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的_公_私_供给效率制度安排_一个理论假说

公共品的_公_私_供给效率制度安排_一个理论假说
公共品的_公_私_供给效率制度安排_一个理论假说

经济评论 2004年第4期ECON OMIC REVIEW N o.4 2004公共品的“公”、

“私”供给效率制度安排Ξ

———一个理论假说

吴俊培 卢洪友

摘要:公共品是属于具有正外部性的商品,不分担或少分担其生产成本、多从其消费中得益的搭便车者的个体理性最终导致人人都无“车”可搭的集体非理性是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一个难题。从纯理论的角度研究,公共品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的帕累托效率解都是存在的,但又都因难以满足各自的效率条件而存在所谓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问题。在居民消费的“一揽子”公共品中,按受益范围大小与排他成本高低,建立“公”“私”混合供给制度是解决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现实、理性选择。

关键词:公共品供给 “搭便车” 效率

一、假说的提出

在一组公共品的消费者中,有人不分担公共品的生产成本,只分享收益,或者少分担成本多分享收益的“搭便车”行为,是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经济人“搭便车”的理性行为是一种合乎公理的经济学假设,对此,当代经济学的两大经济思潮———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并没有什么分歧,但对用什么样的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却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政府干预论者认为,因公共品的正外部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存在,如果公共品供给由市场决定,那么,按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私人边际收益的原则所确定的公共品价格和产量,将不能弥补其生产的全部成本,使得公共品的供给量往往低于有效率的水平(如教育)甚至其供给量为零(如国防)。市场制度的这一缺陷,只能由政府制度来替代(萨缪尔森,1954)。萨缪尔森的这一理论为许多学者所接受。例如,环境是一种公共品。奥普尔斯认为:“由于存在着公地悲剧,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合作解决……所以,具有较大强制性权力的政府的合理性,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他的结论是,“即使我们避免了公地悲剧,它也只有在悲剧性地把利维坦作为唯一手段时才能做到”①。哈丁也认为,解决“公地困境”问题,除了实行“私有企业制度”外,还需要“社会主义”的东西,“用霍布斯的话来说就是‘利维坦’,表示臣服”②。长期以来,用斯密的市场秩序概念来处理所有的私人品,而用霍布斯的主权国家概念来处理所有的公共品,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的普遍选择(奥斯特罗姆,2000)。

然而,对于萨缪尔森等学者的理论及政策主张,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一直就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仍然是正确的;包括公共品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只能由市场来执行,任何市场以外的力量(如政府)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而只会起破坏作用;即使市场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但克服与纠正市场缺点的唯一办法,仍然在于通过产权明晰等措施来予以完善,而决不能依赖市场以外的力量,即政府干预来解决;恰恰相反,以往之所以会出现市场失灵,其原因正是由于政府干预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自身的原因;政府本身也有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与“市场失败”相对应,他们提出了“政府失败”理论,并明确指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任何干预肯定都是一件坏事,而不是一件好事(斯蒂格利茨,1998)。早在1954年,科斯通过对萨缪尔森的经典公共品例子———灯塔的实证分析,就对萨缪尔森的观点提出了质疑。1974年,科斯还对英国的灯塔生产和经营作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根据他的统计,1610-1675年,作为不列颠灯塔管理当局的T rinity H ouse,就不曾建造过任何灯塔,而同期私人却建造了10座。在1820年,提供服务的46座灯塔中,属于T rinity H ouse的只有24座,并且这24座中的12座,最初也是由私人建造并管理的。为此,戈登曾感叹道:多年以来,经济学家一直想象不出像灯塔这类公共品是如何做到排他使用的,事实证明,灯塔经营者要比经济学家更富有想象力,他们能够找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验经济学家证明,在各类人群中,经济学家(包括学习经济学的学生)的免费搭车行为最为严重,恰恰也正是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排他机制;相反,其他群体却能够找到有效的排他制度安排。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这里,公共品供给理论与制度安排就出现了从“一个政府”到“一个市场”的两个极端选择。我们认为,这两种极端选择,从纯理论角度来看,都是成立的。即:如果社会能够完全满足政府或市场在解决公共品供给中所严格假设的各自条件,那么,政府或市场就都存在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效率解。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就会看到,在现实经济社会里,要完全满足政府或市场效率解所严格设定的各种条件是根本不可能的,换言之,在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既有与其各自的效率条件满足程度相符的职能,也有与其各自效率条件不能满足下的失败。按照这样的分析,在居民消费的

