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 NaHCO3铁锈、赤铁矿——Fe2O3磁铁矿—— Fe3O4

金刚石、石墨—— C 干冰——CO2水银——汞

天然气(甲烷)—CH4酒精(乙醇)—— 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二、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检验稀盐酸(或Cl-)——滴入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如AgNO3+KCl=AgCl↓+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

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

暗紫色的固体——KMnO4

黄色的固体—— 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等含Fe3+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1、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2、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3、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4、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5、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6、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7、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8、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2、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3、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

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

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

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

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钾(K)钠(Na)银(Ag)氢(H)+1价;

钙(Ca)镁(Mg)钡(Ba)锌(Zn)+2价;

氟(F)氯(Cl)溴(Br)碘(I)-1价;

通常氧(O)是 -2价;

铝(Al)+3;硅(Si)+4;

铜(Cu)有 +1、+2价;

铁(Fe)有 +2、+3价;

碳(C)有 +2、+4价;

硫(S)有 -2、+4、+6价;

氮(N)、磷(P)-3、+5价。

NH

4(+1)铵根NH

4

+铵根离子

OH (-1)氢氧根 OH- 氢氧根离子

NO

3(-1)硝酸根 NO

3

-硝酸根离子

CO

3(-2)碳酸根 CO

3

2-碳酸根离子

SO

4(-2)硫酸根 SO

4

2-硫酸根离子

MnO

4(-1)高锰酸根 MnO

4

-高锰酸根离子

MnO

4(-2)锰酸根 MnO

4

2-锰酸根离子

SO

3(-2)亚硫酸根 SO

3

2-亚硫酸根离子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 绪言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 ⒈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⒉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⑴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无色无味气体白色粉末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⑵高锰酸钾(KMnO4)[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紫黑色固体褐色固体黑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带火星的香棒伸入试管口,复燃。 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 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质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 ⒉化学性质:物质必须通过化学性质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稳定性、不稳定性、助燃性、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分解性 四.我国的化学发展史 ⒈商代就会制青铜器。 ⒉春秋晚期会炼生铁,战国晚期会炼钢。 ⒊古代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工艺是世界闻名的。 ⒋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⒌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等构成生命的物质。 第一章:纯净物和混合物 1.1组成物质的微粒 一.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⒈分子 ⑴定义: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⑵特点:① 很小 ② 不停的运动 ③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 ⑶氧化汞(HgO)[加热]→汞(Hg)+ 氧气(O2) 桔红色固体银白色液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加热氧化汞,试管内壁有银白色的液体生成,带火星的香棒伸入导管口,复燃。 氧化汞分子→ 汞原子 + 氧原子氧原子 + 氧原子→ 氧分子 ⒉原子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完整

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小结:1、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2、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等: 红色:红P、Cu、Fe2O3 红褐色:Fe(OH)3 浅绿色:Fe2+盐的溶液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浙教版科学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精选)

初中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 一、基础过关[练习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生石灰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3.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分解: 4.用H2O2制取氧气: 5.镁条与盐酸反应: 6.锌粒与稀硫酸反应: 7.铁片与稀硫酸反应: 8.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9.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10.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 1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1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 14.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15.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16.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 17.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1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9.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20.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21.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 22.用硫酸除去铁锈: 23.天然气燃烧: 24。煅烧石灰石: [练习2]写出常见的五种黑色固体的化学式、、、、。 [练习3]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mA + nB = aM + b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计量数m与n的比一定等于a与b的比 B. 若M是单质、N为化合物,则A和B中一定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C.若B是酸,则M和N一定有一种是盐 D.若M和N中一种是盐,一种是水,则A和B中一种是酸,一种是碱 [练习4]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其中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1:2,写出化合物A、B的化学式:。 [练习5]根据下表回答: (1) Zn(OH)2的溶解性。 (2)从上表中找出一种微溶性盐(填化学式,下同)。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是 . (3)Zn(NO3)2、BaCl2两种溶液能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完成硫酸和表中的一种可溶性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练习6](1)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造金属锰,同时生成另一种氧化物 ,()反应(2)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皮肤上沾上了硝酸银溶液,过一段时间会出现黑色痕迹,很难洗去,这是因为硝酸银见光分解生成一种金属、一种红棕色气体(NO2)和一种能供给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1-2章酸碱盐化学方程式默写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酸的通性: (一)酸+ 碱→盐+ 水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酸+ 盐→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1、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与稀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酸(盐酸或硫酸)+ 金属(镁、铝、锌、铁)→盐+氢气 1、锌和硫酸反应制取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酸+ 金属氧化物→盐+ 水 1、稀盐酸清洗铁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溶性碱的通性: (一)碱+ 酸→盐+ 水 1、氢氧化钙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1、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钠与硫酸铵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碱+ 非金属氧化物→盐+ 水[来源:学科网]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氧化碳通入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2019中考浙教版科学——化学优先反应专题

【一】九年级化学优先反应类型专题训练2016.10.20 【酸碱反应优先】 (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 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 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 么,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在C点时溶液中 的溶质是. (2)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 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 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 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先增加后减少 (3)若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象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4)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请 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现向一定 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 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那么, 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在B点时溶液中 的溶质是 .

