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富有工程意识、求实与创新精神,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材料成形工艺分析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材料性能及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的能力,擅长模具设计制造与材料成型生产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模具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的模具工程师。

二、培养标准

依据专业学校培养标准,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1.基础理论

毕业生应具备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数控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与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知识:(1)具有较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良好的计算机、外语运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

(2)具有本专业领域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电工电子、控制技术等专业工程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材料成形加工与模具设计制造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4)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与本专业的关系,具有较宽阔的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专业能力

本专业学生在材料加工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生产调试与维修以及模具成本核算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应初步具备解决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的专业能力包括:

(1)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电工电子与数控技术、材料成型设备与模具制造设备等方面工程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2)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材料性能检测与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及相关分析检测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3)塑料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塑料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

(4)冲压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冲压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

(5)锻造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锻造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

(6)模具制造技术与工艺方案的制订及模具成型加工设备的选择;

(7)模具数字化设计、工艺分析、制造能力;

(8)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

(9)模具生产调试及维修工艺的制订;

(10)模具成本核算与生产管理;

3.综合素质

本专业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应具有胜任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管理等岗位所需的必要综合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1)思想品德、法律与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

(2)科技文献检索与查询能力;

(3)终生学习的能力;

(4)书面表达、口头交流和多媒体交流能力;

(5)外语交流能力;

(6)人文素养、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

(7)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8)质量意识和低碳、环保意识;

(9)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

三、基本学制

四年。

四、培养模式

依据机械、材料行业对本专业现场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附件1),实施公共教育+专业教育、校内教学+企业实践二个二段式(1+2+0.5+0.5)培养模式,即:一年级为公共教育,二、三年级为专业教育,前三年主要在校内培养,四年级在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五、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所面向机械、材料行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在材料成型加工、模具结构设计及制造等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围绕每个领域的要求,依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按照公共基础模块、模具工程基础模块、模具工程材料模块、冲压模具设计模块、塑料模具设计模块、锻造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模具数字化CAX模块、专业与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培养模块等11个模块进行划分。具体的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1.主要课程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基础、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工艺学、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冷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CAD/CAM技术、材料成型CAE技术及应用。

2.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

教学目的: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全面发展,通过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社科与科学素养。

模块构成:政治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所有“两课”教育;工科学生必备的数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及物理实验;英语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体育等。

整合内容:将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进行适当整合,强化学生应用英语能力训练,除对学生英语等级的要求外,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1~4学期

校内培养图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

(2)模具工程基础模块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工程制图、机械设计与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

模块构成: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检测技术与数据处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金工实习等。

(3)模具工程材料模块

教学目的: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熟悉铸造和焊接等材料成形基本方法,了解模具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模具零件表面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及工程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块构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成形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与环境、材料信息资源检索。

整合内容:《材料成形基础》要以铸造和焊接为主线,选择企业应用实例进行讲解,条件许可的情况可以采用“课堂讲座+车间现场教学”的授课模式,增强课程的工程实践性。

(4)塑料模具设计模块

教学目的:掌握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热力学性能和流变学性质及熔体在成型过程中流动状态与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熟悉常用塑料的成型工艺特性及不同成型方法的成型原理和工艺特点,掌握各类塑料成型模具的结构特点、成型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各种机构和系统的设计方法。

模块构成:高分子材料概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

(5)冲压模具设计模块

教学目的:掌握冲压工艺的理论基础、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冲压工艺制订与模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典型冲压模具的结构,具备对中等复杂冲压件进行成形工艺制订和模具设计的能力。

模块构成: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大型覆盖件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

整合内容: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整合精密冲裁工艺及相关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中的设计选题以企业典型实例为对象,增加题目的工程背景。

(6)锻造模具设计模块

教学目的:掌握热锻、温锻和冷锻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锻造工艺设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不同锻造模具的结构设计等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模块构成:金属塑性成形原理、锻造工艺学、冷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

整合内容:在原有锻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新增《锻造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本环节要求学生针对典型模锻零件,分析成型工艺,完成锻模设计,强化锻造实践环节。

