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

王晓燕

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

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

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

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

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亚低温治疗

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

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谭桂琼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表明:亚低温和常规治疗组在降温前及复温后血K+、Na2+、Mg2+无明显差异,

而降温期间亚低温组血K+、Mg2+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7]。

2.4 冻疮及压疮:在亚低温治疗时由于皮肤和肌肉血管呈收缩状态,外周循环较差;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且患者多不能自行翻身和活动四肢,故冻疮、压疮发生成为较常见的并发症[8]。

2.5 复温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钾、复温休克及颅内压反跳。复温时钾向

细胞外转移,若不及时调整补钾剂量,易发生高钾血症。升温过快,短时间内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9]。并且引起组织缺氧、水肿,易导致颅内压反跳性增高。

3.预防性护理的现状

3.1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

3.1.1 保持气道内外环境良好:保持室内空气和环境洁净,加强翻身和叩背,一般每30分钟一次,加强呼吸道的湿化,经研究证明应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可取得良好的湿化效果,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10﹞。

3.1.2 掌握吸痰的时机:研究证明,过去常规每隔1~ 2 h 吸痰1 次,易损伤气管。只有当患者有吸痰需要时再进行操作,如患者呼吸道出现痰鸣音、呼吸困难、发

绀、呼吸机出现高压报警、听诊有啰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立即予以吸痰[11]。

3.1.3 选择合适的吸痰方式:张小冯.何莺研究密闭式吸痰(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CS 比开放式吸痰( openendo tracheal suctioning, OS更能保证通气的连续性,防止交叉感染。实验显示密闭式吸痰比开放式吸痰肺感染机率下降40%[12]。所以,选择合适的吸痰时机和吸痰方式对预防肺部感染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循环系统的监测

床旁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HR、R、BP 、SaO2的变化,每30分钟测量血压1次,并做好记录〔13〕。为了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血供,低温病人的心率维持在60次/分,舒张压6.65-7.98 kpa(50-69mmHg。平均动脉压在10.6KP(80 mmHg比较安全,低温治疗期间给予持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14〕。严密观察患者末梢循

环情况,保证患者肢端温暖,面色红润,如果患者血压偏低、循环障碍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3.3 加强电解质的监测及掌握补充原则

3.3.1 观察电解质变化,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四肢麻木、无力、嗜睡、肠麻痹,等低钾症状,及患者出现焦躁易激惹、肌肉软弱无力、痉挛、抽搦、浅反射亢进或减弱等低镁临床表现时,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遵医嘱准确、及时留取标本,保证测量值准确。观察尿液,记录24h或每小时尿量,有助于判断失K+量和指导补K+〔15〕。

3.3.2 补钾原则:口服补K+,将10%氯化钾稀释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静脉补K+及高浓度钾液的应用:尿量>30 ml/h方可采用静脉补K+,严格控制好输液速度,不能过快,浓度不宜过高,严禁直接静注。严密观察血钾的动态变化,每4h测电解质一次,并保证标本的采集及化验结果的准确性〔15〕。

3.3.3 低钾血症常伴低镁血症,镁是细胞膜钠-钾-三磷酸腺苷酶的重要辅酶,镁可保持细胞内钾的完整性,实验和临床皆发现低镁使低钾难以纠正。同时,硫酸镁还可以缓解高浓度滴注氯化钾时引起的静脉疼痛,但在静脉补镁时要防止过快过量引起的血压下降和镁中毒〔15〕。

3.4 预防冻疮和压疮的发生:降温毯应平铺于床面上,勿皱折,其上面平铺一层中单,即可有效防止冻疮,也不影响其降温效果,降温毯雾水渗湿时给予及时更换。注意观察接触降温毯的皮肤温度、颜色, 肢体末梢循环情况,及时调整控温毯水温, 避免局部温度过低导致冻疮。加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平整、舒适。