(5)向用盐酸酸化的Mg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与加入的体积V 之间的关系,关于下图曲线的推测正确的是() A. ab段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 B. ab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镁 C. bc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镁 D. bc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镁 (6)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1+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CO2↑ (7)某混合溶液是由稀硫酸、碳酸钾溶液、稀硝酸、氯化铜溶液中 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 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该混合溶液组成 是() A. 稀硫酸、碳酸钾溶液 B. 稀硫酸、氯化铜溶液 C. 稀硝酸、碳酸钾溶液 D. 稀硝酸、氯化铜溶液 (8)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 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 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象。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克。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 .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象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9)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 据图回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练习-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 1、从化学方程式4P+5O2 ==点燃===2P2O5 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 A.KNO3B.Cl2 C.H2D.NaOH 3、在化学方程式aC2H6 + bO2=mCO2+ nH2O 中,各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 的是( ) A.2m = a B.3n = 2a C . m=2a D.a = n –m 4、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判断参加反 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个数比是() A.5:1:2B.2:1:2C.1:l:1D.2:3:l 5、在反应2X+Y===2Z中,已知1.2gX完全反应生成2gZ,若已知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B.34C.40D.80 6、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a、b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请回答: (1)a、b物质均属于_____(填物质分类),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2)该反应属于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7、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了如下数据: (1)这三次实验中,从数据来看,哪几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第二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原因。 (3)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上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为。

8、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9、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份得固体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镁混合物13.4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 10、为了探究物质在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甲小组把盛有适量CuSO4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乙小组把盛有适量Na2C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用砝码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试管内和烧杯内的两种溶液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根据要求,请回答: [实验现象] 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 (选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解释与结论] 甲小组的结论为: 乙小组的解释为: [反思与评价] 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使用的试剂不变,应改进的是: 由此,你将得出新的结论: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整理了2020,供你参考。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 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盐的沉淀 MnO2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暗紫色的固体——KMnO4 等含Cu2+溶液 黄色的固体—— S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黄色的溶液——FeCl3、Fe(Fe(NO)32SO4)3、+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等含Fe3溶液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钙,氯化镁,浓硫酸;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精,汽油,浓氨

浙教版九上-科学--化学--计算题-专题精讲(附习题)

计算专题(一) 1)写对化学反应方程式。 2)、 3)固体中常会有杂质,要分清参与反应是哪部分。 4)溶液参与反应时,只是溶质反应,水不参与,要搞清质量问题。 5)求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时,除计入反应生成物后,还要注意反应物是否有其它可溶性杂质。 图像图表型计算题 1.已知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含有A、B、C、D四种物质,将它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对该表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认为: 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是; 密闭容器内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 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如下: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C B.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后,生成D的质量为84g D.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为26g

3.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 (1)上表中n的数值为___________。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为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某学校课外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 g该地区的石灰石样品,然后将150 mL的稀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余杂质均不与盐酸反应)进行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 (1)X = g; (2)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若把该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共有多少L

浙教版全册科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全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疏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 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 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

等级。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 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m m m m m = = +溶质溶质溶液 溶质溶剂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 溶解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 m 浓——浓溶液质量 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稀溶液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 A m A m m A ?+?=+?混浓浓稀稀浓稀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 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三态的相互转化 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浙教版2020年科学中考化学计算题(无答案)

浙教版2020年科学中考经典化学计算题 一:图像型计算题 应用一:小科同学在参与“五水共治”行动中,考察了某工厂的废水处理工程, 并取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样品进行测定分析: (1)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废水的酸碱性,石蕊试液呈 ▲ 色,说明该废 水显酸性。 (2)另取该酸性废水少量,滴加适量AgNO 3和稀HNO 3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该废水中不含 ▲ 。 (3)小科进一步了解到该废水中只含有一种酸,是硫 酸,为测定其硫酸的质量分数,取该废水200克于烧杯中,逐渐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硝酸钡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该废水中的其他物质均溶于水且不与硝酸钡溶液反应) ①当加入的硝酸钡溶液质量为 ▲ 克时,硝酸钡与硫酸恰好反应。 ②计算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应用二:实验室用足量的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 C O 2,为了分析反 应后滤液的成分,取 100g 反应后的滤液,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2 0.0%的 N a 2 C O 3 溶液,测得 (1)从开始加入碳酸钠溶液至 10g 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 (2)计算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3)通过计算求出图中 m 的大小。 (4)随着滴加 N a 2CO 3 溶液质量的增加,烧杯中溶液的 p H 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结合图 像判断:b →c 段烧杯中溶 液 p H 如何变化? 。

二:叙述型计算题 应用一:实验室用含杂质的锌运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取8g含杂质的锌粒于烧杯中(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向其中加入74.2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82g.计算: (1)杂质的质量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三:实验型计算题 应用一: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选填序号)。 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10g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g,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_。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 NaHCO3铁锈、赤铁矿——Fe2O3磁铁矿—— Fe3O4 金刚石、石墨—— C 干冰——CO2水银——汞 天然气(甲烷)—CH4酒精(乙醇)—— 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二、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检验稀盐酸(或Cl-)——滴入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如AgNO3+KCl=AgCl↓+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 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 暗紫色的固体——KMnO4 黄色的固体—— 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等含Fe3+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浙江初中科学初一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学——化讲第四知识回顾第三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解的质量(克).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3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小于0.0120℃,S大于10克10~1克1~0.01克 克 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 溶解度表(会查看). :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mm溶质溶质 a)溶质的质量分数(??m?mm溶剂溶质溶液溶解度?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m?A%?(m?m)?A%m——浓溶液质量稀浓浓浓水浓. ——浓溶液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Am%A稀稀浓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溶液体积×溶液密度(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a) ③溶解②称重 (b)实验步骤:①计算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四册第一章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1 2、物质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 空气与生命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和碳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