Ξ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总研究报告的一部分,批准号:01B J Y082。

“一揽子”公共品中,具体区分不同公共品的受益范围和排他成本,建立政府与市场混合调节以及“公”“私”混合供给的制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说的基本含义。

二、林达尔均衡与政府效率解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政府”的极端。这里,我们借用林达尔均衡模型来分析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解的含义及其效率条件。林达尔把政府供给公共品的作用看作是一个拍卖过程。假定在一个由A 和B 组成的两人社会里,由政府出面解决这个两人社会共同生产和消费的公共品问题,政府作为一个公正无私的中介人,首先将公共品的生产所需要花费的成本(税收)透明地提供给公共品的消费者A 和B ,由A 和B 申报在既定税额下各自对公共财政支出(实际上也就是公共品供给水平)的偏好水平;如果A 和B 对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的需求偏好不一致,则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税额,提高需求高者的份额以使其需求降低

,同时降低需求低者的份额以使其需求增加。这个拍卖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双方各自在不同的税收分摊额下,对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的偏好相同时为止。在这个全体一致同意的均衡点上,也就意味着实现了公共品自愿交换的均衡,或者说,实现了政府介入和调节下的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效率解。这个过程可用图1来描述。

图1 林达尔均衡与社会福利最优状态

设横轴代表公共品供给数量,纵轴自下而上代表个人A 为公共品供给所分摊的税收份额(h ),自上而下代表个人B 为公共品供给所分摊的税收份额(1-h );D a 和D b 分别为A 和B 在各自不同的税收份额下对公共品的需求曲线;再设政府最初设置的税收份额分别为h 1和(1-h 1)。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在这一税收份额结构下,个人A 对公共品的需求量G a 小于个人B 对公共品的需求量G b ,因此,需要由政府来加以调节,其办法是调低个人A 的税收份额,同时调高个人

B 的税收份额。经调整后,若两人对公共品的需求量仍不一

致,那么,调整的过程就将继续下去,直到找到一种税收结构,使双方所自愿交纳的税额恰好能够提供供双方共同需要的公共品的供给数量为止,这也就是图1中E 点所对应的税收份额结构(h 0,1-h 0)和最优公共品供给量G 0。E 点即为林达尔均衡点。在林达尔均衡状态下,不仅个人福利达到最大化,而且集体福利也达到了最大化。如果公共品供给数量不是在E 点所对应的G 0上,无论是供给过多(如G b )还是供给过少(如G a ),都不能实现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

林达尔均衡状态下的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解,无疑是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时所应追求的最佳目标。其条件包括:

(1)社会中存在一个无所不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中存在一

个博学而仁慈的统治者或计划者。这个统治者或计划者,例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国王,他无所不知,而且大公无私。(2)在一组公共品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中,每个个人都愿意真实地显示自己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或者,即使存在虚假的公共品需求偏好,精明的政府计划者在制定公共品供给决策时,也能够加以识别并有足够的手段予以完全剔除。(3)在一组公共品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中,公共品的生产成本由该组中的每个个人缴纳的税款来分摊,所有的人都能够精确地计算出各自从公共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收益,并按其受益的多少来自觉地分摊其成本。(4)政府计划者能够设计出一种不存在效率损失的税制结构并据以向社会公众征收税收。

从理论回到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要满足公共品供给政府效率解的各项条件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正是因为现实社会不能或不能完全满足政府效率解所必须的条件,才出现了政府公共品供给活动过程的低效性以及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即所谓政府失灵问题。

三、科斯模型与市场效率解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市场”的极端。这里,我们以科斯模型为例来说明非政府效率解的含义及其效率条件。科斯在分析如何解决经济的外部性时,给出了一种通过产权界定或转让的有效市场效率解。以清洁空气(它是一种公共品)为例,如图2,以横轴表示清洁空气的数量,它表示如果降低空

气污染的程度就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现假定在一个两人社会里,A 作为企业主是空气污染的制造者,B 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清洁空气对B 来说,其价值由他对清洁空气的需求曲线D B (也可以是D 1B 、D 2B )表示。

