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1.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阐明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和行动的方式,教育又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要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面向男女老少,从摇篮走向坟墓的全过程。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应该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提倡重视教育生活的质量,摒弃教育的功利性,揭示了当下教育中唯分数是举而缺乏德行教育的畸形现象。

由此,我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篇关于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的文章,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的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生活的是否愉快。这和朱教授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观点是一致的。的的确确,在人的基本衣食温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活高质量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心情的愉悦,而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幸福的!

儿童生活的高质量首先在于儿童的好奇心、自尊、交往、归属、荣誉感等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那么,如何提高儿童学习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教育生活质量,让自己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附属地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导致学生视学习为苦恼,这是一种毫无质量可言的学习生活。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和激情,让他们的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愿的兴趣,趋向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当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体现后,潜能可以得到极大的开拓与张扬,创造力同时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身心也是愉悦的。应该说,这就是孩子们高质量的学习生活。

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外,也应该让自己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唯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生命的成长,才会觉得,工作时,累并快乐着。因为你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不能超脱到辞职不干,所以应调节自己真正融入自己的职业角色中,充分感受职业之美。这就是我们高质量的教育生活。(沉浸在不满的现实中而不改变自己,成天只知道抱怨的人,是可悲的。)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追求!在真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教育星空下,追求与生命同在!

2.与书为伴幸福一生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家里的书柜里摆放了不少的书,但是真正的教育类书籍却不多,自己也很少看教育教学类书籍。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多看书,多思考。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与心灵层面涵养学生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读完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更加明白了读书对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教育生活也可以很幸福。

朱永新教授在书本的第一章节就谈了自己对“做一个理想的教师”的看法,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细细品味一番,自己离这个“理想教师”的标准真的还差太多太多。朱教授指出,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还特别强调:每个教师都可能在中国成为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甚至可以走出国门,享誉海外,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

读完这些字字句句,再想想自己,就只“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一条,做得就很不够,总是找各种借口,就是不肯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书。但是,不看书,不充实自己,不拥有足够的文化储蓄,怎么能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呢?很多教师之所以会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个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理论知识,才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才能被学生认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特别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钻研教科书,而不吸收其他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与学的需要的,那么教学又何来“幸福”而言呢?

读书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终身的幸福。当然,显而易见,这里的幸福不是指口袋里有多少金钱,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和精神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所以,为了追求这样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坚持读书,逐步形成习惯,并且要把读书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品到读书带给我们的幸福味道。

是的,“与书为伴,幸福一生!”让我们的教学生涯也因为读书而焕发出更多的光彩吧……

3.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寒假里,细细品味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演讲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阅读完整本书,我被深深地折服着、感动着,感动着朱教授对教育的热爱、执着和追求,感动着朱教授那犀利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理念,感动着朱教授对待教育那颗激情澎湃的心,感动着朱教授对倡导理想的新教育的深情呐喊。

书中朱教授在“做一个理想的教师”这章中讲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具备8条: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一连九个诗一样语言的排比句,囊括了朱教授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方方面面,对照每一条,反思自己,觉得差距实在太大。

就拿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条来说吧。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很多年以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如果你的这桶水一直不更新、不增加,那么它很可能被蒸发,即使留下一些也只能是混水、腐水。如何使这桶水始终清洁不腐,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不管你是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应该吸取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是啊,袖长方能善舞,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汲取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去亲近学生、感召学生,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其实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想想自己平时缺少阅读,总是为自己找到若干个理由:工作繁忙,还要备课,还要上课,还要……,总想着明天吧,从明天开始我认真读书。可到了明天呢,又想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还是明天吧;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我的计划也就“明日何其多”啦。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中,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不断构建、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享受读书吧!用书的芬芳洗涤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思想,除却心灵的杂质,重新拥有那颗“平淡是真”的心境。细细品读,慢慢品味,享受我们的教育生涯!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身为人师,身为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们都应该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4.与心灵的一次对话

——读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快乐而充实的时间往往都会过得很快,转眼寒假已近尾声。在一个细雨纷飞的午后,我打开了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顿时感到无比的温暖,犹如在我的心底打开了一扇窗,清新的空气,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朱教授激情洋溢的话语,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让我明白:人不仅要有梦想,还要去挚爱梦想,更要用行动去追随梦想。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有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激情和动力。

带着几分敬仰,几分回味,我不断回想着朱教授说过的话,“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在许多地方,某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享受不到童年和青春,没有美好的梦想,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我想:“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这一概念,就是让学生忘记学习的枯燥、课堂的严肃、老师的严厉、自己的分数,在老师眼中的地位,记起学习的乐趣、课堂的活跃、老师的微笑、同学的友爱,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就是让教师忘记自我,在学生面前,你不是高高在上,你和学生是平等的。

朱永新教授说: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才有奇迹。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好好解读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深入理解他的教育理念,并将沉淀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这之后,还要首先明白的就是,我们的教育任务是做好现在,放眼未来。在新的大文化背景下,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用教育的激情、用教育的诗意、用教育的机智、用教育的活力、用教育的恒心进行的“心教育”。细心的教育、有心的教育、专心的教育、爱心的教育……

“一个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的教师,一个对孩子有真情的教师,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教师,他总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老师若时常地读诗赏诗、时常地陶醉在优美的旋律里、时常地徜徉在静谧的图画摄影里,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灵,人就会不断地诗意起来,享受起来。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造访,真正的功夫在教

育之外。一个真正的教师,就要学会不断的清洗自己的心灵,不断的去思考,不断的去与不同的心灵交流、碰撞,让自己的心越来越丰富、善良、和高贵。也只有这,才可能不愧为一个老师的称号吧。

