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各类繁多,形态各殊。

(5)教学方法单一: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

(6)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师待遇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

2.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

3.古风时代的教育(重点为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1)斯巴达: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城邦的公民,享有一切特权。皮里阿西人,不具政治权利。希洛人,不具政治、经济权利。

Note 外国教育史

(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

2)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

3)在7岁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4)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分身乏术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5)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6)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7)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雅典教育的特点:

1)子女出生后,进行体格检查,由父亲负责进行。 2)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3)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刚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这时有固定教材:《荷马史诗》。

4)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方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

5)到十五六岁,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6)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7)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地理:农业发展目标工商业发展目标

政治背景:军事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梭伦改革,民族政体发展观教育目的:达到军事教育目的达到身心和谐

教育方法:鞭打陶冶

体制:专制型民主型

PS:斯巴达人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

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4.古典时期的教育:标志:智者。

5.智者: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第一批职业教师,指有智慧有能力的,教人能够学会从事政治活动本领的人。(重要名词解释)

教学目的:知道“什么是世界上的权力”“什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思维?这只有哲学才能知道”。

要求:具备科技智慧,政治智慧。掌握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6.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成立。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学无常师”,无固定教学场所。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教育思想:

(1)确立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2)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有可能是论述题)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

2)寻求道德的“一般”

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

7)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即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文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PS: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已得到问题的答案。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最大代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1)理想国中等级森严的制度:

执政者——哲学王(家)——黄金

卫国者——军人:勇敢、伦理——白银

生产者——手工业者、农民——铜、铁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

1)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2)好教育必须与作坊相联系

3)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

4)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

5)以更改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PS: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2)《法律篇》“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基地:学园,有明确的教育制度。课程设臵上:哲学被取消,首次提到强迫教育。恢复一夫一妻制,人性向实,人伦关系、老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

教育制度:

育儿所2——3岁公共游戏场3——6

岁普通教育6——16

国立高等学校16岁

以后

智慧教育阶段20岁

(金字塔尖)

感观教育游戏为主,良好品质以音乐陶冶心灵

学习观:回忆说

人才观:考试选拔制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精英式的权威人。

教育年龄分期思想:首次划分教育年龄阶段。

世界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政治观上,亚里士多德为奴隶制辩护。教育理论:(1)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人——智育。灵魂论的特点: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构建和谐教育。

PS:和谐教育出现雏形。

(2)论教育的作用:

人的形成需要三要素:天性、习惯、理性——心理学基础理论依据。

(3)白板说:形象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4)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由国家实施,由法律规定,注意少年人的教育。

(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教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分科有四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即课程建设。必须把音乐列入教育。

3)高等教育(冰川级重点)

基地:里克昂学园。

三原则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实验,讲授与自由讲座相结合。

4)心理学贡献: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重要因素;重视家庭教育作用。

(6)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1)论幸福:①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②幸福就是全科德行的现实活动。③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④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⑤最高的幸福就是思辨活动。

2)论美德:建立在生命化的道德教育。美德就是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美德在于实践

PS:东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共和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的教育

(1)早期:农民—军人的教育,主要形式: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和生产单位,教育单位。

古罗马以它的“家长制”出名。罗马的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

(2)后期: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

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拉丁语学校的三个阶段:

1)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已初具模型

2)中等教育:已有课程表建构模式。教材为《荷马史诗》。文法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教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

3)高等教育:修辞学校和雄辩术学校。雄辩术学校目标是培养常说家或雄辩家。(3)罗马教育效法希腊教育和重视希腊文的原因:1)罗马与希腊的雅典一样,在政体上是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希腊文化也与罗马的政治和经济相适应;

2)希腊语是当时通用语言,在与东方各国的争斗和交往中,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

3)希腊文化当时的水平大大高于罗马,使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文化学习。

2.帝国时期(公元前1——公元5世纪)的教育

(1)比较重大的教育主要表现在:

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常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2)对初等学校(私立)初等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2)各级教育

初等教育:教学重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中等教育:在文法学校,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从公元3世纪开始,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趋向形式主义化。

高等教育:(重点。。。)1)高等教育从培养常说家变为培养官吏。2)出现了专门教授法律的私立学校。公元4世纪末把私立法律学校改为国立。

3)培养医生。

3.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巴勒斯坦。早期基督教宣传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变成了罗马的帝国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4世纪末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4.早期的基督教都会学校(重点):初级教义学校;高级教义学校。

堂区学校(后期):更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场所,教育范围广,目标宽泛,教学设施、条件、质量低下。

5.西塞罗:《论雄辩家》

成为雄辩家的条件(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从思想家角度看,要有广博的学识

(2)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雄辩家的培养方法中,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

