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194

2012年5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5256275.html,

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广西大学商学院 李好

摘 要:近年来印度企业在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形势下大力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并迅速成长为一流的跨国公司。印度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其成功经验对正在探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国有着可贵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印度 企业国际化 发展模式 特征 启示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c)-194-02在世界经济依然低迷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印度企业逆势而上,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实现迅猛的海外扩张,在并购规模与市场占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境外并购具有模板意义,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 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回顾

1.1 1991年经济自由化改革以前:国际化受到限制,进展缓慢

印度经济自由化改革前实行半封闭半管制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缓慢,外汇十分紧缺。因此,历届政府都严格限制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直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仅有比尔拉、塔塔、玛法特拉尔等少数几个大工业家族能够进行跨国经营。1.2 1991~2000:国际化进程开始起步

1991年改革后,印度经济走向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政府取消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并鼓励外国投资。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塔塔、安巴尼等有着良好商业基础的企业率先进行了国家化尝试,但规模十分有限。据统计,1991年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额仅为100万美元,到1993年首次突破了亿美元大关,而2000年以前印度的海外并购除1997年外都没有超过10亿美元。1.3 2001~2006: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据印度工商联合会的研究报告:2000~2006 年, 印度公司收购了307家海外企业,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特别是2006年,印度对外投资达100亿美元,首次超过该国以往吸引的外资总额,成为印度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在2006财政年度,印度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更是超过了从1947年该国独立到2005年这58年间此类投资总和。1.4 2007年至今:国际化迅猛发展,掀起全球海外并购浪潮

2007年2月印度塔塔集团以113亿美元的出价成功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生产商科鲁斯集团,成为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此举掀起了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潮。据印度商工部统计,

仅2007年,

印度公司海外并购案有1070起,并购额达到7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因此当年被称为“印度海外并购年”。 2008年后,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尽管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步伐稍有放缓,但一些遭受危机冲击小的公司瞄准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加快了对发达国家“海外抄底”的步伐。据毕马威的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以来印度在发达国家的并购势头强劲,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51家印度公司完成了并购。2009年,印度Motherson ’s 公司以 3.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Visicorp 公司,组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后视镜生产商之一。

2 印度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近十年来印度企业海外扩张速度和规模迅猛增长,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2.1 印度企业国际化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导向

印度企业国际化始终坚持以“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整合全球资源”为导向,坚持印度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进行海外扩张时把目标可产生的实际利益作为是否并购的基本标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以全球眼光制定发展战略,偏向收购那些能对自身资源稀缺进行互补的企业,以及在海外拥有完善销售网和成熟品牌的国际企业。

例如,印度米塔尔集团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首先看目标有没有本公司具备的资源,其次看目标的短处是否能以本公司的长处进行弥补,最后衡量做到这一切的成本是否超出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基于上述原则,通过详尽的前期市场调研与准备,米塔尔瞄准了巨额亏损、无人问津但是拥有良好资源的企业,像墨西哥Si cartsa 、美国内陆钢铁公司等。米塔尔发现Si cartsa 拥有墨西哥政府巨资打下的良好基础设施,内陆钢铁公司和美国车企有着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米塔尔通过低价收购对这些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迅速使得企业起死回生,成功地在海外实现了产业链的延长。2.2 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以本土私营公司为主体

印度企业国际化的迅速扩张的主体是一批本土大型的私营企业。印度经济自由化改革后,印度政府放松了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印度私企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和管理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这为印度私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他们依靠对市场的敏感和规划、长期有效的战略战术,在钢铁、石化、软件外包与信息服务、制药、金融等全球性产业中都有优异的表现,涌现出塔塔、米塔尔、信诚、Infosys 、南新、ICICI 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印度企业以纯粹的市场竞争方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使其竞争能力、竞争意识、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大国。波士顿咨询集团2008年新兴市场上的前100名“国际竞争者”名单包括41家中国公司,其中3/4是国家所有,而上榜的20家印度公司没有一家是国有。2.3 印度企业国际化发展以培育广义的创新优势为依托

印度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于是印度企业必须拓展国际市场。然而,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的本能。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满足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印度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创新优势为依托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印度企业对“创新”有着更为宽广的理解,据印度国家知识委员

①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研

究”(XBS100022)。

作者简介:李好,(1981-),男,四川成都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南亚对外经济研究。

