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败

辛亥革命成败
辛亥革命成败

历史活动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的: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辩论会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其独到的作用。我们组织这场辩论会,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辩论,既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更可以通过辩论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历史专题辩论会。

三、辩论会过程:

(从学生中选出2名主持人主持辩论会。正方、反方各出四名学生作为辩手,其余学生作为观众一同参加辩论会。)

1.双方陈词阶段。由两方的一辩二辩各自陈词,每人用时不能超过3分钟。

2.自由辩论阶段:用时10分钟。先由正方开始发问,双方交替进行,每次的应答及发问不能超过1分钟。

3.双方总结陈词阶段:

双方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资料,然后由各自四辩总结陈词,用时分别为4分钟。

4.历史老师讲话。

5.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辩论结束。

辩论会过程

女主持人(注:高一3班学生叶璐茗)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是资产阶级革命。今天,我们就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个话题,进行一场辩论。

男主持人(注:高一4班学生黄理罡)参加今天辩论的两个班是高一(2)班、高一(1)班,其中坐在我们左边的是正方高一(2)班,他们的论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坐在右边的是反方高一(1)班,他们的论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现在,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双方的辩手:正方一辩是俞裕天同学,二辩是陈国泉同学,三辩是王逸雯同学,四辩是孙竞同学。反方一辩是包博文同学,二辩是林江渚同学,三辩是梁启祥同学,四辩是李可儿同学。

参加今天辩论会的有佛山一中的梁校长、周校长、何校长、曹主任等领导,本校历史科组的全体老师,还有佛山市各兄弟学校的历史老师。我代表佛山一中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在辩论赛正式开始。

(男主持人)首先是双方陈词阶段,由两方的一辩二辩各自陈词,每人用时不能超过3分钟。先请正方一辩陈述自己的观点。

(正方一辩俞裕天同学发言)

我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首先,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经过辛亥革命,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其次,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大大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再次,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使人们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这是中华民族近代觉醒中的一个重要界碑。在这个过程中,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经过激烈较量,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皇权思想受到冲击和唾弃。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皇帝是上天的代表,人民群众只是皇帝的奴仆和子民,封建皇权思想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和残酷的思想牢笼。任何怀疑、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行为,被视为"非法无圣"、"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辛亥革命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打和批判,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运动的高涨。皇帝都能打倒,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这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空前加快,迅速走向五四运动、走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重要背景。

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把辛亥革命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双方听众报以热烈掌声)

[简评:对于辩论赛,一辩的发言至关重要。正方一辩的发言能充分运用书本知识及掌握的材料,明确而全面地阐述了己方的观点,并从多方面论述了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在论述中做到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反问句“皇帝都能打倒,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用得非常好。当然,正方一辩的发言也存在一缺陷:“经过辛亥革命,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一句不是很严谨,一些听课老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存在一些时间概念上的失误,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实中国的封建制度真正存在的时间只有二千多年(公元前476年――1912年),也并不是几千年。]

(反方一辩包博文同学发言)

我们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这次革命并没有完成它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面临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立宪派旧官僚的内部压力,被迫交出了政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革命的方向。

其次,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中国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

民生幸福,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西方列强通过其代理人先是袁世凯,后是北洋军阀、蒋介石操纵着中国的局势,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还在不断的加强,中国的主权丧失越来越多,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是得到了减轻,反而是不断加强。

第三,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果实又落到了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中。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其黑暗统治并不亚于清朝末年。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曾亲自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说过:“从同盟会建立起到民国成立十年,自己亲自参加过每个阶段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经过了多少次的挫折失败,也流尽无数志士的鲜血,然而反动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正如此,孙中山在去世前才留下了“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听众报以热烈掌声。)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简评: 发言就象演说,要取得胜利,首先在气势上要压倒对方。反方一辩的发言,声音宏亮,语言犀利,充满自信。该同学的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其高明之处在于恰当引用名人的话去证明自己的论点,孙中山“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遗言的引用,更是恰如其分、掷地有声。不足之处是对事物的看法过于绝对,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正方二辩发言)

刚才反方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论据之一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论据之二是革命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我想从几点去说明: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方,袁世凯夺取政权真的能说明革命是失败了吗?

