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三章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奴隶制社会内部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时代的开始。从5世纪末到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史称中世纪。而其中又以11~12世纪为界分为中世纪早期和中世纪晚期。

第一节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教育

在中世纪西欧早期,文化和教育于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育、科学和文化处于衰退状态。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僧、俗封建主对教育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关心。因此,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以说,教会教育是中世纪教育的主干,封建主的世俗教育是中世纪教育的另一方面。

一、中世纪早期的教会教育

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备受推崇。随着基督教传播教义活动的不断扩大,基督教也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其他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会操纵着教育领导权,教育内容浸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当时,基督教控制下的教育设施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是随着修道院修行制度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罗马社会从公元3世纪进入奴隶社会末期,特权阶级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于是,众多基督教徒隐遁山野,修身养性,希望能够借神洁的孤独生活,忘却尘世疾苦。这些"修行者",大多移居埃及的荒漠之地,过着森严的禁欲生活。后来隐居修行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便于修道,他们开始建立公共场所,最初的修道院便这样产生了。

在修道院发展史上,本尼狄克一般被认为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公元529年他创立了圣o本笃修道院,并为此修道院制定了严格的教规,共73条。这一教规自7世纪中叶起广泛为法兰克和日耳曼各修道院采用。对西欧修道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修道院的不断扩大,修道院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校。据记载,公元9世纪时,几乎所以有的修道院都附设学校,称为修道院学校。比较著名的修道院学校有:意大利的孟德加西诺;日耳曼的福尔达、威森堡、赫斯发;法国的方丹内、都尔等。修道院学校遂成为中世纪早期西欧最主要的教会教育机构。

修道院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学成后充当神职人员的儿童,他们自幼入院并住宿在修道院内,被称为"内修生",他们要遵守严格的教规,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毕业后终身做圣职。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当修道士的,他们走读,住在家中,每天到修道院接受教育,被称为"外修生"。前者也可称为"内学",后者也可称为"外学"。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年限大约为8年。

由于基督教把源于人性的情欲看作是人获得拯救的最大障碍,再加上早期基督教所生存的环境也要求对教徒进行殉道教育,因此,修道主要是对人精神和肉体的训练。与此相适应,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的学生。服从指虔敬上帝并尊崇修道院的方丈;贞洁指终身不婚;贫穷指安于贫穷的生活,灭绝物质的欲求。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通用的教材为《教义问答》,它是教会为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而准备的教材,采用问答体裁写成。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但这些是为诵读诗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目而服务的。后来,课程加多加深,又吸收了部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了课程范围。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或其他神职人员担任,他们皆用拉丁语口授,学生机械记忆、背诵。

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学生入学时期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

修道院学校的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棍棒和鞭条是管教学生的常用工具,学生在学校中过着"棍棒下的生活"。学校中实行禁欲主义,祈祷、悔罪和斋戒是经常进行的学习项目。内学的学生在深夜熟睡时还要被叫起来,进行夜间祈祷。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行监禁、绝食等惩罚。按照宗教神学的观点,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因此,教会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在推行禁欲主义之下,也不开设美育课。

基督教的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数量有限。堂区学校设在教堂所在的城市和村落,往往是附设在教堂的门厅或是牧师的家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用房,学校规模很小,只以拉丁文教识字、写字和诵读祈祷文,有的还教唱宗教赞美歌,极少数的学校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知识。这种学校主要是面向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二、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

公元6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世俗教育形式开始出现。

1.查理曼的教育改革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出现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到了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时期,国势极为强盛。公元768年查理曼大帝即位,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查理曼致力于改进教会学校。他有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书信、通函、通令和敕令。公元787年,查理曼发布公告,要求"在朕管辖下的主教管区与修道院以内,除了必须维持修道院生活的秩序并进行神圣的宗教活动外,更应当对于被上帝赋予学习才能的人,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大小,热心地教他们读书识字。公元789年,查理曼又发布补充公告,说:"在近年以来,许多修道院常给朕来函说,这些修道院的兄弟们经常为朕举行神圣的、虔诚的祈祷。在大多数书信中,朕发现有文字正确的地方,也有文辞鄙俗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心虽然虔诚,但是他们未受过教育,忽略学习,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要求各教区设立学校,教儿童学习阅读。

