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 考研重点 、考研笔记资料 、考研大纲《新闻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 考研重点 、考研笔记资料 、考研大纲《新闻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 考研重点 、考研笔记资料 、考研大纲《新闻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新闻学基础》学基础》学基础》考试考试考试大纲

大纲【育明教育温馨提示】

专业课复习一定要赶早,不要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对手。复习要有针对性,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研信息的收集很重要,信息是第一位的:你信息收集的越多,越充分,你的认识就会越全面、正确。要尽全力收集到目标院校专业课的笔记、课件、讲义、历年真题等资料。特别是历年真题要认真研究几遍,因为历年真题考查的重合率是很高的。往往一道题目三四年前考过,现在又会以其它形式变相的来考查!将历年真题与笔记、课件、讲义等结合学习,这样才能够做到更有重点的复习。最后,要有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时间安排计划。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留的!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新闻学基础》分三部分内容: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

新闻理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新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重点阐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阐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方法论部分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闻业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以及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具体新闻业务实践知识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报道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闻史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的邸报,小报和京报;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近代国人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新闻工作;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工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新闻事业,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传播工作等。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

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关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外国新闻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生成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开阔专业视野,参考与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达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目的。

二、考试的内容

新闻理论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及西方新闻理论评介

1、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2、“报刊的四种理论”

3、集权主义新闻理论

4、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5、社会责任新闻理论

6、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8、公共新闻学

9、民生新闻

(二)新闻

1、新闻本源

2、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本源观

3、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4、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真实性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3、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

4、失实报道

5、失实报道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四)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我国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讨论

3、新闻价值定义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5、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2、广播电视的诞生及发展

3、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

4、互联网媒体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5、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6、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7、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六)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

1、新闻业的性质

2、新闻业的阶级性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4、新闻业的功能

5、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6、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功能

(七)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

2、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3、新闻自由的本质

4、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

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6、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

7、新闻控制的实质、目标与途径

(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要求

(九)新闻舆论监督

1、新闻与舆论

2、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4、正面宣传与新闻舆论监督

5、新闻批评

6、开展新闻批评应遵循的原则

(十)新闻职业道德

1、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

2、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3、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5、有偿新闻

(十一)媒介批评

1、媒介批评定义

2、媒介批评的对象、标准与类别

3、媒介批评的内容与方法

4、国外媒介批评理论

5、法兰克福学派

6、当代文化研究学派

7、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新闻业务部分(一)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的内涵

2、新闻采访的性质

3、新闻采访的方法

4、新闻采访的作用

5、采访准备

6、新闻采访的类型

7、访问

8、观察

9、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

10、记者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11、提问技巧

12、采访中心理应对

13、新闻采访的工作作风

14、新闻敏感

15、采访角度

16、采访中的核实

17、广播采访的特点与要求

18、电视采访的特点与要求

19、网络采访的特点与要求

(二)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2、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3、新闻跳笔

4、新闻语言

5、消息的特点与优势

6、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

7、事件性消息

8、非事件性消息

9、描写性消息

10、通讯的基本特征

11、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

12、人物通讯写作

13、事件通讯写作

14、工作通讯写作

15、风貌通讯写作

16、社会观察通讯写作

17、专访写作

18、新闻特写

19、电视新闻与专题写作

20、广播新闻与专题写作

21、网络新闻写作

(三)新闻编辑

1、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2、新闻稿件的选择

3、新闻稿的修改

4、新闻标题

5、新闻稿的配置

6、版面编辑

7、图片编辑

8、专刊与副刊编辑

9、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

10、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

11、电视节目类型

12、广播节目类型

13、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14、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含广播电视报道策划、网络报道策划)

(四)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内涵

2、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3、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要求

5、广播评论写作

6、电视评论写作

7、网络评论写作

8、网络评论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新闻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我国最早的报纸

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4、定本制度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4、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

5、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办报活动

6、《字林西报》

7、《万国公报》

8、《申报》和中文商业性报刊

9、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三)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2、王韬和《循环日报》

3、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4、梁启超和《时务报》

5、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人

6、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7、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8、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四)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1、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4、《民报》

5、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6、章太炎的报刊活动

7、革命派国内报刊的大发展

8、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

9、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0、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

