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建筑赏析

目录

第一篇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综述

第二篇我最喜欢的十位建筑师

路易斯•康

勒•柯布西耶

贝聿铭

阿尔瓦•阿尔托

密斯范•德•罗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安藤忠雄

斯蒂芬•霍尔

扎哈•哈迪德

妹岛和世

第三篇我最喜欢的十座现代建筑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丹尼尔•李伯斯金范斯沃斯别墅———密斯•范•德•罗

水之教堂———安藤忠雄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扎哈•哈迪德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金泽21世纪博物馆———妹岛和世

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妹岛和世

圣伊那爵教堂———斯蒂芬•霍尔

美国国家美术馆———贝聿铭

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

一、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建筑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复古主义建筑流派在西方社会流行。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拿破仑在1804年加冕,成为新的法国皇帝,但是他代表的利益已经不是旧封建贵族的利益,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为了通过建筑和设计强调他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统治者的权利实质,采用古典主义风格,特别是罗马风格,建造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代表了法国古典主义运动的最高潮。

拿破仑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为发达经济而设计的新型建筑,主要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建筑,如巴黎的证券交易所。

2、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特别是巴黎兴建的庞大住宅建筑,大部分是5-6层,底层是商店,上部是住宅单元,人行道宽敞,且有人行道的绿化带,是现代城市面貌的形成阶段。

3、为了炫耀拿破仑征服的功绩而兴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这部分建筑基本上完全按照古罗马的形制,是典型的古典复古主义作品。如巴黎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

哥特风格是欧洲的传统风格,在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成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7世纪为止。它具有其整体性和完整性,但是,在欧洲各国被普遍认

为是宗教风格而被忽视。19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对中世纪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民间的艺术,为“人民”的艺术和设计,不少知识分子从中世纪风格中找到自己厌恶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君主体制的解脱。中世纪的慢条斯理、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使不少人沉醉。这种追求,受到10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促进,更加发展。

哥特复兴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主要盛兴于美国。

美国通过长期的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地的地位,在1776年成为一个独立的联邦国家。对于一个独立的联邦国家来说,通过建造政府公共建筑来体现国家的原则和立场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美国的开国元勋都高度强调这些公共建筑的重要性。

美国建国初期,还有相当一部分亲英国的保皇分子,他们在建筑上要求接近英国的主流风格,表示对于英国皇室的忠诚。而开国的革命者却希望通过建筑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他们主张以罗马风格为主,兼容各种欧洲风格,形成折衷主义的建筑面貌。其主要代表作有美国总统住宅—白宫。

另外,巴黎歌剧院也是折衷派的代表。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创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创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开端

为了炫耀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果,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1850年提出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建议,得到欧洲各国的积极响应。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震惊了整个建筑界,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这两种新材料的设计和建造先河。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用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械陈列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从此,人类社会的建筑发展开始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于是,出现了各种新建筑运动。

1、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又称艺术与手工运动,19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散文作家、评论家拉斯金和他的门徒诗人、艺术家莫里斯。代表作为红屋。

2、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是欧洲探索新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与19世纪末产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并在法国广为流传。这一流派被看成是改变欧洲建筑形式的信号,一经产生就影响深远,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形成不同特色的新艺术运动建筑,代表作有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

3、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出现的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团体,后来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的组织。其代表作有CPS百货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

4、德意志制造联盟

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团体,由一群热心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其代表作有通用电气公司车间。

另外,还有“风格派”“未来派”“立体主义”等新建筑运动。

三、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派与代表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

60年代末,国际主义风格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世界的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加上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在马谢•布鲁尔和路易•康的推动下,迅速改变公共建筑特别是学校建筑的面貌,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逐渐为缺乏人情味的、非个人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对于这种趋势,建筑界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也开始有一些青年建筑师来改造国际主义的面貌。虽然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是国际主义风格的一些调整,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比较具有人情味的建筑,但是他们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都依然坚持反对装饰的现代主义基本立场。因此,建筑界的确需要、也面临一场大革命,来改变建筑发展的方向,或者在国际主义风格的垄断中开拓一条装饰性的新路,来丰富现代建筑的面貌。于是,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特别的建筑运动和流派在90年代已经是强弩之末,进入衰退时期,逐渐退出建筑的主流。与过度的商业炒作、过度人为推广有密切关系,过分的装饰、过分强调建筑家自我表现和个人化的诠释也都是造成它衰退的原因。

五、其它建筑类型

高技派

高技派是在建筑形式上突出当代技术的特色,突出科学技术的象征性内容,以夸张的形式来达到突出高科技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目的。

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都是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

来形状。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巨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维修,增添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实际上设计者的出发点主要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演化而来的,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又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此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三、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起到取而代之作用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其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弗兰克•盖里,他被认为是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一、建筑师生平

1901年2月20日,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这是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当时处于波兰统治下。康,是一个犹太家庭的"姓"。路易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母亲伯莎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伯莎·康与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费列克斯·门德尔松是亲戚。当时,门德尔松家族的这一支移居于波罗的海东岸已历数代。伯莎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有名的犹太哲学家,定居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她的父亲则是里加城里颇具声望的犹太希拉,当其谢世时,全城为之点燃白蜡烛。其时,里加人口达20万,是波罗的海东岸最繁华、发达的城市。虽然不若费列克斯·门德尔松那般在乐坛享有盛名,伯莎·门德尔松也曾是一名才能出众的竖琴手,同时,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年起就处于他双亲的文化熏陶之下。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童年时即已存在,而路易和伯莎的母子之情甚笃。即使成年之后工作十分繁忙,他也经常与其母亲抽空长谈。这位聪敏的母亲在路易·康的成长中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路易斯·康一家于1906年移民美国。美国的"第一代移民",总是带有强烈的母国特色,因而也常常与这一新大陆上的新型社会难以融合。各不相同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以及血缘关系,是移民们形成了一个个以各自传统文化为纽带的小社会。在今天美国,沿一条街道驾车而行,从各种宗教建筑的式样可以清晰的辨认各个街区居住者所属的教派、原国籍。同样,本世纪初,路易斯·康一家落脚的地段是北费拉德尔菲亚老城中一片讲高昂铿锵柏林德语和意第绪语的犹太教街坊。1912至1920年间,他先后在费拉德尔菲亚中心和公立工业艺术设计学校求学。期间,他的绘画技法也有相当进步,因而多次获奖。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而

