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著而成的国际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的大背景下,是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批判和分析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部具有阶级基础的巨作。《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在英法等国取得统治地位。随着资产积极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日益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工人运动从自发斗争发展到自觉斗争,从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从区域性运动扩展到全国运动,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这些斗争先后都失败了,归结一点就是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迫切需要正确的无产阶级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

为适应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一方面,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

值学说,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自觉地把创立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1847年11月28日至12月8日,在伦敦举行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

一)引言

引言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引出来正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的一个时代大环境,1847-1848年,无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兴起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幽灵是形容无产阶级势力的最好代名词。虽然正如马克思在后文提到的资本主义时代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内部还是存在多对矛盾,因为利益集体的不同,各个集体之间的冲突时候发生。他们一方面总体上共同镇压工人运动,一方面又互相攻讦。而用共产党这个称呼辱骂对方是十分常见的,由此可见当时无产阶级力量已经初具规模,它已经被欧洲一切的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了。

这个结论其实说明的是现实情况要求共产党人站出来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了,也就是说明了写就《共产党宣言》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了。在这个引言的基础上,下面的正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

二.资产者和无产者

但是在阐明自身之前,马克思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了资产者和无产者各自的特点,这可谓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正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其实蕴含了马克思多年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怎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地认为每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都只有两个阶级,因为历史事实表明不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社会都包含多个社会阶级,拿漫长的封建社会举例,不但有封建统治阶级,农民,还有商人,手工业者等等社会阶级。难道我们应该无视这些阶级吗?显然不是,而且历史的发展也不但是封建地主和农民阶级的两个阶级的矛盾发展使然的,而是各个阶级相互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前进,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我觉得应该充分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内涵,而不应该曲解它。

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的各个社会阶段,“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段话是相当深刻正确的,是马克思在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其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社会特质,对于无产阶级清楚地认识环境有很大

的帮助。

马克思在后文生动的描述了资产阶级是怎样消灭封建阶级的,是怎样变封建的生产方式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它们宣传的民主的实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深刻而生动的,正如他所说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真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无产阶级要有真正的民主就必须战斗,无论是隐蔽的还是明显的,为了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无产阶级必须要战斗。

当然单纯地揭示资产阶级的黑暗面并不是马克思希望的,作为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学者,马克思也客观的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任何阶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革命的,然后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之后,更革命的阶级会出现,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也需要改变。但是资产阶级在推翻了封建阶级的统治之后,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人的贪婪自私的本性被无限放大了,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无止尽的剥削工人阶级,而且使得工人阶级日益贫困,成为了毫无生产资料的无产者。

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一起了生产过剩的瘟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动荡,为了克服这种危机,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市场”,这其实是资产阶级防止危机的办法越来越少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它们必定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将一切民族尽可能地揽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让无产阶级持续壮大,因为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根本利益完全一致,所以是最革命的阶级,也是最团结的阶级,因此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正是马克思最大的心愿之一。

马克思同时也分析了各个阶级的革命性,他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确实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他指出中间等级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但随后又指出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是可以联合的,相当具有预见性。而对于流氓无产阶级,马克思则认为是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部分。不可信,很容易反动。这样的科学分析对于无产阶级日后运动中团结各种势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然一切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否则理论就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在这里我突然觉得“等级”和“阶级”似乎具有相同的意思,马克思在著作中有时候似乎是混用这两个词的。但是仔细分析我觉得“等级”是偏向于经济层面上的,而“阶级”则是政治层面上的。正所谓“一切的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这一部分的分析最后引出一个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紧接着上一部分,马克思就开始阐述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了。本部分的前四句在我看来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的。对于这一部分的主题阐述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的,《共产党宣言》就是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因此我认为这一部分应该是《共产党宣言》的主体部分。马克思用一句话概括了共产党人的理论,那就是“消灭私有制”,这几个字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很多的内涵。

