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_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_张琦

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_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_张琦
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_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_张琦

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

张琦程晓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430073财政部会计司100820)

=摘要>我国现有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改革诉求。理论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引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概念与企业会计中的应计制基础对我国现有预算会计系统进行改造,以便披露完整的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业绩等财务信息。然而,一味强调以政府会计取代预算会计,在政府会计系统中直接提高应计制运用的比重,又必将削弱会计系统的预算管理功能。本文借鉴了I PSA S第24号准则等规范的做法,分离并协调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系统,试图改变政府会计改革的两难局面。

=关键词>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改革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公共财政、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领域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既定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下,如何能既提高会计系统的信息含量与质量,以满足公共领域相关改革的需求,又不削弱会计系统预算管理的重要功能,成为改革的难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政府现有会计系统的局限性入手,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 PSASB0)与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GASB0)的有关做法,探讨一种适合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与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0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是政府会计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它进行分析能够明确未来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

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一种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其目的主要是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它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的重要手段(财政部会计司,2005)。因此,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系统又被通称为/预算会计0。毋需置疑,现行的预算会计系统在保护国家公共财产安全完整,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公共领域相关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预算会计系统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现有会计系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无法全面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情况。我国预算会计系统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因而造成整个会计系统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

第二,现有会计系统也非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难以完全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系统虽冠以/预算0会计之名,实际上却是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混合体,这表现为:一方面,除了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外,现有预算会计系统还部分反映了资产的存量信息。例如,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现有系统既反映预算支出(预算会计信息),也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加(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现有预算会计系统确认的资产并非完全源于预算资金,它还可能源于非预算资金。其次,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如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披露财政部门的预算分配信息,但未在同一系统中反映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信息,难以反映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貌。此外,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滞后的预算会计系统难以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也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0办法,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第三,现有会计系统按照组织机构分别设置会计制度,缺乏完整统一的体系,所披露的信息具有片段性。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按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库、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分别设置,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总的取得与分配情况,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披露单位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税收会计等则反映预算资金的具体来源。但上述各会计系统的科目设置与报表系统自成体系、缺乏衔接,既难以全面反映政府预算资金整体收支流程(包括取得、分配与使用过程),也无法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0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系统既非单纯的预算会计系统,也非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系统,而是一种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的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会计系统既无法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业绩,也难以提供全面的预算信息,发挥预算管理的优势功能。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国学者大都主张引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概念,逐步采用应计制基础替代现有预算会计系统中的现金制基础,使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目标。

然而,引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概念与采用应计制并非政府会计改革的/万能良药0。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资产的消耗情况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引入应计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似乎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如果不对我国政府现有的会计系统进行适当调整,简单在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会误导预算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对于预算信息使用者而言,折旧费用既非政府财务资源的来源,也非财务资源的实际使用。预算会计中的折旧信息将造成该政府主体需要增加预算资金补偿的误解。

由此可见,能否在我国政府会计中采用西方国家的做法,直接引入应计制,值得反思:其一,西方国家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由过程评价逐渐转换为结果评价,其政府会计采用应计制能够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存量与结构、承担债务的规模与偿还情况,以及政府的营运成本,有利于对政府进行结果评价。但我国政府目前仍强调预算过程控制(如收支执行过程是否符合预算安排),现金制相对应计制能更有效地服务于预算的过程控制目标。其二,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重点已逐步由合规性管理转为绩效管理,而应计制会计能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较好地满足了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需求。但我国目前仍强调合规管理,政府会计系统的重点在于政府资金取得与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如政府的支出控制(确保支出总量不突破预算和法律的规定)等方面。现金制在核算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方面具有固有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合规性管理的需求。

鉴于以上分析,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改革,不能一味地强调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系统替代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也不应简单比较应计制与现金制的优劣,盲目地以应计制取代现金制,或者直接在现有

系统新的构建思路,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亟待明确的问题:改革路径设计的前提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存在的上述局限以及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引发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它们的解决是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与设计的前提。

(一)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正确界定政府会计并区别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改革的理论起点与实施前提。在辨析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关系的相关文献中,大致存在以下观点:一是政府会计基本等同于预算会计(刘学华,2004)。这些文献认为,我国使用的预算会计概念就是西方国家使用的政府会计概念,二者只是名称不同,并无实质性区别;二是政府会计包括预算会计。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主要按照/支出周期0的观念,认为预算会计是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它是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雍君,2004);三是预算会计包括政府会计(张月玲,2004)。持该观点的学者按照/组织类型0构造框架的思想理解预算会计,认为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国库会计、基建会计及税收会计等部分,而其中只有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才能被称为政府会计。

本文赞同上述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除了反映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的预算信息外,还需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营运业绩等财务信息。完整的政府会计系统至少应由反映政府预算信息的预算会计子系统与反映政府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子系统共同构成。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的现实定位

政府会计应在公共领域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重要作用将决定改革的目标定位。美国联邦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5联邦财务报告目标6(SSFAC No11)将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归纳为预算的真实性、运营绩效、受托责任以及系统和控制四个方面(陈工孟、张琦,2004)。可见,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与政府受托责任、绩效评价、预算管理等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认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与政府绩效评价都需要多元化信息的支持,单纯的会计系统难以全面满足其需求。因此,以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或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较为理想化,以此为目标构建会计系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回归会计的本质功能,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阶段的目标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该目标下政府会计信息主要体现为各种财务信息,包括政府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是全面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对政府资产的管理水平(包括存量信息、流量信息与耗费信息)、政府承担债务的规模与结构以及偿还能力等;二是预算管理目标。政府预算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定预算,它强调立法机构对政府资金使用的控制。预算一旦被立法机构批准,政府必须强制执行,调整空间较小。在预算管理目标下,政府会计主要用于披露预算编制与执行各环节的信息,包括初始预算编制信息、预算调整信息、最终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信息等,并确保各环节预算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及时性。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是近年来政府会计的学者们探讨频率最高的话题。大多数学者通过比较应计制和现金制的优缺点后认为,在政府会计基础的选择上,应计制要优于现金制(陈胜群等,2002等)。学者们还指出,鉴于应计制固有的缺陷和引入的障碍,政府会计不可能一次性、全盘地引入应计制基础(陈立齐等,20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金制的优点在于会计系统对现金流转情况的反映与控制,应计制的优点则在于主体财务状况的全面评价以及提高政府活动资源耗费与成本的透明度(程晓佳,2005)。因此,政府会计在选择核算基础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较大程度地运用应计制有利于政府的财务管理与绩效评价,但

础运用的程度。

三、我国改革路径的现实选择: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

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改革既要以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为目标,又不能以削弱会计系统的预算管理功能为代价。政府会计系统必须进行功能划分,否则,在保持我国现有混合会计系统的前提下,笼而统之地探讨政府会计改革问题将无法兼顾上述目标。本文认为,分别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与预算会计系统,发挥两类不同会计系统各自的优势功能,是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的一种现实路径选择。

(一)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

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需在充分考虑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予以构架。

