经作法,锣鼓喧天,法号隆隆,并由喇嘛跳起“格尔”舞和“巴俄”舞,至喇嘛会的最后一天,即冬月十五,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鸣土炮,升佛像,祭祀太阳神,所有善男信女们纷纷磕头,顶礼膜拜,并争着触摸神像,用圣水洗沐等。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甲搓舞会,欢庆喇嘛会。 祭月神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摩梭人尝新祭月神的节日,摩梭人称“勒咪著”。自古以来,摩梭人认为,“勒咪嘎拉”(月神)和太阳、星辰一样,与人的生产、生活、健康、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精神病是与月亮神有关的。他们发现精神病人常在月缺、月圆的时候发作。因此,他们认为是月亮神在作祟。同时,八月又是地里庄稼开始成熟的时候,摩梭人就在八月十五尝新祭月亮。当天下午,他们备上盛餐,用尝新的粮食做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打开苏里玛酒,祭过祖先和灶神,用过晚餐之后,于傍晚时分,开始准备祭祀月亮神,他们在家中经堂的阳台上或院坝能见到月亮升起的地方设祭坛,祭坛上摆设各种祭供品:青烟缭绕的香笼和清油长明灯,在瓶里插上鲜花,大月饼置于中间,前面还摆着凤尾螺和白海螺。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根”,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文化做基础,旅游将只是一种泡沫经济,虽然短期内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最终只会给后人留下一个躯壳,一份没有内容的寄望。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至关重要。 2、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找出处理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之间矛盾的方法,为其他地区旅游开发及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让游客和目的地居民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2016年05月03日中国民族报袁晓文李锦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 摩梭文化,是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泸沽湖是摩梭母系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当前,泸沽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摩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泸沽湖畔过去有传统的渔业村,但由于水质下降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民经济收入降低,被迫向其他产业转移,破坏了渔业文化的传承。 摩梭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也不容乐观。就摩梭文化历史遗迹而言,有的有被遗忘的趋势,有的被当作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过度使用,历史遗迹的教育功能及其文化内涵渐趋淡化。比如,土司府遗迹已经荒废,本教经堂虽是省级文保单位,仍然在使用,但宗教活动开展较少,而承载着许多摩梭人历史记忆的老草海桥也已被废弃。 就民居建筑而言,摩梭民居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也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民居建筑保存较好。

在民族文物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用具已经消失。 在“非遗”保护方面,摩梭文化保护内容共涉及8大类46项,其中只有极少部分通过申报,列入各级“非遗”名录。据初步统计,摩梭文化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一项,即甲搓舞;省级“非遗”项目4项,分别是摩梭人转湖节、摩梭人成丁礼、甲搓舞、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州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为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转海节、摩梭人达巴习俗。 目前,摩梭文化还没有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6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可见,摩梭文化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摩梭人传统技艺中的猪膘肉制作及其文化表征,岁时节令中的祭祖节、太阳神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等,以及摩梭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建筑营造等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游艺与竞技等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和保护。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为此,需要遵循以下三点思路:一是弘扬摩梭母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点是维持母系大家庭的居住方式及其文化氛围;二是保护摩梭母系文化的载体—

云南丽江古城民居

云南丽江古城民居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 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 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 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 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 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民居的特点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融北 京的四合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色于一体: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 井豁亮。门窗多精雕细刻花鸟图案,门楼修得富丽堂皇。院落地面为卵石、瓦砾、玻璃等嵌拼的各种图案。这里的居民素喜栽花种草,每家院中都摆放着盆 景花卉,浓绿中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每到夜晚,城内灯红柳绿,凉风习习,花 香阵阵,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古城最奇特的是巧妙地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水将进城,将水一分为三,三分为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让它穿街过巷,流遍千家万户,形成了“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特有风景。水绕民家,自然以 桥通路,大研镇有桥354座,多为明清时所建造。丽江古城中的青石板路也很 奇特,石板来自深山,清亮光洁,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自然雅致。街道 上还设有自动清洗系统,可保证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美丽的丽江古城既 有山城的风貌,也有水乡的韵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和“高原姑苏”不为 过也。 丽江民居平面完整多样,变化自由。民居规模大小、房间多少、院子尺寸 取决于家庭人口的多少、经济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常见平面有三坊一照壁、四合同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 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 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

摩梭人

摩梭人的民俗文化 【摘要】: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婚俗及节庆与宗教活动中,较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出了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摩梭文化特征。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具有母性色彩的摩梭歌舞,反映了这个“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摩梭人;民俗文化;摩梭歌舞;母系制 摩梭人居住在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泸沽湖因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而闻名于世,这个被人称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笼罩着奇特而原始的“母性”光环。 世居于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从南北朝时定居于此,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主要聚居于泸沽湖周围的永宁、红桥、翠依等地, 1990年人口普查时,县境内的摩梭人共有15 096人,而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也有数千名同语同种的自称`“纳日”的摩梭人。解放后摩梭人被定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而他们至今自认与纳西族有本质区别,应是单一民族,即使不然,也宁愿定为藏族支系。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俗文化。先后融汇藏文化、蒙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普米文化及汉文化精髓而形成的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其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随着近年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的振兴,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摩梭人传统的民俗文化心理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有时也用汉文、彝文,大部分人能讲汉语,能歌善舞。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他们均有自己的独特风貌。摩梭人世代居住于建筑风格独特的“木垒子”房中,有自己的服饰和饮食习惯。尤以女性当家,数代同