(7)模具制造模块

教学目的:了解模具制造的基本特点,掌握模具的机械加工方法和工艺、特种加工方法及设备,了解模具的现代加工方法,掌握常用模具的装配工艺过程,熟悉模具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模块构成:数控技术、数控实习、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制造基础、模具综合实验周。

整合内容:将《模具综合实验周》由目前的模具拆装、测绘等内容扩展为针对典型模具零件,完成加工工艺的制订、加工工艺卡的填写,并分组对模具零件进行简单加工。在内容上注意把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加工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使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8)模具数字化CAX模块

教学目的:掌握CAD/CAPP/CAE/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成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模具CAD/CAM的初步知识,为进一步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模具CAD的基本原理、模具三维数字化造型、材料成型CAE模拟分析、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内容环节。

模块构成:CAD/CAM技术、材料成型CAE技术及应用、CAPP概论、逆向工程。

整合内容:将传统的《CAD/CAM技术》课程与《材料成型CAE技术及应用》内容整合,使得CAD/CAE/CAM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体系上更加完

整科学,强化工程实践训练的针对性。

(9)专业与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文学类、艺术类、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材料成型领域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模块构成:公共素质类拓展课程包含文学类、艺术类、社科类、经管类选修课程及创业与创新教育;专业素质拓展安排了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材料表面工程、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以体现对核心专业能力的支撑和拓展。

(10)校企联合培养模块

教学目的: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将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并加以运用。培养学生具有现场工程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生产现场分析、解决本专业方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块构成:企业认识实习、企业专业实习、企业毕业设计。

(11)综合能力课外培养模块

教学目的: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培养,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我学习、团队合作以及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模块构成: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创新项目、教师科研、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等。

3.理论课程体系鱼骨架图

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鱼骨图如图2所示。

图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8

六、实践教学体系

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在上述模块中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除常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外,设置了一些工程实践综合实训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数控实习、模具综合实验周、模具工程师综合能力实训、模具数字化(CAD/CAE/CAM)设计实训以及冲压、塑料和锻造模具的企业认识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企业毕业设计等。

1.实践教学体系鱼骨架图

图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10

2.系列化项目教学进程安排表

七、综合素质培养

1.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依据《南京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定(试行)【南工教字(2005)6号】》规定,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学分的获得作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查条件之一,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学分。

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学程的始终,通过校内外教学与培养活动有机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必备的现场工程师素质。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如图4所示。

(1)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课内必修课和文学类、艺术类和社科类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律与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

(2)通过计算机、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多媒体交流能力;

(3)通过专业教育模块内的实践环节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能力;

(4)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口头交流能力;科技文献检索与查询能力;

(5)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各个级别的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低碳、环保意识以及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

(6)通过专业岗位技能认证培训,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职业技能证

书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和学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图4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2.专业技能认证

利用材料工程学院及学校与众多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共建的工程中心、培训基地、共建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将专业技能认证与科技竞赛作为两项重要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手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可参加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项目如下表所示: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推荐专业技能证书(资质)表

3.科技活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可选择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具创新设计大赛、材料回收再生及利用大赛、AutoCAD 创意设计大赛、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竞赛、力学竞赛、数控技能大赛、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大学生英语口译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

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可选择的校外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力学竞赛、省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江苏省预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

八、企业培养方案

本专业学生的企业培养拟在南京康尼精密锻造有限公司、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南京力聚精密锻造有限公司、南京利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南汽模具装备

有限公司、南京金城塑胶有限公司、昆山华英精密模具工业有限公司、无锡曙光模具有限公司、昆山华富电子有限公司、苏州永儒塑胶有限公司等公司完成。企业培养分为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承担,企业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和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1.学习目的

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培养现场工程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意识,强化学生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生产现场分析、解决本专业方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能够将学校培养的专业理论与工程能力在企业中加以实际应用和实践。

在强化材料成型加工技术领域现场工程师必须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技术现状,体验企业相关的文化,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培养质量、环保、市场和价值效益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时间安排

总体时间安排:企业培养的总时间为一学年,分为0.5+0.5两个阶段,即企业认识实习与企业专业实习(0.5)和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0.5)三个部分。企业培养具体安排如下:

3.具体方案

企业阶段培养具体方案见附件2。

九、毕业条件

修满190学分,成绩合格;综合素质不得低于10学分。

附件:

1、能力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企业阶段培养计划

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教学进程计划表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资料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 2010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 础理论、实验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为特色,能在炼油、化工、能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化工过程软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物理化学、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本专业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实验班学生培养注重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通用过程工程为主线培养,营造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4)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大学物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程序设计语言(C)、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制工程。 四、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面向工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遵循“三创”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引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三创”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总体思路 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密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目标定位 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现“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本科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性,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优异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参与专业 武汉大学主要是在水利电力类、测绘科技类、电子信息类、动力机械类、土建资环类等工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为辅。201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发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武汉大学共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与水利部联合共建。 (五)培养层次 在水利电力类、测绘科技类、电子信息类、动力机械类、土建资环类等工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为辅。 (六)学生情况 本科层次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从高考招生或在校生中选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样本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 案 1 2020年4月19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1. 专业基本情况 (2)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5) 3.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6) 4. 培养方案 (7) 4.1 本科阶段 (7) 5.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7) 5.1 校内学习阶段 (18) 5.2 企业学习阶段 (20) 5.3 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工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工程教育理论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9) 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36) 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9) 2 2020年4月19日

1. 专业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开办的最早专业院系之一,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办和建设能够追溯到1979年,是国内较早创办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迄今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方向研究生,1992年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获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授予权,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正在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当前已经过第一轮评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授予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品牌专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已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 坚持计算机专业特色教育方向,要根据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特点决定,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与其它学科交叉多、应用面 3 2020年4月19日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试行

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 (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

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为: 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以矩阵表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根据专业培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调整。贯彻“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设计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南昌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报告 南昌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我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我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优势,我校先后召开了校长办公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相关工科学院“卓越计划”专题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共商大计。目前,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正稳步进行,进展顺利。主要做法有: 一、召开各类研讨会 为了实施好“卓越计划”,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及专家组先后多次到学院调研专业情况和教学情况。9月27日,分管副校长带领教务处有关人员到机电学院调研实践教学情况,明确指示要抓好有利时机,利用专业优势,切实加强与省内知名汽车企业(江玲)友好合作,加快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为“卓越计划”打好坚实基础。10月17日,学校邀请了工科学院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代表召开了南昌大学“卓越计划”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校企双方要乘“卓越计划”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合作,做到合作双赢。同时,也只有做到合作双赢,“卓越计划”才能顺利实施。11月15日,分管副校长带领专家组和其它申报“卓越计划”的负责人,来到机电学院检查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整体建设情况。在听取和研讨了专业建设问题后,要求申报单位抓紧时间,针对各自专业在实施该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加快建设,特别是合作企业的选定和培养基地建设要尽快落实。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东华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Ⅰ培养目标 遵循立足专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培养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相关专业学科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通信行业、政府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3G及各类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人才。 Ⅱ培养标准 一、具备运用通信3G工程师所必需的工程技术及专业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1.1具备较扎实的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以及从事通信工程项目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 1.1.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1.1.2 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建立通信系统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的基本能力; 1.1.3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1.1.4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1.2具备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解决通信系统工程实现过程中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分析与解决故障的基本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

2011年5月 目录 一、前言 (2) 二、指导思想 (3) 三、培养目标 (3) 四、培养体系 (4) 1、试点范围与规模 (4) 2、选拔方式 (5) 3、培养模式 (5) 4、竞争机制 (6) 5、专业培养 (6) 6、学生管理 (6) 7、学籍管理 (6) 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7) 1、培养目标和要求 (7) 2、教学计划 (7) 3、课程体系 (7) 4、教学模式 (8) 5、实践环节 (8) 6、考核方式 (9)

六、校企合作模式 (9) 七、组织管理体系 (10) 1、组织结构 (10) 2、经费保障 (11) 3、资源保障 (11) 4、教学管理 (11) 5、师资队伍建设 (12) 八、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12) 一、前言 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高教信息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2011年专辑(总第36期) 主办:广西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1月18日 目录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介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点解读 (5) ●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 (9) 主编:秦福利责任编辑:张玉凤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简要概况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启动会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培养特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期限 “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方案 (080801) 一、专业介绍 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并在2013年10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拥有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基础理论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立足于河北省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工程实践,形成了培养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相关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三个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四个层次(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基础、工程应用和扩展专题讲座)为主的分层式、模块化课程群。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学科平台。 自动化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仪表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自动化包括了许多学科,其基础是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该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能在在自动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设备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期待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从事自动化相关领域工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熟悉自动化领域相关的技术技能,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和测试能力; 4.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交流、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能够在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从事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有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要求 注重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联合实践训练,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10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自动化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和管理知识; 3.具有运用自动化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掌握自动化工程专业的理