不能。(1)“中华民国”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在当时没有改变,至少它维持到1915年底。

(2)维护“中华民国”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没有立刻被废除,并且一直维持到1914年。

(3)袁世凯上台也没有立刻就实行专制独裁,相反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机构上做了许多的努力,如1912年就组织制订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代国家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际法、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这比以前仅通过“八股”考试选拔官僚要高明得多。

当然,袁世凯后面称帝,这说明他已经走到了民主共和的对立面。但那是辛亥革命几年后的事,与辛亥革命本身已经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了。

其次,我想再问一下对方,辛亥革命真的没有达到它所预定的目标吗?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完成孙中山先生所制定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对照辛亥革命的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两主义俱已达到,只有“民生”主义还有待实行。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其任务,是一次基本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简评:辩手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对袁世凯的评价,历史上早已有定论,历史教科书及大多数的历史著作对袁都持否定态度,而该辩手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之不敢说,

并言之成理,并用了一些具体的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论点,说明该学生翻了大量的课外书,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辛亥革命是否已达到它预定的目标这点,辩手明显是引用了孙中山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本身就有其不足之处,特别是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存在明显的缺陷。] (反方二辩发言)

看待一次革命的成败,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看它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一起来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看看社会是进步了,还是在倒退。

革命前,国家是统一的;革命后,从1912年开始,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安定过,特别是1916年以后更出现了没完没了的军阀之间的纷争。分裂代替统一,纷争代替安定,这难道是社会的进步吗?

革命前,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经济状况比较好。民族工矿业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由19世纪末的八千万两左右,稳步增长至1910年的将近三亿,财政赤字只有约八千八百万两。而民国建立后,军费剧增,收入锐减,1912年的赤字估计高达两亿八千万两!财政处于破产状态,不借外债就活不下去。这样的状况大大增加了外国操纵、威胁的可能性。英、俄两国正是以此要挟袁世凯政府在西藏、外蒙主权问题上让步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中华民国刚建立时,许多人兴高采烈,以为民主共和国既经成立,人民生活在优良政治之下,进步一定很快,种种根本改革都将顺利实现。可是,事实却使人大失所望: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大多是一些政客在那里吵吵嚷嚷,争权夺利;国民党在大选中取得国会议席中的大多数,但对国民党的实际作用却很少裨益。热切的期望,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报。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作好了准备,突然猛扑过来,就连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抛到九霄云外。先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后是封建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一步相互勾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并未根本上得到改变。

有人会说,推翻帝制本身难道不是一大功劳吗?我认为不一定,在现代社会,有没有皇帝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政治制度的性质。辛亥革命前夕的清王朝,正在向立宪政体转化;而号称民国的政府大都是专制政权。

了解了这些,难道你不觉得辛亥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吗?

[简评:辩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说明自己的观点,辩驳有力,令对方不易反驳,体现了辩手高超的辩论技巧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不过辩手犯了一个理论错误:衡量某一历史事件是否进步,根本的标准是看它能否真正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政治制度的性质”。]

(男主持人)刚才正反两方的一辩二辩已经陈述了各自的观点。下面,双方将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个论题进行自由辩论,共用时10分钟。

(女主持人)自由辩论首先由正方开始发问,双方交替进行,每次的应答及发问不能超过1分钟。现在先由正方开始发问。

(正方)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难道不能说明革命的成功吗?

(反方)推翻一种旧制度,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是否真正的取得了成功,还要看是否建立了一个新的制度。我们看看推翻帝制后的中国情况:先是孙中山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上台后,依然进行着专制独裁统治,甚至还于1915年底称帝,袁死后,中国更是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军阀割据局面。你说,革命成功了吗?

(正方)尽管这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取代腐朽的封建王朝,你难道能说这不是社会的进步?