从教以来,十多年的时间里,在琐碎而忙碌的日常教学中,我几乎迷失了方向,有了朱教授的引领,我感觉到自己如同一个饥饿的乞丐,在贪婪的吸取来自书里的信息与知识。最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艺术教育不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教育人生,而教育工作者就像一个高塔,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充实、构建、完善。

我相信通过阅读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将会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很多弯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教师的共同愿望,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我们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完美和充实,那就让我们一起怀揣着梦想上路吧,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开始每一天的工作,在忙碌而充实的每一天里,仔细享受自己的艺术教育人生。

5.工作境界有多高人生世界有多大

——读朱永新教授的《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有感

朱永新,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他的头衔实在太多太多了,一位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

好几年前,在《上海教育》上第一次看到“新教育”实验改革的信息,就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新教育”是教育的新气象,也是教育的新天地。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六大行动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激情飞扬的活力。记得自己也曾在一次学校教育质量分析会上进行过“六大行动”的介绍。“追寻理想,超越自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新教育精神”更是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发与思索,一路引领和激励着自己不断迈步前进。这学期来,已记不清翻了多少遍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是记得每看一次,似乎每一次都有不少的新启迪。

朱永新教授眼中理想的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还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教人;工作不仅仅是做事,更是做人。我们每一位教师,

都是怀揣一颗抱负之心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为学生成长倾注了许许多多的心血,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我们每一位教师也都成长并快乐着,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教育是一首“田园诗”,也是一首“古体诗”,更是一首“抒情诗”,需要理想,需要激情。一名智慧的教师,富有工作激情,也会憧憬未来;富有教育灵感,也会充满幻想;富有人生梦想,也会拥有生活。这样的教师,正是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我心目中的教师就是一名智者,自己也正努力追求着。

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信念的教师。当我们怀着美好的追求教书育人时,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期盼,更是一种信念。没有一个单位是为自己一个人量身打造的,世界也永远不会以自己一个人为中心。因此,我们面临困难考验,需要自信,需要冷静,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不断前进,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还会有什么人来相信你呢?

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品位的教师。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说在英国人的眼里,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是不是友好,与他的职业、性别、收入、私生活等都无关。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是啊,不善于合作,不融入社会,又何谈什么人格魅力呢?正如朱教授所说,需要“换位、尊重和互惠”,需要一种奉献的精神和境界,就会让我们所有的付出有回报有收获。

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幸福的教师。“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基本体现。爱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发扬民主,改变传统教师角色,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努力付出,必然换来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尊重。让我们在尊重中享受幸福,在幸福中生活!

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教师。卓越是品质,是品牌,更是品位;创新是压力,是动力,更是活力。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心目中最优秀、最顶尖的人才是“心里不长草,惟有目标和效果。”卓越的目标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当教师成为一个有心人后,会绵绵不断产生思维火花,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就是追求,就是创新,就是勇气!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传道、授业和解惑”?答案唯一:勤学习,提升自我。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效果,学习可以吸纳优秀的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记得自己的每一次学习对话,都让我的心灵得到碰撞,收获许多。“学历、经历和阅历”,让我们记住这“三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

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责任的教师。很多时候,我曾感叹不已,我们塑造出来的学生在喋喋不休地指责老师,真的是一种悲哀。我们经常埋怨社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很少想到,自己所埋怨的,其实是我们教育的结

果。曾多次与老师们交流,我们现在培养的不是一名名小孩,而是未来社会的公民,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命运,不仅仅只是今天的分数。非常赞同朱永新教授所说“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实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学校教育很单调很无奈,所以,教师确实需要认真关注窗外的世界。

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应该是一名有毅力的教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铸炼,成长的道路上总有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伊利集团总裁潘刚,就是这样一名“哪里困难,我就出现在哪里”的工人,从集团最艰苦的工厂做起,从集团最艰难的工作做起,凭着这种坚韧、刚强和不向挫折弯腰的精神,30多岁的他就升任为伊利集团的“掌舵人”。正如著名培训师吴甘霖先生所说:“假如上帝要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你,一定以困难和问题做包装!”

教育是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正是通过工作,我们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岗位发光,才能人生无悔。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一生庸庸碌碌,更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一生充满悔恨和遗憾,一个人的工作境界决定了他的人生世界!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以阳光的心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共同为追求理想的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理想而携手努力!

6. 构建生机盎然的英语课堂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

“在学校,孩子发言要举手,但很多孩子是从来不举手的。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我从没有看到老师去点不举手的孩子发言,而不举手的几乎是大多数,反正我不举手你也不会点到我”这是朱永新教授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的一句话。读完整本书,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我现任教六年级的英语学科,和任教五年级时相比,明显感觉到:到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没有五年级时举手发言积极了。有些学生明明知道怎么回答,但就是不愿或不敢举手。记得这次期末考考完了之后,有位学生通过QQ询问自己的考试成绩。下面是我和这位学生的聊天内容:S:Miss You,我考了几分?T:你这次考的还蛮不错的,98分。S:Oh,谢谢Miss You。T:Miss You发现你这学期没有五年级的时候举手积极了,怎么回事呢?S: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每次想举手的,但就是不敢举手。T:……和这位学生聊天结束后,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越到高年级,举手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呢?我认真分析原因,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有明显的自卑倾向,他们害

怕失败,害怕被同伴嘲笑。因此高年级的学生不敢回答自己不确定的答案,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等待另外同学或老师的答案。2. 课程难度增大,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3.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新鲜感。

针对学生举手发言不积极这一现象,朱永新教授对教师们提出了这样的希望:我就希望老师们上课能点那些不举手的孩子发言。让学生会说话,大胆地说话,自信地表达,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很重要的,它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我细细品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这一席话,深深地明白了学生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的重要性。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我在寒假里想了几个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办法,希望下学期学生在举手发言方面有所进步。