图2 通过产权界定或转让的有效率的科斯市场解 A 在其企业经营中把空气作为廉价处理废物的手段,导致了对空气的污染,从而损害了B 的利益。在这里,通常有两种解决方式:要么关闭企业;要么由A 负责购买处理空气污染的设备并治理污染。就A 来说,他作为制造空气污染的当事人,具有提供清洁空气这种公共品的潜在供给函数,但其前提是他人愿意为降低污染的装置支付费用,这使得A 在能够增加净利润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激励来提供清洁空气。随着更多污染物得到控制,降低排泄物的控制措施将会变得越来越昂贵,因而A 对清洁空气的供给函数S A 会向上倾斜

(A 供给清洁空气既不是出于善心,也不是来自法律强制,只

是因为在与B 的市场交易中会改善他自己的境况),并且供

给函数S A与纵轴相交于c点(c是可商定出无数个供给量及相对应的价格水平)。

假定A和B之间的交易费用为零,那么,A和B就能够商定一个价格P3,这时清洁空气供给量的市场效率解为Q3。如果B能够为Q3单位的外部性下降向A支付P3的价格,那么,双方就都会感到其自身利益得到了增进。这里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污染权的界定和转让,确定由谁来承担额外的污染治理成本。如果制造污染的企业(A)拥有污染权,那么,只有在B能为Q3单位的外部性下降支付P3价格的情况下,A、B双方才能都使其自身的利益得到增进;如果A没有污染权,那么,他要开工生产,就必须首先向B(受害方)购买污染权,如果这一交易活动能够在补偿了B的损失后,还能够使A的境况有所改善,那么,这种污染权的转让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市场解(帕累托改进)。

非政府效率解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1)全部生产性资源均归私人所有,而且产权明确、清晰;(2)全部交易均在市场中进行,且存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单个市场中,许多竞争性生产者向许多竞争性购买者提供一种标准化产品;经济权利是分散的,任何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单独影响价格;(3)所有买卖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获得决策所需要的信息;(4)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使外部性内部化;(5)交易费用为零等。当今社会,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完全满足市场效率解所必须的这些条件,因此,公共品供给的市场失败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

四、从理论回到现实:公共品“公”

“私”混合供给的效率制度分析

11公共品有效供给量的决定

所有的公共品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正外部性。如果我们用g i代表每个人所消费的商品数量,g为商品的提供总量,N 为人口规模,α为拥挤系数,那么,商品的需求方程就可表示为:

g i=g/Nα(1)

…………………………………………

其中,0≤α≤1。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世界里,α=0或α=1的商品并不多见,大部分商品实际上是属于0<α<1,即兼有私人品与公共品两种经济属性的混合性公共品。不论公共品的“公共”程度如何,在公共品供给的决策变量中,个人考虑的是个人收益与个人成本,并不将其行为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考虑在内。但是衡量一种商品的供给行为是否符合资源配置最优,是以全部成本与全部收益作为变量的。由个人依据个人收益与个人成本进行对比作出的决策,并不一定保证符合效率要求,往往造成配置到具有正外部性公共品的资源过少,这就需要进行调整,使决策方基于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作出决策。也就是说,使外部于公共品提供者的收益也进入决策变量中,即外部收益内部化———寻找合适的外部收益产权购买主体,将外部收益量化并转移给公共品的提供者。这时决策者没有变,他同样是根据个人收益与个人成本作出决策,不同的是这时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个人最大化的同时可以满足资源配置最优。

从图3来看,一种资源配置安排有效率,要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要求。若用MR代表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TR为总收益,T C为总成本,那么,x1就是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时商品X的产量。公共品的收益包括个人收益与外部收益,成本指个人成本。一旦存在正外部性,最后配置到商品X上的资源数量,就会有所不同。如图4

所示,MPR为个人边际收益,TPR为个人收益

,MR为社会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TR为社会收益,T C为总成本,x1为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时产品X的生产量,x2为存在外部收益时个人最大化要求的产品X的生产量。一旦某种商品具有正外部性,那么个人对这种用途的评价将与社会对这种用途的评价偏离,对于公共品来说,社会对它的评价超过个人对它的评价,如果完全依据个人收益与个人成本作决策,资源配置的数量只会止于个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的那一点,导致公共品供给数量过少。要保证公共品的供给数量达到效率要求,必须对个人边际收益曲线进行调整,使之与社会边际收益曲线重合。这样,个人依据个人变量,即个人边际收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进行公共品的供给,其结果将与依据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进行的供给一致,从而避免供给不足的情况发生。

