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八章 政治发展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八章 政治发展

第八章政治发展

名词解释:

政治发展:广义上,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狭义上,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

政治改革: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革,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过程。

政治革命: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以特定政治统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的规则,通过间接民主或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其价值与内容。

简答:

一、什么是政治发展?

广义上,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民主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同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狭义上,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

二、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有哪些模式?

第一种是渐进—妥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

第二种是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

第三种是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

三、简要叙述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共同特征?

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总体特征表现为后发性。首先,发展中国家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期较晚,面临着时间与问题的巨大压力。其次,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是一种被动型政治发展,即由于在现代化的历史上属于晚来者而不得不具有某些特殊的发展逻辑。此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也对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政治民主的内涵是什么?

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的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举。

第二、各政治主体的专门化、自主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制约化。

第三、不同意见的合法化。

五、政治民主化的路径有哪些?

从政治转型的现实中可以归纳出多种民主化的路径,按照民主化的推动力量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如下几种类型。

一、战争、征服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国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在民主化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政权内部发起的民主化,很少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政治反对派力量在终结权威主义政权、设定民主的框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政治学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政治学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绪论 第一节现代政治概念 一、了解“政治”的传统含义 二、熟练掌握政治的定义 三、重点掌握对现代“政治”概念的分析 四、了解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与狭义 第二节政治学概略 一、熟练掌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重点掌握政治学的主要分支,特别是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行政管理 三、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问题 第三节政治学的发展与回顾 一、了解政治发展沿革的基本脉络 二、重点掌握西方政治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等 三、重点掌握中国政治学重建二十年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章政治现象的起源 一、了解国家和氏族组织的三个原则区别 二、重点掌握西方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二章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阶级的概念 二、重点掌握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三、重点掌握阶级与阶层、等级的区别与联系 四、了解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了解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 二、重点掌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构成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三、重点掌握如何人事白领工人阶层问题

四、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显著流动性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和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二、熟练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和主要阶层 三、了解中国现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 四、重点掌握当代中国阶层分化的基本情况:总体特征以及农民工、私营企业主等群体 五、重点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 六、了解关于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 第三章国家(一)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第一节国家的本质 一、重点掌握国家的本质 二、重点掌握国家权力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职能 一、了解国家的基本职能 二、重点掌握国家的社会性和社会职能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两大并存而又对立的政治体系 一、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的对立 二、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职能上的显著区别 三、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具体职能、管理形式方面的某些共性 第四章国家(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节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 一、熟练掌握亚里士多德对国家的分类问题 二、重点掌握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国家分类方法 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熟练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熟练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演进 第三节国体 一、熟练掌握国体的概念 二、重点掌握国家历史类型与国体的区别 三、熟练掌握君主制及其特点 四、熟练掌握共和制及其特点 五、重点掌握立宪君主制的概念、特点及其虚位君主的作用 第四节政体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四章 政体

第四章政体 名词解释 1、国家政体国家政体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 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构架。它的具体形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整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2、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3、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 4、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5、“左右共治”“左右共治”是在半总统制的政体下,由于民选总统与向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 , 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团支持的总理与属于另一党 派的总统共治的现象。 6、民主政体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政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它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方式确定 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7、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 8、威权政体又称权威政体、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 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概念。 9 、“第三波”又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9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的上一次世界范 围内的“民主革命”。 塞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有详细的论述。 思考题 一、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丹的政体理论虽然并未能完全从中世纪的政体 分析传统中摆脱出来,但他毕竟把政治权威从中世纪政治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世俗政治权威置于神法和自然法的普遍规范之下。这使他称为17、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先驱。而且,他的主权理论不仅在推动政治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通过国际法而相互联系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 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德斯鸠在整体理论方面的最卓越贡献是他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孟德斯鸠不但将洛克的分权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现代分权结构,而且三种权力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政体理论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首先,从霍布斯开始,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逐步摆脱了古典和中世纪时期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将整个理论的逻辑前提建立在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基础之上。从而将政体理论和现实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其次,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人性普遍流露出一种空前的幽暗意识,在他们看来,若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力量,人性中恶的一面随时都会肆意蔓延。这一思想反映在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实践中则表现为在 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无限扩张对个人权利的侵害。最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民主权”思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 1.政治动机 2.国家 3.议会共和政体 4.政治民主化 5.多党合作制 6.政治决策 7.利益的构成要素 8.政治哲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 1.简要叙述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共同特征。 2.政治心理结构因素包括哪些? 3.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说明你是怎样形成个人政治价值取向的。 4.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5.运用国家设置原则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分权制衡原则”。 6.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带来哪些挑战?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现阶段我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 1.政治动机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家 答: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考研真题精选+题库】 目录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 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

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 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④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⑤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大量边缘学科;⑥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4阶级分析方法[人大2015年研] 答: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实际是其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群体划分和社会力量意义上的延伸。因此,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力量构成了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基本主体,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和内容。政治研究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文化)【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文化 一、概念题 1.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2.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3.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