专业绘画艺术。青年时代的路易·康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

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奥斯卡·斯东诺洛夫和路易·康建筑师事务所》与N·克朗海姆工程师(康的结构和设备工程师)以及L·麦卡列斯特建筑师事务所共用一座老房子的顶楼。这座房子的主人时《晚间新闻》报。建筑师们的工作空间,与报社编辑部休息和午餐用的房子相互挨着,中间隔以脆弱的纤维板。由此,可以俯瞰几台繁忙喧闹的活字排版机。相邻的,还有一间巨大的公用厕所。编辑们、工人们的各种笑谈和新闻,透过板壁飞入绘图人员的耳中。白天有北侧、西侧的窗户为事务所照明,夜间则是吊在绘图桌上方里白外绿的伞形灯罩下刺目的灯泡…。绘图员们一星期工作60小时,路易·康本人连星期天也干工作。他经常对他手下的人说:'来啊,干上一两个小时'"。

康没日没夜地与绘图员一起工作。嘴里不是一支雪茄,就是一支卷烟。手中是一支软铅笔或炭棒。他总是一边叙述着自己的理论、原则,一边一遍又一遍地在草图上画上永无休止的线条。有时,一个成熟的念头随着铅笔或炭笔逐渐明晰地出现在纸上。有时,可能依然是一纸混沌,有待于绘图员再画成草稿来和路易·康作另一轮摸索。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路易斯·康也还为一家制造厂商设计过成批生产的"战时房屋",但没有得到投产的机会。

建筑师这一另外行欣赏的职业,于某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决非那种东抄抄西凑凑而财源不竭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于任何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然而也常常是苦乐参半,或者说这种无穷的探索根本就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合剂,甘苦何须一辨?路易斯·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是相当典型的生活经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康在50年代飞速步入了名建筑师的行列。

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画廊(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地位谦卑。从这

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内,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那融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勒·柯布西耶的朴野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现代建筑运动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汇集一体。这一特色,由这时起成为路易斯·康的个人风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照顾历史环境,又竭力求新的二元的做法,显然是在两重压力下的风格"复合"--时代的压力和耶鲁这一具体环境的历史压力。如果说,耶鲁大学艺术画廊扩建工程呈现的是某种比较浅表、比较生硬的"符合",那么稍后的特雷顿犹太人文化中心以及1957年之后完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已呈现某种非压力加工式"复合"而成的二元,而是传统与现代在各个方面的交织。

二、建筑师设计理念

路易斯·康还一位热衷于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他的理论当中,不但含有德意志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同时还汇合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念,以及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甚至也包含有中国的老庄学说。因此,在他的建筑理论表达之中,其言论常常像诗化语言一样充满着晦涩艰深的词句,令人十分费解,外国人翻译其文字时一定是极为艰难的事情。然而,他的理论和文字也确如诗境一般充满着隐喻力量,多义而又引人遐思。为什么呢?在康的设计哲学里,建筑自身的质决定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实在方式。在设计Richards医学研究中心的时候,康对“检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在其中区别对待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的概念;在设计印度管理学院的时候,康与“砖”有这样的对语:“砖自己就想成为拱!”在这儿,光线有表达自我和空间的权利,而巨形砖拱下的阴影就像眼睛在向外探视。

路易斯·康曾经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在这样做的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在金贝尔,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的光以及从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属性。

上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对象是以研究者的直觉、回忆、判别、想像、经验等状态出现的,现象本身只能如此显现。路易斯·康便是这种现象学背景下的建筑师,他在设计中多依赖自身的感性论断,所以他的一些作品较难明白,但是在其建筑上体现了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康经常这样问,“建筑物想成后者可使观者感受外部空间的变化,带有银之韵味,光源呈现出带状,空间形态已不再沉重。内庭中的各类植物及塑像、光线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种较为纯粹的背景。在这里,光可自以铝构件制成的曲面天顶和穹隆顶均衡地流进室内,艺术品不会直接受到影响。自然光线的自由进入使得美术馆的照明效果非同一般。

三、建筑师作品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耶鲁大学美术馆

索克大学研究所

爱塞特图书馆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

费城市规划设计

米尔溪公建住宅

米尔溪社区中心

奥瑟住宅

埃西里科住宅

一、建筑师生平

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约合(Jura),拉香·德·芳(La chaux-e-onds)。1900年(13岁)进入拉香.德.芳艺术学校学习。勒波拉特尼埃(L’EPLATTENIER 1874-1946)。

1902年柯布西耶在都灵国际装饰展上以一只雕刻手表获奖。

1907年(20岁)柯布进行第一次学习旅行,目的是去看欧洲的一些杰出的建筑与艺术。旅途中柯布绘制了许多精美的速写与水彩画。同时拜访了嘎涅、贝瑞以及霍夫曼。1910年柯布结束旅行回到母校,并受学校之托再次出行到柏林研究德国装饰艺术。在德国接触到德意志制造联盟,并接触到彼得·贝伦斯、格罗皮乌斯以及密斯·范·德·罗。

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欧和东方旅行,并于年底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艺术学校。1913年柯布在拉香·德·芳开办自己的事务所。

1917年柯布移居法国。1930年柯布加入法国籍。

1920年改用笔名勒·柯布西耶,并同奥占芳以及其他的一些诗人、画家、雕刻家等人共同出版了《新精神》杂志。

1923年柯布将《新精神》杂志上的文章汇集出版,书名定为《走向新建筑》。

1928年,他同W.格罗皮乌斯、L.密斯·范·德·罗等人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他多次参加各国的建筑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得荣誉学位。

1965年8月27日逝世。

二、建筑师设计理念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他主张用传统的模式来为现代建筑提供模板。他曾经申明,传统一直是他真正的主导者,因此,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不止从2 、3种角度,而是从4种角度考虑的,但后来他对自然界的领悟使其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还有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丽,使勒•柯布西耶感觉到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风格去适应当今机器时代的发展。在所有的建筑都作为“机器时代的机器”时,人们也开始重视房屋的基本功能。他的目标是:在机器社会里,应该根据自然资源和土地情况重新进行规划和建设,其中要考虑到阳光、空间和绿色植被等问题。

