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二章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二章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二章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罪行的坚决回击;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2.通过对国民党内外政策变化原因的讲述,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通过对导致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溃败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进行对比后分析,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历史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和皖南事变,是使亲者痛仇者快的罪恶行径,它破坏了抗战和团结,理应受到我们的强烈谴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和蒋介石政治集团政治态度的转变给抗战造成的恶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

l.影像资料:电影《皖南事变》片段、

2.图片资料:叶挺《国歌》的手稿、周恩来为皖南事变的题词和重建后新四军的军部组成人员、张自忠将军的照片、《豫湘桂战役形势图》。

3.文字资料: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内容及标志,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对比。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准备探究问题“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什么不同?分析中共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中共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说明了什么?”的答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蒋介石集团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诱降,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叛国,成为日本侵华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集团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

【新课教学】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教师在电子屏幕上展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问题: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内容及标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为:(电子屏幕展示)

(1)原因:在日本诱降政策影响下,蒋介石集团反共投降倾向增长。

(2)内容: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3)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就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面对他们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又该怎么做呢?

2.面对反共浪潮,中共坚决回击

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反动方针的指引下,国民党顽固派在1939年冬到1940年春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为了既可以粉碎顽固派的进攻,又顾全抗日大局,中共中央在政治上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在军事上对于顽固派所发动的进攻,坚决予以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教师列举课文小字部分有关胡宗南和阎锡山对中共所领导部队的进攻情况,增强说服力。也可以从其他书本或者网上寻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然而,国民党顽固派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很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二、皖南事变

1.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播放电影《皖南事变》片段,向学生简要介绍该事件的经过。由于初中历史课文中对皖南事变也有介绍,所以可以让学生在看完电影片段后总结:(1)背景: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后新四军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径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

(2)时间、地点:1941年初,安徽茂林。

(3)经过:

A.新四军9 000人遭国民党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大部分牺牲。

B.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

C.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下令取消其番号。

皖南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国内外民众的极大关注,各方面力量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共更是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2.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

(1)中共: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首先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中共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电子屏幕显示周恩来为皖南事变的题词和重建后新四军的军部组成人员。简介“相煎太急”这一典故的来源(曹植的《七步诗》)。

(2)国际力量:苏、美、英等国表示了对国民党的不满,要求中国继续抗战。这些国家特别是英美的态度,大大出乎蒋介石的预料。教师可以对苏、英、美等国家谴责皖南事变的原因加以分析。

(3)国内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国内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促使了他们与共产党积极联合,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

根据课前布置,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电子屏幕展示: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中共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中共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为:

策略方针的不同:

(1)1936年,针对西安事变,中共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针。(2)1941年,对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共提出了坚决回击的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1)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3)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逼蒋抗日。(4)事变发生以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这有利于日本侵略。

皖南事变坚决回击是因为:(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未变,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彻底破裂。(2)国际上,法西斯的侵略严重威胁着英美的利益,无论英美或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不愿削弱中国战场的抗战力量,因此都向蒋介石施加压

力。(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击,既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正确处理上述事件说明:(1)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3)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能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突发事件。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后,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反共,以皖南事变为最高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消极抗日。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急剧恶化。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教师讲清枣宜会战是在抗战相持阶段,日本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向正面战场发动的局部战争。结果是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宜昌失守。电子屏幕展示张自忠将军的照片,介绍张自忠将军的事迹:会战开始后,他亲率两个团拦截日军,所部与日军激战9昼夜,双方反复冲杀。张自忠左臂负重伤,部下伤亡过半,他仍然坚持带伤指挥,并激励部下:“今日是我报国时矣!”,最后,日军冲上阵地,张自忠身中数弹,右胸洞穿,大呼“杀敌报国”而死。以张自忠将军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此后,日军又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抗战相持阶段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即豫湘桂战役。

2.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电子屏幕展示《豫湘桂战役形势图》,教师一边对照地图一边讲解。

(1)背景:1943年中途岛海战以来,美国逐步取得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日军陷于被动。由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活动受到美军的限制,日军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在东南亚作战的日军补给逐渐发生了困难。为了援救在东南亚的孤军,日军迫切地需要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于是在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2)经过:日军的攻击路线是河南、湖南、广西,打通粤汉路,使其与东南亚联系上。该战役历时8个月,日军投入兵力50—60万,国民党组织了100多万军队,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结果是国民党丧师(五六十万)失地(豫湘桂闽粤五省大部分和贵州省一部),出现了大溃败。

(3)失败原因: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在相持阶段虽然国民政府的政策是以对内为主,但还是取得了一些外交上的成果。

3.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成果

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同英美签订协议,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取得

的重大胜利。但是,教师也要告诉学生,这些只是取消了最露骨的侵害中国主权的条文,中国并没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因而中国也就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地位。

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政策的变化除了表现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外,还有在政治上加强独裁和经济上的掠夺。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黑暗的独裁统治(政治)

抗战开始以后,蒋介石借口适应抗战需要,坚持一党专政,独断专行,以命令形式处理党政军一切事务。此外,他还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进步人士。强化保甲制度,以控制人民。

