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4.0~5.5)×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3.5~5.0)×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6.0~7.0)×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0.04~0.05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0.5~5 0.05~0.5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0.1

4.淋巴细胞(L): 20~40 0.8~4

5.单核细胞(M): 3~8 0.12~0.8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

男0.40~0.50L/L 女0.37~0.48L/L

临床意义: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低:各种贫血。

(四)网织红细胞测定

百分数:成人0.5~1.5 新生儿3~7

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

1.评价骨髓造血功能: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等。

2.观察贫血治疗效果。

(五)红细胞沉降率

男0~15mm/1h末女0~20/1h末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以上老人、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炎症(感染是最常见原因)、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血浆球蛋白增高性疾病等。

(六)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感染/溶血、某些恶性疾病等。

2.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分布异常。

二、尿液检查

(一)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多呈淡黄至深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淡红或红色:为肉眼血尿。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和尿路结石、泌尿系统炎症、泌尿系肿瘤、感染及出血性疾病。

2.茶色或酱油色:主要为血红蛋白尿。见于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3.深黄色:为胆红素尿。见于梗阻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

4.乳白色:①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感染。②脂肪尿:见于肾病、挤压伤、骨折、肾病综合征等。③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肿瘤、腹部创伤等所致的淋巴循环受阻。

(二)气味

正常尿液为挥发性芳香味,久置有氨臭味。

临床意义:

新鲜鸟有氨臭味见于膀胱炎或尿潴留;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鼠尿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三)尿比重

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5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蛋白尿等。

2.减少: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四)酸碱度

多在6.0~6.5之间。肉食为主者偏酸,素食偏碱。久置可变碱性。

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通风等。

2.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蛋白测定

参考值:0~80mg/24h

临床意义:

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受寒或精神紧张;肾小球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小管性(肾盂肾炎、重金属中毒等)、混合性(见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累的疾病)、溢出性(浆细胞病、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等)。

(六)尿糖测定

参考值:0.56~5.0mmol/24h

临床意义:

摄入性、应激性、代谢性(可作为糖尿病诊断)、内分泌疾病、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七)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0~3/HP 白细胞:0~5/HP

上皮细胞:①肾小管上皮细胞:无;②移行上皮细胞:无或偶见;③扁平上皮细胞:少量。

透明管型:0~偶见/HP 生理性结晶:可见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等。

临床意义:

1.红细胞:(镜下血尿)肾形红细胞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非肾性红细胞见于泌尿性结石、肿瘤等。

2.白细胞:(镜下脓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3.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肾移植术后持续增多提示出现排斥反应;出现较多的片状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提示肾盂至尿道有炎症或坏死。

4.管型:①透明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②细胞管型:肾实质损害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之一;白细胞管型是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③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5.结晶:若磷酸盐、尿酸及草酸钙结晶持续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考虑结石;胆红素结晶见于阻塞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酪氨酸、亮氨酸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白血病等;胆固醇结晶见于尿路感染、乳糜尿;磺胺类药物结晶见于使用磺胺类药物者。

三、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与性状

(1)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见于各种肠炎(小儿肠炎为绿色,假膜性肠炎为含有膜状物的黄色);后者见于消化不良和肠功能紊乱。

(2)粘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及直肠癌等。

(3)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4)胶冻样便: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柏油样便:粪便呈褐色或黑色、富有光泽,隐血试验阳性,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6)白陶土样便:鉴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阻塞。

(7)鲜血便: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

2.气味

慢性肠炎、胰腺疾病及直肠癌溃烂时呈恶臭;阿米巴性肠炎粪便呈鱼腥味。

四、肾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

参考值:80~120ml/min

临床意义:

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②判断功能损害的程度:肾衰竭代偿期(51~80)、肾衰竭失代偿期(50~20)、肾衰竭期(19~10)、尿毒症期(<10)。

2.血尿素氮测定(BUN)

成人3.2~7.1mmol/L 婴幼儿、儿童:1.8~6.5mmol/L

临床意义:

BUN增高见于: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衰竭代偿期<9;肾衰竭失代偿期>9;肾衰竭期>20。2.肾前性少尿。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3.血清肌酐测定(Scr)

全血肌酐:88.4~176.8μmmol/L 血清或血浆肌酐:男53~106μmmol/L 女44~97μmmol/L

临床意义:

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2.鉴别肾实质性和肾前性少尿。

五、肝功能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1.血清总蛋白(STP)、清蛋白(A)、球蛋白(G)及比值测定

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1.5~2.5):1。

临床意义:

1.总蛋白增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或蛋白合成增加;总蛋白降低见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肝脏蛋白合成功能障碍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丢失过多等。

2.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液浓缩、Addison病等。清蛋白减低见于营养不良、各种肝脏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蛋白质消耗增多、蛋白质丢失过多以及血液稀释等。

3.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病、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以及慢性炎症和感染等。球蛋白减低见于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素或免疫抑制剂、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等。

4.A/G比值减低或倒置常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蛋白电泳

清蛋白62~71% α1球蛋白3~4% α2球蛋白6~10% β球蛋白7~11% γ球蛋白9~18%

临床意义:

1.肝病型:清蛋白减低,α1、α2和β球蛋白有减少倾向,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M蛋白血症型:清蛋白轻度减低,单克隆γ球蛋白明显增高,γ区带、β区带或β区带与γ区带之间出现明显的M蛋白区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肾病型:清蛋白和γ球蛋白减低,α2和β球蛋白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4.炎症型:α1、α2和β球蛋白均增高,见于急慢性炎症或应激反应等。

5.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常有γ球蛋白增高。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

STB:3.4~17.1μmol/L CB:0~6.8μmol/L UCB1.7~10.2μmol/L CB/STB:0.2~0.4

临床意义:

1.STB在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在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2.通常溶血性黄疸为轻度,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阻塞性黄疸为中、重度黄疸。

3.STB及CB升高为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及UCB升高为溶血性黄疸,三项均升高为肝细胞性黄疸。根据比值可协助测定:

<0.2提示溶血性黄疸,0.2~0.5提示干细胞性黄疸,>0.5提示梗阻性黄疸。

2.尿胆红素(BIL)及尿胆原(Uro)测定

尿胆原定量0.84~4.2μmol/24h

临床意义:

溶血性黄疸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隐性;梗阻性黄疸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中度增加,尿胆红素常呈阳性。

(三)血清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4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40 U/L

ALT/AST≤1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显著升高,但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若AST增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进入活动期。

3.非病毒性肝病:如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血清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

4.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12小时,AST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3~5天恢复正常,如AST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的梗死。

5.其他:胆汁淤积、皮肌炎、胰腺炎等转氨酶可轻度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成人50~110U/L 儿童<350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①肝胆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增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的肝胆疾病,ALP轻度增高。②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骨肉瘤、骨折愈合期等。③其他:如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

3.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测定

参考值:<50U/L

临床意义:

1.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淤积、肝癌等,γ-GT明显升高。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γ-GT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γ-GT正常,若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3.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炎,γ-GT可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

4.其他如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γ-GT

可轻度增高。

4.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参考值12~40U/mL

临床意义:

1.肝脏病变:重症肝硬化及肝硬化伴肝癌,MAO活性明显增高;早期肝硬化MAO增高不明显;急性肝炎时,MAO大多正常,但伴急性肝坏死时MAO增高。

2.肝外疾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糖尿病、甲亢等MAO也可增高。

六、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渗出液多浑浊,病因不同可有以下改变:①深黄色脓样: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②红色:见于结核病急性期、恶性肿瘤等。③绿色:见于铜绿假单细胞感染。④乳白色:见于淋巴管阻塞。

2.凝固性:漏出液一般不宜凝固;渗出液相反。

3.比重:漏出液比重多<1.018;渗出液比重多>1.018。

(二)化学检查

1.粘蛋白定性试验:漏出液多呈阴性反应;渗出液相反。

2.蛋白定量检查:漏出液蛋白总量多<25g/L;渗出液的蛋白总量多>30g/L。若蛋白质在25~30g/L之间,则难判断其性质。

3.葡萄糖定量检查: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于血糖相似,渗出液中葡萄糖较血糖明显减低;癌性积液葡萄糖若明显减低,提示肿瘤广泛浸润,预后不良。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漏出液常在100×106/L以下;渗出液常>500×106/L。

2.细胞分类:①漏出液主要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②渗出液因病因不同而异:中性粒细胞为主常见于化脓性积液及结核性积液早期;淋巴细胞为主常见于慢性炎症引起的积液;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所致积液;其他细胞:在狼疮性浆膜炎偶见狼疮细胞;陈旧性出血的积液中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