轿车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报告

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张小妹1,2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国内轿车产能过剩、发展规模经济等都要求中国的轿车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本文试着在定义轿车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从论述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在分析当前轿车企业国际化现状和存在障碍后,逐步探讨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的正确模式,并提出了其进行国际化时“品牌-竞争”战略选择模型。 关键词: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国际化模式;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汽车产能的急速扩张,国内汽车市场供过于求肯定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进军国际市场成为我国轿车企业寻求市场突破的一大出路。 1、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汽车出口是检验一个国家轿车工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轿车工业只有大规模出口以实行国际化,才能说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个企业只有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而且自主品牌和技术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做国际化方面的工作。可见,轿车企业的国际化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1、汽车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部件出口金额为4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其中汽车整车出口96.30亿美元,同比增长31.81%;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326.08亿美元,同比增长9.80%。从金额看,整车出口中货车最高,为4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其次为轿车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28.05%。从数量看,整车出口为68.10万辆,同比增长10.84%。其中货车最高,为28.77万辆,同比增长4.32%;其次为轿车24.13万辆,同比增长27.93%。 在我国的整车出口结构中,特种车辆占据了绝大多数,数量最小的是轿车和越野车。因此,无论在出口产品还是在出口营销方面,中国企业都还只是处在尝试的阶段,零星的小规模出口大多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在传统产品方面出口增大,一批产品在世界上已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如汽车音响、汽车轮胎、发动机零件等;一批产品如汽车电器、制动器、铝车轮、汽车线束、等速万向节和刹车片等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 1.2、中国轿车企业对外投资、兼并收购情况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 战略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水泥行业总裁高级研修班 前言: 这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制造业正在朝着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方向迈进,作为世界水泥生产大国,中国水泥企业的现代运营机制未雨绸缪,水泥供需产业市场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水泥制造业群雄抗衡态势愈演愈烈,一个完全竞争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奥运工程、上海世博会、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点项目逐步建设,为中国水泥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意味着将产生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机遇,如何在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运作机制,成为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为提升中国水泥行业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与运营水平,促进水泥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规范竞争接轨,填补中国水泥业管理运营培训的空白,中国水泥协会委托清华大学,利用其强大的工程及管理学科优势,整合中国水泥行业资源,推出“现代水泥生产行业总裁研修”课程,旨在

提高中国水泥企业管理水平,应对国际同行业竞争,推动中国水泥企业的发展。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水泥企业管理运营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精选课程研修和专题课程研讨,学习掌握先进的企业管理精髓知识,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打造企业品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准备。 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中国目前专门面向水泥行业,面向总裁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精品课程。 总裁同学——学员来自中国各大企业总裁与管理精英,行业英才的火花在这里碰撞。 专家授课——全部课程由着名学府教授及水泥行业专家与产业领袖授课,传递真知灼见。

麦肯锡观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种路径

麦肯锡观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种路径 整理日期:2003-10-2 编者按:跨出国门走向国际,是中国加入WTO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并不平坦,以什么方式发展壮大自己?与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共舞,出发前,该如何寻找好切入点?出征后,应怎样不断调整,在竞争中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需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是海尔在美国建厂、TCL收购德国著名家电品牌施耐德,还是格兰仕为全球微波炉厂商贴牌生产,在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今天,都已不算什么新闻了。 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关注,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径走出去,才能够获得成功。过去已有的几种模式,有何成败得失值得借鉴?是否还适合今天的中国企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徐浩洵博士。 “通过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研究,我们大体可分为四个模式。”曾经为多家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作过管理咨询的徐博士缓缓道来。 路径一:低成本扩张 这种模式的典型的案例是中集集团。通过整合国内市场,在采购、生产、运输上获取巨大的成本优势,然后再整合这个行业,进军国际市场。 中集现在占有全球集装箱市场的46%,这个模式在其他行业可以被复制吗?