1.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

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应以服务于政府预算管理为最终目标,它关注政府资金使用计划的拟定与实际执行情况。政府预算会计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构建目标应侧重会计系统与预算系统的衔接,披露预算各环节信息。

预算会计系统是政府披露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情况的主要渠道,它对于改进公共部门财务透明度而言非常重要。通过预算会计系统,政府官员向公众披露在已批准预算中授权范围内的活动,有利于解除政府官员在预算方面的受托责任(H ughes,2004)。基于此,I PSASB在2006年颁布的24号准则5财务报表中的预算信息披露6与200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5预算报告6中要求预算会计在三个环节与预算系统衔接:(1)预算编制与事前报告过程。在该过程中,会计系统为预算编制提供前瞻性财务信息;(2)预算执行与会计控制过程。在该过程中,预算会计系统应设立预算收入、拨款、分配、承诺等账户,以便预算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3)事后预算报告与评价过程。在该过程中,报告主体往往在财政年度末公布事后预算报告,如预算与实际比较报表等,以便信息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出评价。

第二,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需符合预算管理不同阶段的需要,现阶段应以现金制为主。

不同阶段的预算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即现金制基础、修正制基础与应计制基础:(1)当预算系统以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0为目标时(如目前大部分国家),它将侧重于资金的过程控制。在该目标要求下,由于现金制下的现金信息将比应计制下的资产与负债信息更能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预算系统往往采用现金制。(2)当预算系统以控制政府全部资源的使用绩效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存量、结构与流量的反映。在这一目标下,应计制将发挥优势,弥补现金制在资产与负债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3)当预算系统处于上述两个阶段的过渡状态时,它可能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基础,预算系统主要报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反映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情况。我国目前的法定预算强调资金使用的/合规性0,预算编制采用现金制基础。因此,预算会计体系应遵循与预算编制相同的基础,也采用现金制。

第三,会计主体应整合所有预算资金的使用单位,核算对象包括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

如前文所述,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按照单位性质进行划分的,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科目使用缺乏对应关系。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无法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全貌,政府难以披露预算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因此,未来在制定新的预算会计标准时,不宜按照单位类别分别规定,而应制定一套适用于所有预算单位统一的预算会计标准与账户体系,最终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套预算会计账户的目标。无论是财政部门、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只要是财政预算资金的分配、结转或使用的单位都应作为预算会计主体的组成部分,纳入新预算会计标准的规范范围。

预算会计系统在确定核算对象时,应包括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从一级政府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

来的预算会计系统中,可由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核算本级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与实际使用等资金流转过程。

第四,预算信息的披露与报告应反映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

预算会计系统通过预算报告来披露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报告可以按照年度与中期编制。中期预算报告一般包括:(1)中期收入报表。该报表反映截止到当日实际确认的收入、本年的预计收入,以及实际确认收入占预计总收入的比例;(2)中期支出报表。该报表与中期收入报表对应,反映本年拨款总额、截止到报告日的实际支出、截止到当日的保留支出(reser ve expendit u re)1,以及拨款中的未保留余额;(3)中期收入与支出报表。该报表中除了按照收支类别反映上述两表中的有关数据,还提供收入扣除支出与保留支出后的结余信息。年度预算报表的编制与中期预算报表中的收入与支出报表类似,它包括年度最初的预算数、最终(修订过)的预算数、实际金额,以及预算与实际的差额。通过中期或年度预算报告能披露主体预算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额,也能披露实际收入与实际支出的差额,从而反映出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

2.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构建

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不同于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它关注的是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等方面。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应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构建目标应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过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披露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等财务信息。

GASB在其第1号公告中将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的信息需求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评价预算的符合程度;评价政府主体当年的运营成果;评价政府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以及政府到期履行债务的能力。其中,预算符合程度的评价能在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中得以反映,而另外两方面的需求则需要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相关信息。

对应GASB的上述规范,财务会计系统的主要目标应在于披露有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服务的成本信息)、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资产与负债存量的全面信息),以及政府运营成果(政府收入与费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简言之,凡是引起政府资源存量发生变化的事项或交易(无论是由预算活动还是非预算活动引起)都应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的反映对象中。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通过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等财务状况信息)与运营业绩表(包括收入、费用或成本等运营成果信息)等通用财务报表实现上述目标。

第二,在充分考虑政府行为特征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要素应向企业会计趋同。

一些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会计规范已不再专门区分企业财务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o,而是要求所有主体(包括企业主体与政府主体)共同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 FRS)的规定,以便增强不同类型主体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国目前不宜直接在政府财务会计中运用企业会计准则,但应逐步向企业会计趋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应计制的运用。政府财务会计需要全面反映政府控制的资源及其消耗、承担的债务,以及发生的全部成本,现金制基础无法提供上述信息,应计制基础的逐步引入将成为必然选择。例如,上文提及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由于现有政府会计系统混合了预算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直接对混合系统中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势必给预算信息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即折旧可能意味着预算资金的补偿。但如果财务会计系统已经与预算会计系统分离,在纯财务会计系统中运用应计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便不会造成上

述误解,折旧在财务会计系统中仅反映着固定资产的消耗程度。

(2)财务会计要素的设立。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也应与企业财务会计要素趋同。按照上述政府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应反映政府资源的存量及其结构(政府资产)、资源的增加(政府收入与政府负债)以及资源的耗费(政府费用),因此,有必要比照企业会计设立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五个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并重点关注政府资产、负债与费用的内容:对于资产要素而言,政府财务会计除了反映财务资源外,还应确认非财务资源(如房屋等实物资产),以及这些资源的耗费情况(如折旧)。但对于那些难以计量的政府资源(如自然资源与历史遗迹)可暂不纳入政府资产的确认范围。对于负债要素而言,政府财务会计除了反映已产生的法定义务外,还需考虑政府大量尚未产生的非法定义务,如各种承诺、养老金等。改革的决策者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负债确认的具体标准。对于费用要素而言,财务会计系统应采用应计制基础下的费用要素替代现金制基础下的支出要素,以便政府成本核算系统的构建。

第三,政府财务会计主体的确定应考虑我国公共部门设置的特点。

我国公共部门体系的确认无法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以行政性政府(狭义政府)作为会计主体。我国的政府财务会计主体的确定需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该主体是否承担政府职能;二是该主体是否占用公共资源。按照上述原则,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主体除包括政府行政单位外,还包括履行部分政府职能并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主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政府机构(部门或单位)主体,它反映某一政府下属部门或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营运绩效;(2)某级政府主体,它将一级政府下辖的各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下级政府的财务会计信息合并披露;(3)国家主体,它将合并反映前两个层次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与营运绩效,并在条件成熟时,将不属于任何级次政府或政府机构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等也包括在该层次的财务会计系统中。以国家主体编制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一国公共资源的总体状况。

(二)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协调与整合

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披露过程中,财务会计系统与预算会计系统处于互补关系,它们需要通过整合与协调,共同履行政府的信息披露义务。