为了加强对上层统治阶级子弟的教育,查理曼邀请英格兰的学者阿尔琴创办了宫廷学校,皇后、皇子、公主及王室成员欣然受教,还有法兰克王国的牧师和学者前来就学。查理曼也亲往听课,使这所学校成为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宫廷学校学习"七艺",即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对成人无固定系统的教法,对儿童则多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在查理曼之后,由于君主权利之争,帝国衰败,学术和教育也随而衰落。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骑士制度盛行于12世纪,12世纪中叶以后,骑士教育制度也随而兴盛。骑士教育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骑士教育的实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和锻炼。

7-8岁到14-15岁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陪同在领主夫人的左右,通过日常生活和交往应酬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活环境的习染,养成骑士的封建意识与道德言行。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这一阶段,也让侍童学习赛跑、角力和斗拳,并进行"比武"的训练。

14、15-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主妇。平时为领主照料战马和武器,发生战争时,则随主人出征,在实战中学习作战本领,闲暇时则陪领主夫人弈棋、散步。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未来的骑士可选择一位年龄稍长的妇女,吟诗跳舞,诚心相爱。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并授予骑士序号。典礼包括斋戒、祈祷、牧师祝福等宗教仪式,再宣誓,最后接受作为骑士象征的剑与盾,完成其整个的教育过程。

由上述骑士教育的全过程可以看出,骑士教育主要是训练能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其内容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其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至于大部分骑士都是目不识丁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是骑士教育最大的弊端。

习题:

选择题

1.12世纪前,欧洲中世纪出现的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类型()

A.商人学校

B.骑士教育

C.教会学校

D.文法学校

E.行会学校

2.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

A.主教学校

B.座堂学校

C.社区学校

D.堂区学校

3.骑士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中世纪一种特殊形式的()

A.学校教育

B.宫廷教育

C.教会教育

D.家庭教育

名词

骑士教育

作业:

简答中世纪西欧早期教育的类型及特征

参考资料:

中世纪背景资料~教会篇

中世纪背景资料~骑士篇

第二节中世纪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教育

拜占庭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教育与这一时期西欧的一些教育状况有很大不同,并对后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拜占庭的教育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为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庭帝国。西罗马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存在了近一千年,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拜占

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教会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与对立斗争。

1.拜占庭的世俗教育

拜占庭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这与拜占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分不开的。从政治方面来看,拜占庭在其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东政教会处于从属地位。从经济状况来看,拜占

庭在其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商业仍在发展,城市依然存在,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就是一个沟通亚、非、欧三洲贸易的商业中心城市,十分繁荣。从文化方面来看,拜占庭在广泛的商业贸易往来中,吸收了东方国家(波斯、伊朗、中国、印度等)的一些文化成果,同时还继承并发展了当时在西欧几乎全部淹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古代的历史、传记、戏剧和诗歌等,都在拜占庭继续流传。古代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不仅保存下来,而且数学、天文学和地理等学科,还在工商业繁荣和航海业发达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正是由于拜占

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着以上特点才使其世俗性文化教育体系得以保存和发展。

拜占庭的世俗教育直接继承希腊罗马的古典教育,希腊语为通用教学语言,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古罗马的法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拜占庭的世俗教育主要有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宫庭教育。

拜占庭在初等教育方面一直保留着希腊化时代的传统。初等学校多由私人办理,招收6-12岁的儿童,讲授正字法、文法初步知识和算术,以及《荷马史诗》、《圣诗集》等初级读物。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主要是一些文法知识和古典作品。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持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且信奉基督教。

拜占庭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七世纪之前,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各省的大城市都设有高等学校。其中规模最大、作用最为显著、延续时间最长的世俗性高等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学。该校成立于公元425年,座落在宫