徐博士说,这个模式的特征是必须在全球获得规模上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竞争对手,才有可能整合全球市场。其他企业也可反过来拷问自己,如果要采用这个模式,是否具有这样的竞争优势。 问题是不同的行业,其成本结构是不一样的,彩电行业60%是制造成本,还有品牌、渠道等方面的成本,这与集装箱行业就有很大的不同。集装箱行业大部分是BTOB,不需要很大品牌投入、渠道也很简单,全球客户就那么几十家。因此中集的模式在彩电行业可能就不会成功。 “中集在并购上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徐继续分析道,中集选的是具有大量贸易逆差的地区,进行大量战略上的并购、业务布局很合理。这对他降低运输成本很关键。因为集装箱的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并不高,如果制造地货源不足,空箱率高,那么运输成本就上去了。而贸易逆差大的地区,运输量也大,运输成本就肯定底。这样,中集集团在获得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同时,运输成本还比其他对手低不少。 当然,中集的定价策略也很有意思。价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要让自己有钱赚,还要让该倒闭的对手倒闭,这样自己就可以去整合整个行业。 第径二:收购与兼并 在当今的国际市场,收购与兼并已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在徐博士看来,兼并与收购也将是中国企业打通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

理咨询公司的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与模式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0期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革命性的转变。但当前世界经济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等致使2011年中国FDI流出量减少5%,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全球排名也从2010年的第6位降到2011年的第9位,并且超过50%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下降和效率偏低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跨国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遵循的路径和采取的模式,通过展现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的全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做出贡献。 二、中国跨国企业概念内涵与类型 本研究界定中国跨国企业为在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注册,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并且在一个或多个海外市场实施有效控制和承担价值创造活动的企业。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仍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但“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137家企业投资海外项目592个,海外投资额达61.77亿美元。除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差别外,中国跨国企业在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多样化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参照学者Luo和Tung(2007)的划分依据,从所有权性质和目标市场选择两个维度将中国跨国企业划分为四类:民营利基型、民营全球型、国有专家型和国有跨国型。 1.民营利基型:指从地域和产品分布上看在国际市场上高度集中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既没有政府援助也没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它们通过聚焦于一个狭窄的产品线和区域市场来强化自身的优势。例如中兴通讯在美国达拉斯建立实验室和生产基地,主要瞄准北美的手机和通讯市场;澳优乳业在2011年通过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拥有了欧洲优质奶源和生产基地。 2.民营全球型:指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分布广泛的产品线并进行全球布局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在规模和盈利水平上,虽然还没有树立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同样的市场地位,但凭借自身核心的成本优势已发展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强大力量。例如海尔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市场遍布世界五大洲;华为作为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在2011年再次挺进世界500强,但在北美、欧洲这些高价值地区的业务量还远低于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爱立信。 3.国有专家型:指对外投资聚焦于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并满足政府特定目标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类企业,通过聚焦于少数的产品线和区域市场来扮演好自己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获取国际化业务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完成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例如五矿集团、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在国内巨大的资源消耗需求下,必须承担起资源战略安全的责任,需要“走出去”寻求全球资源配置,但由于其他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政府背景”的敌意,因此目前只能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布局。 4.国有跨国型:指既出于商业目的又受政府影响,并在全球布局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这类企业虽然不像国有专家型企业涉猎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领域,但同样关乎国计民生,通过进入全球市场,一方面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来实现海外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该类企业的海外布局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企业的国际化拓展。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类企业,中远集团等航运类企业都是国有跨国型企业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 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路径主要有三种形式:渐进式成长路径、激进式成长路径和跳跃式成长路径,不同路径的支持理论、路径特征和企业类型分析如下: 1.渐进式成长路径。国际化过程理论形成于20世纪 七、八十年代,是学术界关于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的主流研究。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表现为由不同阶段组成的渐进式过程(Johanson&Vahlne,1977),在地理扩张上遵循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的成长路径;在经营方式上遵循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 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与模式研究 ●孙轻宇 摘要:文章从所有权性质和目标市场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将中国跨国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化成长过程中遵循的路径特点。重点阐述了近些年中国跨国企业独特的“跳跃式成长路径”,其本质特征是在对内投资积累的基础上,将公司的国际化扩张与本土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并购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跳板来获取战略性资产。最后,探讨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应该遵循何种成长路径以形成特有的国际化成长模式,从而避免盲目扩张的风险。 关键词: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国际化成长模式 ■发展战略 70 --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是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思考。第一章论文的导论从企业国际化的国、内外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的。第二章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沿革,并给出 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 第三、四章在分析和评价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和发展状况进行评述。第五章通过比较和分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特征,论文认为中国转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的差异化。第六章探讨在现有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什么需要转换传统竞争的思维模式和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等问题。第七章主要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快速增长时期,不同产业对外直投资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选择问题。 第八章专门研究在“走出去”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已经进入跨国并购时代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策略和并购模式。第九章国际化的对策建议。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范围上,本文研究的内容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和进入战略、如何与国外竞争者竞争、是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等。 理论、实证、战略三位一体,紧密结合。2.在研究对象上,直接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国 际市场进入模式和竞争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从比较 优势到竞争优势等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3.论文总结和归纳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提出了针对中国国情的若干政策建议。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但面对变幻万千的国际市场,往往是镜花水月。