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推动社会往前进的。虽然这种推动有可能滞后,但是终有一天无产阶级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取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力,从然推动人来社会向前进的。自然这个时候消灭私有制是必然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

为基础。工人阶级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消灭私有制也是要消灭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一种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制度取代之。这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奋斗目标。

马克思在这一部分里驳斥了资产阶级污蔑无产阶级的各种谬论,读起来酣畅淋漓,有力有理有据,使得谣言不攻自破。同时马克思在驳斥“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时指出“工人没有祖国”,“联合的行动,至少是个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些言论其实也指出,工人无国界这一特点,使得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成为可能。因为同资产阶级不同,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没有差别的,是一致的。所以联合是可能的。

随后马克思又给出了工人阶级在改变社会制度时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相当具有预见性和指导性,对于日后的社会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样,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也是相当值得我们思考和铭记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紧紧记住这句话,只有到了那一天,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实现了。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这一部分其实是在理顺各个时期各种重要的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工人在运动当中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理论指导,那么运动的结果不是失败也必然会远离预期效果。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对于那些曾经出现过或者当时尚在流行的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学说进行了逐个分析。相当全面和深刻。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泉,他吸收了前辈思想家很多优秀的思想。但是马克思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唯物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够综合百家之长,提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圣西门,欧文等等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思想因其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存在很大的漏洞,使得这些理论都无法引领工人们正确地实践。马克思在经过长期比较研究,归纳总结,消化创新后终于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无疑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上的一个巨大里程碑。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工人们认清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学说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

五.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其实前面几章已经阐述了共产党人对于多数反对党派的态度,马克思在这里进行了综合。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阐述了各个国家中共产党人的表现。然后指出“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曾经说的“一切敌人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一切敌人的朋友是我们的敌人”,这也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另一类阐述。“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这也就是为最后那句气壮山河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了铺垫。

《共产党宣言》也在这如檄文般的号召中结束,确实鼓舞人心。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阅读《共产党宣言》的感受:

一、《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的观点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各章的内容之中。《宣言》第一章就明确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说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把阶级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必然发展为暴力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宣言》所阐发的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现实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

二、《共产党宣言》并没有单方面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进步性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揭露。《共产党宣言》的伟大不仅在它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性,指出资产阶级灭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必然要实现的历史趋势。20世纪初中国结束封建统治,在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都不能使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摆脱

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地主、军阀联合反动统治的局面,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进程一次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三、《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但“消灭私有制”定会遭到各方势力的反对,所以《宣言》中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对观点进行了深刻入骨的反驳。我们消灭的只是“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改变资本的社会性质,使其失去阶级性质。“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锋芒时刻指向资产阶级。不仅如此,《宣言》还对反对者给共产党人戴上的“消灭家庭”、“实行公妻制”和“消灭个性与自由”等帽子进行深刻的揭露,让资产阶级无处下手。

四、《宣言》诠释了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不是封建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只是“唱唱诅咒他们的新统治者的歌,并向他叽叽咕咕地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而共产党是革命的,是先进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彻底破坏一切旧势力的新势力。共产党支持其他的工人政党的某些活动,支持一切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活动,但是,并不放弃对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所以,共产党是一个在自我批判中成长的党。

五、《宣言》中的语言精湛有力,而且生动形象,众多比喻的出现,更加形象的表达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和共产主义必胜的未来。共产党这个幽灵的出现,必将使挺着大肚皮喝着人血的资本家在这场生产过剩的大瘟疫中,被其所锻造的武器以及运送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所毁灭。

回顾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革命历程,必然会发现一个顽强智慧的民族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是各国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剥削和压迫,走上无产阶级专政道路的灯塔。《共产主义宣言》来到中国,使中国的发展道路明朗了,清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照搬外国经验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了理论结合实际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次次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著作《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和列宁对《反杜林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这部著作“不仅普通工,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西”。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指出它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