庭附近,其任务是为帝国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学校邀请著名学者讲学,由国家支付薪俸,而且免除教师的课税负担。5世纪时,在该校任教的教授有30多人,大部分是语言学教授。该校修业年限为5年,以文艺作为教学的基础科目。公元7世纪时,君士坦丁堡大学的教学活动曾一度中断。公元863年君士坦丁堡大学得以重建,古典文化知识的研究活动又活跃起来,世俗教育又重新得到加强。这时大学设有:哲学、几何学、天文学、语言学、数学、音乐、语法、医药、法律等科目,大学进入鼎盛时期。

1045年,君士坦丁堡九世通过改变学校的组织,大力加强帝都的高等学校,将君士坦丁堡大学分为哲学和法律两个学院。从而推动了法律和哲学的研究。此外,拜占庭的医学教育也很发达。拜占庭的医学著作曾被译为阿拉伯文,在阿拉伯地区广泛流传。

在拜占庭,宫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宫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皇帝,主要开设基督教教义、希腊哲学、罗马法理学、军事训练、文法、

修辞、历史等课程,学习内容十分丰富。教学一般由特聘的家庭教师负责,某些皇帝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或制订教学计划。

2.拜占庭的教会教育

在拜占庭,与世俗教育并行,教会也十分重视教育。与西欧不同的是,拜占庭的教会是受皇帝控制的。东正教是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其它各级教会教育皆由东正教会主持。

拜占庭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即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修道院学校附设在修道院中。在学校里,每个修士都单独有一个房间进行课经和学习,学习内容完全是宗教性的。修道院学校不仅训练修士,还开展收集书籍、经卷、组织抄书等工作。一些著名的修道院还建有图书馆,专门收藏经书和誊写书稿,不少修道院学校的藏书十分丰富。

主教学校在拜占庭教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教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但并不排斥一些世俗学科,尤其注重传授一些古典文学知识和古代哲学知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学校是拜占

庭最高级的主教学校。在其中任教的人都需经过专门的严格考试。学校有五名教授,分别担任一个宗教学科的教学。由于这所学校集中了当时的神学权威,使它不仅成为教会学校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最高的神学思想中心。它有权解释教会的政策和教义。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以研读神学为首要课业,此外还学习七艺、自然科学和古代哲学著作。学习这些非宗教神学内容的目的是按照教会的需要,对其重新加以解释,批驳异教分子。它为东正教培养了大批忠实信徒,是圣象崇拜派的基地,在圣象破坏运动中被皇帝封闭。

二、阿拉伯的教育

阿拉伯地区在公元6世纪至公元7世纪时期尚处于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之间,受双方侵略。面对外敌入侵和阿拉伯地区内部游牧民的起义,氏族贵族们迫切需要建立统一强大的政权。面对这种形势,穆罕默德(约公元510年--公元632年)结合犹太教、基督教的教义,假托天神--安拉之名,以《古兰经》为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内部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这就为打破原有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穆罕默德以"圣战"为鼓励,开始了统一半岛的战争。到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同年,穆罕默德病逝。他的继承者哈里发不断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叶建成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萨拉森帝国。帝国建立后沿用了波斯、拜占

庭的封建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不久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帝国分裂为三:东方以巴格达为首都,成为黑衣大食;在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首都,成为白衣大食;在非洲,以开罗为首都,成为绿衣大食。这样,三个大食国形成为三足鼎立之势。

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

1.昆它布

产生于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当时阿拉伯人模仿犹太人的方式,由粗有学识的人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知识。通常由教师在家中招生授徒。由于游牧生产条件并不迫切需要学习读、写、算知识,就学的人寥寥无几。伊斯兰教兴起以后,昆它布便被用作传播教义之地,仍由私人设置。伊斯兰教徒在各地设清真寺后,清真寺边附设昆它布,从而数量大增。其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传授实用知识变为以诵习《古兰经》为主,环绕《古兰经》教授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成为一种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初级学校。

2.宫庭学校和府邸教育

这是对王室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教师由统治者聘任,在宫庭府邸授

课。除传授《古兰经》、《圣训》、历史、诗歌、语法和辩论术外,还讨论治国之道。在宫庭中定期举办沙龙,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参加,以争鸣的方式争议宗教、哲学、历史等课题,有时统治者也会亲自参加。后来贵族、朝臣和富有人家、仿效宫庭,在府邸延聘学者举办学术讨论会,宫庭学校和府邸教育遂成为特权阶级的特殊的教育机构。