11、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

12、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

13、癸丑报灾

14、民初著名记者

(五)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每周评论》

3、学生报刊的涌现

4、《新青年》的改组

5、《共产党》月刊

6、工人报刊的出现

7、五四时期办刊业务的改革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周报

2、《先驱》等青年团机关报刊

3、党领导下的工人报刊

4、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

5、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

6、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

7、从北伐战争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革命的报刊

8、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

9、封建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10、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11、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

12、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

(七)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2、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出版

3、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

4、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5、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

6、革命根据地的其他报刊

7、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

8、《申报》的改革

9、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7、斯诺与《西行漫记》

8、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八)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延安的新闻事业

2、《解放日报》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4、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5、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6、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拒检运动”

2、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建设

4、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

5、《人民日报》的改版

6、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

(十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事业

2、“大跃进”时期的新闻事业

3、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4、新闻工作的新发展

(十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新闻事业

2、“文化大革命”中期的新闻事业

3、“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新闻事业

(十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

1、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2、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工作

3、九十年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闻工作

(十四)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外国新闻史部分(一)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外国新闻史的分期

2、集权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3、英法封建专制君主型新闻传播史

4、德意志贵族分封型新闻传播史

5、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新闻传播史

(二)资本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渐进改良型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2、起伏曲折型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3、狂飙突进型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4、二元变通型德日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5、市场的竞争——西方廉价报刊发展史

6、市场的竞争——西方黄色新闻的泛滥

7、独立报业的典范——英国《泰晤士报》发展史

8、主流权威报纸的典范——美国《纽约时报》发展史

9、近代与现代的西方通讯社发展史

(三)资本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2、西方的广播事业发展史

3、西方的电视事业发展史

4、现代法西斯新闻事业——二战期间的德日意各国法西斯新闻事业史

(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1、国际共运新闻事业发展史

2、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

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写作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育明教育:《五阶段考研复习攻略》

把考研作为一种娱乐,而不是被娱乐。过程完美了,一切水到渠成,结果自然不错。

——育明教育寄语

第一阶段:预热(3月1日至7月1日)

预热原因:

育明教育老师认为考研复习比较理想的时间长度是6-9个月,因此从3月开始比较科学。如果复习的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后劲不足。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是无数学子的血泪教训。

重点任务:

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这一点,育明教育团队认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3.购买参考书,慢慢熟悉所考专业。这个时候学校课程还比较多,且处于学期末,考试又比较多,学校事情繁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以“预热”为主。不易过快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4.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复习的重点,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考研学生最后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不是因为没有努力,更不是付出不够,而是方法不得当,重点没把握好。这一任务的实现,一般需要有考研经验的师兄师姐的帮助。这一点也是育明教育专业课授课的重点之一。

5.制定复习计划。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寻宝图”。没有好的复习计划,只能每天手忙脚乱的复习,昏昏然,却没有丝毫进步的感觉。

6.在整个过程中,数学和英语都要一步步的安排复习。数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通过做题积累知识点。英语,主要以单词和真题为主,真题要每做一套就分析透彻。专业课的复习,主要以掌握参考书的目录和框架为主,不需要去费力的记忆。

第二阶段:发力(7月1日-10月1日)

发力原因:

育明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8d6165999.html,)咨询师认为,这个阶段时间比较充裕,没有学校里的繁杂事情影响,可以安心的投入复习。抓住这个阶段,就成功了一半。

重点任务:

以英语、数学这些需要长期练习的科目为主。尤其是英语,在不放松单词等基本知识积累的同时,“以真题为纲”进行复习,把每一套真题彻彻底底的分析明白,真真正正把握住出题人每一道题的出题意图。

专业课复习要有计划的进行,这一阶段要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知识点的记忆。争取完成第一轮的复习。达到的效果是,对每个知识点做到能够基本记住。

第三阶段:坚持(10月1日-12月1日)

坚持原因:

这是一个考验毅力的阶段,无数前人的血泪经验告诉我们,谁坚持到了最后,谁就能够成功。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紧张准备,精力和体力都耗费很大,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上周围的同学开始找工作,很多的机会都可能分散考研的经历和时间。这个时候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毅力不坚定,三心二意,是考研的大忌。很多人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机会和诱惑太多了。

