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以文学散文为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探讨苏轼文学散文的价值。指出苏文的基调是弹奏出了儒家博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其主调是歌颂儒家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百折不回的探索精神;其主旋律是展示当时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其艺术哲学的渊源主要是道家的自然观,面其主要表现形态则为“自然天成”四字。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参与意识道家自然观自然天成

苏轼文学散文的基调是弹奏出了博大而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有出息的文学家都会探讨人的价值,回答对人生的见解。苏轼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及其人生态度基本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他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儒家的人文精神方面,这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也影响到他文学创作的深度。“天地之精可以生万物,莫贵于人”的思想以及道德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是儒家精神的支柱之一。苏轼文学散文的基调正是弹奏出于这—博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无论描绘自然还是描写社会,都透过自然与社会体现出这一伟大主题;他描写山川景物、日月风光,是为了捕捉大自然的灵气以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更显其万物之灵的本色;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人物传略、铭文、碑记,是为了挖掘与弘扬人的崇高品格,以使人的伟大之处永放光芒;特别当他的晚年,在严酷的政治迫害与贫穷折磨下创作的不朽的《雪堂记》、《赤壁赋》、《菜羹赋》、《桄榔庵铭》等千古之作,更是对人的崇高价值的不朽赞歌。他为政宽简,为人坦荡,为官清廉,为文天真烂漫、不事雕琢,反映人民意愿,体察人民情绪,都是他儒家道德人格的体现。可以这样说,苏轼文学散文最根本的美学价值和哲理性思考,莫过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当他被贬出朝廷沦为罪人谪居XX的时候,一篇《赤壁赋》唱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身为罪人,不过是弄权者强加于己,对自己的主体价值并不由此而有丝毫污损。当面对大江及江上明月时,我为主,物为客,天地万物为我而设的观念,没有一丝迷惑。所以,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时候,便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尽情享用眼下那无边风月,并且自由地借历史以发感慨,痛陈胸前一片了悟,多么自觉的人性觉醒!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当他被一贬再贬,直贬到XX那荒漠林中的时候,他丝毫不觉矮人一等,更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桄榔林中,就地取材,筑为小屋,作《桄榔庵铭》以明心志:“九山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苏轼文集》卷19第570页,孔凡礼点校,中毕书局1986年版,以下同此)出人意表地突发奇想,说这林莽间的小屋,无异于广大宇宙间的一舆,以尻为轮,以神为马,遨游天地之间,多么自由自在!将个人置于宇宙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遨游,虽出自道家的想像,却体现了儒家“人者,天地之精”的思想。一个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卓荦不群的人格形象,兀立于读者面前。

- - 总结资料

儒家的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从天地之间发现了人,从而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而且从社会和人际关系中肯定了个体人格的重要意义。在孟子的“天人合一”说中便已有道德意义,及其所言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均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等,作为一种理想的个体人格的要求,已经成为超越阶级局限的全民族的优良传统。苏轼对此尤为看重。北宋嘉祐四年写的《民原庙赋》,对屈原人格美的赞扬,对屈原那横而不流、独立不倚的气节的由衷敬佩,对屈原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探索精神的崇敬,都标志着青年苏轼已经树立起追求完美的独立人格的坚定信念。他尊行“天以日运故健,日月以日行故明”(《御试制科策》,见《苏轼文集》卷8第289页)的人生哲学,总是使自己“涤荡振刷卓然有所立”。(同上)无论是任职还是贬谪,他从不疏于个人的修身,更没有忘记过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他的创作的视角始终关注着自然万物的支配者、天地之间的万灵之物“人”的独立价值与品格,他的文学巨笔始终高唱着独立人格的颂歌。