电子屏幕展示丰子恺的漫画《茶店一角》,引导学生观察此图:一群市民围桌而坐,抽烟喝茶,而茶桌的柱子上赫然贴着“莫谈国事”四个大字。茶店是四川地区最普通的公共场所,重庆人习惯到这里来休闲聊天。在轻松闲暇的场所里,“莫谈国事”的警句高悬,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压抑民声、窒息民主的独裁统治。

强调这一时期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

播放电影《红岩》和《烈火中永生》片段,向学生介绍国民党特务组建的杀人魔窟里的情形,激励学生要珍惜先烈们为我们创造的今天的美好生活。

2.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经济)

首先向学生介绍四大家族的代表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弟兄,他们的经济性质是官僚资本。抗战期间,四大家族借统制经济的机会,大发战争横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全国的财富迅速地集中到四大家族的手中。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新四军为抗日部队,北移乃遵令行动,乃竟遭围击聚歼之惨变,军纪何在?国法何在?盖违令者即下令者,毁法者即造法者……”

──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请回答:

(1)上述“惨变”发生在何时何地?

(2)针对这一“惨变”,中共中央是怎样进行回击的?

参考答案:(1)1941年初,茂林地区。(2)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同时,中共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本课小结】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千钧一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有效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当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集团受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其内外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内,反共倾向日益滋长,连续掀起反共高潮,在国统区加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对外,他们寄希望于英美的调停,实现对日的妥协,因而消极抗日,导致了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局面。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概括为:

【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随着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以及抗战形势的发展,其自身阶级本质进一步显现,表现为对内对外政策都有了较抗战初期的很大变化。

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它们与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转变的关系。

本课皖南事变中的叶挺、枣宜会战时的张自忠都是很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注意要用好这些素材。

对中共处理皖南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了解中共在历史上是如何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以加深对今天的“与时俱进”时代观念的理解。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政策述评 吴玉文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 59 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外交上开始改变传统的被动局面,专门设立了情报司。情报司主要负责搜集国外资料以及对外宣传和接洽等工作,在中国与外国交涉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以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处理对外事务。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情报司;外交姿态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衰落,中华民国建立也未能阻止这一下滑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战后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世界开始听到中国政府的声音,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在战后各国重新分配利益时,中国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利,反而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德国在华权益被日本强行取得。这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外交方面必须从以前的被动承受外来压力转变为主动出击,才能扭转外交颓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大力调整国家机构设置,开展一系列的主动外交,特别是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以全新的姿态来处理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1 情报司的设立 蒋介石定都南京以后,原来在广州运行的那一套外交机构不能满足外交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外交机构的改革。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5日重订组织法,扩大机构,部长下面置次长二人,分设秘书处及政务、总务二司。同年11月增设参事厅,置参事2~4人;政务、总务二司则增改为第一司至第三司。第一司执掌政务事宜,第二司执掌总务事宜,第三司执掌情报事宜”,对外交机构进行调整。1928年2月又进行了一次调整,设置的总务处和第一至三司,第一司执掌国际范围事务,包括通商、国籍等事务;第二司执掌亚洲各国及苏联的事务;第三司执掌欧美各国事务。这一次调整开始以地域为各司工作划分的依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交部组织原则,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组织原则上与国际接轨。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于是宣布结束军政实行训政,新建立的政府参照孙中山提出的“建国大纲”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行政院。此次对外交部的机构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与完善,在1928年12月11日重新颁布《外交部组织法》规定外交部包括“一、总务司;二、国际司;三、亚洲司;四、欧美司;五、情报司”。其中情报司的设置是一个突出事件,将搜集情报和对外宣传接洽等工作专门设置一个机构来执行,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机构走向成熟。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 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x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