3.学馆

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水平均因人而异。从教学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昆它布和宫庭学校之间的中等教育。

4.清真寺

亦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徒聚会礼拜的圣地,也是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对有一定基础的年长教徒,则授以较高程度的知识。教学中惯常的办法是教师坐于廊下或院中讲课,任人来听,听者环坐成圆形,叫做"教学环"。教学内容除《古兰经》、圣训、法律之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等,属中等教育范围。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宏大的清真寺邀请学者讲学,各地及各国学生寄宿寺内听讲,独立钻研,与高等学校类似。

5.图书馆和大学

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和大学界限不清,同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搜罗书籍、组织翻译、指导阅读、抄写图书和科学研究。当时,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尔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公元10世纪时,建立了科尔多瓦大学。

另外,在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的教育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习题:简述中世纪阿拉伯的教育形式

作业:试述中世纪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考资料:

中世纪背景资料~阿拉伯文明.

第三节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城市兴起,而且大都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商贸活动也日趋频繁,手工业者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形成且力量不断扩大。这些条件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

一、中世纪的大学

1.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公元10世纪至公元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封建王权逐渐加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开始出现缓步上升的趋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手工业者也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多聚居于一处从事商业和贸易,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这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外,十字军战役又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于是,中世纪的大学便应运而生了。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1137年意大利的萨来诺医学院改为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的承认,它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一所比较注重医学的综合性大学。1158年意大利波隆那法律学校也改为大学,成了比较注重法律的综合性大学。同一时期,法国在设于巴黎附近的僧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巴黎大学,该大学

于1180年得到法国国王的认可,是一所以神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学。

此后,西欧各地纷纷成立大学。英国于1168年成立了牛津大学,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德国于1386年创立海德堡大学。据统计,到公元1800年,全欧洲共有大学105所。

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和特权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是在中世纪行会组织的影响下形成的,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按拉丁语"Universitas"一词也是团体、协会等意思,以后才用来专指大学。在组织结构上,大学学生按照籍贯组成"同乡会",大学的教师组成"教授会",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世纪大学领导体制有两种类型:波隆那型的"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巴黎型的"先生大学",由教师主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法国、瑞典和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中世纪大学在社会上享有特权,许多大学有设立特别法庭和内部自治的权利;大学师生有免纳捐税、免服兵役的权利;大学还有颁发特许证的权利,凡领到特许证者便有教学的资格。此外,大学还有迁移的权利。但是,大学的种种特权并不稳固,随着社会各种矛盾斗争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与影响

中世纪大学,在入学时间和修业年限上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学生一般在13、14岁时进入大学,先学习文科5--7年,主要内容为七艺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完全部课程后,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就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取得文学硕士的人就可以选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分科的专业学完后,则可获得"博士"学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读和辩论。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它为近代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从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性文化的发展,中世纪大学还是当时著名学者活动的舞台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基地,为文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城市学校

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教会学校已不能满足新兴市民的需要,世俗封建主和普通市民阶层需要非宗教性的学校教育,这样,城市学校就应运而生了。

城市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行会学校。行会由同一行业的人组成,正式会员称为行东,行东之下有帮工和学徒。行会学校主要进行艺徒训练,传授读、写、算知识,同时也进行宗教教育,用国语进行教学。学徒期满后成为帮工,可以在本行会或其他行会进行工作。经过工作锻炼,技艺提高,有了自己的产品,得到有经验师傅的认可,就成为工匠,结束其全部学程。另一类学校是由商人们组成的行业组织--基尔特设立的,称为基尔特学校,与行会学校类似。这两类学校都属于初级学校性质。

1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城市学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用本民族语言教授读、写、算的知识。到15世纪,西欧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城市学校,并成为以后初等学校的基础。

三、经院哲学与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是中世纪大学的重要

的教学内容,对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院哲学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起源于2世纪的教会哲学,后经基督教义与希腊罗马哲学之间,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矛盾斗争与调节整合,于11--12世纪的中世纪真正形成。