他一生把文学创作看作千古之事,热情讴歌别人的完美人格,也坦诚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无论是屈原、杜甫、陶潜、李白,还是X仲淹、欧阳修,凡见于他的笔端无不放射着理想人格的光辉。他特别善于发现前代英雄人物的品格特征,从大处把握,竭力推崇,使之得以弘扬。在《李太白碑阴记》中,抓住一个“气”字赞扬李白的卓荦人格:“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苏轼文集》卷11第348页)在《X文正公集叙》中,虽是序文,却字里行间透出对X仲淹人格的赞颂:“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苏轼文集》卷10第311页)主要歌颂的是X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襟怀。《祭欧阳文忠公文》,对欧阳修的评价,肯定了一代伟人对国家民族的栋梁作用:“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一个巨人的存在,使“民有父母,国有蓍色,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苏轼文集》卷66第2055页)一个民族,其民族意识,文化心理,是由许多杰出人物为代表的优秀精神长久存在与积淀的结果,对这些伟岸人格的讴歌,对民族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苏轼讴歌过的人物,既有出将入相的儒家典X,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隐士高人,还有游侠、愚夫、道士、僧人,但凡在道德、功业上有一长可取者,都不惜笔墨,热情赞颂,希望人间多一些楷模,人类能加速进步。苏轼大力讴歌高尚的人格,自己也身体力行,自律,自励。他一生性格耿介,表里澄澈,讲求风节,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故常为奸佞所害,然而他明知“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却始终保持了高贵的操守,文章写得放言无忌,雄奇壮阔。

文风,一般是社会风尚的反映,个人的创作风格,则是人格的外现。苏轼的伟岸人格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宋初在矫正五代浮糜积习的同时,有人却走上了僻涩险怪的道路,欧阳修创条达疏畅,摇曳多姿之风,苏轼则以自然奔放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天地。他的创作总是“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南行前集序》,见《苏轼文集》卷10第323页),旷达奔放,姿态横生,主X独创性、个性化,反对“屈折奉曲以合绳墨”(《送水丘秀才序》,见《苏轼文集》卷10第327页),他的文章分合、收纵、跌宕、顿挫,皆驾驭自如,自然贴切,毫无隐晦;行文汪洋恣肆,波澜起伏;驰骋议论,放言无忌;造语奇警,立意新奇,都是他超

- - 总结资料

迈旷达人格的反映。李涂《文章精义》云:“韩(愈)如海,浩瀚恢宏;柳(宗元)如泉,澄澈隽永;欧(阳修)如澜,容与闲逸;苏(轼)如潮,奔腾倾注,波澜层出。”正如苏轼在《自评文》中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面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苏轼文集》卷66第2069页)沈德潜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凡例中说,苏文“一泻千里,纯以气胜”,这“气”,即是孟子所云浩然之气,亦即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概括。

苏轼文学散文的主调是歌颂儒家的参与意识和积极入世态度。

苏轼在欧阳修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基础上,以自己扎实的功力,奔放的才情,进一步扫除弄纤使巧、脱离现实和空谈心性、艰涩难懂的风气,沿着改革进取,平易自然的路子开辟散文创作的新天地。他主X作文以“识度为先”,以“体用为本”。针对现实,言之有物,无论评史、论今、叙事、抒怀,皆应有为而作,并用自己的实践把北宋的散文创作推向了新的阶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过一句名言:“美是生活”。它的反向含义就是生活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的宝藏。作为特殊的美的形态的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开采出来的美的产品,是作家对生活审美的产物。所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首先受到作家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的制约。苏轼在母亲教诲下,很小就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热情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入世态度成为他思想的主流。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仅八岁的苏轼,从乡校先生那里窥见了当时名士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对诗中所颂朝廷改革人物韩琦、富弼、X仲淹、欧阳修等人十分崇敬,便向先生询问,当先生漫不经意的回答说:“童子何用知之”时,他竟强硬地反问道:“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X文正公文集叙》,见《苏轼文集》卷10第311页)如此义正词严的诘问把先生惊呆了。热情、豪放、大胆的参与意识在苏轼的心灵里,从少年便扎下了根基。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轻的苏轼试于礼部,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大胆提出政治见解,主考官欧阳修十分常识,在致参评官梅尧臣的信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见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9)在答御试策时,以革旧布新的精神,直面人生的态度,针对时弊,写下了“霆轰风飞,震伏天下”的《二十五策》,展示出“奋厉有当世志”的青年政治家风采。《三苏文X》卷9引王守仁言:“宋嘉祐间,海内狃于晏安,而耻言兵。长公预知北狩事,故发此议论。”同卷引唐文献言:“坡公此策,说破宋室膏肓之病。其后靖康之祸,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又引陈继儒言:“见析悬镜,机沛涌泉。至于兵羽必亡,暗指宋家时事,而语语警策,可垂不朽之文。”《二十五策》,既表明了苏轼的政治见识,又体现出儒家建功立业的积极态度,一股旺盛的激情,涌动在匡世济民的理想之中,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苏轼不仅有极强的参与意识,而且有百折不回的探索精神。《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似乎是他的座右铭。他一生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从没有停止过追求与探索,即使在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的时候,也没有走向宿命与颓唐。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自请外任,是想逃离党争不休的政治旋涡,到基层实践自

