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教学设计

《说和做》教学设计
《说和做》教学设计

领略名人风范掌握写作技法——《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

赵健汝

教学设想: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部编本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

解读单元导语,从内容编排来看,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人物故事,感受风采品质。就学习方法而言,以精读为主。要求学生通览全篇,了解大意。进而字斟句酌,揣摩含义,品味妙处。结合人物生平、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思想感情。

分析单元体系,写作部分以“写出人物精神”为主题,明确了抓住典型细节、借助写作手法、运用语言概括为指导重点。

细读教材文本,诗人臧克家以精致凝炼的语言,以清晰明了的结构,把握选材的角度,明确叙事的侧重,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在“说和做”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了解部编本新材的编写说明,语文教学应突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要侧重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巧妙链接。于课堂而言,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教”,亦或“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本课的教学,以“领略名人风范、掌握写作技法”为教学主题,运用“板块式思路”,通过“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地了解人物。通过多形式的朗读,进行多角度的品析。在“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过程中,感受诗意的语言之美,领略独特的人性光辉。

依据部编本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即阅读“双线组元”和写作“一课一得”。试以本课为例,立足于课堂阅读,延伸至写作教学,有效地实现语文课堂中的“读写配合”。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脉络,品析关键语句,领略名人风范,掌握写作技法;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脉络,品析关键语句;

教学难点:

领略名人风范,掌握写作技法;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法:

导读激思

学法:

精读品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助读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重点字词)

一、引入:

激趣导入,创设轻松氛围;

初读课题,了解相关知识;

了解人物: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了解作者: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了解背景。

了解文体。

二、解读文题,感知文意

师生互动,归纳明确:文章记述闻一多先生的说话和做事。

三、速读全文,理清脉络

问题设计: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

分析明确,文段作用:过渡,第7段承上总结,第8段启下引领。

四、品读语段,领悟精神

齐读1、2段,品析作为学者“说”的话:

预设:运用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人原则与处世态度。

自读3-6段,概括作为学者“做”的事:

预设:编著三本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思考探究:作者在叙述时如何安排详略?

明确:《唐诗杂论》详写,《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

品析语句,感悟精神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师生互动,归纳小结

自读9-18读,互动交流

品读作为革命家“说”的话: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概括作为革命家“做”的事:

预设:起稿传单、大骂特务、游行示威。

分读语句,感悟精神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师生互动,明确写法

板书:叙议结合

师生互动,归纳小结

齐读19、20段,感受作者的高度评价:

板书: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战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延读拓展,感受情怀

师生互动,诵读《一句话》;

课外延伸,自读《最后一次讲演》。

六、小结

教师总结,明确课堂收获。

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详略得当卓越的学者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叙议结合大勇的革命战士

设计感言:

本课教学,以“朗读品析”为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朗读中领略名人风范,指导学生在品析中掌握写作技法。

对于文章的解读,由开头的两段为切入点,以结尾的两段为收束点。走进文本,深入体会。对话文本,深刻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贯穿“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扎实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多角度的品析”。希望通过教师的引领指导,启发学生的理解表达。使学生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精彩解读,也使学生能够“心有所感、口有所言”的尽情抒发。

愿语文教学的课堂实施,能够突现高效的理念,能够达到终极的目标。

(完整版)2.《说和做》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 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 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 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 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2.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组 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二、由视频引入本课。预习检测 赫然h e 函寄h an 漂白pi ① 衰微shu ai 钻探zu an 锲而不舍 qi e 兀兀穷年 w u 警报迭起 迥乎不同ji eng 慷慨淋漓k 召 气冲斗牛d cu 无暇 目不窥园ku 1 仰之弥高 mi 炯炯目光ji eng 沥尽心 血I i 2、解释下列词语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地壳 qi a o 校补 ji ao 卓越 zhu o 深宵 xi ao di e 潜心贯注 qi an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顾及xi a

(完整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 的高尚形象。 2、对比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思想行动上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 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思想行动上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2、感悟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讲授法 3、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问题2 写闻先生作为学者的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详略怎样安排的? (二)授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问题1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 (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问题2 说的目的是什么? (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问题3 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那些事情? 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③参加示威游行 2、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片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赏评闻一多 教师:我们学完了课文,我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闻一多先生的具体形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用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的学者,我从文中________中品读出来和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的革命家,我从文中哪个事件中概括出来的? 1、闻一多是一个“珍惜时间”“废寝忘食”的学者,我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中品读出来的。 2、闻一多是一个“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者,我从“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中体会出来的。 师:引用了孔子的弟子颜渊赞美孔子之道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思是:

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

教学设计说课稿 《护士人文修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说 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护士人文修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次设计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一:教学分析 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人际关系学应用于护理学科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合格护士必备的人文素质。它是提高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一)学情分析 1.该课程教学对象为护理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均为女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我院,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善于模仿,喜欢上网,喜欢参与性学习,但学习持续性不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他们刚刚接触医学知识,对职业岗位没有概念;有很强的同情心、爱心,这些都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参考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护士人文修养》,主编:史瑞芬。教学资源主要是学院优质资源教学平台、学院思政网站、学院数字图书馆、科学文库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选自护理专业《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参考了高职高专护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区护理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现有设备优势,将该教材分为八章,本次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绪论部分:人文为护理注入灵魂,要求学生了解及掌握人文、人文修养、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当前的人文忧患状况,医学人文缺失的原因;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及护士人文修养的内涵。...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人文修养的内容,熟悉护士应有的人文修养。 能力目标:学习及掌握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掌握人文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自觉运用将人文关怀精神指导护理实践。...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解释人文修养的有关概念,理解护理学的人文内核;难点是确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和态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汨罗市白水中学:吴定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我零零总总执教过十几次。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件设计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是怎样施教的。 一、教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只有一千多字,但所选事例典型,语言诗化,抒情性的议论也洽到好处,使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文章结构严谨,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作者以议论结构文章,前后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形成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此文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是学习写作的好范文。 二、目标 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4、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对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文言词语的准确把握。 四、教法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 1、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教师适当点拔,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体会“做”的最最重要性。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法 我们学校正在学习杜郎口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大都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文章主旨明了,而部分字词一定让学生学扎实,这一环节可留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闻一多的说和做》优秀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3、分组讨论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

(完整版)说和做教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或者以《七子之歌》作为引子导入。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诗集: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课稿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中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恰当方式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学生对当时的背景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 1、采用猜谜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特定氛围。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二)教学媒体: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第二课 《说和做 》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 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 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 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 课时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 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 1/ 12

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 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 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 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3 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 作品。 代表诗作有《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 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 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 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 区。

(完整版)《说和做》教案设计

<<说和做>>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抓住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掌握从生活中走进课堂,从课堂上步入生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把握人物品德境界,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感受名人的形象和精神。 五。课前准备: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六.引导研读策略: 【环节一】新课导入: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让学生发挥想像,从外表上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知人知面不知心,单从外貌我们很难评价一个人的品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真正领略一下闻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环节二】整体感悟:先跳读积累: 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方法点拨:可从文章主题、结构、内容及语言等方面入手)。 再来整体感悟: 1、指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让学生说预习课文后,认为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了哪些事情? (,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读议,逐渐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特色。) 3、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4、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以下四个问题:。 ①从全文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分界线在哪?(注意提示: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②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先生,作者各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可让学生到讲台表演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

《杨氏之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 本单元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选编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读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是一篇精读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个九岁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初学文言文,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难,这节课的关键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习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写梁、惠、诣、乃、曰、禽6个生字,会认惠、曰、禽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应对语言的巧妙。(难点)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设计:(综合上述,本节课主要选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文白对读法 2、朗读品悟法 3、情境教学法 四、创新点:(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读”更为重要。所以,本课教学的创新点是:) 以“读”为核心,搭建文言文教学基本框架。,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激趣引入—破题意,文白对读——识文言,断句细读——读明白,品读感悟——读出妙,情境表演——趣中诵,迁移运用——思未止”。

《说和做》说课稿精编版

《说和做》说课稿 单位:新开口初中姓名:蔡文书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说和做》。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和作用 《说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本单元主人公都是历史上杰出人物,他们事迹感人。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闻一多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本篇围绕着“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最后指出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悟文意。 (2)过程与方法 熟读精思,自主阅读,合作探讨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闻一多“说和做”的特点,品读闻一多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叙述过程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佳,在阅读实践方面能力欠佳,不会钻研文本,对于思想感情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并及时引导。 2、说教法 本篇课文教学要以阅读教学为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因此教法设计如下: (1)采用朗读、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锻炼学生阅读能力(2)设计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恰当运用板书、多媒体,帮助教学 3、说学法 阅读是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按照“熟读精思”方法,让学生反复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读与品完美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西南联大的建校、发展历史,引出主人公闻一多,闻一多曾在西南联大教书,由此导入新课。