图3 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图4 公共品有效供给量的决定

21考虑排他成本时公共品供给的均衡条件

(1)公共品的受益范围。要使公共品的配置达到帕累托

最优,必须满足MC=MR=MPR+MER,MER为外部边际收益。个人收益这一部分与私人品类似,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可以通过市场竞价采取收费方式取得。外部收益与此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与纯公共品相同的一个特征———非排他性。非排他性就意味着人们的偏好很难通过市场定价显示。因为人们都会有“免费搭车”的动机,会故意隐瞒自己的偏好。但“免费搭车”能否成为可能,除了要有此动机外,还要看“免费搭车者”能否成功地隐瞒自己的偏好。在正外部性产品的受益范围内,成员之间有一种相互监督的力量。当群体成员较少时,每个成员互相对别人的偏好比较了解,对别人从某种公共品中的受益程度以及成本分担数额也比较清楚,这时大家都难以隐瞒自己的偏好。如果某个成员隐瞒自己的偏好,必将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这时,成员基本会按自己从正外部性产品中的受益付费,外部收益内部化比较简单。可以理解,某种公共品的受益范围越大,群体内成员越多,监督力量越弱,“免费搭车”就越有可能。这时靠受益范围内的成员自愿付费、有偿受益机制来补偿公共品的供给者,实现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一致就不再可行,需要寻找其他方法。因此,受益范围大小与外部收益内部化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2)正外部性的排他成本。排他,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将不付费的个体排除在公共品的消费或使用之外的制度安排。排他是产品得到补偿的最根本的保证,是市场机制可以正常运作的基石。如果某种物品或劳务不能通过排他,也就是说,不能阻止不付费的人使用它并从中获益,它就无法经由市场、通过市场收费方式得到正常的成本补偿,这种产品就不会形成市场,也就是说无法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所以能否排他对市场机制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完全无法排他的物品和劳务很少,大部分都可以排他,只是排他成本大小的问题。对于公共品来说,困难在于对外部收益的排他。排他成本越小,通过向外部收益的受益人收费而使外部收益内部化的可行性就越大。如果排他在技术上困难或者排他成本太大,通过收费方式将外部收益内部化就得不偿失,需要采取其他方式(如财政补贴和公共提供)并由其他主体对公共品的供给者进行补偿。

(3)公共品的受益范围与排他成本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模型分析。设个人的效用函数为:

U i=U i(x i,z i,e)(2)

…………………………………

x i和z i分别是个人i消费私人品和公共品的数量,e是排他成本,且效用函数具备如下特征:

(5U i/5x i)>0;(5U i/5z i)>0;(5U i/5e)<0。

其中,排他成本可以被看作是公共品总消费与总规模的函数,即:

e=e(Σz i,Z)(3)

……………………………………

显然,排他成本的重要特征应该是(5e/Σz i)>0, (5e/5Z)<0。这一点可以通过公共品外部收益的受益范围来解释。当公共品的总规模Z一定时,Σz i越大,说明总消费与总规模之比越大,或者说偏离程度越高,即一定规模的公共品的受益范围越大,这时排他成本也必然越大,因为受益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的力量变弱,所以(5e/Σz i)>0。同理,给定公共品的总消费Σz i,总规模越大,受益范围越集中,排他成本越小,所以(5e/5Z)<0。

假定社会追求社会总福利W=W(U1,U2,…,U n)的最大化,再设资源约束为生产可能性约束F(X,Z,Σz i)=0,即社会全部资源用于生产私人品、公共品和用于排他。可运用拉格朗日法则,求解最优问题:

MaxW(U1,U2,…,U n)

U i=U i(x i,z i,e)

e=e(Σz i,Z)

5e/Σz i>0 5e/5Z<0(4)

…………………………

s.t.F(X,Z,Σz i)=0

得到式(5),(6),(7):

Σ

U i3e2

U i1

=

F2

F1

(5)

……………………………………

U i2

U i1

=

F zi

F1

U j3e zi

U j1

(6)

………………………………

Σ

U i3e1

U i1

=

F3

F1

(7)