6.昆体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国民教育体系建构者。第一位雄辩术讲座教师。

(PS:第一位讲授教育学是康德)

《雄辩术原理》: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1)教育的作用: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

1)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

2)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2)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靖康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臵。

2)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

3)解构美德的概念。

(3)学前教育:核心:尊重道德伦理化

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重点,非常重点)

(4)教学理论:

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2)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3)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

4)学习和休息交替,方法:劳逸结合,循序渐进(5)对教师的要求:德才兼备、宽严相济、有耐心、懂得教学艺术、因材施教。

7.奥古斯丁:哲学与宗教思想建构人。《忏悔录》。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中世纪: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2.基督教教育:

(1)教育机构:修道院,不但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且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西欧教师养成所。(2)基督教的修行修道制度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1)禁欲、苦行、修行成为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2)从容面对迫害,平静迎接死亡。

(3)西方修道制的鼻祖:圣*本尼狄克。他制定了一套严整的规章制度。

(4)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重点)(5)修道院的教师初等个别教学,体罚盛行。

(6)除修道院外,中世纪的西欧还有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2.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学习科目:七艺。

特点: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王政时期(共和早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目标:培养军人、农民培养演说家培养官吏和顺民

内容:军事、农业读写算、道德,注重雄辩术、希腊、

拉丁文,关注自然科学

增加了尊君内容,医护学校开辟性质:家庭教育私立学校国立学校

效果:教育基地未建构平等学校建构(希腊和拉丁学校)专业学校建构(法律、医学)

(2)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最盛行时期是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

性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重点)

实施的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2)七八岁以后,进入冖文教育阶段。

3)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

PS:宫廷学校和骑士学校,都以当时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为主。

3.中世纪大学

(1)性质: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2)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从本质上看,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学生组成“同乡会”,教师按学科组成“教授会”。

(3)欧洲最有影响的医学教学研究中心:萨莱诺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巴黎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知识之都。著名大学建立时间:英1168牛津大学,1209剑桥大学,德国1358海德堡大学,1388科隆大学。(4)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神学性和宗教性。大学自治是学术研究自由的必要保证。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巴黎大学是“先生”大学的典型。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

4.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里面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由市政当局接管。

意义:城市学校的兴趣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PS总结:中世纪教育的特点:1)开放性和普遍性 2)宗教化和神学化 3)保守性

中世纪教育的历史地位:1)为西方的文明发展留下大量遗产 2)形成较大的学校系统 3)提供了合理的教育内容

PS:第六章没讲,无总结。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持续近三百年。

2.人文主义特征:1)歌颂赞扬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修改自由

3)肯定现世生活和尘世的享乐 4)提倡学术,崇尚理性。

3.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1)发展历程:

1)前期:培养全面教育公民思想,为政府服务。

“快乐之家”:维多里诺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相互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充满欢乐。其修业年限为十五年,教育理念被后人称为自由文雅的教育。

2)后期:培养贤明的君主,能干的恃臣。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宗教性 5)贵族性

3.天主教教育:

模式: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下面进入重中之重的第八章(全章重点,其中教学原则是大题):

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重要著作:《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开端。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2.泛智:是一种百科全书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大全。

3.《世界图解》是儿童看图识字课本。

4.世界观:(1)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2)人道主义。(3)接受了感觉论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4)接受了基督教的教育规律。

5.教育目的:(1)使人为来世的生活作好准备——宗教性。

(2)通过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一切事物——现实性。

6.教育作用:

(1)把教育看做发行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2)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7.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前提: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

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

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夸美纽

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8.论普及教育(选择)提出者顺序:莫尔——路德——夸美纽斯

9.论学前教育

婴儿期母育学校每个家庭

儿童期国语学校每个村落

少年期高等学校每个城市

青年期大学每个省(王国)

10.教学原则!!!!!!!!!!标题要长!!!!!!!!!!重头戏!!!!!!!!!!!!!!!!!!!!!!!

