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45页)

—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45页)
—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4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

第一章总则

第条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许多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拓展新的空间,构筑新的结构,提供新的支撑。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号)的指示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

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本规划为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的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条规划原则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等,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保持衔接并协调一致。

第条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

灾体系等。

第条规划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条规划区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济南市区,即市辖行政六区,面积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规划的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平方公里。

()市域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平方公里。

第条规划期限为年年

近期年年

远期年年

远景年以后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条城市性质

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条城市职能

具有良好基础,需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有:山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工业基地。

具备潜在优势,应着力培育和凸显的城市职能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第条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要求,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到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繁荣的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和谐的城市——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平安有序、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和谐济南。

()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就业和创业机会充分,市政设施及服务完善,追求舒适享受,居民工作与生活条件优良。

()魅力的泉城——彰显“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的泉城特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并与现代都市文明相融合,成为举世闻名、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泉城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条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口规模的发展预测和城镇规模的确定,应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相适应,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人口分布,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及不确定因素,采取多种预测分析方法进行科学预测,从资源承载力的角度对人口规模进行校核,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口规模。

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控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第条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年的增至以上。

()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

()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

()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万人,城镇总人口为万人。

第条市区人口规模

()年市区户籍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

()年市区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

()年市区总人口将达到万人,城镇总人口为万人。

第条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

()人口规模

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左右。

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年的万人增至万人。

()用地规模

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本着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平方米,到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年的平方公里增至平方公里。

()近期规模

年中心城人口规模为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

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条产业发展重点

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大力发展以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省会经济,按照“一产立市、二产强市、三产富市”的总体思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

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发展适应省会经济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产业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机械制造等产业链,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积极疏散和限制中心城高耗能、重污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与城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第三产业

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拓展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

第条市域产业布局

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东部济青、西部济郑、黄河北济盐三条产业聚集带。

()主城区产业聚集区

适应主城区功能定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流通业为主体,逐步弱化工业生产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效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管理中心等入驻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同时,适度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软件等都市型工业。

()东部济青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等交通走廊,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东拓”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优势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区、枣园龙山工业园、圣井工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个产业园区,打造山东省济青产业带西部制造业基地。

()西部济郑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济郑公路(国道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阴、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西进”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打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德企业示范园、济西工业园个产业

园区,建成机械装备、旅游产品制造基地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黄河北济盐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线、济盐公路(省道线)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北跨”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北开发区、兴商工业园个产业园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基地。

()市域农业布局

构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沿黄特色农业区及黄河北高效农业区的区域化布局。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着力发展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加快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沿黄特色农业区围绕黄河滨河生态旅游带的建设,以都市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为发展方向,开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黄河北高效农业区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名特优新品种。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

第条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以省会济南为中心,与周边的淄博、莱芜、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个城市共同组成的济南都市圈,突出增强省会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济南都市圈的构建将促进以济南为中心的个城市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强产业衔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同力度,推进经济、生态、旅游等功能的互补发展,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要素互补、产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快区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商贸物流等一体化进程,从而突出和强化济南在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地位,增强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第条市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市域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

()以构建济南都市圈为契机,以引导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有效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设施共建共享为目标,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合理构建市域城镇体系,确定城镇空间布局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实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加快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镇的合理集聚,结合济南市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快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结构。

中心城市为都市圈和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即济南中心城,人口规模万人。

次中心城市为章丘城区及平阴、济阳、商河三县县城。人口规模确定为:章丘万人,济阳万人,平阴万人,商河万人。

中心镇为仲宫、万德、归德、遥墙、桑梓店、埠村、普集、刁镇、东阿、孝直、孙耿、曲堤、垛石、玉皇庙、郑路、殷巷等个建制镇驻地,人口规模一般在万人以上。

一般镇为经合理撤并后的个建制镇驻地,人口规模在万人左右。

第条城镇职能分工

()次中心城市职能分工

章丘、济阳、平阴、商河个次中心城市分布是其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职能。其中,章丘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济阳重点发展能源、机械、化工工业;平阴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商河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工业。

()其它城镇职能分工

其它中心镇和一般镇根据城镇主要特征,划分为工矿业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市场带动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和综合发展型六种职能类型。

第条构筑“一心三轴十六群”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即以济南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三条城镇聚合轴,组建十六个城镇组群,促进市域城镇统筹协调发展。

()三条城镇聚合轴

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与产业空间布局相适应,向东、向西、向北形成沿济青、济郑和济盐产业聚集带的三条城镇聚合轴,加强其空间集聚性,强化轴线的功能,带动周围城镇发展。

()十六个城镇组群

为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增强集合竞争力,以地域邻近、资源相似、产业相近为依据,组建城镇组群,促进组群城镇的统筹发展。规划形成十六个城镇组群,每一组群以中心镇或次中心城市为中心,带动组群内其他城镇的共同发展。