1.信息披露方式与报告模式的协调与整合

GASB与I PSASB都致力于两种政府会计子系统,即财务会计系统与预算系统的融合研究。GASB (1999)在第34号准则5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表与管理层讨论和分析6中提出新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包括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基本财务报表与必要的补充信息三个部分。其中,基本财务报表中的/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表0主要披露政府财务会计信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信息、营运成本信息与项目收支信息等方面。而/必要补充信息0部分则要求提供比较预算报表,包括报告期的原始预算、最终预算,以及实际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与余额。因此,34号准则的财务报告模式实际上整合了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会计信息。

I PSASB(2006)也在上述24号准则中提出了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综合披露预算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构想,具体包括两种做法:一是直接在相关财务报表(如营运业绩表)中增设预算信息栏,该栏包括年初预算金额、最终(修改后)预算金额,以便将预算的实际执行数与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业绩。在第一种方式下,预算信息将被直接整合于财务报表中;二是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外,单独编制一张预算与实际数据比较报表,直接利用预算会计系统对预算数据与实际执行数据进行比较。在第二种方式下,政府年度报告包括了基于财务会计系统的政府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与净资产变动表等?,以及基于预算会计系统的预算)实际比较报表。

2.两类会计系统中收支类账户的协调

预算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中都将设置收支类账户,如预算会计账户体系中的预计收入、收入、拨

款、支出、保留支出等账户,以及财务会计账户体系中的收入、费用等账户。本文建议,两类会计系统在收支账户的分类方式应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以便未来条件成熟时,在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中,直接比较现金制基础的预算会计收支信息与应计制基础的财务会计收支信息,最终评价政府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业绩。

3.电算化系统对两类会计系统整合的支持

电算化会计系统通过编程,可以实现两类会计系统的整合。会计人员未来在录入某一交易或事项时,可以借助编制识别码,由计算机程序自动选择不同会计系统:如该事项或交易只影响预算编制,计算机会直接将事项记录在预算会计系统中;如该事项或交易对预算系统没有影响,计算机则只将事项记录在财务会计系统中;如果该事项或交易既影响预算执行,又对主体的财务状况或营运成果构成影响,计算机程序将自动同时生成预算会计分录与财务会计分录,分别计入上述两类会计系统。会计期间结束后,计算机程序还将直接生成资产负债表、营运业绩表、预算)实际比较报表等财务会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

四、结论与建议

政府会计改革的成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其改革路径的选择与改革策略的设计都需要充分考虑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环境。本文期望通过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试图改变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并通过整合与协调两个会计系统,最终实现政府会计在解除公共受托责任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目标。

本文初步设想,未来政府预算会计可以由财政部门统一核算,各预算单位采用报账制。单位会计人员在预算资金使用时,将相关凭证传递给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相应的会计人员编制分录,以便财政部门代表一级政府披露预算收支全过程的信息(除现有总预算会计系统中的预算资金取得与分配信息外,还应包括预算资金在预算单位的实际使用信息)。而政府财务会计则先由各预算单位分别核算。单位会计人员应在财务会计系统中披露本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会计期末,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汇总的财务信息,合并编制一级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会计报表。限于篇幅,本文仅提出了一种改革思路与观念。关于我国政府会计系统的整体构架、政府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配合等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2005.政府会计研究报告.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陈工孟,张琦,江海译.美国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概念与准则公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立齐,李建发.2003.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会计研究.9:49~52

陈胜群,陈工孟,高宁.2002.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与崛起的权责发生制孰优孰劣.会计研究.5:34~39

程晓佳.2004.财政透明度与政府会计改革.会计研究.9:22~27

刘学华.2004.预算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王雍君.2004.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月玲.2004.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GA SB S tate m ent N o134.1999.Bas i c F i nancia l Statements-and M anage m ent p s D i scuss i on and A nalysis-for S tate and L ocal G overnments

IPS A SB.2006.IPS A S24:P resenta ti on o f Budget Informa ti on in F i nancial Statem ents

Jesse Hughes.2004.I P S A S R esearch R eport-Budge t R eporti ng

Englis h Abstracts ofM ai n Papers

Chinese Accounting Refor m in t he Past30Years

Guo Daoyang

Ch i nese accoun ti ng ref or m i n t he past30years i s magnificent and brilli an,t wh i ch is am i lestone i n t he account i ng h i st ory of bot h Chi na and thewholew orl d. This paper st udies the great achieve men t s of the30years p account i ng refor m mai n l y fro m the f oll ow i ng t hree as pect s:accoun ti ng t houghts,accounti ng t heory and ac-counti ng educat i on,and then s um s up t he bas i c h i storical e xperi ence.It i ndicates t hat t he acc ount i ng refor m i n t he f u t ure s hould adhere t o t he s ci en tific concept of devel opmen,t and f ocus on sol vi ng t he rural econo m i c andm anage m e n t proble ms,strengt hen the agri cu lt ural f i nancemanage ment and agri cu l tural account i ng man-age m en,t i n order t o s erve and dee pen t he refor m of rural property ri ght s yst e m.

Perfor m ance m easure m ent syste m of Chinese state-o wned enterprises: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W ang B in

Perf or mance m eas ure ment s yst e m(P M S)is an m i portant controlm echan i s m,i n t he accountability sens e,for f i r m p s s hareholders over itsm anage men,t and the manage m ent over i ts sub-m anagers at orga n iz ati on h i erarchy.Foll ow i ng on t he pat h of Ch i nese open-door poli ces of l ast t hree-decades,t h i s pa per tri es tom ake a co mpre hens i ve rev i e w of evol u ti on of P M S of stat e-o wned e n t erpri ses on d i fferent three stages,.i e.,fir m contracti ng-res ponsi b ilit y s yste m,modern ent erpr-i ses devel opmen t s yste m and modern property ri ghts syste m.It pays heavily attenti on on so me theoretical iss ues wh i ch w ill/s hou l d be tackled on t he f u t ure devel op-ment of P M S under t he gui d i ng of s ci en tifi c devel opmen t vi e w.It als o addresses that P M S s hou l d not be operati onall y sm i plified as t ool of b i n-coun t er f or purpose ofm anage m e n t i ncen ti ve,but shoul d be consi dered as one of core part s of modern property-ri ghts syste m and manage m ent control syste ms of Ch i n es e state-owned enterpris es.

Accounting I nfor m ation Trans parency and Resources A llocation E fficiency: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Zhou Zhong s heng&ChenH an w en

Bas ed on all l i sted co mpanies fro m1999t o2004i n Shanghai and Shenz hen stock mar kets,t h i s article stud i es accounti ng i n f or m ati on trans parency on the secur-i t i es m arket p s res ources all ocation effi ci ency through bu il d i ng a securi t i es m arket p s resources al l ocati on mode.l W e fi nd there i s a positi ve relati ons h i p bet w een i ndustry p s accoun ti ng i n f or mati on trans parency and resources all ocat i on eff i ci ency i n s ecuri t i es m arke.t In additi on,we als o fi nd t he co m ple m entary m i pact on re-s ources allocati on a mong account i ng i n f or m at i on trans parency,property ri ght and p roduct mar ket p s c ompet i t i on.

