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文言文必考通假字大全

历文言文必考通假字大全

历文言文必考通假字大全

历年文言文必考通假字大全如下: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教学教材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完整版)文言文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 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上课讲义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5. 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16."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17.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18.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9.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21.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要项伯。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5.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27.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恵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3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核舟记》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石壕吏》 47、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48、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记》(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通假字】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总汇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 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 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 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 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 50、府吏见丁宁叮咛。 《兰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56、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57、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通“缭”:连结,盘绕。)《游褒禅山记》 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73、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7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师说》 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8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90、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9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4、法令亡常(“亡”通“无”) 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100、傍行八道(傍,通“旁”) 101、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 相对) 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10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逍遥游》 108、北冥有鱼“冥”通“溟” 109、而征一国“而”通“能” 11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11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11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114、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11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1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117、四十有四(通“又”) 1

【文言实词】通假字大全

【文言实词】通假字大全 【文言实词】通假字大全 A--D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为了帮助考生更深刻的理解,本尊特意整理了课本内通假字,以及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翻译。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 .....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讲课教案

什么是通假字?“通”和“同”有什么区别?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而“同”则是指二者完全一样可以互相代替 以下是按首字母顺序归纳的高中常考的文言通假字,如: A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杯:同“杯” ;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①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 ;顶,穿着,覆盖在肩上。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①通“避” ;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②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疲惫,衰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副词,句尾语气词“吗”“或师焉,或不焉。” “汝见我不?” C 材:同“才” ;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 ;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集中堆积。“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 ;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 ;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 ;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 ;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论语〉则》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10、材 通“才”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说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道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5、有 同“又” 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6、与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无能为也已 4. 秦伯说 5、荆轲刺秦王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6、鸿门宴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令将军与臣有郤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必修二 4、《诗经》两首 1. 氓之蚩蚩 2. 匪来贸丝 3. 于嗟女兮 4. 犹可说也 5. 隰则有泮 6. 岁亦莫止 7. 彼尔维何 5、离骚 1. 偭规矩而改错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延伫乎吾将反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芳菲菲其弥章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 箱帘六七十 2. 蒲苇纫如丝 3. 终老不复取 7、诗三首 1. 契阔谈 8、兰亭集序 1. 悟言一室之内 8、赤壁赋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山川相缪 3. 举酒属客 4. 举匏樽以相属9、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 必修三 4、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8、国人之于国也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课标教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课标教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必修一至五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梨树。)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译:不也高兴吗?) 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 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译:城市隐隐约约的罢了。) 9、太丘舍去(去:古“离开”,今“从甲地到乙地”。译:太丘便不顾他而走了。) 10、与人期行(期:古“约定”,今作日前或量词。译:同人家相约出行。) 11、相委而去(委:古“舍弃”,今“委派,委员”。译: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1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古“相比”,今“设计,打算,模仿”。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3、门外戏(戏:古“玩耍”,今“戏剧,杂技”。译:正在门外玩耍。) 14、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作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作自己的孩子们。译: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5、暮而果大亡其财(亡:古“丢失”,今“灭亡,死亡”。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16、其邻人之父亦云(云:古“说”,今“云朵”。译: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 17、死者十九(十九:古“绝大部分”,今作数词。译:十个中有九个人战死了。) 1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译: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19、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今“或许”。译:有的还用钱币求仲永写诗。) 2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译:诗的文采和说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1、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译: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2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作副词,今作转折连词。译:只听到黄河的激流水声。) 23、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译: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来迎接。) 24、双兔傍地走(走:古“跑”,今“行走”。译: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 2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治:古“研究”,今“治理”。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26、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译:只不过应该广泛浏览。)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译:只听屏风内敲了一下醒木。)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无能为也已 4. 秦伯说 5、荆轲刺秦王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6、鸿门宴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 必修二 4、《诗经》两首 1. 氓之蚩蚩 2. 匪来贸丝 3. 于嗟女兮 4. 犹可说也 5. 隰则有泮 6. 岁亦莫止 7. 彼尔维何

8. 狁孔棘 5、离骚 1. 偭规矩而改错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延伫乎吾将反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芳菲菲其弥章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 箱帘六七十 2. 蒲苇纫如丝 3. 终老不复取 7、诗三首 1. 契阔谈8、兰亭集序 1. 悟言一室之内 8、赤壁赋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山川相缪 3. 举酒属客 4. 举匏樽以相属 9、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

韧——缭——暮——娶——嘱——甫——罹—— 必修三 4、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8、国人之于国也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劝学 1. 輮以为轮 2. 虽有槁暴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君子生非异也 10、过秦论 1. 外连衡而斗诸侯 2. 合从缔交 3. 赢粮而景从 4. 锄櫌棘矜 5.百有余年矣 11、师说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或师焉,或不焉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智——授——毋——性——否——斑——横——途——纵——煣——影——又——耰——

常见通假字大全

常见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杓:同“勺”;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曹军不能抵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