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工科生实践能力不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2010年10月30日 作者:杨晨光张宝敏来源:中国教育报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比20年前要差。”日前,在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工科教授们这样说。 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对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来说,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现象】 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谈到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很担忧。他调查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丰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是,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数量不等于质量,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问题。”查建中坦言,“没有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更没有对教师职位明确提出工程师资质的要求,教工程专业的人不是工程师,这样的师资如何能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对策】 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 记者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采访时,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蒋毅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曾经作过调研,近5年到学校任教的几百名青年教师中,80%左右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于是,我们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加入工程教育环节,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今年年初,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教师刘军华被派到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上班”,有课时就回学校上课,没课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里做项目。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刘军华发现自己给学生讲实验课时不再照本宣科,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都是信手拈来。“我举的例子都是我做的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得特别紧密,比如电路设计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可能

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生培养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保障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北京科技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第一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由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第二条 秉承我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办学传统,以“实践和创新”为特色,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满足国家钢铁工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 第三条 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实践潜能与兴趣,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专业范围与规模 第四条 首批选择冶金工程专业的钢铁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冶金机械、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采矿工程四个专业方向,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钢铁冶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冶金机械三个专业方向每年分别招生60人,采矿工程专业方向每年招生20人。在培养机制体制成熟后,逐步扩大专业范围和学生规模。 三、培养模式 第五条 培养模式由本科生教育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组成。采用“2+2+2.5”的分段统筹培养方式,根据“卓越计划”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培养。 第六条 本科生教育阶段,学生第1-2学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工程基础教育;第3-4学年,主要进行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第8学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以企业项目为背景的本科毕业设计(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及我校实施计划的阶段进展 背景资料:工程教育学系基本架构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教育学系成立于2009年10月23日,是学校负责工程教育学研究、工程教育管理与实践、工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专门机构。将以“全过程、全包容、全民性”的全面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突出过程工程特色,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开展前瞻性高等工程教育学研究,服务学校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发展大局。 工程教育学系、理工优秀生部和高等教育研究所三位一体,主要负责:高等工程教育学研究、工程文化普及;优秀生(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化工高等教育》等杂志编辑、出版以及工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其组织架构如下图(图1): (图1) 第一部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 (一)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工程教育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在校生达到773.3万,占高校在

校生总规模的36%,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工程学科本专科毕业生总量及其占全部本专科毕业生的比例均位居世界各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要依靠工程技术,其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还存在三个“滞后”和三个“不适应”,即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于办学规模扩张,教学设备水平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封闭培养环境与应用型人才成长不适应,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瓶颈。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在1999年到2003年的参评国家中,中国内地年年排列倒数第一。尽管2004年后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现有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深远意义及其紧迫性对于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国际工程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共识。首先,工程师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解决全球所共同面临的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类生活和健康等问题做出贡献。其次,需要加强对工程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通过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使之具备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同样不能或缺的还包括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由于我国工程教育量大面广,而且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将事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乃至整个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为此,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工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提出了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作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2012级自动化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门类:工学专业代码: 080602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制:四年制定日期: 2012年10月 一. 培养目标 通过参及实践课程、企业工程项目和各类交流项目,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掌握各种现代自动化系统监测、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在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 二. 培养标准 本培养标准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自动化类卓越工程师的行业标准,结合电气、计算机、信息等技术飞速发展的需求,体现东南大学自动化学科特色,制定的培养自动化类高层次、高素质、宽口径、设计型、研究型工程师的培养方案。相对于行业标准,加强了软件设计、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工程设计、工程伦理等方面的要求。 本培养标准如下: 1、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及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1.1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3) 1.1.1工程科学以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包括数学、模拟、仿真和测试及试验的应用。 1.1.2 工程技术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原理性知识的掌握及探究,并侧重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1.3 自动化基础知识:掌握自动化基本元件、控制理论基础、控制工程初步设计方法。 1.1.4人文科学: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知识。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技术交流。 1.2掌握扎实的自动化工程理论及技术,了解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及设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 2010级培养方案 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 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 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 实际工作能力; (8) 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大学物理、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 学、程序设计语言(C)、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 制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基础理论、实验技能 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 特色,能在炼油、化 化工过程软件开发、 、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 工、能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 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 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 计的能力,以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为 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 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 物理化学、单元操 作、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理 程实践、计算机应 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 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实验班学生 油和天然气加工 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两个方面 计 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 论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 。本专业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 培养注重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特 的均衡发展,并以通用过程工程为 营造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毕业生应获得 以下几方面的知 识和能力: 科, 别是石 主线培养, (1)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2) 掌握化学工程、化学 (3) 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 (4) (5) 具有对新产品、新工 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 、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 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 、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知识; 法; 计的初步能力; 方针、政策和法规; (6)