重要任务:

这个阶段以专业课为主,辅之以政治、英语、数学。

第四阶段:冲刺(12月1日-初试)

冲刺原因:

育明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8d6165999.html,)咨询师认为,到12月初,各个科目都复习到了一定程度,知识的储备也较为充足,开始进入高原平台时期。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感觉很烦躁,感觉好像什么东西都不会了,这很正常。

如果能够基础坚持下去,多多模拟,多多联系,就可以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为此,育明教育专业课“冲刺模考点题班”,在晚上安排了模拟考试,对于这一阶段来说,是非常科学的。很多考生,平时背的多,写的少,加之对自己很自信,往往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模拟考试。但是,如果不去正式的进行模拟考试,很难在考研的考场上找到考试的感觉,而且在考场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因为没有提前通过模拟考试掌握和解决,以至于被问题和困难打得措手不及。这些很有可能导致半年多的复习,功败垂成。

重点任务:

以政治热点、英语作文、数学真题、专业课真题为主。这是个“模拟练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调整(初试至复试)

调整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经历几乎被耗尽,需要通过这一段时间加以调整。但是,由于现在考研复试的比重越来越大,平均达到25%以上。因此,这个阶段还是不能够太过于放松。很多人没有把握住这个阶段,结果大意失荆州。万望诸君注意。

重点任务:

1.考研复试,往往以时政为核心,来灵活的考察知识点的应用。因此,这个阶段应该多多收集一些时政热点,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2.寻找复习的资料。包括老师们最近的讲话、论文等等。

3.准备听力和口语。很多学校,例如北大、人大等复试时考察口语和听力的。

以上“五阶段复习法”,步步为营,按部就班,依次行事,一切尽在掌握中,则考研无忧矣。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分数线、难度、参考书目、院校排名等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分数线、难度、参考书目、院校排名等 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海底捞大学”和“信息传播领域最高学府”。学校致力于网络、广播、电信、电视、电影、出版、广告、新媒体等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工、文、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近年,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媒体、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一级学科稳居全国第一,中国传媒大学正迈向“双一流”建设新的历史征程。 学院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由电视系、新闻系、传播系组成。电视系前身是电视新闻摄影专业,1980年独立成为电视系,1997年成立为电视学院,2005年

考情分析 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考试科目招生专业:新闻与传播(055200) 招生人数:95人,其中推免29人 学制:2年 研究方向: 01新闻实务 02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 03国际新闻与传播 04电视新闻采编 05新媒体采编实务 06体育新闻与传播 07口语传播实务 08品牌营销传播 09融媒体传播 10国际广播电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203日、204英语二选一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复试分数线2018年 2017年

2016年 政治/英语:53 专业课:80 总分:350 三、中国传媒大学初试参考书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段鹏、张磊清华大学出版社 《媒介管理学概论》邵培仁、陈兵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媒法规与伦理》王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l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l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l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l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 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 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 (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 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Elsabeth Noelle-Neumann)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 它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是在适度效果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媒介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1.“沉默的螺旋”: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它的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共鸣指对一个事件或议题的一致反映,共鸣的作用是克服选择性接触,因为共鸣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选择其他的消息,并且共鸣会造成一种印象,即大多数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相配合,便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如果他们觉得舆论在远离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又日益缺乏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2.其他:门德尔松、麦戈比、法夸尔等人的研究;鲍尔—若洛奇等人进行的《伟大的美国价值观测验》研究。该实验室中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的,从而在现实社会中更具说服力。 【结合近几年大众媒介关于重大事件的传播情况(如伊拉克战争、非典、奥运会、美国大选等),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谈谈认识。 例:1973年诺纽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非典”初期,人们对于这场疾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染病人数远远大于政府公布数字;有的人认为会持续很长时间,是一场世界末日般的瘟疫,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于是开始闭门不出,抢购生活用品等等;也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流行性感冒一样的小病,其死亡率比感冒还要低,根本无须恐慌;有的人认为我国经济会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有的人开始求神拜佛;对于防治的各种手段也流言纷起,仅仅口罩有没有用就有很多说法。各种流言通过网络、短信、口头等人际传播渠道,引起很多人的无所适从。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1.新闻生产的定义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