的统称。 4.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5.政治认知[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6.群体政治心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研] 答:群体政治心理是指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 7.政治文化结构[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①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②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③政治价值规则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马克思一方面说国家是“共同委员会”,一方面说国家有相对自主性,如何理解,其起源和影响何在?[北大2019年研] 答:(1)国家是“共同委员会” ①马克思认为,在现代大工业建立之后,资产阶级最终在现代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立的统治地位,把国家变成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这说明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②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国家有相对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阶级统治的国家都具有相对自主性:在社会冲突尖锐的时刻,国家具有凌驾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高度自主性;国家的行为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又反映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此时的国家俨然是全民的代表。 ①国家相对自主性伴随着国家始终。 a.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逻辑起点,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也是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上展开的。这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能够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力量就是国家自主性的体现。 b.这种自主性既相对社会所有阶级,因为国家照例是“强大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同时,这种自主性又相对于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它必须在某些方面采取独立、甚至损害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

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对立是国家自主性存在的根源。 利益冲突导致了国家的产生,也使得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成为必要。“统治阶级作为一种特殊利益的存在,必然与社会共同利益、与被统治阶级利益产生矛盾;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又与统治阶级内部的个人和集团的特殊利益产生矛盾,正是这种利益之间的张力使得国家作为一种相对自主的存在成为必然。” (3)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归根到底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阶级性的表现而已。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在阶级国家,国家的自主性无论如何自主,必然会从属于其阶级性,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2.试分析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哪里,内涵是什么,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区别有哪些。[南京师大2019年研] 答: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在哪里 ①新在更加真实、广泛、持久的代表性。中国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②新在团结奋斗而不是恶性竞争的政党关系。中国并不是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一个政党,还存在着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城邦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 人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演变为“城邦”之称,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2.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在古罗马共和国被 理解为“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西塞罗指出疆土、人民、权利统治并不足以构成共和国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其首要理由就是统治的正义性。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共和政体使不同阶级愿意以法律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党派私利服从于城邦利益。 3.政治哲学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 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用的一种主要方法 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谈到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4.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 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 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狭义政治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5.行为主义革命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 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 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 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行为主义革命结束了传统政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主导地位从而开辟了西方政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概括的来讲,行为主义革命即指既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研 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绎的方法,也反对旧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行为主义非常重视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在实际研究中,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直接探查、实地观察等是行为主义经常使用的研究技术。行为主义在注重研究技术和对对象的控制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一定的理论形态主要有: 1、政治系统论。 2、结构功能主义。 3、政治沟通理论。 4、政治文化理论。 5、政治发展理论。 6、政治计量理论。 6. 理性选择理论其源头是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 治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发展之后已经发展出了诸如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层决策等一系列理论形式。它像行为主义那样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它不像行为主义那样是一种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像经济学一样,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7.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 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确定的是系统与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8.新制度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作为 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但并不致力于对制度进行

政治学概论重点(自考纲要汇编)

政治学概论重点资料 第一章 1、(单选)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政治等把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的学者有: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2、(单选)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的学者有:凯尔逊。 3、(单选)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的学者:马基雅维里(他的著作《君主论》)、俾斯麦、拉斯韦尔、马克斯·韦伯。 4、(单选)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学者有:孙中山、麦肯齐。 5、(单选)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的学者有:戴维·伊斯顿(他的《政治体系》提出了“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6、(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7、(多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从狭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从广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8、(多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9、(单选)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传统政治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或者是可以趋于完善的。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点认为人性将永远是不完善、有弱点的。 10、(多选)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的学者及其著作: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1、(多选)先秦时代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2、(多选)儒家的主要思想:“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 13、(多选)韩非著有《韩非子》。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一套法家的治国理论。 14、(单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因此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15、(多选)中世界神学政治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16、(多选)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布丹《共和六论》、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17、(多选)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 18、(多选)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代表人物: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圣西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一)“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二)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 (1)中国的“孔子”;(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典型代表: (1)《韩非子·定法》; (2)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3)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 (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 <1>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2>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代表人物: 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三)马克思把政治解释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即包括<1>统治阶级与被统级的关系;<2>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 <3>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注:在人民掌握政权后,国内的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关系,政治本质内容是政治制度本身的现代化、民主化。 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四)政治的含义: 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范围主要包括:(2个方面)P8 1、时间范围,即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含义之一就是指政治关系是永恒的)”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_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1.国家的分类应当以各种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点作为划分标准,而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实质,同时也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3.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下四种社会生产方式:①奴隶制生产方式; ②封建制生产方式;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原因是由于:①经济;B:文化发展水平;C:历史传统;D:社会力量等方面的差异。P75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暴力)。 2.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3.革命与改良的区别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 (2)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使社会制度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和社会矛盾。 (3)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参考书目孙关宏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比较政治制度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五章政府 第三节司法机构 一、司法机构的结构 广义的司法机构包括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狭义的司法机构则主要指法院。这里我们基本上取后一种界定,主要讨论法院的组织体系。 受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法律文化渊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司法机构是各类政府机构中最为参差不齐、纷繁复杂的系统。 根据其主要职责不同,我们大只可以将各国的各种法院分为宪法法院、普通法院以及行政法院(专门法院)等。 (一)宪法法院 宪法法院主要承担有关宪法争议的裁决与审判职能。从理论上讲,有宪法必然会有宪法审判。这是因为有了宪法,就会产生关于宪法的争议,而解决宪法争议,不论通过何种形式,都具有宪法审判或者宪法司法的性质。 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具体条件的影响,具体行使宪法审判职能的机构以及有关宪法审判的职能都有所不同:(1)普通法系国家一般由其最高法院承担宪法审判的职责;(2)大陆法系国家则常常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3)还有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行使宪法司法职能的国家机构;(4)此外,一些联邦制国家,除了有国家层面的联邦宪法法院以外,还有州宪法法院,行使各州的州宪法争议裁决和审判权。德国各州的宪法审判权和联邦的宪法审判权是两种各自独立并存的审判权,两者互不干涉。 (二)普通法院