Study on the Accounting P roble m s about Anti-Du m ping Lawsuits

Sun F engy ing

In ant i-du mp i ng la w s u i ts,the functi ons of t he Ch i nes e export enterpri ses,i ncl ud i ng early-w arn i ng,ter m i nation of check-up,attestati on,pleadi ng and de-cli ne,are very w eak.O ver a l ong peri od of tm i e,t he rat e f or a good l a w s u i t we gai ned is about30percent w hic h i s f ar lo wer t han t he w orl d average.In order t o change t he cond i t i on,our urgent tas k is to strengthen t hose accounti ng functi ons.Theref ore,W e need t o be c onsci en ti ous and make a good job of basi c account i ng work,f acilitate t he pace of coupli ng i nternat i onal account i n g ru l es and t he constructi on of t he accoun ti ng l a w s u i t mechan i s m f or rei n f orci ng the la wsuit f unct i on of acc ount i ng a nd m ai ntai n i ng Ch i nes e reasonabl e t radi ng ri gh t s a nd i n t erests.

R esearch Proceeding in I PO M echanis m:A Revie w

Yang J ijun et al.

Book-bu il d i ng has beco m em ore and more popular t han t he fi xed price and aucti ons for Initial Pub li c O ff eri ng m echanis m si nce1980s.The reas on f or the above pheno menon is the act i ve advertisi ng by t heU S under w ri ters or t he diff erence i n fi nanci ng effici ency a m ong t he three IP O m echanis m s.The ans w er i s not t o be known ye.t Th i s paper f i rst l y revie ws t he research p roceed i ng i n I PO m echanis m s based on the diff erence i n f i nanci ng efficienc y a mong IP O mec han i s ms,and then proposes t hreew ays f or the f uture res earch i n IP O m echanis m.

Separating and Cooperati n g bet ween G overn m ental F inancial Accounting and

G overn m ental Budget Accounti n g:A Suitable R efor m Path in China

Zhang Q i&Cheng X iaojia

the f unct i ons about budget manage m ent of acc ount i ng syste m.The t hesi s res pect i vel y rest ruct ures t he governmental fi nanci al account i ng syste m and budget accoun-t i ng s yste m based on I PSA S N o24,and c hoos es the accoun ti ng basi s and ref or m object i ve on t he t wo syste ms.

E m 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turn of L isted Co mpanies p Shareholders under D ifferent

Pay m entM ethods in Related-party Stock Transactions:

Evidence fro m China A-shareM arket

Chen Yu et al.

W e d i vi de rel at ed-party stock trans act i ons fro m M ay8,2006t o D ec31,2007i n Chi na A-sharem arket i n t o t w o groups accordi ng t o t heir pay m e n tm ethods, .i e.,us i ng st oc ks is sued through non-pub li c off eri ng and usi ng cas h,and co mpare the ret urn of l i sted co mpan i es.s harehol ders under d iff erent pay m e n t met h-ods.A s for t he ret urn,it i s f ound that duri ng t he[-20,-2]peri od before t rans acti on announce men,t t he cumulati ve abnor mal ret urn of li sted co m pan i es us i ng stocks i ss ued t hrough non-publ i c offeri ng i s f ar l ower t han t hat of li sted co mpan i es us i ng cas h pay m en.t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M ode Based on I T

Wang H ailin

This paper stud i es t he i nternal c ontrol based on Inf or mati on Technol ogy.It anal yz es t he effect of i n f or mati on technol ogy upon i nt ernal con tro,l i dentifies the I T control a nd con trol based on I T,d i scus ses t he advanced fra me w orks and control criteri ons suc h as CO SO i nternal c ontrol i n t egrat ed fra me w ork and ER M fra me w ork, SOX,COB I T,I TI L a nd t he enterpris e i nternal control cri teri ons i n our coun t ry p s.The paper pu ts f or w ard t hat the i nternal control syste m,t he proj ect m i ple menta-t i on of t he i nt ernal control s yst e m and t he eval uati on of t he i nternal control syste m are t hree i ndis cerpt i bl e i n t he i nternal control mode,and a nal yz es the m.

Regulatory Arrange m ent for D isclosure of Fair Value I nfor m ation

Sun L i y ing&Du X ingqiang

Fai r val ue i n f or mati on possess es features of hypot het i cal ness,unreal i z ation,and non-ob j ecti vity.The paper uses t w o ga m e t heory model s t o de monstrate t ha,t i n order t o guaran t ee the deci s i on us ef u l ness of f air value i nf or mation,w e need an effecti ve regul atory arrange men.t The ob j ecti ve of t he regul atory arrange ment is t o guaran t ee t he deci si on us ef u l ness of fai r val ue i nf or mati on by i ncreasi ng t he probab i l i ty of i dent i fyi ng managers p f raud and exercisi ng effect i ve pun i sh m ent agai nst managers p fraud.

The Causes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in China fro m the Net work P erspectiv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ghai and Guangdong

DuanH aiyan&Zhong W eizhou

Bas ed on a t horough st udy on the t heory of co mpany p s i nterlock i ng direct orat es,asw ell as t he real i ty i n Ch i na,w e propose a nd t est s o m e hypot hesi s of the cau-ses of i nterl ocki ng d irect orates,app l yi ng t he s oci al net work anal ys i s and st atisti cal anal ys i s met hods.Firstl y,we fi nd t hat i n the net work of i nterlocki ng direct orates, 66176%of all t he rel ati ons h i p i s due to the i ndependent direct ors p sitti ng on d i f f erent boards concurrently a nd t he local i nterl oc k i ng is much hi gher t han t he non-l ocal i nterl ocki ng It provi des e mp i ri cal support f or/i n t erl ock i ng d i rectorate is a s pati al pheno m e non0.The regres s i on res u lt s s ho w that t he f i r m siz e i s a key factor that i nf l uences the fir m p s net w ork pos i t i on and t h i s f i nd i ng s ho w s t he res ource dependence t heory i s app li ca b l e i n Ch i na.A t t he s a m e tm i e,we f i nd t hat the number of i ndependent direct or has a pos i t i ve i nfluence on the relat i ve poi n t centralit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8606271.html,pared w i th Guangdong,the relat i ve poi nt centralit y of Sha nghai fir ms is si gn if-i cant l y 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8606271.html,pared w it h non-st at e o w ned f i r m s,t he relat i ve po i nt central i ty of st ate-o w ned i s si gn ifi cant l y hi gher.The res ults are very mean i ngful f or the f urther devel opment of i nterlock i ng d i rectorates i n Ch i 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O utlook ofM anage m ent Accounting P ractice D evelop m ent:

The survey on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anage m ent accounting m et hods in China

X iong Yanren&Su W enbing

Bas ed on questi onnai re s u rvey The paper study t he app li cation of s everal advancedm anage m e n t accounti ng met hods s uch as strategi c cost manage m en,t acti vit y based cost i ng,bal anced s corecard,et c.i n Ch i nese fir ms and fi nd t hat t he concep t of t he advanced m anage ment account i n g met hods has been accepted w i dely but the a ppl i cati on i s st ill lm i i ted.