经院哲学一般是在教会所办的学校中,利用抽象推理的方法为宗教信条进行论证,使它系统化、"合理化",从而维护教会和神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秩序。由于它的论证极为烦琐,故又称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内部的论证主要是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斗争。在对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认识上,唯名论者认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的一般概念只不过是表现事物的名称或符号,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洛色林(1055--1124)等。与唯名论相反,唯实论认为离开个别事物的"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实在"着的,是事物产生的本源。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安瑟伦(1033--1109)等。唯实论实际上是为神学思想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而唯名论则驳斥了一些神学信条,具有一定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发展到十三世纪时,形成了一场以巴黎大学为中心的大论战,而在这次论战的基础上,经院哲学形成了完整体系,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唯实论者托马斯o阿奎那(1226-1274)阿奎那认为理性与信仰一致,但神的启示不属理性的范围,必须依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应纳属于教会政治。阿奎那的主要著作是《神学大全》。《神学大全》把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都解释为神学的教条,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经院哲学自阿奎那之后便流为繁琐、荒谬的无聊争论。

经院哲学虽然是基督教教义的卫道士,有其时代和神学的局限性,但其论争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着理性的精神,给理性一定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指标和方法;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大学的自由争论,有助于大学的发展。

总之,中世纪教育是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虽然具有明显的封建阶级性和等级性,发展得也相当缓慢,但与奴隶社会的教育相比还是有了很大进步,且对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思考题:1. "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3. 评析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

4. 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作业:1. 阐述中世纪大学的意义

2. 简述中世纪教育对整个人类教育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参考资料: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国民教育的滥觞)【圣才出品】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 7.1复习笔记 一、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 (一)宗教改革运动 1.改革的背景 (1)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日益腐化; (2)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3)受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 (4)各地封建君主积极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 2.改革过程的发端 (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 (2)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各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的序幕; (3)“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前者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后者是“遵照教会行为才可得救”。 3.改革过程的发展 (1)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 ①强调《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认为教会组织的最高监督权属于世俗政权; ③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逐渐成为以教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教合一的共和国。

(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①由英国国王自上而下推动的; ②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了国王的高于教会的领袖地位; ③加强了英国君主的皇权,但并没有在实质上触动天主教的主要教规、教义和教仪。 (3)反宗教改革运动 ①天主教内部发生一连串变革运动,以对抗新教改革; ②特兰托会议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主要标志; ③天主教改革分为内部和外部改革两个方面,内部重整纪律、消除异端,外部扩大影响两方面改革; ④新教与旧教之间长期的战争最终确立了新教在基督教世界中的合法地位。 4.改革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导致欧洲宗教世界的分裂; (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 (3)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并将各国教会置于世俗力量的控制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王权专政; (4)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获得欧洲各地的新旧宗教力量与世俗政权的高度关注; (5)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国民教育思想 1.提出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在摧毁旧的教权势力的同时,也造成了欧洲教育思想与制度的混乱。怎样进行教育成为欧洲宗教界、政治界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2.提出者: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人物马丁·路德和让·加尔文等人,运用宗教的语言阐

