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高中生物实验归纳说课材料

备战高考:高中生物实验归纳说课材料
备战高考:高中生物实验归纳说课材料

备战高考:高中生物

实验归纳

备战高考: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

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

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

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的平方。

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1)还原糖+斐林试剂―――――――→50~65 ℃温水浴

砖红色沉淀

(2)脂肪+?

??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红色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步骤

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脂肪的鉴定――步骤

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深度思考]

(1)上述实验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 ①被检测物质含量丰富;②材料接近无色;③易取材,易操作等。 (2)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 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3)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

提示 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4)蔗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什么颜色?

提示 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蓝色[Cu(OH)2的颜色]。

(5)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要先加入试剂A ,后加入试剂B?

提示 先加入试剂A ,造成碱性环境,只有在碱性环境中,蛋白质才容易与Cu 2+

发生颜色反应。 (6)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 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 过量,CuSO 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

(7)脂肪鉴定实验中为什么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不用清水? 提示 因为苏丹Ⅲ或苏丹Ⅳ易溶于有机溶剂酒精中,而不溶于清水中。 [技法提炼]

1.利用“一同三不同”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一同”是指都含有NaOH 和CuSO 4两种成分,且NaOH 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 。

“三不同”分别指:(1)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 2+

(2)使用方法不同。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 液 1 mL 摇匀,然后加B 液4滴,振荡摇匀。

(3)CuSO 4溶液的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 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 ,双缩脲试剂中CuSO 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差异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后加B 液,且B 液不能过量)。

三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 →绿色;吡罗红+RNA →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质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和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

(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

①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②消毒牙签刮口腔内侧壁,然后涂抹在液滴中

③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烘干

(2)水解?????

①将载玻片放入盛有30 mL 质量分数为8%的盐

酸的小烧杯中

②大烧杯中加入30 ℃温水

③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保温5 min

(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 s (4)染色????

?

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②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2滴染色5 min

③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 视野中央,将物像调清晰

②高倍镜观察:调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细胞质

的染色情况

[深度思考]

(1)实验选材时,为何不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提示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含紫色液泡,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易对实验结果造成颜色干扰。

(2)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没有DNA。

(3)制片时,为何滴加0.9%的NaCl溶液?

提示0.9%的NaCl溶液可以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4)水解之前,为何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

提示烘干可迅速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细胞内的溶酶体会对核酸造成破坏。

(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用缓水流冲洗载玻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

(6)由上述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提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易错警示]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注意事项

(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2)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结构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四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1)观察叶绿体

(2)观察线粒体

[深度思考]

(1)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常用藓类叶片?

提示藓类叶片很薄,仅有一两层叶肉细胞,可以直接用来制作临时装片。

(2)选菠菜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为什么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

提示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叶表皮处无叶绿体,接近下表皮处为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

(3)观察线粒体时,为什么选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观察叶绿体为何不需染色?

提示健那绿是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染色后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不需染色即可观察。

(4)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易错警示] 走出叶绿体、线粒体观察实验的“5”个误区

(1)观察线粒体应选择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选择绿色组织细胞。

(2)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3)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4)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

(5)叶绿体不仅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还随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旋转,一般叶绿体以正面朝向光源,以利于接受更多光照。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吗?

提示不一定。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使液泡呈现紫色,更有利于观察。

(2)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提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具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发生质壁分离,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3)选择试剂时,为什么选用0.3 g/mL的蔗糖溶液而不用0.5 g/mL的蔗糖溶液?

提示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4)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或尿素、甘油、乙二醇等能否作为该实验的试剂?为什么?盐酸、酒精、醋酸等行吗?为什么?

提示K+和NO-3可被细胞吸收,从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不适于作为该实验的试剂(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盐酸、酒精、醋酸能杀死细胞,不能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试剂。

(5)该实验无独立的对照组,为什么还叫对照实验?

提示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装片中先后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归纳整合]

1.关于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注意点

(1)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

(2)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

(3)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待测成熟植物细胞+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

?

?

发生质壁分离→活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待测成熟植物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镜检

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成熟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

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反之细胞液浓度越大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 3和蔗糖溶液)

成熟植物细胞+不同种类溶液――→镜检?

??

??

只发生质壁分离→蔗糖溶液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KNO 3溶液

六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实验原理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淀粉――→淀粉酶

麦芽糖 碘↓液

碘↓液

蓝色 无蓝色出现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 2O 2―――――→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 2产生量的多少。 2.实验步骤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pH

[深度思考(1)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 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H 2O 2,H 2O 2在高温时分解,这样实验中就存在两个变量,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产物?

提示 不能。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而该实验需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

(3)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水解程度。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 ,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4)整个实验过程中,除温度或pH 之外,其余的变量为什么相等或相同?

提示 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可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5)在探究温度或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为什么一定不能颠倒顺序?