The Empirical Studies on T i m eliness of Annual Report:An Revie w and Outlook

Chen G aocai&Zhou X ianhua

T m i eli ness i s an m i porta n t constrai nt of accoun ti ng i n f or mati on qual i ty s yst e m i n annual reporti ng,es pecially f or decisi on-m aki ng of regu l at ors and i nvestors. Currently,ho w t o su mm ariz e and anal ys i ze t hese e mp i rical stud i esw hile i nvestors p prot ecti on is t hem ai nstrea m bec o m e urgen.t O n the basis of our revi e w s,t h i s pa-perm ade s o m e m i prove men t i n def i niti on,m easure men t and fra m e work,etc.,our work w i l l be helpf u l for related stud i es and regu l ati on i n t he f u t ure.

会计继教(答案) 基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双体系核算的最新政府会计制度解读

2016年会计继教答案基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双体系核算的最新政府会计制度解读 一、单选题 1、下面不属于会计计量属性的是()。 A、历史成本 B、现值 C、公允价值 D、沉没成本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 2、以下属于资产项目的是()。 A、应交增值税 B、流动资产 C、预收账款 D、预计负债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应交增值税、预收账款、预计负债属于负债类科目。 3、商业汇票到期,收回应收票据,以下正确的会计处理是()。 A、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B、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C、借:短期借款 贷:应收票据 D、借:应收账款 贷:应缴财政款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商业汇票到期,银行存款增加,应收票据减少,所以选项A正确。

4、委托加工完成的物品验收入库,应该()记()科目。 A、借;委托加工物资 B、借;库存商品 C、借;加工物品 D、贷;库存商品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委托加工完成的物品验收入库,会计处理是: 借:库存物品(相关明细科目) 贷:加工物品——委托加工物品 5、领用工程物资的会计处理是()。 A、借:其他支出 贷:资金结存 B、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C、借:库存物品 贷:工程物资 D、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领用工程物资的会计处理是: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6、购入物资、设备或服务以及完成工程进度但尚未付款,贷方应计入的科目是()。 A、银行存款 B、应收账款 C、应付账款 D、库存现金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购入物资、设备或服务以及完成工程进度但尚未付款,贷方应计入“应付账款”

《预算会计》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判断题 1、会计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分为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 财政总预算会计两大类。 ( ) 2、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不包括财产物资的核算。 ( ) 3、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各级财政机关。 ( ) 4、行政单位也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 ) 5、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基本相同。 ( ) 6、财政机关经常用现金支付办公用品的零星开支,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也要进行现金的核 算。( ) 7、所有事业单位都是非营利性质的。 ( ) 、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同的是( A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B 及时性原则 2、下列单位不属于事业单位范畴的是( A 气象台 B 林业研究所 C 3、预算会计的基本等式为( )。 A 资产 = 权益 B C 资产 = 负债 + 净权益 D 4、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体系设置的原则为( A 按 经济区域设置 B C 一级政府,一级总预算会计 D 5、我国会计按其适用范围和和核算对象,可分为( A 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 B C 行业会计 D 6、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 A 收付实现 制 B 按历史成本计价 7、总预算会计是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反映和监督( )。 A 省级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会计 B 中央财政会计‘8、凡是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行政主管单位所实行的独立会计核 C 权责发生制原则 D 专款专用原则 )。 出版社 D 福利企业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资产+支出 =负债+净资产 +收入 )。 按管理权限设置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预算会计和行业会计 旅游、房地产会计 ) 按重置成本计价 D 权责发生制 C 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会计 D 总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 )。 算,称为行政( )。 A 二级单位会计 B 三级单位会计 三、 多项选择题 1、预算会计的主体包括( )。 A 各级财政部门 B 各级政府 2、预算会计的组成体系包括( )。 A 财政总预算会计 B 行政单位会计 3、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 )。 C 基层单位会计 D 主管单位会计 C 各类事业单位 D 行政单位 C 事业单位会计 D 农业企业会计 C 三级会计单位 )。 (自治区、直辖市) 基层财政总预 D 四级会计单位 省 D 财政总预算会计 算会计 A 主管会计单位 B 二级会计单位 4、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分级包括( A 中央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B C 市(地、州)财政总预算会计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 本文分析了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和政府会计标准建设做好理论准备。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管理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仍然面临改革的要求,预弇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其名称、目标、基础和核算内容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并且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的习惯做法相差甚远。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 总的说来,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核算内容不完整。会计核算缺乏全面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对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没有进行核算和反映。现行总预

算会计核算制度,只将政府参股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而没有对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部分国有资产状况反映还不全面;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而不能反映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2.核算结果不准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ra,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都实行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存在收支项目不能配比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年终的收支结余,造成各年度之间收支规模波动较大,从而使年终结余不真实,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3.不能为预算改革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零基法”下,一切从零开始,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因此,编制“零基预算”,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的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

预算会计(完整版)

预算会计:是以价值为手段,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对各预算主体活动的财务数据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完整的记录、核算反映、监督控制和分析报告的一种管理活动,以促进国家预算收支计划圆满完成 预算会计的特点:一、预算会计具有非盈利性这是由预算会计主体的性质决定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或利润等价物,而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商品和劳务。2、追求的目标:效率最大化,非利润最大化。3、收费的目的:提高公共商品的使用效率,解决“搭便车”问题。4、衡量业绩的标准:政绩,非经济效益。二、出资者与其所得具有经济上的非对称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金来源方面:预算会计主体的资金大部分靠强制手段获得或靠财政资助。二是出资者不能获得直接对称的经济效益。三、资金用途往往具有限制性预算会计的支出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四、预算和法规具有法定约束性预算会计具有统一性和政策性特点五、以收支及余超为主要核算内容,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和盈亏计算预算会计主体的基本收支一般无直接的配比关系,收支差额不反映经营成果,只反映资金使用的余缺,因此不核算成本;另外,预算会计注重为预算的执行服务,不计算盈亏。 财政总会计系统分五级中央财政总会计省财政总会计市财政总会计县财政总会计乡财政总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系统分三级一级会计单位(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三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另外还存在一种报帐单位 各级总预算会计的原始凭证主要包括: 1.国库报来的“预算收入日报表”.“分成收入计算表”及其附件,如缴款书.收入退还书及更正通知书等。 2.各种拨款和转帐收款凭证,如财政库款拨付的预算拨款凭证“回单”和各种银行汇款通知书“回单”.拨款通知书等。 3.主管部门报来的各种非包干专项拨.款支出报表和基建财务管理部门或经办基本建设支出的专业银行报来的基本建设支出月报。 4.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 财政性存款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所掌管的财政资金。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 国库存款。由于部分预算外资金包括地方财政税费附加和十三项数额较大的政府基金纳入预算作为基金管理,但有较强的专用性,特别是政府性基金,不但都有其专门用途,而且要掌握“先收后用”的原则,其管理要求和原来的预算有所不同,应该避免互相流用。 暂付款(与用款单位之间),资产类科目,核算各级财政部门借给预算单位或其他单位的临时急需款项,