3.细胞学检查:检出恶性肿瘤细胞对诊断癌肿有重要价值。

4.寄生虫检查:乳糜样积液可有微丝蚴;阿米巴病的积液中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七、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一)血清电解质检查

血清钾:3.5~5.3mmol/L 血清钠:135~145 mmol/L 血清氯:96~106 mmol/L

血清总钙:成人2.1~2.7 mmol/L;儿童2.25~2.8 mmol/L;血清离子钙:1.12~1.23 mmol/L

血清磷:1.0~1.6 mmol/L;儿童1.3~1.9 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钾: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排出减少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细胞外钾内移增多。

2.血清钠: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③内分泌病变。

减低见于:①丢失过多②摄入不足③细胞外液稀释。

3.血清氯: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排泄减少③脱水④过度换气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水摄入过多④呼吸性酸

中毒。

血清钙: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溶骨作用增强③钙吸收作用增强④其他(肾衰、Addison病等)。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成骨作用增加③钙吸收作用减弱④其他(急慢肾衰、肾病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人参等)。

血清磷:

增高见于:①内分泌疾病②肾排泄受阻③维生素D摄入过多④其他(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癌、骨折愈合期、急性肝坏死等)。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丢失过多③转入细胞内④其他(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查

1.血清脂质测定

(1)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成人2.82~5.95mmol/L 儿童3.12~5.2 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见于长期大量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冠脉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及应用某些药物等。

血清总胆固醇减低: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严重贫血、甲亢、营养不良及某些药物。

(2)甘油三酯测定

0.56~1.70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脂饮食、肥胖、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旁腺减退症、阻塞性黄疸等。

减低:见于严重肝脏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等。

2.血清脂蛋白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3~2.0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3.2mmol/L

临床意义:

HDL-C增高: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HDL-C减低:见于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及应用雄激素等。

LDL-C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其他如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肥胖、阻塞性黄疸等也升高。

LDL-C减低:见于甲亢、肝硬化、吸收不良等。

3.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1)空腹血糖(FBS)测定

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 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应激因素;药物影响;其他(高热、窒息、脱水等)

减低见于:胰岛素过多、缺乏抗胰岛素激素、肝糖原贮存缺乏、其他(急性酒精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特发性低血糖等)。

(2)口服糖耐量试验

空腹服糖0.5~1小时,一般为7.8~9.0,峰值应<11.1,2小时血糖≤7.8,3小时应恢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2次空腹均≥7.0,或服糖后2小时≥11.1,随机血糖≥11.1,或有临床症状,诊断为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7.0,服糖后2小时7.8~11.1,血糖高峰时间可延迟至1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至2~3小时以后,且有尿糖阳性。多见于2型糖尿病、甲亢、皮质醇增多症等。

3.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低,服糖后血糖增高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腺垂体功能减退、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患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均称为贫血,其中血红蛋白的降低值对贫血程度判断更重要。 5.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6.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7.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为(4.0—10.0)×1012/L。 8.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占50%—75%。 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中毒、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0.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和部分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电离辐射、使用某些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1.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不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即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患者。 12.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增多(>3%)即为核右移;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患者。 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1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15.血小板计数(PC或PLT)正常值:(100—300)×109/L。 16.女性月经期的第1日可引起血小板生理性减少。 1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 18.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19.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时,标本中应加入的抗凝剂为3.8%的枸橼酸钠0.4ml。 20.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患者。 [尿液、粪便检查] 21.做尿常规检查尿标本可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ml左右,但以晨尿最好。 22.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1000—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3.每升尿内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24.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 25.新鲜尿液若呈白色或黄色混浊为脓尿或菌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5个以上白细胞为镜下脓尿。 26.脓尿或菌尿、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7.尿液呈深黄色且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为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28.尿液呈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溶血的患者。 29.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的患者。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5 ~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 4.淋巴细胞(L): 20~40 ~4

5.单核细胞(M): 3~8 ~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5~8 2.比重(SG)1.015~1.025 3.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O.15g/24h 4.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24小时) 5.酮体(Ket)阴性(neg) 6.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μl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l0/μl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临检项目: 1.血常规: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 小板4大类,共20项。 看血常规主要看4项,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1012/L 成年女性:110-150g/L 3.5-5.0×1012/L 新生儿:170-200g/L 6.0-7.0×1012/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6.0×1012/L >170g/L 成女:>5.5×1012/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4.0×1012/L <120g/L