提示 若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颠倒顺序,会在调节温度或pH 的过程中,酶先将底物分

解,导致实验失败。

[归纳整合]

1.用梯度法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和pH

设计思路:常用“梯度法”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酶促反应时间最短的一组所处的温度(或pH)即为最适温度(或pH)。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得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酶实验探究的两种方法

(1)试剂检测探究酶的本质

①设计思路: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本质都是蛋白质。所以,对酶本质的验证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的鉴定方法。因此,使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即可。

②设计方案

(2)

①设计思路:通过将不同类型催化剂(主要是酶与无机催化剂)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

(3)

①设计思路: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

结论酶具有专一性酶具有专一性

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B、D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

条件澄清石灰水的变化1、2两试管的变化

甲组变混浊快无变化

乙组变混浊慢出现灰绿色

4.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

[深度思考]

(1)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提示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2)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后,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

提示10%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的。

(3)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检测 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说课稿 探究的开始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 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 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同生命是物质性这一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在编排上先安排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感性认识,再来学习蛋白质等知识,利于学生接受。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多,方法多,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2、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的染色。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种类;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的制作。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检测实验充满兴趣,如果单纯上成一个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但同时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实验方法和过程还很陌生,所以也不适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实验设计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技能上得到训练。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实验设计为按教师预定的方法,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和分析、交流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共同提高。 3(1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3(2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3(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置疑,讲出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实验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体验、领悟相关科学方法,培养动手水平及探究精神。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水平,引导学生就实验分析的方法实行初步探索。 一、取材分析 准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准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准确。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准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对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高中生物必考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①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②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③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④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PS;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 实验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①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②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PS: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线粒体能在健那绿中维持活性数小时 实验四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

高中生物实验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生物经典说课稿 高中生物经典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单元,第章,第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 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 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 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 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 精神。】 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 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引出新 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超详细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考纲规定的17 个实验: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类实验)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类实验)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类实验)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7.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8.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9.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类实验) 10.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1.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2.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 13.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实验) 14.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实验) 15.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6.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实验) 17. 观察S02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类实验) 一、教材实验复习 (一)观察类实验 1 、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7制片T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T制片T观察 注意问题: ①加快细胞质流动的措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 C); 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 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 ②选择参照物:叶绿体 ③选择最佳观察部位。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的细胞水分供应 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析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6-01-11T11:26:25.8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刘攀[导读]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053000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了解仪器的原理以及药品的特性,如果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053000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仪器实验程序实验现象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了解仪器的原理以及药品的特性,如果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像了。至此学生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95%酒精和15%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95%酒精和15%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如果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等等。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教师也开始注重生物实验的教学。生物在高中是一种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对于生物的学习来说,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学习形态的变更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参考文献 [1]傅秀荣浅析中学生物科学知识的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 [2]白林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 [3]陈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

(必修二)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全套(附高中生物说课模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标准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单元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以及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种类和特点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种类和特点 王祥钢 (青岛九中,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高中生物实验系统可分为三大类: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以结论总结为主的生物实验。每一类生物实验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验准备、实验课的进行以及教师的实验教学等不同方面也都有自己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可以对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生物学实验通常都由三大要素组成,即: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在不同的实验中这三大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性是不同的,由此生物实验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动手操作的比重较大,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 由于突出训练动手能力,这类实验往往用到的实验用仪器和药品比较多,如使用仪器12种,药品7种,使用仪器16种,药品6种,并且对实验材料要求较高,要使用鲜活的材料,如新鲜菠菜和新鲜鸡血等。这对于实验准备工作要求就比较高,仪器要干净,药品浓度要准确,材料要新鲜合乎标准。这对实验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分化,动手能力极强,悟性极高的学生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有,更多的学生是处于中间水平。这类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实验操作中存在些许偏差就可能导致结果失真,实验失败。以往的经验说明,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操作,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的实验小组站的比重很小,多数学生会实验失败,这不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闹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当引起注意。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实验在能力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时宜采用边讲边做的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套与每组学生相同的实验用品,在系统地讲授了实验过程和原理之后,老师和学生们同步做实验,并且作到老师讲解一步,学生们跟着作一步,要求学生们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有较多的控制,从而使学生操作的错误和疏漏减少到最低,并且可以方便地控制整个课堂,使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从而事较多地实验小组成功完成实验。 这类实验如果操作正确,最终的结果观察往往比较简单,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终色素带容易分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DNA 丝状物较多,颜色反应现象明显就标志着实验的成功。 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实验观察的比重很大,往往要用到显微镜,特别是高倍显微镜。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等实验。

(完整)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分类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分类总结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二、常用试剂或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液的成分(质量分数为15%)或改变溶液的pH 5.NaCl:配制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 6.酒精:用于消毒(体积分数为70%)、叶片脱色、配制解离液(体积分数为95%)、洗去浮色(体积分数为50%)、保存采集的小动物(体积分数为70%) 7.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1:1的比例配成,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的解离 8.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使染色体或染色质染色 9.卡诺氏液:用于根尖的固定 1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或染色质染色 11.层析液:用于绿叶中色素的分离 12.秋水仙素:抑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13.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三、常见物质或细胞结构的颜色反应 四、实验技术 1.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或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2.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 3.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4.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5.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6.植物叶片中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液等。 7.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植物必需元素与非必需元素的鉴定 8.pH控制技术:利用缓冲液调节pH,确保实验环境的pH相对稳定。 五、实验方法 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显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等。

(完整)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欧惠菁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将此作为本次生物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实验题型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题型,近年实验题型的比值也逐渐增高。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一周两节课,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1)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