摩梭人走婚习俗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 阿夏与阿都生下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男人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会带礼物去看望,过年过节时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男人们只对自己姐妹的孩子负责。等他们老了以后,也由家中的甥男甥女赡养和送终。 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一直关注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的宁蒗县妇联摩梭女干部戈瓦·阿平说,稳固的母系大家庭是永宁摩梭人保留走婚习俗的基础。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妇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古代建筑相关资料收集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一﹑徽派民居 在徽派建筑中,建造时体现的地理位置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讲究风水的价值以及与自然山水的互动; 民居的外观看上去整体性强,高墙封闭,建筑顶部马头翘角,民居间墙与墙之间的线条组合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又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淡雅之美。看似简洁的徽派民居在细节处也体现出等级之分,主要是富家门楼十分讲究:拥有精美的细部雕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 二﹑山西大院民居

山西大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徽派建筑的黑白搭,但是同样会体现出权贵的高低和当时封闭式的管理,在建筑的色彩上摆脱了传统中的单一:砖制结构的民居体现出原有的肌理与砖原有的色彩特点,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有古代宫廷式中的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且各不相同,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就体现出了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特点:深邃,封闭的砖墙,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时也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等。无不体现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三﹑巴蜀民居 曾经在重庆电视台有放过《雾都夜话》这个节目,它讲述的就是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节目中每次都能见到朴实的四川人,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主要就体现在此。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特别是在这的少数居民区,很少能见到现代的建筑材料,木质结构的质朴自然。 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 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四﹑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宽敞开阔,阳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 黎海燕 摘要:有着人类“活化石”之称的摩梭文化自进入人们视野以来,就成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独特的走婚文化作为摩梭文化中闪亮的一部分同样吸引着学者们的眼光。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永宁地区的“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本文从经济发展对“走婚”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当地民众对文化心理认知的变化,对“走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未来的抉择做出了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提高文化自觉性,认清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守住文化的家园,和谐的生活。 关键字:走婚文化经济发展变迁保护 永宁摩梭人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永宁乡,根据1949年国家民族识别的分类,永宁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与普米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壮族等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泸沽湖沿岸。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摩梭人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女儿国”,“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走婚”是形成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摩梭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显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下最重要问题。 一、永宁摩梭人的“走婚”文化 (一)摩梭人的历史与文化 古老神秘的摩梭人定居泸沽湖地区以来,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沿习着一套古老、精致的文化传统,至今延续着二千年来以母系血缘为纽带,以母为大,以女为尊、分工细致、团结和睦的母系大家庭结构。实行以情感为唯一基础、男不娶女不嫁、幕合晨离、松散和谐的两性走访制度,是人类社会保留的最后一块母系文化的领地和母系文明传统。 摩梭母系大家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活化石”之一。摩梭人的家是指以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走访婚姻形态为支点,个体终身生活在母系血缘亲属的大家庭中,以母系大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摩梭人的母系文化,是以母系家庭为核心形成的文化整体,“走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走婚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项,也不仅仅是施传刚在《永宁摩梭》中所指出的一种制度化的联盟方式,

四川旅游业现状与未来--

四川旅游行业现状与未来 目录 一、旅游资源状况 二、旅游设施状况 三、旅游市场状况 一、四川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资源丰富 四川现有国土面积48.5万平方公里,辖21个市(州)、182个县(市、区)。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极大,气候复杂多变。 四川各类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故有“风景省”的美誉。在全国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四川有15处。四川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处。 2、人文资源多样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既有利于揉

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省内聚居着藏、彝、羌、纳西等55个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四川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是红军长征途经主要地区,也是藏羌文化、康巴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川东部是朱德、邓小平、陈毅等伟人将帅的故里和“川陕苏区”的中心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三国文化、古蜀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省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座(全国共3座)。“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3、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自1987年至2015年,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有4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四川5处,占11.6%。它们是:“童话世界”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人间瑶池”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的世界遗产在数量上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在种类上更为丰富(四川各类遗产均有,北京则全是文化遗产),显示出四川旅游资源

