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三讲  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三讲  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三讲文学的形态类型

文学现象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有些作品近似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有些则极尽夸张与变形,呈现与现实迥异的想象世界;有些带有明显的象征性,其文学形象有了传达某种情感的符号意味……因此,要深入理解和研究文学属性和特征还必须对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进行分类研究。本章力图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讨论入手,探究几种基本文学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形态类型

文学的形态类型是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思潮

(一)文学史上文学思潮多姿多彩

中国: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柳开、王禹偁,范仲淹、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近代: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戏剧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及白话文运动等。

欧洲: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17—18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19世纪30、4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补充说明:

1,现代主义文学

即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1.1超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法国,追随者遍及美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德国、南斯拉夫、希腊、美国、墨西哥、巴西、日本及非洲。理论主张——反理性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忠实记录纯粹的精神活动。

2,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列。特征是:彻底的反传统;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崇尚所谓“零度写作”——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

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横向上主要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二)文学思潮的涵义

文学思潮(Literary current):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

注:西方学者也用“文学运动”(literary movement)来指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三)文艺思潮成因

1、外部原因: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

例如:以明代中叶以后带有启蒙主义色彩的文学思潮为例。

明代中叶以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市民力量日益壮大,使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内部出现了动摇其基础的新因素;在哲学上宋代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hao)、程颐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被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所取代,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过渡,其中包含着某些具有近代性质的新动向,如泰州学派就代表着新兴市民的利益,把“心学”引向民主主义和启蒙主义方面,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号召力。

补充:

泰州学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创始人王艮(gèn)(1483~1541),此派影响巨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这些人身份相差极大,如赵贞吉是朝廷高级官员,何心隐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此派中还有两位影响巨大人物——李贽(童心说)与徐阶(与严嵩song同时代,并将其斗倒)。

陆王心学和泰州学派对同时代文学思想影响巨大:

小说、戏剧以及其他文艺样式,适应着广大市民阶层的趣味和需要,以强烈的通俗性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全景式视角和巨大容量描绘了普通百姓特别是市民阶层的生态和心态。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李贽、汤显祖、公安派等为榜样的众多追随者,使主情文学思潮风靡于晚明。

2、内部原因:文学活动本身的矛盾冲突是促成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原因。比如文学观念与审美追求的变化;新的创作规范与创作准则的提出等。

二、文学流派

(一)文学史上文学流派多姿多彩(学生记)

文学史上流派众多,单就其命名而言,就各有千秋——有的以文学活动的地域或地点命名,如岭南派、湘西派、京派、海派;有的以地方风情命名,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有的是以年代命名,如永嘉体(西

晋永嘉时期的一种诗歌风格,诗坛上崇尚老庄虚谈)、齐梁体;有的是以艺术特色命名,如意象派、新小说派、荒诞派;有的以题材范围命名,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有的以社团或刊物命名,如太阳社、新月诗派;有的以代表人物命名,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有的以代表作品命名,如西昆体、香奁体等。

注:

香奁体——以唐代韩偓(wo)《香奁集》所代表的一种诗风,一名艳体。这类作品多以妇女身边琐事及妇女服饰容态为题材,多脂粉气,又称艳体。它渊源于六朝宫体诗,而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狭邪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

(二)文学流派涵义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成果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三)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联系:二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文学思想的更迭体现了文学活动对社会变革的回应;而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主体,致力于创作实践并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

(四)文学流派成因

1、文学思潮的影响

如,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与现实主义;创造社与浪漫主义;新月派与唯美主义;现代派与象征主义等。

案例一:文学研究会与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170多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创作原则: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

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案例二:创造社与浪漫主义: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6月8日在郁达夫的寓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正式成立,初期成员主要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创造社在前期被认为是尊重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团体。前期作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前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

案例三:新月派与唯美主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前期理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后期理论: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

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等。即仍然延续了唯美立场。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20世纪上半叶荒诞派文学的产生(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的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劫难,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残忍,伴随着大批失业者流落街头,犯罪、暴力、色情、吸毒等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威胁,人们猛然发现原有的文明体系是虚伪的,人生的处境是荒诞的。)

案例二:唐代社会与唐诗的众多流派

3、内部原因:作家的审美主张和文学观念的相近

比如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以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为中心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之人,主张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五)文学流派的形成类型(略讲)

1、自觉形成的流派:有组织、有纲领、也有创作实践、由一批作家自觉组成的文学流派。

比如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于1921年在北京成立。主办《小说月报》(12卷以后)、《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刊物。并编印《文学研究会丛书》。受欧洲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艺思潮影响,提出文学“为人生”,认为文学是“人生的镜子”,反对欧洲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文学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人发起,于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创办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强调文学表现内心的要求。