- - 总结资料

己的政治主X,以便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经世济时的远大抱负。同时,作为诗人、作家,他的眼光始终紧紧投向现实,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一种急于表现现实生活的强烈欲望和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感的创作激情,使他全身心地体验生活的激流,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外部形象与创作灵感,及时而深刻地反映着现实生活。无论朝廷的政令得失、百姓的喜怒哀乐,还是人际间的悲欢离合、是非善恶,都是他扬抑褒贬的对象,其动机是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皆有感喟兴发,从而达到“有补于世”的目的。他曾强烈地表明自己的文学主X,即“适于世用”,反对大而无当,言之无物。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写道:“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苏轼文集》卷10第313页)推崇凫绎先生诗文,在于“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两个“必”字,语言肯切,态度坚决,表明了“文章必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在《进策总叙》中他说:“自汉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循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于圣人,而皆泛滥于辞章,不适于用。臣以为晁、董、公孙之流,皆有科举之累,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其言。”(《苏轼文集》卷8第225页)表现出对汉代以来,意浮于言、言之无物的科场文字的不满。在反对浮泛空洞的科场文字的同时,也反对一般文人脱离现实的倾向,甚至把这种倾向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在《答乔舍人启》中写道:“某闻人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废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苏轼文集》卷47第1363页)他自己的创作,有意继承风骚传统精神,发挥社会作用,揭发流弊,有补于世。就连刚刚被皇帝饶过不死贬斥XX时所作《赤壁赋》,也有因西夏犯境,宋廷无能,感怀周郎抗曹而发的因素。正如南宋郎晔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1引晁补之《读离骚叙》云:“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年少,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之下……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云。”文徵明对此也有相似看法:“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三苏文X》卷16)即使是像《游石钟山记》这样的纯山水游记,也是在描绘山川形胜之美的同时熔铸进哲理之思,通过对水声石韵不凡意趣的考查,阐释了知与实践、知与见识、知与行的关系的深刻道理,体现了自己关于文学创作“适于世用”的主X。

苏轼一生对佛老不乏兴趣,特别在晚年曾有一段读经内省的生活,而且认真地从佛老中汲取了不少精神营养。苏轼杂取佛老,是否有背于儒家精神?笔者认为没有。他虽在“乌台诗案”后摭取佛老之说以应外物,但没有超出“儒家为本,佛老为用”的框框。况且学习的目的与方法不是为了超出人世,而是为了应对外世。他从有用于世的角度,认为佛老的根本宗旨在于普济众生,保全人的本性,同儒家一样,只不过从不同角度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他在《祭龙井辨才文》中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XX,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文集》卷63第1961页)在《上清诸祥宫碑》中说:“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六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仁者静寿之说。”(《苏轼文集》卷17第502页)在《华南长老题名记》中进一步说:“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