3.5 预防复温并发症: 在亚低温治疗后的病人,目前临床趋向于自然复温法,避免复温过程中再损伤及其他并发症〔5〕。在复温时考虑到钾离子的反向转移,及时减少或暂停补钾。在预防复温性休克及复温性脑水肿更应严格控制降温的速度,不可操之过急,降温维持时间为4-5天为宜[16]。复温速度要慢,控制在4-6h 升高体温1℃,并且适当应用肌松药和镇静剂,以防肌颤,必要时可予脱水,防止颅内压反跳。一旦发生复温休克,可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5〕。

4.亚低温并发症护理的进展

有文献报道, 亚低温治疗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位于其他并发症的首位[1 7],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且患者多不能自行翻身和活动四肢,故压疮发生成为较常见的并发症[8],如何更好的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成为了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郭发良等研究证明:持续气囊上引流可以减少亚低温治疗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pneumo nia, VAP 的发生, 并且延迟VAP 的发生时间[ 18]。王宫丽研究采用中药汤剂,补气活血,散寒除湿,加速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充血,毛孔扩张,药物通过扩张的毛孔渗透肌肤,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来预防亚低温治疗时患者的压疮。方法:自患者体温降至目标温度后每隔8h 用中药汤剂(中药温度与体温相同擦洗全身。在擦洗全身皮肤后要用干燥毛巾擦拭干净,以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19]。

综上所述,进行亚低温治疗时护理的重点是:及时、准确应用亚低温治疗,加强病情观察,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在低温治疗时如何采用护理手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所探讨的,如何加强对临床亚低温治疗病人的监测和护理是需进一步研究的,以求获得亚低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1] 丁玉兰等. 实用神经外科护理及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7. [ 2] 谢润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0,3(7:1967.

[ 3] 周浩.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J] . 当代护士,2007,5( 1 : 19 20.

[ 4]沈春燕,汤莉伟,刘忆菁.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7(1B:32.

[ 5]王桂花.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 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13.

[6] Polderman KH,Saskia M,Peerdeman,eta1.Hypophosphatemia and hypomagnesemia induced by cool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J].J Neurosurg,2001,94(5:697.

[7]谭桂琼.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及护理[ J].现代医

药卫生,2008,8(25:1148-1150.

[8]马秋梅.亚低温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5:397.

[9]李予新.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预见性护理[J].右江医学杂志, 2005,8(1:90-92.

[ 10]范巍巍,李春卉.采用不同溶液行气道湿化的研究报道[ 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9(17:20

[11] 吴碧静,林静茹,郭惠珍,肖碧玲.程序降温法对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 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0:25—26.

[12]张小冯,何莺.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09-211.

[13]赵素平.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J].实用医药杂志, 2007,14(12:1634-1635.

[14]马秋梅.亚低温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5:397.

[15]吴在德等.外科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20.

[16]陈文延.郑烈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J].中国使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1.

[17] 张鸣,刘万明,全中平等.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几个相关问题[ J]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 4 : 127 128.

[ 18] 郭发良,卜会驹,阎红霞等. 气囊上引流在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病人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 J] .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 7 :

695 696.

[19]王宫丽.中药擦浴预防亚低温治疗患者压疮的护理体会[ J].临床与医学, 2009,(33:768.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 适应症 开始时机 目标温度 亚低温维持 时间 复温最主要的是缓慢可控的复温,每4H体温 升高1℃,恢复至37℃为xx 持续12-24小时 心跳骤停者(特别是院外室颤 性心脏骤停者) 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对指 令无反应)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多采用物理、药物联合降温法数小时内 降至目标温度(32-34℃),主要预防降 xx过程中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持续3-5天(颅内压高峰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后或术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 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冰水、酒精浸浴 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 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人工体外循环降温。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 王晓燕 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 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 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 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 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 冰水、酒精浸浴 4. 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 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