2、自然形成的流派:一批作家没有提出什么共同的文学主张,更谈不上什么纲领与组织,只是旁人或后人根据其相似风格而将他们归入同一流派。

如: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

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后因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其诗风情趣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竹林七贤”

才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为后人所知。

(六)文学流派的意义

1、推动文学发展促使文坛百花齐放

2、促进文艺争鸣使作品优胜劣汰

三、文学形态类型

(一)按文体分类:形成各种文学体裁(第二章已经讲授各类文学体裁)

(二)按风格分类: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realism)释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人们认为其含义不言自明,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其学理意义反倒比较模糊。

事实上现实主义至少包含以下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发生在文学史上的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流派;其二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包含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即便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其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类型——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风格

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主要表现为真实性与客观性。

(一)真实性

原因:材料选择上,既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件,又可以是宏观历史大事件;人物塑造上,以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活生生的人物为依据;环境描写上,日常生活情景和具体实在的人际关系;描述上一般不进行夸张、变形,也不允许脱离现实的过多的虚构。

效果: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二)客观性(作家冷静、旁观的叙述态度,灌注了炽热、深刻的情感倾向)

比如《祝福》中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展示(见刘甫田教材128页)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者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比如《石壕吏》中老妇的苦苦哀求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亚里士多德“模仿说”(《诗学》)

“一般说来,诗似乎起源于两个原因,二者都出于人的本性。从童年时代起,人就具有模仿的本性。人是最富有模仿能力的动物,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美学史》第一卷,蒋孔阳主编,483页)

分析:模仿是人的本性;人对模仿成果感到快乐。模仿说是亚氏解决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核心理论;渗透着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兴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成因

(1)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取胜后社会矛盾日益暴露;俄国封建日趋灭亡,资本主义刚兴起时,新旧制度矛盾。

(2)自然科学的兴起形成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作家比较客观、务实地观察世界。(工业革命的成功)

(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衰退,其精神与现实相距甚远。

2、代表人物举隅

[法]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列夫·托尔斯泰……[英]狄更斯……[美]惠特曼……

司汤达: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人间喜剧》含91部小说)……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是1823年与1825年出版的对学院派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

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

1823年的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为创作能使一八二三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笑》《浪漫主义》;1825年的第二部分是直接对法国复辟时期旧制度旧思想的官方代表法兰西学院古典派攻击浪漫主义的反击。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司汤达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附录增收了司汤达《旅人札记》(选)、《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以及关于司汤达一部未完成小说《吕西安·勒万》的序言、第一部第二部引言、一封致于勒·高及耶夫人的信和一份为该书所写的遗嘱。

3、理论概括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树,把自古有之的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虽然在各国有先后之别,内容也各有特点,但这次文学思潮总体上包含了以下主张:

(1)重视现实,从现实出发,真实描绘现实图画。

(2)深入体验、观察生活,重视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3)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塑造典型人物。

(4)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

(5)主张文学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变革。

思考题:以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为例,对其写实风格和价值诉求进行辩证分析。

(三)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

1、自然主义及诞生背景

自然主义(naturalism):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并借助其方法论来审视和表达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及实践。它强调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达社会人生。注重展示生活现象“怎么样”而不追问“为什么”。它可以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极端形式。

诞生背景:

19世纪中叶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崇尚科学成为热门话题——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进化论成为时尚;19世纪40年代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教程》);[法]泰纳(1828—1893),《英国文学史·序言》“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文论给了自然主义以重要影响。

2、自然主义文学观

(1)把文学纳入科学轨道,用科学思维引导文学写作——如人物塑造上,要求从遗传学、生理学的

角度认识人,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进而阐明生理学、遗传学对人的作用。

如: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他说这部作品是“研究一个家族的血统和环境的问题。逐步地探索一个父亲所生的,由于不同的特殊生活遭遇和生活方式,几个孩子的情欲和性格形成的内在过程。总之,在形成伟大德行和巨大罪恶的生活深处,去发掘人类的活生生的戏剧,以生理学新的发现为线索,用一种科学方法,到那里去发掘。”(马新国《西方文论选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345页。)

析:

①将文学等同科学,并纳入科学轨道,抹煞了文学的审美特征。

②用遗传学、病理学、生理学解释人,否定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性。

③在人物塑造上关注遗传学、病理学、生理学,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题材。

(2)文本叙事——以科学的态度记录事实

他说“一部作品只是一种记录,再没有别的。”(金满城《左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46页。)还说“自然主义小说不过是对自然、种种的存在和事物的探讨。……想象不再具有作用;情节对于小说家是极不重要的,他不再关心说明、错综和结局。我的意思是说自然主义小说不插手于对现实的增删,也不服从一个先入观念的需要从一块整布上再制成一件东西。……我们只须取材于生活中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他们的行为……。”(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1979,248页)析:类似于记流水账和照像。违反了艺术的规律,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艺术性反映,作家对社会提供的素材有能动的判断性和选择性,不可能没有概括和想象。否则,只要会写字就能成为作家,这显然是荒谬的。当然,以科学的态度来记录事实,在某些特定的文类中贯穿有这种精神,如报告文学。此外,即便是长篇也不排除其中某一细小部分使用这种方法,如《红楼梦》中的药方。