(反方)对,在形式上是进步了。可是,中华民国只是一个虚壳,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中国的经济也并不见得比以前有多大的起色,我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革命前,国家是统一的,革命后,特别是1916年以后,却是军阀纷争,国家的税收都拿去打仗了,拿什么去发展经济?革命前,外部环境稳定,经济状况较好,国家的财政赤字约八千万两,而革命后的1912年,赤字却高达两亿八千万两,不借外债就活不下去,这状况更便利外国操纵中国的政权。这难道也叫成功吗?

(正方)财政赤字数额的多少并不一定能说明经济状况的好坏。我这里恰好有一组数字,却能很好的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增长的:1860年至1911年的50年间,投资一万元以上的厂矿先后创办约700个,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而1912至1919年间,新建厂矿四百七十多个,投资近九千五百万元。全国煤炭1911年产量为813万吨,1914年却增至1418万吨;1911年全国面粉厂约40家,1919年增加到120多家,资本六百多万元。这不是很能说明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吗?

(反方)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的安定、政治的稳定、比较优越的外部环境等。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1914年-1919年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9年之后,中国经济迅速恶化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并不是辛亥革命带来的。

(正方)我们知道,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刚才友方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那么我想问一下对方为什么中华民国从1912年成立到1949年却一直存在呢?(反方)对,中华民国一直存在。但是,这只是一个“民主”的虚壳,在这个华丽的外表底下,却依然是专制、独裁,人民的基本权力,比如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无法得到体现,甚至袁世凯还于1915年称帝,这说明“中华民国”并不是真正的民国。

(正方)可是袁世凯、张勋复辟却迅速失败了,友方作何解释?

(反方)袁世凯、张勋的复辟迅速失败,是因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的中国呢?有没有使共和国真正的建立起来?没有,专制、独裁依然,况且,袁世凯倒台后,中国迅速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难道分裂代替统一,混战取代稳定也是社会的进步吗?

【点评: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双方都逐渐进入了状态,斗志更高。在这一阶段,正方先发制人,不断抛出问题让对方回答,使对方疲于应付,因而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而反方尽管很被动,但应答自如,说理充分,体现了辩手丰富的历史知识。此时,反方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被动地位,因此,从这里开始,反方抓住机会进行反攻,扭转了局势。】

(正方)当然不能,但是我们知道,革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苛求它一踽而就,一次革命就把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就连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著名的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三起三落,历经82年才彻底消灭君主专制,而辛亥革命却在起义的第二年便推翻了帝制,并且迅速平息两次复辟,这不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吗?

(反方)既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哪为何代表着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势力的袁世凯却掌握了政权呢?

(正方)孙中山的让权,是迫于形势所作的无可奈何的选择。首先,军事力量对比不利于南京临时政府,当是袁手中有7万精兵,而南京方面却只有1万有战斗力的军队。其次,经济力量对比

悬殊。南京方面当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财政困难,所以在这样的形势政只能交出政权,况且袁世凯脸上并没有写着专制、独裁二字,谁能知道他是民主还是“民贼”?

(反方)即使如此,袁世凯后面的行动足可以证明,辛亥革命是失败了,比如他并没有真正的实行民主,而是进行独裁统治,1915年底更是一脚踢开中华民国的牌子,而挂上了“中华帝国”的招牌做了皇帝,这不能说是革命的失败吗?

(正方)对,袁世凯做了皇帝,但试问袁世凯做了几天皇帝?83天,在护国运动的打击下就被迫取消了帝制了,后来的张勋复辟更是十多天就失败了。我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正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我想反问对方,民主取代专制,中华民国取代腐朽的清王朝,这难道不是社会的进步吗?

(反方)可是这个“共和国”并没有真正的民主,反而专制独裁比前更甚,难道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吗?

(正方)我想说是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封建帝,就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一种新的制度、新的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踽而就,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次革命就能完成的。辛亥推翻帝制,为社会的进步打开了一个缺口,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这难道不是进步吗?