第条乡镇整合与建设

为促进合理城镇体系结构的形成,对目前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乡镇进行适当撤并整合,相应提出乡镇整合建议,规划撤并个乡镇,乡镇总数由个减至个。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建设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实现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第三节市域重要城镇和农村居民点

第条章丘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发展

()章丘次中心城市位于济青产业聚集带上,是城市“东拓”战略的重要承接地,规划引导发展重型汽车、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成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泉水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西发展为主。规划城市人口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埠村中心镇位于经十东路南侧,是章丘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煤炭开发及其配套工业、机械加工、建材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北扩展为主。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普集中心镇位于济青公路两侧,是章丘中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商贸物流、钢铁锻铸、冶金建材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北发展为主,避开杏林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胶济铁路北侧集中布局。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刁镇中心镇位于省道线两侧,是章丘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集市贸易、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西、向北发展为主,在济青高速公路北侧集中布局。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章丘市一般镇为绣惠、文祖、龙山、白云湖、曹范、垛庄、相公庄、水寨、高官寨、阎家峪等个镇。

第条济阳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发展

()济阳次中心城市位于济盐产业聚集带上,是城市“北跨”战略的重要承接地,规划积极承接城市产业的“北跨”发展,引导发展能源、机械、化工工业,形成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功能、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西、向南发展为主。规划城市人口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孙耿中心镇位于国道线两侧,是济阳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生物制药、食品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北、向东发展为主。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曲堤中心镇位于国道线两侧,是济阳东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垛石中心镇位于省道线两侧,是济阳西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化工、建材、造纸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在徒骇河以南集中布局。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济阳县一般镇为崔寨、仁风、新市和太平个镇。

第条平阴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发展

()平阴次中心城市位于济郑产业聚集带上,是城市“西进”战略的承接地之一,著名的“玫瑰之乡”,规划引导发展为济南工业生产配套服务的加工制造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旅游业及商贸物流等功能,形成现代化山水生态城市。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西南、向东发展为主。规划城市人口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东阿中心镇位于国道线两侧,是平阴西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生物制药、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及其相关服务业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避开东阿古城保护区范围,以向东、向北发展为主。规划城镇人口约万

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孝直中心镇位于国道线两侧,是平阴东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集贸市场、机械加工、建材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在济荷高速公路东侧集中布局,以现有镇区为依托,向南北两翼延伸扩展。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平阴县一般镇为玫瑰、孔村和洪范池个镇。

第条商河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发展

()商河次中心城市位于济盐产业聚集带上,是城市“北跨”战略的承接地,规划引导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工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利用温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度假休闲、会议商务等功能,形成现代化新型城市。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规划城市人口约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玉皇庙中心镇位于省道线西侧,是商河西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玻璃制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北发展为主,东、西方向逐步完善。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郑路中心镇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带,是商河东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集市贸易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北发展为主。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殷巷中心镇位于省道线两侧,是商河北部城镇组群的发展中心,引导发展机械、建材、集市贸易等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以向南发展为主,在商中河东侧集中布局。规划城镇人口约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商河县一般镇为怀仁、龙桑寺、贾庄、白桥、孙集、沙河、张坊、韩庙等个镇。

第条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目标及策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现代农村。

()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迁村并点,对市域内个农村居民点进行迁并整治,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紧凑布局的原则,逐步引导农村人口的居住和就业向各级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配套相对完善的农村居住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通过迁村并点和退宅还耕,把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整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信息、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形成农村社会新风貌。

第条农村居民点整治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

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切实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规划按照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合理进行迁并整治和规划布局,按照国标的规定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其中平原区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山地丘陵区控制在平方米以内。至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将由年的平方公里整治调整为平方公里左右。

()对现有人口在人以下的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撤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它村庄转移,引导人口合理集聚。

()对位于禁止建设区的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向其它位于禁止建设区外的村庄转移;对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其中对位于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或周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所涉及到的村庄,即“城中村”、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第四节市域空间资源管制

第条为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有效保护脆弱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镇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在对城镇建设空间进行规划控制的同时,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也实施有效管制,将全市土地及空间资源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制定必要的空间管制措施。

第条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沿黄平原、黄河北部平原一带,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泉域地下水重点渗漏区、河湖湿地等,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山区、河湖水库及其周围防护区域,总面积约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包括柳埠自然保护区、大寨山自然保护区和长清寒武纪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为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矿、挖土挖沙等一切非农;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农业生产,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泉域地下水重点渗漏区内,以发展绿化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禁止新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除必须的保护设施外,不得增建其它任何工程设施。

第条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山林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其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市域南部山区及黄河沿岸,总面积约平方公里;一般农田用地区包括中、低产田、零星农田菜地等,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山地丘陵地区、黄河两岸及北部平原局部地带,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山林绿化区主要分布于市域南部山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各组成片区之间及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市域内主要河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

