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一、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

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黄芩

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2.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3.别名:元芩、枯芩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A.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湿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往来寒热。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B.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C.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D.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2.解热作用: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作用稍强于阿司匹林。

3.保肝、利胆、解痉作用

4.抗肿瘤作用

黄连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云南,川黄连为道地药材。

炮制:生用、酒炙、姜炙。

别名:云连、川连、鸡爪连。

饮片:(1)味连(鸡爪连):根茎多分枝,常弯曲,形如鸡爪,粗细不一。单支长3~6cm。表面黄褐色,外皮脱落出呈黄棕色。单枝呈结节状隆起。全枝皆附有残留的短须根。质坚实。断面不整齐,呈金黄色,外层深红色,中间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

(2)雅连:多单枝,呈圆柱形

(3)云连:一般细小,多单枝,弯曲如沟,色浅。饮片多切成薄纵切片,也有薄横切片。以条粗壮,质坚实、无须毛、

断面金黄色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A.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苦寒,清热燥湿之力强,尤长于清中焦湿热,善清心经之火,为治湿热痢疾之要药。

(1)湿热泻痢。配伍白头翁、黄芩等,如:白头翁汤。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

(2)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配伍生姜、半夏、黄芩等,如:半夏泻心汤。

(3)胃热呕吐

(4)肝郁化火的呕吐。配伍吴茱萸等,如:左金丸

2.泻火解毒:

(1)阴虚火旺之失眠心烦。白芍、黄芩、阿胶等,如:黄连阿胶汤。

(2)血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黄芩、大黄,如:泻心汤。

(3)急性热病壮热烦躁。配伍黄芩、黄柏等,如:黄连解毒汤。

(4)痈疮肿毒。配伍黄柏,连翘等,如黄连解毒汤。

B.用法用量

煎服,2~5g,清热泻火宜生用,清上焦热宜酒炒,止呕宜姜汁炒,泻肝胆火宜猪胆汁炒。

C.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者慎用。

D.化学成分:主含小檗bo碱,又称黄连素为7%~9%。

E.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黄连素):对球菌、杆菌、原虫、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广谱抗菌素。

2.利胆作用(小檗碱):能增加胆汁的分泌。

3.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溃疡作用。

F.临床应用

1.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连500g,食醋500ml(瓶装为佳),白糖300g,山楂片1000g,加开水4000ml,混合浸泡7日,每次50ml,饭后服,每天3次。治疗24例,经胃镜复查,其中21例胃粘膜萎缩性病变消失,2例由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胃液分析空腹总酸度,游离酸度恢复正常范围(服药50~90天)1例因坏死性胃炎死亡。

2.治疗慢性胆囊炎:小檗碱5~20mg,饭前服用,每日3次,治疗225例慢性胆囊炎等患者,24~48小时使其症状消失。本品能降低胆汁中胆红素水平,增加胆囊中胆汁量。对工业毒物所致中毒性肝炎亦有一定疗效。

3.治疗肺结核:小檗碱治疗30例,每次口服0.3g,3月为一疗程,有一定疗效。

4.治疗高血压病:小檗碱每日剂量为0.74~4.0g,治疗原发性

高血压急性肾炎及先兆子痫的高血压症共19例,疗效迅速安全,对早期及二期患者较好,三期及重症患者较差。

5.治疗糖尿病:口服黄连素0.4g/次,每日3次,1~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二型糖尿病30例,用药后血糖下降时间为:1周4例,2周7例,3周14例,5例效果不显著。

黄柏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川黄柏)或黄檗(关黄柏)的干燥树皮。以川黄柏质量最佳。

炮制:生用、盐水炙用。

别名:川黄柏(四川、云南)、关黄柏(辽宁、吉林、黑龙江)

饮片:(1)川黄柏:呈板状,去净粗皮,厚3~7mm。外表面黄棕色或褐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浅裂纹,偶有残存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浅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深黄色。气微,味极苦。饮片多横切成条。

A.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B.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长于清下焦湿热。