(3)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他认为“小说家是一位观察家,同样是一位实验家。观察家的他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原样摆出来,提出出发点,展示一个具体的环境,让人物在那里活动,事件在那里发展。接着,实验家出现了,并介绍一套实验,那就是说,要在某一故事中安排若干人物的活动,从而显示出若干事实的继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符合了决定论在检验现象时所要求的那些条件的。”

就是说,实验的方法是先给人物造成一定的环境,让他在其中活动,通过这种实验得出关于这个人的知识,用以证实遗传、生理、环境等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写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

析:混淆了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区别:科学实验是事先想获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准备,在具备了相应条件后进行试验,而文学创作是在大量生活积累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自然而言的情感表达;科学实验中,实验者的情感对实验结果不起决定作用,而艺术家的某种情感却决定着创作的动机、过程与结果。

3、对自然主义的简评

(1)积极方面:强调从生活现实出发,使作品具有真实性,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要求描写普通人、普通事件,扩大了文学的题材,展示了对下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在人物塑造上关注遗传学、病理学、生理学,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具有启发意义。

(2)消极方面: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真实并使之过了头;企图以科学手段代替文学创作,从而否认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否定否定想象、否定情节等,这不符合文学的创作实践。

推荐书目: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

(四)20世纪以后的现实主义(略讲)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欧美: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后三者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已经有很大差别)

三、现实主义文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

(一)典型人物要有主导性格而又血肉丰满。

(二)典型人物应该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比如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所讲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文学案例:

比如果戈里的《外套》通过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命运——阿氏为了做一件新外套,晚上饿着肚子,连茶也不舍得喝,并刻苦到了极点,终于梦想成真。然而就在穿上新外套的当天就被人抢走了。此后人际关系也变了:上司冷酷专制、年青官吏讥笑挖苦。在此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阿氏含恨死去。——传达出冷酷残忍的社会现实,小人物的谦恭温顺及其悲惨命运。

再如鲁迅通过阿Q 揭示的社会意蕴——中国民众的国民性如欺软怕硬、小农意识……;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民众的精神面貌。

(三)典型人物要有独创性

别林斯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别林斯基著、满涛译《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191页。)析:似曾相识——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

典型人物进入我们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思想;不相识者——他是一个使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是因为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更为强烈集中,更富有个性。以这样的典型形式显示了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文学案例: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既不满现实又远离人民,纵情于花天酒地之中,使空虚的灵魂聊以自慰。(《叶普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讨厌贵族生活又无力摆脱。(《当代英雄》)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罗亭》)

……多余人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矛盾,抨击了农奴专制,展示了新生力量的软弱无能。

(四)典型化原则

1、典型化(刘甫田《文学概论》,2010版,第154页,第一段。)

作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既具有独特个性又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典型形象的方法和过程。典型化包括同步完成的两个方面:个性化与概括化(学生看书:154-155页)

2、典型化的常见方法(刘甫田《文学概论》,2010版,第156-157页)

(1)生活原型加工法

比如鲁迅《孔已己》中的孔已己:以一个叫“孟夫子”的人作原型。这个“孟夫子”是一个破落大家庭子弟。他读过书但没有进一步进学;他不会谋生以至于穷的要饭,不得不替别人抄。由于喜欢喝酒,常到咸亨酒店喝酒。由于手里缺钱,有时卖掉主人的书籍、笔和纸,进而混入书房偷书。被抓住后说:“窃书不算偷书”……

果戈里《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一个小官吏非常喜欢打鸟,为了买一根猎抢,节衣缩食,在休息时间找额外工作,终于攒了一笔钱买了心爱的猎枪。但第一次出去打猎时抢便丢了,回家后卧病在床发高烧,同僚们可怜他凑钱买了一支枪挽救了他的性命。但他心有余悸,一想起

丢枪的事就脸色发白象死人一样,由此成为大家的笑柄。

(2)集中合成法:类似于画美人的办法:众美人放在一起而博取众长画出一个人来。

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全集》6卷,人民文学,1958,423页)

鲁迅:“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1957,394页)

高尔基:“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的每个人身上,把他们最具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论文学》,高尔基,人民文学,1978,159页)

文学案例:比如《祝福》祥林嫂——临死前的形相,取自鲁迅本家远方的伯母;有关再嫁之妇会死后会被锯成两半的迷信及捐门槛的细节,来自一个叫单妈妈的事;阿毛被狼吃掉的细节,则是周家第九世祖坟看坟人的经历……