(反方)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仍未完成,这能说革命成功吗?

(正方)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务一场革命都是经过长期奋斗、努力才能成功。一次革命的成功,不但要看当时的情况,更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目光去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反方)推翻帝制,不一定就能说是成功,关键是看这种制度是否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没有推翻帝制,但是你能说它们不成功吗?(正方)这个标准我们也认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不就正是革命成功的表现吗?

(反方)刚才我们已经讲过,它主要是因为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忙于欧洲战事而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带来的,与辛亥革命没有很大的联系。

(正方)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这难道不是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吗?

(反方)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你知道这部宪法存在了多久吗?只有2年时间,1914年初袁世凯就以《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了《临时约法》,并且在存在的2年时间里,袁世凯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实行过,这能说是成功吗?

[简评:自由辩论阶段双方舌剑唇枪,争论激烈,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政治到经济、军事,从辛亥革命本身到日本明治维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论点犀利,论据充分,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表达清晰,充分展示了现代中学生的风采。通过多回合的交锋,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主持人)下面是双方总结陈词阶段,在总结时,双方可以用一些图片及文字资料来加强自己的论点。先由正方代表总结陈词,用时为4分钟。

(正方四辩总结发言)

在我发言前,我想请大家看一些图片。(图片略)

经过刚才的一番激烈的辩论,相信大家对辛亥革命有了自己的认识。现在,我再总结一下我们的论点:

我们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一件大事。

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场革命,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

另外,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了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除发辫,改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这些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试问那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的历史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点评:历史辩论会不同于一般的辩论会。历史讲究真实性,正方出示一系列的历史图片资料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比单纯的说理更显得富有说服力。】

(反方四辩总结)

听了刚才的辩论,我相信大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会有了新的认识。正象刚才一辩、二辩所说的一样,我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这不仅是因为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达到它所预定的目的,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更因为辛亥革命从它的理论到实践都是失败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而三民主义则是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在革命实践上,虽然是通过革命手段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在建立怎样的新中国上,也基本是照搬了美国的模式,没有什么创新,也这一切,又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符:

(1)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注定了中国革命不可能很西方的英国、法国、美国一样通过一次或两次革命即取得成功,夺取并巩固政权。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提出一个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纲领及指导思想的缺陷,致使许多人在推翻清政府之后,便以为大功造成,因些不愿意将革命继续深入政去,从而失去了前进方向及动力,革命最终半途而废。

(3)没能也不愿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也没能把西方的革命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些,注定了革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点评:反方的总结发言有其独到之处: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根本所在――照搬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及美国的模式,没能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主持人)下面请历史老师讲话。

历史老师: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

这场辩论会,进行得很精彩。听了刚才双方的辩论,我相信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些我就不想重复了。至于哪一方在辩论中表现更为出色,等一下自有我们的裁判去评定。现在,我想讲一下,如何评价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所谓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资产阶级以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夺取政权,使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标志着革命的结束。因此,衡量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不是看它手段如何,建立的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而主要是看它是否完成了其基本的任务,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是否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我想,了解了这个评价的标准,大家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肯定能更客观更全面。

(主持人)今天的辩论到此结束,谢谢!

总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辩论会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有其独到的作用:辩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辩论中,为了做到观点全面明确,语言准确,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些学生为了能在辩论中“一鸣惊人”,往往会对有关的知识及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这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求异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历史事实,还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辩论课,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专家点评:

运用“历史专题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历史教学,是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的很好尝试,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尊重史实,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利。这节课不足之处是:真正参予的学生少了一点,假如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会更好?(曹兆富)

论辛亥革命

2010-2011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相对说来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制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客观准确的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正确批评辛亥革命成败的前提,当然不能把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混为一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切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辛亥革命是1911年在中国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中国思想的启蒙与近代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