区、蓄滞洪区等,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其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控制区内的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与影响;一般农田用地区内鼓励各种农业设施的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提高其产出、产量和农业经营水平;山林绿化区内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山体景观的所有开采,鼓励植树造林和山体绿化等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廊道区内鼓励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保留原有自然地貌形态,如农田、菜地、林地等,加强植树绿化,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第条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其中城镇建设区包括济南中心城、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等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用地,总用地约平方公里:济南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个次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共计约平方公里,个中心镇规划建设用地共计约平方公里,个一般镇规划建设用地共计约平方公里。

()适宜建设区作为各级城镇及其它独立工矿优先发展的地区,必须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第五节市区发展格局

第条总体格局根据济南市区地理环境、城乡空间和产业发展特征,将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和北部黄河沿岸三个带状区域,分别定位为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带、中部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带和北部黄河保护发展带。中带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的主要发展区,是中心城发展的主体;南北两带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和服务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市区以三带协调发展为总体格局,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实现市区整体协调发展。

第条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带

该带定位为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主要指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源保护、水土保持、自然地质结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积极开发生产林果、蔬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利用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发旅游,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度假产业。

第条城市建设南部控制线

落实城市发展“南控”方针,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向南部山区蔓延扩展,划定“城市建设南部控制线”为:城区东南部以旅游东路南侧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南缘为界;南部依据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以兴隆山山脊线经双尖山、至大王寨山脊线为界;西南部沿五峰山路高校科技园南部山体山脊线至济菏高速公路为界。

“城市建设南部控制线”是针对中带和南带制定不同发展政策和开发建设强度的分界线。控制线以北地区并不是可以全覆盖进行城市建设,应结合水源保护要求及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对城市建设进行适度控制,对于涉及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内的城市建设,应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予以重点控制;控制线以南地区通过城镇规划和用地分区管制,界定可进行城镇建设的范围、各类重点资源和生态区域的保护范围,提出针对不同分区的保护、限制建设和可建设的要求。

第条中部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带

该带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为: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导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基础优势,强化城市中心功能,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为主。一是强化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完善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产业,以促进发展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三是在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发展一定的都市农业。

第条北部黄河保护发展带

该带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为:防洪与兴利相结合,以防洪行洪、生态保护为主导、并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防洪行洪和生态保护是指保护和建设防洪设施、水土保持、水源利用、防护绿化,构筑城市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发展旅游产业是利用其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和北展宽区利用,积极发展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建设鹊山龙湖新区,展现黄河文化和城市特色风貌;发展特色农业主要是利用区内良田和水利条件,继续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

沿黄河两岸划定公里宽的防洪、生态湿地防护绿带控制线,加以保护。

第六节市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

第条市镇组群发展

济南市区内中心城外围现有个乡镇,分布于南部山区和黄河两岸,乡镇域面积共约平方公里。根据发展条件,结合乡镇合并,将沿主要对外交通走廊分布的归德、仲宫、遥墙、桑梓店等个乡镇,规划为市镇,加强与中心城的联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南部山区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根据各市镇所处地域特点、资源特色与优势,划分为南部山区西部市镇组群、南部山区东部市镇组群、空港市镇组群和黄河北市镇组群。市区市镇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撤并的乡镇驻地规划建设为农村集中居民点。

第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中心城和市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城市建设标准,根据各镇规模、职能特色、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要求,完善市镇商业金融、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道路交通、水资源和给排水、能源、信息、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公共安全和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市镇与乡村,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第条南部山区西部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南部山区西部,包括归德、孝里、五峰山、马山、张夏、万德个市镇。规划该组群承接部分无污染城市工业的协作配套生产,积极发展当地工矿产品开发和加工业、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及相关服务业、生态农业等。

规划市镇人口共约万人,建设用地共约平方公里。

()归德镇位于国道线和济菏高速公路沿线,规划承接中心城部分工业,以发展铸造、机械加工、食品等产业。

现状驻地在黄河淹没区以内,市镇建设用地以向东靠近国道线发展为主,形成北部工业区、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区和南部生活居住区。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孝里镇位于国道线和济菏高速公路沿线,规划以发展旅游产业、环保设备等机械制造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形成东西组团式布局,控制西部现状驻地的扩展,以沿国道线两侧发展东部组团为主,国道线以东为工业区,以西为居住区,西侧中部为公共服务中心区。规划

市镇人口规模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马山镇位于省道沿线,规划以发展建材工业、旅游产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以马山镇现状驻地为依托,沿省道线发展,北部为工业区,中部为公共服务区,南部为生活居住区。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五峰山镇(办事处)规划以发展旅游、会议、度假产业为主,适度发展无污染工业。