1911年,勒•柯布西耶在书中如是写道:“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般的寻找着各种色彩以及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在傍晚时分的彩虹也仿佛能够一直延续到清晨,当然,这种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设计中使光与影充分的融合。我们不再是艺术家,而是深入这个时代的观察者。虽然我们过去的时代也是高贵、美好而富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著名的新建筑五点(一些人将其比作五个古典的柱型):1. 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2. 屋顶花园;3. 自由平面;4. 横向长窗;5. 自由的立面。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在考察整个城市中的伟大建筑、宽敞的空间、树木和雕像等方面时,他都充满了激情。他丰富多变作品和充满激情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追者远远的抛在身后。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的源泉。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它们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纪新时代的机械美学,在具体设计上,柯布西耶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技术的原则。他是第一个提倡巴黎提主义艺术形式引入设计的人。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萨拉兹发起"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成为国际风格现代建筑的中心组织。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

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我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位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这是现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难忘的建筑之一。在家具设计中,勒•柯布西耶则以豪华而舒适的钢管构架躺椅著称于世,几乎成为20年代优雅生活的象征。

三、建筑师作品

年代不详-佛莱别墅(Villa Fallet)

1927年--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1928年--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

1930-1932年-巴黎瑞士学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教育卫生部大楼

1946-1957年--马赛公寓大楼(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主要论著:《走向新建筑》

一、建筑师生平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时光是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的。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

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二、建筑师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点全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

所有的心血,但贝聿铭再三跟自己设计公司的人强调:“切不可沉湎于设计。”———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设计!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设计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设计师!

事实上,贝聿铭是很少讲理论的建筑设计大师,除了一些片段式的格言警句,他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建筑的长篇大论。他强调“靠作品说话”,反正建筑物放在那里,让人们去自由评说吧。为了鼓励建筑师们勇于以作品说话,他建议:“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面皮要厚一点……”但是在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中,他又提到:“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必要!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注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不能说贝聿铭说的没有道理,这绝对是可行、易行、必行的建议。但这里的“推销”,可以理解为“积极解释自己”,而非竭尽全力地“炒作”自己。但是,“靠作品说话”就是不解释。问题来了———如果你不注重理论或者刻意忽略理论,没有自成体系的阐述,如何推销?仅靠声音大、混个脸熟,乃至夸大其词?想来,这是一个悖论。这个世界上,没有悖论的“大师”真是凤毛麟角。悖论集于一体,并非仅仅出现在大师身上,也出现在欣赏大师的人身上。法国要扩建著名的巴黎卢浮宫,贝聿铭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方案一公布,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一些批评者指责这个新入口是一颗假钻石,破坏了卢浮宫的整体结构。在野的保守党甚至利用这个机会猛烈抨击选择了贝聿铭的执政党。但是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力挺贝聿铭。这座塔于1989年竣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褒奖之声甚嚣尘上,简直把金字塔当成了完美的化身。其实,判断建筑物的好与不好,凭的还是直觉。人们说不好,凭的是直觉,转而说好的时候,是因为大师的马太效应。一个人,一旦成了大师,马太效应就产生了。所以,能够真正指出贝聿铭缺点的,和能够真正看出其作品之优美的,都是极少数的人。

三、建筑师作品

1956年 - 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中银大厦,香港。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麻州波士顿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一、建筑师生平

1898年,阿尔瓦。阿尔托生于芬兰库奥尔塔内镇,1903年随全家移居芬兰中部城市于韦斯屈莱,并在那里接受中小学教育。1916年阿尔托考入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独立战争使他直到1918年才正式入学,在校期间,阿尔托学业超群。

1921年毕业之后,阿尔托进入军队服了一年多役。他的第一个作品是1922年在芬兰坦佩雷市工业展览会上的一个模仿民居形式的展览亭,之后他前往中欧学习参观。1923年起,阿尔托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图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1924年,他与同样是建筑师的爱诺•玛西欧结婚。芬兰于1919年独立,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个刚刚独立的国家有着大量的重建建筑项目。这时,很多年轻艺术家、知识分子都渴望为芬兰文艺复兴施展才华,阿尔托和爱诺也在其中。阿尔托一边从事新闻工作养家糊口,一边狂热地学习建筑设计。两个人采用当时看来大胆又新奇的方式度蜜月:乘飞机去意大利。当阿尔托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自己国家的土地,看着他曾经测量过的海岸线、穿越过的森林,他迷上了这种感觉,他告诉妻子他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了。从意大利回来后,两位建筑师开始了建筑、家具、工业等多方面的设计工作。1935年,他们和好朋友玛丽亚•古里申开办建筑家具实体“ATtek”公司,负责生产销售阿尔托为配合建筑设计的家具。现在Artek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年,阿尔托加入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年和伯莱格曼合作设计了为纪念图尔库建城。700周年而举办的朱比利展览会建筑。他按照新兴的功能主义思潮,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

阿尔托是一位非常早熟而又幸运的设计天才,他年轻的祖国认识到他的独特才能并不断委以重任,在他刚过30岁的时候就通过设计竞赛赢得四项重要的建筑工程。从一开始他的设计就表现出与其他建筑大师的区别:场地与阳光的关系,对光学与声学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对建筑材料的精心而恰当的选择。

阿尔托在帕米欧疗养院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时,他的人情化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浪漫主义和北欧风情为世界带来新鲜感,这使得年轻的阿尔托很快跻身于名师之列。1933年《建筑导报》(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杂志)在伦敦举办阿尔托作品展,同年阿尔托移居赫尔辛

基,承接了许多重要建筑工程,逐渐成为芬兰领导新潮流的建筑师。随后他又分别赢得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及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的设计任务,它们之后都成为经典之作。1937年,阿尔托去纽约会见了当时名声如日中天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一生孤傲的赖特毫无保留地赞赏和推崇阿尔托,几乎成为欧洲建筑师的一个孤例。

1946年,阿尔托开始担任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这对当时的美国建筑设计影响很大。贝克大楼就是那个时候阿尔托在麻省理工大学留下的永久性纪念碑。1949年,阿尔托的妻子爱诺去世,那时祖国芬兰正面临着战后重建的紧要关头,阿尔托毅然辞去教授一职回到祖国。1950年到1957年期间,阿尔托把精力完全放在了芬兰的区域规划上,参与了拉普兰省的规划工作。1952年阿尔托再婚,妻子埃利莎•玛基尼米在建筑系毕业后曾在他的工作室工作。从此阿尔托开始另一阶段成果同样丰富的设计旅程。