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2.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专业标准。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如新闻价值。 (2)法规。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国情。 (3)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 (4)决策者。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5)市场。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的需求。 (6)媒体的定位。 ①媒体的性质。独立的或非独立的,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②媒体的诉求。商业利益、社会效益。 ③媒体的类别。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 上述6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素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二、新闻生产的场域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依照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基本职责所在。但中国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在体现国家的一元意志和表达多元意见之中保持平衡,是新闻媒体都会遇到的问题。 2.资本、公众与传媒 传媒向社会提供内容,吸引广大受众(用户),从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传媒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利润。这就是传媒“二次买卖”理论: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如何对待受众,是在处理资本、受众与传媒三者关系时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问题。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编辑形成三方博弈。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1)来自政府具体部门的压力。媒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新闻、公众投诉稿件。 (2)来自编辑部领导的压力。记者编辑受部主任领导,部主任受总编、副总编领导。内容取舍的标准以及内容取舍的最终裁定都在各级领导手里,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稿,其终审权都由领导决定。 (3)非组织的社会关系压力,各种亲朋好友的关系稿,各色企事业单位的公关稿,利益攸关部门的红包稿等,都在向记者、编辑施压、诱惑,也就时刻考验着记者编辑的意志。

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语言学概述 1.1.1知识要点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语言的定义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功能)。 (2)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结构)。 2.语言学的定义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对能感知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3.语言学的基本任务和对象 (1)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 (2)对象:语言。 (3)研究的根本问题: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二、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对象:结构+功能。 2.研究方法:描写语言事实,解释一般规律。 三、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1.研究地位的提高。 2.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 语言交际的五大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 四、语言学的分类 1.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微观语言学:只研究语言的结构本身(语音、词汇、语义、语法)。 宏观语言学:研究语言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2.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本体语言学:类似于微观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语言理论的应用和语言应用理论(传统只有前者→语言教学)。 3.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又称专语语言学,是指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本质和发展,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分类、研究观念和方法,以及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4.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又称描写语言学,研究描写语言每个子系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共时状态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如现代汉语、现代英语。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如汉语史、英语史。 五、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功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新闻学(050301) 1.新闻史方向 作为新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之一,新闻史研究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纵向性的脉络梳理和横向性的对比研究,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地位、功能与影响,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新闻传播史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新闻传播思想史、新闻传播体制发展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新闻传播媒介演变史、各国新闻事业比较史等较为宏观性的领域,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业务史、新闻人物研究和媒介科技发展史予以充分的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发展史观为主要指导方针,充分吸纳其他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体系,通过扎实的文献资料法、横向比较法、田野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其它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探讨与发掘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成果与参考信息。 本专业方向的具体培养目标是:通过两年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路径,熟稔世界各国新

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情况,能够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成为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历史视野与创新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从事传播实务工作的技能,能够进入传媒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科研实力雄厚。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外国新闻史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 2.新闻理论方向 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其目的是认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新闻本体研究、新闻事业研究、新闻工作政治规范和业务规范研究、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教育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思辨性,并适当引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研究重点和特色在于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本方向强调密切结合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和媒体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更好担负起信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考研语言学概论-10.doc