(财务会计)预算会计考核册答案

《预算会计》作业1 -、名词解释 1、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相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2、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 3、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我国各级国家机关以及接受国家预算拨款的单位用来核算,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的会计,称为行政单位会计。 4、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 5、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于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预算会计的组成与分级。 答:(1)我国预算会计的组成:明确预算会计是我国各级事业单位、行政单位、财政机关核算、反映、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行政单位会计是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党派、政协机关核算、反映和监督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专业会计。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资金和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2)我国预算会计的分级:国有事业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分级,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总会计的分级与国家预算管理相适应。中央财政部设立中央总预算会计,省财政局厅,设立省总预算会计,设区的市财政局设立市总预算会计,县财政局设立县总预算会计,乡财政所设立总预算

第二章 政府会计复习思考题(学生 参考答案)

第二章政府会计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政府会计,是指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其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运用活动、财务管理业绩等问题。 2. 预算会计,是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 3.政府财务会计,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 4. 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收付实现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基础。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 5.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6. 预算收入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取得的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 7. 预算支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发生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出。 8. 预算结余是指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年度内预算收入扣除预算支出后的资金余额,以及历年滚存的资金余额。预算结余包括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 9.结余资金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终了,预算收入实际完成数扣除预算支出和结转资金后剩余的资金。 10.结转资金是指预算安排项目的支出年终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因故未执行,

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和趋势

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和趋势 一、改革现状 众所周知,1997 年颁布、1998 年实施的预算会计制度,对生产建设主导型财政而言,无论是会计核算支撑还是预算资金信息的提供,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近年来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制度无论是体系、目标、计量基础,还是核算内容和方法,都暴露出诸多缺陷, 补丁式的修补已不能满足政府会计交易事项核算的需要;所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亦不能满足债券投资者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鉴于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也随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正不断推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分别制订完善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部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次,财政总会计制度已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再次,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层层推进。财政部于20XX 年底启动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选择浙江等11个省份参与试编省级层面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20XX年试编范围扩大到23 个省、直辖市;20XX 年试点延伸至地级市,今年浙江省全省市、县全部纳入试编范围。 二、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 应当说,这一轮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很多,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关于政府会计目标。从原来的主要为管理者服务拓展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和信息有用性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受托责任的提法,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其次,关于计量基础。这次改革在坚持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范围。比如,今年1月1 日起施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其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已经从原来对个别支出事项的修正,扩展到了资产、负债、净资产范围。再次,关于核算体系、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方法。完善了资产、负债要素核算的内容: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纳入核算范围;增加了资产折旧、摊销内容;负债在区分流动、非流动基础上按应缴、应付、往来款项分别完善了会计处理方法;增加了受托代理资产、负债内容。实行基建并账,改变了基建会计信息不在大账反映的状况,体现了单位财务状况的完整性。最后,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根据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目前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年度决算报告,主要提供政府预算收支信息,反映政府受托管理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全文及讲解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全文及讲解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下统称政府会计主体)。 前款所称各部门、各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 军队、已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单位和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不适用本准则。 第三条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第四条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制度等,应当由财政部遵循本准则制定。 第五条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决算报告的目标是向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政府决算报告使用者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府会计主体自身、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下同)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债权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府会计主体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第六条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七条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政府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为前提。 第八条政府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按规定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九条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同时登记外币金额。 第十条政府会计核算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一条政府会计主体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二条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现金流量等。 第十三条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报告使用者决策或者监督、管理的需要相关,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政府会计主体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讲解

《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讲解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 《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不再执行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2. 预算会计中的收入类科目(9个)与原制度的类似,同财务会计中的收入科目(11个)基本对应。增加了()科目。债务预算收入 3. 预算会计的收入共设置了9个会计科目。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的会计科目的是()。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的是()。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5. 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下,2017年11月财政部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自()起施行。2019年1月1日 判断题(共5题) 6. 政府会计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双功能”构成,两者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正确 7. 预算会计中的支出类科目与原制度的类似,同财务会计中的费用类科目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正确 8.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多项会计制度并存、会计政策不一致。()正确 9. 政府财务会计的计量,主要是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正确 10. 财务会计是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信息的会计。()错误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财务会计充实了资产的核算,补充了一些原制度没有的会计科目。其中不 包括()。 自然资源资产 2. 预算会计的收入共设置了9个会计科目。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的会计科目的是()。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3. 财务会计中的收入类科目与原制度的类似,主要对原制度下的“其他收入”科目进行了拆分。其中,单独设置了()科目。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4. 某单位直接支付的财政应返还额度发生下列事项:年末,未完成支付的直接支付额度12500元;下年度,使用上年度直接额度支付款项7500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末的会计处理中,应贷:财政拨款收入 12500 5. 在会计核算层面,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现有政府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实现政府会计的()“双功能”。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 判断题(共5题) 6. 同级财政的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重要)收入来源。拨款方式包括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正确 7. 预算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错误 8. 预算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确认基础,侧重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错误 9. 单位应当按照及时性原则,对本年度发生的各类影响收入(预算收入)和费用(预算支出)的业务进行适度归并和分析,披露将年度预算收入支出表中“本年预算收支差额”调节为年度收入费用表中“本期盈余”的信息。()错误 10. 财务会计是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信息的会计。()错误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 预算会计中的结余类科目与原制度的类似,同财务会计中的净资产(盈余)科目有较大差异。为应用平行记账方法,设计了()科目。资金结存 2. 关于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操作,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财务会计取得时记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记入业务活动费用或单位管理费用等 3. 应付账款核算单位因购买物资、接受服务、开展工程建设等而应付的偿还期

预算会计习题答案(第八版)

预算会计考试时间:16周星期二晚上19;40~21;40. 地点:3-506(三教506教室)。此教室是商学院管辖的,所以教务系统上是查不到的,望各位同学互相告知,恕不另行通知,勿误。 预算会计简答题 一、简述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及特点:P30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1、收入来源多渠道。2、支出使用多用途。3、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收支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4、事业活动与经营活动区别核算,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也分别计算。 二、简述固定资产的标准和分类P68 标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通用设备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1500元以上;二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 分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按其性质和使用情况,一般分为一下六类:(一)房屋和建筑物。(二)专用设备。(三)通用设备,是指事业单位用于业务工作的通用性设备。(四)文物和列品。(五)图书。(六)其他固定资产:如家具、用具、装具和动物植物。 三、财政补助收入的概念及管理要求P116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部门预算和经费申报关系,直接从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其管理要求如下: 1、按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申请取得财政补助收入 2、按规定的用途申请取得和使用财政补助收入 3、事业单位的各项事业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实现统一核算,统筹安排。