成女:<3.5×1012/L <11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降低则见于贫血、失血、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 粒细胞减少症:<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0.5×109/L 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出血、损伤、心梗、粒细胞白血病等; 粒细胞降低见于伤寒、再障、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某些抗癌药物等;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0.5%-5%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降低:伤寒、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0-1%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3%-8% 增多:伤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 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障、脾亢、DIC等;增多一般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细胞增多症等; 2.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 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3.有核红细胞:需要空腹抽血。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1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结果阳性可能疾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病,增多增生性贫血、红白血病、恶性贫血、癌肿。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 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成为很多实 验室急需解决的课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 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的审核工作,它不但包括了对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是实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 二是内部质量监控。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保留样品再检验 对无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如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指标并易保存的样品采取留样再检测的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控制,这

样不但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助于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2.定期使用标准物质 (1)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查明原因排除异常因素,使检测体系恢复正常。 (2)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检测来完成仪器的期间核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校准状态,对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较大偏离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到经验正的结果满意时方可投入使用。 (3)利用对标准物质的检测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以查明检验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检验技术,是否能够检出符合要求的准确数据及结果,这也是对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利用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是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此方法通过统计技术,将指控样用于检测中,对每次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波动范围,通过检测查出异常原因所导致的波动,制定相应措施进而消除异常原因。 4.使用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 成年男性:(4.0?5.5 )X 1012/ L 成年女性:(3.5?5.0 ) X 1012/ L 新生儿:(6.0 ?7.0 )X 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 成人:(4.0 ?10.0 )X 109/L;新生儿:(15.0 ?20.0 )X 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O%?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 (100?300 X 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5?8 2.比重(SG 1.015 ?1.025 3.尿蛋白(Pro )定性定量试验Pro定性:阴性(neg) , Pro定量w O.15g/24h 4.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 /24小时) 5.酮体(Ket 阴性(neg 6.胆红素(Bil 和尿胆原(Ubg 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卩1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 w l0 /口1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 (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 (每高倍镜视野) (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 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 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 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 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 , OBT正常粪便OBT阴性。(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绿脓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大叶性肺炎时呈铁锈色;急性左心衰时呈粉红色泡沫样痰;阿米巴肺脓疡时呈咖啡色。呼吸系统有病变时痰可呈粘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 (五)电解质 血清钾3.5?5.3mmol/L 血清钠135?145mmo K L 血清氯96?108mmoJ/L