考研语言学概论-10 (总分:100.01,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 1.下列四个汉语词,不属于借词的是:______(分数:1.00) A.啤酒 B.和尚 C.拖拉机 D.火箭炮 2.下列语言学研究门类中不属于具体语言学的是:______(分数:1.00) A.古代英语 B.理论语言学 C.汉语史 D.现代法语 3.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______。(分数:1.00) A.词类的变化 B.词序的改变 C.语法范畴的消长 D.形态的改变 4.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研究不包括:______(分数:1.00) A.文字学 B.语法学 C.音韵学 D.训诂学 5.下面哪个词具有书面语色彩:______(分数:1.00) A.脑壳 B..歇 C..搁 D.崎岖 6.下列不属于社会方言的是:______(分数:1.00) A.官腔 B.行业语 C.黑话 D.皮钦语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分数:1.00)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8.就语言的谱系分类而言,下列四组语言,哪一组不具有亲属关系:______(分数:1.00) A.壮语、傣语、侗语 B.英语、德语、荷兰语 C.朝鲜语、满语、佤语 D.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 9. 1.00) 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脱落 10.中古汉语声母[b][d][g]后来并入[p][t][k],合流了,这条规律叫作:______(分数:1.00) A.腭化规律 B.清音浊化规律 C.浊音清化规律 D.浊音送气化规律 11.“木乃伊”一词是:______(分数:1.00) A.一个词根和一个后缀组成的词 B.三个词根语素组成的词 C.前缀加词根加后缀构成的词 D.一个三音节的单纯词 12.下列哪种语言不属于黏着语:______(分数:1.00) A.壮语 B.土耳其语 C.日语 D.芬兰语 13.从文字的类型上讲,阿拉伯文属于______(分数:1.00) A.表音文字 B.音位文字 C.表意文字 D.意音文字 14.下列关于文字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_____(分数:1.00) A.所有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B.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C.文字和语言一样,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不具有阶级性 D.用某种文字去记录某种语言,其选择是相对自由的 15.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______(分数:1.00)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 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6.采用拉丁字母的是:______(分数:2.00) A.俄语文字 B.汉语拼音 C.朝鲜文字 D.日语文字 E.英语 17.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分数:2.00) A.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 B.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 C.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D.发元音的时候,声带都要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浊辅音需要振动声带。 E.发元音的时候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气流较强。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分数:2.00) A.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因而只能渐变 B.与语汇和语法相比,语音最容易发生演变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新闻及新媒体)复试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新闻及新媒体)复试经验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本人是去年考入传大的,也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学科。中间的艰苦不必多言,只想把自己复试时的心得体会说给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考上。 一、关于面试 面试是整个复试最重要的环节,这点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所占比重试很大的,大家一定要充分重视。 1、关于穿着——有特色 如果你的穿着能和别人有很大不同(但绝不是奇装异服),能够充分吸引老师的眼球、能让老师眼前一亮的话,你不妨一试。如果不行,还是老老实实,学生样挺好的。切忌化浓妆,你以为是要选美啊? 2、关于语言——尽量幽默 能的话尽量幽默,老师们一天面试好多人,大家都很累,如果能以适当的幽默,让严肃的老师笑笑的话,不仅气氛会缓和许多,你也不会太紧张。而且老师们可能会和你聊天似的谈一些话题,避免一味问你专业知识。 3、关于老师——和蔼可亲 去年网新面试老师是:邓炘炘、张采、罗哲宇、王宇,还有一位抱歉得很,当时不认识,现在也想不起来。老师们都很和蔼,不会故意刁难你,你只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可以了。老师不是想要考倒你,只是想看看你的反应、你的水平。 4、关于运气——学识是关键 面试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从大信封(我们叫它锦囊)中抽两道题,选一道作答。