一、直观性原则:唯物主义感觉论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两方法:机遇法和建构法)

三、巩固性原则

四、量力性原则

五、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11.德育:国家道德教育为公民教育提供素质源泉。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上,以功得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

提出伦理道德要为政治服务,并要关心国家文化的繁荣。

道德教育的内容: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12.班级授课制:改变个别教学形式,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集体价值观形成。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与第十四章合并)

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

1.著作:《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其中《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

2.人的天性:性善论,感觉论。

3.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1)自然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2)培养目标:“自然人”,即教育要顺应自然。(3)方法原则:1)正解看待儿童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1)婴儿期(出生后的两年):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的教育(2——12岁):锻炼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以便日后发展他的智慧。掌握一些道德观念。(3)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等问题。

(4)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自然人。

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改造社会,教育救民。

2.教育试验期

第一时期(1768——1798):1768年,苏黎世建立示范农场,取名新庄。1774年,“贫儿之家”。也是其人生第一次教育实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81年《林哈德和葛笃德》。

第二时期(1799年):孤儿院。

第三时期(1800——1809):《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第四时期(1805——1825):伊佛东学校,《天鹅之歌》和《生活命运》。教师之教师,人类的教育家。

3.教育目的: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其思想的丰富内涵:

(1)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2)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3)“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4)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4.教育的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1)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臵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2)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敌人不外乎蝗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已的教育者。

5.要素教育:

能力种类教育种类能力最初萌芽要素教育起点发展目的智力智育(核心)感觉和观察能力算数、几何、语文计算、测量、表达智慧

体力体育关节活动锻炼关节跑跳等各种运动健康、劳动、能力道德德育对母亲的爱家里亲子之爱爱周围人爱全人类

6.各科教学法的最基本要素:

语言教学:词的学习

算术教学:“1”

测量教学:直线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开始时期:“贫儿之家”。后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实验。目的: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善的最好途径。性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元内在意义的联系。

8.对其思想评价:

裴斯泰洛奇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教育理论与现实教育的认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依靠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他的思想建构了平民教育爱的层次理论,具有世界性。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普通心理学》奠定其在教育学上的地位,从此科学教育诞生。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

2.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2)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他认为观念是心理学的最基本要素)

PS:“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

3.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1)“可能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

2)“必要的目的”: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4.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5.教育的最高目的:养成德行。最直接目的:“多方面的兴趣”。

6.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这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7.训育的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8.课程理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兴趣为分两大类:

经验的兴趣经验的兴趣

思辩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绘画

同情的兴趣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2)统觉与课程:提出“相关”、“集中”原则。

(3)儿童发展与课程:

1)文化经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

2)儿童修改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9.教学理论:(非常重点)

(1)“教学进程”理论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四段论)

教学阶段学生思维心理状态兴趣阶段教学方法明了专心静止注意叙述

联想动态期待交流

系统审思静止要求综合

方法动态行动应用PS:莱茵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

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幼儿园教育之父,幼儿教育理论,创办幼儿园闻名于世。

2.1816年,创办“德国普通教养院”。1826年《人的教育》中提出教育大众化、民主性。

3.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诞生:1840年,德国幼儿园。

4.教育的基本原理:

(1)统一的原则

(2)顺应自然的原则

(3)发展的原则

(4)创造的原则

5.幼儿园教育理论:

(1)幼儿园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2)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分为六种。

6.作业:是要求将恩物的知识用于实践。

7.“中间学校”:实质上是帮助儿童顺利地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黑白。

(1)采用幼儿园的某些方法,如游戏、唱歌、园艺、饲养和图画等。

(2)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由具体事物的认识发展到关于这些事物的一般原则和概念。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1.英国:

(1)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后期牛津大学的设立。

(2)培根:近代教育之父。

1)西欧近代史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

2)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3)知识就是力量。

“新大西岛”是培根心目中的一个科学主宰一切的社会,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趣提供了重要的激奋。

(3)弥尔顿论教育

17世纪,建构学园。课程具有双重性。更注重实科教育,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领先的。

(4)洛克:“白板论”表明了他是主张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

1)教育的作用和目的: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注重的是教育对个人幸福的影响。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

2)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5)“导生制”学校:18世纪90年代,印度、伦敦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

(6)教育转到国家手中:1833年,教育补助金——1839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教育局——1899上,国家教育委员会。

(7)《初等教育法》即《福斯特法案》的内容:(重点)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4)在缺少学校地区设公立学校;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意义: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8)1900年,双重制初等学校诞生。

(9)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更贴进社会生活。

(10)斯宾塞: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怎么样的?