(3)个性与概括性相统一,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层意蕴

比如果戈里《小公务员之死》切尔维亚科夫:通过他自身的怯懦、多疑的特点,揭示出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淫威。

四、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创作比较——以具体作品为例

→高尔基《俄罗斯浪游散记》:

书中有一个短篇,叫《人的诞生》,讲的是在旧俄罗斯的一个大饥饿的年头,作者走出大学,在海边、草原四处浪游,眼前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一次在靠近海边的林子里,听到一个女人的痛苦的呻吟。作者本能地冲了过去,见到一个怀孕的妇女躺在树丛里,正当临产。产妇一见陌生男人奔了过来,破口大骂不要脸。作者见此情景,就自告奋勇当起接生婆来,他不顾产妇谩骂,自称学过此道,终于使“人”安全诞生。产妇由于他一片真心,转怒为喜,并且安慰地笑了。接着小说描写了作者用海水给“人”举行了洗礼,祝贺人的诞生。高尔基的《人的诞生》,是对人的颂歌,是对降生于苦难中的人的衷心的爱,读后令人振奋、激动。

→左拉《人生乐趣》:

十分有趣的是法国作家左拉在《人生乐趣》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人的诞生。左拉是怎样描写的呢?他足足用了十多页的篇幅,把产妇临产前后的种种生理上的痛苦、血污,淋漓尽致地记述了下来。俄国作家维列萨耶夫的《医生随笔》,也有类似的描写。

→比较:

上面两个例子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前者是现实主义的描写,怀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歌颂人来到人世;它像一首散文诗,激起了人们的喜悦和人的骄傲感;它反映了“复杂的真实”——人物的精神面貌,像我们在前面所说,这种审美的反映不是僵死的反映,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反映,是反映客观世界又创造新的世界的反映。后者则是自然主义的描写,《人生乐趣》的这一部分着重的是血淋淋的人的生理场景的解剖,它给人以一种压抑、恐怖、血腥污秽之感。它写的固然也是生活真实,但只是事物表面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而没有揭示事物的“复杂的真实”。没有创造新的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僵死的反映。(钱中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第三节浪漫主义文学

表现理想和幻想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以表现幻想和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浪漫精神是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精神有着血缘上的联系。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浪漫主义释义及发展概况

(一)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是文学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此术语源于一个古老的法国名词“罗曼司”(romance),即“浪漫传奇”。在概念使用上具有两种涵义:第一,作为具体的文艺创作运动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即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期间盛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属于文学思潮史问题。第二,作为古已有之的创作倾向,属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的文学创作方法,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而言的。

(二)浪漫主义的发展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

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一)产生原因

18、19世纪之交的欧洲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反复的权力争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几经周折,不仅摧毁了法国君主制的根基,而且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欧洲进入如火如荼的动乱年代。另一方面,欧洲弱小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并在1848年达到高潮。浪漫主义思潮就是在这一宏阔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

①社会、历史因素(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

首先,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给整个欧洲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旧的封建文化秩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法国出现的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Mal du siècle),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此外,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的土壤。

第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文化影响巨大。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庆祝攻陷巴士底狱,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种下自由树,德国的文化刊物也纷纷追随法国革命思想,开始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理念的讨论。英国湖畔派诗人无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进行产生的,只不过它的好处推迟到来”,骚塞则公然自称自己是共和派。过去的批评家曾依照作家们对革命的态度而强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派,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现在已经很少提及。

②哲学、文化因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

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其追随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谢林认为世界中夹杂着悲剧,整体中存在不和谐,人们必须从

自然出发,超越这种不和谐,寻求自我。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社会的真理在于其历史中,而人的精神是历史。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具有显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视角。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揭露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夺的残酷,并提出建立未来理想国度的前景。在理想国度里,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英国的欧文则更具改良意识,寄希望于仁慈的统治者身上,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浪漫主义作家身上都能看到显著的乌托邦意识,就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结果。

③文学、艺术因素(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看)

纵向上看,尽管浪漫主义文学直到19世纪才蔚为大观,但实际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声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与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概括。《荷马史诗》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18世纪英国的伤感文学实际就是浪漫主义的雏形,法国启蒙文学家卢梭主张回归自然也是浪漫主义在近代的滥觞。

横向上看,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思潮,而是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就曾创作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绘画,表达自己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理解;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风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剧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文学和艺术各门类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风潮。

(二)文坛上具体情况

1、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此后,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总体而言,英国主要是吟咏自然景色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小说,表现了对农村破产的哀婉,对城市腐化的诅咒,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歌颂。