1955年,阿尔托成为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之前获得此奖的只有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小沙里宁。

1963—1968年,阿尔托担任芬兰科学院院长,1976年5月11日,阿尔瓦.阿尔托在赫尔辛基逝世。

二、建筑师设计理念

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阿尔托的创作范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以及日用工艺品的设计,无所不包。阿尔瓦.阿尔托最初的计划是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进行随意的勾勒,因此,在保证功能性关系和细节问题的前提下,无论在不规则的形状上还是在结构上,他所设计的作品都表现出其创造性和随意性。他使用不同的材料,并采用综合的结构,同时还充分了解现场的场地特征,然后对每项建筑项目进行完美的设计。阿尔托采用大量重叠的手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并将窗户的衔接、外界的景物通过一种光滑的曲线形式连接起来,以达到动感十足的目的。阿尔托经常在他的设计中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他认为这种设计可以达到人神共性的目的,而且可以留出更大的空间。当然,他也非常关注人性的特征。

和勒.柯布西耶的观点相反,阿尔托认为自然不是机器,不应该为建筑的模式服务,这种观点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不谋而合。同时他还强调:“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是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这样会使自然与人类更加接近。” 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

阿尔托大量不朽的建筑不但在纹理上相当丰富,而且在传统原料上来说也是相当广泛,主要体现在流动的空间、自然光线、空间的分配以及其他大量的细节等方面。他的装饰也影响到了国际水平,正如他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可以再生,同时也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消失,任何东西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他认为,众多的建筑对于建筑学的一系列问题而言是一种单独的解决方式,而这一系列问题又是建筑学方面的驱动力量,因此,这种观点后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接受。

现代建筑赏析

地域风格在印度 ——浅析印度昌迪加尔法院【内容摘要】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独特的地域风格。印度气候条件恶劣,印度的建筑极其需要更好地空间环境来让人们避开极端的天气,大进深的洞口、水体小气候、大屋檐都是从容应如何遮阳、防水、通风问题的根本。“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法院”遵循当地的气候条件,尊重当地的地域特色,把自己的现代主义建筑理想融入到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地域性的建筑体现了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一、印度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印度地跨北纬10°至30°之间,北回归线跨越他的中部,(见图1)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雨季(11–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所以综上而言,印度的夏季是非常长的,有一部分的国土相当炎热,印度整体虽然沿海,但幅员广阔海上的湿润气流覆盖不了整个印度地区,造成印度大面积地区炎热少雨。 北回归线的穿过其中部意味着每年的夏至,印度中部地区的太阳入射角与地面呈90°,此区域的建筑直立面的建筑物的墙是几乎没有光影的,而此时接受的阳光能量最大。自然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只适用于夏至或者地处北回归线的少部分区域。而其他印度的区域面临的难题就是太阳入射角与地面呈现的夹角大于60°小于90°,光线很陡与墙面的夹角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墙面有突出的挑檐,便会产生大面积的阴影。所以,应对以上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建筑上利用各种手法,最大限度的减少阳光对墙面的直接照射。 二、印度本土建筑的地域特色 印度气候条件恶劣,印度的建筑极其需要更好地空间环境来让人们避开极端的天气,如何防水,遮阳,通风这是印度建筑的三个大问题。在印度本土,早起的本土宗教建筑的形式虽然发展历程长久,但是后期进入印度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却对印度的建筑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影响,并在此后与印度本土的建筑文化结合,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建筑风格。一、大进深的洞口。(见图2)二、精致的花格窗。(见图3)三、院落空间。(见图4)四、水体小气候。(见图5)五、大进深回廊。 (见图6)六、大屋檐,遮阳排水。(见图7) 三、昌迪加尔法院建筑的形式和风格 昌迪加尔法院(见图8)更多的体现了西方的现代文明,而印度的现代建筑则是吸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本土的文化。勒·柯布西耶在喜马拉雅南麓山脚下一片称为昌迪加尔的干旱平原建成了这栋高等法院。法院建筑地上4层,它的主要部分用一个巨大的长1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篷罩了起来,由11个连续拱壳组成,横断面呈V字形,前后挑出并向上翻起,它兼有遮阳和排除雨水的功能,顶下部架空的处理有利于气流畅通,使大部分房间能获得穿堂风,这样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当地的日晒和雨季问题。法院的入口没有装门,只有3个高大的柱墩一直支承着顶上的篷罩,形成一个高大的门廊,柱墩表面分别涂着绿、黄和桔红3种颜色(见图9),门廊气势雄伟,空气畅通。勒·柯布西耶作为功能主义大师肯定会把最棘手的通风遮阳问题看的比什么都重。 法院建筑的正立面(见图10)上布满了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阳板,做成类似中国的博古架形式。到了上部,它们逐渐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顶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应。纵横交错的遮阳作用的巨伞式屋顶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整个建筑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浇捣时模板的印痕。柱墩及遮阳板的尺寸特别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犷,像是一座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的老建筑。门廊内部的坡道上也满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在其他地方,经常有一奇怪的孔洞的凹龛;有的还涂上红、黄、蓝、白等特别刺眼的色彩。 柯布在书中写到:“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般的寻找着各种色彩以及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在傍晚时分的彩虹也仿佛能够一直延续到清晨,当然,这种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设计中使光与影充分的融合。我们不再是艺术家,而是深入这个时代的观察者。虽然我们过去的时代也是高贵、美好而富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四、地域风格在印度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

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Poissy),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