1)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2)遵循心理发展规律。

3)知识价值论:不在于某些知识是否有价值,而在于它们是否有比较价值

4)课程体系依知识价值论和生活准备说,开设五大体系:①生理学和解剖学②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③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④历史⑤文学、艺术。

2.法国:(笔记太乱,无法准确整理,还是看书吧。。。)(1)17、18世纪法国的教育是天主教的天下。

(2)法国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

1)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2)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初等普及教育。

3)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共同要求。

(3)教育改革主张

拿破仑改革,帝国大学出现,《费里法案》的颁布。

3.德国:

(1)泛爱学校:创始人是巴西多,提出了培养博爱、

节制、勤劳的美德。《初级读本》,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PS: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2)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是第一所新式大学。(3)第多斯惠:

1)人的发展三因素:天资、教育、自由自主。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激发两个条件。

2)教育目的:1)宗教:人类使命相信上帝

2)哲学:人生活目的:理性、真理

3)教育:人生最高目的:完善教育

3)论教师:提倡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要求:自我教育;有崇高责任感;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4.俄国:

(1)彼得一世改革,拉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改革主要原因是他对军事扩张和政治扩张的迫切需求。(2)1755年,莫斯科大学正式开学。

(3)1786年颁布《俄罗斯帝国国民学校章程》,奠定了近代国民教育的基础。

(4)1804年,在《国民学校章程》的基础上,颁布《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和管理体制。(5)1860年颁布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6)1863《地铺鉴别》恢复大学某些自治权。

(7)1864年《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无阶级教学。

5.美国(北美殖民地教育):

(1)特点:移植宗主国英国的教育,宗教十分浓厚。(2)教育分权制的确立:1837年,马萨诸塞州州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

(3)公立学校运动:指领先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教育运动。

(4)学术性大学的创建: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首创研究生院。不久,哈佛、耶稣、哥伦比亚也向学术型方向发展。

(5)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

1)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私、公兼有。

2)高等院校数量大增,但规模较小。

3)农工学院兴起。

4)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5)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6)《莫雷尔拨地法》:1862年,拨地办学,为农工学校提供经费,接着工家业发展所需人才,也称“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美国体制改革,中央设臵领导权限。(7)贺拉斯*曼:美国公立教育之父。(本人不做重点。。。你懂得。。。)

6.日本

1.“明治维新”:历史上把日本于19世纪中叶所开展的“倒幕开国”及明治政府自上而下所实施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称之为“明治维新”。

2.僧侣教育:

“国学”产生于日本,基于武道士。

“洋学”(兰学)产于荷兰,基于西方先进的知识。“儒学”产于中国,基于孔孟思想。

3.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更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即初等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在文部省之下,全国共划分八个大学。(重点)

4.1886年,庆应大学;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早稻田大学

5.福泽谕吉:《劝学篇》和《文明论概略》

第三编现代教育史

第十六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只讲了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

参见笔记19页,书447页。没时间了,以后不再写了。。。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

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①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②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外国教育史教程重点(汇编)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认为教育是生物的本能、人与动物都存在,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教育的 2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将教育的起归之为心理现象,认为在原始社会,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我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雅典教育(学校的情况)①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②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2.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5高等教育得到真正发展6教育机会组度夸大更多人更多社会集团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1.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特殊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优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诱导对方承认自己错误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他还认为健康在于锻炼。 2.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1.西塞罗《论雄辩家》,谈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与品格。雄辩家的内容和 方法:1、要有广播的知识2、要有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 举止与文雅的风度。方法是联系,最常用的模拟法实验所,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世俗封建主教育的类型:①宫廷学校(培养贵族,学习科目:七艺,教学方法:问答法) ②骑士教育(特殊教育形式,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分为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来进行。从组织上,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特点:1、最初形成时表现出自治的特点。2、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3、学校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地方的矛盾为自己争取特权。 1,对西塞罗《论雄辩术》颇有心得,热衷于身心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①开办宫廷学校,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②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③重视 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养成 2.拉伯雷,讽刺性文学作品《巨人传》(教育自由观、重视体育、要求认识所有事物,提出新的学习方法。 3.卡斯底格朗,意大利人,《宫廷人物》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 5. 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成就突出(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采用分级教学制度)1.夸美纽斯的2层意思: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应努力探索发现这些规律) 2.夸美纽斯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17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史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6.1 复习笔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 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 (1)新教育运动始末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 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