- - 总结资料

有二。”(《苏轼文集》卷12第393页)从社会功能的角度,他强调了儒释道三家的一致性。他在黄冈时确曾参禅悟道,但对佛道的玄虚汗漫之说根本没有兴趣,而对那些授人以应物之法的“粗浅假说”却兴致盎然。他学习佛老完全因有用而为,首先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求得应付和处理人生难题的诸多方法,在当时则是为了摆脱困境,解决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佛家那玄远无用的经文,他早就提出过批评。在《大悲阁记》中曾说“禅宗,废学而徒思”,批评它把人造就得“克中无心,其口无言,其身无为。”(《苏轼文集》卷12页386页)而对佛家有补于世的一面却予以肯定。在《答毕仲举书》和《祭龙井辩才文》中,专门谈了学习佛家的目的和方法。就目的而言,不是为了“出生死,超三乘”,而是“本期于静而达”、“专以待外物之变”,认为融合儒释道三家可以“遇物而应,施则无穷。”(《苏轼文集》卷56第1671页)在谈到学习方法时,他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他把佛老的玄言奥语比作龙肉,把粗浅假说比作猪肉,说“终日说龙肉,不如食猪肉之实美而真饱。”(《苏轼文集》卷63第1961页)所谓粗浅假说,正是那些“有补于世”、“施之无穷”的内容。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以儒家为宗,旁取佛老,对充实个人的精神世界,应付外来种种打击,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以入世精神对待佛老的“空”与“静”,“空”是为了包罗万境,“静”是为了统摄群动,使他不仅履危犯难泰然自若,而且能够在新旧两党强加给他的残酷迫害中找到出路。他把儒家的傲视富贵荣华与道家的返朴归真融合在一起,作为抗拒恶势力的武器。在XX,躬耕田亩却能够“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在儋耳,“苇茅而居”却读书写作不辍。圆通诸家处理个人的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保持了高尚的人格与节操,没有为个人利禄而屈从迎合,同流合污,丧失气节,佛道的清静无为,到了他身上实际变成了“不为而为”。他曾向朋友表露学习佛老的目的是“期于达”。“达”,是指见识通达而不滞阻、心胸豁达而因缘自适、履艰犯难而泰然自若的一种境界。在他的著名散文《前赤壁赋》里,开篇因物感兴,即景生悲,接下来却又随手扫灭情景,归于达观。自设矛盾,自然解脱;自陈块垒,自行销溶,不使自己的情绪走入峡谷,更不走向颓唐与空虚或玩世不恭,非常典型地展示出圆通透脱、识见通达的思想风貌。至于道家的辩证思想,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对苏轼在做到胸襟通达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在贬谪期间学习佛老,只不过为了取其有补于世的一面,以便充实内心,应付千变万化的人生难题,并不失其关注现实、豪迈进取的本色。其后期作品,不少在思想上带有一定的佛老色彩,却不减其积极乐观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无伤于热情参与、积极入世的主调。

如果把苏轼贬谪以后的文学散文比作一部生命交响曲的话,那么,展示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乃是它的主旋律,其艺术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将现实世界向理想境界的升华。

“乌台诗案”后,他的文学之笔由主要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阐发,亦即由“对人世的关注”转变为“自我的抒解”。创作的原始动机是对个人一生之作为与遭遇的省察与检点。其文思常常返回到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并以此为始点,寻找出生

- - 总结资料

命历程中理想与挫折、感情与意志所经由的脉络,且循此脉络去表现个人所经历的复杂心理矛盾与精神苦闷。一生旷达的苏轼,表现个人的内心矛盾与精神苦闷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对其加以阐释,使其得到抒解,在生活环境里重新找到个人的价值,并确认自我在社会上、在天地间的形象与地位,从而为自己的精神找到安息之所。这期间,人的内宇宙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

值得指出的是,苏轼的旷达个性,给他贬谪期间的创作带来了奇迹。刚到XX时,筑雪堂,作《雪堂记》,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明自己谪居之后作个散人的处世态度。客告主人以散人之道曰:“夫禹之行水,庖丁投刀,避众碍而散其循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苏轼文集》卷12第410页)老子刚柔相济的思想,乃自古英雄成大业者所必备之修养,顺乎自然,以至柔驰至刚,更可使作用从政治灾难里做到游刃有余。