2、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兄弟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没有英国明显,而且由于风格变化较大,到后期逐渐融入了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3、法国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4、俄国、东欧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5、美国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用一生的精力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三)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追求理想世界,书法强烈情感。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席勒:“试图用美妙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致威廉·封·韩保尔特的信》)

华兹华斯:“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抒情歌谣集·序言》)

雨果:浪漫主义文学“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克伦威尔·序言》)

②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注重艺术效果,营造异国情调,追求对比、夸张以及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④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

(四)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

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它是西方社会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理和生活。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类型,现代主义文学展示了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面孔。从整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

关于“现代”:“现代”这个概念,作为特殊的规则和实现特殊的状态,见诸尼采的著作。我们很难确定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日期和确切点,因为在其形成波澜之势前便已经隐约存在于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三位作家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鼻祖。[美]爱伦·坡,[法]波德莱尔(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术管窥》)和[俄]陀斯妥耶夫斯基。

诸多流派举隅:

象征主义:【美】爱伦·坡倡导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主张,对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的强调,开创了后来象征主义诗歌的先河。【法】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发表是象征主义文学在欧洲确立地位的标志。诗人对“恶”的讴歌使古典美学发生倾斜和位移,从而使文学进入现代主义时代,其提出的“应和说”理论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纲领。【俄】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对人类变态心理的分析和描绘使其作品具现代意义。此外被誉为19世纪法国诗坛“三剑客”的魏尔仑、兰波、马拉美是早期象征主义的重要作家。

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乃至世界流行,形成了更具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它坚持认为最高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只能通过象征暗示实现。因此象征主义强调诗歌创作的音乐性和建筑的凝固性。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法]瓦雷里(《海滨墓园》,被认为是最富有哲理和抒情性诗篇),[奥地利]里尔克(《豹》和《杜伊诺京歌》)和[爱尔兰]叶芝为代表。

意象主义: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意象主义诗歌是从象征主义诗歌中分离出来的,英美诗人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杜立特尔(《热》)、威廉斯(《红色手推车》)等是其主要代表。主张用清新而准确的意象,简洁而明快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来表现客观事物和诗人的感觉。T·S·艾略特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和理论家。不少评论家把他归入后期象征主义,但他不仅吸收象征主义的精义,也吸收意象主义的原则,还从17世纪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中获得灵感。(代表作《荒原》)

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以后蔓延至欧美各国。其表现的一般都是厌恶西方城市文明的主题,揭露和批判西方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人的异化及帝国主义战争。表现主义者大为反社会者,常通过父子冲突来表现年轻的“新一代”对专横残暴的旧制度的反叛和抗议(瓦尔特·哈森克莱维尔《儿子》)。表现主义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德戏剧家凯撒《瓦斯》,卡夫卡《变形记》和奥尼尔《毛猿》),作家大都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他们在对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无情鞭挞的同时还努力探索新社

会“新人”形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在三方面: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表现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探索新的语言形式。

未来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基本特征是:彻底抛弃以往的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法]阿波利奈尔是一位从浪漫主义转向未来主义的诗人,他尝试将诗歌创作和绘画、音乐、声响结合,并接受立体主义绘画技法,创立“立体未来主义”。[意]马里内蒂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美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反对描摹客观现实,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意识流程。作家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艺术手法。[法]普鲁斯(《追忆似水流年》)、[爱尔兰]乔伊斯,[英]伍尔夫和[美]福克纳。

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后盛行于西方世界。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存在先于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而人在自由选择后必须肩负责任——这是存在主义积极意义体现)。[法]萨特(初期存在主义思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存在主义戏剧《间隔》、小说《恶心》),加缪(《局外人》,《鼠疫》,1957年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对的问题”而获得诺奖),波伏娃。

荒诞派戏剧:二战后不久产生于法国,主要特征是着力揭示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生存状态的荒诞性,丢弃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和结构,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没有清晰、合乎逻辑的语言和犀利机智的对话,总之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体化,戏剧成为名副其实“反戏剧”。[法]尤奈斯库,[爱尔兰]贝克特,[英]品特,[美]阿尔比。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文学

(一)涵义: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以此文艺思潮和诗歌创作运动。它是对19世纪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丹纳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反叛和挑战。它追求文学的暗示性和朦胧性,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20世纪初象征主义越出法国,在欧美乃至世界流行,形成了更具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它坚持认为最高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只能通过象征暗示实现。

(二)基本特征

1、发起者是一群作家

【美】爱伦·坡(1809-1849)《乌鸦》;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马拉美(1842-1898)《彷徨集》;瓦雷里(1871-1945)《海滨墓园》;普鲁斯特(1871-1922)《追忆似水年华》、《驳圣伯夫》等。