朗香教堂,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马赛公寓,1946-1957建于马赛市郊的一座大型公寓住宅。被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按当时的尺度标准是巨大的,165 米长,56 米高,24 米宽,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 英亩面积的花园,主要立面朝东和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还设有入口、电梯厅和管理员房间。大楼共有18 层,有23 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 户,可供1500-1700 名居民居住,提高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 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 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 4.8 米高,3.66x4.80 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 、8 层布置了各式商店,如鱼店、奶店、水果店、蔬菜店、洗衣店、饮料店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中外建筑的欣赏,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本文将介绍几座中外著名的建筑,以供欣赏。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是中国24位皇帝的居所。故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群由正门、三大殿和六十多个宫殿组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故宫的建筑格局是中式宫殿建筑的经典之作,其空间结构以正中心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讲究以人为本的贯通性和统一性。外墙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富有神秘感和历史感。同时,故宫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建筑、制度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美国现代建筑——纽约帝国大厦 纽约帝国大厦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由两座102层的塔楼以及中间的大厦组成,高度达到443.2米。由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纽约帝国大厦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纽约帝国大厦采用的是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外表光滑、流线型,建造时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铁结构技术,建造材料也达到了全球最佳的标准。同时,大厦内部也非常宏伟和瑰丽,内部装饰也是采用了很多稀有的大理石、黄铜和玻璃等材料,使整个大厦给人以非常美妙的感觉。 巴黎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国民建筑,位于巴黎市中心岛上。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3年至1345年,成为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的外立面充满了巴黎的风情和历史文化,使所有参观者感受到了巴黎的浪漫和悠久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有强烈的优美、细腻、繁复和神秘感,尤其是图案非常的精细和刻画细致。主教座堂内部色彩斑斓,装饰非常的瑰丽,但又透出一股古朴典雅之气,包括教堂内部的肖像和彩绘玻璃,都体现了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2019年4月,该建筑经历了火灾,损毁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日本传统建筑——清水寺 清水寺是日本京都的一座著名寺庙,创建于公元778年,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清水寺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体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之一。这个占地面积达1.3公顷的建筑群内有法堂、钟楼、书院等塔式建筑,园内绿树成荫,寺庙内塑像、花朵和文化背景也十分丰富。 清水寺最著名的建筑是山上清水,它是清水寺的主要建筑,内部

赖特作品赏析

赖特作品赏析 之——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 一、赖特简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8 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在大学中原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而从事建筑。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众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象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乖张。 赖特是二十世纪建筑界的一个浪漫主义者和田诗人。他的成就不能到处被采用,但却是建筑史上的一笔珍贵财富。 ——摘自《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大师》 二、赖特与古根海姆博物馆。 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筑影响很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与当时欧洲建筑的主流——现代主义崇尚“功能”至上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束缚,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释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固执而执着的人,于是便有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性情和独特的时间与空间。 该建筑为赖特是晚年的杰作,1947年进行设计,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比

西方现代建筑赏析

目录 第一篇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综述 第二篇我最喜欢的十位建筑师 路易斯•康 勒•柯布西耶 贝聿铭 阿尔瓦•阿尔托 密斯范•德•罗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安藤忠雄 斯蒂芬•霍尔 扎哈•哈迪德 妹岛和世 第三篇我最喜欢的十座现代建筑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丹尼尔•李伯斯金范斯沃斯别墅———密斯•范•德•罗 水之教堂———安藤忠雄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扎哈•哈迪德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金泽21世纪博物馆———妹岛和世 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妹岛和世 圣伊那爵教堂———斯蒂芬•霍尔 美国国家美术馆———贝聿铭 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

一、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建筑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复古主义建筑流派在西方社会流行。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拿破仑在1804年加冕,成为新的法国皇帝,但是他代表的利益已经不是旧封建贵族的利益,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为了通过建筑和设计强调他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统治者的权利实质,采用古典主义风格,特别是罗马风格,建造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代表了法国古典主义运动的最高潮。 拿破仑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为发达经济而设计的新型建筑,主要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建筑,如巴黎的证券交易所。 2、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特别是巴黎兴建的庞大住宅建筑,大部分是5-6层,底层是商店,上部是住宅单元,人行道宽敞,且有人行道的绿化带,是现代城市面貌的形成阶段。 3、为了炫耀拿破仑征服的功绩而兴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这部分建筑基本上完全按照古罗马的形制,是典型的古典复古主义作品。如巴黎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 哥特风格是欧洲的传统风格,在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成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7世纪为止。它具有其整体性和完整性,但是,在欧洲各国被普遍认

现代主义建筑

概念: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组成: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由有机主义建筑和理性(功能)主义建筑组成. 盛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它主要由理性国际主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和有机功能主义四个流派组成. 时代背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特征 (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适应性 从各个国家的现代主义建筑中可以发现,现代主义建筑物有着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与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相适应。也就是说现代主义建筑在不断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这是很多的建筑所不具备的特点。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不管是建筑物的设计者们,还是建筑物的拥有者们对建筑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建筑物的经济性以及实用性,同时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物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它的这个特点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现实主义以及功能主义的要求。 (三)现代主义建筑的创新性 对于人们来说建筑物的实用性、经济性已经不能够让他们感到满足,所以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促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物的一大特点,也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物的创新性。这种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的造型以 及风格方面,同时也深深的体现在了所采用的材料,甚至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上看出这一特点。当然这种建筑物的创新还和时代有着密切联系,细心的也会发现各个国家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带有着时代的特点,它衍生于过去的建筑风格中,同时又非常坚决的突破过时建筑样式的束缚,在设计建筑物的风格的时候,设计师们又对建筑物的表现手法以及建造手法等进行了一定统

中外建筑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 建筑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不同,每种风格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 涵和艺术价值。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中外建筑的风格特点和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古代建筑主要以宫殿、寺 庙和居住建筑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和陕西华山。 北京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9000多间房屋。故宫 建筑风格规矩庄重,宫墙高大厚重,四周围以护城河,有三进五院的平面布局,朱门绿瓦,形成了独特的宫殿建筑风格。故宫建筑的色彩和造型都表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审美趣味和文 化内涵,给人以庄严肃穆和优美大气的感觉。 陕西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华夏第一奇山”。华山建筑以壮观著称,主要建 筑群包括东北院、中央院和南南院,共有120多座建筑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在华山建 筑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它们不仅宏伟壮观,而且融自然山形于建筑之中,达到了妙趣横 生的艺术效果。 西方现代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是一种追求时尚、前卫、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光、色、形等 视觉效果,追求装饰和结构精致、高贵、华丽,同时融合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著名 建筑有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和法国卢浮宫。 纽约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这座建筑的88层高达381米,是1931年完成的,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帝国大厦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建筑的光、色、形的特点,带有明显的艺术装饰性,深受人们欣赏。 卢浮宫(the Louvre)又称法国国家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一座宗教性建筑,它始建于12世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堡。在经过数百年的改建和扩展后,卢浮宫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古典风情,同时它还融合 了现代艺术的特点,变得时尚、前卫、高妙。 中外建筑在展现文化特点和艺术价值方面,各有千秋,不同风格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对不同风格建筑的欣赏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建筑艺术 的魅力和深远意义,也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点与案例解析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点与案例解析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期至二战后成熟的建筑风格,主张以理性、功能、简化和技术为设计核心。它摆脱了传统建筑的繁重装饰和古典样式的束缚,更加注重建筑的内在美学和实用性。下面就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及其代表性建筑。 一、特点 1.功能性强 现代主义建筑是建筑审美价值对功能目的的强调,建筑的设计和构造理念以功能为出发点,不光满足其所在环境的视觉美感,更成为建筑物的主体布局和建筑装置。因此往往以高效、实用、几何化设计为核心。 2.技术性强 现代主义建筑同样也是技术革新和工业化的产物,建筑师们采用了钢铁、玻璃等新材料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建筑结构及外观,造就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成就。