市镇建设用地形成东西组团式布局。东部组团为镇政府驻地,布局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和旅游度假服务区;西部组团是以发展无污染工业为主的产业组团。规划市镇人口规模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张夏镇位于国道线和京福高速公路沿线,规划以发展工矿产品生产加工、水暖设备制造业、旅游产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形成南北组团式布局。北部组团以金庄为基础规划为工业园;南部组团北部布局生活居住区,中部为公共服务和商贸区,南部可适当布局无污染工业用地。规划市镇人口规模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万德镇位于国道线和京福高速公路沿线,规划以发展旅游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以现状镇驻地为基础向北发展,北部布局产业区,中部和南部为生活居住区,中部形成公共服务和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区。规划市镇人口规模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第条南部山区东部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南部山区东部,包括仲宫、柳埠、西营个市镇。规划该组群充分利用当地旅游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旅游和相关配套服务业、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严格控制工业发展,禁止发展有污染的工业,避免破坏南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规划市镇人口共约万人,建设用地共约平方公里。

()仲宫镇位于省道沿线,规划以发展商贸物流、农家乐特色旅游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避开卧虎山水库一级保护区,以向北扩展为主。南部依托现状驻地建设完善商贸、旅游服务设施,北部建设以办公、文化、教育为主的公共服务区和科技研发区,中部为生活居住区。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柳埠镇位于省道沿线,规划以发展风景旅游度假及相关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当地矿产开发加工业。

市镇建设用地以向西发展为主,适当向东、向北发展,控制向南发展。中部建设公共服务和商贸中心区,东南部建设产业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建设生活居住区和旅游度假区。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西营镇位于省道沿线,规划以发展旅游、观光、度假产业、中草药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以向东和向北发展为主,适当控制向南、向西发展。结合现状镇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和商贸中心区,南部建设旅游服务区,中部、北部和东部建设生活居住区和度假区,西北部布局少量产业用地。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第条空港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市区东北部,包括遥墙和唐王两个市镇。规划依托交通优势,发挥空港特色,积极发展区域性物流和泛航空产业,并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继续发展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和集贸业,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生产、集贸基地。

规划市镇人口共约万人,建设用地共约平方公里。

()遥墙镇毗邻济南机场,区内临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规划以发展区域性物流和泛航空产业以及观光旅游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依托遥墙镇驻地和临港开发区,形成北、南、东三个组团。北部为市镇公共服务中心和生活居住组团;南部为临港开发区产业组团;东部为产业物流组团,并利用温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产业。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唐王镇位于济青高速公路北侧,规划以发展集贸业、都市高产农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依托唐王镇驻地,以向西发展为主,南部为生活居住区,北部为产业发展区,公共服务中心区依托原镇中心向西扩展。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第条黄河北市镇组群

该组群地处黄河北平原地带,包括桑梓店和大桥两个市镇。规划该组群积极吸纳主城区迁出的工业,发展化工、物流仓储、集贸业、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都市农业,成为主城区产业疏散的承接地之一和物资集散交流基地。规划市镇人口共约万人,建设用地共约平方公里。

()桑梓店镇位于国道沿线,规划以承接主城区部分产业疏散,发展化工产业、物流仓储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以向北、向西发展为主,以原镇驻地为基础发展为公共服务和商贸中心区,东部布局生活居住区,西部布局化工等工业区。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大桥镇位于国道线、线、线交汇处,规划以发展商贸、物流仓储等产业为主,建设专业批发和物资集散基地。

市镇建设用地主要在国道线以北发展为主,国道线以南控制发展。以现状镇驻地为基础向北扩展,形成公共服务和商贸中心区,国道线以北中部和东部布局生活居住区,西部布局物流仓储区和产业区。规划市镇人口约万人,建设用地约平方公里。

第条农村居民点建设

根据不同地域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要求,结合各镇规划和村庄自身条件,对市区现状个农村居民点采取整治、改造、迁并、整合等方式,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完善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规划若干处人的农村集中居民点,妥善安置和引导需搬迁整合的村庄村民,向集中居民点集中。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由现状的平方公里集约整合到平方公里。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南部山区农村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和市镇转移,控制其人口总量。

()对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行洪区、滞洪区、或存在地质灾害威胁、受地形限制交通条件难以改善的村庄,进行搬迁、合并;在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地方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

()对中心城范围内的“城中村”进行改造,与城市居住区规划统筹考虑,统一安置;逐步搬迁对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存在影响的村庄,向居住社区集中。

()其它村庄以整治、改造为主,改善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第七节市区用地分区管制

第条市区用地分区

根据市区空间格局、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用地条件,对市区用地与空间资源进行划区分类,按照各区担负的主导功能,划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区、城市绿色隔离地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生态保护防治区、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山林绿化保护区共类功能区。针对各区提出适宜建设、限制建设、禁止建设等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和要求,尤其是对脆弱资源保护明确强制性管制规定。