……………………………………

其中,定义U i1≡5U i/5x i;U i2≡5U i/5z i;U i3≡5U i/5e;e1≡5e/5Σz i;e2≡5e/5Z;e zi≡5e/5z i;F1=5F/5X;F2≡5F/5Z;F3≡5F/5Σz i;F z

i

≡5F/5z。

式(5)是最优供给数量,等式左边是所有个人在私人品与公共品之间进行选择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式右边是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式(6)是最优的收费标准,等式左边可以被看作是个人i在私人品与公共品之间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项衡量个人满意程度的指数。最优条件是,这一收益不仅应该弥补其在正外部性产品中受益部分的成本———等式右边第一项,而且还应补偿由于他的进入而给其他成员带来的排他损失(福利损失)。式(7)是确定最优受益范围的条件,等式左边为公共品总消费和私人品消费之间的边际替代率。这一边际替代率应该等于相应的边际转换率。由于等式中有变量Σz i,即总消费规模,所以最优受益范围由这一条件决定。

(4)非均衡状态。如果Σ

U i3e2

U i1

>

F2

F1

,表明增加公共品的供给量会增加全社会的收益;反之,则应减少其供给量,将资源转移给私人品的供给。如果

U i2

U i1

>

F zi

F1

U j3e zi

U j1

,则说明在通过收费方式实施排他后,付费享受正外部性产品的人,其福利水平仍是增加的。这时理论上可以提高收费标准,提高排他水平。反之,如果

U i2

U i1

<

F zi

F1

U j3e zi

U j1

,说明排他过度,收费过高,在付费后,个人的福利水平降低。如果Σ

U i3e1

U i1

>

F3

F1

,即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时,增加公共品的消费会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W,表明公共品的受益范围应该扩大。反之则受益范围应该缩小。

五、基本结论

由于所有的公共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者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异,因此,才出现了按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的分散自主(下转第59页)

励性规制相适应,应通过公司化改革形成完全市场型的微观基础,使这些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来运作。公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和委托代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设置和运作机制,经理人员的市场选拔机制,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风险分配机制,经营业绩评价机制和产权退出机制等等。同时,明晰的产权关系是公司化的基础,也是保证民间资本能够不断参与、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的重要条件。

注释:

①在美国和英国政府对电信产业管制政策的差别,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电信业是靠私人企业(及企业兼并)和政府的许可制发展起来的,而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电信业是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在政府的直接投资和管理下发展起来的。

②关于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的关系,国内学者在该课题领域已作出了重要研究。见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载《经济研究》,2003

(1)。

③在我国,由于政策性进入壁垒的存在,其他企业不能进入高利润的行政性垄断行业,因而在非行政性垄断行业出现相对的投资过剩、供给过剩和劳动力过剩,这些行业出现过度竞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996-1998年,我国居民提高了服务方面的消费,而同期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 DP)的比重仅由30.7%上升到32.8%。从利润率看,1997年农业利润率为5.5%,建筑业为6.55%,制造业为12.4%,商业为14.3%,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为29.5%,其他服务业为

16.2%。

参考文献:

11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载《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

21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载《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

31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1李俊江、马廷页:《英国公有企业改革的绩效、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51周其仁:《竞争、垄断和管制———反垄断政策的背景报告》,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文稿》,N o.C2002013。

61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载《经济研究》,1998 (8)。

71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1常欣:《公私资本相机参与模式的构造———中国基础部门的产权制度探讨》,载《中国铁路》,2002(5)。

91吴敬琏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101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文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0074)

(责任编辑:Q)

(上接第18页)决策所决定的公共品的供给量,小于社会所需要的供给量问题。在这里,社会面临着不同的抉择或制度安排:一是由政府并通过公共部门来垄断公共品的供给,即通过从私人部门强制地转移资源(税收),然后通过财政对公共部门的拨款,公共部门生产提供并由居民免费消费的制度安排,直接将其外部收益内部化;二是按照公共品的生产与提供分开的原则,将公共品的生产交给私人部门,政府按照不同公共品的受益范围和排他成本,通过为私人部门提供足够的刺激的方式,来调整私人收益的变量,以实现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在这里,受益范围与排他成本对于公共品供给的“公”“私”制度安排极其重要。如果排他成本低,则可以采取收费方式;如果排他成本过高,为避免支付大量的排他成本,就由公共部门负责承担外部收益的补偿,即由公共部门购买外部收益的产权。就收费标准来说,如果受益规模过小,说明排他过度,应降低排他程度,即收费应减少;如果受益规模过大,说明排他不足,应提高收费标准。就受益范围来说,如果受益范围过大,需要降低,在排他困难的情况下,应该由较低一级的政府承担外部收益的补偿。如果受益范围过小,扩大受益范围有利于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则应由较高一级的政府承担外部收益的补偿。可见,具体区分不同公共品的受益范围和排他成本,采取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的市场调整、市场公共品供给行为的政府调整的混合供给制度安排,是改善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现实选择。尤其是在中国,因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的显著特征是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过度垄断,按