1.培养自信的个体学习心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希腊神话:王子皮格马利翁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

情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顿悟:期待可以缔造奇迹。如果教师能像专注的皮格马利翁那样,将学生视为自己眼中的“象牙塔美女”,去关注他们,爱护他们,那么学生也会缔造奇迹。为什么?因为如果教师能积极地引导每一位学生,学生必会受到感染,自信心大增。而自信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取得成功的根基。俗话说: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明显的自卑倾向,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同伴嘲笑。因此我决定在下学期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引导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

2.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谐的,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下学期我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学习中。

3.采用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即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可见,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英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

读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领悟到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就是学生一次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机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使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会尽我所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

7.试给灵魂洗个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

习惯了每天两点一线的匆匆忙忙;习惯了每天上课、下课、批改作业无间隙的忙碌;也习惯了怎样迅速地处理各种琐事;将近十年重复的教学工作似乎也已经如习惯般自然,是麻痹了还是得道了?不得而知。一样的课本,一样的年级,面对的虽然是不一样的学生,但似乎也可以一样地对待。棱角平了,灵感没了,灵魂也枯萎了。

难得有一个好天气,搬把椅子晒晒午后的太阳,偶然记起姚校长布置的任务,于是捧起了那本还崭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发下来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不是不喜欢,只是觉得讲演录总会带点虚无缥缈,所以……

无奈中带点儿丝许期待,轻轻打开了封面,目录飞快跳过,看到自序,题目是“用心说话”,感觉比较实在,细细品读,深有同感。于是迫不及待地徜徉此书,不禁被朱教授那对教育独到的见解、超前的理念、深度的剖析和追寻理想教育的澎湃激情所深深震撼。揣摩教授的每一个观点,聆听教授每一句追寻幸福教育的深情呼唤,如诗如画,沁入心脾。那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在我的灵魂深处蔓延,蔓延……

朱教授说:“理想产生激情;理想产生诗意;理想产生机智;理想产生活力;理想产生恒心。”教育需要理想,只有在每位教师的心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勃勃生机。发人深省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实践引导仿佛又将我带回了10年前,那个才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正编织着美丽的教学之梦的年轻教师。拥抱着和十年前一样的阳光,思索着今夕不一样的我,强烈的冲动、美好的愿望、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此刻的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尝试打破十年的平静,在日复一日的雷同中寻找昨天、今天与明天的不同,超越自我、张扬个性,让未来的教学向着光明不断迈进。

朱教授又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说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撞击了我静如止水的心灵,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则为我点燃了前行的道路。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默默无闻的期待。但是,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未来不是别人赐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面对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灵动的心,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我们能在情绪的转角处向左不向右,对无奈说拜拜,我们就多了一份教育的诗意。平凡是福,失败亦是福,行走教育路,无论坎坷,我们都要像朱教授一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因为我们的行囊中也会准备着:智慧、激情、诗意、恒心和活力。

“智慧使理想的追求充满诱人的美感;激情使理想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诗意使理想的调色板光彩照人;恒心使理想的探索成为快乐的进程;活力使理想的实现有了源泉。”

咀嚼着朱教授如诗般的金玉良言,聆听着朱教授憧憬新教育的深情呐喊,感动着朱教授字里行间的自信和激情,它犹如一股清泉洗涤了我枯萎的灵魂,让我的教育之路不再彷徨犹豫,重复昨天的故事。

最后祝愿行走在理想的路上的老师们,都能把自己的梦编织得格外精彩、格外幸福。

8.“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有感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讲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从上到下都缺乏服务的意识。我们口口声声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实际上我们真正做到了多少,而我们老师在课堂教书的时候,想过自己在服务吗?想过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满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吗?事实常常相反,在我们的很多课堂上不是老师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在为老师服务。特别是我们的不少公开课,就是典型的全体学生为老师服务的过程,全体学生为老师作“表演秀”服务的过程。作为我们教师,作为我们学校,应当形成一种服务意识,从每一个教师到他的课堂,从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从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的学校,都要强化教育服务,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让服务意识规范教育的形象,让服务走向爱,让爱发自内心,让爱成为教育良知。还记得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对学生真的爱得很深。我认真地备课,为了能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我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了能更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我经常带学生去玩,去郊外,去儿童乐园,为了让他们过得愉快些,有意义些;我经常带学生去看花,抚草,听鸟叫,为了给学生以写作的灵感……而我的学生们经常来我家与我谈天说地,轻轻柔柔地喊我老师,那时我真的很幸福,因为我作为一个老师付出了爱,也收获了爱。可是曾几何时,我与学生的接触少了,我不再从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了,不再倾听学生的心声了,大概生活真的太累,太繁琐了,我的心渐渐麻木了。直至有一天,一位一年级的外地的小朋友要离开我们班级回老家了,在临走之前,他在我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哭着说:“老师,我走了,我会想你的。”我的心颤动了,心中的那片坚硬悄悄地融化了,我明显感觉到我心中的某个地方变得柔软了,我要以崭新的心去面对我的学生,去爱他们,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将心比心地对待学生的家长,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洒向班中的每一个角落,决不容许有遗忘的角落。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是啊,爱满天下,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在教育的世界里,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却是万万不能的。没有实实在在的爱的交流,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想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爱每一个孩子,就像父亲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我们必须努力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因为它牵动的何止是孩子一个人的心哪!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9.做一个自信、自强的老教师