第条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区

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总量,防止市区内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建设用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划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区范围,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占市区用地的。其中,城镇建设区包括中心城和市镇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

该区为适宜建设区。中心城和市镇建设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内,根据各城区、组团、城镇的功能要求和发展定位,本着集约用地、紧凑发展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模式;对农村居民点实行迁并整合,形成农村集中居民点和一般农村居民点建设区。

第条城市绿色隔离地区

在西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结合地下水源涵养,划定玉符河两侧约公里宽绿带;在东部城区与主城区之间,划定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两侧约公里宽绿带;划定东巨野河两侧约公里宽绿带;主城区内大辛河两侧约公里宽绿带;以上作为城市绿色隔离地区,防止城市建设区的连片蔓延,引导城市空间的有机集中与分散,并承担一定的生态保护功能。该区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占市区用地的。

该区为限制建设区,控制城市建设蔓延侵占该隔离空间,严格保护其中的基本农田,保留湿地、林地、园地等自然原貌,除基本农田用地外,可进行绿化建设以及为市民提供开放的游憩和农艺场所。

第条山林绿化区

将原有良好山林植被区域、坡度度以上退耕还林区域及荒草荒坡地宜林区域,均划为山林绿化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占市区用地的。

该区为限制建设区,加强该区山林保护和植树绿化,禁止在该区进行破坏山林绿化的建设。

第条一般农田用地区

该区包括除基本农田以外的中、低产农田、零星菜地、园地、渔塘等,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南部低山丘陵区坡度度以下区域。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占市区用地的。

该区为限制建设区,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造,鼓励各种农业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逐步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方向发展。

第条重点生态保护防治区

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黄河防洪行洪区及河流水域为重点生态保护防治区。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范围为济南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和白泉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的一部分,位于南部山区北半部;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为饮用水源鹊山水库、玉清湖水库、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狼猫山水库等的直接汇水区域,位于南部山区和黄河沿岸;黄河防洪行洪区位于黄河沿岸。该区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占市区用地的。

()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为限制建设区,以生态绿化和发展生态农业为主,部分可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应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合理拦洪蓄水,保持地形地貌;禁止建设污染水质的工业生产设施,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工程项目;重点渗漏带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影响地表水渗漏的工程项目以及其他影响地表水渗漏和污染水质的;对区内生态旅游场所,严格控制旅游容量。

()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为禁止建设区,停止一切农业生产,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绿化;禁止所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和其他。

()黄河防洪行洪区为限制建设区,以标准化堤防建设和生态绿化为主,保留区内原有农田,禁止与防洪设施建设无关的建设项目。

第条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区

该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其他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和黄河两岸。自然保护区有长清寒武纪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柳埠市级自然保护区;主要风景名胜区有千佛山、龙洞、灵岩寺、五峰山、四门塔等;主要森林公园有柳埠和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山和卧龙峪省级森林公园;其他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主要有野生动物世界、红叶谷、凤凰岭生态旅游区及鹊山龙湖、遥墙万亩荷塘等。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占市区用地的。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为禁止建设区,须划定严格保护范围,建立界碑、界牌或隔离护栏等设施,严格禁止与保护设施无关的各项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为限制建设区,须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按照相关保护要求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科学合理的引导建设行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其它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为限制建设区,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可适度进行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和相关设施不得破坏自然环境整体面貌,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展现自然风貌,形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

第条基本农田保护区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农业用地资源,结合现状,重点保护集中连片、高产稳产、优质的粮棉菜油林果等生产用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市区内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南部低山丘陵区坡度度以下区域和城市绿色隔离地区内。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约占市区用地的。

该区为禁止建设区,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予以严格保护禁止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第八节城乡基础设施

第条配合国家、省搞好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县乡级公路网,增加公路网密度;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第条统筹当地水资源、客水资源及再生水资源,满足城乡生活、工业、农业及环境用水需求。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平阴、章丘及市区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东联、田山等水源工程;增加城乡水资源供给。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及乡村供水管网,实现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努力改善城乡生活饮用水水质,实现居民生活饮用优质水。

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乡镇及大型居民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农业用水及景观绿化用水。年污水回用率达。

各类工业园区建设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努力实现内部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

第条以建设清洁节能城市和保障城乡能源供给为目的,加快电力、燃气、供热等能源设施建设。

加强电源及千伏、千伏电网建设,构筑全市城乡一体的坚强供电骨干网络。

千伏线路深入城市,千伏、千伏线路供给乡镇及居民点,完善城乡供电网络及设施,实现村村通电,保证城乡电力供应。

积极利用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增加城乡天然气供应。瓶装液化气供应城市边缘地区、乡镇及居民点。城乡居民点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及当地能源;靠近煤矿的乡镇及居民点积极使用煤层气。年城乡居民燃气化率达以上。