说和做教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一、课标相关要求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二、教材分析 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 ,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四、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执教人: 一、教材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是一首融儿童情趣的儿歌,共有十行诗句,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儿歌内容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文字生动充满儿童情趣。儿歌先讲一群小画家来到了雪地里;然后讲这群小画家画的什么画,并称赞小画家的本领大;最后写青蛙在冬天冬眠,没有来到雪地上画画。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喜欢下雪,喜欢玩雪,因此在学习中应利用电教媒体力求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自主识记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会写“几用”。 2、学习儿歌,轻中度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并能流利的朗读儿歌。 3、通过学习观察四种小动物的脚印,培养学生分辨相似图形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 2、用连线、贴图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马、小狗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能将不同的脚印图片贴到对应的小动物身后。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冬天吗?冬天是个魔术师,它一吹,满天就飘起了雪花,数不清的雪花从空中飘下来,你们喜欢吗?(播放课件) 2、师:在这么高兴的日子里,有一群小动物听到小朋友的喊声也来到了这里,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看拼音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3、生开火车读。 (三)学习新知 1、师:他们呀可是一群了不起的小画家呢,谁能把这个句子念给大家听一听?轻带中重度学生读句子(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晶莹、洁白的雪落在小动物的家门口,小动物们多么开心、高兴,站在小动物的角度引导学生朗读;我们看到这么美的雪从空中飘落下来,情不自禁地喊着——联系生活,让学生读出高兴、惊喜、兴奋。 3、师:既然是小画家们来了,那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在雪地里都画了什么?(播放课件)讲解四幅画,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种脚印的形状。(在小动物图片后,板贴四种小脚印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读出完整的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仅了解小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和脚印的美丽可爱,而且能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情趣。) (四)巩固新知 1、看图连线: 师:同学们,我们就和小画家们一起来找一找它们的作品,看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播放课件)学生边看图边连线。 2、师:现在我们用学过的知识为小画家们编一首小儿歌,来看大屏幕。 儿歌: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说和做》说课

《说和做》说课 ?崔明强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 ?收藏文章 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和做》 一、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引导学生从朗读和揣摩语言入手,体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目的,既是本课文本材料的需要,也是在本单元总体目标之下的进一步目标呈现。因而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两点: (一)能够抓住重要词句,字斟句酌,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生动而大写的人。 二、本课重点、难点的预设 本课的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的不同之处,深入学习其品格和精神。 本课的学习难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音乐美的语言。 三、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来读懂读透文章。教无定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只要是重视了语文听、说、读、写这四味,就是一堂有浓郁“语文味”的好课。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学习本课时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并将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揣摩。教师设计“主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于文中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的语句则用变形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上可安排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通过略读,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文章选材精当的特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揣摩,通过朗读、变形、比较等方法,充分感受文章诗化的语言魅力。 六、本课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前要让学生搜集有关臧克家和闻一多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二)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激发兴趣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三)检查预习,学生分三组介绍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作为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时蓄髯明志。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资料

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2说和做》教学设计

《2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文中典型事例,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快速把握文意,学 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重要语句,揣摩其含 义及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教师语言: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寻找答案。 7解说和做的特点 教师语言:速读课文,圈画文中表明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语句,看看他的说和做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圈画文中标明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语句,了解闻一多说和做的特 点。

预设: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勒兑"了 ,跟S的是愀"。这不再是愀了再说"或胸了也不一定说" 了。他乍兑"了就做"。 点拔:闻一多说和做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再读课文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咒兑〃与胸〃 ? 明确:文童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教师语言:文童围绕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活动: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语言:闻一多作为诗人和学者这两个时期鋭"和W 的表现是否矛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预设:不矛盾。闻一多先生不管是做"了再乍兑"做"了不乍兑"还是 "说"了就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的,他的爰国精神是始终不变的. 所以说是不矛盾的。 教师语言: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看的爰国热情.言彳h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