恩格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作原因做了扼要的说明。

19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各国党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资产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无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实现统一,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想从理论上概括飞速发展的各门学科,又坚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冒充科学权威,妄想出人头地。杜林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1921),从1867年起就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再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加猖狂的进攻。

他的反动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一部分人开始赞颂杜林,妄想把杜林的谬论散步到工人群众中去。这些人还和杜林勾结在一起,阴谋篡夺党的领导权。党的刊物也转载了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这给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一旦杜林之流的阴谋得逞,将会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批判杜林,捍卫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就成为德国党在思想理论路线上的迫切任务。于是恩格斯便放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着手对杜林进行批判。

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

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典型观点

㈠.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糊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能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纷繁复杂,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

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类以外的一切生物”。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就像列宁说过的那句话:“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可见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限度,就会成为谬误,过犹不及。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

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一是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然后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

admin06-28 17:42其它一、历史背景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

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

《序言》

《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2.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为了适应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斗需要,亦即现实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了批判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打退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为了批判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所以,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的界限,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其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产生时,德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屈服妥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黑格尔哲学,其阶级实质是上升到普鲁士国家哲学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它是革命性和保守性兼而有之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恩格斯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共同点的比较,说明了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指出: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又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比较,说明黑格尔哲学又是保守的,软弱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矛盾性质,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

(二)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即是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因素。这就是: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决不是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的属性。在黑格尔看来,对于某一种事物来说,现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所取代。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所以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所讲的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哲学的认识是这样”),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是,他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的认识一个终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二是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硬要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这个完美的国家就是他所谓的以等级制君主政体为内容的普鲁士王国。

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恩格斯说:“这样一来,革命的方

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的体系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所以使他不能从自己的革命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

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阶级根源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必然要产生出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第二,他的辩证方法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哲学家们不要再去追求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而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有条件去发现那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把它称之为“一次胜利进军”。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原因是: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资产阶级内部在政治上日益明显地分化为激进派和保守派,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社会基础。从黑格尔哲学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这样就“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

留下了广阔场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的主要表现是:首先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即保守派和激进派,亦即两个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学术活动团体。前者注重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后者注重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其次,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促使了黑格尔哲学的迅速分解。在恩格斯看来,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必要性,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二章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述。第二章恩格斯主要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阐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是第二章的继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批判。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即远

古时代人们的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观念。远古时代人们所思考的灵魂对肉体的关系,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古老的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出现之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或者说精神对自然界来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第二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承认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恩格斯说,“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就是说,从哲学史上看,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并且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但是,只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说:“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存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形而上学性,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以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恩格斯对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的批判

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就在于,他不是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是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作为标准,因而荒唐地把费尔巴哈说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针对施达克的错误,恩格斯指出:第一,施达克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的。第二,施达克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违反常识的。第三,施达克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三章

这一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了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揭露了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抽象人性论的本质,阐述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指出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指出:“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批判了旧宗教,但是他批判旧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即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建立无神的、以“爱”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把宗教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把宗教说成是一种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现象,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无神论,是和宗教根本对立的。

(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里,还有男女不同,性别之分,而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都消失了。这样,他的伦理学,他的道德观,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就是抽象的、贫乏的和肤浅的,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

恩格斯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第一,道德具有具体历史性。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道德规范的内容、形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是具有阶级性的,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的产生

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理论上忽视实践,在行动上脱离实践,所以,他就“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因而陷入唯心主义。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也就是说超出费尔巴哈和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他们于1845年合著的《神圣家族》开始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著名原理,阐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初步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

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主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其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恩格斯指出,与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想象相反,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理解世界,从事实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第二,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

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旧哲学用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客观的联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个别理想人物思想的实现,根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恩格斯指出:“在这里也……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这个任务,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比较,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都是一些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反,人类社会却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完全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这就和自然界的那种盲目的、无意志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恩格斯把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这种不同称为“根本

的不同”。因此,要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发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要困难得多。

怎样才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要“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