(1)膀胱湿热之热淋。配伍车前子、滑石等。

(2)湿热下注之带下黄稠。配伍山药、芡实等。

(3)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配伍苍术、牛膝等,如:三妙

散。

(4)湿热泻痢。配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如:白头翁汤。

(5)湿热黄疸。配伍栀子、甘草等,如:栀子柏皮汤。

2.泻火解毒:痈疮肿毒、湿疮、湿疹。

3.退热除蒸: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骨蒸。配伍知母、地黄等,如:知柏地黄丸。

C.用法用量煎服,5~10g,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退热除蒸多盐水炙,止血多炒炭用。

D.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黄芩、黄柏、黄连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均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证及热毒证。异同点:黄芩善于清肺火,长于治疗中上焦湿热诸证。且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之功,故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及胎热不安多用之。

黄连善清心火,长于治疗中焦肠胃湿热诸证,故心烦不寐、胃热呕吐、湿热痢疾多用之,为治湿热痢疾之要药。

黄柏泻肾火(相火),退虚热,又长于除下焦湿热,故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及湿热下注诸证多用之。

龙胆草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植物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关龙胆”,主产于东北和内蒙古,产量大、品质优。后一种习称“川龙胆”,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炮制:生用。

饮片: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下端着生10余条细小的根条(如马尾状)。根圆柱状,多顺直。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饮片多切成1~5cm小段。气微弱而特异,味极苦。以条粗壮,色黄、残茎少者为佳。

A.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B.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尤治下焦湿热,泻肝胆火。

(1)下焦湿热之阴痒阴肿、带下黄稠、湿疹。

(2)肝胆湿热之黄疸。茵陈、栀子、大黄等。

2.泻肝胆火:

(1)肝胆实火之头痛、胁痛、口苦等证。配伍黄芩、柴胡、栀子等,如:龙胆泻肝汤。

(2)肝热生风之高热惊厥

C.用法用量煎服,5~10g。

D.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

E.化学成分主要含龙胆苦苷。

F.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降低谷丙转氨酶。

2.健胃、促进消化、抗菌作用。

龙胆草与黄柏鉴别

龙胆草与黄柏皆清下焦湿热。但龙胆草长于泻肝胆实火,以治头痛目赤;而黄柏主泻相火,以疗潮热遗精。

G.临床应用

1.治疗带状疱疹:龙胆草30g,丹参15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2次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g。治疗12例,全部治愈。服药1剂后疼痛减轻者14例,服药3剂后皮疹停止发展者38例。均无不良反应。

2.急性结膜炎:龙胆草15g,加水250ml,煎后取液加适量氯化钠洗眼,每日3~4次。治疗急性结膜炎94例,其中85例用药1~2天痊愈,治疗后仅4例无效。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六歌枳壳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中药七情歌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一、解表药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

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公英解毒消痈肿,乳痈肿痛功尤胜,板蓝根凉血解毒,尤善治毒壅咽喉,鱼腥草解毒排脓,尤善治痰热肺痈,射干解毒善祛痰,咽喉肿痛痰壅喘,白头翁解毒凉血,热毒血痢效尤捷,生地凉血养阴津,吐衄崩中热伤阴,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功效真,丹皮凉血散瘀血,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青蒿透散阴分热,除蒸解暑截疟邪,地骨皮

清热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 湿热质是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主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等。湿热质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心烦急躁。湿热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湿的食品,如黄瓜、苦瓜、薏米、茯苓、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厚油腻之品,以及韭菜、蒜、葱、生姜、辣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湿热主要分为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肝胆湿热常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常热重于湿,湿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质者应清湿热,以“肝”主渲泻。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因此,脾胃湿热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脾胃湿热常湿重于热,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湿热困扰着许多人群,他们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有些人会出现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的现象,甚至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这些人群大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那么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有哪些呢,下面介绍几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1、湿热片 女人湿气重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湿气在体内停留,也很容易造成大便稀,不成形,湿热片可以说是女人祛湿的中成药首选药之一,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的湿气,湿气走,水肿等现象自然消失,体重也会下降,同时祛除湿气可以涩肠止痢,适用于泄泻、血痢、腹痛、属大肠湿热证。 3、黄疸茵陈颗粒 黄疸茵陈颗粒为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黄芩,茵陈为君药,有清热利湿退退黄的功效,黄芩为臣药,具有清肝利胆祛湿的功效。佐