辛亥革命电影评论

每每想起辛亥革命总是让人不自觉就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此次我看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版仍有震撼。 电影《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评论它的真实性和演员,但是我认为不管演绎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历史人物不可磨灭,历史事件不可改变。所以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诚恳、客观、冷静的肯定与赞誉,或许正贴切了这部影片所追求的气质,无意渲染,不事铺张,却自有一副鲜明面目,结实筋骨。 《辛亥革命》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就电影所涉及的时间段而言,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才回到国内。如何完整表现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成为影片创作中的关键。”任仲伦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来体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的思想影响。” 电影的时间之轴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在浩瀚的史料面前,影片的叙事选择了篇章式史诗的手法,真实地为观众展开了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再到“阳夏保卫战”,最终“建立共和制”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在“描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写意化的色彩运用和工笔式的语言推敲,体现出一定的表现张力。革命到底是什么?片中台词更有张驰力短短几句话就完美代表了革命林觉民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 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文说,革命就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至于它建立以后怎么样,我不管,反正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有了,这是胜利了。”是不是真正的民国?孙中山自己回答说,民国徒有其表,我打倒了一个皇帝,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军阀、官僚、政客。我打倒了一个专制者,出了无数的专制者。临终前,孙中山亲口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印证。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又过了三十多年,终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民主革命基本完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真实再现历史是影片叙事的基础。《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评价道:“《辛亥革命》是一部表现文艺工作者在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前态度立场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和文化尊严,是一部诚意之作。” 既着墨大人物,又不忽略小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能着墨于大人物,又没有忽略小人物,宏观和微观把握得很到位。”电影主创人员在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聂冰晨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 功过自有后人评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 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 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或许他的发生根本没有成功对错之分,不身临其境,不大局旁观,我闷又怎能正确的评价它。大谈,空谈,漫谈,它依旧发生,结果是不变的,我们妄加议论又有何用。历史为鉴,我们后人不需要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我们后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的过程,一个让我们能有前车之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价值、无意义的结论。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同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同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同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同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同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同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同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同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它的成功和失败呢? 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而清政府居然对此宣称“局外中立”。而英国和德国的入侵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追加征收税收,而各级官员又乘机中饱私囊,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事实证明,清政府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称“辛亥革命”。 从根本上,近代中国的革命者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来救国,但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无奈之下,孙中山下了第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推翻清朝的统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更是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这两个对立的派系滋生,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他们不敢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群众基础薄弱,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确定,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史失败的。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原话:“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都做了批评,现在我们就不能批评吗?”。 当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以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压,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因此发动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又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辛亥革命不仅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所增加,但还远不够强大,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仅缺乏雄厚的阶级基础,这就使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有较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第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辛亥革命是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扼杀的。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归根到底,革命党人方面的力量太弱小,袁世凯方面的力量则很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给新中国一个全新的开始,终于没有了帝王的统治,但被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使新中国晚一步到来。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中国的内斗使日本人趁虚而入,至此让中国人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想知道辛亥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面奇闻网为大家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