四、简述事业支出的概念及管理要求。P139、P147 事业支出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管理要求:1、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数额使用。 2、保证基本支出的需要。 3、严格项目支出的管理。 4、实行综合预算管理方法。 5、划清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线。 五、简述事业单位应缴国库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概念,为什么会产生应缴国库 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P100、101 应缴国库款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应缴入国库的款项(应缴税费除外)。 我国预算资金实行收缴分离的管理办法,即预算资金实行国库统一收付。预算资金直接缴入国库,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直接缴入财政专户。但有时,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收取和上缴之间存在时间差,因此产生了应缴国库负债义务或责任。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应缴入财政专户的款项。 事业单位应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核算按规定应缴入财政专户的款项。 六、简述预算会计的概念及其几个方面的含义。P4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对各级政府预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连续、系统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 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 1、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为预算管理服务,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总要组成部分。 2、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 3、预算会计的客体或者对象,是财政资金、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 4、预算会计是以会计学原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会计,同其他会计一样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方法。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练习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练习 一、判断题 1.国库存款是指各级政府财政存放在中国工商银行的财政预算资金存款。F 2.国库存款是指各级政府财政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库的财政性资金存款。F 3.财政总预算会计在管理国库存款时只能办理转账业务,不能办理提取现金的业务。T 4,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从收入方面讲,是指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人国库存款账户,而不通过有关部门或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收入过渡账户;从支出方面讲,是指所有财政支出直接从国库存款账户支付给货品或劳务提供者,而不通过有关部门或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支出过渡账户。T 5.财政零余额账户不实存财政资金,但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实存财政资金。F 6.其他财政存款不包括预算资金存款。F 7.有价证券是政府持有的资产,而不是政府发生的支出。T 8.与下级往来是指本级财政与下级财政间由于财政体制结算、借给下级财政周转款项等原因而形成的待结算款项。因此,“与下级往来”账户的余额始终在借方。F 二、单选题 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不包括( )。 A.国库存款B.有价证券C.财政专户存款D.其他财政存款 2.国库存款账户与财政零余额账户之间的关系是( )。 A.国库存款账户向财政零余额账户划款 B.财政零余额账户向国库存款账户划款 C.国库存款账户与财政零余额账户之间可以相互划款 D.国库存款账户与财政零余额户之间不可以相互划款 3.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与预算单位自行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之关系是( )。A.两者没有区别B.两者都是实存资金账户 C.两者都不是实存资金账户 D.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不是实存资金账户,预算单位银行存款账户是实存资金账户4.“国库存款”总账科目不开设( )明细科目。 A.一般预算存款B.基金预算存款 C.财政周转金存款D.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款 5.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的国库存款账户( )。 A.只办理转账,不提取现金B.既可办理转账,也可提取现金 C.不办理转账,只提取现金D.不办理转账,也不提取现金 6.用于财政直接支付的账户是( )。 A.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B.国库存款账户 C.特设银行账户D.财政零余额账户 7.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库存款报解整理期内收到属于上年度的一般预算收人时,应当( )。 A.在上年度账上借记“在途款”,贷记“一般预算收入”;同时在新年度账上借记“国库存款”,贷记“在途款” B.在上年度账上借记“国库存款”,贷记“一般预算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政预算会计的衔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政预算会计的衔接 本文立足于实践当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与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脱节问题:透过现象,详细阐述了财政总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以上问题的明确,进一步挖掘出实践当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与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脱节问题存在的原因、带来的不利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与财政总预算会计信息脱节问题的两种思路。 之所以提出这个题目是因为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作为核算财政资金的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具体表现为政府在对公众、人大提供财政会计信息时侧重于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内容,强调按照政府职能进行资金分配的情况,对财政资金具体用途,使用效率很少提及;财政工作审计报告中把财政总预算会计审计与部门预算会计审计人为分割开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审计被局限在对部门经济纪律的审计,很难从财政整体高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自身职能的效能进行综合分析审计;财政部门在具体执行预算过程及年终决算当中也是把财政总预算会计和部门预算会计分开进行核算、填报。不利于两个会计核算系统信息的汇总、对照分析。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关系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设在一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为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两大体系,是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类似组织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及各项业务活动的会计专业,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都属于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会计要素分类和主要账务处理方法相同,会计报表种类及主要项目也相同。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首先在会计主体不同前者的会计主体是一级政府包含有政府所属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后者的主体指具体的各个不同的履行政府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但是两种会计制度又有着诸多联系:首先两者核算对象都是财政资金,但是所核算得资金的所处状态不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预算年度内所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及将所有收入按照不同政府职能在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从同级财政预算年度分配到本单位资金及这部分资金在实现本单位职能过程当中的具体用途耗用和资产负债形成情况及结余情况,由此可见两种会计核算对象有清晰的资金继承关系。基于以上情况两种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当中必然存在互补因素,所以两者从会计核算角度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不能重此轻彼,割裂两者联系。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摘要: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两个重要分支,预算会计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的特点,它以实现公共职能为目的,以公共资产为核算对象,以公共事务为核算依据,以公共业务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企业会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不断加深理解,也使自己对于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内容掌握的更加深刻。 关键词:预算会计、企业会计、特点、区别、比较 一.简述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漫长发展过程。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传统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财务会计包括两大门内,即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和非营利组合财务会计。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企业财务会计,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预算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货币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按其核算、监督的对象及适应范围划分,可分为企业会计(也叫营利性会计)和预算会计(也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体系。预算会计是现代会计中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另一分支,是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各自的业务(服务)活动,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 (2)预算会计的特点 预算会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目标不同:预算会计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营利性。 ②核算内容不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监督一预算为基础,以预算收支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结转主要分录

新政府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结转与预算会计结转常用分录 财务会计结转 一、12月月末结转 1、12月先自动结转—期末收入结转 借: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其他收入 贷:本期盈余 2、12月——期末费用结转 借:本期盈余 贷: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资产处置费用/所得税费用/其他费用 二、财务会计年末结转 1、年末本年盈余结转 贷方余额时借:本期盈余 贷:本年盈余分配 借方余额时:借:本年盈余分配 贷:本期盈余 2、年末净资产结转 借方余额时;借:累计盈余 贷:本年盈余分配/以前年度盈余调整贷方余额时:借:本年盈余分配/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贷:累计盈余

预算会计年末结转 一、财政拨款资金年末结转 1、年末财政拨款预算收入结转 借: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全部余额] 贷:财政拨款结转—本年收支结转 2、年末财政拨款预算支出自动结转 借:财政拨款结转—本年收支结转 贷:行政支出/事业支出/其他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全部余额] 当“财政拨款结转”科目有余额时,要对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尚未完成-------财政拨款结转 已完成有结余-----转入财政拨款结余 例:年末,D项目已完成,结余1万元 借:财政拨款结转—累计结转10000 贷: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转入10000 二、非财政拨款资金年末结转 1、年末非财政拨款专项收入自动结转 借:事业预算收入/上级补助预算收入/附属单位上缴预算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其他预算收入[全部余额] 贷:非财政拨款结转—本年收支结转 2、年末非财政拨款专项支出自动结转 借:非财政拨款结转—本年收支结转 贷:事业支出/其他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全部余额]