3.造型极简 现代主义建筑从材料、结构和体量等方面做最大限度的简化, 尽可能去除物理的多余、复杂和装饰元素,突出建筑物体和形式。造型通常以平面、立面、体量为设计手段,造成极简单、单纯性 设计手法,既做到了视觉上的美感,也得到了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4.场景一元化 现代主义建筑对建筑环境要求较高,不仅以设计单一的主体建 筑为构造目标,更充分考虑整个场所的设计整体性和空间层次。 从建筑到场地、到环境,强调”场景一元化”,即所有外部因素不 会对建筑造成干扰,反而与建筑产生和谐的关系。 二、代表性建筑 1.巴黎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er)

巴黎蓬皮杜中心是由英国建筑师Richard Rogers和伊泽比奇联 合设计的,1969年开始动工,1977年竣工。中心的设计理念追求 最大的空旷和舒适度,全部的结构和机器都被完全地暴露在外。 这也是蓬皮杜中心的最大特点,将电线、管道、电梯等标准化陈 列在外,使其更加实用美观。 2.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由梅森德拉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建于1929 年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作为德国参展馆。德国馆在设计上 结合大型雕塑作品,竖起了一座由灰色花岗石建成的巨大拱门, 底下是宽大的堂区和水池。巨大的拱门与整个建筑风格紧密相连,简洁明快、清爽自然,并且充满现代气息。 3.美国联合国总部大楼 美国联合国总部大楼建于1949年,由建筑师费瑟(Le Corbusier)和纽森的共同设计。其设计以属于上帝的进入世间的光明为主题的,所有公共区域的大面积玻璃窗户设计,使建筑可以吸取阳光,并减小建筑体内的空气杂质,为联合国的工作环境创造了良好的 氛围。

建筑风格知识:超现代建筑的设计——世界上最漂亮之处的赏析

建筑风格知识:超现代建筑的设计——世界 上最漂亮之处的赏析 超现代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种发展趋势,代表了当今建筑设计领 域的最新成就。超现代建筑具有高科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它们在 建筑材料、造型、运用等方面都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以下将 介绍一些世界上最漂亮的超现代建筑及其设计特点。 1.爱丽舍宝贝 爱丽舍宝贝是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的一 座摩天大楼,位于阿布扎比的沙漠地带。其外观的主题是沙漠、太阳 和石头。建筑外墙由铝制的半球体构成,反射着金色的阳光。建筑内 部的设计同样独具一格,色彩鲜明且充满活力。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 现代化的艺术品,同时也是充满文化魅力的旅游胜地。 2.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设计的一 座标志性建筑,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帆船,

外墙以白色瓦片覆盖,呈现出优雅而别致的外表。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建筑师采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设计方法,从而创造出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 3.汉堡费尔德地铁站 汉堡费尔德地铁站是由德国的Hadi Teherani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一座地铁站。它以红砖为主要材料,外墙形成了一种条带状的图案,设计上非常凝练而精致。地铁站内部同样独具特色,采用了灰色的地砖、绿色的天花板和白色的支撑柱,打造了一种现代而清新的感觉。 4.迪拜塔 迪拜塔是由Adrian Smith和SOM建筑师设计的一座摩天大楼,是迪拜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迪拜塔高82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拥有世界之最,如最高观景台、最快的电梯等等。迪拜塔的外观十分独特,以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形状类似于莲花,具有现代感和未来感。 5.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要素解析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要素解析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的美感,还与建筑的功能、可持续性以及用户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材料选择、造型设计、通风采光和节能环保四个方面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要素进行解析。 1.材料选择 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中,常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玻璃、铝合金和不锈钢等,这些材料具有轻质、耐久、透光性强等特点。其中,玻璃是重要的材料之一,可以增加建筑的透明感,提升室内采光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室内外空间连接起来。同时,铝合金和不锈钢常用于门窗的框架,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门窗能够承受风压和水压等外力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选择其他材料,如木材或混凝土等,以达到独特的建筑效果。 2.造型设计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注重简洁、几何化的造型,以及突出线条与轮廓的重要性。通过简洁的设计手法,能够使门窗幕墙与整体建筑的风格相统一,营造出现代、高雅的建筑形象。此外,设计师还可以运用各种图案、花纹和镂空等装饰手法,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感。同时,在门窗幕墙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以确保门窗的开启方式、高度以及开启方向等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和便捷性。