【爱尔兰】叶芝(1865-1939)《奥辛的漫游及其他》(1889)、《诗选》(1895)、《芦丛之风》(1899)等。

2、追求象征性

①鼓吹感应:爱伦·坡追求神圣美,指出外在万物是神圣美的倒影,却又能象征地传达彼岸的辉煌。波德莱尔指出大自然是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在《十四行诗》中提出著名的“感应论”。感应论认为感应是一种客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1、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西周的贡士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理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掌握两汉的察举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如科举的科目、考试的形式、考试制度的完备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贡士制、养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3、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察举制、科举制。 4、教学难点 难点为科举制的发展。 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 尧舜时就有“四岳“荐贤,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选举传统。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乡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选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主要的是按照统治者规定的选择标准,控制被选者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 (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得士者昌,失士则亡 私门养士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1.国君亲自登门求才(魏文侯段干木) 2.重金礼聘 (齐桓公 ) 3.靠计谋招揽 (秦穆公百里奚) (二)举荐 共生效应: “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7、文学形象

7、文学形象

第七讲文学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意蕴的层次; 2.掌握典型理论; 3.掌握意境理论; 4.理解审美意象的含义、类型、基本特征。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第一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本节论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 text),又称文本,是当前世界文论的一个常用词,值得留意。中外文论都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看作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过“言、象、意”三个要素。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更为详明地理清

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这样全面的本文构成观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作品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文学话语层面。这是文学本方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第二,文学形象层面。这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第三,文学意蕴层面,这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请看唐代杜牧的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本文由一组汉语词汇组成,28个词组成4个句子,由这4个句子组成诗篇。诗人为着准确而生动地表述自己的体验,不得不最终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精心选择和创造了这些语句――这就是文学话语层。读者正是通过这一层面而想象出它所创造的形象――这就是文学形象层面。除了首先聆听或阅读话语层面本身,读者又如何能进入文学形象层面呢?今天

文学作品分类的词汇

书籍英语 通俗小說:popular novel 偵探小說:detective novel 歷史小說:historical novel 愛情小說:love novel (= romance) 懸疑小說:mystery novel 推理小說:whodunit 冒險小說:adventure novel (= saga) 武俠小說:kung- fu novel 幽默小說:humorous novel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 短篇小說:short story 極短篇:short short story 戲劇 戲劇:drama 短劇:short play 喜劇:comedy 悲劇:tragedy 鬧劇:farce 通俗劇:melodrama 雜文 雜文:miscellanies 短論:essay 評論:review 書評:book review 學科 星相學:physiognomy 考古學:archeology 生物學:biology 大氣生物學:aero- biology 語言學:linguistics 動物學:zoology 天文學:astrology 氣象學:meteorology 地震學:seismology 心理學:psychology 醫學:medicine 藥學:pharmacy 昆蟲學:entomology 新聞學:journalism 財政學:finance 經濟學:economics 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 魔術:magic 故事書 故事書:storybook 傳奇故事:legendary 民間故事:folklore 童話:fairy tale (= nursery story) 童謠:carol 寓言:fable 傳記

文学概论考题

文学概论考题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文学概论_A 一、单选题 1.(4分)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 A.康德 ? B.黑格尔 ? C.席勒 ? D.斯宾塞 答案A解析第三节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2.(4分)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 A.文采 ? B.情感 ? C.观众 ? D.文化 答案C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3.(4分)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 ? A.文学积累 ? B.文学创作 ? C.文学鉴赏 ? D.文学批评 ? E. 答案B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4.(4分)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 A.物质实践活动 ? B.精神活动 ? C.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 ? D.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 E. 答案B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5.(4分)“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 ? B.英加登 ? C.荣格 ? D.弗洛伊德 ? E. 答案A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6.(4分)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 ? B.诗歌 ? C.戏剧 ? D.散文 ? E. 答案B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A.立普斯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布洛 答案D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8.(4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是()所讲. ? A.席勒 ? B.莎士比亚 ? C.荣格 ? D.弗洛伊德 答案C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9.(4分)着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 A.俄国形式主义 ? B.新批评 ? C.接受美学 ? D.结构主义 答案A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10.(4分)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 A.“表现”说 ? B.“实用”说 ? C.“再现”说 ? D.“客观”说 ? E.