朱永新老师在《做一个理想的教师》篇中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虽然我即将退休,但还是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教师是一份很光荣的职业,是令人值得尊敬的职业。但是在物欲的社会里,教师这一职业也不再是那么单纯了,教师也分化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向物欲低头,做金钱的奴隶,做起了有偿家教,甚至个别老师在课上马马虎虎上,课后大搞补习的行动。我们不排除个别学生是有特殊的需求的,对于个别学科通过补习来提高,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个别地方听说,一天有几批学生,一些学生还在补习,门外已经等候着另外的一批学生了。对于这种纯粹于营利为目的的补习,不仅损害了教师个人的形象,其实也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第二种情况:面对着身边一个个的富裕者,教师的工资使大多数的教师自感职业的低微,平时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单位好,工资高,我们做老师的怎么跟你们比。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心中总不是滋味。职业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不因工资的高低而有贵贱之分,我们何必要自我看轻自己呢?再说,凭良心讲,现在教师的工资也还可以。有一次,照例听到这样的话,被问者的话却道出了我的心声:你做教师连自己的职业都看不起,你怎么能做的好呢?这是一位家长的话,令人听了很难堪。

但仅有热爱和有信心还是不够的,在如今教育环境普通有恶化趋势的今日,教师更需要有一颗不断挑战自我的心。一些老师当他们得到了他们所期待的职称和荣誉后,往往会减缓自己的步伐,或者上了一定的年纪后便等着退休,对于人生便不再有所追求了,安逸于自己的现状,不再去挑战自我了。

挑战自我,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如今的学生并不是几十年前,几年前的学生了,如果我们用一种固有的思维去应对如今复杂思维下的学生,必定会面临着失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习上挑战自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行动研究的能力。多读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从源头上去了解教育现状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我们对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会陷入一种无序而忙乱的状态。

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人生追求。

10.与孩子一起织梦、追梦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几年前就看到过“新教育”这个词,但对其含义不明。去年到缙云碧川小学与他们联谊,他们校长津津乐道着“新教育”,教师诗意般的课堂上洋溢着“新教育”的理念,我对“新教育”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有心走近一睹真容。

拿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让我眼前一亮,匆忙中囫囵吞枣了前半本,对《做一个理想的教师》、《中国教育缺什么》和《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几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刻。后来中途觉得想写点什么,又不自觉地对这两篇文章重读了两回,颇有冲动,但终未落笔,但诚如:“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能;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这些理念已入我心。今年寒假,我又一次静心读了全书,最大的感触是作为教师要有梦,有追求,有理想,要学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的为人的终生发展而努力,多教给孩子些一生有用的东西,帮孩子树立理想,追求理想。以下是几点读书后的想法,与大家共勉。

人要有梦,人需要精神支柱。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能滋养人的气质,阅读能让人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属于自己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的支撑,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幸福美丽。因此,阅读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的必需方式,尤其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更应以身作则。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阅读的教师,永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我深知我的阅读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可我在努力,借书,买书,读报刊杂志,网上阅读,我希望从阅读中开阔视野,提升自己。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一直比较重视孩子们的阅读,班级图书角的建立、课外材料收集、阅读摘录,古诗词背诵一直是我教学的常规做法,我坚信,日积月累必让孩子终身受益。但在阅读书目的推荐,阅读时间的保障、阅读后的交流体会等各个环节上,我还是操作的不到位,培养农家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很多的事要我们大家去努力。

光吃下去却不能合成养份和能量也是没用的,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让饺子光在茶壶里煮着,却倒不出来,那是极其可怜的。所以我们要会写会说,要让我们的孩子会写会说。让我们和孩子们写一起写随笔、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在写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我们不想,也不可能把每个人培养成作家,更重要的是督促每一个人思考。与老师而言,立足教育生活的随笔,是对自己生活、对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再思考。与学生而言,立足学习生活的日记,是对自己学习,交往、成长的小结反省。用手中的笔,用键盘记录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成长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空距离的缩短,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

的能力需求。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口才,才能更好的把自己想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传达给他们。我们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口才,学会说话,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才能让他们今后的人生走得更美好。卓越的口才一定是当代孩子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教育,首先应该为生命而存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才能成就人生。如果我们的家长、老师眼中心中只有学业,以至于我们的孩子在挫折与失败面前连自己生命也不懂得珍惜,在灾害面前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保护,不懂得欣赏高山流水的美景,不知道享受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不晓得感恩自然、社会的馈赠,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可悲的,也是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运动能力的下降,意志力薄弱,心灵脆弱,团队合作能力低下等等,我们的孩子急切地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和艺术的熏陶。我们不是培养运动员和艺术家,但我们要每个人有强健的体魄;我们要用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每个人的德性,培养每个人的人文,培养每个人的情操。“阳光体艺2+1”将全面铺展,作为我校这样一所具有乡土艺术特色的学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可以,也都要动起来,让体育和艺术成为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伴我们全校师生更健康、更美丽、更幸福地成长。人离不开社会,那就让我们融入社会,让我们的教育融入社会,让教学活动融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听社会各阶层成攻人土的成长报告、在亲情教育中懂得感恩、在生命教育中懂得珍惜……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懂得关注社会,都能懂得热爱生命。

合上书本,心潮依旧起伏,许多的想法还在积蕴,借用朱永新老师的这句话:你的眼里没在色彩,你的生活就不会缤纷;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思考着,前进着,摸索着、珍惜着、感恩着……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追寻理想,超越自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1.努力做一个好的老师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我们的校长很好,每学期都会送我们一本书。一本书,不期望它能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样,但说是实在的,在每看过一本书、一些章节后,总会有一些痕迹。虽谈不上收获,但至少也会有一番感叹。

这次看了朱永新教育演讲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实际,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师,谈一片面的理解:

一、做一个具有满足感,又不安现状的老师

老师这个职业很特殊,特殊在工作对象,那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每一批学生在习惯、生活、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每次迎来一匹新学生,