3.通风采光 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中,通风与采光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门窗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空气对流和采光的需要,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光线的进入。可以采用推拉门、平开门、甬道窗等多样化的门窗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同时,通过合理设置通风窗、天窗、阳台等,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空气流通和自然采光,减少建筑的能耗。 4.节能环保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也着重考虑节能环保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门窗幕墙设计,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建筑的能效。一方面,可以采用双层或多层玻璃,以增强隔热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遮阳板、隔热膜等技术手段,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温度和光线。此外,还可以结合太阳能利用技术,如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集热器等,以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和环境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门窗幕墙设计要素包括材料选择、造型设计、通风采光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门窗幕墙的外观、功能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美观实用的建筑门窗幕墙,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当代的欧洲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不仅仅关注外观效果,更加注重建筑的环境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在这方面,材料的选择起着重要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解析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解析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风格化的理论,为建筑学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广泛应用的理论之一。它于20世纪初期出现在欧洲,随后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成为建筑学中的主导风格之一。 与传统主义建筑不同,现代主义建筑以科技发展为基础,以简单、实用、功能性为核心,倡导将建筑作为机器和自然融合的整体。现代主义建筑更注重建筑本身的造型美和可持续性发展,尽可能消除装饰和浪费。因此,它通常在设计中使用天然材料、混凝土和钢铁等工业材料。 一、建筑形式 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形式是简约抽象。它不再以图案、浮雕、雕塑和绘画等附加元素来强化建筑作品的审美效果,它强调建筑本身的独特美、功能性和工程性。因此,它在建筑外观设计上注重简化造型,强调形式上的简洁和利落,使建筑具有极大的辨识度。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通常不受地域和文化影响,因此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二、建筑设计原则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注重的是功能性、实用性和工程性。因此,它的设计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功能性 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建筑的实际功能和使用需求。 2. 强调可持续性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当今社会,建筑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需求。现代主义建筑倡导采用绿色材料、节能技术和水循环系统等设计策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追求建筑性能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建筑的性能,注重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技术 创新,推崇使用先进材料和建筑技术,以实现更高效的建筑结构 设计和施工。 三、建筑设计进程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进程通常分为以下步骤: 1.分析和研究建筑场地 现代主义建筑的场地分析包括对场地环境的研究、建筑的地形、自然条件以及交通流线等的分析,以明确场地的特点和要求。 2.确定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布局 现代主义建筑通常首先考虑建筑的实际功能和使用需求,确定 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提高功能性和实用性。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像一股清新的风潮,席 卷了西方世界的城市景观,其在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建筑风格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其纯净的线条和简洁 的设计,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前卫的感受,缔造了前所未有的建筑 风格。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城市风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设计,也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 影响。 建筑史上的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以最小的线条和造型传达最大 信息的风格。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主义成为当今最主流的建筑风格之一。在建筑界,它被描述 成“材料明显、机理简单、构成清晰、符合功能需求、不修饰的建 筑风格。” 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建筑物简化到最基础的结构,只保留它所 必需的部分。建筑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不是艺术性。因此,它剔除了所有多余的细节和装饰,并强调了简洁、清晰和均 衡的设计,使建筑物具有更多的力量和气息。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强调空间的使用和形式的功能性,而不是华丽的装饰。这种新的风格表达了对于材料的正确使 用和对于设计的精确的执行,该风格的目的在于消除形式与空间 的矛盾。它强调实用与功能,建筑各部分都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是一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例如,使用竹子、玻璃钢等材料,他们可塑性较强,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运用价值,被广泛应用。 可见,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不仅是意味着一种外观的改变,而且也代表了一种设计的思考方式的转变,建筑师从此开始思考 如何在设计中考虑到使用者的所需,如何保留建筑的纯粹功能等。 总之,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出现是建筑领域的一次进步,不仅 揭示了建筑设计中的原则和潜在的美学价值,也为全世界的设计 师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方式。

世界著名建筑赏析2000字

世界著名建筑赏析2000字 1. 圣大教堂——英国伦敦 伦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圣大教堂,它是由英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弗伦爵士设计的。圣大教堂位于伦敦市的最高点—路德盖特山顶,其著名的圆顶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高近112米。大教堂光设计就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而实际施工则花了40年。从建成起,圣教堂就成为伦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PETRONAS TOWERS——马来西亚吉隆坡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楼(Petronas Towers)高170米,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两座超高层建筑。199年至2004年间,这两座建筑一直享有世界最高建筑的称号,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建筑。 3. 白宫——美国华盛顿 爱尔兰建筑师詹姆斯-霍班是白宫设计的幕后功臣。1972年,霍班提交了一份总统府的设计图,随后获得了建造白宫的委托,从1793年开始建造,到101年完工。自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以来,美国的每一位领导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4. 比萨斜塔——意大利

比萨斜塔是欧洲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以倾斜的外观而闻名世界,该塔的建造始于1173年,持续了300多年之久。在 建造过程中,由于一侧的土地太软无法支撑建筑的重量,导致该塔开始倾斜。 5.圣巴西利亚大教堂——俄罗斯莫斯科 这座华美的糖果色大教堂,是莫斯科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这座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形似升上天空的篝火,大教堂建于 1554年至1560年,是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统治时期建立的。 6. 帝国大厦——美国纽约 帝国大厦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1930年圣帕特里克节,帝国大厦开始施工,仅仅410天后就完工了。它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宣布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并作为纽约市的标 志性建筑而闻名世界。该楼由建筑公司Shreve, Lamb and Harmon的William F Lamb设计。 7.劳埃德大厦——英国伦敦 这座充满未来感的建筑看起来像是属于科幻电影,而非伦敦的石灰街。屡获殊荣的劳埃德大厦是伦敦的地标之一,也是伦敦天际线上最知名的建筑之一。由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设计,他将水管和楼梯等服务设施置于外部。该建筑建于197年至196年,还设有12部室外电梯,这在英 国尚属首次。

美术鉴赏西方建筑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西方建筑心得体会 西方建筑,是指欧洲和美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在我的心目中,西方建筑是一种融合了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与力量的体现。 首先,西方建筑以宏伟和优雅著称。西方建筑的设计注重对称和比例,建筑物通常是庄严而宏伟的。这种设计特色使得西方建筑在空间上显得庄重而有力量感。比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座铁塔高达324米,外观优美迷人,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西方建筑也体现了优雅和典雅的特点,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大运河上的彩色房屋和悬崖上的希腊白色教堂,都展现了西方建筑的优雅和艺术水平。 其次,西方建筑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西方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欧洲和美洲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神庙和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文明的重要遗址,代表了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罗马的斗兽场则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见证了罗马的辉煌与衰落。此外,高迪的巴塞罗那圣家堂和伦敦的大本钟都是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物。西方建筑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风格,传递着历史和文化的信息,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些国家与地区的背景和精神。 再次,西方建筑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古希腊的柱廊到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西方建筑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哥特式教堂的飞扶壁和复杂的拱顶结构,以及文艺复兴