企业战略企业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文档资源★★★ 摘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企业必须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而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同时也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企业该如何处理好国际化问题的同时又解决好本土化的任务?本文就此谈些认识。 关键词:国际化;本土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必须站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赢得市场和利润。然而,世界的舞台又注定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一个企业要想立足于世界舞台,必须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同时又要解决好本土化问题。 企业以“国际化”为指导理念,以“本土化”为具体行动准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从而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见图1) 一、企业的国际化趋势 1.企业国际化简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几乎很少有企业能够脱离国际市场而生存,其发展与壮大更是离不开国际市场。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之时,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企业国际化的开始,尽管它不一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或这一过程十分漫长,但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事实不可否认。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视角。内向国际化的视角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需要促进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进口/采购资源、从外国企业那里取得许可证、在国内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和成为外国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引进先进产品、领先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进来”方式,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而外向国际化的视角是企业对国际市场竞争特点认识之后寻求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主要包括出口产品、颁布给外国公司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和在国外建立或收购全资企业。企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走出去”为主要战略,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 企业为什么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最主要的是因为要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更大的市场上来消化自己的产品,而企业要有不断增长的业绩来支持国际化进程。树立国际化的观念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和前提。 企业的国际化是以整个国际市场为重点,强调的是经营策略、管理思路的变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呢?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用图2来表示: 企业的优势是建立在两种基础上的,其一是国别优势,其二是企业优势。前者是指本国优势基础上的优势,有地域概念,不能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为当国外的企业生产放在本国,这种优势就没有了。后者是建立在企业自身优势基础之上的,如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效率、核心能力等。企业自身优势是最关键的,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企业应该不断增强自身优势,获得不断增长的业绩,从而走向国际舞台。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图书分类号: 密级: 毕业论文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ALYSIS OF HUAWEI 学生姓名韩剑成 学号20131401249 班级13国贸 2 指导教师谭艳琼王璟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2017年5月24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徐州工程学院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了解徐州工程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徐州工程学院所拥有。徐州工程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纸本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拷贝,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徐州工程学院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提交至各类数据库进行发布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一体化的特点。以史为鉴,闭关锁国来发展经济是消极的。与此相反,在当今世界,谁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全球市场之中,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得先发优势。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环境更为宽松,大量的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挑战全球市场,华为公司便是这批企业的先驱之一。华为公司在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为在国际市场获得市场份额并且跻身国际巨头从而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化战略。本文首先介绍华为公司在国内外的经营状况,然后选取华为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采取的战略作简要介绍并作分析,接下来指出华为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仍存在融资,品牌等问题,最后介绍未来华为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完善其国际化。研究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帮助国内企业采取正确的战略来成功实施国际化,以及明确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

6-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2008.9 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08汽车营销一班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截止2008年六月,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500万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数不胜数。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到如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是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家族式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善与创新