整合城乡热源,发展以大型热电联产为热源的城市集中供热;乡镇及居民点供热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过渡,逐步实现燃煤区域锅炉房供热。积极利用工业余热和太阳能、沼气、

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当地能源供热。

第条按流域或区域统筹防灾措施,建立城乡联动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全市支队——大队——中队——专(兼)职队伍四级消防救援组织。城市、中心镇建设标准消防站,乡镇及居民点根据规模和需求建立专职或兼职队伍,并积极拓展消防队的救援等职能,逐步建成综合防救灾队伍。

加强流域河道治理、病险水库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结合农村居民点整治,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城乡防洪标准。

南部山区重点加强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山洪、山林火灾预防;黄河北地区主要防御黄河洪水,加强排涝沟系及设施建设。

第条大力发展城乡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电话普及率,建设城乡一体的邮政设施服务体系。乡镇及居民点建设电信模块局和邮政支局,实现村村通邮、网络到户。

第条改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系统,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城市设置集中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乡镇及居民点设置垃圾转运站或小型垃圾填埋厂,农村生活垃圾可降解部分就地生物处理,转化为农肥,少量不可降解部分填埋处理。逐步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第五章中心城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布局

第条中心城用地发展方向与规划范围调整

中心城建设用地集中在北部黄河和南部山区之间的适宜建设区域内选择,用地发展方向在现状城区用地的基础上主要向东西两翼拓展。规划范围向东扩展至市区边界,向西南扩展至长清城区,中心城规划范围由上版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

第条中心城空间结构

中心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两区”。“一城”为主城区,“两区”为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主城区为玉符河以东、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西、黄河与南部山体之间地区,西部城区为玉符河以西地区,东部城区为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东地区。主城区与西部城区、东部城区之间以绿色空间相隔离。

第条主城区

主城区由腊山、党家、旧城、燕山、王舍人和贤文六个片区组成。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主城区规划重点是优化用地结构,调整和强化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功能,并发展会展、体育、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建设腊山、燕山两个新区,疏解旧城的中心功能;加强王舍人、贤文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旧城片区位于城市二环路以内及二环南路以南部分地区。在加强古城区和商埠区保护的同时,保留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发展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旧城区北部规划地区综合中心,搬迁污染企业,提升其中心功能和景观环境;旧城区中部旧城改造应特别注意保护和继承以千佛山、大明湖、四大泉群和古城区及黄河为主体的城市风貌特色;文东科教区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完善文东科研教育中心功能;外围其它地区以发展居住为主。

对旧城片区内功能高度集中,人口、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实施“中疏”策略,采取控制、疏解措施,达到增加、提升目的。控制人口容量和建筑容量,疏解旧城功能和旧城交

通,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服务设施,提升旧城整体环境和城市功能。

()腊山新区位于二环西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两侧,形成以新济南站为依托,以商务和会展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新区。中部随新济南站建设重点布局商业金融、物流会展等用地;西北布局物流、工业用地,南部、北部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布局生活居住和工业研发用地。

()党家片区位于主城区西南部,调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完善居住配套。

()燕山新区位于二环东路以东、大辛河以西,形成以行政办公、公共服务、体育休闲为主的现代化新区。南部规划为以行政办公、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公共中心,建设省、市行政办公中心和奥体中心;北部以布局高新产业、科技研发、生活居住用地为主。

()王舍人片区位于主城区东北部,以传统冶金工业为主导,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治污力度,控制生产用地规模,为实施搬迁创造条件;在片区西部以居住区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为重点。

()贤文片区位于主城区东南部,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金融商务、科研教育功能,对原有传统石化工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治污力度,控制生产用地规模,为实施搬迁创造条件;完善片区生活居住、服务配套。

第条西部城区

西部城区由城关、平安和崮山三个片区组成。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西部城区规划以发展高等教育、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为主,形成现代化新城区。

()城关片区位于西部城区西部,以原长清县城为基础,加强公共服务和居住配套建设,形成综合性片区。

()平安片区位于西部城区北部,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主导,并规划相关配套设施及生活居住用地。

()崮山片区位于西部城区东南部,以安排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为主导,配套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在片区北部建设西部城区公共服务中心。

第条东部城区

东部城区由郭店、孙村和彩石三个片区组成。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平方公里。东部城区规划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和加工业,并完善生活居住、公共服务配套,形成现代化新城区。

()郭店片区位于东部城区北部。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环保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孙村片区位于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东、胶济铁路和经十东路之间,以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药品等产业为主。在唐冶建设东部城区公共服务中心。

()彩石片区位于东部城区南部。片区西部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片区东部以科教、居住为主。

第二节公共服务设施

第条规划目标与原则

()满足济南军区、山东省和济南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为各级行政机关

提供高效、完善的工作条件。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满足“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以人为本,健全和配套建设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公共设施。

()积极引导中心城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总量与分布,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晰的各级各类中心。