也不管咋的,总会听到很多的埋怨声,说这个学生学习成绩差啦,说那个学生习惯不好啦。反过来想想其实真的没必要,是人总会有差异;退一步说,你的这种埋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工作情绪,对工作没有益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工作情况要有满足感,比如学生的成绩和习惯,我们要坦然的接受它们的差异。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去教育和培养它们的,都很好的话,要我们做什么。

其次,我们又要做一个不安现状的老师。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要觉得学生的差异是应该的,随他去。我们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并最大程度让学生获得满意的成绩。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现有的基础有所要求、有所提高。

二、做一个有激情,又有理性的老师。

我们要做一个不安分、会做梦的老师,即富有激情。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主题和内涵都不同。我们的思维也要像春天的枯树,每天都有新的嫩芽。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激情,要有活力,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每天都要有冲动感,每天都能有新的火花产生。所以老师要有理性的思考,对自己新的见解要梳理,寻找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东西。

三、做一个勤学的,但不陈旧的老师。

努力做一个勤学的老师,书是一定要读的。有人说,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诚问:“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如何去教人家学习。”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离开前人的教育财富。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我们用时代语言,用我们自己的生活阅历,去解读过去大师们的教育行为。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从学习中寻找快乐,从学习中寻找学生如何能快乐。

前人的著作,前人的经验,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是鲜活四射的,但离开了时代的水源,将会失去光华。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习前人的经验,但同时又要有创新性,不做陈旧的老师。

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优秀的品质远不止这些,以上也是我看了书之后的一些拙见。

12.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感

校长真好,每学期给我们老师送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我“嚼”的最认真,最有味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一本朱永新教授到全国各地进行教育会谈时所摘录的一些教育讲演,它共有十二个讲演组成,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触动很大。尤其是其中一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了后细细品味,感触颇多。

教育以生活为目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后,那么二者推论,则教育以幸福为目的便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联想到自己的教学,使我不得不思考,我的教育能否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吗?能否使学生受益终生呢?本班有一位学生名叫孙呈旭,是有名的“多困生”,我刚接班就早已了解。因此,上学期我对他的要求放低了,回家作业能做一半就及时表扬,平时也不太批评他,多数是表扬、鼓励。半个学期后,他会主动问我日记怎么写,为什么写不长?我当然是欣喜地教他,还借作文书给他,新华书店卖书时,他还买了关于写作文的书呢!我既惊讶,又高兴。在我的“特殊待遇”下,他积极起来了,考试一结束马上会问:“老师我几分?”他真的进步了,期末成绩语文、科学及格了,英语意外的惊喜——56分,但他觉得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我想,在这个学期中,我是真的让孙呈旭体验了“幸福”——鼓励、表扬的魅力!

不过,当今教育目的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目的;以教育方法为目的;以分数为目的;以作业为目的;以管理为目的。

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以致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中人际关系的疏远。教育中有那么多的“目的”,以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忙得没有时间交往,学生在课堂里面是没有多少机会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的,他们各自忙于记笔记,背课文,做试卷。教师也总是感到有那么多的考试要点要告诉学生,惟恐有点滴疏漏,他没有想到要让课堂有空闲时间,即使偶尔出现了空闲,也会以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将之填满,不然学生就会无事可做,课堂就会乱套。

我认为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里有甜草莓,也可能有毒蘑菇;有善良的白雪公主,也可能藏着邪恶的皇后……我们要孩子知道什么是甜草莓,什么是毒蘑菇,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拒绝的……只有让孩子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我们才能使孩子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人以及能承受风险和挫折并能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变化进行敏锐的选择和大胆尝试的人。

我要让我的学生都体验“幸福”的感觉,我要把教育当成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之一。

13.什么是理想教师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后感

寒假中,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写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我感触颇深。朱老师的书写得真棒!它既理论,又实际;既富有哲理,又语言朴实;既给人指明方向,又催人奋进。

我已是一位教了39年多的老教师,但讲不清什么样的教师堪称理想的教师。我原以为优秀的教师就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工作勤勤恳恳。这次,我读了朱老师的书,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是理想教师:“首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第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第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第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第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第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第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第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看看朱老师提出的这八点标准,想想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历程,虽然每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勤耕耘,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大的成就,只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根本谈不上是一位理想的教师。面对不足怎么办呢?是朱老师的书给了我勇气、力量。我想:虽然已老了,离退休只三年了,但是决不能故步自封、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何况当今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换代,新知识层出不穷。教育上同样如此,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必须要更新。你要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否则,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平时要挤时间多看看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书籍,善于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方法、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更新自己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虚心向周围年轻教师学习新颖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提高自己,争当理想的教师。

14.对教育生活的再思考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新年的喜悦氛围中我品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演讲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书。书中一篇篇的教育演讲稿一次次得撞击着我的心灵:

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教师?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中国的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等等。在被朱永新先生的教育思想所深深触动的同时,也引起我对教育、对生活的更多思考。

一、善于学习

书中曾多次谈到了犹太民族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才使这个民族逐渐强大,充满智慧。阅读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更能改变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我们给学生要多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多读书,广泛的去阅读适合他们成长的书籍,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健康成长。

阅读能影响一个小小的家庭,更能影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在一起读书,和孩子共同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书中的一篇小诗也深深得打动了我,诗文如下:“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身为人师,做为人父,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到这篇小诗,如诗中的母亲一样。只有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灌溉一方的“土地”。

或许,人的学习更多是满足自己的一种精神需求。当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快乐。通过阅读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成长,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始终保持着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会思考

我们的教育工作每天都面对不一样的情景:学生在一天天的成长,教材内容在不断的更新,时代在变化着,家长的观念得到了提升,教育环境也在逐步的优化等等。我们不能始终用一成不变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要学会思考,改变方法。思考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思考如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思考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有效率;让我们在思考中前行!