公共品的生产与提供分开的原则,放松政府规制,有序地向国内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开放中国的公共品生产市场,构建“公”与“公”、

“公”与“私”以及“私”与“私”的公共品生产的竞争制度,努力推进公共品生产的市场化,很可能会极大地提高中国公共品供给的效率,增进居民的福利水平。

注释:

①②转引自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文版,22、2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参考文献:

11Samuels on,1954.“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 tatistics,V ol.11.

21S teiner,Peter O.,1977.“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Sector,”in Haveman,R obert H.and M arg olis,Julius,eds.,Public Expenditures and Public Analysis.Chicag o:Rand M cNally,pp.30-31.

31N orth,D.,1983.S 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 istory.Y ale University Press,p.202.

41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1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文版,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6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见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 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S)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江西财经大学新制度经济学试卷二教学内容

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2.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3.中心签约人:是指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契约人。 4.“敲竹杠”问题,就是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 5.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 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3.某化工厂将其有毒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从而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这种外部性是()。B.公共外部性 4.“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安排本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这是() D.科斯第三定理 5.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D.道德风险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通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7.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8.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 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 9.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A.提供激励与约束 10.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12分)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2.对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交易费用经济学将其归结为关键变量的不可证实性,新产权学派则将其归结为有限理性。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机制,效率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理分析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就是政府单一供给制,而这样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垄断以及歧视等多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攻击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一定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供给模式,因而在内容、形式、运作、效果上都呈现出了供给主体多元性、运作形式多样性、服务竞争性、效果监督性等特征。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并不是指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每一具体服务都必须由这些主体共同供给。其宗旨就是由公共服务的具体特征来决定供给主体,这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的一方,也可以是它们的任意组合。总之,要以公共服务能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准绳,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益为目的。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它与政府、市场本身的优势、不足以及公共服务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几乎全被政府所垄断。这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过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成本日益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同时,单一供给体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公共服务歧视现象,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上,这正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2006年农村人口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78%,但是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7.75%。此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由政府单供给公共服务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1994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到2006年上升则到了19.73%。 (二)公共服务市场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实践证明由单一的市场来提供公共服务,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市场不能满足如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一种公共服务未付费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公共服务的好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服务的供给。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最后,市场主导下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市场失灵,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等。 (三)公共服务的特性为实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服务的受益具有层次性说明了不能笼统的讲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

财政学 公共品理论

第3章公共品理论 学习要点: 公共品的涵义、特性 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混合物品的特点、供给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含义特征 一、公共品的含义Samuelson,P.A.定义纯公共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 (1)就纯私人品而言: 表明: 1.商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之和; 2. 私人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2)就纯公共品而言:Xn+j=Xn+ji 表明:1.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品的总量; 2.公共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二、公共品的基本特征 1.消费的非竞争------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 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基本属性 FOR:反导弹系统 ----一旦高速公路已存在,不存在拥挤,额外驾驶成本等于零; 被过往船只使用的灯塔一旦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过往船只对灯塔的额外使用成本等于零。 (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客厢、未饱和运转的计算机等。 ------电视台播放节目,增加一个用户并不会给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任何成本的增加,也不会影响其他任何人 的收视效果,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2.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如果一种物品被提供,那么阻止使用者消费该物品本身是不可能的或者费用是极其昂贵的,在这种情况下,该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国防: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国防服务,则要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极端困 难的。 就是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拒绝为国防费用纳税的人们,即使被投进监狱,也仍然处 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之内。 居住在一国的公民都要接受国防保护,不可能把自己所得到的那一份保护转让给他人。 (1)公共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受益人; (2)公共品具有不可拒绝性; (3)在技术上可实现排他性原则, 但成本极高。 三、纯粹公共产品的特征 ---------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 完全非排他性的物品。 ---------完全的非竞争性是者增加额外使 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完全的非排他性是指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将不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 国防、外交、法律、法规、中央情报局、灯塔、港口、国家公墓。 ---------非竞争性是公共品的基本属性。非竞争性是由公共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非排他性则是由外生因 素决定的。 -----就某一座桥梁而言,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其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取决于桥面的宽度;而是否具有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1.新制度经济学的三个假定:①人的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②有限理性,人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人的智力确实有种有限的稀缺资源;③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2.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下问题:(1)制度的构成和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科斯以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交易费用 3.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被认为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代价。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约得以履行,在成功地进行一项交易之前,要花代价做这些事前的工作,这就是交易费用。 4.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 5.交易费用分为两类:一是由制度或体制的差异引起的交易费用。一是由测量商品或劳务的标准及技术变化引起的交易费用。