小说题材分类

小说(虚构的文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宝清县第二高中黄玉梅编辑整理 【虚构与真实】: 故事情节——(生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的真实) 人物形象——(典型)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细节的真实) 主题思想——(深刻)以小见大,反映人性、社会 (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性善恶、人生哲理、思想观念、社会问题)。 【关注时代、地域、题材】 1、时代——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外国小说)。 2、地域——江南水乡、黄河流域、湘西文化、陕北、山东、东北、蒙藏 3、题材分类——乡土文学、都市文学、革命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小说的题材与主题(思想情感)】 一、乡土文学(乡村文学): 1、解放前——多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小说创作主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二三十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红高粱》“湘西派”《边城》“荷花淀派”“山药蛋派” 主要特征: 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赞美、热爱,而这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2、城市化进程中——从“传统农业”走向“工业时代”,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城市化相伴的往往是享乐主义的盛行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人本来就面临着精神困惑。 作家永远是人类良知良能的守望者。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乡土,回望传统,守望精神家园,表达对美好家园的眷恋、怀念,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都市文学(城市文学): 1、解放前---- 在茅盾之前,鲁迅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较少表现都市的生活。茅盾的小说,如《子夜》等全面描写了都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都市中各阶级、阶层的人物。并且,茅盾还开创了“时代女性”和“资本家”两大人物形象系列,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老舍《有声电影》、朱自清《》、郁达夫《故都的秋》) 2、当代城市文学——是指城市生活浓厚的政治色彩、商业色彩以及大众化色彩,经由创作主体心灵的感受与投射,赋予城市文学文本相应的文化风貌,功利性(包括政治功利和物质功利)、世俗性、娱乐性构成了城市文学最核心的意义要素。 三、革命文学: 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是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批判封建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文学,歌颂“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语言上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用白话写作。 2、抗战文学:14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 抗战小说指中国现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小说,包括由多个流派,众多小说家创作出来的和难以数计的作品。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主要包括3部分: 一是上海、北京等沦陷区的小说,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以艺术的形式记载日寇、汉奸的罪行,歌颂人民的不屈斗争。《四世同堂》《青春之歌》 二是国统区、沦陷区的小说,一部分表现了爱国军民的奋起抵抗,较多的则以张天翼、沙汀、茅盾、巴金、艾芜、张恨水的作品为代表,暴露了腐败统治的黑暗内幕。《红岩》 三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小说,以赵树理、孙犁、马烽、西戎等的作品为代表,既热烈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又生动地表现了民主根据地的新生活、新气象,小说创作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四、伤痕文学: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反思文学:“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不再像伤痕小说那样直接展示个人所受的伤痛,而是较冷静的审视和挖掘造成这些伤痛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五、改革文学: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举例论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举例论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内容摘要:举例分析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三种文学类型,对三种类型进行了区别。 文学作品类型的含义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形式,和文学体裁有本质的区别。 文学作品的约定文类有三种: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这是一般的文学作品的类型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按创作手段分为: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印刷文本,大众媒介文本和网络文本;按创作动机分为: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按创作题材的分类尚未统一。 本文已约定文类的文学作品类型的三种形式,进行举例分析。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正传》之所以说是典型的现实型文学是因为它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另外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并且文章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 《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这种逼真性,使当时社会中的矛盾和人民的压抑淋漓精致的表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四世同堂》;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也都是现实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狄泽林克【译】方维规 【译者按】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20世纪50年代加雷和基亚倡导研究他国形象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时,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研究方向的批判,将形象研究打入冷宫,是狄泽林克《关于“形象”与“幻象”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66)这篇短文,使得形象研究“起死回生”。比较文学形象学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定位或曰真正突破,无疑得感谢狄泽林克;Imagologie(形象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名称也是他首先引入比较文学的,他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狄泽林克以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形象研究,以及他领军的德国亚琛学派亦即亚琛比较文学纲领对形象学的重视,不管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研究实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狄泽林克重新倡导形象学之后,谁也绕不开他,即使是新的发展和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或明或暗的反应。《比较文学引论》一版再版,在这期间,形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蔚然成风。 本篇《比较文学形象学》毕竟初版于1977年,作者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的论述中也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从而使形象学成为一个真正的体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产生于这个研究领域被奚落被冷落的时期,因此,狄泽林克在文章中为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摇旗呐喊”,有些陈述和论点因为新的发展已经过时,还有一些想法未必高明。尽管如此,本篇中的基本或主要观点以及狄泽林克后来的一些论述,依然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类型 现实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理想型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一):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是刻画或模拟。他理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文学作为反应,是两者的统一。一方面,真实的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作品分析: (二):逼真性 定义: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1)写实 (2)细节的真实 作品分析: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的铝盒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的将嘴巴或下巴上的饭粒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在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后,他把两双筷子允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棋王》阿城(本段抓住现实生活,从本有的事物中汲取材料,描绘得逼真动人,让人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理想型文学 (一)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型和虚幻性。 特征: 1、表现型:只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作品分析: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故乡》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与现实的一个比照,从而突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2、虚幻性:夸张、变形、虚构(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内心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作品分析: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 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秘书主任的逃走仿佛使一直比较镇定的父亲也慌乱万分,因为他非但自己不去追赶那人——《变形记》(虽使用变形夸张,遵循内心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西游记》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同时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隐居读书,创办了个人读书治学的书院。这些书院逐渐也开始授徒讲学活动,于是,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便出现了。 二、宋初著名书院 统一的北宋王朝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也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立国之初,统治者还无暇顾及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学设教,所以官方转而支持正在发展中的书院,给予他们以部分经济上的资助,这样,四海之内,儒生多设书院,在这些书院中,尤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石鼓书院等为最著名。它们大都设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林幽静处,虽然其规模还都不大,组织机构也极为简单,活动内容也较单一,但它们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书院制度的确立,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宋初书院的兴盛状况为时很短,便由于宋王朝大力提倡科举,尤在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中渐渐冷落下去。在范仲淹、王安石发起的“新政”、“变法”运动中派生出的这三次兴学高潮,重点在振兴官学,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又大力推广胡瑷的“苏湖教法”,