中医药教材第6版方剂学方歌(背诵版)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宜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五仁柏仁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此方效。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 一、解表药 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 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

清热药试题

二、清热药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170味,了解药物8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了解:秦皮白藓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熊胆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青蒿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清热药习题 1. 石膏的归经是() A 肺,肝经 B 心,肝经 C 肝,胃经 D 肺,胃经 E 肺,心经 2.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3. 清热泻火药中,外用能清热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夏枯草 E 天花粉 4. 石膏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除烦止渴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5. 石膏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知母 B 栀子 C 天花粉 D 芦根 E 夏枯草 6. 知母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寒水石 B 石膏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7. 石膏治疗肺热咳喘,常配伍下列哪组药物() A 知母,贝母 B 黄芩,瓜蒌 C 麻黄,杏仁 D 半夏,竹茹 E 桑白皮,天南星 8. 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等症,常选用下列何药() A 栀子 B 夏枯草 C 芦根 D 石膏 E 天花粉 9.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A 知母 B 栀子 C 芦根 D 天花粉 E 石膏 10.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等证,宜选用下列何药外用() A 栀子 B 天花粉 C 芦根 D 石膏 E 知母 11. 知母的归经是() A 肺,胃,肝经 B 肺,心,肾经 C 心,肝,胃经 D 肺,胃,肾经 E 心,肾,脾经 12. 知母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收敛生肌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13.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寒水石 C 知母 D 芦根 E 天花粉 14.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夏枯草 C 寒水石 D 知母 E 栀子 15. 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夏枯草 D 芦根 E 天花粉 16. 知母治疗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黄芩 C 麦冬 D 竹茹 E 川贝母 17. 下列何药常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A 石膏 B 寒水石 C 芦根 D 知母 E 栀子 18. 下列何药常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19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栀子 C 黄连 D 黄芩 E 黄柏 20. 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芦根 D 淡竹叶 E 夏枯草

中医必背歌诀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四小经典校对 药性赋 第一章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 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 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苇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 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 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 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 用发散以生姜。

中医歌诀大总结最全

中医歌诀大总结,太全啦 ?中医歌诀大总结,太全啦!2018-03-16 中华经方大师(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枯无血色。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5)红舌主热,尚多分别。心火上炎,舌尖色赤。红在舌边,肝胆有热。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舌心干红,阴液被劫。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若气血虚,淡红舌质。(6)绛色深红,温热传营。纯绛鲜泽,包络热盛。干枯而萎。涸竭肾阴;兼见嗌干。大命将倾。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7)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舌见青紫,浮苔滑润。伤寒初,直中三阴。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酒客成积,舌多紫斑。中心白滑,醉后伤寒。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8)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9)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血已败坏。古称死证。辨准早救,或可得胜。(10)苍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娇嫩齿印。虚弱之识。(11)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难填没。病情更重,整舌剥脱。舌生芒刺,有黑黄色,不论前后,化燥之志。舌体胀大,痰饮热湿。舌体瘦瘪,诸虚证急。(12)软而柔和,正常舌质,运动灵活,气血相得。痿绛阴亏,运动无力,色见淡红,气血虚极。舌体强硬,风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痰肿而硬,苔浊灰色。舌之伸舒,常人自如;倘伸无力,颤动属虚。舌欲舒伸,根如线牵,其因有三,燥寒痰涎,均病筋脉,舌强语蹇。燥干寒急,风痰粘连。舌舒痰热,麻痹虚证。歪于一侧,风中络证。吐