时期的壁画和雕塑,都是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创造的杰作。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西方建筑的艺术价值,也证明了人类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创新能力。西方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造力,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西方建筑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西方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往往通过形式和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巴黎圣母院的尖顶和尖顶窗户以及巴塞罗那圣家堂的意大利进口彩色玻璃,都将美与情感相结合,令人心生敬畏和震撼。西方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和情感的表达。欣赏西方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冲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和艺术。 总之,西方建筑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通过宏伟和优雅的设计、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以及美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西方建筑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无论是欣赏古希腊的神庙还是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西方建筑都让人们充满敬畏和美的享受。我相信,通过对西方建筑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尊重西方文化和艺术的贡献。

[指导]现代主义之一:赖特、柯布西耶作品赏析

[指导]现代主义之一:赖特、柯布西耶作品赏析现代主义: 特征: 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 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六面建筑,以此发展起来的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标准化原则,反装饰主义立场和中性色彩计划。 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版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赖特:流水别墅 弗兰克.赖特,美国现代主义先驱,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被誉为美国本土建筑的开创者,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设计理念: 赖特的设计风格从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西部草原风格、现代主义,到完全追求自己热爱的美国典范,每一个时期都对世界建筑界造成新的影响和冲击。他的

设计具有非常大的个人表现成分,与当时领导世界设计主流的现代主义、新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大相径庭。赖特的设计采用大量的基本几何图形,比如方形、圆形、三角等等,在总体上采用网格的方阵方式,加上各种抽象的细部处理,总是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他设计上的一个很强烈的特点是努力在自己的设计和周围的环境中找寻一种和谐的因素,设法使设计达到与自然的融合关系,达到融合关系。 赖特在著作中提出有机建筑六原则,即: 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 建筑设计应该风格多种多样,好像人类一样 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 建筑的色彩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也就是说从环境中采取环境色彩因素。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 他的有机建筑观点并不是呆板的,而是充满了灵活性的方法,赖特信仰真、纯、诚、朴的设计艺术理念,人为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必要的领域。 赖特设计中的草原式风格原则: 注意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注意室内空间的舒展、自由,被分割的小空间互相流动,相互开合适当保留自然材料,以取得与室内外环境的协调。 室内陈设偏于底层布局。天花板较低并且略有倾斜,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 赖特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赖特的观念和方法影响了他的建筑。

中外建筑鉴赏——德国新天鹅堡

中外建筑鉴赏——德国新天鹅堡 中外建筑鉴赏 中外建筑经典实例赏析 ——德国新天鹅堡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天鹅堡概况、建筑思路及过程的介绍,分析了新天鹅堡的艺术特征、形式美的基本特点,最后阐述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关键字:新天鹅堡,哥特式,国王起居室,童话 1.新天鹅堡——摘要介绍 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据说目前仍有14000个。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从奥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车一路的风景都会让遐思神往。这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和无尽宽阔的大湖。 2.新天鹅堡——建造思路和建造过程 根据资料,新天鹅堡的建筑草图1868年由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绘制,他们是 Pocci 和 Christian Jank。他们设计了数张设计图,都非常精美。新天鹅堡并不特别需要景观的设计,因为路德维希二世在心中构思城堡的蓝图时,早已将城堡与天然景观合而为一。正因为这样,城堡在四季中呈现了不同风貌。苍林郁野间,静静铺展着的四个湖泊,丝绒般平滑的沉沉湖水,围绕在城堡四周,城堡就像是大自然那美丽山间的一座巨石。由整体的设计与建筑物观察,巧妙结合在一起。 这座城堡的建筑费用惊人地高,据说花了6180047金马克。1886年,工程尚未完工,国王就下台了。路德维希二世在1884年就搬到了

世界七大著名钢结构建筑赏析共3篇

世界七大著名钢结构建筑赏析共3篇 世界七大著名钢结构建筑赏析1 世界七大著名钢结构建筑赏析 随着钢铁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化,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轻盈、强度大、施工速度快、造型灵活等优点,成为当今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主流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许多著名的钢结构建筑,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世界七大著名钢结构建筑。 一、Eiffel Tower(艾菲尔铁塔) 来源:unsplash 作为法国的象征之一,Eiffel Tower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最具知名度的一个。这座建筑高324米,由几乎两万五千片钢铁构成,于1889年竣工完成。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艾菲尔,从1884年开始着手设计,耗时五年完成。这座铁塔为当时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而建,到了2015年,它已经迎来了第一亿位游客。 二、Burj Khalifa(哈利法塔) 来源:unsplash

位于迪拜的Burj Khalifa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也是一 座最著名的钢结构建筑之一。哈利法塔高828米,突破了建筑界所能想象的高度。其设计理念之一是让建筑在风中“拔河”。此建筑的钢框架占据了整个建筑的结构,断面宽度不到一米,却能承受一座巨型高楼的重量与风力。 三、Sydney Opera House(悉尼歌剧院) 来源:unsplash 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的经典建筑之一,也是著名的钢结构建筑之一。这座建筑由Jorn Utzon设计,于1973年完工,其标志性的外形和优美的曲线设计让它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屋顶由一系列的钢筋和混凝土构成,并被覆盖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鸟形建筑。 四、Lotus Temple(莲花寺) 来源:unsplash 印度的莲花寺被誉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神庙之一,其美丽的造型来自于钢材。这个建筑由卡米尔·阿利设计,其莲花造型的屋顶使用了高强度钢结构材料以实现如此宏伟的造型。莲花寺内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空间,其造型可谓是富丽堂皇,与内部的宁静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五、Steel House(钢铁之家)

现代建筑分析-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姓名:*** 学号:******** 班级:****

现代经典建筑分析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建筑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可以说外观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可能是因为螺旋线结构也有人说像海螺。 该建筑是赖特晚年的杰作。1947年进行设计,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比美。建筑外观简洁,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再次增建了一 个矩形的附属建筑,形 成今天的样子。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 外部非常朴实无华,只 是将博物馆的名字装 饰了一下。平滑的白色 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 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 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 物。建筑物的外部向

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 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螺 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 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美 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一 个是陈列厅,6层;小的是 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 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高约30米,大厅顶部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地面以3%的坡度缓慢上升。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米。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 德·赖特为美国最有创意 的建筑师之一,从19世 纪80年代开始从事这一 行已很长时间,一直工作 到1959年去世,作品超 过了600 件。赖特以设 计私人住宅而著名,其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