第二章外国美术史框架图复习课程

第二章 中世纪艺术(信仰的时代) 背景: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 确立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80年狄奥多西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 墓室壁画:画面带有抽象说教的成分。善良的牧羊人?鱼等教义的寓意画? 《善良的牧羊人》《火刑中的三个犹太人》 建筑: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 “巴西里卡”教堂(十字型,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 雕刻:反映对“殉教者”的崇拜,雕刻风格与古罗马的石棺风格无大差别。《两兄弟石棺》 背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395年,罗马帝国 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都城罗马)灭亡。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存在到1453年,史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皇帝是教会领袖,即代表世俗权力,也象征神的意志。 特点:威严庄重、动人心魄。严格程式化的艺术形式经高度提炼简化,赋予形象以稳固、永恒的精神。“反偶像运动” 建筑:早期沿用罗马的圆形多边形平面形式,中后期改为希腊十字式平面。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斯 坦布尔,综合了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两种形制) 镶嵌画: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 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画面的人物比例被拉长,画面气氛肃穆庄严。 蛮族艺术:遗物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日耳曼民族的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也出现在木制 或石制的作品上,或手抄本插画上。英格兰东海岸出图的钱包盖图,挪威奥斯陆9世纪初维金族船头饰物木制兽头。 爱尔兰修道院与手抄本:隐修时代;手抄本风格( 装饰的复杂性/母题的多样性),人物处理手法是扁平、装饰性的。 墨洛温王朝:511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定都巴黎,开始墨洛温王朝。对古代晚期和基督教早期艺术风格的简化和模仿。 背景: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建立加洛林王朝。加洛林文艺复兴(将北欧日耳曼精神与地中海文明成功融合) 建筑:亚琛教堂(德国西部),以圣维他尔教堂为蓝本,“西面工程”第一次出现,即正西面入口处有两座高塔。 抄本绘画:书籍插图艺术,《圣马太》“查理曼福音书”的插图等。 背景:962年,日耳曼国王(西查理曼)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王朝。 建筑:复兴罗马传统,圣西里亚库大教堂,圣米迦勒教堂(极强调对称,确立独立风格) 抄本绘画:《埃格伯特抄本》,充满古典气氛。 雕塑:恢复圆雕。科隆大教堂木雕《杰罗的十字架》 总论:哥特艺术(13世纪前)以前的所有艺术,与多种文化有联系。这时期建筑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因此被称为“罗马艺术”。 建筑:天主教盛行地区,用石顶代替木顶,采用拱券,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塔楼固定在西面正门两侧。法国圣塞尔南大教堂(最有地方特色),英国杜勒姆教堂(肋拱),德国圣基列阿达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塔楼分开)。 石雕:石雕的复兴(与朝圣行程有关);“拱角板”(教堂正立面半圆形凹进去的空间,取材于“最后的审判”)人物被夸张和变形,拉长的比例,细小的头部,不自然的动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构成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 工艺品:挂毯《哈斯廷之战·诺曼入侵者渡过海峡》,为纪念诺曼国王威廉占领英格兰而作的亚麻布羊毛刺绣。 早期 基督教美术 (2-5世纪) 拜占 庭 美术 (5-15世纪) 修道院 及6-8 世纪西 欧美术 加洛林 美术 奥托 美术 美术 蛮族艺术 和加洛林 文艺复兴 (5-15世纪) 罗马式 美术 (10-12世纪)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钻研,一方面学习了解一定的史料,主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客观地看待前人在教育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开阔眼界,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增强按教育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从而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外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共2学时) 1.教学内容 (1)教育的起源 (2)史前的教育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的起源 难点:史前的教育 3.课程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是探讨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教育的起源、对象和任务、史前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然后集体讨论。(二)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共2学时)

1.教学内容 (1)两河流域的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3)古代印度的教育 (4)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2.重点与难点 重点: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难点:如何理解这些古国教育的精髓 3.课程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是探讨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两河流域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后集体讨论。 (三)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共2学时) 1.教学内容 (1)荷马时期的教育 (2)古风时期的教育 (3)古典时代的教育 (4)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希腊的教育的构成 难点:古典时代的教育 3.课程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是探讨古希腊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荷马时期的教育、古风时期的教育、古典时代的教育、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后集体讨论。 (四)第四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共2学时) 1.教学内容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古希腊教育 名解: 【斯巴达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教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女子教育。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婴儿出生后,由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指导。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有权参加民众大会,可任官职,仍需参战、军训。60岁,免除兵役。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1)讽刺。讽刺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理想国》】《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理想国》对教育进行了深人思考和设想,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名解: 【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各种本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保卫者,对文化知识并不重视。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城市学校】是应新兴市民教学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学校、商会学校。城市学校在领导权上,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后期,城市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在内容上,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大多为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所以,城市学校属于世俗性质。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来促进作用。 【中世纪大学】自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

外国教育史 (2)

第二章 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教育的特性是注重实际和功用,强调实践和技术而不注重思辨。这种特性与古希腊教育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比,也成为西方教育史中实用与自由教育冲突来源之一。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教育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共和前期的教育又称为本色时期,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教育内容为道德,政治和军事,农业,法律等。 共和后期的教育受希腊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三种学校。( 1 )初级学校:私立,招收7 一12 岁的平民男孩,设备简陋,教学内容较少,主要学习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等基本知识。 ( 2 )文法学校(属中等学校):私立,招收12 一16 岁儿童。主要是贵族和富裕人家子弟。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 3 )修辞学校,相当于高等教育。于共和末期出现,为贵