三、改变生活

书中说到:“生活毁灭一个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一个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我想,生活在于每一天,在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感。但生活更多的是在于习惯!唯有善于学习,才能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改变自己的生活,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

在而立之年,读了此书,燃起我对教育生活新的火花。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也许很不容易,但我深信自己能够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成为一名幸福并快乐着的教育工作者。

15.为幸福而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读后感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他们心心相惜着,相互扶持着。今天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又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她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要理解教育,奉献于教育。最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使我对教育的涵义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单纯地认为是传授知识,甚至于在现在的教育中,某些教师重视高分,认为只要学生掌握深奥的知识,成为渊博的学者就是学生奋斗的目标,教育的目的。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正是这一错误的教育思想使如今的学生走上社会犹如刚出生的婴儿一切得从头学起,面对生活的挫折他们无所适从,灰心丧气。“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也许这正是我们一直所忽视的,教育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必须服务于生活。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要适应社会的潮流,他们必须掌握各种生存的本领,这其中不止学习知识,也有各种生活的技巧,今后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生活,取材于生活,拓展于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成功。

朱永新教授又说:“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应该是努力去促进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幸福的生活。教授的话如响雷惊醒着梦中人,如警钟提醒着每一位教育者。现在的教育生活幸福吗?我不知道,至少对于以前的我是否定的。也许我该深深地反思:我的教育是否给了每一位学生幸福与快乐,我的教育又是否给了一些学生担惊与害怕,我的教育是否给了学生进步与希望,我的教育又是否给了学生失败与懊恼。也许担惊与害怕、失败与懊恼无可避免,人只有经历挫折才能真正长大,但进步与希望,幸福与快乐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要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注的目光,悉心的教导。现在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这正是症结所在。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座难于翻越的险山,是一道难于跨越的海域,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幸福的生活,于是有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逃学、自杀等悲观的行为。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提示着人们,孩子们多苦啊!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大家的尊重,不管他们成绩好或差,能力强或弱,每个学生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片面地看孩子,不要拘泥于成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进步,为学生带去关怀,带去温暖,犹如春风般地为学生排解忧愁,增添信心,快乐自己又快乐学生,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这是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又一精辟的观点。是的,学生光有才,而缺乏德,这也是教育的悲哀,现在我们注重特色教育,

注重个性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激情,使大部分学生有了收获。但同时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是我们教育一直坚持的。如我们学校一直倡导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要懂得感恩,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长辈排忧,为长辈服务,孝敬长辈,帮助弱小,使我们的学生懂得一个人在具有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

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她需要我们大家的关注,需要大家一致的努力,共同的创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素质教育会真正铺展开来,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向我们招手!

16.读朱永新老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后感

近期,压力加无聊的日子中,我阅读了朱永新老师写的一本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感触。

朱永新老师所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1、教育就是生活。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3、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4、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朱老师的心迹向大家表露地淋漓尽致,值得我深思。

曾有人这样形容教师:“吃得清淡,穿得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像一支蜡烛,一生半明半暗!”这可能是还没找到快乐的老师的体验,身为教育第一线的我,10余年的教学生活,使我切身的体会到了这份沉甸甸的职业,也听到了不少来自身边的报怨,大多数教师,不是工作着快乐着,而是工作着痛苦着。教师队伍中从内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很少。

如何让教育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我想用借用名师蕲家燕的一句话:与时俱进,莫因“传统”而落后;时代发展,不为“发展”放弃永恒。在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只有通过学习才会提升自己的价值。学习可以让你的教学既有底气,又有灵气,可以让你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酿造精彩,学习会让你拥有源头活水,会让三尺讲台成为你生命飞扬、才华展现的舞台,孔子就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吧!学习的乐趣足以使我们每位教师为之沉醉。“非学无以为师”也只有学习,才会令教师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教师除了学习,还应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永恒的真谛。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树人的,树人就要先爱人,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知道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如果不能捕捉那些美,那你就辜负了教师的含义。就说我现在所教的三(1)班吧,成绩比不上其他班,但是在纪律方面有所突出,这也算是一技之长,我以此为豪。有些学生作业不完成了,我火,我

气,但我看到孩子诚恳的态度我火熄了,气消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能懂事就好。说到这里,如何让自己幸福?就是不要将教师工作仅仅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的工作。这样的教师不大可能有大的进步,他们的精神得不到满足,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我们应当把教育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相当一批老教师,退休了还来教书,因为他少不了学生,他觉得教书就是艺术,在教学活动中,自己的生命神奇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他辛勤工作的回报,就是他塑造了学生的第二生命,学生美好的未来里深深刻上了他的影子。这类老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新颖些,他们和学生有着朋友般的关系,他们在他们的艺术作品——孩子们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

而朱永新老师则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以后,他自己成为教育的专家,他因为经常思想而深沉博大,教学与自己的生命因为种种原因思索而融为一体,教书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永恒的是什么?他很幸福和满足。

生活因为爱而幸福!教育就是我的生活。

17.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我有幸读过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演讲集子,是作者倡导的以新教育实验为中心的有关教育理解、教育感悟、教育实践的系统总结。每个演讲既能自成一体,又能缀星成河,交相辉映。在集子中,体现了他的两层境界:一层是“如果没有思想的力量,再好的口才也是不能够感动人的”;二层是“讲演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嘴’说话,而是用‘心’说话”。有此两境,演讲的神韵,虽不能躬逢其盛,却可以想见其振臂一呼,应者千万的壮阔。