清热祛湿吃什么中药有效

清热祛湿吃什么中药有效 生活当中有些人身上的湿气是很重的,这对于个人的健康影响是十分大的,那么如何祛湿比较好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关于吃什么中药可以有效清热祛湿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可以清热除湿的中药 1.薏仁 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2.芥蓝 芥蓝中含有有机碱,这使它带有一定的苦味,能刺激人的味觉神经,增进食欲,还可加快胃肠蠕动,有助消化。它还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心脏病等功效。也有助于利水化痰、解毒祛风、消暑解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3.鲫鱼 俗话说“冬鲫夏鲤”,冬季的鲫鱼肉肥籽多,味尤鲜美。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效,非常适合孕妇食用。 4.马齿苋 马齿苋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又被称为长命菜、五行草,是药食

两用植物,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其ω-3脂肪酸含量在绿叶菜中占首位。 5.水芹 水芹中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较高,一般在11月至次年四月分期上市。其味甘辛、性凉、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养精益气、清洁血液、降低血压、宣肺利湿等功效。 6.糙米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丰富的纤维,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当的饱足感,能整肠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来一杯糙米豆浆是不错的排毒方法。 7.红豆 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锅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可以清热祛湿的食谱 1.淮山扁豆煲鸡脚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甲。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中医内科学方歌

中医内科120方必背歌诀 一、感冒 1.葱豉汤《肘后备急方》加味:(荆防葱豉苏叶杏) 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2.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3.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麦冬干地劳水添,葛根生姜葱豉选,产后出血兼外感,养血解表七味痊。 二、咳嗽 4.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桑白栀芩肺热清,瓜蒌橘桔草贝苓,麦冬知母肺阴养,清中有养化痰灵。 5.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百合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三、哮病 6.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姜辛五味麻黄射,紫苑冬花半夏和,大枣和中调诸药,温肺散寒平喘咳。 7.加味过敏煎(验方) 柴胡防风五味梅,白芍甘草敛阴配,钩藤地龙僵蚕白,桑皮降肺过敏备。 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定喘白果与麻黄,冬花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9.平喘固本汤《南京中医学院验方》 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冬花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四、喘病 10.华盖散《和剂局方》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麻甘杏,泻肺平喘痰立通。 11.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桑白皮汤芩连栀,贝母苏杏姜夏施,火炎痰盛咳喘急,清泄痰热效可睹。 12.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五磨饮子沉木香,乌药枳实加槟榔,白酒浓磨煎温服,理气降逆功效强。 四、肺痈

13.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甘草)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火热烦狂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14.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 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15.沙参清肺汤(验方) 太子沙参芪阴气,冬瓜薏仁甘草桔,白及合欢化止血,沙参清肺痈后期。 五、 肺痨 16.月华丸《医学心悟》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17.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知母当归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18.保真汤《十药神书》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生熟地柴朴地骨,柏知莲陈姜枣随。 19.补天大造丸《医学心悟》加减 补天参芪术苓山,酸枣远志杞龟版,地芍鹿归河车紫,培补阴阳有情擅。 六、肺胀 20.涤痰汤《济生方》 涤痰汤中用二陈,实栀胆星竹茹存。人参姜枣石菖蒲,涤痰开窍效如神。 21.补虚汤《圣济总录》 参芪苓草补肺脾,五味姜夏厚朴橘。 22.补肺汤《永类钤方》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七、痰饮 23.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加白芍、蜂蜜、甘草。 甘遂半夏枣连姜,白芍蜜草缓中帮,脘腹坚满灼急痛,清热逐饮此方堪。 24.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黄芩半夏添,瓜蒌桔梗杏仁援,青皮枳壳疏肝气,和解少阳枢机宣。 25.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 吴瑭香附覆花汤,夏苓橘苡苏子霜,理气和络祛痰湿,痰饮胁痛服之康。

针灸必背歌诀

针灸必背歌诀:MP3录音见附件 1.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2.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3.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4.十二原穴歌: 太冲原肝丘墟胆,心包大陵胃冲阳, 太渊肺而太溪肾,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门心兮太白脾,合谷腕骨大小肠, 三焦要从阳池取,十二原穴仔细详。