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精修订

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 现实验室诊断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一、肾病综合征: 二、1、定义:“肾变病综合征”简称肾综,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 小球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临 床具有四大特点:①大量超过3.5g/d,可有脂质尿;②低血症血清白蛋 白小于30g/L;③;④水肿根据不同病因和病理将本征分为3类:即、继 发性综合征。 三、2、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3.5g/1.73m2体表面 积)、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应为大量蛋白尿和。大量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特征,在肾血 管疾病或肾小管间质疾病中出现如此大量的蛋白尿较为少见。由于低蛋 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都是大量蛋白尿的后果,因此,认为诊断的标 准应以大量蛋白尿为主 3、实验室检查: (1)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血浆蛋白测定 (4)血脂测定 (5)肾功能检查 (6)血液流变学检查 (7)电解质及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 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 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 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 化。 2.临床表现:(1)水肿: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水肿。水肿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眶周围、面部肿胀或午后双下肢踝部出现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然而也有极少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始终不出现水肿,往往容易被忽视。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血常规 血红蛋白(Hgb)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 g ∕L 红细胞(RBC):男性(4.5~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 中性杆状粒细胞(1﹪~5﹪) 中性分叶粒细胞NEUT(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 (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1﹪) 淋巴细胞LYMPH (20﹪~40﹪) 单核细胞MONO (3﹪~8﹪) 红细胞压积HCT 0.35—0.45 平均红细胞容MCV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 网织红细胞(Rtc)成人百分数(0.5﹪~1.5﹪)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9∕L或10-30万/mm 3 血糖(BS) 空腹:成人:2.9-6.2mmol/L (70-110mg/dl) 60岁以上:4.5-6.4mmol/L (80-115mg/dl) 进食后2小时:小于6.7 mmol/L (小于120mg/dl) 血离子 钾离子K 3.5—5.5mmol∕L 钠离子Na 135—145mmol∕L 氯离子Cl 101—111mmol∕L 钙离子Ca 2.1—2.8mmol∕L 血清铁Fe 9.8—27.7umol∕L 血清锌Zn 10.7—19.5umol∕L 镁离子Mg 0.7 —1.2mmol∕L 无机磷P 0.8—1.5mmol∕L 肾功能 总蛋白TP:60.0克~80.0克/升 血尿素氮BUN:2.90~7.14 mmol∕L (8毫克~21毫克/分升) 血肌酐(CRE):53.0~132.6 umol∕L (0.6毫克~1.5毫克/分升) 血尿酸UA:142.0~416.0 umol∕L (2.3毫克~6.9毫克/分升) 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2—31umol∕L(50-65vol%) 血脂: 总胆固醇(TC):正常值 3.36-5.18mmol/L (130-200mg/dl) 血沉: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甘油三酯(TG):正常值<1.70mmol/L (<150mg/dl), 男性0.45-1.81mmol/L (40-160mg/dl) 女性0.23-1.22mmol/L (20-108mg/dl) 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值<3.12 mmol/L(120 mg/dl)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一、结果监控的概念及目的 影响实验室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样品、方法、溯源性、与结果有关的材料等等,一般来说,将上述影响因素控制好了,即可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然而,任何因素的控制都会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就有可能造成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失准,因此需要定期地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实质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可靠进行实验验证,找出造成结果失准的因素,或者发现结果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防止结果失准的再一次发生或预防结果失准的发生。 二、结果监控的时机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是一种定期实施的技术活动,应该对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进行监控。 一般情况下,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安排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活动。 ——对新开展项目试运行结果的监督; ---- 新上岗人员的考核; ——顾客投诉涉及的项目和参数结果的校核; ——重要测量设备(如计量标准)计量性能失控的预报; ——重要测量设备变更或改造后投入使用; --- 重要的检定、校准和检测(如仲裁检定(验)、涉及大额贸易的验货、能力验证、现场考核试验等)结果的校核; ——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后,对已检结果的验证; --- 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等。 三、结果监控的方法及评价准则 1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进行过程控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图是一种 将一个过程定期收集的样本数据按顺序点描绘而成的图示技术,一般用两幅图组合使用,一 幅用来监控测量数据均值的变化,一幅用来监控测量过程的变异。 对于某个需要监控的测量过程,应选定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建立过程参数。核查标准应选择与被测对象测量范围、准确等级等指标接近的而又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仪器、样品或其他物品。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检验,是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和血液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其重点是发现血液细胞量和质的异常,并结合临床和血象等资料所分析的结果,作出明确的诊断。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适应证): 1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2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患; 3 、协助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4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Niemann-Pick 病(可在骨髓中找到其特殊细胞)。 一、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各种造血因子作用下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成熟一般要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又可人为地分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中幼细胞和晚幼细胞四个具体阶段。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巨核细胞在发育中的阶段命名为原始巨核、幼稚巨核、颗粒巨核和产板巨核。 PPT4 显示的是血细胞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造血功能干细胞最后发育成红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PPT5 用图表显示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从原始- 幼稚- 成熟过程)。 PPT7 显示的是红细胞发育中各阶段形态变化规律示意图。可以看到从原红到早幼红到中幼红到晚幼红、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细胞体的变化,核的变化,核仁及染色体的变化。