目录 0 引言 (1) 1.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2) 2.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3) 2.1初创阶段 (3) 2.2成长阶段 (3) 2.3 快速发展阶段 (4) 2.4 思考 (4) 3.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6) 3.1 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 (6) 3.2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6) 3.2.1企业股权单一,企业管理家族化 (6) 3.2.2经营管理集权化 (7) 3.2.3决策机制不健全,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 (7) 3.2.4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倾向人治 (7) 3.2.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8) 3.2.6 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 (8) 3.2.7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8) 3.2.8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9) 3.2.9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9) 4.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10) 4.1 家族式经营 (10) 4.2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 (10) 4.2.1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10) 4.2.2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1) 4.2.3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11) 5.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13) 5.1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13)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汇总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加弧姓名:陈峥指导教师:薛求知教授完成日期:2 005年4月30日米激意032025411陈峥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中文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在满足国内通信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取得成功。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国内通信制造商进军国际市场的国际化 战略势在必行,而华为公司则扮演了中国移动通信制造商进军国际市场的领军角色。研究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内的企业确定自己现在所处的阶段和国内外 市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应采用何种战略才雏成功地实施国际化。以及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及产业链状况,进而分析了国内外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下来本文研究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首先介绍了华为的国际化现状和国际化的背景,明确了华为国际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国际上所有的跨国通信制造业巨头都已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市场增长速度却逐渐放慢的情况下,华为顽强的经受住考验,首先在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进而将视野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开始走出国门与跨国通信巨头们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维持了企业的高速增长速度。接 下来,本文通过研究华为的组织结构来分析华为如何实现对众多海外分公司的协调与控制,并分析了华为国际化的成功因素,以及华为在向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华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华为国际化下一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在本文的晟后,基于以上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分析,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全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越来越多的走向全球化进程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国际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成功因素中图分类 号:C93032025411陈峥华为公训的国际化战略分析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eleco mmunic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moreand more China telecommunication manufact urers are actively explorin g the overseasmarket.Under this circumstance,it is imp erative to research the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的原因: 一:国际化是为了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二:能够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中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 三: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四: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另外的,欲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的力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加大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程度。一: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约束需要更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中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资源矛盾可能还将持续或加剧。需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海外资源的合作开始与利用。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据估计目前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较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重组和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国际化不是一条平坦大道。即使像联想、华为这样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企业,道路依然十分坎坷。因此,在做战略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分析

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 略动机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摘要】文章探讨了知识密集型国际化知识能力形成的机理及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进而根据的特定背景研究了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能力形成 知识管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所在,一场学习竞赛的胜利者将可能赢得所有的博弈,选择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对竞争对手形成了一种负的外部性,增加了自己先占于竞争对手的机会(泰勒尔,1997)。这类企业更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对充分实现其掌握优势知识资源的价值的欲望也更强烈。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寻求知识并获取优势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动机,但目前相关主要集中于企业国际化的交易成本及企业的有效运作方面。尽管资源基础论及KBV在战略管理中已经成一个比较流行的分析工具,被普遍用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成长及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然而很少被用来分析企业特定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的文献中,从知识能力形成角度对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动机没有深入研究。 一、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知识能力形成机理及路径研究

知识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的异质性,而学习是企业竞争优势唯一的持久性来源(Willias,1992)。跨国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中,面临各种额外的知识及信息,经营者不可能等到掌握所有的国际化知识以后才开始进行国际化,也不可能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市场盲目冒险而投入大量资本。由于这些跨国公司是海外市场的“新来者”,缺乏足够的东道国知识,缺乏在国外经营的经验,在国外经营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增加了国外运营的成本,可能使国际化扩展发生延迟,导致企业海外经营效率低下。因而,知识在国际化扩展中就尤其重要,而作为知识来源的途径,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March(1991)提出组织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组织学习包含两个方面:“寻求”与“利用”。“寻求”一词与搜索、变化、风险承担、经验、实验、灵活性、发明及创新等相关,是对新战略资源和竞争力的获取;“利用”与提炼、选择、生产、效率、选择、实施及执行有关,是对已有资源和竞争力的使用。根据March(1991)提出的组织学习理论的两个方面,主流理论关于国际化的观点使用了“利用”而不是“寻求”的观点(Hedlund and Ridderstrale,1997),目标是效率最大化。由于忽视了资产的寻求,这些传统理论没有成功解释跨国公司是如何通过国际扩张进行创新的。而实证表明,资产寻求型FDI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如Kouemmerle(1996)发现,制药和部门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基地的增加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不是利用现有的知识。“知识寻求”的本质属于创新范畴,它的重要功能是增加整个知识系统的知识存量,有利于已有知识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企业国际化: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一、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模式也趋于多元化。未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数量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受国内石油企业综合能力不高、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经验缺乏等约束,国际化道路充满了风险。 1. 中国石油业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原油加工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第六大产油国、第十二大原油探明储量国。中国石油业正在向竞争性市场发展,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相对于需求的资源短缺。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从1997年的8.9%上升到2004年的40.4%; (2)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原油产量占世界份额稳定在 4.3%~4.4%之间,而国内原油消费需求从1994年的4.61%上升到2004年的8.28%; (3)国内炼油能力和加工量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油能力从1995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9%,原油加工量从4.3%上升到7.4%。 在《福布斯》2005年20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和中海油有限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分别排第8、第11和第41位。但与国际重要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总量和效益差距大、上下游一体化协调性不强、经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全产业链国际化,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是上游国际化,在海外的原油产量比重、海外原油加工量比重和海外成品油销售比重等三个指标都非常低,甚至为零)。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六种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请进来”(1988年,宁波镇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为海外客商承接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其中走出去阶段,又可以分为多途径走出去(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油气资源收购(2002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五个区块油气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研究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 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 08汽车营销一班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截止2008年六月,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500万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数不胜数。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到如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是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家族式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善与创新