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教训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教训2007-04-15 15:59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由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社会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的巨变,促进了民族觉醒。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在此,我主要论述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一面,以及它的失败所带来的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由于袁世凯窃国而流产。我认为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不可能允许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也不会允许其建国而危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了这场革命。 2.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革命党人甚至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天真的幻想,企图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略中国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主张未能实行,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不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内部较松懈复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资本主义在中国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没有强大的力量来完成革命,一方面要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的,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也不想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又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阵营,甚至拱手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对暂时被迫承认共和制度的投机革命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斗争不力,致使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和平篡权”或“政变篡权”的方式,先后窃夺了许多起义省的领导权。一些掌了权的革命党人,也很快丧失革命意志,甚至蜕变成新的官僚政客。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政令军令,无法贯彻执行,甚至公开遭到违抗,致使南京临时政府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重重困难。孙中山积极主张用武力统一中国的北伐,就是因为受到多方掣肘,不得不半途而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还表现在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惧怕群众的革命斗争。对农民的自发斗争,不仅不积极支持,反而多方限制,甚至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由于严重脱离农民群众,得不到民主革命主力军的支持,因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在内外反动势力的逼迫下,只得妥协退让,将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政权拱手让给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袁世凯,使辛亥革命的成果付诸东流。 3.在军事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党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和积极进攻的精神,这既是资产阶级本质的弱点的表现,也是辛亥革命以妥协告终的重要原因。如武昌起义前,缺乏全国起义的周密计划和部署,武昌首义成功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后,又未能实行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致使武汉的革命军不能及时得到其它各地切实有力的支援。在武汉的革命军方面,由于领导权没有完全掌握在真正的革命者手中,并缺乏革命的军事指挥经验,因而在面临优势清军进攻的严峻形势下,未能实行如恩格斯在总结历史上起义经验时所指出的那种方针:“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①,以致陷于被动境地。例如,起义军在攻占由残敌据守的刘家庙之后,未能及时集中兵力攻歼初到滠口一带的北洋军先头部队。又如,当北洋军分批南下,向汉口逼近时,除湖南外,其它各省均未及时出兵配合。湖北省的革命党人,也未及时将本省各处起义武装统一起来,尤其不懂得将积极反清的农民群众组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历史上,许多人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它的历史功绩虽然卓越,但却是在“欢呼声中失败”了。 上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终于在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不可泯没。按照某些人的论点,辛亥革命不过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主张的“激进主义”思想的结果,因而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场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是清政府十分腐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一句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沦为“洋人的朝廷”。由于它的卖国和腐朽黑暗的统治,不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与立宪派的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日益走向孤立的境地。据统计,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摘要]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这两篇文章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 毛泽东;孙中山;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a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9-0014-007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6卷。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p667)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性质所作的科学判断。但是,在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时,一部分党外民主人士对共产党人讲“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觉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为此,毛泽东在宪法草案通过后发表了这个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发表在1956年11月12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7卷。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对孙中山始终怀有崇高的敬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多次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 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 毛泽东一生酷爱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诸多评说。《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篇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一、人类历史上几次性质不同的大革命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总趋势。为了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到了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不同性质的大的革命。 1.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革命,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辛亥革命为何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占主导地位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推行民主政治及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势力所篡夺,资产阶级共和国名存实亡,中国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讲,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说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但它最终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成果最终还是被北洋军阀所窃取,革命的政权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扼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多次革命相继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想参加革命,又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们又有软弱的一面。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失败也是自然的。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因而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资产阶级民主进步势力,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更是深恶痛绝。帝国主义更是不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制,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们在政治上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阻碍中国民主和进步;在经济上他们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在中国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打压

近现代史课论文——论辛亥革命的成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败 100327班学号:10031169 杨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它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 “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的论据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且,“辛亥革命的失败”成了普遍运用于论证旧民主主义革命何以必然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依据。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是事实。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据。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根源仍在于把近代中国的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辛亥革命混为一谈。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的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

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不等于中国资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当然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事实上,就连欧美诸国世界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低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便必然会得出辛亥革命失败的结论;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纵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结论,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尽量避免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我想大多数人是赞成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注:灰色字体为评论,绿色字体为重点引用,红色为关键字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成功 观点: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2.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 3.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4.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论述: 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 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如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 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热潮。大量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成立,第一届国会召开,三权分立,民间结社而起,国民政党意识浓厚,还有民众的参政意识也成了一股世俗的浪潮。人们以讨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向革命。再次,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证明,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意识发生的变化。曾几何时出国留学的中国男人被外国人抓住小辫耻笑,不知何时起中国妇女的一双小脚成为男人的玩物,是辛亥革命剪掉了中国男人引以为耻辱的小辫,又解放了妇女的一双小脚,也就帮助妇女冲破三从四德束缚和相夫教子的家庭樊篱,走出闺房,奔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下令剪辫、放足、禁止跪拜。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入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半个世纪前,林伯渠同志就曾感慨地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诚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向顽固的封建制度冲击,敢于把封建社会视为权威的皇帝拉下马,这样的举动是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民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