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五班陈俊宇201202145405 【背景】: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其财政经济严重恶化,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面临全面破产。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造成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反对,挑起内战。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因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货币崩溃,货币崩溃加速了政治崩溃,最终败退台湾。本文着重从经济政策方面,结合政治、外交方面,浅谈其最后偏安一隅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统治后期;经济政策;败退原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圆券 一、抗战胜利时的国民政府政治背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国历时14年(1931-1945)的抗战正式宣告结束。战前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变化。时任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妄图恢复抗战前的一党独裁,一方面迫于国际和平压力;一方面暗中筹备军队“对共宣战”。1945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共产党代表团前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刚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军队又被调赴前线,此时,国民政府还握有外汇、黄金、接受敌伪资产法币,共计美金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是满目疮痍的中国重获生机的最后资本。这些财富很快就被规模日益扩大的内战消耗殆尽。军费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二、内战时期国民党经济危机加深: 1、工业体系的单一和脆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入蜀,中国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附近遍布兵工厂,以满足前线迅速的装备需要。抗战结束,由日军控制的工厂被日军捣毁,中国工业体系一片困难。此时作为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却依然“向荒地要粮”,让单薄中国工业体系濒临崩溃。 2、工商业的窘境和对美贸易逆差加大:工业体系的羸弱,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奇货可居。作为援助蒋介石政府的最主要力量,美国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政府签订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借此机会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加之四大家族官僚买办资本对市场、原料、资金实行的垄断,导致了大量中国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 3、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继抗战时农村经济的衰退之后,国统后期,农村经济面临破产的惨境。内战的大肆征兵,使农村劳动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严重的苛捐杂税,造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耕畜死亡。除此之外,频繁的灾荒和美国商品的倾销更是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崩溃。人们生活急剧恶化,仅1946年,各地饿死人数即达一千万人。河南省饿死了二百二十万人。1947 年,各地饥民共达一亿人以上。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起来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 4、官僚势力对经济命脉的掌控和腐败横行:抗战时的国统区,国民党实行地战时政策,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doc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27年秋,英美帝国主义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 ) A.进攻日本,支持奉系军阀 B.加紧镇压人民 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挑起新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2.能力方面:(1)通过对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皖南事变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介绍叶挺在皖南事变中和事变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格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和继承先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通过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国民党两面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皖南事变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皖南事变是重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这是蒋介石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也日渐增长,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国民党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改变的需要,为了扫清它投降道路上的障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活动达到了高潮。由此可见皖南事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是关键知识点。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是难点。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所执行的内外政策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更加黑暗。四大家族加强对经济的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认识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将要被历史所淘汰。 课堂教学设计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文章作者: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 【作者】宗玉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 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的。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而历史遗留给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封建军阀的割据,使中国的财政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地方财政的封建割据局面。在国民政府刚成立的几年内,“中央税收所恃者,计有江、浙、皖三省,皖省尚无款可解,实只恃江、浙两省而已”(《革命文献》第26辑,第1页。)。另一方面,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库空虚,只好靠借债度日,北洋政府成为一个叫化政府。而一切理财要政,“绝少建立,即偶有一二,亦不过虚应故事,从未收获实效”(《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83页。)。南京政府建立后,决定整顿这种混乱的财政状况,建立新的财政秩序。 1927年10月,南京政府成立财政整理委员会;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会议;7月又举行首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财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统一财权。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划分国、地税针对当时地方割据财政的状况,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如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内地税、烟酒税、厘金、邮包税、印花税、所得税、国家营业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属于国家性质的现有收入统属国家税收范围。地方税则以间接税为主而以杂项税捐辅之。如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营业税、市场税、所得税之附加税、船捐、房捐、地方财入、地方营业收入、地方行政收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现有收入属地方税收范围。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_1937_1941_

收稿日期:2008-10-1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0(批准号:07I0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国联的外交政策研究0(批准号:08B44) 作者简介:洪岚(1965-),女,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No .4,2009 J OURNAL OF SO UT H C H I NA NORMAL UNIVER SI TY (S OC I AL SC I ENCE ED I TIO N ) 2009年8月 Aug .,2009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1937-1941) 洪 岚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5国联盟约6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0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国联外交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4-0081-06 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0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5国联盟约6宣称 尊重并保持所有会员国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主张通过国际仲裁和平解决争端,实行制裁、裁军和集体安全保障制度。中国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1931-1941年间,南京政府利用国联这一国际政治舞台,不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争取国际社会援华制日。学界以往对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九一八0事变不抵抗与依赖国联的政策,1 本文拟着重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排除阻力向国联提出申诉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蒋介石即下定/不求战、必应战0的抗战决心。o 南京政府在外交上沿着两条路径分别展开活动:一是谋求与日本和平协商解决事变;一是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南京政府外交部授意顾维钧、郭泰祺、蒋廷 黻、王正廷、程天放等驻外使节,分别与法、英、俄、美、德等国商谈中国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问题,但是 各国的态度令人失望。苏联愿意促成中国向国联申诉,但认为/此事关键在于英国0;德国外交部长钮莱特含糊其词,表示/德国政府必抱定平允态度0;法国政府认为欧洲大局未定,国联也无能为力,中国当援引/九国公约0使国联与美国一致进行为宜;英国外交部长艾登表示:中国向国联申诉,自无不可,但是国联太不健全,申诉国联亦于事无补。 ? 1937年7月12、21日,艾登两次警告日本驻华大使吉田茂,表示英国不希望事态进一步恶化。但是,英国政府也不愿意对日采取强硬政策,认为/这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如果招致日本永远的仇恨,那么,在德国采取行动时,日本就会抓住机会进行报复,这将使得下一代英国人都将付出代价0。?英国首相张伯伦声称:/想象不出在欧洲形势如此严重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此时向日本寻衅更带有自杀性质。如果我国卷入远东冲突,那么独裁国家就可能抵抗不住在东欧或在西班牙采取行动的诱惑。0 ?美国的外交方针显然是避免卷入中日纷争。 ? 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指出,美国政府在涉及中日关系事务的行动上转移了重心,从前是努力节制日本使 81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教版)(Word版)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

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统治和经济掠夺 *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浅论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1928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明定教育部为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从此正式以教育部做为正式名称。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这些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使民国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民国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确立都有指导性的意义。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 再说教师待遇和教育理念。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都相当大。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