教育需要理想,教师需要梦想,没有了理想,就如同鸟儿失去天空,如同航船失去船舵。哲学家巴斯德曾说:“理想就是奋斗目标。”教育没有了理想,教师也就没有了教育的热情,没有了工作的激情。设想一下,一个没有热情和激情的教师,他能尽心尽责地搞好工作吗?他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吗?朱教授真是一语中的,揭示了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教师需要激情和诗意,因为激情和诗意是一个人自信心的表现,是一名教师对自我的超越和挑战,更是一种年轻心态的表露。什么是激情和诗意?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对工作,对事业高度的热心,就是对自我高度的信心,就是对学生极度的爱心。激情激发动力,诗意焕发活力,动力和活力又能带给人感染力和魅力。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能思考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由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新教育核心理念是: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 2、实施新教育我们采取的措施: (1)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 (2)师生共写随笔 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3)构筑理想课堂 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3、新教育下儿童的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大多数人的反对,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新教育实验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一份精神早餐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各行业前列。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不去探讨,不过我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消除身心的倦怠,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实验。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是情有独钟。因为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都得益于新教育实验。对于新教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教育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8e9779306.html,/bbs_index.html)去了解。 目前,深处教育围城内的大多数老师都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我们这些为师者,还是我们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极其痛苦的。其实这已经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其实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有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说过:“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针对过去比较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这是杜威早已经说过的话。他同时还说学校就是社会。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划了等号。这似乎也有问题。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但更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

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朱永新老师献给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和孩子们的书。书中一段段亲切的文字,有些话语娓娓道来,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心田;有些话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朱教授所做的一切,都缘于他对教育的热爱,缘于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正如他说的:“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快乐。” 朱教授又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说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撞击了我静如止水的心灵,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则为我点燃了前行的道路。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默默无闻的期待。但是,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未来不是别人赐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面对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灵动的心,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我们能在情绪的转角处向左不向右,对无奈说拜拜,我们就多了一份教育的诗意。平凡是福,失败亦是福,行走教育路,无论坎坷,我们都要像朱教授一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因为我们的行囊中也会准备着:智慧、激情、诗意、恒心和活力。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朱永新老师献给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和孩子们的书。书中一段段亲切的文字,有些话语娓娓道来,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心田;有些话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朱教授所做的一切,都缘于他对教育的热爱,缘于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正如他说的:“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快乐。” 朱教授又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说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撞击了我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读书心得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8e9779306.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许久便听闻林先生的盛名,只是多看的是他的零散*,并未细读过。只是看到网上一段书评,开篇是这样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细想来这话不错。林先生总是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在这本书中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他谦虚言,写——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这样一个清冽干脆的人,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只想表现自己的观点。他惶恐,怕目标定得太高,难以满足读者期望。字里行间却透着他自己的独到哲学论,不免引人赞叹。他见解独特,只是能

读懂他的人,才会对这一点表示默契,然后与他在精神上成为永久的朋友。 “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这是多宝贵多真挚的快乐,只得一人赏的快乐。在他眼中,人类心性是相同的。在这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他国的人。我看到这里时无比赞同。这里的共通一定有,但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能溯源至此,探到此境界也同为所动的林先生,心性又是如何的可爱呢? 在林先生笔下,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结的还是泥土本身,不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气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力,在一切人类活动里,个人的、社会的,或民族的,都互相牵制着,而真正的进步便是由这二种成分的适当混合而促成;所谓适当的混合就是将泥土保持着适宜的柔软可塑的状态,半湿半燥,恰到好处。” 的确,世事无极端,凡事无绝对。凡极端定会有失,凡绝对必会有漏。我这个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想明白这些,如图找到了理想与梦想糅合之后的方向。林先生虽然整本书中尽言哲学,却如题一样讲的是生活的艺术。生活之中到处都是哲学,不是吗。“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即使这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时间:2017-06-10 11:16:31 | 作者:师祺梦琳 我喜欢读书,书是这世间最美好的礼物。 书,唯一能让人在这浮躁的世上,静下心来享受美好时光。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独爱在无人叨扰的午后,端上一杯茶,坐在阳台上,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从头顶斜射而下,投下一片光晕,泛出五彩的光芒。伴着书中文字的起伏,我的心中满满的,得到了充足。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 书是人们情感宣泄地。伤心难过之时读一本童话,感受世界之美好,心情自然畅快;取得成功骄傲之时不妨看一些名著,使自己更加自信,更有力量;遇到挫折时看一套励志书籍,使自己充满能量。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书好比世外桃源,它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人的思想与心态。读一本好书,使人终身受益。 书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清新淡雅亦或幽默风趣,总能恰到好处。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亦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品欧美小说……只要让主人爱不释手皆为恰到好处。现下颇有人独爱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却能将奇思妙想汇集书中,唯美也。书为人而作,为人而品,为人所用,理应以人为本。如读书只为使自己看似满腹经纶,其实无所用;只为展示炫耀,书之变质也。便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和负担。本末倒置,何用之有? 书,使人足不出户便了解外界之事。若人在四壁之内与世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若有一书在手,即使人容光焕发。即使居室嵌于城市楼林,被钢筋水泥和砖石包围,屋内一灯烛照,四望皆壁,不知昼夜更替又有何妨?书卷好比精神之食粮,为人填精神之饥饿。吾宁愿携一本,而隐于山林,享大自然之美,书之美,固美好。书中食物,虽是虚假,却能引发无限遐想,使我心驰八荒,神飞九天。 读书,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梅列二实小颜艳晖 本书作者:张文质 内容简介: 这本书整合了张文质九场教育讲演的实录,是一本对教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宣传稿。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读书笔记之一 1.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只是没有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罢了。 2.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地看待他人和问题,也就总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因此,要抛开"庸俗的辩证法",让学生直面文本,直面人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思想。 3.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 4.叶澜教授说,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个人。5.康德说,不能把人当作手段,当作工具。 6.一个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7.写文章要有气吞万里的气势,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8.教师对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是既熟悉却又无法具体化。能轻松地叫出一个又一个具体学生的名字,说明学生都是真实的人。 9.一种强硬、粗暴、侵害、负面的师道尊严,使得孩子一开始就受了一种反教育的方式,他对和蔼、从容、温润、鼓励反而不适应了。他要强硬的,要粗暴的才感觉到更舒服,更适应,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10.读书是一种最高贵、最奢侈的生活。