达观的处世态度与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相反相成地结合在一起,其笔下的形象,大多都既带有被贬谪后的天涯沦落的悲苦之感,又燃烧着执著探索、积极向上的激情。超旷与沉郁成为他在这期间文学散文的主要格调。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游记小品里,对洁净空明的月庭的赞美;在《XX安国寺记》中,对物我两忘、染汗自落、表里然的精神境界的眷恋;在《菜羹赋》中,对饮食菜羹而不忘著作的安贫乐道思想的肯定……都突出地展示了这期间的创作心态与作品风格。在贬斥XX期间,简直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当时XX还是一片荒蛮之地,历代政客被贬XX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怨声载道,愁苦不堪。唐代政治家李德裕贬谪XX时曾作诗道:“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蓬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谪岭南道中作》其悲苦之情溢于言表,而苏轼不然,他对XX不但不觉荒蛮,反而有一种亲和之感。无论是《书上元夜游》,还是《书XX风土》,都将一颗赤子之心融进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他曾作过《谪XX诗》云:“他年谁作舆地志,XX万古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但把XX当作了第二故乡,而且将XX之游作为平生一大快事,其实他在XX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在连住处都没有的条件下,靠一群学生帮忙,在桄榔林中做了一所桄榔庵,就此写下了著名的《桄榔庵铭》。铭中并不简单地对茅封草长的寒舍作一礼赞,而是借桄榔庵表明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铭曰:“上栋下宇,不烦斤鉄。日月旋绕,风雨报除。海氛雾瘴,吞吐吸呼,蝮蛇魑魅,出怒入娱。习若堂奥,杂处童奴。东坡居士,强安四隅,以动寓止,以实托虚。放此四大,还于一如……”(《苏轼文集》卷19卷570页)用道家阐明的动静虚实的辩证关系,以及齐物我,一生死的观点安慰自己的灵魂,以求取得心境的平和与欢乐。以赤壁为题材的前、后《赤壁赋》,更是集中反映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它们的深厚内涵,即可看成是作者从想像里对内心积郁的抒解,也可解释为作者苦闷精神的宣泄,同时又是作者急切要求表现个人审美理想的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的外观。这两篇散文可以说是他文学散文创作的高峰,它们的妙处,不仅是寓意深微,而且通过典型化的概括,将一般的山水景象与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糅为一体,当与客泛舟赤壁之下,饱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色之际,不禁高唱起“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并模拟屈原《思美人》、《湘君》之句以明心迹:“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接着借箫声吹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音,将内心郁结诉之山水。然后借客之言指陈历史,吊古伤今,笔触转向对宇宙人生的的阐释。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是他理念升华的过程,从遥远的历史与眼前的江月概括出“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此

- - 总结资料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2] 一、语言特色与修辞 (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

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 道。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使用了一百五

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苏轼既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又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对他词风的影响:苏轼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学全才。 1,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 2,苏轼的诗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往往将诗歌写得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表现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韵,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又是学问渊

博的大学者,无书不读,其诗也相应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成为以才学为诗的典范之一。 苏轼对词的革新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将历来以柔婉为传统的词体注入了阳刚之气,并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个性。他的革新实绩,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品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为后人启示了新的创作道路。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对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苏轼散文