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 人工体外循环降温。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8. 体腔灌洗降温。可用冷却的无盐生理盐水注入胸腔、腹腔、鼻腔及直肠等进行灌洗降温,但容易引起心室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故不常用。 以上都有效,但没有证明哪一种单独的方法最好,一些如冰毯及应用大量冰袋的方法都易做而且有效,但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护理及更密切的监护。在诸多降温方法中,若单纯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均难以取得良效,而物理降温与冬眠药肌松剂相结合方为最适宜的降温方法,应在数小时内降至目标温度,主要防止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复温:1.速度:每4 h体温升高1℃的速度 2.整个复温过程持续:12 h 3.恢复至37℃左右为宜 复温注意:最重要的是缓慢而可控地复温,缓慢的复温不仅决定了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由于复温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脑温监测: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正确监测脑温至关重要,其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温法和间接测温法。直接测温法准确可靠,但为有创,不为临床所常用。临床常用的间接接测温法包括:(1)中心温度;(2)口腔温度;(3)鼓膜温度;(4)直肠温度,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优点,直肠温度比脑温低0.33℃左右;(5)膀胱温度,与脑温接近;(6)颞肌温度,可较好地间接反映脑温。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蚌医附院ICU 杨梅 一、亚低温治疗 1.定义 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肛温32~35?C),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2..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 ①缓解ATP的消耗速率,减少低血流灌注区域的氧需求; ②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摄取; ③改变细胞内信使的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④延缓破坏性的酶促反应,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反应; ⑤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 ⑥保护膜蛋白的流动性; ⑦缓解再灌注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 ⑧减轻细胞内酸中毒等; 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 3.方法: 使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中心温度为32??35℃)。先将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40ml)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根据病情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用量,使患者安静无寒战,结合物理降温,可根据具体条件使用半导体或循环水制冷式降温仪,降温效果差者可加用冰袋或酒精擦浴,也可使用血管内降温机。 4.临床意义 1)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2)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3)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4)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5.适应症 1)心肺复苏后病人 2)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 3)低温麻醉病人 4)高热惊厥或中枢性高热病人 5)感染中毒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病人

6..亚低温治疗的原则 1)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2)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 3)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 4)降温不宜过快,体温每小时下降1℃为宜,复温速度要慢一般每个4小时复温1℃,在12-16小时内升至36.5??37℃。 二、护理 1..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机会。 2..神经系统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提高警惕。特别在复温阶段,因为复温过快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3..呼吸监测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4..循环监测 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5..体温护理(监测) 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2~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 若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体温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若体温低于30℃,易出现心律失常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6..呼吸道管理 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同时应重视呼吸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 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

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 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患者体温下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代谢能量,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亚低温主要指27~35℃的轻中度低温,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ermia):28—32℃;深度低温(pm~tmd hypoSermia):17—27℃;超深低温(dtrapmgund hypoS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亚低温(MHT)。20世纪9o年代以来,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 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亚低温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不同脑区对亚低温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亚低温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为研究缺血后亚低温是永久保护海马CA/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再灌注期MHT(MHTr),(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 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0.01)。Ooboshi等研究了19—23 mo龄老龄鼠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20 min暂时性前脑缺血过程中,保持海马区温度在36℃,33℃,30℃,1 wk后测定海马CAI区的神经组织病理损害,33℃组和3O℃组的缺血损害明显好于36℃组。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试验资料: 山东某医院为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将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均于伤后24 h内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并常规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以外,其他疗法同治疗组。结果两组于治疗后第1、3、7天的血糖和颅内压、住院4周内的平均昏迷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半年后对存活者随诊的治愈、中残、重残、植物存活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是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改变遗传信息的传递,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恢复,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抑制神经元调亡;抑制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抑制脑损伤缺血、缺氧后的炎性反应,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抑制酶促反应,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证:(1)重型(GCS 6—8分)和特重型(GCS 3—5分)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3)弥漫性轴索损伤。(4)难以控制的恶性高颅压。(5)中枢性高热。符合上述诸项之一者,尽可能应用亚低温疗法。注意以下患者禁忌用亚低温治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3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呼吸监测及护理 2.4.1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4.2 人工气道护理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 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 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 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 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 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 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 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 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 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 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 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 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 导尿管,行BIS监测) 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 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5.行脑室内穿刺或脑组织穿刺,安置颅内压及脑室监测套管。 6.设置室内温度至20℃左右。 3)、治疗细则;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 ??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 ?2、呼吸监测及护理 ?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 ???保持呼吸道或人工气道的通畅??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有梗阻现象,应及时吸出痰液及分泌物,保持其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患者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的正常排出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避免痰栓形成引起缺氧,合并肺部感染。 ? ?3、?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末梢血运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患者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有循环障碍,说明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定义】 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 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 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 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⑻预防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低血压、冻伤、压疮。 ⑼缓慢复温: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相同剂量的药物维持时间直至停用。复温不可过快,以免出现颅内压“反跳”、体温过高或酸中毒。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一、技术简介 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 ,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和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 ,16℃以下)。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二、目的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具有疗效肯定和安全方便等优点。 三、适应症 1、重型( GCS 6~8 分)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3~5 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 5、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氮中毒所致的脑缺血及低氧患者。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心肺复苏后脑病。 四、禁忌症、