()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级各类配套设施,强化社区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社区组织居民生活和基层管理服务的作用。

第条公共中心体系

构建以城市中心为主体,地区、片区中心为骨干,社区中心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型的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建设泉城路、腊山和燕山三个功能各有侧重的城市中心,形成济南市和区域的服务中心;在西部城区、东部城区和各片区规划建设地区、片区中心;完善社区功能,规划建设社区中心。

第条行政办公

调整优化行政办公用地布局,通过土地置换整合,形成若干相对集中的办公区。

在燕山新区中南部预留省级行政办公用地;在龙洞地区建设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在唐冶、北湖和土屋地区分别预留区级行政办公用地,其他区级行政办公设施在现状基础上配套完善。

第条商业金融

建立市、地区和社区三级商业服务中心体系。完善泉城路市级商业主中心,新建燕山、腊山、唐冶、崮山四个市级商业副中心。主城区完善西市场、无影山、大观人民、英雄山和洪楼地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北湖、伟东、白马山和党家地区级商业中心;在贤文、王舍人片区建设高新区、凤凰山和王舍人地区级商业中心;在西部城区建设长清城关、经济开发区地区级商业中心;在东部城区建设孙村、郭店、彩石地区级商业中心。在各社区中心规划建设相应规模商业服务设施。

强化和充分利用济南作为中央“一行三会”一级分支机构驻地的优势,建成区域、地区和社区三级金融设施体系。提升旧城区金融管理服务功能,建设东部汉峪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腊山、崮山、孙村地区级金融中心;结合社区服务中心配置金融设施。

面向全省和更大范围,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筑泺口服装、北园大街家具饰材、经十路西部汽车交易和工业北路钢材等十二个批发市场群。

在魏家庄建设商务集中区,提升旧城区商务职能;建设贤文、汉峪、燕山、腊山、崮山商务会展集中区。

第条文化

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建立、健全省市、区和社区三级文化中心体系。建设燕山、泉城广场、腊山和崮山省市级文化中心;强化行政六区的区级文化中心建设;配套建设社区级文化设施。

第条体育

以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创建区域性体育中心城市。按照省市、区和社区三级配置体育设施。完善省体育中心,在龙洞地区建设济南奥体中心,在贤文片区建设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六个区级体育中心,完善区级体育设施;结合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第条医疗卫生

建立一流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规划建设疾病控制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应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基础上,加快投入、加快发展,构建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心城千人城市级医院床位数达到张。

旧城片区内突出作好二级以下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工作,以适应医疗服务体系从三级向二级的转化;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属地化管理进程,合理布局和调整医疗用地和卫生资源,新建城区根据用地布局建设新型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足居民需求。

第条教育科研

优先完善义务教育,加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力度,建立教育科研基地,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相协调的教育科研设施布局。

在旧城片区完善文东教育科研中心功能,整合现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形成文东教育科研中心区。在崮山片区建设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育科研中心区,建设二环南路、彩石等高等教育集中区,实现高等教育设施的合理布局。结合工业发展布置科研用地。结合旧城改造,优化、整合旧城区中小学用地,新拓展区的中小学建设需与住宅开发同步进行。

第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市、区、社区三级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需要;完成市救助管理站新站的建设工作,增设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妇女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和卫生防疫应急医护救助机构;努力搞好各项为残疾人服务的事业,建设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在港沟南部山区和西部城区南部各建一处殡仪馆。

第三节居住

第条规划目标与原则

()全面实现小康居住目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住宅保障面积不低于平方米,住宅建筑总面积将达到万平方米左右。

()面向不同收入阶层,合理调整住宅供给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形成完善的住宅供给体系。

()优化居住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加快旧城旧居住区整治改造,控制居住人口容量,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新区住宅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的方针。以大运量公共交通站点和各级公共中心布局为导向,形成各片区相对均衡并各具特色的居住格局。

()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原则,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规划建设具有合理密度、相对紧凑的住宅区。

()建设服务社会化、保障社会化,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和谐宜居社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住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使社区与城市有机融合。

第条居住用地规划

()现状一、二类居住用地以完善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为主;保留的三、四类居住用地以改造为主,拆除危旧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结合城市拓展,在各片区均衡布局新居住用地,引导人口集聚,为疏解旧城人口和城市人口规模扩张提供承载空间;同时结合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优化,将部分工业、仓储等用地置换为居住用地。

()城中村纳入到城市居住社区中统筹安排,实行并村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同步配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第条居住社区建设

按照居住社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模式组织居住用地。规划建设余个居住社区,每个居住社区一般由至个居住区或若干居住小区组成,规模约万—万人。

社区是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基础单元,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主要类型,应强化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统筹规划配建社区级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以及社区公园等,形成居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居住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

居住区、居住小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特别加强老年公寓、老年中心和青少年中心建设。