燕山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燕山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我校自成为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的试点学校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列入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并以我校多年积淀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及行业和社会影响为基础,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首批试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三个专业(已有09级、10级、11级、12级四届学生),第二批增设了生物工程和车辆工程两个专业(仅有2012级一届学生)。这五个专业都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特色较鲜明、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与行业联系紧密,在国家、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均有立项。 此外,我校还获批了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层次,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和车辆工程等4个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卓越计划”实施专业。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以相关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生培养为基础,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与相关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有机融合。经过两年多来的发展,现共有408名本科生和445名研究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 二、组织管理 在2010年初的处级岗位设置中,我校专门成立处级单位——教学质量与评估办公室,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由教务处副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尔后,学校又分别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相关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解决推进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

关于修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我司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安排,拟在2009年12月上旬召开有关高校参加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请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并准备提交第二次研讨会交流,现将修改意见通知如下: 1.至少补充一个专业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参会高校应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拟订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2.补充学校培养标准。参会高校至少应拟订一个专业的本科阶段学校培养标准初稿,并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 为便于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提供附件材料请高校参考。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提出高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示意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方式和详细程度,以及能力要求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的表述

方式。参会高校应参照这个格式,但可以采用不同的能力体系。附件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是引导性的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国家通用标准。附件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是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学校培养标准。附件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是对关键问题的说明。 请参会高校在12月7日8:00前,将修改后的完整方案发到高教司理工处。联系人:都昌满,侯永峰,电话:,邮件地址:。收到邮件请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有问题请尽可能通过电子邮件反馈,或通过QQ(15308239)联系。 有关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的正式通知将于近期发出。 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 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 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讨论稿) 理工处 二OO年十一月二十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2013年1月28日 2011年9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列入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2012年2月我校通信工程、信息安全2个本科专业被批准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正式启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一年来,学校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要求,稳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总体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并创建具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定位 我校着力实施“卓越计划”,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和工程教育模式,创建在省属高校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2011年起,每年组织工科专业申报“卓越计划”,从点到面,面上逐渐推开,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所有工科专业都申报“卓越计划”,到“十二五”末参与

“卓越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人数达到30%。” (三)参与专业、培养层次、学生情况 目前我校参与“卓越计划”项目的是本科生层次的通信工程和信息安全两个专业学生,通信工程专业80人,信息安全专业40人,总共有120人参与。 2012年1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软件工程作为校级“卓越计划”项目实施。2012年8月,我校组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4个专业,申报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正在教育部的审批过程中。 二、组织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建立了校院两级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办公室等机构,每个机构职责明确,从组织架构上形成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有力保证。详见附件2。 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专家组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详见附件7。 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做好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流、教研立项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 三、政策措施 (一)学校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 1.经费保障。学校给予每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每年2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对参与“卓越计划”工作的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给以额外的工作量补贴。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总1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 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 (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为: 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名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名单 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汕头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昌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长安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海大学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江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江苏大学郑州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燕山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北京建筑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苏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扬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华北科技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昌工程学院防灾科技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淮阴工学院青岛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常州工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烟台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常熟理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济南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东北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温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南工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