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16 岁人学,学习两到三年,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这种学校教育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 第二节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公元30 年,罗马进人帝制时期,为了把学校作为统治工具,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 ( 1 )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教师由政府委派,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免除兵役劳役,发放津贴。 ( 2 )改革学校培养目标,小学培养忠于帝国的顺民,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培养国家官吏、书吏。并出现拉丁文法学校。 ( 3 )加强宗教教育。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根据当时罗马社会的政治需要,在其教育著作《论雄辩家》中论证了培养雄辩政治家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

课程导航 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外国古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教育 第二节中世纪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 第三节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 第四章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四节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节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六节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章外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英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四节美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五节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第六节前苏联的教育制度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三节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第四节科学教育思想 第五节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第六节新教育流派 第七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第八节新传统教育流派 第九节当代欧美教育思潮 第十节前苏联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制度 人类的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原始,质量低下,没有产生正规的学校教育。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得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完善,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也逐步形成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 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伯来等国家相继进入了奴隶社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探索皆对东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即苏美尔语。同时苏美尔人还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他们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芒苇杆(或木棒、骨棒)做笔,把字刻在半干的泥板上,即"泥板书",其上面的文字称为楔形文字。这就为两河流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巴比伦时期,苏美尔人在几何、水利、建筑、机械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天文学、数学有了很大发展。如数学已采用了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计数法,会运用四则运算,知道怎样求平方根、立方根,怎样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预测日蚀、月蚀,并区别五大行星和恒星。 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当时的学校多设于寺庙和宫廷附近。学校以泥板书作教材,以泥板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因而学校又称"泥板书舍"。学校对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非常严格,体罚盛行,老师用木棒责打学生是经常的事情。到巴比伦时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知识,高等学校则除了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主要是师徒讲授式。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公元3世纪以后逐渐衰落。后人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才得以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并将其视为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形成奴隶主专政的国家。中间经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个时期,于525年为波斯国所灭。 古代埃及在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有了图形

(0286)《外国教育史》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

(0286)《外国教育史》复习大纲 考试形式:闭卷,时间:80分钟 70分的卷面成绩+20分的平时作业+10分的考勤。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的题型。 第一章古希腊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古希腊文化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具体内容。 (二)掌握古希腊教育发展四个阶段的特征。 (三)掌握雅典与斯巴达教育不同的产生原因及具体内容。 二、思考题: (一)试比较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二)试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 (三)试分析雅典教育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二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古希腊教育思想的演进。 (二)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的教育思想。 二、思考题: (一)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二)试评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第三章古罗马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古罗马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掌握古罗马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及与古希腊教育的联系。 (三)掌握古罗马教育思想。 二、思考题 (一)简述古罗马各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试述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古罗马教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三)试评西塞罗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四)试评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经院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二)了解阿拉伯教育的产生和成就及拜占廷帝国教育特征。 (三)掌握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变化规律及深层原因。 二、思考题: (一)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 (二)试述阿拉伯教育迅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贡献。 (三)简述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四)试述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教育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文主义、新教教育及唯实论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掌握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教育的巨变及巨大历史意义。 (三)掌握宗教改革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二、思考题: (一)阐述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作用及意义。 (二)试述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三)比较三种教育力量给近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夸美纽斯与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二)掌握夸美纽斯教育改革思想及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实质内容。 二、思考题: (一)试分析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特色及其当时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二)试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斯宾塞的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掌握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内容。 二、思考题 (一)试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特点。 (二)略论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 (三)试述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特点。 (四)试析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等。 A、寺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 2、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 A、A.苏美尔文化 B、B.雅利安文化 C、C.哈拉巴文化 D、D.迦勒底文化 3、什么时间苏美尔已产生了文字?() A、A.公元前2000年 B、B.公元前2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4000年 4、古埃及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奴隶制国家?() A、A.公元前4000年 B、B.公元前3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2500年 5、佛教创始人是() A、A.悉达多?乔答摩 B、B.阿育王 C、C.摩西 D、D.犬卫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面哪些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A、A.24个辅音字母 B、B.纸草 C、C.相当精确的太阳历