6.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而不是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惟一动力。 第三章:产权 7.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决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8.产权的分类:从产权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共有制和私有制之分。9.产权的特征:(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6)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10.科斯定理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臵,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这也被称为“科斯中性定理”;第二个层次,在正常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科斯定理”。 第四章:制度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吴春梅翟军亮 摘要: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与权力结构优化的整体推进,需要发展治理民主以完善多元参与体系,培育公民组织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注重政府管理能力建设以推进网络化治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权力结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12-0013-05 政治 在公共行政百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对其范式的变迁存在不同观点,如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三范式说①,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范式说②,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管理③三范式说。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变迁,内嵌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价值管理等公共行政理论之中。从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可以探寻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变迁的逻辑与态势,发现其中的普适性规律和经验,为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变迁逻辑 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遵循问题建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发展逻辑,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供给方式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市场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新公共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源于对政府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政府垄断供给中的效能低下问题。新公共服务下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源于对低度公民权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公民权弱化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源于对过度竞争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合作程度低下问题。在权力结构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源于对分工协作基础上秩序的追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的指令发布与执行等方式来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权力,源于对市场和社会在公共领域中价值的追求,通过领域开放、授权分权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权力垄断问题。新公共服务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民权的追求,通过社区合作生产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共价值创造的追求,通过合作伙伴型共享权力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1)供给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权力结构的优化。公共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项目编号:06BSH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效率的民主嵌入目标下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激励研究”(项目编号:10YJA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 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