第条安康居住工程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措施支持建设安康居住工程。建设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住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控制在平方米以下;按照“分布合理,配套较全,规模适度,离市区较近”的原则选址建设经济适用房,严格控制面积和户型,单套住宅的建筑面积控制在平方米,保证单套总价在中低偏下收入家庭可以承受的购买能力之内;妥善解决城市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所需的拆迁安置用房,保障拆迁安置居民商品住房的定向开发。

第四节工业

第条发展重点与策略

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以产业高聚集度、产品高加工度、分工专业化为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作用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与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紧密结合,促进和引导工业产业整合与集中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相匹配,统筹城乡工业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向新城区及城市外围转移和集中。

主城区内现状工业按照不同的区位和用地条件进行调整改造。对于污染企业要加强环境整治,控制发展规模,有条件循序逐步外迁。市区重工业和化工企业逐步向黄河北重化工工业园集中。保留的各工业街坊,结合各自产业特点,注重生态环境要求,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层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西部城区加快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东部城区加快以孙村工业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360docs.net/doc/8d662238.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模板】

附件: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工作,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现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制定如下标准: 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其中,附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审查意见、规划公示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市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意见、规划修编大事记、规划编制单位内部技术审查会纪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一律采用A4纸规格装订,规划图纸一律按照A3纸规格成图,并折叠成A4纸规格装订。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在文本中明确,并采用黑体字加下划线表示。 二、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的主要内容 凡提请省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完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应当组织编写专门的汇报材料,并制作PPT(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汇报稿。设区市按照20分钟汇报时间准备,县级市按照15分钟准备。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城市定位 在简要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修编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1、明确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规划到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明确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3、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重要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4、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 5、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还应当编制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专章,确定市域村庄发展的控制原则和措施,提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和用地整合的意见,明确市域现状及规划调整后的村庄数量。 6、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城市还应当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的专章。 (三)中心XX区规划 1、分析中心XX区用地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确定中心XX区规划到2010年、2020年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3、确定中心XX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 4、确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其中,居住用地规划统一调整为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居住人口和用地布局。提出XX区内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5、确定中心XX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6、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主干路功能和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2-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标案例

第五章投标文件商务标格式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盖章)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解读 1、规划修编背景 (1)宏观政策的战略新部署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转型、跨越、提升”等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了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和抓手。 相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空间布局、政策环境以及关注重点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统筹结果。借势国家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营造的良好政策环境,**城市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的修编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实现,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2)区域发展的战略新格局 中心城市带动和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各省市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纷纷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产城高度融合的新经济区为重点的新一轮发展态势。在重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2020)》的批复,意味着**城市所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同时,为实现胶东半岛这一省内优质资源最为集中区域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胶东半岛各城市均推出了发展不同特点高端产业的规划,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国家到省级政府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意味着**城市将依托优势区域板块获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等),如何更好地从自身禀赋特征和发展目标角度,探讨在区域战略中的地位及诉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将成为诸城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议题。 (3)重大设施的战略新提升 随着潍日高速公路、对接青岛东西大通道、滨(潍)诸城际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完成,**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也将明显提升。 上述重大交通设施在**城市的相继落户,一方面为**城市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4)城市转型的战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诸城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总体规划需提交的成果一览表

(一)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技术图纸和公众参与报告;专题研究收录于技术文件中。 1)基础资料汇编: (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对编制区的规划要求,以及相邻地区已批准规划的情况。 (2)自然条件 编制区的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 (3)人口及居住状况 编制区的人口空间分布、人口结构及居住状况等情况。 (4)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以“现状用地平衡表表”和“现状用地权属表”的形式汇总)。 a、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b、已划拨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 c、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 (5)建筑物状况 编制区的建筑物状况,包括建筑物的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建筑权属、建筑层数和合法性等情况。 (6)道路交通现状 现状道路的等级体系、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 (7)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 (8)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的分布、规模、用地面积以及管网等级和分布情况。 (9)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 (10)环境保护现状 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 (11)其它

2)说明书: (1)前言 说明规划编制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 (2)规划依据与原则 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依据,规划编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 (3)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 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4)规划目标 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的发展条件,确定编制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开发建设规模。 (5)用地布局 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平衡表”。 (6)地块划分与细分 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与细分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与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与细分的方法。 a、结合道路和自然界线,在编制区内进行地块划分,并确定分地块编码。 b、结合道路界线、自然界线、土地权属情况和出让要求,在地块内进行地块细分,并确定细分地块编码。 (7)地块控制 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及细分地块的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 a、建设用地性质:确定地块土地使用性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原则上分至中、小类;确定地块和细分地块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范围或适宜建设要求。 b、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确定各地块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等控制指标。 (8)道路交通规划 评价道路交通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制定交通组织原则和交通发展对策,合理组织内外交通系统;确定各类交通设施的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