苏轼散文:1气势雄健奔放,挥洒自如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喷涌而出3、超凡入画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4、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5、表现力极高,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善于翻新出奇。 王安石散文: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概括性强2、总体风格简洁峻切,笔力雄健,显示出刚强不屈的性格3、论点鲜明,逻辑严密,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短小精悍4、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重视文学的实际功能,直接为政治服务。 欧阳修散文:1、风格平易自然,用平常流畅的字句,从来不用奇、怪、难、重字语言简洁晓畅2、在平易自然中也有委婉曲折的一面,善用虚字穿插到文章中,延长了文章的气势,使得文章非常舒缓,同时也具有跌宕起伏的旋律,有着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特点3、局势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将古文的散句和骈文的整句结合在一起,采古文与骈文之长,常常是似散非散,似骈非骈,错落有致4、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情文并至 曾巩散文:1、说理平实浅切,娓娓而谈,借古来言今,有一定的现实性2、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方正,结构严谨舒缓3、布局谋篇藏锋不露,用平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章节奏从容和缓,条理清晰4、语言严谨峻切,词浅理畅喜用感叹句或设问句结尾 韩愈散文:1、能自树立,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a立意新b精于选材c语言精迈注意吸收当时的口语,注意改造旧的语言表达形式;自铸新语2、风格豪迈奔放,汪洋恣肆,喜欢以气御文a善于讲理,大量使用排比对比b善于抒情将浓郁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柳宗元散文:1、寓言善于说理,冷峭沉郁,有着深厚的现实内容2、山水游记具有诗情画意,感情色彩非常浓重,语言清新秀美,形象鲜明,把自然景色准确细致的展示出来,景中含情又有新寄寓3、刻画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练而极富变化,文势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在描写中贯注一股浓烈的寂寥亦绪,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高适岑参异同:同1、向往边塞立功,有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2、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3、诗中都呈现出边地异域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4、体裁上都喜用歌行体。异1、高适诗歌侧重于描写现实,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表现为战争的认识与民生疾苦的揭露,思想价值高。岑参善于描写塞外雄奇壮丽风光,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加入对战争生活的反映,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寓情于景,艺术价值很高2、高适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其中又有一种苍凉和悲壮的情感,岑参风格为雄奇瑰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 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

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 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被誉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南宋,学士间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②的口碑,可见苏轼散文影响之深远。 由于苏轼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学问,再加上他独具见解的文学主张,从而使他能够突破前人在文章写作上的种种局限,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1。识见高远、广征博引的议论体散文苏轼自幼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①他很早就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改革主张,但他反对骤变,主张按部就班的变革。仁宗末年呈进的议政论政文章,对当时存在的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各问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凤翔任职期间,随着与社会实际,尤其是西北边患的实际接触,他的政治见解有所深化。 苏轼所处的时代,国内国际矛盾都在积弱积贫中渐趋激化。苏轼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招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②因此,对内政策要宽容仁厚,对外政策要取静观之势,不可操之过急。在《平王论》中,他提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者也。迁都避寇,是向敌人示弱,是退让,是对国民精神的强烈打击。周代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历代的学者认为,周平王为避犬戎的侵扰,迁都洛阳是明智之举,周平王因而被

称为中兴之王.苏轼做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针对现实,有的放矢。其后的宋史,终为苏轼不幸而言中。 《教战守策》是苏轼有感于仁宗年间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发的。当时的国内形势是: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民众因为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从身体到意志都变得脆弱起来。朝中的士大夫们也把议论军事当做是生事扰民,一有苗头就横加限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又是:今国家所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事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是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为了求取暂时的偷安,而向敌国奉献大量的财物,但有限的财物满足不了得寸进尺者的贪得无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引发战争。国际国内形势两相对照,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就成为当时的大患。因此,苏轼主张应教民战守,以备不测之事,这才是爱民。苏轼的分析是极有见地的,如果宋代的当权者重视这些话并有所作为,历史也许并非今日之所写。唐文献评论道:坡翁此策,说破宋室膏盲之病。其后靖康之祸,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①李贽亦评论说:北狩之事,公已看见,时不用公,可奈之何?② ②朱栻《历代名儒传》卷五。 ①苏轼:《上韩太尉书》。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 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与苏轼对话散文范文

与苏轼对话散文范文 月儿几度阴晴圆缺,人间几番悲欢离合,东坡的身影依然在历史的星空下摇曳。 ——题记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人文学阆苑里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而你——苏东坡就是那朵奇葩,盛开在我的天空下,为我的生活增添一片美丽芳华。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你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你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你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你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你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你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神奇的文笔、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真可谓:为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你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朋友,许久不见,惦念,惦念,你过的还好吗?朋友,对你我永远都是那么的佩服,你那旷达超脱的胸襟好似一把宝剑,能穿透一切障碍,回归自然,你的所作所为无一不令我赞叹。暴雨之中,是你为我撑起一把伞,漫漫黑夜,是你为我点亮一盏灯。是你,让我发现暴雨后总会有美丽彩虹,黑夜里总会有星星闪烁。 居庙堂之高,你心忧天下,率性真实江湖之远,你依旧心系民生,但恬然自得。你处乎人世之间,你又站在宇宙之外,你能理解生