目录

0 引言 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既有希望集团、联想集团、华为公司等产值数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初具规模的科技型或服务型的小型民营企业。虽然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表现活跃,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其优势日益明显。但是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走向灭亡,甚至出现“一大就死”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本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的管理模式。 1.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企业管理模式(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简称EMM,包括结构要素和支撑模型,其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支撑模型则说明支撑管理模式存在和有效运转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 企业管理模式(EMM),是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境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企业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产权制度、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决策及领导模式、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要素,因为在企业模式中产权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其余四个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管理模式的支撑要素包括员工、产品和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和顾客。以上这些要素只有在企业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互动,才能发挥各要素应有的作用,这种规则有自组织形式和层级管理形式[1]。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研究(一)汇总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研究(一) 摘要:面对全球国际化浪潮,为了使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文章从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入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对外贸易 随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的进一步升级,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我国制造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逐步融入到国际从分工体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制造业的概况和特征 200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4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2006年的3.1%提高到2009年的6.2%,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44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1/17。 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看,呈现如下的特点: (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 轻制造业主要是生活资料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8.25%下降到2009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 45.32%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6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由于计算口径等原因,我国与日本等国相比,重制造业比重较高,但可从中发现的基本趋势就是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二)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 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品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6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这是消费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必然出现的结果。 (三)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过程,同时也是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演进过程。 由于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重工业当中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8年,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所占比例下降了5.06%,加工业却提高了 4.93%,而原材料工业则略有下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比,2006年为1∶2.1∶2.10,2008年这一比值达到1∶2.77∶3.09,产业呈现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级的特征。

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方案分析

. 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统计表明,某些特大型的跨国公司一年的产值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美国通用公司与波兰)。跨国公司在资本金、技术、管理、营销等诸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纷纷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为R&D)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R&D国际化态势越来越明显。 一、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的开展活动①。R&D国际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高潮。美国与欧盟的一些大企业是领头羊,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进行产品和资本输出,80年代后也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吸取知识资源来支持全球性的市场发展。概括来讲,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一)在海外建立独立的R&D机构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较好的实现公司雄厚的财力与当地优秀的科研人员的结合,可以相对严格的控制研发活动所带来的技术知识内容,维持技术垄断优势,并形成对当地生产的直接支持。例如惠普公司于1990年在日本设立实验室,其动因就在于获取计算机、通

讯和测量领域的领先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获取这些领域的人力资源来达到目的。该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科学、半导体实验、照相摄像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等日本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微软公司先后在中国成立微软研究开发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技术支持中心等三大世界级开发、科研与服务机构,确立了微软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 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由于独资,这就给跨国公司在资本金的投入上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要吸引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来工作也需比当地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风险大也是这种独立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基于技术搜寻的跨国并购 就技术战略而言,并购的目的是获得目标公司所附属的研发机构,但常常也伴随着对相应的生产性公司、销售性公司的购买,因为东道国政府与当地企业也有自己的打算。在目标企业选择上,那些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成为各跨国公司争相鲸吞的对象。1995年索尼公司购买美国CBS唱片公司和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以及松下公司购买美国MCI公司,都是看重这些美国公司的软件技术,即文化知识性技术的开发能力,从而通过购买,获得了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研发资源。近年来国际并购风起云涌,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的交易总金额达到33100亿美元,逼近1990年至1995年6年的总和,而且并购的技术搜寻动机十分明显。 并购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原有企业和所购买企业在专业领域上的技术和知识的互补,以及地理上海外生产与研发之间的搭配,同时也能够控制新机构的研发成果。不利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