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 文学理论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目录

编辑本段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就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就是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就是清代康熙年间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就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 、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就是 。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就是 。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就是 著的 ,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 6.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与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 2、宋元之际画家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

回、 回、 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就是 ,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就是 。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就是指 、 、

文学的形态类型

《文学概论》第03章在线测试 《文学概论》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新古典主义产生于 A、17世纪 B、18世纪 C、16世纪 D、15世纪 2、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属于 A、现实主义文学 B、现代主义文学 C、浪漫主义文学 D、新古典主义文学 3、新古典主义最早产生于 A、法国 B、俄国 C、英国 D、德国 4、主张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反映生活的文学类型是 A、现实主义文学 B、现代主义文学 C、浪漫主义文学 D、自然主义文学 5、主张从遗传学、生物学角度写人的是 A、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意识流文学 C、自然主义文学 D、新古典主义文学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文学思潮的特点包括 A、文学思潮不是少数人的臆想,而是较多作家、理论家的一致认同 B、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

C、有自觉组合与不自觉组合两种方式 D、既有重要的作家作品,也有重要的理论著作 2、属于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 A、经常表现异化主题 B、崇尚理性 C、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历史 D、喜用高雅的语言 3、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 A、关注现实、正视现实 B、表现异化主题 C、注重白描手法和细节真实 D、富有真实感 4、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 A、表现异化主题 B、追求理想境界 C、注重细节真实 D、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E、崇尚自然 5、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 A、表现异化主题 B、崇尚自然 C、强调人的精神世界比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世界更加真实 D、表现的隐喻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答案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 一、判断题(正确答案用“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 1.中国古典园林重在体现均衡对称的观念;西方园林重在表现人文的力量。( B ) 2.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 自然。( A ) 3.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进人转折期,官僚、文人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 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B ) 4.以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中国古代园林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北方类型、扬子江类 型和岭南类型。( A ) 5.中国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掩、隔、合三种。( B ) 6.苏州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曲廊被誉为“江南三大名廊”。( A ) 7.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及杭州竹素园的瑞云峰有江南三大名石的美誉。( B ) 8.苏州的拙政园,按其占有者身份划分,属私家园林;按其所处地理位置划分,属 扬子江类型。( A ) 9.“亭”古代有停止的意思,它是供休息、纳凉、避雨和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 A ) 10.苏州四大历史名园是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和留园。( B ) 二、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点是在( C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时期

2.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阶段是在( D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时期 3.全园的野境、画境、意境的汇集点是在( A )。 A.厅堂 B.楼阁 C.亭榭 D.馆斋 4.浙江曲院风荷拥有江南三大奇石中的( B )。 A.瑞云峰 B.绉云峰 c.冠云峰 D.玉玲珑 5.用山、石、花等将园林中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掩盖或处理,使之变成一种美景的方法叫( C )。 A.框景 B.夹景 c.障景 D.抑景 6.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明媚动人的景色。属于造园手法中的( C )。 A.抑景 B.框景 C.夹景 D.添景 7.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帝王宫苑是( B )。 A.颐和园 B.承德避暑山庄 c.拙政园 D.清晖园 8.著名太湖石“玉玲珑”是( D )的主要景观之一。 A.可园 B.留园 C.个园 D.豫园 9.站在杭州白堤垂柳下观赏远景时,西湖美景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这就是造园手法中的( D )。 A.抑景 B.框景 c.借景 D.添景 10.园名出自于王羲之诗句的寄畅园在( A )。 A.无锡 B.苏州 c.东莞 D.杭州 11.园林中的主体建筑是( B ),其位置确定后,全园的景色布局才依次衍生变化。造成各种各样的园林景致。 A.榭 B.厅堂 c.书房馆斋 D.舫 12.被园林专家誉为“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的假山为( D )。 A.上海豫园的玉玲珑 B.苏州留园的冠云峰 c.杭州竹素园的绉云峰 D.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精品】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 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 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

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 相对。 内容---抒情内容:情感,过程,意义 构成要素 形式---抒情话语:声音,画面 结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