泸沽湖摩梭人井干式民居的改造探讨

第34卷第20期?52?2008年7月山西建筑 sHANXIARCHITECTURE V01.34No.20 Jul.2008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20.0052.02 泸沽湖摩梭人井干式民居的改造探讨 袁玉康向明炎陈嗥 摘要:以探索泸沽湖摩梭人井干武民居的改造为目的,通过对井干式木建筑“全身是木”危机的分析,提出了泸沽湖井干式民居的改造建议,以积累井干式民居的改造经验,解决井干式建筑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木建筑,民居,危机,传统,改造 中图分类号:矾J241.5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木建筑有几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木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骄傲。不幸的是,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16.5%,而长期以来对林木的过度采伐,已造成严重的生态恶化后果。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诞生,我国传统木建筑已逐渐被取代,只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原因,仍然得以保留使用,但危机已向这些地区悄然逼近,我们不得不面对保护当地传统木建筑及其建筑“全身是木”的缺点的现实矛盾。下面我们以泸沽湖井干式民居为例,探讨泸沽湖摩梭人井干式木建筑的危机与改造。 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的交界处。摩梭人村子就散布在泸沽湖边,他们居住的井干式木建筑,是中国传统木结构中的一种,用圆形、矩形或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而成的建筑形式,因形如井口,故称为“井干式”。摩梭人的院落依山就势,回字形的平面布局,一座完整的摩梭人院落由正房、经房、花楼、门楼构成。正房也叫祖母屋,是家里最年长的女性居住的地方,是家中饮食、待客、议论家事的核心场所,也是她们的心理精神场所。祖母屋内设火塘、灶台。火塘边铺有木地板,摩梭人喜欢围火塘席地而坐。经堂是供奉藏传佛教的地方;花楼则是婚龄女性居住的地方;门楼一般用于饲养家畜(见图1)。过去,由于泸沽湖山上直径20Cl-n以上的大树漫山遍布,建筑木材取料相当方便和充盛,所以当时摩梭人建造房子时,就上山砍树,然后按传统的技术垒成井干式的建筑,人与自然的相处非常和谐。泸沽湖摩梭人的井干式民居延续至今,并成为摩梭文化的载体和地域特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身是木”的井干式民居已面临严峻的挑战。 1)森林锐减,从大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全球森林资源在急剧减少,在历史上,地球上森林面积曾一度多达76亿hrn2,19世纪减少到55.76亿hm2,1985年进而减少到41.5亿hm2。全世界每年损失森林面积1800万hmz-2000万hm2,平均每分钟就有约40hⅡ12的森林化为乌有。泸洁湖摩梭人“全身是木”的井干式民居,大量消耗木材,必然加重森林锐减的趋势,这不符合我们保护森林和地球环境的原则。 2)破坏生态,近十几年来,由于人1:3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泸沽湖住房的需要极速增长,尤其是已经开发的落水村和里格村,到处在大兴土木,摩梭人井干式民居“全身是木”的特点,耗材巨大,导致木材过度砍伐,破坏自然山体森林植被,除了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严重威胁泸沽湖本来就非常脆弱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3)建筑费用日趋昂贵,由于泸沽湖木材已过度砍伐,木材供应已极其有限,摩梭人只有到外地购买木材,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得知,目前他们建房最大的开销就在木材上,要远道从木里县或云南丽江运来,光是运费就非常可观,井干式建筑如此大量使用木材,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4)火灾的破坏,由于“全身是木”的特点,摩梭人的井干式民居特别容易引起火灾,时常一大片的房子顷刻问化为乌有,让人痛心疾首。不但对摩梭人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造成木材资源的极大耗费。 由于现实的原因和生态意识的提高,摩梭人也试图摆脱“全身是木”的居住模式,创造新民居的尝试,对“节约材料,寻求新的走向”拥有强烈的愿望。 单德启先生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断调整自然资源的使用结构。从随手使用原生材料到更多的使用加工过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材料,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节约材料。未来的年代,像木材、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紧缺将有增无减,民居用材将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针对泸沽湖井干式民居“全身是木”的以上缺点,探讨泸沽湖并干式民居改造方式。 1)节约用材,建造房子时,我们可以不按传统的整原木堆砌方式,而是把原木剖成两半后叠置,在木材叠置时圆木朝外,这种方式既可节省一半的木材用料,又使建筑文化和传统技术碍到延续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减轻泸沽湖的生态负担和摩梭人的经济负担。 图1摩梭人井干式木建筑图2夯土材料 2)材料替代,努力寻找合适的材料替代木材,结合防火需要,改变泸沽湖井干式民居“全身足木”的缺点,避免一旦发生火灾就“火烧连营”的惨状。在生活中用火相当频繁的地方,如祖母屋内上下火塘和灶台的木地板可采用其他的建筑材料,如石材,夯土(见图2),水泥等;而建筑墙体为了保留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符号”特征,可采用人造木材、合成木材或混凝土仿木方式等等,保证不影响整体建筑风貌。降低安全隐患,改善房屋的耐火等级和保温 收箍日期:2008-03—14 作者简介:袁玉康(1982.),男,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53向明炎(1977.),男,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53 陈嗥(1978一),男,助教,重庆电视广播大学.重庆40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