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2)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 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一)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面临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即如果不能使某些人的福利变好,也不会变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公共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这就是市场失灵。 1、公地悲剧。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2] 此例中的牧民在决定自己养多少牛时并未考虑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结果每户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牧草的产出基本上没多少增加,最终陷入?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表明了公共事物无人关怀的结局。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中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集结了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和博弈论等多种途径,对公共服务的本体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和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均等化;综述 一、关于公共服务的内涵、边界、类别等本体问题 西方学者grout和stevens(2003)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公共服务是指在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任何一种服务;arye hillman(2006)则认为公共服务可能是一种具体的产品,也可能是一种服务,还可能是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利;我国学者陈昌盛(2007)认为,公共服务是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公共物品,还应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尽管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定义的外延各异,但对其特性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即认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占有的非排他性”和“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是公共服务具有的三种属性。基于这种认识,elinor ostrom(1990)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公益物品、公共池塘资源、收费物品三类;david heyman(2001)将公共服划分为不计价格的公共物品、拥挤的公共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riccardo fiorito(2004)从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性”的角度把政府公共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价值产品”;我国学者马庆钮(2005)将公共服务划分为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带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私人物品。 二、关于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三、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及政府在其中的责任 签于公共服务供给中可能会发生“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或“志愿失灵”现象,mcginnis (2000)“多中心供给模式”;schick(2004)认为,公共服务是一种“复合模式”,因为其提供来自于国家、市场和志愿部门三种力量,而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环境、文化和历史发展等的差异,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作用能力是不同的。gidron(1992)根据资金筹集和服务的实际配送这两个关键因素,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界定“政府主导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我国学者张菀?常?2008)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命令与控制模式”、“工商管理模式”、“社会化运行”与“市场化模式”等四种具体模式;陈瑞莲(2005)集中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问题,并论述了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何艳玲(2006)则探讨了更小区域内,即街区公共服务供给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的问题,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证实。对于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的责任,杨宏山(2007)主张,政府的职责是免费提供底线公共服务,超越底线的服务需求则应通过市场化机制提供;汪锦军(2010)认为,在目标导向上政府一方面需要担负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而在制度上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创新,吸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服务体系中,政府在其中是规划与协调的角色。贾先文(2011)认为,目前我国市场和社会发育不成熟,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政府应重点充当培育市场主体、弱化作为生产者和理顺作为安排者的角色,并不断实现角色动态、渐进式转换,以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西方学者的研究集中于财政均等化,较早buchanan(1950)提出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财政政策应致力于使每一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graham(1963)主张设定尽可能高的公共服务最低基本标准,并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来实现;monisilan(2006)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层面越高,支持力度就越大;nagel(2006)认为,美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许多重要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明二者具有对立性而且表明二者具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或相通性。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努力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构造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别;科学综合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进而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对象: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容既包括有形制度也包括无形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其中有形制度包括政府、公司、工会、家庭、垄断集团、社会组织。无形制度包括国家制度、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等。正式制度包括人们有意识创设的行为规则。非正式制度是指导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行解剖。社会制度既包含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也包含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一定的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马克思是较早地把制度纳入经济分析中的理论家。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制度范畴的内涵就是社会形态的“生理学结构”,它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作为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制度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派生制度。三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并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分为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狭义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这是仅限于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广义的制度是指整个社会制度,即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是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的制度结构框架中,各个制度因素之间不是平行的、彼此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而在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内部,又包含了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在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存在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在社会政治结构内部存在着法律、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子系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细致缜密,涵盖并详细界定了各种制度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以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探讨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之间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在马克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摘要】: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公众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强调政府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属性,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以开始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退出来,转向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关键词】:公共产品; 供求; 政府 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公众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强调政府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属性,理论研究中对公共产品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以开始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退出来,转向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加强对公共产品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还是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明确具体情况,以尽可能低的行政成本,合理组织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同时引导民众对公共产品适当的消费,获取尽可能大的行政效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里我想主要谈一谈政府应如何以社会为导向,来具体明确的实现自己在公共产品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政府的职能一直是个很模糊的问题,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在不少领域政府既是球员又充当裁判员,这就使得市场上还存在着不少低效率的现象,比如某些公共产品的低质量,劳动生产力低下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失效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凸现。所以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明确具体情况,从不同的的问题中来总结规律,高效率的来解决市场失效中的公共产品问题。 现阶段的我国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的问题也就显现的日益明显,问题也日益纷繁复杂,但在研究了近十个实例后我觉得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类,即供给不足、供给浪费、消费不足和消费浪费。这其中的两种供给中的问题是因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这一本质决定的,是公共产品私人提供不效率的一般体现;而两种消费则都是由于政府介入不力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价格定制不当和政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而消费浪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矫枉过正”,这种过正会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或社会总剩余的减少,因此这也同样是不效率的。 比如在一幢旧式楼房里,屡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发生失窃后,住户们都希望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但房管部门说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不能由单位出,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当由住户自己出钱。于是,该居民楼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防盗门的安装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供给不足的案例,因为单元防盗门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如果采用私人提供就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下)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下)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国家的新政策 (五)“购买内容”的范围 我们开始第二个阶段,上面讲了购买的主体,购买的受体,都有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的规定。这里面有一些规定比较明确,但实际上执行过程当中都可能有一些模糊的空间,而且到底怎么算,应该说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出相关的一些规定。购买的内容,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从全国性的政策角度来讲,应该说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因为涉及到一个我们国家处于一个不同的发展,未来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认定的是基本服务的内容,目前认定可能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能未来会认定是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比如说未来高中教育要不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还有往下延伸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要不要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有一些基本的病例,哪些病是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报销的,哪些是非基本的。比如说牙医,有些国家当做美容来考虑的,那就不是。有些国家是当做基本公共服务来考虑的。我看最近欧洲有些国家公民投票,决定老百姓每个月拥有3000块钱是不是他的最基本的收入。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基本收入是不是基本公共服务。当然这些国家投票的结果是否定,认为还没到这个阶段。就是说整个社会,欧洲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确保每一个人把基本收入当作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没到这个阶段。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让每个人都确保一个基本的收入,可能也是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有些地方如果搞的好的话,那每一个人有一个基本的收入,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以不考虑。当然一定要跟自己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一个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非常好,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收入,这个基本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 所以到底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东西可以卖,从目前来讲,还不倾向于给他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清单。就说了一个标准,就是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他是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是比较原则的,大家在实际意义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