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这些乡村寄宿学校费用昂贵,主要以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很小,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但是它们开始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 2.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1)爱伦·凯 爱伦·凯(1849~1926)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主要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爱伦·凯主张优生优育,呼吁保护母亲和儿童。她提出,为提高后代的素质,首先应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同时,妇女作为母亲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并为此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爱伦·凯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在家庭中存在的和谐诚挚的气氛、父母高尚的情操及其以身作则,对儿童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摧残,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失去了个性。为此,她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20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1.略述苏联建国初期(1917~1920年)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这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1)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苏联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国教育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国民教育建设的原则;同时还进一步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这样,便彻底克服了之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现象,保证了学校领导权统一在无产阶级手中。 此外,还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保证了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了教育的封建性。 (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这一切不仅对苏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通过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加强了对学生个性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工作方面,也加强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4)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还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团结、教育和改造旧教师,建立了一支新的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为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试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最初几年对旧教育的根本改造、20年代对新教育的探索和30年代对教育的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①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主的学校制度。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③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①苏联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思想方向性,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但是,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某些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②重视师范教育,注意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苏联教育很快就赶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我国解放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14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福禄培尔认为,人之初,“尽管犹如一个自然的产物还是无意识的,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却必然地、无疑地要求至善的,而且甚至采取完全适合于他的形式来达到至善。”因此,教育遵循( )。 A.发展的原则 B.顺应自然的原则 C.统一的原则 D.创造的原则 【答案】B 【解析】福禄培尔认为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的天性是善的。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合理的教育必须观察和遵循自然万物发展的正确道路,不应压制、束缚和干涉儿童的自然发展,要循序渐进地使他们的善良天性发展起来。他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本能,而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发展为创造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至善的神性,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应当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 2.创立“恩物”这一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陈鹤琴 D.杜威 【答案】B 【解析】“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3.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的是( )。 A.福禄培尔 B.赫尔巴特 C.马克思 D.裴斯泰洛齐 【答案】A 【解析】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拨款,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2.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

宁波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宁波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从2013年招生专业目录考试科目来看,宁波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初试已退出全国统考,教育学考研科目改为631教育基础理论,宁波大学631教育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内容为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以下为宁波大学2013年631教育基础理各个专业的初复试和加试科目参考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040101 教育学原理 初试:631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学部分:《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邵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其它相关同类教材也可。 复试:《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加试:《中国教育史(第3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教育心理学》(第3版) 皮连生主编(原主编: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方向) 初试:631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学部分:《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邵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其它相关同类教材也可。 复试:《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或其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同类书籍。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一般特征。 答:(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蒙田倡导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是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学习辅导书-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8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这三种教育势力互相交织,关系错综复杂。 考点一、人文主义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

(1)文艺复兴运动 表8-1 文艺复兴及其特点 (2)人文主义的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人文主义者世界观的特征: 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以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表8-2 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2)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表8-3 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3)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政局发生变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文主义教育家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 ②法国的保守势力一直比较强大,极力压制新思想的发展,过分的压制带来了强烈的反抗,一种崭新的教育精神在保守的土地上勃然升起,拉伯雷、拉谟斯、蒙田成为新教育精神的象征。 ③与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相比,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世俗性更强,学科范围更加扩展,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近现代精神愈加强劲。 (4)后期人文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教程

外国教育史教程 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 苏美尔的文化教育泥板书楔形文字 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学校是巴古伦。 寺庙学校有两极。一级是初级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级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学生首先观察教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在古埃及的学校中,教师惯用灌输和体罚。 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种姓},按高下依次为:婆罗门,即僧侣;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前500年;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前330年;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元-公元前30年。 荷马时代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相传为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书中人物,阿喀琉斯有两位教师,喀戎、富尼克斯。 斯巴达教育的主要是任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雅典的教育: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公正等品质,这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但是,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就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 智者对教育的活动及贡献? 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在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 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的贡献:1、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2、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古希腊的主要学校是文法学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的三大著名哲学家。

外国教育史教程(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 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这种教学发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57-58 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主要学习内容为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重点是“骑士七技”。118-119 3、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工作置于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基础上:(1)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293-298 4、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愚蠢的人不可能有德行,德育应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320-321 10、导生制:是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喀斯特所创,基本方法是教师 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380

15、《国防教育法》:195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国防教育法》, 该法的目的:加强国防,鼓励和支持教育计划的扩展与改进,以满足国防的重大需要,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16、终生教育: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 思潮,创立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观点:1、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2、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3、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P719 17、恩物:恩物是福禄贝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 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机器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应满足3个条件: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345-347 二、简答 1、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2-5 答:(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认为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5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答:(1)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 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①宗教性、神学性。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现实所决定的; ②保守,发展缓慢。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 ③开放性,普遍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 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1)教会学校的含义 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教会学校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圣职人员和信徒,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②教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神学包括《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七艺”是从古希腊教学内容演变而来的,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 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烦琐。学校一开始用拉丁语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口授,学生记、背。为了维护教会、神学的绝对权威,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④教会学校的种类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 (2)教会学校的地位 教会学校在西欧中世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以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承担着整个中世纪时期教育发展的功能,在教会统治欧洲时,世俗教育发展缓慢,其水平也低,无法实施比较系统的教育,其作用也得不到全面地发挥。教会学校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体制,承担着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作用,对人民的教化以及宗教思想的宣传起到重要的积极意义。 (3)教会学校的作用

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 目录(及答案)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 13、终身教育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