读书笔记之二 1.学校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而不是更高的分数,这样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才是优质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2.我们要有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 3.思想都是在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产生的。没有冲突碰撞,就没有思想。4.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几场读书报告会,开几场读书讲座。 5.人需要有梦想,尽管无法实现,甚至不切实际,但无妨去梦去想。梦想要超脱一些,离奇一些,天马行空一些,但就是不要太现实。 6.学校要有常设的教师论坛,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 7.教师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学术性交往与亲情性交往"。 8.正是因为彼此熟悉,这样的课堂大概也会更为自然、真诚一些吧。 读书笔记之三 1.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2.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一体感中,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真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外在的对他们的馈赠,而是,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义——我们彼此葆有希望,这样的信念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价值所在。 3.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 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 葬了三次了。 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 的快乐。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 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 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 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 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 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读到这儿我非常感动。这位母亲为了家人的幸福,到别的地方当保姆;为了多拿报酬 生了重病也不说一声,直到晕过去。而我母亲呢?也为了工作而担忧,所以不爱别人打扰 她的工作。可我却一直烦她,因此刚想出的办法被我一搅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 比别人晚那么两拍才交,也常常被老板批评。我真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5、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 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 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 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6、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 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 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 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 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The art of life 编订:JinTai College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生活的特点展开说明,具 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 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2、篇章2:《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3、篇章3:《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 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泰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章1:《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 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 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 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榆林子初中徐红梅 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不只一次的看到过朱永新教授这个名字,也断断续续的看到过他的几篇文章。说来惭愧,尽管我大学毕业才两年的时间,因为当时没有好好的、用心的去读,所以至今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幸好今年暑假学校专门为我们学校老师买来一批教育书籍,更幸运的是我选的是朱永新教授著的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这是一本朱永新教授到全国各地进行教育会谈时所摘录的一些教育讲演,它共有十二个讲演组成,记载了朱教授精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生活实例,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不同改革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触动很大它。它让我知道了一些我以前不理解甚至不知道的事。特别是那篇“做一个理想的教师”,让我重新回到了两年前,重拾回了信心;重现了刚毕业那时的“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那个我;让我懂得了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理想的教师,如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教师要有梦,有追求,有理想,要学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的为人的终生发展而努力,多教给孩子些一生有用的东西,帮孩子树立理想,追求理想。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怎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国教育缺什么”“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者怎样与孩子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等等。总之,读完这本书感悟很多,也摘抄了一些经典语句,写写我的感悟。以下是几点读书后的想法,与大家共勉。 1.所谓“理想”从心灵出发,源于自身的塑造 仔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我被深深地折服着、感动着,感动着朱教授对教育的热爱、执着和追求,感动着朱教授对待教育那颗激情澎湃的心,同时也明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激情和动力。有了梦想还需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付诸于行动,持之以恒。而这些都是源于自身的塑造。 朱教授在这一章节中讲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具备8条: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

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 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 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 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也含着梦意的人。他 把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 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走的道 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 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一个民族能以 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 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 太罕有了,所以崇拜他们;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自己。 一个人的想像力越大,就越不能得到满足。 一个理想中的终身伴侣的幻想会生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种力量若在缺乏想像和理想的人们便永远不会感觉。笼统地说 来,人类有时也被这种理想的力量引入歧途,有时则辅导上进;可 是人类终是完全靠这种想像力而进步的。

我们一生中总想把我们幼时的梦想说出来,但是,“有时还 没有找到我们所要说的话,我们已经死了。” 一般地讲起来,我们的生活是过于复杂了,我们的学问是太 严肃了,我们的哲学是太消沉了,我们的思想是大纷乱了。这种 种严肃和纷乱的复杂性,使现在的世界成为这么一个凄惨的世界。 说起来有点矛盾,简朴也就是思想深刻的标志和象征。在我 看来,在研究学问和写作上,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欲求思想 明澈已经是一桩困难的事情,然而简朴更须从明澈中产生出来。 当一个作家在役使一个观念时,我们也可说那观念在役使他。这 里有一桩普通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刚从大学里以优异的成绩毕 业出来的大学助教,他的讲辞总是深奥繁杂,极其难于理解,而 只有资格较老的教授们才能把他的思想单纯地用着简明易解的字 句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年轻的助教不用他自矜博学多才的语句来 讲解时,他确有出类拔萃而远大的前途的。由技术到简朴,由专 家到思想家,其间的过程,根本是一种知识的消化过程,我认为 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完全一样的。一个博学的学者,须把那专门 的知识消化了,并且和他的人生观察联系起来,才能够用平易简 明的语句把这专门知识贡献出来。 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从 何处而来 寻求知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无关。只有如此,教 育方能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

生活的艺术 读后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 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我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老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他的这种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的确,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的一样:“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

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著、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但我更心仪作者一类人对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关注普通人民生苦乐,又能够在天地间自由翔飞,有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他们守静独、致虚极、挥真元,聚人类之学养,发民族之慧光,以独特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着建设。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言,他们的意见能不能赋于实践,取决的是当政者,劝而无用,只能做罢,或许生活还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态。于是作者这一类人有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不管怎么说,我们给他们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艺术》一书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则,也是一本让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学小品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行云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内心境界,想必能让你体察到另一种人生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