5.十二背输穴歌: 三椎肺输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输,十一脾输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输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输与十九平。 6.十二腹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经日月肝期门,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寻,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窥浅深。 7.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量,上下巨虚大小肠,胆腑有病取阳陵,膀胱委中焦委阳。 8.十六郄穴歌: 孔最温溜肺大肠,梁丘地机胃脾乡,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但肝藏,阳维阳交阴筑宾,阴跷交信阳跗阳。 9.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汇大杼膈俞血,脉在太渊气在膻。 10.四海: 髓海、脑; 气海、膻中; 水谷之海、胃; 十二经之海、冲脉; 针灸必背歌MP3-.mp3(955.86k)

中医最基础必背诵歌诀汇总资料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遂芫俱战草,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水银莫与砒霜见,巴豆性烈最为上,丁香莫与郁金见,川乌草乌不顺犀,官桂喜能调冷气,大凡修合看顺逆,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六般 之药宜陈久, 半蒌贝蔹芨攻 乌,诸参辛芍 叛藜芦。 朴硝一见便相争;狼毒最怕密陀僧;偏与牵牛不顺情;牙硝难合京三棱;人参最怕五灵脂;若逢石脂便相欺;炮爁炙煿莫相依。 麻黄狼毒及茱萸,入药方知奏效奇。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

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瓜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

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 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 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 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改订)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其寒热多寡,以审阴阳,细辨真假,问其汗之有无,以辨虚寒,以别虚实,)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其头痛为邪甚,不痛为正虚,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问其身之部位以审经络,亦以一身重痛为邪甚,软弱为正虚。问其小便红白多少,大便秘溏、清谷、清水,以别寒热虚实,)五问饮食六问胸(问饮食以察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一、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 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黄芩 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2.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3.别名:元芩、枯芩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A.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湿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往来寒热。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B.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C.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D.药理作用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几种清热解毒的药

几种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火的药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万物纲,对立统一名阴阳。无限分割相对观,昼夜动静热与寒。(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古哲理中寓阴阳,对立制约是其常。阴内守而外使阳,互根互用不可单。 动态平衡互消长,此之消来彼即长。万物化醇交感彰,极则转化反方向。(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定性清,人体内外须分明。五脏属阴内藏精,六腑为阳传化勤。 背外为阳腹内阴,四肢内外阴阳经。阴阳还可分阴阳,变化之机细细寻。 生理病理寓阴阳,阴平阳秘体安康。阴胜则寒热责阳,阴虚热来阳虚凉。 阴病治阳阳治阴,阳中求阴阴求阳。寒者热之热者寒,诊察治疗细参详。(四)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如环复运行,相生相克是常情。生为资生助长意,木火土金水相从。 克是克制与制约,木土水火须次金。欺凌反克为相侮,超常制约相乘逢。(五)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比类万物情,肝风木而火属心。脾为湿土肺燥金,肾寒属水需分清。 肝味酸来其色青,心属苦味赤色明。甘黄归脾咸黑肾,莫忘肺白味为辛。(六)气的功能: 推动激发原动力,防御护卫实腠理。阳气产热起温煦, 营养之功体得益,液态物质赖固摄,代谢全凭气化利。 (七)气的分类: 元气来源肾中精,依赖三焦全身行。推动激发各脏腑,生命原始动力兴。 大气水谷生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视听语言活动济。 水谷精微化营气,十四经脉循行迹。精纯柔和濡脏腑,化生血液营养施。 卫气亦为谷中精,昼行于阳夜行阴。温养调节司开合,防御外邪保康宁。(八)血: 中焦受气取汁膏,循行脉中营血号。滋润濡养各脏腑,神志活动源有靠。(九)津液:

津液原是水谷精,三焦通道赖循行。渗于肌肤入血脉,质清滋润谓之津。 进入髓脑滑关节,质地稠厚液为名。化生血液运载气,排泄产物调阳明。 (十)脏象: 脏居于内形外见,取名脏象来体现。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为特点。 六腑专司传化物,泻而不藏是为权。脑髓骨脉胆胞官,奇恒之府有专篇。 (十一)五脏: 心主神志血脉通,开窍于舌面为荣。在液为汗在志喜,君主之官主宰权。 肺主气而司呼吸,通调宣降百脉利。治理调节开窍鼻,志悲液涕华皮毛。 肝藏血禀疏泄权,开窍于目华甲颜。在液为泪体筋连,将军之官虑决全。 脾为仓廪运化先,统血升清赖功健。主司肌肉四肢实,志思窍口液为涎。 肾主纳气司水源,藏精主骨为作强。开窍于耳二阴兼,志恐液唾华发然。 (十二)六淫特点: 六气反常名六淫,关联季节居环境。口鼻皮毛外感径,可有相兼转化性。 风性开泄易袭阳,善行数变动性强。缘何风为百病长,喜为先导致病广。 寒为阴邪损阳气,易阻气血性凝滞。寒性收引筋脉急,伤寒中寒须辨识。 夏主暑气邪为阳,耗气伤津火性含。性多挟湿长夏见,其性炎热易升散。 湿性粘滞重浊临,损伤阳气易下侵。缠绵反复病难愈,阻遏气机性属阴。 秋季燥气易为病,伤肺耗津是特性。温燥偏热鼻无涕,凉燥无汗少津液。 火为阳邪性炎上,扰神耗气津易伤。迫血妄行引肝风,腐蚀血肉发疮疡。 (十九)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便为病。怒则气上肝呻吟,喜则气缓心不宁。 思则气结伤脾胃,恐则气下肾病临。惊则气乱神无依,悲则气消肺损因。 (二十)瘀血: 瘀血实为血停积,寒热气病皆可致。固定拒按痛如刺,瘀结体内名徵积。 出血反复挟血块,外观晦暗色青紫。脉多结代或涩滞,活血调气法最宜。 《中医基础理论》经文选读 (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一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

史上最全中医学必背歌诀合集

史上最全中医学必背歌诀合集 目录 药性赋 (1) 第一章寒性药 (1) 第二章热性药 (1) 第三章温性药 (2) 第四章平性药 (3) (附:必背中药歌诀) (4) 濒湖脉学 (5) 浮脉 (5) 沉脉 (5) 迟脉 (5) 数脉 (5) 滑脉 (5) 涩脉 (5) 虚脉 (5) 实脉 (6) 长脉 (6) 短脉 (6) 洪脉 (6) 微脉 (6) 紧脉 (6) 缓脉 (6) 芤脉 (6) 弦脉 (7) 革脉 (7) 牢脉 (7) 濡脉 (7) 弱脉 (7) 散脉 (7) 细脉 (7) 伏脉 (7) 动脉 (8) 促脉 (8) 结脉 (8) 代脉 (8) 四言诀 (8)

经脉与脉气 (8) 部位、诊法 (8) 五脏平脉 (8) 辨脉提纲 (9) 诸脉形态 (9) 诸脉主病 (9) 杂病脉象 (9) 妇儿脉法 (10) 奇经八脉诊法 (10) 真脏绝脉 (10) 汤头歌诀 (11) 一、补益之剂 (11) 二、发表之剂 (11) 三、攻里之剂 (12) 四、涌吐之剂 (12) 五、和解之剂 (12) 六、表里之剂 (12) 七、消补之剂 (13) 八、理气之剂 (13) 九、理血之剂 (14) 十、祛风之剂 (14) 十一、祛寒之剂 (15) 十二、祛暑之剂 (15) 十三、利湿之剂 (15) 十四、润燥之剂 (16) 十五、泻火之剂 (17) 十六、除痰之剂 (18) 十七、收涩之剂 (18) 十八、杀虫之剂 (19) 十九、痈疡之剂 (19) 二十、经产之剂 (19) 附:(一)便用杂方 (19) 附:(二)幼科 (20) 医学三字经 (21) 医学三字经卷一 (21) 医学三字经卷二 (22) 中医内科汤证歌诀 (25)

药性赋中医必背歌诀

.\ 四小经典校对 药性赋 第一章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 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 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苇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 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 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 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_歌诀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歌诀 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禁忌:在“配伍”一节中曾原则地提到,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 (1)十八反: 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古今中医在开方用药时都沿用上述禁忌原则,也是学习中医中药必须要弄懂的。 (2)十九畏: 十九畏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