D、D.十进制的计算法 E、E.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2、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包括() A、A.宫廷学校 B、B.僧侣学校 C、C.职官学校 D、D.文士学校 E、E.宗教学校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生物学,心理学起源论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 B、B.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 C、C.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祠,非祭司不能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 D、D.古苏美尔人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E、E.巴比伦人在医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制作木乃伊,第一次提出“大脑这个术语 4、下列与婆罗门教育有关的是() A、A.《吠陀》 B、B.古儒学校 C、C.导生制 D、D.《摩西十诫》 E、E.《圣经》 5、史前社会的概况了解途径有() A、A.考古学和人类的科研成果 B、B.民族学的资料 C、C.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资料

333外国教育史背诵版

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风时代 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 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 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③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3)道德教育。 ④教育的特征: 1)由国家控制 2)阶级性; 3) 目的是培养战士; 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6)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②教育特点: 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 5)教育方式温和; 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二)古典时代 3.“智者”: 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③贡献: 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①美德即知识: 1)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 养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②“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 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步骤: 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 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 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特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结论。 局限: 1)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3)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①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学园主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②“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③《理想国》: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 1)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外国教育史习题附答案

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教育起源论(B.心理学起源论) 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 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D.古巴比伦)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 进位计算法的是(D.古埃及) 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沛西.能) 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C.等级性) 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D寺庙或僧侣学校) A.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B.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C.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般儿 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 子弟很难进入 D.寺庙或僧侣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 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 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9.古儒学校是印度(D.婆罗门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 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 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 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B.原始大众教育 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 D.资本主义教育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考研333教育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 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1.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2.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特点:①智者能周游列国,是流动的②主要生活于雅典,收徒授学要收费,是西方最早意义的教师4.条件:①要有广博的知识(大量的阅读)②流畅的口才③通晓文法、修辞、逻辑等。 5.贡献——①早期的人文主义;②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③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④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修辞、文法和辩证法)⑤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⑥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才能卓越、道德高尚的治国人才。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 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但

333教育综合考研最热门考点之外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考研最热门考点之外国教育史 整理:凯程考研教研室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2006、2005-2、华南11-2】 雅典教育【2005-2】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2001-1、2003】”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美德即知识【2000-2、2006】; “苏格拉底方法”。【西南10-1、浙师10-1、2005-1、天津10-1、2006-1、北师11-1、东北11-1】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理想国【东北10-1】 ●二、西欧中世纪教育 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2002-1、2005-1、华东10-1、浙师10-1、2000-1】 3、城市学校【2001-1、2003-1】与行会学校【2000-1】 4、中世纪大学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2005-2、西南10-2、华东11-2、天津10-2、中山10-2、宁波10-2】 ●四、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2003- 2、2000-3】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五、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2003-1、2006-1】; 贝尔-兰开斯特制【1997-1、2002-1、陕师11-1】;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2001-1、2005-1、东北11-1】; 《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 《1988年教育改革法》【2006-1、天津10-1】。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实科中学【2000-1、2001-1、2004-3】;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天津10-2】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华东】《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 《国防教育法》【2000-1、2002-1、全国-2、曲阜10-2、陕师11-2】; 《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2004】、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2000-3、2004-3】 公民教育理论。【2006-3、1997-3】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2002-3(和谐发展)】论教育目的; 【全国-2】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2004-2、曲阜10-2】;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 课程理论【华东11-3】; 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宁波10-3、首师11-2】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探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根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叫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他们视教育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本能的传授活动。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型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被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区别何在? (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2)原始社会教育与奴隶社会教育的区别。①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②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生产相脱离。③原始社会教育无组织,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奴隶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有专职的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④原始社会教育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而奴隶社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⑤原始社会教育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不仅要学习制作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而奴隶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脱离生产、生活经验,学习遗留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六艺”为主。 3.试析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光明来自东方”这一论断? (1)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亚非文明姑姑是指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①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