普通法院即那些行使民事和刑事审判权的法院。根据国家(联邦或中央)与地方法院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将各国的普通法院体系划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类。双轨制普通法院体系,它多见于联邦国家。但是,并非所有联邦制国家的法院都是双轨制的,譬如加拿大就是一个实行“单轨制”的联邦国家。 单一制国家普遍采用单轨制法院体系。其国家最高法院是其最终的终审法院,地方法院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并根据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规章进行审判,当地方法规与中央法规冲突时,遵照中央法规进行审判。 (三)行政法院 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审判机关。但是,行政诉讼应属于普通法院管辖,还是属于普通法院以外的其他审判机关管辖,长期以来颇有争论。大体而言,普通法系国家将行政诉讼和普通诉讼都归普通法院管辖。英美国家的行政活动原则上使用和私人活动相同的法律。他们所谓的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主要是法律规定的对象不同,不是法律原则的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制度,但其受理诉讼的范围各国并不完全一致。 (四)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构 各国是否以及如何设立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构方面也各不相同。 西方国家大多设立了检察机构和司法行政机构——司法部。但英国没有司法部。 大多数国家法院体系独立于行政系统,典型的如美国、法国、英国等。但是,也有些国家的法院体系部分地隶属于政府。 二、司法机构的功能 司法机构的基本职权是行使司法权。 一般而言,司法机构的基本功能在于根据法律接受诉讼,审理案件,解决法律冲突。其目的大致由两个方面:(1)通过审判各类诉讼案件,惩办犯罪,解决民事、经济、行政纠纷,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主要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包括对现行政治统治的维护。一般认为,远东法系传统上强调对争端和法律冲突的裁决,较为注重社会影响,注重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在西方法系中,个人和团体在对抗性的司法过程中胜诉,一般认为是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在许多国家,司法权还包括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这样司法权也就具有了立法的性质。 司法权一般由各级法院履行。法院的主要职权一般包括:(1)解释宪法或法律;(2)受理诉讼案件,进行司法审判;(3)处理非诉讼事务。 有的国家还设立了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等司法权力。 如同前述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的情形一样,现实政治生活中司法机构的世纪功能往往与法理上的形式职权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六章 政党

第六章政党 名词解释 1、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 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政党政治。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 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狭义是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是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3、议会党团。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成员 进入议会后会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议会党团,以此来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内部的活动。议会党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的全体会议,主席一般有党的领袖当任。此外,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 4、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 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 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当时在法国指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者,“社会党”指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两者联盟,合称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大都用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这些政党是为了政治民主而从事激烈斗争,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民主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的组织。 6、体制外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 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 政党。 7、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 思考题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 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基本特征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政党具有一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c、政党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 d、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 二、政党产生与发展有哪些基本模式 政党的产生方式上,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归纳了现代政党的两种产生方式:内生党和外生党。内生党即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议会内部的意愿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外生党即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 关于政党产生之后的发展规律,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 (1)宗派阶段。这一时期通常发生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个人和集团的政治行为虽然已经和传统决裂,但是还没有发展出现代化的政治组织。 (2)两极化阶段。当政治行动冲破议会、政治参与扩大或新的社会势力出现时,议会中竞争着的两派就会和社会势力间通过有组织的联系而成为政党,进而形成两极化的格局。 (3)扩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党领袖往往顺应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势,通过号召和组织活动而将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到了自己周围,从而实现自己控制政权的目标。 (4)制度化阶段。在议会内部发展出来的政党此时一般都会出现制度化的两党制。如果还有外力介入,则更可能形成多党制。 三、政党制度有哪些体制模式和组织类型 1、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 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体制模式 (1)竞争型政党制度。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片或议 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结合政党数量与竞争的程度两个标准。将竞争型政党制度分为极端多党制、有限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 (2)非竞争型政党制度。指不存在政党之间的竞争。国 家长期由一个政党执政的局面。主要有法西斯主义一党制、名族主义一党制、一党领导制和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3、组织类型 (1)政府外政党组织。指政党在政府机构体系之外的。 由各政党自行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一般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党的领袖、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外围组织。 (2)政府内的政党组织。指各政党在正式的政府机关设 立的。统一本党党员意志和行动的政党组织。由于现在政党已经全面介入到了政府活动之中。所以政府内的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