命的内涵,但又绝不虚浮。你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江天山月,日日如斯,有谁如东坡般如此渗透人生?“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古城废园,被迫摘桤菊充饥,却能扪腹大笑。虽说贬谪流放,你的生活却是无人可比的鲜活,如此通脱自适,如何不处处生春? 妻亡故十载,早已阴阳两隔,但你流着泪,记下这样一个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等文字,“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若非情到深处,若非铭心刻骨,哪能有这断肠之笔!我想王弗定会收到了这份思念,继续在某处支持着你。王弗的离去对你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我相信你能从悲痛中走出,毕竟哀伤不是你的伴侣。事实上,你也没有让我失望,依然行在风雨中。朋友,坚持到底,我心中的拇指永远为你默默竖起。 曾记否?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见风光处,覆覆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你满腔豪情,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你始终坚守者自己的信念。你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你却自得——青青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清水泛清波。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你不但没有屈服而且为官一地,造福一方。面对不幸,你总是那样淡泊从容,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的美丽。朋友,你永远都是我心中的王者。

苏轼的诗词和思想

黄超 苏轼开词坛豪放一派,其诗词、散文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东坡自身生平便颇具传奇味,其一生坎坷波折与其复杂思想碰撞出\\\"诗余\\\"的火花,便是苏词。《毛诗序》云:\\\"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盖词亦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中叶,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造就了他积极入世的儒家秉性,其家庭出身让他早受文学熏陶。其父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轼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后人合称苏洵、苏轼及弟苏辙\\\"三苏\\\"。宋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皆从苏轼学,俱有盛名,史称\\\"苏门四学士\\\"。 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入仕,对政治期于变革,但不敢触之过深,趋于保守,他的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三十岁以后。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结发妻子王弗病逝。 宋神宗年间,自仁宗\\\"庆历新政\\\"始的党派之争更趋激化。\\\"新党\\\"王安石为相,实施新法,打击旧党。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上书反对新法,即遭贬黜,熙宁六年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转知密州,元丰元年知徐州,后知湖州。知密州时,亦作诸多诗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神宗熙宁八年,时苏轼知密州。(按:英宗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妻王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古典文学出版社《东坡乐府》卷下) 此为东坡悼亡之作。轼妻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逝世至熙宁八年正好十年,苏轼仕途失意,知密州,心情凄苦,此时忆亡妻,以梦境相会,自己已\\\"尘满面,鬓如霜\\\",见亡妻犹在,千般话语,化作泪千行!梦醒过后,伊人已逝,肠断短松岗。以梦境相见写伊人永逝,喜景写悲,悲何如哉! 神宗熙宁八年冬,苏轼值知密州。时北宋积弱不振,北方辽国入侵,西北西夏扰境,西有吐蕃,东北有高丽人入境。而北宋王朝无力抵抗强悍的少数民族的铁蹄,年年纳贡。苏轼向来主张加强国防,而就在此前数月,辽国迫北宋割让土地。适苏轼祭常山回,与同官出猎。乃作一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是苏轼最早所作豪放词,气势豪壮,波澜壮阔。作者虽云\\\"老夫\\\",但左牵黄,右擎苍,人虽老矣,雄心仍在,苏轼以魏尚自许,希望得朝廷信任。希冀冯唐到来,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巩固国防,射天狼(喻指辽与西夏。按:辽人尚武,性残暴,以草原之狼自喻,其主称\\\"狼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仍知密州,此时他政途失意,且与其弟苏辙(字子由)七年不见。 适值中秋,苏轼与同官大庆佳节。良辰美景,感叹良多,乃作《水调歌头》(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必裁其歌头,另倚新声也。《词谱》云),自解题云:丙辰中秋,欢饮达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着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