大家说运气好的抽到容易的题,不好的就没办法了。其实,运气是相对的,你如果知道大部分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无所谓运气好坏,怎么也能打一些东西,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再简单也白搭。所以运气好的前提时。复试之前多了解你的专业。但是。如果题目是在太偏,你千万不要瞎答,不懂装懂。诚恳地说:“老师,我学得有限,暂时回答不出来,希望以后能在您的指导下学得更好。”这样,不仅避免尴尬,又表达了你好学的愿望。 5、科研设想——不要太大 去年的复试。加了科研设想一项。要求学生把入学后的科研设想以书面的形式交给老师。大家记住,科研设想不要太大,太大不好作,也不好写,更容易被老师问到。比如,你写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很宽泛的东西,业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老师一旦问你,你也基本只能陈述别人的观点,自己的东西很少。所以尽量还是选择小的题目。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个形式,入学后基本没用了。 二、关于笔试: 新闻学的笔试就是一些专业知识的考核,能通过新闻学初试的人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是,因为这个也算在总分里,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一点。要把指定的数目看一下哦。 三、关于英语: 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得都挺简单,基本上是老师说一段话你听,然后发表看法,顶多也就几分钟的事情,大家不用着急。平常听一些英语就好了,再有就是要敢说,经常找人说说,到时候就能“该出口时就出口了”。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独家资料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 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使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是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所以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 ①从所有制方面来看: 私营:极个别独资外,绝大数新闻媒介是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②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来看 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③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④从办报(台)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⑤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 3.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 ①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②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③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④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风格。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 性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许多积极的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4)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二.新的转变带来的新的问题: 1.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 2.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 3.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复试详细经验贴 送给今年的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复试详细经验贴送给今年的你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经验分享,帮助大家稳定心态,充分准备~ 一、笔试 中国传媒大学的复试分为三个部分,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和英语口语,在这三个模块中面试占得比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笔试次之,但是通过经验可以知道,笔试在复试中的作用不大,分数进行比例换算后不会拉开5分以外的差距,而口语更是比重少之又少,大概只有零点几分的区别。所以战术上我们传媒大学的同学们一定切记把重点放在面试和学术设想上,而不要过多在口语和笔试过度纠结。关于笔试首先你要做的事是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的考核范围,突击短板。咱们学校的初试很多方向都是不进行区分,统一出题的,具体方向特色的考察则在复试中有所体现。比如新闻传播专业(MJC)就是这样。各个不同方向侧重不同,比如国际新闻方向,试题中会对英汉新闻翻译进行考察,而广告学方向则会对市场营销,品牌建设方面进行考察,媒调方向甚至有可能会涉及到数学、统计学的内容。所以在这里尤其提醒跨专业考研的同学,要在复试之前做好"突击",恶补专业方向的术语和论文。比如我所在的国际新闻方向,我在考前在经济学人上扒了一些中英对照的文章学习翻译技巧,还在考前突击背了一批传媒相关英语单词。至于复试的参考书目,中国传媒大学并没有官方版的书单,你们手上的书单