1.患者有严重的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老年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妊娠妇女。 五、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用物、环境准备是否齐全适宜。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 (一) 降温及复温的速度控制; 1.原因分析 (1)降温及复温速度过快。 (2)降温及复温过程中,冬眠合剂撤离较快。 (3)使用冰块降温,温度不易控制。 (4)输液或鼻饲温度较高,影响整体降温效果。 (5)使用的体温计不正确,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2.解决方法 (1)严格控制降温及复温速度 (2)冬眠合剂应用要适量,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药物泵注入速度和剂量,严防寒颤; (3)保持亚低温治疗仪正常工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必要时加用物理降温措施; (4)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完整版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及护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 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分为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和死亡。

亚低温的护理修订稿

亚低温的护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在开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在开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目的观察开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亚低温疗法及护理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开颅手术的患者82例,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6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衡量治疗及预后效果,评价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对患者各方面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观察组全身炎性反应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死亡率、恢复良好率、残疾率、植物生存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开颅手术进行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安全可靠,减少不良反应。 标签:亚低温疗法;护理;开颅手术;围术期;预后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常需行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病死率高达50%~60%,且预后致残率高,存活者日常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开颅手术往往涉及患者的颅骨、大脑以及临近的血管的解剖,手术风险极高,这类患者术后在监护中常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剧烈波动甚至死亡,预后不甚理想,因此,目前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配套护理方案受到临床研究的广泛关注。有相关研究表明,进行围术期的亚低温疗法及护理是治疗和预防开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有效、重要的方法。但关于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的作用存在争议,其治疗效果有待探讨。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开颅手术的患者82例,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亚低温疗法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2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和(或法骨瓣减压术。使用分层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0~73岁,平均(55.01±4.14)岁;对照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43.02±4.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种类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伤后6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和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15.96KPa;由于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和颅脑水肿的持续时间为7天,亚低温治疗应持续到颅内压降至正常后24h。护理人员应注意检查冰块融化与否,体温维持在35℃以下,以防脑水肿加重从而引起脑病,要求过程要平稳,切忌断断续续。 1.2.3复温期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开始逐渐撤离降温措施。先停用降温仪,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监护重点,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1例颅脑外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结果 31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早期即得到及时控制,未发生冻伤、褥疮。结论严密监测,细致护理和缓慢复温将有效防止并发症产生。 [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 of mild hypothermia.Methods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to 31 patients along with baseline therapy was imployed.Results During the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none of the 31 patients had perniosis and decubital ulcer,and their complication was controlled during the earlier period.Conclusion Close monitoring,nursing and slow rewarming are utility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Key words] mild hypothermia;complication;nursing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