政府预算会计

政府预算会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出现了许多弊端,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预算会计改革。 一、改革会计核算基础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几乎全部使用的是单_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无法全面地反映政府债务和资产情况,无法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效果,在该基础上的预算会计忽视年度经济事项的连续性,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利于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容易造成政府机关随意更换固定资产,不利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因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受托责任为目标,对政府会计的改革可以采取分步推进和逐渐扩展相结合的渐进地向强 式改革模式推进。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过程的渐进性,会计基础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仅需要会计科目和报表的修改,还需要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需要逐步创造条件,采用渐进式改革,以利于保证核算的正常秩序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设置

随着我国会计模式逐步向基金会计模式的转变,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要改变目前仅以预算缴拨款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作为确认标准的现状,就要紧密结合我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首先,要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将事业单位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其中继续需要财政拨款、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可逐步并入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其中全面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逐步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另外,我国正在实行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部门预算改革,对我国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所产生的冲击将是革命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将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与收支情况。 其次,今后如果我国政府会计逐步转变为基金会计模式,基金理所当然地就作为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按基金编制财务报表,然后将基金财务报表汇总、合并为政府会计与财务报表,直至将政府单位财务报表汇总、合并为政府财务报告。最后,还应考虑到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体系,如果不纳入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无法反映政府受托管理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将其作为政府财务报告主体,不仅类型多、数量大,而且与其他组成单位差别悬殊,不宜完全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单位,建议可设立国

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目前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是从1998年起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准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人发展,特别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及WTO的加人,它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预算会计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全面。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以及政府的债权、债务、产权,没有完整地纳人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基本建设拨款也没有象其他资金一样编人单位预决算,固定资产使用也不计提折旧。 2、会计核算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的政府债务不能在帐簿和报表中揭示,造成了“隐性负债”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为决策埋下了隐患。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应进循的原则

系统性与连续性相结合。既要全口径反映当年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又要连续完整地反映财务运行的结果。所谓全口径预算管理,从部门来说相当于综合预算,从总预算来说,社会保障预算、基金预算、资本预算都是其主要内容。同时预算会计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制度,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连续运行的财务会计信息。 全面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预算会计在核算范围、科目设置、报表编制等方面,要体现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资料,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立足国情与借鉴吸收相结合。在鸹结和继承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吸收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成果的同时,大胆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会计变革中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科学内容。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预算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经济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加强管理,又要从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出发,简便易行。会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如果基层会计人员不能适应,再先进、科学的制度,也只能束之高阁。 三、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对策

总预算会计练习题及答案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练习题 第一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 第一节财政总预算收入、支出和净资产 1、某市财政2009年3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收到国库报来的一般预算收入日报表,其中,增值税140000元,营业税85000元,企业所得税26000元,城市维护建设税3000元,车船使用税36000元,专项收入5000元。 (2)收到国库报来的一般预算收入日报表,其中,增值税56000元,个人所得税16000元,城市建设维护税-22000元,房产税-38000元,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6000元。 (3)按财政体制结算向所属某未设国库的镇财政拨付一般预算收入资金30000元。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某市财政2009年4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收到国库报来的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其中,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210000元,文教部门基金收入120000元,社会保障基金收入15000元,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22000元。 (2)收到国库报来的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其中,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124000元,农业部门基金收入58000元,文教部门基金收入45000元。 (3)收到上级某省财政拨入的粮食风险基金30000元。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3、某市财政2009年1月至3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收到上级某省财政一般预算补助160000元 (2)收到上级某省财政基金预算补助37000元

(3)收到上级某省财政将原借给市政周转调度的款项95000元转作对市一般预算补助的通知 (4)收到所属某镇财政按财政管理体制要求上解的一般预算收入55000元 (5)在年终结算中按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应收所属某镇财政应解未解款项40000元 (6)为平衡一般预算,从基金预算结余中调入资金65000元 (7)为平衡一般预算,从预算外资金结余中调入资金22000元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4、某市财政2009年4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收到某财政周转金使用单位缴来的资金占用费17000元 (2)收到银行转来的财政周转金存款利息收入8000元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5、某市财政2009年4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根据广播电影电视局开出的“预算经费请拨单”,核准批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104000元,其中,广播电台经费32000元,电视台经费44000元,其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28000元 (2)将上月预拨审计局的审计事业费182000元转列本月支出,其中,审计机构经费54000元,审计业务费102000元,其他审计事业费26000元 (3)根据预算向公安局拨出公检法司经费369000元,其中,公安机关经费150000元,公安业务费134000元,公安特别业务费85000元 (4)收到基建财务处的拨款月报,本月基本建设支出950000元,其中,交通基建支出220000元,文化基建支出240000,教育基建支出280000元,公安基建支出210000元(5)根据预算向某政府机关拨付行政管理费260000元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是什么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是什么 财务会计包括两大门类,即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和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企业财务会计,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指对企业预算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是各部门用来核算、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监督。 1.适用范围不同 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对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所以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而企业会计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业。 2.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 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3.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4.会计等式不同 预算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十支出=负债+净资产十收入。企业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

5.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具有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一般 与投资基金相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方法;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 ACCA在国内被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是全球权威的财会金融领域的证书之一,更是国际认可范围高的财务人员资格证书。 ACCA当中的Chartered全称为RoyalCharter,指的是其会员得到英国皇室授予皇家特许 名衔,这个只有部分顶尖的组织和机构才会被授予;Certified为注册之意,指的是其会员行使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权益(所以鉴定一张证书是否是一张高含金量的证书,比较简单 的方法就是看证书的全称当中是否有任何一个“C”)。 ACCA在国内被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 ACCA会员在英国是被立法许可从事审计、投资顾问和破产执行的工作(英国仅有四家)。ACCA会员资格得到欧盟立法以及许多国家公司法的承认。1999年2月联合国通过了以ACCA课程大纲为蓝本的《职业会计师专业教育国际大纲》,该大纲将作为世界各地职业会计师考试课程设置的一个衡量基准。 ACCA所使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IFRS,目前有全球有8500家认可ACCA的雇主企业,国内 已超过800+家。由此可见对于财经类的资格证书,ACCA是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证书之一。 ACCA资格被认为是"国际财会界的通行证" ACCA自1988年进入中国以来,经历20余年快速发展,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23000名会员(大陆只有6000名,大部分在香港)及48000名学员,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澳门设有共7个办事处。 ACCA为全世界有志投身于财务、会计以及管理领域的专才提供首选的资格认证,一贯坚持最高的标准,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监管能力,并秉承为公众利益服务 的原则。 面向国际的"职场黄金文凭" ACCA专业资格考试是权威的国际认证资格考试。伴随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在中国持有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资格证书象征着无与伦比的国际财经职业地位和广阔的职业发展机遇。 目前ACCA会员主要就业方向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 等大型国际国内金融机构;阿里巴巴、通用电气、壳牌和联合利华等大型企业;和以"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国际财务金融服务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