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

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强调指出,要研究促使广大

群众和领袖人物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即“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

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的重要原理。

(2)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通过对采用机器大工业以后的英国和法国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结论,即“这三大阶级(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引者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与此相联系,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对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必然地要具有政治的形式。恩格斯又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因为对立双方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是整个阶级的行动,是敌对阶级之间利害冲突的表现,而不是离开阶级关系的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归根到底,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是围绕着经济的解放进行的,是由对立的双方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律的本质是已经取得胜利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某一种法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也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区别只是在于,依经济关系的不同,以及国家政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时采取的表现形式好一些,有时坏一些。夸大国家和法的相对独立性,割断它们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恩格斯指出,哲学和宗教与政治法律思想相比,是离经济基础较远的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那么直接,从表面看来,它们好像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最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归根结底,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恩格斯又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科学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第一,它有了明确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它把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严格地区分开来,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第二,从它的内容上说,它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恩格斯在这里所特别强调说明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指出:由于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创立,使一切旧哲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了。“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结束了旧哲学的统治,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这种旧哲学如果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结束语》

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哲学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待理论的不同态度的论述,阐明哲学是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服务的。恩格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一致性。他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大公无私,愈是彻底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但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它一开始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服务的哲学。

《唯批》通过着力批判马赫主义,借鉴当时哲学、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唯批》通过对马赫主义的批判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通过《唯批》第一、二、三章的论述阐明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唯批》第四、五章的论述阐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在全书的逻辑结构上,《唯批》先考察历史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斗争,揭示马赫主义的理论来源;然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观点,以揭示马赫主义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揭穿其“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伪装;最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唯物史观上的对立,提出考察、批判、评价马赫主义的若干原则作为全书的结论。

《唯批》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概述和发展主要在第一至第五章中阐述。

(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考察、批判马赫

主义,从而揭示马赫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同时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本章从以下几方面概括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列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列宁反复指出,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影象,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思想是头脑的机能,认识离不开物质。

对于感觉列宁反复强调,感觉的源泉是外部世界,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特征之一;感觉的产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

列宁对以上问题的精辟分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阐发辨证唯物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和路线;打击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把感觉视为“唯一存在”的谬论。批评了庸俗唯物主义把感觉归结为物质的错误,同时又和二元论把意识和物质完全割裂的谬论划清界限,维护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列宁的主体客体思想

列宁坚持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把客体视为外部的物质世界,把主体看成有意识、能思维的人;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列宁认为,离开了这一基本观点谈论主体、客体的关系,就会分不清在主体客体问题的唯物论和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始,我们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于是带着那份疑惑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听老师的讲解,因为我真的想知道,马克思有那么神奇么,希望老师能给我解开这个疑惑,希望这本书给我新的认识和理解。一次又一次,老师给我们诠释着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价值,我开始发觉里面的观点异常的有特点,我觉得很新鲜,它在重新解读周围的人和事,让我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一时难以转变。我突然冒出一种意识—这貌似是一种洗脑。当然我没有贬斥它的意思,反而我的认识开始提升。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了解啦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开始认识到,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揭秘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本书是把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我们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我们还了解到了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要是片面的认识,而是具体正确的认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因为它是不会因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我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知道了认识事物不能知识形式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内在含义的认识。从部分到整体,从有形式到内在,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都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所在。再者,实践和认识更是有紧密的联系,实践对认识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实践才能鉴别认识的真伪,从而将认识通过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也只有实践才能升华认识,将认识的内容得到起真正存在的意义。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体会最为深刻的就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如果人离开了社会,人已经不会再是“人”,而且人在社会的生产中是比不可少的因素,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优良的科学技术可以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使社会更好的发展运作,让人们更好的交流合作,从而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且,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因为社会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依赖人的发展,也只有人的精神层次提高了,思想境界深化了,与时俱进,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的更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一种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在哲学及其发展的历,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 (一)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