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点 (一)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1 、原始红细胞 直径15- 20um ,多为圆形或微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多呈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 ,位于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染色质为粗颗粒状,核仁1-2 个,胞浆量少呈油墨蓝色,胞浆中不含颗粒。 PPT8 的图片显示的是原始红细胞。 2 、早幼红细胞 直径10—18um ,细胞形态与原红相同,胞核变小,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常出现部分的浓染区域,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呈深蓝色,局部可有少量血红蛋白产生。 PPT9 显示的是早幼红细胞。 3 、中幼红细胞 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体积的1/2 。核染色质凝集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由于血红蛋白的形成,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PPT10 显示的是中幼红细胞。 4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体积的1/2 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浆量多,染成浅灰或成熟红细胞色。 PPT11 显示的是晚幼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一、血、尿、粪常规 1. 血常规 (1)红细胞(RBC ) 12 12 12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 X10 /L 、成年女性:(3.5-5.0)X10 /L 、新生儿:(6.0-7.0)X10 /L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变化 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 病理性变化 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 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 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 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 血红蛋白(Hb )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 / L 、成年女性:110-150g / L 、新生儿:170— 200g /L 临床意义: 见红细胞计数。 3. 血细胞比容(HCT ) 参考值:男性: 0.428-0.506L/L 、女性:0.367-0.475L/L (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 )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 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参考值:27-3lpg (1克=10,2pg )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 参考值:320—360g /L 临床意义:MCV 、MCH 和MCHC 三项指标主要用于 (参考值) 9 9 (1)白细胞计数 成人:(4— 10)X 10 / L ;新生儿:(15~20) X 10 /L ⑵白细胞分类(DC ) …'杆状核粒细胞:0 % -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 1%、淋巴细胞:20% -40%、单核细胞: 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 病。 9、 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 X 10 /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消耗过多。如 10、 血小板比积(PCT ) 参考值:0.1 %— 0.28 % (医院正常值:0-9.98ml/L ) 临床意义:增 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1、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参考值)7 — 11fl 1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 (参考值)15%-17% 临床意义:PDW 反应性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 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二、尿常规. 1、 酸碱度(pH ) (参考值)4.5-8.0 临床意义:pH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 性酸中15 参考值:82-92fl(1L=10 fl) ; 12 50% -70%、嗜酸性粒细胞: 0. 5% -5 %、嗜碱粒性细 3 % -8 % 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 50%— 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急性感 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 、再生障 胞: ⑴ 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淋巴细胞 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 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 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单核细胞 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 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q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 O DIC 。 pH 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正常值 果及 实验室检查结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4.0 ~5.5 )×1012/L 成年女性:(3.5 ~5.0 )×1012 /L 新生儿:(6.0 ~7.0 )×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 ~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4.0 ~10.0 )×109/L;新生儿:(15.0 ~20.0 )×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 %~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 酸碱度(pH)5~8 2. 比重(SG)1.015 ~1.025 3. 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Pro 定性:阴性(neg),Pro 定量≤O.15g/24h 4. 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 小时(0.5g /24 小时) 5. 酮体(Ket)阴性(neg) 6. 胆红素(Bil )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 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8. 白细胞(Leu)<25/μl 9. 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 或OB)≤l0 /μl 10.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 (三)粪常规 1. 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 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 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 ,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常见病实验室检查.pdf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一、呼吸系统: Lab辅检: 1、普通感冒: ⑴血常规: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⑵病原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德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⑵X线胸片:多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3、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显示节段性片状密度增高影。 小叶性肺炎: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融合性斑点状阴影 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密度增高阴影。 ⑴血常规:WBC升高,N>80%,并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痰涂片:革兰染色阳性及荚膜染色阳性;痰培养及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PCR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 ⑶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炎症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3~4周后才完全消散。 4、肺脓肿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在90%以上,慢性病人可稍增高或正常。 ⑵胸片: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检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 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需要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治疗和发现病因,还可行肺泡灌洗术,协助局部引流。 5、肺结核 ⑴胸片:可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性质,是否典型的浸润型病灶,纤维钙化病灶及空洞等。

肾内科常见疾病诊疗(特选借鉴)

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ghritis)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伴一过性肾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的肾小球疾病。病理上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为主要表现。补体IgG、C3在毛细血管袢和/或系膜区颗粒状沉积,肾小球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为特征。多见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也可见于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本节以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为例,制定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10d左右)起病,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血清C3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大多预后良好,常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1)血尿:常为起病的第一个症状,几乎全部患者均有尿,肉眼血尿出现率约30%-40%,血尿可持续存在数月,大多于一年内痊愈。 (2)蛋白尿:大部分患者尿蛋白阳性,在0.5-3.5g/d之间,仅约不到20%的患者蛋白在3.5g/d以上,长期不愈的蛋白尿、血尿提示病变持续发展或为其他肾小球疾病。

(3)水肿:常为起病早期症状及主要表现,见于60%以上的病例。轻者为晨起眼睑水肿,严重时可延及全身。 (4)高血压:见于80%左右病例,主要与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有关,多为中等度的血压增高,随着利尿而恢复正常,偶可见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 (5)尿量减少:大部分患者起病时尿量减少,可由少尿引起氮质血症。2周后尿量渐增,肾功能恢复。 (6)肾功能损伤:常有一过性氮质血症,血肌酐及尿素氮轻度升高,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竭。 辅助检查 1、尿检异常。 2、肾功能异常。 3、肾脏病理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多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也可见其他病原体感染)1-3周(平均10-14d)后发病,起病急。 2、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即尿异常、水肿及高血压,部分病人尚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尿异常包括:血尿(肾小球性血尿)、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白细胞尿(尿微生物培养阴性)及管型尿(常见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管型)。 3、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下降,并于8周内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