大多是"先人"整理推荐的。我认为参考价值不大,因为复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更加侧重考察的是你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而不是基础知识,你想想看,如果复试还要考你《传播学基础》,那么还要初试做什么呢?与其局限与书本不如去知网搜索一下,你方向的导师院长最近的学术论文和学术兴趣,了解一下媒介前沿比较实在。不用担心,大胆的抛弃书本,盯准热点! 二、面试 传媒大学是一所十分傲娇的学校,为什么呢?因为距离分数线出来,通知你进入复试到真正考试只有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一个星期你还要考虑你的科研设想,准备口语、笔试。时间根本来不及,所以在此强烈推荐考完笔试过完年对自己的成绩比较有自信的学霸们提前准备"科研设想"。 所谓科研设想其实性质就相当于一份论文开题报告。是对你未来三年或者两年学术方向的设想和规划(但实际上你进来后基本不会按"设想"进行,这只是你复试面试的一个环节而已)。可以去看一下你本科相关专业的同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格式是怎么样的。在这里我有几个要点一定要提醒大家。 第一,科研设想题目千万不能过于宽泛,宁小勿大。我当时不知深浅,第一版的科研设想题目是《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研究》,结果拿给师哥看,师哥说这个题目可以写一本书了。

《新闻学概论》小抄版笔记,名词解释+问答全包括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专业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是: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必须为公众服务,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由于这种概述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书中在指出前苏联等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还有作者的阶级编见和有意曲解。此书的出版和在世界的流行,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新闻学从此又一次扩展视野,走出传统新闻学的原有境地,进入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邸报—萌芽状态的邸报出现在唐代。邸报由当时的地方政权——藩镇派驻首都的邸吏主办并发行。到了宋代,邸报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邸报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信息。这种稳定发行的出版物,已经不是官方文件的原样宣示,它所提供的已不是官司样文章,而是有关政治军事最新变动的情报和信息。但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的限制,新闻生产还没有专业化和职业化,邸报只是面向政府官司员而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还具有文件与情报的一定性质和功能,还没有走完新闻从混一信息状态彻底分化出来的进程。 新闻的定义——在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价值是客观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程度,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满足传播主体或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程度。满足新闻需求的新闻价值,决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是客观的,具有不依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大众传播—指的是职业传播者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新闻选择—是选择行为的一种,它是传播 主体对报道目标或传播方案的搜寻、比较 和确认。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 环节和重要手段。 新闻传播全程选择—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 中的全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传播主体 首先要做出总揽全程的宏观选择,二是说 新闻选择贯穿在新闻传播的各个阶段和各 个环节,这就是中观和微观选择。 报团—也称报系,指在两个以上地区,拥 有两个以上报刊的报业托拉斯组织。西方 最早的大报团是英国的北岩报团、美国的 斯克列浦斯报团和赫斯特报团。广播电视 业出现后,很快也形成了垄断局面。 舆论机构—指的是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 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 以及民意调查等社会组织。 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 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新闻媒介 的权力是一种职能权力,即运用新闻职业 享有的特殊权力和具有的特殊功能,支配 和左右社会事态的发展。新闻媒介的权力 的支配作用是通过:设置议程、表达和引 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来实现的。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 发展到高层次的必要产物。在阶级社会中, 任何政党都要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所代 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从而体现出自己 的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派性。党性原则是 代表和体现政党利益的基本原则。 新闻事业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事业所具有 的通过报道和评述新闻事实,有意识地影 响和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的功能与 作用。新闻事业的指导性一方面是通过新 闻信息本身的指向性来体现的。另一方面 则体现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媒通过新闻 报道表达和形成的关于时局和事态的看 法。新闻舆论一旦形成,其波及面之广, 影响力之大,导向效果之好是许多其它舆 论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新闻媒介 在舆论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关 系。(1)新闻媒介可以反映和代表舆论。 (2)新闻媒介可以扩散和放大舆论。(3) 新闻媒介可以影响和引导舆论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 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 行的监督。通常它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 和传播媒介来实现。在舆论监督中,新闻 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一 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 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 督从监督主体来看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所实 行的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 社会所实行的监督。 三字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报纸 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 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是开展 好,新闻批评要讲究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的 问题。管,就是新闻批评的领导和管理问 题,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正面宣传——所谓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 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 的报道和评价。 手抄新闻——到了16世纪,在意大利城市 威尼斯,首先出现了采访经济、政治、战 争、船舶航期等信息的专门机构和从业人 员,并产生了商业化报纸——手抄新闻。 手抄新闻以刊登经济信息为主,这已经是 脱离文件告示和内传情报痕迹的纯粹新闻 了。到17世纪初,定期印刷报纸在欧洲主 要国家陆续出版。为此,新闻就从与历史、 情报的混一状态中彻底分化出来。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 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 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 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 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 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 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 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 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 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 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 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 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 《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 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 的开拓创新。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 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 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 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 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 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 德、立场态度)。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方针,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以无产阶级政 党的科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 器和指导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 针体现在三个方面:A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体系和基本理论;B以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日常的新闻报道;C 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剥削阶级的思想 意识。思想上坚持党性原则,要有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完整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体系,防止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2)政治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在 四个方面:奋斗目标的一致,部署步调的 一致,政策策略的一致,宣传口径的一致。 关键是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 党的路线政策时要注意:A旗帜鲜明,积 极主动;B准确全面,防止偏颇;C联系实 际,注重效果。 (3)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 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自觉接受党的思 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严格执行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自觉遵守党的政 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 2、为什么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1)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性质的要求。 “要政治家办报”,首先是由于社会 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新闻作为一 种舆论形式,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 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 观点,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产生影 响。因此,决定了新闻工作必须把坚持坚 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由忠于 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具有 很强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 (2)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两者 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行“政治家办报”是坚持党性原则的重 要保证。反言之,坚持党性原则是一个要 成为合格的“政治家”的新闻工作者所必 备的素质和要求。 (3)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 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素质中最重要的政治素 质。 3、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应用) (1)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 统一起来。 必须满足群众的需要。对群众的需要 应做具体分析。不能崇拜自发性,要用先 进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不能迎合低级趣 味,要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不能搞命令主 义,也不能搞尾巴主义。 (2)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统一 起来。 不能否定专家办报的作用,专业人员 仍然是新闻队伍的骨干和精华。要充分发 挥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这样两个积极性。 (3)把监督社会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新闻舆论对社会生活具有强有力的监 督作用,但新闻单位不能只监督别人而拒 绝别人的监督。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 督,主动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新闻工作 者不能以群众的监督者自居,而应当时刻 做人民群众的公仆。 新闻工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媒介本 位”的思想,必须确立“受众本位”的传 播理念。 新闻传播要“满足群众需要”,但决 不能与媚俗相提并论。关键是新闻工作者 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认真体察和了解群 众的实际状况,把握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觉 悟程度,制定方案,组织报道。 4、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职业修 养? 素质特征:(1)政治上要求高。(2) 社会活动能力强。(3)思维敏捷,应变能 力强。(4)具有自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能 力。(5)知识面广。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修养:(1)政治修 养。(2)思想修养。(3)法制观念和职业 道德修养。(4)业务能力修养。 6、为什么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请从认识 论的角度加以解说。(新闻的本质) (1)、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 映。 A是事实第一。B是不是被动的反映。 (2)、新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最近 状态的记录。 (3)、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5、什么是信息交往?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 人的这种社会关系之中,是一种互动 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人与人之间,人 与环境之间,经常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沟 通的交互往来之中。其中有物质的交往和 沟通,也有精神的交往与沟通。物质交往 包括材料交往和能量交往,精神交往包括 知识、情感和意志的交往,也就是常说的 信息交往。 1、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00多年来,世界无产阶级新闻学的 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新闻思想。 在早期,他们提出的是“人民报刊”思想, 主张报刊作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 三种力量,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在1948 年的欧洲革命中,马克思任总编的《新莱 茵报》是全世界第一张无产阶段政治机关 报。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段报刊” 的概念代替了“人民报刊”这一过于一般 和含混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 想不断深化,又发展为党报思想。其基本 要点是:党的报刊宣传是工人阶级政治行 动的组成部分;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宣传 的最高准则;必须坚持党的报刊的独立地 位。 二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新闻思想。 他们的新闻思想分为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 权之前和夺取政权之后两个阶段。列宁第 一个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的党性原则的理论。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 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第一次 成为国家的事业。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应当服务于管理俄国和建设俄国; 应当“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揭露 和批判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乃至 罪行。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社会主义新 闻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关于新闻本源、 新闻真实性等……的阐述(本书内容)。这 些观点和理论,触及到社会主义新闻传播 的根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 基本规律,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也 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峰。 2、大众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是什么? 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 主要有:(1)研究对象不同。(2)研究方 法有别。(3)研究重点不同。 3、大众传播学的哪些流派?其主要特征 是什么? 美国学者施拉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 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被称为传播学理 论的集大成者。他和他的众多学生,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即传播学的传统学派。 20世纪60年代,欧洲崛起传播学的 “批判学派”。主张把传播现象放在具体 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 4、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谁?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中国萌芽状态的 近代新闻思想,以洪仁玕、王韬、梁启超、 孙中山等人最具代表性。 洪仁玕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论述新闻 问题的中政治家,以《资政新篇》为代表。 最早在近代报刊上公开发表办报主张 的中国人是王韬和郑观应。 中国早期新闻思想进入了以梁启超为 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占主导地 位的新阶段。梁启超是改良派新闻思想的 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资产阶段新闻思想的 开拓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 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认为,报纸是国民舆论的代表,不仅 反映舆论,而且可以影响舆论和制造舆论; 承认报纸的党派性;要为革命办报;高度 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 6、我国权威性最高的新闻定义是什么? 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 在我国,最具权威的是陆定一“新近发生 的事实的报道”优点:1、坚持唯物主义立 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2、突 出“新近发生”这一新闻主要特征;3、文 字简明扼要,易记易传。缺点:忽略了另 一传播要素---受众的地位,忽略了受众是 否未知,是否具有新知行,忽略了事实是 否重要,受众是否需要知道。 7、“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含义?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 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1943年陆定一《我 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承认事实是新闻本源,其含义大致有 如下几点: A是有事实才有新闻。B是有什么样的 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 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 新闻事实。C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 设想不是新闻。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承认事实对 新闻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传播主体在新 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新闻是客观事物在 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 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 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而 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 8、为什么说事实本源说与新闻选择说 二者并不相悖?强调传播主体在反映客观 事物时的能动性和倾向性。这与坚持事实 是新闻本源的根本观点并不相悖,而是相 辅相成。一方面,在做出报道什么和不报 道什么的选择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 础上。另一方面,传播者以社会实践主题 为取向,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这一选择 符合“事实决定新闻”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