患者心悸2天,心电图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为550次/分f波。(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心率l28次/分。(3)QRS波群形态正常。要点:心房颤动。 心电图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P 波。(2)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3)有完全性代偿间歇。要点:室性过早搏动。 心电图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2)P′-R间期正常。(3)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4)有不完全代偿间歇。要点:房性过早搏动。 试述交界性过早搏动的典型心电图表现。(1)提出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2)提早出现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P波。(3)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简述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答:急性心肌缺血表现在ST段,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或ST段抬高,在V1-2导联超过0.3mV,V3导联超过0.5V,V4-6与肢体导联超过0.1mV。 急性胸痛6小时患者,急查心电图主要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拟诊诊断。(1)窦性心律。(2)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呈qR型,伴ST段弓背抬高0.25mV。要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胸痛5小时患者,急查心电图主要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心率88次/分。(2)V1~3导联QRS波群呈QS型,伴ST段弓背抬高0.3mV。要点: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急性剧烈胸痛5小时患者,急查心电图主要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拟诊诊断。(1)窦性心律,心率为98次/分。(2)V1~5导联QRS波群呈qR型,V1~6导联ST段弓背抬高0.3mV。要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风湿热病史20余年,反复急性发作,近半年活动后心悸、气急,就诊查胸部X线平片主要表现如下,作出诊断。(I)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2)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缩小。要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成年人血液检查结果示血清钾降低为2.66mmol/L,分析可能的病因。要点:1、钾盐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钾饮食、禁食或厌食等。2、钾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等及应用排钾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等。3、钾在体内分布异常:见于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大量应用胰岛素等。 反复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十年,近2年来出现活动后气急、气喘,查胸部X线平片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电解质的正常值: Sodium 钠 135-145mEq/L Potassium 钾 3.5-5.1mEq/L Chloride 氯化物 98-107mEq/L Bicarbonate (venous )重碳酸盐(静脉的) 22-29mEq/L 凝血试验正常值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0-36 seconds 接受肝素治疗的病人, 1.5-2.5 正常 Prothrombin time PT (凝血酶原时间) 9.6-11.8 seconds 9.5-11.3 seconds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大于30秒有出血倾向。 口服抗凝药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2.0- 3.0 3.0- 4.5 标准的华法林治疗 高剂量的华法林治疗 Clotting time (凝固时间) 8-15 minutes Platelet count (血小板计数) 150,000-400,000cells/μL

胃肠道的血液分析正常值 Albumin(白蛋白) 3.4-5g/L 检查当日进低脂饮食 Alkaline phosphate(碱性磷酸酶)4.5-13King-Armst rong units/dL 禁食10-12hr,抽血前12hr内吃肝毒性药物会影响结果,抽血后立刻送检。 Ammonia(氨) 35-65μg/dL 禁食,戒烟8-10hr,可喝水, 放在冰水中,立刻送检Amylase(淀粉酶) 25-151 IV/L 记录24hr内的药物,胆囊造 影术后72hr内不准确。 Bilirubin direct(直接胆红素)Bilirrubin indirect(间接胆红素)Bilirubin total(总胆红素)0-0.3mg/dL 0.1-1.0mg/dL <1.5mg/dL 3-4天内少吃黄色的食物,禁 食4hr;酒精,吗啡,氨茶 碱,VitC,阿司匹林升高,24hr 做放射检查,结果不准确。 Lipase(脂肪酶) 10-140U/L ERCP升高,静脉穿刺抑制。 Cholesterol(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Triglycerides(甘油三酯)140-199mg/dL <130mg/dL 30-70mg/dL <200mg/dL 口服避孕药升高,禁食12 -14hr,戒酒24hr,可喝水,检 查前一晚禁止高胆固醇食 物,大的疾病或手术可降低。 Protein(蛋白质) 6.0-8.0g/dL 避免高脂食物8hr Uric acid(尿酸)男:4.5-8mg/dL 女:2.5-6.2mg/dL 禁食8hr,氨茶碱,咖啡因,VitC可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